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中文名稱:中國現代文學專題課程英文名稱:SpecialTopicsofModernChineseLiteratur課程代碼:050107T1933學分與學時:2分36學時課程性質:專業拓展課程授課對象:秘書學專業二、課程教學目標與任務本課程帶有專題研究性質,既考慮到與《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銜接,利用和鞏固以往已經獲得的文學史知識,又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現代一些重大的文學現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和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所選文學專題的認真研讀,養成文學鑒賞、評析的習慣和眼光,并引發對文學史研究與文學評論的興趣。三、學時安排課程內容與學時分配表章節內容學時第一講魯迅研究四題6第二講關于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4第三講茅盾研究中的“矛盾”4第四講老舍創作的視點與“京味”5第五講曹禺與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5第六講沈從文與“京派”文學4第七講張愛玲的《傳奇》與“張愛玲熱”4第八講趙樹理的評價問題與農村寫作4四、課程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第一講

魯迅研究四題教學目的:掌握魯迅對現代文化轉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掌握魯迅早期討論中國文化轉型的一些重要觀點,包括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關系的理解、對科學主義的警惕。認識魯迅作為精神觀照的巨大價值。基本要求:理解魯迅的徹底反傳統。理解魯迅反傳統的語境、目標和態度。掌握所謂“魯迅割斷了傳統”的指責及錯誤。分析魯迅批判國民性的歷史理由和現實根據。澄清現實中對魯迅的一些誤讀。重點與難點:1.理解魯迅的《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又是成熟的標志。從“表現的深刻”與“格式的特別”看魯迅小說對傳統的突破。重點分析兩種結構模式以及魯迅觀察與分析生活的獨特視角。分析魯迅小說中的悲劇意味及詩性特征。簡述魯迅對后起的現代小說的輻射性影響。

2.了解《阿Q正傳》的代表性。掌握幾種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層面,掌握不同歷史階段的《阿Q正傳》的接受史。掌握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單一性的評價思維模式。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如何看待魯迅在傳統批判中的偏激?二、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國人?三、魯迅對文化轉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們今天重新關注?四、如何理解魯迅的《吶喊》《彷徨》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講

關于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教學目的: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時期以后三個時期的概況。基本要求:分析郭沫若文藝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對其天才與凡庸的兩面都給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觀的評價,肯定郭沫若的文學成就和文化建設上的崇高地位。重點與難點:從時代的隔膜和詩歌審美潮流的變遷等方面,分析對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對于那些時代感強的作品。將直觀感受、設身處地與名理分析結合起來閱讀,以達到比較有歷史感的評價。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如何消除經典閱讀中的歷史隔膜?二、讀《女神》要“知人論詩”三、郭沫若研究概況第三講茅盾研究中的“矛盾”教學目的: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會分析派形成過程中的決定性影響,以及這一流派的文學史地位。基本要求:掌握關于當前學術界茅盾研究的概況,特別是當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觀點,并以此為個案,學習用文學史的眼光觀察有爭議的問題,逐漸進入研究領域。重點與難點:1.通過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時掌握作品對現實社會的敏銳觀察與深刻把握,以及對生活描寫的現實主義筆法等對于現代長篇小說新潮流與新局面的開創。了解那種認為《子夜》是所謂"一部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的貶斥。2.分析茅盾創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響和得失。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茅盾研究概況二、茅盾的文學主張三、《子夜》分析四、茅盾的藝術風格第四講老舍創作的視點與“京味”教學目的:了解有關樊駿、趙園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觀點。基本要求:從老舍作品的風俗描寫、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語言的運用等幾個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風格,掌握“京味”小說的源頭,并掌握風格評析的一般方法。重點與難點:了解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觀。掌握老舍的藝術視點:人性與人倫的關系。分析老舍筆下老派、新派與正派等三類人物形象的內涵。掌握老舍批判傳統文明時所表現出來的失落感與對"新潮"憤激之情交織的復雜感情。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二、《駱駝祥子》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探討三、老舍作品的“京味”與幽默四、老舍研究的狀況第五講曹禺與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教學目的:從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精神分析派的觀點運用、比較文學的視角、傳統文化的視角以及接受美學的層面等向個方面,掌握曹禺研究的現狀。基本要求:通過從《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等作品,掌握曹禺話劇中的詩意特征等。重點與難點掌握《雷雨》等經典劇作的內涵,包括濃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觀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觀真實的表現性和多義性。對周樸園、蘩漪的形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解折。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曹禺研究概況二、曹禺話劇的詩意特征三、曹禺話劇藝術的其他幾個特征四、對幾個有爭議的戲劇人物的藝術剖析第六講沈從文與“京派”文學教學目的: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掌握京派與現實保持距離及偏于古典審美的傾向,肯定其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基本要求:了解沈從文研究在歷史上的不同情況。重點與難點:從沈從文的寫作心理、姿態,看其作品的特色與得失。理解構成湘西文學世界的題材、人性描寫、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從文這樣對現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態度的作家的觀照價值。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京派”有哪些特征?二、沈從文的“角色認知”及其兩個文學世界三、《邊城》細讀四、沈從文研究的主要論作第七講張愛玲的《傳奇》與“張愛玲熱教學目的:掌握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內容、獨特風格和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以及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點。基本要求:掌握兩次“張愛玲熱”出現的不同情況。包括傅雷對張愛玲的批評、80年代張愛玲被重新發現,并逐漸形成熱點的過程和原因。90年代成為研究熱點的過程、社會消費心理,及其身世被傳媒熱炒和商業包裝,并在社會上流行的現象。重點與難點:從意象營造和語言風格兩個方面,分析張愛玲小說藝術的創新和襲舊。掌握張愛玲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掌握其作品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注意其在現代文學史上特異的地位。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傳奇》的評析二、張愛玲的藝術“創新”與“襲舊”三、張愛玲的接受史與“張愛玲熱”第八講趙樹理評價問題與農村寫作教學目的:了解趙樹理創作的主要特點和他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基本要求:人們對趙樹理的評價與當時文學思潮的關系。重點與難點:1.了解趙樹理小說的創作在解放區文藝界受重視的情況,以及趙樹理獲此殊榮的原因。2.掌握趙樹理在五六十年代所做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貶毀譽。

3.掌握"文革"后趙樹理研究的特點和研究者們的主要觀點。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多媒體課件,學生寫作論文討論。主要內容:一、“趙樹理方向”是怎樣構建出來的二、在褒貶毀譽之間三、對趙樹理的再評價五、課程考核方式:考查采用平時動態多元評價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形式,學生課程考核成績由學生平時的表現(占30%,其中課堂表現20%,考勤10%)和期末考試(占70%)構成。六、使用的參考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一)使用教材:溫儒敏、趙祖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二)參考資料:[1]朱棟霖、吳義勤、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