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_第1頁
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_第2頁
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_第3頁
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_第4頁
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論文在一個多世紀的世紀里,清代西寧府的人口連年穩步增長,其中增長的人口以自然增長為主,反響了西寧府社會經濟發展處在較好的狀態的歷史事實。今天學習啦我要與大家共享的是: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相關論文。詳細內容如下,歡迎瀏覽與參考:清代西寧人口社會變遷研究清代西寧府的人口數量自順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間的101年間呈穩步增長的狀態,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隨后,在乾隆十一年在咸豐三年(1853年)之間的107年間,人口數量進一步增長,到達了歷史上的頂峰。清末,在經歷了1860年的河湟回族起義和1876―1879年的甘青地區大旱之后,西寧府的人口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一、順治二年(1645年)的人口數量考察清代前期在獲得了對西寧地區的控制后,迅速的進行了有關人口,田賦,屯田等數據的統計以便于維持封疆統治,據〔西寧府新志〕記載,順治二年,西寧府(附郭西寧縣)有人丁13686丁,順治二年碾伯縣原額人丁6538丁,實有人丁6144丁,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裁衛設縣)雍正三年原額編審人丁5862丁,貴德所(乾隆二十六年改設西寧縣丞)順治二年原額編審人丁2068丁(1)把順治二年(1645年)人口數據進行統計(本文參加了雍正三年大通衛的人口數據),共有丁28154,丁口44688(丁口比根據〔青海經濟史〕作者崔永紅教師所推算的丁在丁口之中的比例為63%)。二、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人口數量考察在清代前期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加強后,構成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局面,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公布,自次年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希望于盛世之下,人丁興隆,經濟發展。西寧府的人口數量在這一時期也隨之增長。據〔西寧府新志〕記載,西寧府(附郭西寧縣)乾隆十一年查審有戶18925戶,口70470;碾伯縣乾隆十一年審查戶9731,口58720;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裁衛設縣),乾隆十一年審查丁11803:;貴德所(乾隆二十六年改設西寧縣丞)乾隆十一年查審河州48戶見在人丁9835,王、周、劉三屯百姓人丁462,東鄉康、楊、李三屯百姓人丁1296,屯48戶,共人丁11560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對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寧府的人口進行統計,西寧縣(府)與碾伯縣共有戶28656,口129190,大通衛與貴德所共有丁21638,丁口34346,西寧府(西寧縣,碾伯縣,大通衛,貴德所)共計,有丁口166327。自順治二年至乾隆十一年的101年間,在編人口增長了357%,平均年增長率為15.16在一個多世紀的世紀里,西寧府的人口連年穩步增長,其中增長的人口以自然增長為主,反響了西寧府社會經濟發展處在較好的狀態的歷史事實。三、咸豐三年(1853年)的人口數量考察經歷了清代中前期近二個世紀的穩步發展后,西寧府的農田水利事業不斷發展,新開墾的土地不斷的增長,民族貿易也相當的活躍,人口數量繼續增長并到達了歷史上最高的水平。據〔西寧府續志〕有關咸豐三年(1853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可知西寧民屯男女328250丁口,內:男96403丁,82004口,女83294丁,66549口;碾伯縣民屯男女228370丁口,內:男78762丁,39896口,女76154丁,33558口;大通縣民屯男女73667丁口,內:男24511丁,12889口,女23138丁,13129口;貴德廳民屯男女19769丁口,內:男6304丁,3738口,女5933丁,3794口,還有新設立的三廳人口(巴燕戎格廳,循化廳,丹葛爾廳)巴燕戎格廳民屯男女27565丁口,內:男9108丁,5772口,女8003丁,4682口;新設循化廳口內12族有2691戶,撒喇回民8工,2780戶,口外西番49寨,南口,內:男65599丁,33942口,女50671丁,27517口;新設丹葛爾廳民屯男女19068丁口,內:男6639丁,4132口,女5471丁,3061口通過對這些有關人口的資料進行統計即可得到咸豐三年的丁口比(西寧縣為0.54,碾伯縣為0.68,大通衛為0.64,貴德廳衛為0.62,巴燕戎格廳為0.62,循化廳為0.65,丹葛爾廳為0.62,取其平均值丁口比為,0.626)。咸豐三年西寧府(三縣四廳),合計男丁287088,女丁252664,男口182373,女口152298,共計874418丁口。又據〔大清一統志〕記載,嘉慶年間西寧府有民、屯男婦大小人口708829人,其中包括投誠番民。與約70年前含有番民的總人口數264065相比,又增長了168%,平均年增長率為14.21咸豐三年的人口數據參加了循化廳的177729人,假如扣除這一部分,和嘉慶年間相比,在近30年間,人口基本上沒有增長。在順治二年至咸豐三年的清代中前期將近170年的時間里,西寧府的人口不斷的穩步的增長,增長的人口以自然增長為主,外部遷入的人口(駐軍,宗教,商業)為輔,突顯了這一時期西寧地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四、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人口數量考察在清代末期時局不穩定,一方面在國內有金田起義和捻軍起義,另一方面也備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壓榨。尤其是,同治和光緒年間西北回族大起義對西北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影響宏大,戰火不斷,經濟停滯不前,隨之人口銳減。據〔甘肅通志稿〕光緒三十四年的統計數據西寧府轄縣(廳)編戶人口為:西寧縣31132戶,153595人;碾伯縣14242戶,61431口;大通縣9427戶,46582人;貴德廳1634戶,8295人;循化廳16259戶,58572人;巴燕戎格廳4392戶,16676人共計,80045戶,361309人。這一數據和咸豐三年相比,在55年間人口銳減513112人,降幅達58.7%,造成這一結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一方面是同光年間的西北回民大起義遭到清的殘酷鎮壓大量的穆斯林在戰火中死亡,另一方面是1876―1879年甘青大旱造成了農業的減產和社會經濟的倒退。五、關于納糧番族的人口數量同一時期,在湟水流域東部地區還有為數諸多的番族人口,在經歷清初的社會穩定,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后,這一部分的番族人口開場成為的編戶,稱為納糧番民,番民戶口(西寧,碾伯,大通同載),雍正三年,20207戶,男婦子女86166名口;貴德所雍正二年,新歸誠納糧番民2825戶,男婦子女11572名口⑧加上雍正二年納糧番民2825戶,11572口,雍正三年(西寧縣,碾伯縣,大通衛)納糧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