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2從無障礙走向通用設計——城市開放空間中的通用設計研究FromBarrier-FreeDesigntoUniversalDesign——TheResearchOfTheUniversalDesignInTheCityOpenSpace摘要城市開放空間中通用設計的研究,旨在基于無障礙設計的基礎上,把城市開放空間使用對象從特殊人群擴大到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的理念上,為老年人或殘疾人與普通人生活在一起提供了可能性,并使得所有人受益。本文通過調查開放空間中無障礙設施,以及老年人、殘疾人在開放空間中的活動情況,確立了無障礙向通用設計發(fā)展的前提。通過對通用設計理論進行闡述和辨析,以及對設計中的可達性、大眾性設計、人性化設計的理念的論述和探討,豐富了通用設計的理論思想框架。并針對開放空間中普通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從人體工程學和環(huán)境心理學的角度,對比老年人、殘疾人的心理、行為、感覺特征和空間需求,形成開放空間中特殊使用人群的需求原則。進而結合開放空間中的環(huán)境障礙分析,與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使用人群的需求原則進行對比分析,嘗試一種更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理論與方法,探索性地提出了構建開放空間通用設計的原則和建議。關鍵詞:無障礙、通用設計、開放空間、殘障者、老年人1課題來源及選題意義本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同時,殘疾人問題也日趨顯著。受生理狀況和生活空間中的環(huán)境障礙影響,這些人在社會生活中處于種種不利的位置,使正常作用的發(fā)揮受到限制。針對這種現(xiàn)狀,如果在設計中能根據(jù)老年人、殘疾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考慮彌補他們減退和喪失的機體能力,得以消除當前大部分戶外環(huán)境中存在的障礙,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的戶外活動場所,將有助于維持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和更大范圍的參與社會活動。以老年人和殘疾人為主體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增長,為人體工程學和環(huán)境心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也為無障礙設計和通用設計理念得以快速的發(fā)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從對開放空間的調查來看,現(xiàn)有大部分無障礙設計只能滿足老年人、殘疾人的部分生理需要,卻難以滿足這部分人群的心理需求。一些非常完善的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利用率卻很低,老年人和殘疾人大多仍然靠以往的生活經驗和別人的幫助來適應城市環(huán)境。誠然,老年人和殘疾人并不是要求設計師做只適合他們自己的特別設計,他們希望在外空間中盡可能的和大家一樣生活,融入到社會中。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造價昂貴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專用設施,利用率低,而老年人和殘疾人能與健全人一起使用的設施和設備的利用率卻很高。老年人和殘疾人在外空間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生理和心理趨向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讓我們重新思考,并探尋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2從無障礙設計走向通用設計2.1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Design)從狹義上講,是方便殘疾人,消除殘疾人在信息、移動和操作上的障礙,強調殘疾人在社會生活中同健全人平等參與的重要性;從廣義上講,是為“所有不方便的人”創(chuàng)造更為安全、方便地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整體環(huán)境,它不僅有利于殘疾人,而且有利于老年人、兒童、婦女、攜帶重物者及一切行動不便者。無障礙設計的理想目標是“無障礙”。無障礙設計主要考慮的對象是環(huán)境中的“特殊人群”,它把整個人群根據(jù)功能(殘疾與否、殘疾種類和殘疾程度)分為不同的群體,根據(jù)不同群體確定不同的設計準則和要求,然后設計出對應的專用產品、輔助裝置或專用空間。無障礙設計在于確保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人群行動的自由,擴大其行動范圍,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2.2城市開放空間中無障礙設計現(xiàn)存問題2.2.1無障礙設計和使用情況調查針對無障礙在城市開放空間中的實施和使用情況,調查主要針對老年人和殘疾人活動頻率較高的一些開放式公園和綠地,如元大都線性綠道、天壇公園、安貞橋南端綠地、北三環(huán)東路的人行道,并針對開放空間的位置、面積、類型及其周圍土地性質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開放空間中的無障礙設計現(xiàn)狀、現(xiàn)有無障礙設施的使用情況(表2-1)以及無障礙設計與健全人使用的協(xié)調情況(表2-2)。1)無障礙設計現(xiàn)狀調查通過對元大都線性綠地、天壇公園、安貞橋南端綠地、北三環(huán)東路人行道的調查,這些開放空間在設計中多數(shù)考慮了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大多入口處坡道考慮的比較完善,一般都設置了階梯和坡道,提供給使用人群以很大的方便。地面標高在變化處理上較多,基本考慮了坡道的處理,但有些在設計還不夠整體,坡道的設置被視為附加的成份,沒有為輪椅使用者設身處地的考慮;還有一些地面高差變化在一處考慮了坡道,而從其他方向上下來的坡道沒有考慮。地面材料大部分達到了防滑處理的效果,但有些空間在細節(jié)設計上缺乏考慮,銜接過渡不好,對老年人和輪椅使用者造成不便。幾個空間中,都沒有考慮為視覺殘疾者設置的盲道或語音提示,空間整體標識設計性不強;休息設施基本考慮;夜間照明照度有局部空間還不夠,缺乏整體考慮;衛(wèi)生間無障礙設計較少,存在很多的不方便。此外,在總體設計上一般只考慮了非常基本的需求,而對于老年人和殘障者的心理需求考慮甚少,如供多種人群使用的空間、供殘障者使用的觀景平臺等還缺少成熟的考慮。調查結果:大部分開放空間考慮了基本的無障礙設施,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無障礙設計的整體化與系統(tǒng)化。2)現(xiàn)有無障礙設施的使用情況:從(表2-1)可以看出,一些開放空間中設置的入口處坡道設計不僅僅是輪椅使用者,包括老年人和健全人也都比較喜歡這種形式。還有場地空間中一些舒緩寬闊的坡道處理,許多人都把它當成空間中活躍元素,非常喜愛。但還有一些無障礙設施并沒有達到設計的初衷,如北三環(huán)東路人行道上盲道磚的鋪設,被占用的情況非常嚴重,沒有發(fā)現(xiàn)盲人使用盲道,導致大多數(shù)的盲道形同虛設。朝陽公園中的無障礙衛(wèi)生間,由于無障礙衛(wèi)生間分別設置于男女衛(wèi)生間內,使很多肢體殘障者無法在異性護理人的陪同下一同進入,造成無障礙衛(wèi)生間的利用率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此外,一些殘疾人專用的鍛煉設施,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殘障者的特殊心理需求,加之沒有綜合考慮殘障者來此處的便利情況,使其也沒有發(fā)揮預想的作用。調查結果:專為老年人、殘疾人使用的無障礙設施使用率較低,老年人、殘疾人和健全人共同使用的設施利用率較高。表2-1無殘障設施使用情況(利用率較高√利用率較低×)開開放空間無障礙設施利用用率元大都線性綠地地天壇公園安貞橋南端綠地地北三環(huán)東路人行行道朝陽公園盲道×××××無障礙衛(wèi)生間×√×××專設的鍛煉設施施××√√×地面防滑材料√√√√√地標處理坡道√√√√√入口坡道√√√√√醒目的標識√√√√√多尺度的服務設設施√√√√√3)無障礙設計與使用人群的協(xié)調情況(表2-2):在開放空間中,由于使用人群的多樣化,導致了對空間需求的多樣化,在需求與現(xiàn)狀之間往往存在著一些矛盾狀況。無障礙設計一方面提供便利給社會特殊群體,包括殘障者、老年人;另一方面,在提供給一個人群以便利的同時也帶給另一個人群一些便利或不夠便利。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盲道在設計中是為了給殘障者中的盲人或低視力者以行走的參照物,但是,在狹窄人行道上的盲道設計卻給殘障者中的輪椅使用者、推嬰兒車的人或腿腳沉重的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便(圖2-1);坡道對于輪椅使用者和使用拉桿箱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對于拄拐的人來說行走則變得困難。表2-2無殘障設施與使用人群協(xié)調情況(可協(xié)調性高√可協(xié)調性低×)使用人群群無障礙設施盲人與低視力者者肢體殘疾老年人兒童其他行動不便者者健全人專用設施盲道√×××××無障礙衛(wèi)生間×√××√×專設的鍛煉設施施××√√××通用設施地面防滑材料√√√√√√地標處理坡道√√√√×√入口坡道√√√√√√醒目的標識√√√√√√多尺度的服務設設施√√√√√√調查結果:專為殘疾人設置的無障礙設施與其他使用人群之間可協(xié)調性低,而為大多數(shù)人設置的無障礙設施,如醒目的標識、入口坡道等在各種使用人群中的可協(xié)調性都較高。無障礙設計在城市開放空間中的設計日益得到重視,相應的設計規(guī)范也得到了實施。但是,從無障礙設施的利用率上可以看出,無障礙設計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完善來解決的,但是,有些問題則是無障礙設計自身難以解決的。無障礙設計是針對“特殊的人群”采用的“特殊的設計”,而現(xiàn)實中,老年人、殘疾人并不喜歡社會把他們看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更喜歡和社會融為一體。這種情況需要一種新的設計理念來解決,通用設計正是把特殊的人群融入到社會整體人群的設計。2.3通用設計的提出及其思想基礎2.3.1通用設計的概念通用設計(UniversalDesign)的概念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授R.L.馬賽(RonaldL.Mace)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通用設計,英文原名為UniversalDesign,簡稱UD,其原始定義為:與性別、年齡、能力等差異無關,適合所有生活者的設計。1998年TheCenterforUniversalDesign再修正為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圍內,不分性別、年齡與能力,適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環(huán)境或產品設計。通用設計理念強調設計時的考慮對象不應局限特定的使用人群,即不應只考慮行動不便的障礙者,而應在設計之初考慮到所有使用人群,并以全體大眾為出發(fā)點,讓設計的環(huán)境、空間與設備產品能適合所有人使用,這就是通用設計的基本精神。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無障礙設計是為了"障礙者"去除障礙,是“減法設計”;通用設計則是在設計的最初階段,結合大部分的使用需求于設計過程中,為“加法設計”。無障礙設計是針對特殊人群采取的特殊設計,通用設計則是針對各個人采取的整體設計。通用設計相比較無障礙設計來說,是積極主動的,并適合多數(shù)人的使用需求,對于空間設計上是一種預防式的設計,而不是消極的為了滿足特定人群需求的設計。因此,通用設計是以人權作為核心而發(fā)展出的設計理念,考率各年齡層及多數(shù)使用者的需求,并輔以無障礙設計為基礎來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活空間。2.3.2通用設計的思想基礎通用設計的社會觀點是基于無歧視的民主觀念——機會均等和權利。其思想基礎來自于“以人為本”的理念,但其不再把“人”作為籠統(tǒng)的整體概念來看待,而是通過把產品和環(huán)境使用者具體化,關注每一個具有不同生活能力的使用者的特點、愿望和要求,尤其關注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群體的特殊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呈現(xiàn)可被普遍接受的且不以喪失個性和增加成本為代價的設計,從而實現(xiàn)對產品和環(huán)境使用者的普遍關照。從一定意義上說,通用設計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即便是通用設計的研究者和擁護者,也認為要完全實現(xiàn)通用設計的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但實踐證明,通用設計的確在很多時候給更多的人以實際的幫助,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老年人、殘疾人與社會隔閡的心理狀態(tài)。人們無法避免年齡變老這一事實,也無法根除精神和肉體的損失,相反,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要與這些問題相伴而生,通用設計幫助人們把自己遇到的種種問題都當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來坦然接受,這就是隱含于通用設計觀念中“人本主義”的精神實質。2.3.3通用設計七原則通用設計被定義為“由一般到特殊”的設計,R.L.馬賽在提出通用設計概念的同時,還提出了通用設計的原則,用以評價通用設計,并建立了相關體系的理論基礎。后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并對通用設計的原則進行了修訂,形成今天具有廣泛影響的通用設計七原則。1原則一:使用的公平性(equitableuse),原則二:使用的靈活性(flexibilityinuse),原則三:簡單而直觀的使用性(simpleandintuitiveuse),原則四:信息容易理解(perceptibleinformation),原則五:容納能力(toleranceforerror),原則六:盡可能的減少體力上的付出(lowphysicaleffort),原則七:提供足夠的使用空間(sizeandspaceforapproachanduse).以上七項原則通過不同側面闡述了通用設計的理念,也體現(xiàn)了一些研究人員對于通用設計的理解,這些理解試圖將通用設計擴展到工業(yè)設計、生活環(huán)境、室內設計等多個方面,并努力使其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設計程序,促進設計者和使用者認識更多有效的解決設計問題的途徑。3城市開放空間通用設計營造框架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空間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是向市民公眾開放為城市各種公共活動、社會生活服務的空間場所及環(huán)境(又可稱為城市公共空間)。3.1城市開放空間與使用人群針對北京元大都線性綠道、天壇公園、安貞橋南端的綠地、三元橋南路人行道等開放空間的使用人群進行調查,以10分鐘在空間中出現(xiàn)的各類使用人群數(shù)量為準。調查發(fā)現(xiàn),有幾種使用人群構成了開放空間中的主要人群,包括健全人、老人、殘疾人、兒童、其他行動不便者和外國人等。其中,出現(xiàn)數(shù)量多少的順序為健全人、老人、兒童、殘疾人和外國人,而老人、殘疾人、兒童和孕婦等群體的需求卻并沒有被理解或不能很好地在設計中得到體現(xiàn)。一些開放性公園,除了大量的健全人以外,老年人在公園出現(xiàn)的頻率逐漸增多,成為公園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而盲人、肢體殘疾者等特殊人群到公園中的次數(shù)較低,構成了公園中的次要人群。調查結果:來公園的老年人數(shù)較多,殘疾人還較少,大多數(shù)殘疾人還呆在家里,使開放空間的利用率還沒有達到最為完善的情況。3.2使用人群與城市開放空間中的活動城市開放空間是展示社會生活的舞臺,特定的空間形式、場所會吸引特定的活動和用途,而各種活動也傾向于發(fā)生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如在開放空間中設計的兒童活動設施附近,會吸引大量的兒童來此處活動,而在設計中較好的考慮了老年人的活動特點,老年人光顧的頻率則會大大增加。一個具有多種用途的空間具有多樣的空間形式,它能在不同時間吸引多樣化的人群圍各種目的而來,這些多樣的空間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個具有豐富感官刺激的混合體,在這里,開放空間用途的多樣性成為吸引多樣化人群的關鍵。表3-1元大都線性綠地中使用人群的活動情況調查人群群調查內容盲人肢體殘障老人兒童其他行動不便者者健全人時間清晨20%10%50%4%15%10%上午或下午70%60%10%36%30%10%傍晚10%30%40%60%55%80%同伴獨自30%5%35%15%10%40%夫妻60%70%45%065%30%父母與子女10%25%5%80%25%5%朋友005%0015%團體0010%5%08%通常在這里做什什么?觀看030%5%010%5%聆聽25%10%3%05%5%坐40%15%2%035%10%散布05%45%5%15%30%曬太陽30%30%8%010%10%聊天5%10%7%10%10%15%鍛煉、玩耍0020%85%10%15%集會0010%05%10%來此距離2000米以內內100%100%80%70%100%60%2000米以外外00%20%30%10%40%表3-2元大都線性綠地中使用人群滿意程度和建議調查人群群調查內容盲人肢體殘障老人兒童其他行動不便者者健全人滿意程度滿意0025%25%015%比較滿意5%35%40%65%30%65%一般80%55%25%10%45%15%不滿意15%10%10%025%5%你將怎樣調整這這個空間??更多的座椅7%015%10%15%10%更好的視覺景觀觀003005%增加的背景音樂樂18%0005%3%增加飲水機15%8%10%15%8%10%增加的空間選擇擇20%35%30%20%12%25%更多樣的步行道道8%20%12%015%10%更好的衛(wèi)生間5%15%008%3%增加的運動和娛娛樂設施008%55%020%加強殘障人特殊殊設施18%7%0020%0夏季遮陽,冬季季曬陽設施施7%10%12%010%8%增加照明,增加加安全性2%5%10%07%6%(表3-1、表3-2)中可以看出各類使用人群在開放空間中的活動和滿意程度。多種類型的開放空間滿足了人們進行不同室外活動的需要。對空間的利用情況,殘疾人的目的主要是散步和休息,活動時間通常在上午或傍晚;老年人的目的主要是交流和運動,活動時間集中在清晨、上午或傍晚;兒童主要目的為游玩;從來這里的原因上分析:殘疾人一般選擇離自身住所非常近的開放公園中活動,活動范圍相對較小,肢體殘障者主要集中在散步道和休息空間內。盲人在開放空間中很少出現(xiàn),活動范圍非常小,基本局限在靜坐上;老年人相對會選擇離自身住所近或交通比較方便的開放公園中運動或休息,活動較為豐富;兒童主要隨從父母或家人一起來游玩,在特定的兒童場地或公園中一些可以使其產生興趣的地帶。3.3城市開放空間景觀元素與環(huán)境障礙分析針對元大都線性綠道、天壇公園、安貞橋南端的綠地、三元橋南路人行道等開放空間景觀元素進行分析,找出可能對各類使用人群及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上的障礙,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1)可達性不強的空間,包括空間不夠便捷,缺少信息和引導以及空間的混亂感;2)進出入口,包括入口的位置和尺度不適宜,臺階缺少過渡,同時門也可能形成障礙;3)空間尺度,包括尺度小,轉彎半徑過小,空間過于擁擠;4)臺階與樓梯,包括尺度不合適,沒有防滑處理,缺少為老年人和殘疾人設置的休息平臺,樓梯扶手等。5)較大的地面高差;6)行走與地面,包括粗糙地面或過滑地面造成的障礙,地面高差,地面銜接處理;7)設施包括座椅過少,尺度不好,缺少飲水機的設置,運動設施沒有考慮殘疾者或位置不好都回影響它在外空間中的利用程度;8)室外公廁,包括不易達到,門前臺階以及輪椅異性陪護。9)標志導向,包括位置不明顯,字小,看不清,色彩明度對比弱,色盲、色弱;10)植被包括未修剪和有毒的植物所帶來的安全威脅,11)不安全環(huán)境12)一覽無余的大空間,缺少私密性需求,活動選擇性小;13)微氣候包括遮擋、溫度不適宜,過大的風所帶來的障礙;4城市開放空間通用設計與使用人群需求通過研究城市開放空間中的各種使用人群在心理和行為需求的共同點,為開放空間中的通用設計提供了依據(jù)。同時,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心理和行為上的各自不同特點,嘗試性地將其特殊需求融入到整體設計中。4.1城市開放空間使用人群的環(huán)境心理分析4.1.1環(huán)境與心理心理是人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性格、意識傾向等心理現(xiàn)象的總稱。由于客觀環(huán)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變化,因此,人的心理活動也隨之而改變,并受到人體自身特點的影響。4.1.2心理特點與開放空間需求人處于開放空間中會形成一些普遍的心理變化和感受,這些心理狀態(tài)符合在開放空間中的絕大部分使用人群,包括老人、殘疾人、兒童和健全人。但是由于這些人在生理、心理特點上又有所區(qū)別,使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又有所不同。(1)私密性私密性、領域性行為和個人空間是緊密相關的。I.奧托曼(IrwinAltman,1975)認為,私密性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個人獨處的狀況,而是一種“控制交往、有所選擇以及達到預期目的交往的能力。”1具體地說,就是強調個體或群體在相互交往中,控制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能力。S.查馬耶夫(S.Charmayeff)和亞歷山大于1963年發(fā)表《社區(qū)與私密性》一書,書中提到可以將私密性按不同程度分為六個級別:都市——公共的、都市——半公共的、團體——公共的、團體——半公共的、家庭——公共的、個人——私有的。在幾個城市開放空間中,按照私密性的程度現(xiàn)將其分為:公共的:如屬于公共的人行道、廣場和活動設施,這些空間應該面向所有人進行設計和考慮;半公共的:屬于一部分人群集中使用的場所,如:兒童游戲場、公共觀賞平臺;團體——公共的:團體或家庭活動的地方,如:草坪、小樹林中的區(qū)域空間;個人——私密的:休息區(qū)域,如座椅。同時,維斯汀(Westin)將私密性分為四種類型:獨處(Solitude)、親密(Intimacy)、匿名(Anonymity)、保留(Reserve)。獨處是指個體把自己與其他人分隔開,或者避免被他人觀察到的狀態(tài);親密指和某些個體相處時不愿受到干擾,如和親人、朋友或配偶親密相處時的狀態(tài);匿名指個人在人群中不求聞達、隱名埋姓的傾向。保留指對某些事物加以隱瞞和不表露態(tài)度的傾向。獨處的心理狀態(tài)在幾個開放空間中是非常普遍的,一些人希望褪去城市的繁雜,完全融入到自然環(huán)境當中,享受一份清靜和安謐。尤其對于老年人和殘疾人來說,這種心理需求有時會更為明顯,很多老人喜歡靜思回憶往事,還有一些人希望與家人和朋友以小組團的形式出現(xiàn)。而身體殘疾的人在公共空間中往往更愿意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被別人關注,同時,他們往往愿意觀察其他人的活動,從中找到慰藉和歸屬感。這些特點要求在開放空間的設計中,要考慮提供人們獨處的空間,并將這樣的空間多樣化、細分化,如:可觀賞水面景色的小平臺,小樹林中散落的石頭登,臨近兒童游戲場的休息座椅等,可以使不同需求的人群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親密的心理需求在開放空間中體現(xiàn)為小的組團以及家人、朋友等親密的人際關系上,這些人群喜歡在特定的小范圍中親密接觸,而不希望有其他人的干擾,如在草坪中或小樹林中開辟可供組團親密接觸的一個個小空間。在滿足人們親密接醋的心理需求的同時給開放空間帶來了很大的活力。(2)領域感與個人空間領域是指人為了某種需要而占據(jù)的一定空間范圍。它可以是有圍墻等具體的邊界,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容易為其他人識別的邊界標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間范圍。斯蒂(D.Stea)將領域按照社會組織結構分為三個層次:領域單元(TerritorialUnit)——即個人空間、領域組團(TerritorialCluster)和領域群(TerritorialComples)。1他把個人空間定義為一個小的圓形物質空間;領域組團包含了個體空間及期間交往頻繁的通道;每一個群體中的個體同時都具有自己所屬的其他組團,包含這些組團的集合則被定義為領域群。對于空間領域的研究,主要在于空間領域的作用及其空間的改善。開放空間中的開闊、交往性是人們樂于來此的原因。但是,空間的過于開敞和一覽無余同樣會造成人們心理的不安全感和小群體之間社交活動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見,空間領域的形狀、面積、邊界狀況及個人所屬的領域組團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個體的行為方式和空間使用方法。提供適當?shù)膫€人空間是達到私密性要求的基本手段之一。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殘疾人在開放空間中的個人空間相對較大,他們不喜歡被輕易打擾,而老年人、青年人和兒童相對較小。針對此特點,在為殘疾人設計的小活動區(qū)域中應相對完整和獨立。開放空間中的人際距離還會比較典型的反映在空間及景觀細節(jié)的尺度上。如在集會的廣場上的座椅設計和在步行道上的座椅設計,就要考慮人與人之間不同的人際距離,相對廣場上的人際距離較小,而在步行道中人際距離則相對較大。(3)盡端趨向與“依托感”卡米諾(Kamino)在火車站進行了長期的觀察,1發(fā)現(xiàn)人們喜歡站在柱子附近而又離開人們行走路線的地方。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外空間休息座椅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路邊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椅,而傾向于選擇空間的邊緣。這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空間的利用普遍具有一種這樣的習慣:人們總是設法使自己處于視野開闊,但本身卻有不引人注目,而且不太影響他人的地方。并且在保證自身安全感的條件下,盡可能地接近周圍環(huán)境以便更多的了解它。我們把這種心理也稱為盡端趨向。同樣,“依托”也是人們在空間中的一種重要心理,在開放空間中,人們往往不喜歡選擇四周臨空的座椅,而愿意選擇依附于大樹下或是空間邊緣有所“依托”的地方,適當?shù)嘏c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尤其對于殘疾人來說,這種心理會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4.2城市開放空間使用人群的環(huán)境行為分析4.2.1環(huán)境與行為人的行為包括人的動機、感覺、知覺,認知再做出反應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外顯行為。并且這一行為過程始終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有關。4.2.2行為與其在開放空間中的分布分析研究人的行為習性,主要目的在于合理地確定人的行為與空間的對應關系。空間的連接、空間的秩序,進而確定空間的位置,即空間的分布。由于個人行為特性、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場所的差異,人在空間里的分布則各不相同。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廣場、公園、兒童游戲場中,人們經常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構成大小不等的“聚塊圖形”,此時,人們之間的親密度不同,人際距離則大小不等,關系密切者聚在一起,各組團之間又呈現(xiàn)出較大的公共空間距離。在休閑空間、步行道上人群則更傾向于隨意分布,也就構成了不規(guī)則的“隨意圖形”,人際關系呈公共狀態(tài),各自自由,場所環(huán)境對各人之間幾乎沒有約束。因而各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比較寬松。在集會、圍觀等場所中,人群的分布又是非常有規(guī)律的,從而構成了“秩序圖形”(圖4-1),人際關系是等距離的,受場所環(huán)境的限制。人的行為是有規(guī)則的,人的心理狀態(tài)是較緊張的。圖4-1行為與空間分布老年人在開放空間中往往呈現(xiàn)兩種空間分布狀態(tài),一種是小范圍的形成空間的組團,在一定人群范圍內關系比較密切,形成交往的傾向;另一種是呈現(xiàn)各自分散,自由的狀態(tài),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兒童喜歡隨意的聚集狀態(tài),這種聚集一般只限于在兒童與兒童之間,并呈現(xiàn)出一種不固定的傾向。殘疾人在開放空間中則更傾向于分散自由的狀態(tài),或是與特別親近的人形成聚集狀態(tài)。5城市開放空間通用設計建議5.1提供可交往性的空間1)多種戶外空間和活動提供多種戶外空間形式,可供各種使用人群進行選擇,留有選擇余地,老年人、以及殘障者也可以選擇性地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并保留自己相對私密的空間需求。設計建議:(1)創(chuàng)造既適合社交又可提供隱蔽和私密的環(huán)境;(2)空間尺度應有變化,既有大的開放空間,又有小的角落;(3)提供可進行單獨和團體活動以及業(yè)余愛好活動的各種空間。2)提供可享受自然的戶外空間對于各種使用人群來說,親近自然都可以提供給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尤其對于老年人和殘障者來說,在自然界中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心情的平和與美好。設計建議:(1)如果場地條件允許,布置不同類型的栽植區(qū),從規(guī)整的花園到更自然的野生植物區(qū)。2)使用不同的樹種以形成四季色彩的變化,吸引野生動物,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相融的空間。(3)將空間和一些特殊的設施結合起來,比如供殘疾人接近的抬高的工作區(qū)和花池。3)利用戶外空間設計來增強和實現(xiàn)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在開放空間中適當?shù)陌踩惺潜匾模绕鋵τ诶夏耆撕蜌堈险咚麄兒ε碌梗ε卤荒吧舜驍嚕ε鹿铝o援,害怕遇上犯罪。所以確保開放空間中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流通性的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設計建議:(1)相對獨立的空間應設計在能讓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看得到的地方。(2)利用照明、鋪地、分叉很高的樹木等細節(jié)和設施來防護和保障安全。4)創(chuàng)造用來社交會面、與朋友親近或獨處的亞空間人們在開放空間中見面和交談是一種在戶外經常發(fā)生的事情,退休和身體機能衰退的老人也經常喜歡在戶外的交往。即便是對那些殘疾人和非常衰老的人來說,只是坐在一旁看別人活動也是一種積極的參與方式。總的來說,小空間更容易讓人們傾談,因為小空間可以減少一些可能會打斷他們思維和談話的瑣事。小空間也更能被視為“自己的會客場所”,尤其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他們往往害怕大空間和大量的人群,設計這樣的亞空間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需要的。設計建議:創(chuàng)造各種可用來社交和私交的小空間,包括大空間里的次一級小空間。多功能的大空間總的來說是不適合非正式交往的。5)提供各種類型的光照區(qū)與陰影區(qū)在開放空間的使用人群當中,人們對溫度的敏感程度將會有細微的差別。尤其對于老年人和殘疾人來說,應該讓他們有選擇舒適溫度的可能性。如果空間中光照量過大,設計者就應該增加一些物體以提供各種程度的陰影。除非氣候特別的炎熱與明朗,一般來說,各種使用人群都比較喜歡斑斕的陰影,如用葉子很小的數(shù)目或棚架形成的陰影更深受老年人和長時間靜坐的人們的喜愛。6)提供可讓人們在惡劣天氣或極端溫度下接觸植物的空間開放空間中除了漫步和休憩區(qū)外,最好還應有一個日光室和溫室,在寒冷的季節(jié),人們可以在日光室中觀賞和親近植物。也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較為舒適的活動場所。7)專門的鍛煉活動區(qū)鍛煉活動區(qū)是人人們到達開開放空間中中的一個必必不可少的的項目,健健全人和兒兒童的運動動設施比較較全面,也也有一些空空間中設置置了專門的的活動設施施供老年人人或殘障者者使用。這樣的活動設施施可以設置置在開放空空間中的單單獨區(qū)域,并并且和周圍圍的空間性性質結合起起來,使殘殘障者離開開眾目睽睽睽的人群,能能在自然的的沐浴下使使用這些設設施。值得得注意的是是,殘障者者和衰弱的的老年人是是很難使用用運動設施施進行鍛煉煉的,簡單單的活動如如提供抬高高的種植池池以進行園園藝活動更更能夠得到到他們的歡歡迎和使用用。設計建議:(1)提供抬高的種種植池以進進行園藝活活動;(2)考慮建建設一個緩緩坡帶扶手手的步行道道,作為特殊人群的活動動路線和運運動方式。而對于體格健康的使用者也經常喜歡在坡道進行鍛煉。這種緩坡步道特別有助于鍛煉,因為它坡度小,粗糙的鋪地可防滑;半途中有平臺可供休息;坡道全程都有扶手;并有鮮艷的植物相映兩側。(3)為容易疲勞和對光熱敏感的老人和殘疾人提供一些陰影下的休憩區(qū)。5.2創(chuàng)建建無障礙的的空間1)明確的方位和和可達的路路線開放空間中不可可少的一個個方面是環(huán)環(huán)境如何能能夠被感知知和理解。無無論是健全全人還是殘障者都需要要在環(huán)境中中的明確方方位和清晰晰的感知。設計建議:(1)可達性通路適宜宜線形簡明明,容易識識別和記憶憶,避免過過多曲折,沿沿途最好有有一些容易易引人注意意的環(huán)境特特點,并宜宜在轉彎處處、交叉口口、可達性性場地設施施前設置提提示信息,如如盲道、標標識、聲音音、氣味等等環(huán)境線索索。(2)減少開開放空間其其他通路、場場所得高差差障礙,增增加可達程程度。(3)利用盲盲道、坡道道、輔助升升降機等設設施,確保保開放空間間中的可達達性和重要要觀景建筑筑的可達性性。(4)除了基基本的可達達性通路,根根據(jù)通路等等級,結合合地形、景景觀特點,采采用不同形形式的道路路,豐富使使用者的體體驗。(5)紀念性性建筑、場場地盡可能能保證可達達性,設置置坡道、盲盲道。(6)保證與與可達性通通路相連的的公共廁所所達到無障障礙水平,并并增設便于于盲人和婦婦女兒童使使用的設施施。2)地面地面的質量和平平整度會影影響所有使使用人群步步行的舒適適性和安全全性。尤其其是老年人人和殘障者者特別關注注地面,有有人甚至一一直注視其其前方地面面,而忽視視了周圍的的環(huán)境。這這樣反而減減少了他們們享受戶外外空間的機機會。有些些鋪地帶有有很深的凹凹槽或者突突起很大的的連接體,如如灰泥粘結結的石頭,這這是應該避避免的,因因為使用輪輪椅者難于于使用這種種鋪地。ADA標準認為為抹平的混混凝土或相相似的表面面是防滑、易接接近的適意意鋪面。設計建議(1)坡度在開放空空間中是一一個非常活活躍的元素素,但是對對于殘障者者來說,有有時很小的的坡度可能能也會給他他們帶來不不便,最好好的解決途途徑是提供供不同坡度度的路線讓讓不同的使使用者做出出選擇,步步行道的坡坡度不應該該超過1:20(如果其其中某一部部分比這還還要陡,那那它就應該該視為斜坡坡,必須滿滿足ADA中的適用用要求)。相相交的斜坡坡不應超過過1:50,因為這這會給使用用輪椅者造造成極大的的困難。(2)地面的的材質應該該一致、防防滑、無反反光,例如如可用防滑滑條紋的淺淺色混凝土土。(3)地面材質質相接時,應該避免高度變化,不規(guī)整的鋪地材料、留有縫隙和其他地表突出物,因為這樣會威脅到老人和殘障者的安全。鋪地的色彩、材質和其他細部的變化都可用來提示即將到達臺階或交通要道。(4)確保良好的地表排水系統(tǒng)。3)步行道由于散步受到人人們的普遍遍歡迎,這這里也包括括了老年人人和輪椅使使用者。所所以步行道道要多樣化化,有不同同的長度和和坡度,不不同的材質質,以適應應不同活動動能力和喜喜好的人。設計建議:(1)提供散步道。空空間足夠大大的地方,設設計一些與與筆直路徑徑不同的道道路以供安安靜的散步步。(2)步行道道寬度應足足夠兩個人人或一個人人與一輛輪輪椅并排通通行。通常常建議步行行道保持最最小1.8米的寬度;;ADA的標準要要求最小11.2米寬,兩個個輪椅并排排則至少要要1.5米。(3)考慮一一些可以在在惡劣天氣氣中也能散散步和鍛煉煉的帶頂棚棚的拱廊或或走廊。(4)設置帶帶有扶手的的步行道,為為老年人、殘殘疾人或體體弱疲勞的的人散布提提供依托和和安全。4)入口入口盡量沒有斜斜坡和臺階階的設計,若若必須設置置時,盡可可能在入口口周圍留有有足夠的空空間,以免免擁擠和唐唐突。5)坡道和臺階哈頓林(hallprinn)曾說過“在人行道道面有高有有低的城市市中行走,會會有新的體體驗和其他他衍生的感感覺”。坡道在在開放空間間中是表現(xiàn)現(xiàn)空間的重重要手法。同同時,根據(jù)據(jù)研究,坡坡度小于5度對步行行來說是安安全有利的的,如果超超過7度,情況況就會突然然變壞,7度是選擇擇斜路還是是階梯的分分界線。其其中要考慮慮到輪椅者者的使用要要求。1臺階是處理縱斷斷方向上的的水平變化化的方法之之一。其中中有每一梯梯段都規(guī)則則整齊的完完整平面階階梯和富有有變化的非非完整形平平面階梯。無無論哪一個個都可以適適當加入緩緩步臺,并并要留意階階梯部分和和緩步臺由由于連續(xù)而而形成的視視覺上的層層次感。在在臺階上的的運動和動動作而引起起的身體上上層次感和和疲勞也是是重點考慮慮之一。臺階和坡道的組組合也是常常用的手法法。將兩者者并行設計計的時候,臺臺階在一般般步行,和雨天易滑倒的的地方使用用,坡道供供嬰兒車、輪輪椅使用,在在功能上有有所不同,并并使空間變變化豐富了了。設計建議:(1)在必須有高度度變化的地地方,要同同時設臺階階和坡道。(2)防滑和無反光的地面材料對于坡道和臺階特別重要。(3)要清楚地標識和照亮臺階與坡道,特別是臺階的第一個踏步。(4)重要路段要設有扶手。6)扶手扶手可謂老人提提供實際和和感覺上的的安全感。它它應設置有有高差變化化的地方,或或是需要時時間調整感感覺的地方方,如從黑黑暗的地方方走向明亮亮的空間。設計建議(1)根據(jù)ADA的的標準,扶扶手應該距距地面86-966.5厘米高。為為了供步行行和非步行行者使用,最最好設置兩兩排扶手。(2)為了方便抓握,扶手應距離旁邊的墻面1.3-2.5厘米。直徑一般為0.6-1.3厘米。扶手的盡頭必須與柱子或地面相連,或者將盡端磨圓,以避免暴露的末端對人造成傷害。(3)扶手要要選擇不會會受天氣影影響的材料料,比如金金屬在雨天天變冷或變變滑,陽光光下會變熱熱。可以考考慮木質、塑塑料或乙烯烯表面的扶扶手。(4)在引導導視覺殘疾疾者行進的的扶手上設設置觸覺圖圖案、觸覺覺文字形式式的信息提提示方向、位位置或者介介紹景物特特點。(5)鑒于臺臺階對一些些盲人并不不構成障礙礙,盲道涉涉及范圍可可以更廣,在在其他不具具有盲道的的通路場所所中的臺階階處、水體體邊緣宜設設提示物(如如提示盲道道、欄桿、緣緣石,種植植等)提醒醒安全,使使其在可能能到達的范范圍內也很很安全。5.3增加多感官的景景觀元素1)選擇香味濃郁郁的植物一般審美感知多多強調視覺覺和聽覺的的欣賞,嗅嗅覺在戶外外空間中更更具有獨特特的審美效效應。自然然界中約20%的花具有有芳香,且且香味有濃濃有淡,給給人不同的的心理美感感。此外,青青草、樹木木也都能夠夠散發(fā)出清清新的香氣氣。香味濃濃郁的植物物可以舒緩緩人們緊張張的心情,對對于視覺障障礙者來說說,也是體體會自然的的重要途徑徑。2)在可能的地方方設計聲音音效果美妙的聲音在開開放空間中中可以使人人們更接近近自然,深深受各種使使用人群的的喜愛。(1)流水的聲音對大大多數(shù)人具具有撫慰作作用,小噴噴泉在開放放空間中往往往格外受受歡迎,因因為它的聲聲音,還因因為有鳥兒兒被吸引過過來。確保保座位的位位置在可以以聽到噴泉泉聲、背風風的地方。(2)營造風對植物產生的聲音、昆蟲的聲音、小鳥的叫聲以及敲擊石頭的聲音都可以給人們帶料美妙的感受,對于盲人來說,通過聲音來體味自然也是至關重要的。(3)適宜的背景音樂在開放空間中也可以帶給人們對自然的更多遐想。3)草坪草坪盡管不是必必然的,但但草地確是是理想的活活動場所,而而對于行動動不便的人人來說,在在松軟不規(guī)規(guī)整的草坪坪上走動是是很困難的的。設計建議(1)將草坪區(qū)安排排在鋪地和和閑坐區(qū)附附近以便通通達和欣賞賞。(2)如果將將草地用作作其他用途途,如門球球場地,這這時要注意意空間中的的小氣候是是否適合。若若過于炎熱熱都是令人人難以忍受受的。(3)在鋪地地和草地相相接的地方方要注意保保持相同的的高度,以以減少老年年人和行動動不便者被被絆倒的可可能性。(4)開辟一一些草坪中中的休息區(qū)區(qū),為所有有使用人群群增加可達達性和趣味味性。4)增加園圃區(qū)園藝是人們最喜喜愛的活動動之一,尤尤其是退休休后的老年年人。讓人人們在公共共場地上栽花種草具有特特殊意義。有有的人只是是希望參與與維護花草草而不是獨獨自在某一一個地塊上上種植。修修剪草坪、灌灌木會讓老老人更具有有自立感和和成就感。同同時,修剪剪草坪可使使人們感覺更親近自然然。設計建議:(1)種植地塊附近近應設置長長椅。(2)為行動動不便的人人提供抬高高的種植池池,且最好好有不同的的高度,并并在下部留留出墊腳區(qū)區(qū),以便讓讓人靠近。(3)提供園藝工具和設備,以及易于到達的工具儲藏區(qū)。(4)使雕塑、小品、壁畫更容易接近,并增加趣味性,形成環(huán)境中的興趣點,促進社會交往。5.4增加場地設施的的舒適性1)座座位不同的人以不同同的方式坐坐著,如果果有足夠的的選擇,每每人都能找找到最適合合于自己的的環(huán)境。這這樣,為了了服務于多多種使用者者,每一空空間應提供供多樣的座座位,不光光指位置,還還包括不同同的坐姿形形式。設計建議:(1)考慮到使用人人群中的老老年人,肢肢體殘障者者,他們在落座、久久坐和起身身上都會存存在著一定定的問題。設設計時座椅椅的舒適性性尤為重要要。(2)最適于于坐的形式式通常也是是最簡單的的形式,只只要寬度足足夠,人們們可以聚坐坐在臺階和和邊沿上。另另外,可移移動的座椅椅很受歡迎迎。(3)在一些些座椅周圍圍用植物創(chuàng)創(chuàng)造圍合感感,當人們們坐在有東東西可靠或或圍合的空空間內,才才會有安全全感。人們們更喜歡有有灌木叢和和樹木環(huán)繞繞的座椅。如如果這些座座位面向活活動的場景景,使人可可以觀察,同同時卻不感感到被觀察察,將會受受到各種使使用人群的的歡迎。(4)將桌子子擺放在從從硬質道路路可以接近近的地面上上,為了使使那些坐輪輪椅者可以以使用這些些桌子,要要保證桌子子至少有一一面不被固固定的座椅椅和長椅阻阻隔,桌下下空間的寬寬度至少應應有76厘米。2)提供飲水器在休息處、活動動區(qū)域、鍛鍛煉區(qū)域附附近提供飲飲水器非常常重要,確確保兒童、坐坐輪椅者可可以像站立立的成人一一樣使用飲飲水設施,確確保水的控控制簡單易易操作。3)提供尺度多樣樣的公共設設施電話、垃圾桶、售售票、檢票票口,方便便不同人群群的使用。4)提供無障礙衛(wèi)衛(wèi)生間要考考慮到允許許陪護進入入。5.5提供充足足的可感知知的信息1)戶外標識標識可以幫助使使用者找到到目的地和和設施,并并提供相關關信息。從從另一個方方面來說,如如果場地需需要過多的的標識,則則說明場地地規(guī)劃欠佳佳。設計建議:(1)在主要路口,都都應設置形形象鮮明、易易懂的路標標,提供方方向、景點點位置、當當前位置、道道路可達性性、景觀特特點、廁所所等公共設設施的位置置,在通往往出入口、重重要景點、廁廁所等的路路段可以設設置聲音引引導系統(tǒng)。(2)提供多種形式(視覺、聽覺、觸覺),完善、明確的標識系統(tǒng)。(3)導游圖要簡潔清晰,提供出入口、方向、主要景點、廁所、通用性園路等關鍵信息。導游圖的尺度應適合不同使用者的人體尺度。(4)寧可使用大尺寸的標識,也不用尺寸過小的標識,但要注意保持空間的整體效果。(5)采用白字或白色圖案配黑色或深色背景,以使其可讀性達到最佳。字體和標志與背景要形成對比。(6)利用符號、材質、凸字和圖案來幫助那些有視覺障礙的使用者。(7)標識物的表面材料應耐久、無反光。(8)標識物應有夜間照明,以便識別。2)戶外照明照明可用來突出出一個地方方或視覺焦焦點,界定定一片地域域或邊界,以以及提供安安全保障。總總的來說,老老年人和低低視力者需需要更高亮亮度的照明明。設計建議:(1)空間入口應采采用高亮度度的照明,以以保證安全全。(2)常有人人使用的區(qū)區(qū)域附近應應設置照明,以界定鋪地地邊界,避避免濃重的的陰影。(3)相互重重疊的照明明區(qū)可有效效地避免過過亮的眩光光點。(4)使用光光線向下的的照明設施施,而不是是光線向上上或向外的的設施,以以避免眩光光。6結語開放空間通用設設計的研究究,旨在把把空間使用用對象從特特殊人群擴擴大到所有有人的理念念上。通用用設計研究究為老年人人或殘疾人人與普通人人生活在一一起提供了了可能性,無無論是對老老年人、殘殘疾人還是是普通人都都能獲得更更大的社會會效益。當當前我國正正處于開放放空間建設設的高峰時時期,以通通用設計為為原則,具具體為不同同使用者考考慮,營造造全體參與與,“人人共享”的開放空空間是環(huán)境境規(guī)劃設計計者對和諧諧社會最好好的詮釋。在通用設計的研研究中,更更多的重點點研究了老老年人、殘殘疾人等特特殊人群在在生理、心心理上的特特點及在開開放空間中中的需求,并并以無障礙礙設計涉足足較少的心心理研究作作為重點進進行探討。旨旨在滿足老老年人、殘殘疾人多方方面的需求求。開放空間中的通通用設計研研究,并不不是要取代代外空間中中為殘疾人人設計的專專項設施。通通用設計超超越了“無障礙”,同時又又與無障礙礙設施互為為補充。這這是本著下下面的觀點點來提供開開放空間中中的通用設設計的:1以老年人人和殘疾人人占一定數(shù)數(shù)量比例的的構成作為為依據(jù),進進行開放空空間的設計計;2能適應各各類使用人人群的多種種活動和心心理需要;;3為老年人人和殘疾人人等弱勢群群體提供安安全、方便便、舒適的的開放空間間環(huán)境。同時,在通用設設計的研究究中,突出出了多種使使用人群的的共性問題題和老年人人、殘疾人人的特殊需需求。使其其達到空間間通用設計計的條件。但但是,研究究中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多種使使用人群能能夠達到通通用其實并并不是一件件容易的事事情,有時時存在著相相互的矛盾盾。如何處處理這種矛矛盾,在本本文中提出出的一個觀觀點是增加加空間和設設計的多樣樣性,提供供給多種使使用人群以以多樣化的的空間。當當然,這只只是針對通通用設計局局限性所提提出來的一一個解決途途徑。而其其他的解決決途徑,也也是后面需需要繼續(xù)研研究的問題題。在無障礙設計剛剛剛形成規(guī)規(guī)范,讓人人們自愿和和不自愿的的去接受時時,通用設設計理念在在外空間設設計和使用用中還是一一個新鮮的的事物,不不是一朝一一夕可以被被接受和完完成的。它它需要根植植于設計者者和使用者者的頭腦中中,也需要要誕生在設設計的總體體規(guī)劃和理理念里,并并隨著社會會的發(fā)展而而完善。主要參考文獻[1]【美】克萊爾··庫泊·馬庫斯、卡卡羅琳·弗朗西斯斯,《人性性場所——城市開放放空間設計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裝飾工程驗收標準重點及難點控制措施
- 繪本教學評估與反饋優(yōu)化計劃
- 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lián)合體2025屆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建筑垃圾處置行業(yè)標準措施
- 醫(yī)療機構重大危險源識別及控制措施
- 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心得體會
- 廣西賀州平桂高級中學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陜西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湖北小池濱江高級中學2025年高一物理第二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電力企業(yè)月度安全例會會議紀要范文
- 定向鉆穿越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移動通信網(wǎng)絡優(yōu)化服務合同
- JBT 14449-2024 起重機械焊接工藝評定(正式版)
- DL-T5017-2007水電水利工程壓力鋼管制造安裝及驗收規(guī)范
- 海上風電場選址與環(huán)境影響評估
- 《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NB-T 31010-2019)
- 《早期教育概論》課程標準
- 藥物分析年終述職報告
- 農發(fā)行信貸業(yè)務考試題庫題庫附答案
- 精神分裂癥護理查房
- 建筑物聯(lián)網(wǎng)工程綜合實訓 課件 第1-3章 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導論、物聯(lián)網(wǎng)領域的關鍵技術、智能建造工程場景中的物聯(lián)網(wǎng)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