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施工圖設計-第1頁共38頁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施工圖設計-第2頁共38頁1工程概況1.1工程背景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5-4路在2013年12月施工圖通過審查,并于2014年底修建完成,在修建過程中,因現狀家具廠拆遷的問題,導致5-4路約250m道路甩項未能修建,如今拆遷問題已經解決,業主要求將道路貫通,因施工圖時間完成時間久遠,受業主委托,結合兩江新區導則及現行規范重新調整設計。本次設計范圍為5-4路(K1+818.283-K2+089.194段),道路平縱指標與原施工圖一致。1.2工程范圍及設計內容5-4號路位于兩江新區龍興組團中韓產業園區內,道路起于微軟支路,為5-3號路(即原1號路)向東的延伸,終點止于兩江大道,道路全長994.721m,標準路幅定為26m,雙向四車道,城市次干路,設計速度40km/h。本次設計為5-4號路(K1+818.283-K2+089.194段),起于微軟支路,終于現狀5-4路。本次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5-4號路(西段)設計調整內容包括路道路、排水、電照、交通工程。

2設計依據及采用的技術標準、規范2.1設計依據建設單位與我公司簽訂的設計合同《重慶兩江新區龍興組團C標準分區C1-1/01等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重慶規劃展覽館規劃研究中心2012.08】《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工程初步設計》【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2013.10】《中韓產業園區區間道路工程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意見》《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工程地勘報告》【重慶蜀通巖土工程有限公司2013.10】《寨子路施工圖》【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0.11】《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工程學院支路施工圖》【中國機械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2012.08】《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工程(1號路)施工圖》【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2013.07】《重慶理工大學兩江國際學院核心教學區施工圖設計》【筑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2013.07】業主提供的1:500實測地形圖業主提供的其他相關設計資料2.2技術標準、規范《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鎮建設部分)》(2013年版)《道路工程制圖標準》(GB50162-1992)《城市道路工程技術規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范》(GB50688-2011)(2019年版)《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50805-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2008)《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50-064-2007)《重慶市市政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078-2016)

3工程地質3.1工程建設條件3.1.1本工程的交通條件相當便利,道路條件十分優越。中韓產業園區北側為現狀寨子路,東側為現狀兩江大道,園區內部另有現狀石龍公路由南向北穿過,沿線地塊部分進行了平場,現狀交通條件為今后施工創造了極為便利條件。3.1.2、通過對現狀、地勢及坡度分析,以及災害防治、植被利用等綜合評價,場地內地質條件簡單,適宜道路施工建設。道路沿線地塊已部分進行了場地平整,龍興公租房、理工大學等項目現已開工建設。3.1.3a、石料:周圍地區解決。b、砂料:細砂、特細砂及混合砂均可才采用當地長江,取材方便。c、鋼材、水泥、木材:本地有水泥、鋼鐵,可就近解決。3.2工程地質條件3.2.1地形地貌擬建場地地貌分區上為重慶市中部構造平行嶺(低山)谷(丘陵)地區,地貌類型為侵蝕剝蝕丘陵地貌。場地暫為進行平場,地勢總體呈西側略高,東側略低。本次擬建道路區域地面高程在242.03~319.98m間,相對最大高差為77.95m,自然坡角一般為6~28°,局部陡坎處達78°。3.2.2氣象、水文場區屬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長,秋雨連綿,冬暖多霧的特點。根據重慶市氣象臺《重慶市環境質量報告書》所記載的極端值引用如下:—年平均氣溫17.2oC,極端最高氣溫42.2oC(1953年7月11日),極端最低氣溫-4.3oC(2009年11月18日),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6oC,最冷月(—蒸發量、濕度:年蒸發量1071mm,最大年蒸發量1347.3mm(1959年),年平均相對濕度79%,年平均絕對濕度17.7hPa。—風:年平均風速1.3m/s,最大風速為26.7m/s(1984年5月—降水量:1日最大降水量206.11mm(1996年7月21日),雨季在5月~9月,一次連續最大降水量190.9mm(1956年6月24日21:00時~6月25日3.2.3地質構造根據《重慶市構造綱要圖》,場地在構造單元上屬于華鎣山褶末大盛場向斜北西翼(詳見圖2.4-1:區域構造綱要圖)。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傾向112°,傾角10°,層面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經對場地內的基巖露頭觀測,巖體中主要發育有2組裂隙:Ⅰ組裂隙:產狀204~231°∠52~58°,可見延伸6.00~10.00m,隙寬2~4mm,間距0.80~2.60m,一般無充填,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局部地段有巖屑夾泥質充填,裂面較平整,局部有白色鈣質氧化物覆蓋;Ⅱ組裂隙:產狀9~12°∠76~79°,可見延伸8.00~13.00m,隙寬2~3mm,間距1.40~3.10m,一般無充填,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局部地段有泥質充填,裂面較平整,局部有褐色鐵質氧化物;Ⅲ組裂隙:產狀301~306°∠83~85°,可見延伸5.00~12.00m,隙寬2~6mm,間距2.20~3.70m,一般無充填,結合程度差,屬硬性結構面;局部地段有泥質充填,裂面較平整,局部有褐色鐵質氧化物。3.2.4地層巖性經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及鉆探揭露表明,場地出露的巖土層由新至老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Q4ml)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的泥巖和砂巖互層。各巖土層工程地質基本特征按由新至老順序分述如下:3.2.4.1第四系全新統1)人工填土層(Q4ml)素填土:土褐色,主要由泥巖、砂巖碎塊和黏性土組成,硬質物粒徑一般為30~400mm,最大可達1200mm,含量一般為68~94%,稍濕,結構呈松散~稍密狀,填土年限1年左右(村社房屋區域填土一般年限大于5年),填土方式大部分采用拋填(局部進行了碾壓或夯實)。本次勘探揭露該層厚度為0.50(ZY6-15)~5.70m(ZY5-15),分布于場區北側重慶理工大學平場區域和村社房屋區域,基本未被污染。2)殘坡積層(Q4el+dl)粉質黏土:黃褐色,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組成,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低洼區域多呈軟~可塑狀,斜坡區域多呈硬塑狀,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本次勘探已揭露厚度為0.40(ZY4-47)~8.20m(ZY4-32),在場區表層有廣泛分布。3.2.4.2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泥巖:紫紅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等組成。局部砂質含量較高。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帶巖石破碎,裂隙較發育,巖芯多呈碎屑、碎塊狀,質軟,已揭露厚度0.50(ZY5-12)~3.40m(ZY4-45);中等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巖芯呈短~長柱狀,強度較高,廣泛分布于場地區域。巖面埋深0.50~10.70m不等,局部區域直接裸露。砂巖:褐灰色。主要以石英礦物為主,長石次之,含少量暗色礦物。中細粒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泥質膠結。其強風化帶巖石破碎,裂隙較發育,巖芯多呈塊狀和短柱狀,手捏易破碎,質較軟,已揭露厚度0.40(ZY7-5)~2.50m(ZY6-7);中等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巖芯呈長柱狀,強度較高。巖面埋深0.50~10.20m不等,局部區域直接裸露。3.2.5水文地質條件3.2.5.1地表水根據本次勘察中的地表調繪成果,場區的地表水主要為場區的魚塘蓄水(部分魚塘蓄水已被放干)和由西至東的一條溪溝(在場區東側已被擬建5-4號路和5-7號路間的平場擠壓成堰塘狀)。根據本次調查訪問和測繪成果,殘留的魚塘蓄水深度為0.50~2.00m之間;場區西東向溪溝在場區的擬建5-4號路K2+560L115m位置勘察期間水位為236.10m,一般洪水位為237.36m,重現期100年最高湖水位高程約239.56m。擬建5-4號路K2+225~K2+245m段跨越該溪溝,但設計擬在線路左側設置明渠和涵洞對該溪溝進行疏導后不存在涉水路基;K2+520~K2+620L115m放坡坡腳位于溪溝岸邊,在洪水期間易受河水沖蝕,若該區域暫不進行平場,建議采用涉水路堤墻進行支擋防護。3.2.5.2地下水場區的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兩種。1松散土層中的孔隙水由于場地已平場,大氣降雨時,雨水滲入填土土體,并沿巖土界面向低洼地帶排泄。在原始地貌坡度較緩地段以及低洼等地段,由于大氣降水等地表水補給,地下水排泄不暢,淺部有少量地下水存在,為上層滯水。在雨季及其它排水不暢情況下,大量地表水進入場地將給基礎施工及建筑物正常使用帶來不利影響。2基巖風化裂隙水基巖風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泥巖、砂巖的強風化裂隙中,無統一水位。基巖風化裂隙水排泄方式具有就近補給就近排泄的特點,在巖層露頭部分為補給區,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本場地中等風化巖層主要以泥巖為主,巖體完整性較好,屬相對不透水地層。3.2.5.3簡易抽水試驗勘察期間對鉆孔水位進行觀測表明,大部分鉆孔孔內無地下水,在位于凹地的鉆孔存在少量地下水。本次選擇ZY4-25和ZY4-38共2個鉆孔進行了簡易抽水試驗,試驗成果見下表(表2.6-1)。試驗表明:單孔地下水水流量為13.80~28.70m3/d不等,經計算其滲透系數K=0.211~0.339m/d。結合鉆孔水位觀測成果,場區在勘探深度范圍內有一定的地下水分布,主要存在于場區覆蓋層較厚的低洼區域。場區的地下水主要為丘陵坡頂的強風化基巖裂隙露頭處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形成,少量為孔隙水下滲補給。在支擋結構基坑開挖施工時,應采取嚴格的防水、隔水及排水措施,完善地表排水系統。3.2.5.4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1)水的腐蝕性評價本次勘察,在ZY7-6坡腳溪溝采集地表水水樣1件;在ZY4-38鉆孔中采集地下水1件作水質簡分析試驗,根據試驗成果,水質簡分析結果見下表:水質簡分析成果位置PH游離CO2侵蝕CO2HCO3-Cl-SO42-K++Na+Ca2+Mg2+ZY7-6坡腳溪溝地表水8.048.101.80241.6725.49149.8928.25117.3610.10ZY4-38地下水7.8312.141.80234.2026.47148.9127.95116.968.87備注除PH外,其余單位均為mg/L場區地下水主要受溪溝水和大氣降雨補給,從水質結果分析表明:擬建場地地下水屬中性淡水,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節內容判定:場區地下水類型屬侵蝕性型水,按照Ⅱ類環境對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在B類條件下對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微PH值腐蝕)。2)土的腐蝕性評價由于場區的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土層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所以土的腐蝕性與地下水的腐蝕性緊密相關。根據地下水腐蝕性評價成果,場區土按照Ⅱ類環境對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在B類條件下對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等建筑材料有微腐蝕(微PH值腐蝕)。3.2.6不良地質作用經附近鉆探揭露表明:場地范圍內無活動斷層、泥石流、地下洞室、滑坡等不良地質作用,場地現狀整體穩定。3.2.7地震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表明,擬建場地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場地內按設計高程平場后,場內覆蓋層由人工填土、粉質黏土和基巖組成。由于場地內中部區域的覆蓋層較厚,根據本次勘察的剪切波速測試成果,以及鄰近建筑和地區建設經驗,強風化基巖剪切波速Vs為在500~800m/s之間,為軟質巖石;中等風化基巖剪切波速Vs為>800m/s,為穩定巖石;粉質黏土的剪切波速值為174~179m/s,平均值為176m/s,為中軟土;素填土的剪切波速值為118m/s,為軟弱土;未來人工填土的剪切波速值根據經驗取140m/s,為軟弱土。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第1.0.2條規定,采用簡易設防。3.2.8分段工程地質評述擬建5-4號路本次設計起止點樁號為K1+818.283~K2+780m,根據路面設計高程,將在K1+818.283~K1+920m段形成人工挖方段;在K1+920~K2+780m段形成人工填方段,現對各段工程地質分析評價如下:3.2.8.1擬建5-4號路K1+818.283~K1+920m挖方段該段路面設計高程為296.00~295.483~292.23m,軸線地面高程為292.00~304.90m。路面按設計高程直立開挖后,將在路基左側形成最高為7.44m的人工巖土質邊坡;路基右側形成最高為5.61m的人工巖土質邊坡?,F對該段人工挖方邊坡的穩定性分析評價如下。(1)該段左側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該段邊坡高約0.00~7.44m,長度為101.717m,坡向主要為176°,邊坡坡體上覆少量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砂巖,屬人工巖土質邊坡。根據巖層產狀和裂隙作該邊坡極射赤平投影圖(見圖5.1.1-1)。圖5.1.1-1擬建5-4路K1+818.283~K1+920m左側挖方段人工邊坡極射赤平投影從上圖(圖5.1.1-1)可知,該段邊坡巖層傾向與坡向交角為64°,呈大角度、切坡向相交,為切向坡,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Ⅰ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28°,呈小角度、順向相交,為控制邊坡穩定性的不利結構面;Ⅱ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13°,呈小角度、反向相交,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小;Ⅲ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55°,呈大角度、切向相交,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小。由于有放坡開挖的條件,宜采取放坡開挖,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從上至下分段分階開挖,分段分階支護,每級開挖高度宜小于5m。施工開挖時,為防止泥質巖風化產生掉塊、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建議在開挖后立即采用水泥砂漿對邊坡進行封閉處理,邊坡開挖至基巖,為了保證邊坡的穩定,必須嚴格控制爆破。建議放坡開挖坡率值如下:土質邊坡段:1:1.50~1.75強風化基巖:1:1.00中風化基巖:1:0.75放坡開挖后,對局部欠穩定的塊體,應以于清除或進行加固處理,對坡面應進行防風化護坡處理,并在坡腳處設置碎落臺,在邊坡體后緣設置截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2)該段右側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該段邊坡高約0.00~5.61m,長度為101.717m,坡向主要為356°,邊坡坡體上覆少量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砂巖,屬人工巖土質邊坡。根據巖層產狀和裂隙作該邊坡極射赤平投影圖(見圖5.1.1-3)。圖5.1.1-3擬建5-4路K1+818.283~K1+920m右側挖方段人工邊坡極射赤平投影從上圖(圖5.1.2-3)可知,該段邊坡巖層傾向與坡向交角為64°,呈大角度、切坡向相交,為切向坡,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Ⅰ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28°,呈小角度、反向相交,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Ⅱ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15°,呈小角度、順向相交,為控制邊坡穩定性的不利結構面;Ⅲ組裂隙傾向與坡向交角為55°,呈大角度、切向相交,對人工邊坡整體穩定性影響較小。由于有放坡開挖的條件,宜采取放坡開挖,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從上至下分段分階開挖,分段分階支護,每級開挖高度宜小于5m。施工開挖時,為防止泥質巖風化產生掉塊、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建議在開挖后立即采用水泥砂漿對邊坡進行封閉處理,邊坡開挖至基巖,為了保證邊坡的穩定,必須嚴格控制爆破。建議放坡開挖坡率值如下:土質邊坡段:1:1.50~1.75強風化基巖:1:1.00中風化基巖:1:0.75放坡開挖后,對局部欠穩定的塊體,應以于清除或進行加固處理,對坡面應進行防風化護坡處理,并在坡腳處設置碎落臺,在邊坡體后緣設置截水溝,以免地表水直接沖刷坡面。3.2.8.2擬建5-4號路K1+920~K2+780m填方路堤段該段路面設計高程為292.23~277.283~273.532~277.848m,軸線地面高程為243.60~292.00m,該路段按設計路面高程填土整平后,路堤填土高度為0~32.25m之間,覆蓋土層為素填土和粉質黏土,層厚在0.50~10.30m左右,厚度變化較大,下伏基巖為泥巖和砂巖互層,地基整體穩定性較好,適宜線路通過。該段填方路基左側人工填土邊坡坡向主要為2°,右側人工填土邊坡坡向主要為182°,呈微弧形走向,路堤填方區為農田和林地,橫向呈階梯狀,地形坡角約為8~30°,局部陡坎區域坡角達40°以上,邊坡破壞模式主要為沿填土內部的圓弧形滑動和沿現狀地面線,以及巖土界面產生折線形滑動,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該段填土路堤邊坡可能沿現狀地面線和坡腳剪出口產生滑動,采用折線法進行計算,在暴雨工況下其穩定系數Fs為1.28~1.96,該段路堤邊坡上覆土層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穩定狀態;在地震工況下其穩定系數Fs為1.65~2.53,邊坡上覆土層整體處于穩定狀態。該段路堤左右兩側均為規劃建設用地地塊,左側地塊已經進行了部分平場,右側地塊暫未平場。若兩側地塊平場先于該段道路建設,則路堤邊坡將不存在,可僅對臨時邊坡進行防治;若兩側地塊平場后于該段道路建設,則建議對該路堤邊坡進行綜合防治。擬建道路兩側地塊平場暫未完成。因此,建議設計根據的路基兩側邊坡的具體形成情況對邊坡的穩定性進行校核,并根據校核結果確定墻體的高度、寬度及埋置深度等結構尺寸指標,確保本項目擬建物的安全。3.2.9工程地質結論3.2.9.1結論1、經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及鉆探揭露表明:場地在鉆探深度范圍內無斷層;也未見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穩定,適宜擬建道路的修建。2、由簡易抽水試驗及孔內水位觀測表明,場區有一定的地下水分布,主要存在于覆蓋層較厚的低洼區域,主要為丘陵坡頂的強風化基巖裂隙露頭處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形成,少量為孔隙水下滲補給。因此在支擋結構和明渠涵洞基坑開挖施工時,應加強基坑壁的支護,應采取防水、隔水及排水措施,完善地表排水系統。并且雨季及其它排水不暢情況下,大量地表水進入場地給施工帶來不利影響,更應注意施工場地和基坑的截排水。3、根據本次勘察工作中在場區中采集地下水作水質簡分析的結果表明,場區水和場地土對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等建筑材料有微腐蝕性。4、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第1.0.2條規定,采用簡易設防。3.2.9.2建議1、路基填土的填料、施工工藝、壓實系數、含水量的控制及地基承載力的檢測均應符合《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第3.2.1節的規定,其人工填土地基承載力容許值應由現場載荷試驗確定。若路堤坡腳采用擋土墻進行支擋,地基填土壓實系數λc:對砌體承重結構,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應大于0.97,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以下應大于0.95。2、建議擬建各段路基兩側填方段邊坡按1:1.50~1.75分階放坡;挖方段宜采取分階分段放坡開挖,建議放坡開挖坡率值上部覆蓋層土體為1:1.50~1.75,強風化基巖為1:1.00,中風化基巖為1:0.75,有外傾結構面時應按照外傾結構面角度進行放坡。若無放坡條件應對邊坡進行支擋或錨固等防護措施。3、各路基邊坡支擋結構和明渠涵洞基坑開挖時要注意采取坑壁的支護措施,防止土層、強風化巖石跨塌;中等風化巖層巖體較完整,但局部存在不利控制性結構面影響孔壁穩定性,開挖中應防止巖石掉塊傷及井下施工作業人員與機具。同時基礎施工時應避免地表生活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特別是在雨季施工時,應作好截排水措施?;A形成后,應及時分層碾壓回填,壓實度應達到設計要求。4、各擬建道路段的人工邊坡防治宜與兩側地塊的平場相結合,達到科學經濟,安全有效的防治目的,兩側的截排水宜與地塊內的截排水相結合,形成合理有效的截排水系統。5、在中等風化巖層內此次鉆探時未發現地下空洞、破碎帶、軟弱夾層,但不能排除場地存在破碎帶、軟弱夾層等不良地質條件的可能性以及不能排除場地存在巖層物理力學性質變異性的可能。因此在支擋結構物和擬建明渠涵洞基坑開挖時,應選擇部分基坑進行基底持力層檢驗,并采樣測試基底持力層巖石的力學強度。6、施工時應完善地表截、排水系統,以免地表水給施工帶來不利影響;在擋土墻處應按要求設置排泄涵洞或泄水孔;施工時應控制土石方爆破,以免粉塵和爆破碎塊對場區內其他作業區的施工作業人員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7、加強施工中的驗槽工作,對局部出現異常的不良地質問題,及時通知我公司,以便會同業主、設計和施工單位及時解決。

4道路工程設計4.1技術指標序號項目名稱5-4號路1道路等級城市次干路2設計年限交通量飽和設計年限15年,瀝青砼路面結構設計年限10年3設計速度40km/h4標準路幅B=5.5m(人行道)+7.5m(車行道)+7.5m(車行道)+5.5m(人行道)=26m5道路長度252.664m6最小園曲線半徑500m(規范不設緩和曲線最小半徑500m)7最小豎曲線半徑1250m8最大縱坡6.5%9最小縱坡1.0%10停車視距≥40m11凈高車行道凈高4.5m,人行道凈高2.5m12橋涵荷載等級城市-A,人群荷載:3.5KN/㎡13路面結構設計荷載BZZ-10014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為6度;構造設防4.2平面設計4.2.1平面設計原則(1)保證道路實現其城市交通、骨架、景觀等功能,維護城市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2)遵從功能合理,結構安全,經濟實用的原則。(3)根據道路沿線地塊功能、性質,結合地形地貌,合理進行道路平、縱設計,為地塊整治和開發利用創造條件,提高土地價值。(4)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城市道路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工程建設與城市環境的和諧,確保美化城市藝術軸線。4.2.2平面控制因素(1)道路紅線范圍及龍興組團C標準分區部分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由于園區內部部分地塊已出讓,道路紅線已發,故本次設計根據業主提供的道路交通規劃圖控制各條道路的中心線位,根據規劃確定并優化相交道路交叉口渠化設計、公交停車港及人行過街系統。(2)道路沿線地形地貌中韓產業園區內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西側多山包,道路功能主要為周圍地塊服務。(3)既有道路規劃范圍內的寨子路、兩江大道、5-3號路(原1號路)及5-4路為現狀道路,本次平面設計充分考慮與既有道路的銜接。(4)各規劃道路的預留接口4.2.3平面詳細設計本次設計調整平面與施工圖中的平面保持一致。5-4號路道路整體為東西走向,起點樁號K1+818.283,與5-3號路(原1號路)順接,與微軟支路形成平交,終點樁號K2+089.194與現狀5-4路順接。全線為“一”直線。起點微軟支路為城市支路,標準路幅寬度為16m。終點為現狀5-4路,標準路幅寬度26m。4.3縱斷面設計4.3.1縱斷面設計原則:(1)縱斷面設計參照現有控制點標高,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設計;(2)保證行車安全、舒適、縱坡緩順;(3)綜合考慮土石方平衡,運營經濟等長期效益;(4)綜合考慮了沿線地形,與周邊地塊企業銜接;(5)道路平面、縱斷面均衡,路面排水通暢,沿線環境、景觀協調;4.3.2縱斷面控制因素(1)起點接順5-3號路,高程采用現狀地面高程,高程為296.00m。(2)終點與現狀5-4路順接,高程采用5-4路現狀高程281.235m。4.3.3縱斷面詳細設計本次初步設計縱斷面與初步設計中縱斷面保持一致。5-4號路起點K1+818.283,起點設計高程Hs=296.000m,道路采用1%的順坡與5-3號路順接,為使道路更好的服務周邊地塊,與地形緊密結合,盡量避免高填方,5-4路隨后采用6.5%的縱坡止于終點。全線共設1處豎曲線,最大縱坡6.5%,最小縱坡1.0%,最小豎曲線半徑R(凸)=1250m。本次道路縱斷面設計滿足規范及規劃要求。4.4橫斷面設計本次設計根據對道路的交通流量預測,結合重慶兩江新區龍興組團C標準分區部分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路幅寬度如下:B=5.5m(人行道)+7.5m(車行道)+7.5m(車行道)+5.5m(人行道)=26m4.5路面結構設計4.5.1車行道路面結構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如下:5-4號路面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其中路面上面層橡膠瀝青混凝土AR-SMA-13C厚4.0cm,下面層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C厚6.0cm,稀漿封層厚0.6cm,道路基層采用摻5.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厚20cm,摻4%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厚25cm,分上下兩層施工。,總厚度55.6cm。4.5.2人行道路面結構人行道結構采用芝麻灰仿花崗巖石材生態磚(6cm)+石屑找平層(5cm)+C20無沙大孔混凝土(15cm)+級配碎石墊層(15cm)。人行道結構層總厚度41cm。4.6路面防滑設計為保證行車安全,本次設計在5-4號路縱坡≥5%的路段(K1+870~K2+150),在其表層進行間斷性地加鋪一層薄層抗滑材料,厚度控制在5mm左右,鋪筑間20m,寬度30m。薄層抗滑層平面布置圖薄層抗滑層結構示意圖①優質(耐磨、粗糙)碎石(3~5mm);②CRM抗滑層材料(3~5mm);③瀝青砼4.7路基設計5-4號路全線部分已進行場地平整,工程范圍內地質狀況較為簡單,道路經過區域無塌陷、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路基邊坡設計主要以放坡處理,坡頂、坡腳采用弧形坡與地面自然相接。路基壓實度標準(重型擊實標準)參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采用壓實標準,如下表:填挖類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壓實度(%)填方路基0-80≥9580-150≥94>150≥92零填及路塹路床0-30≥95路基強度應滿足規范要求,路槽底面土基設計回彈模量值不得小于40Mpa,石質路基設計回彈模量不得小于40Mpa。當填方地段的地面自然橫坡大于1:5時,應在斜坡上分級挖成寬度不小于2.0m,并向內傾斜大于4%的臺階,并用小型夯實機具加以夯實后方可進行分層回填碾壓。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取值表:指標巖性天然重度飽和重度抗剪強度粘結強度特征值樁周土極限側阻力標準值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基底摩擦系數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天然飽和粘聚力c摩擦角Φ粘聚力c摩擦角ΦfrbqsikmμfakN/m3kPa°kPakPakPakPaMN/m4kPa人工填土19.5*19.8*0*30*0*20*//60.30135*粉質黏土19.820.121.4512.915.0*8.0*2060140.25150*基巖巖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取值表:指標巖性天然重度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變形模量標準值Eo彈性模量標準值E巖體抗拉強度巖體抗剪強度結構面抗剪強度粘結強度特征值frb基底摩擦系數μ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天然飽和粘聚力c內摩擦角Φ粘聚力c內摩擦角ΦkN/m3MPakPaMPaMPaMPaMPa°kPa°kPakPa強風化泥巖///100////////0.30*250*中等風化泥巖24.847.955.07/9039960.230.5432.6650*18*180*0.40*2624強風化砂巖///140////////0.45*400*中等風化砂巖24.8229.6622.32/485752520.801.9935.8450*18*380*0.50*97884.7.1填方路基5-4號路K1+920~K2+097m填方路堤段,邊坡設計安全等級為二級。根據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初步設計評審中兩江集團及評審專家意見,雖5-4與5-7路東北側地塊未來將平場回填,但地塊平場拋填土難以滿足路基填筑要求,不利于未來道路實施后的路基穩定,故本次設計建議道路路基與地塊平場同步實施,但路基工序先于平場,路基形成后應立即進行地塊平場,對道路路基形成反壓作用,否則將影響道路邊坡的穩定性。本次設計道路邊坡暫時按正常填方邊坡坡率放坡,如該地塊在道路施工后仍未進行回填,則需通知設計單位對該處邊坡另行設計邊坡處理方案。具體道路及地塊建設時序由業主統籌安排。本次設計在道路橫斷面設計圖中對場地平整做示意。人行道外側第一級邊坡按1:1.5放坡,坡高8m,第二級邊坡按1:1.75放坡,坡高10m,以下各級邊坡均按1:2放坡,坡高10m,各級邊坡間設2m寬馬道。填方路基外側地表水往路基匯集時,在坡腳設臨時排水溝,排水溝布置在坡腳線3m以外,緊貼占地線內側。4.7.2挖方路基5-4號路K1+818.283~K1+920m挖方段,邊坡設計安全等級為二級。(1)K1+818.283~K1+920m挖方段左側:該側人工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標準值為58°,破裂角為52°(外傾結構面傾角和45°+φ/2兩者中的較小值)。因此,對該側邊坡進行定量計算如下:計算參數選取:γ=25.00kN/m3,c=50kPa,φ=18°;A=9.44m2,V=21.62m3,θ=52°。計算公式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5.2.4選用:KS=(γVcosθtgφ+cA)/(γVsinθ)――γ為巖體重度(kN/m3);――c為結構面的粘聚力(kPa);――φ為結構面的內摩擦角(°);――A為結構面的面積(m2);――V為巖體的體積(m3);――θ為結構面傾角(°)。計算結果為,該段人工邊坡的穩定性系數Ks為1.362。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中第3.2.1條、第5.3.1條規定,該側人工邊坡邊坡穩定安全系數為1.30。邊坡穩定系數為1.362>1.30,該側邊坡按照設計高程直立開挖過后,處于穩定狀態。(2)K1+818.283~K1+920m挖方段右側:該側人工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標準值為58°,破裂角為62.92°(外傾結構面傾角和45°+φ/2兩者中的較小值)。因此,對該側邊坡進行定量計算如下(見圖5.1.1-4):計算參數選?。害?25.00kN/m3,c=50kPa,φ=18°;A=6.30m2,V=8.05m3,θ=62.92°。計算公式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5.2.4選用:KS=(γVcosθtgφ+cA)/(γVsinθ)――γ為巖體重度(kN/m3);――c為結構面的粘聚力(kPa);――φ為結構面的內摩擦角(°);――A為結構面的面積(m2);――V為巖體的體積(m3);――θ為結構面傾角(°)。計算結果為,該段人工邊坡的穩定性系數Ks為1.924。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中第3.2.1條、第5.3.1條規定,該側人工邊坡邊坡穩定安全系數為1.30。邊坡穩定系數為1.924>1.30,該側邊坡按照設計高程直立開挖過后,處于穩定狀態。(3)邊坡坡率按如下取值:填筑土、粘土:1:1.50;強風化基巖:1:1.00;弱風化基巖:1:0.75。在路塹開挖前作好坡頂排水防滲工作,當挖方路基外側地表水往路基匯集時,在坡頂外5m設臨時截水溝緊貼占地線內側,并順地勢接入道路排水系統排出路基范圍。4.7.3零填零挖路基對于零填零挖路基的處理,由于土質成分含水量較大,直接碾壓壓實度難以達到設計要求,采用換填級配砂礫料,換填厚度為路床以下80cm。4.7.4邊坡防護根據最新規劃,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兩側為商業、居住、教育科研等建筑用地的,未來將進行場地平整,故邊坡為臨時邊坡,暫不進行邊坡防護。如未來3年內場地未進行開發平整,為避免道路邊坡被雨水沖刷需對邊坡坡面進行防護,防護形式可由業主根據周邊景觀統一進行打造。4.7.5截、排水溝由于部分地塊尚未開工建設,為防止雨水沖刷坡腳對邊坡造成破壞,本次設計根據現狀地形設置臨時截、排水溝。填方路基外側地表水往路基匯集時,在坡腳設排水溝。設置排水溝處,占地線距離坡腳線3m,排水溝緊貼占地線內側設置。在路塹開挖前作好坡頂排水防滲工作,當挖方路基外側地表水往路基匯集時,需在坡頂外設臨時截水溝,并順地勢接入道路排水系統排出路基范圍。設截水溝處占地線距離坡頂線5m,截水溝緊貼占地線內側設置。截排水溝采用M7.5水泥砂漿砌Mu30片石,具體尺寸詳見典型橫斷面圖上的截排水溝大樣圖。截、排水溝后期可由甲方根據地塊開發情況酌情取消個別位置。中韓產業園區間道路截、排水溝具體設置路段為:編號類型樁號位置長度(m)5-4號路1#排水溝K1+840~K2+089兩側2504.7.7路基施工質量監測及變形監測4.7.7.1路基檢驗標準1、土方路基(路床)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主控項目:①路基壓實度應符合規范的規定。檢查數量:每1000m2、每壓實層抽檢1組(3點)。檢驗方法:查檢驗報告(環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②彎沉值,不得大于設計規定。檢查數量:每車道、每20m測1點。檢驗方法:彎沉儀檢測。一般項目:③土路基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規定:項目允許偏差檢驗頻率檢驗方法范圍(m)點數路床縱斷高(mm)-20;+10201用水準儀測量路床中線偏(mm)≤301002用經緯儀、鋼尺量取最大值平整度路基各壓實層≤2020路寬(m)<91用3m直尺和塞尺連續量兩尺取較大值9~152路床≤15>153路床寬度(mm)不小于設計值+B401用鋼尺量路床橫坡±0.3%且不反坡20路寬(m)<92用水準儀測量9~154>156邊坡不陡于設計值202用坡度尺量,每側1點注:B為施工時必要的附加寬度④路床應平整、堅實,無顯著輪跡、翻漿、波浪、起皮等現象,路堤邊坡應密實、穩定、平順等。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2、石方路基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挖石方路基(路塹)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主控項目:①上邊坡必須穩定,嚴禁有松石、險石。檢查數量:全部。檢驗方法:觀察。一般項目:②路基挖石方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的規定:項目允許偏差檢驗頻率檢驗方法范圍(m)點數路床縱斷高程(mm)﹢50-100201用水準儀測量路床中線偏位(mm)≤301002用經緯儀、鋼尺量取最大值路床寬(mm)不小于設計規定+B401用鋼尺量邊坡(%)不陡于設計規定202用坡度尺量,每側1點填石路堤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主控項目:①)壓實密度應符合試驗路段確定的施工工藝,沉降差不得大于試驗路段確定的沉降差。檢查數量:每1000m2,抽檢1組(3點)。檢驗方法:水準儀量測。一般項目:②路床頂面應嵌縫牢固,表面均勻、平整、穩定,無推移、浮石。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③邊坡應穩定、平順,無松石。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④填石方路基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的規定:項目允許偏差檢驗頻率檢驗方法范圍(m)點數路床縱斷高程(mm)-20+10201用水準儀測量路床中線偏位(mm)≤301002用經緯儀、鋼尺量取最大值平整度(mm)各壓實層≤3020路寬(m)<91用3m直尺和塞尺連續量兩尺,取較大值9~152路床≤20>153路床寬度(mm)不小于設計+B401用鋼尺量路床橫坡±0.3%且不坡20路寬(m)<92用水準儀測量9~154>156邊坡不陡于設計值202用坡度尺量,每側1點注:B為施工必要附加寬度。4.7.7.2路基變形監測路基工后變形應符合下表的規定:工程位置道路等級橋臺與路基相鄰處涵洞、通道處一般路段快速路、主干路≤0.10m≤0.20m≤0.30m次干路、支路≤0.20m≤0.30m≤0.50m注:①當路基中有其它管線及構造物時應按管線等構造物的沉降要求進行設計,并做好與相鄰路基的過渡。②對于主輔路并行且主輔路間設側分帶的路基可按主輔路相應的等級分別進行沉降控制。高填方路基、深挖方路基,以及不良地質和特殊地段的路基,應進行重點路段穩定和變形的監測設計。高填方路基和特殊巖土地段填方路基穩定性監測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①應對路堤施工實行動態監控,觀測路堤填筑過程中或以后的地基變形動態,觀測的項目參照下表1選定。②設計應明確觀測的路堤段落,觀測項目,觀測點的數量及位置等,確定穩定性觀測控制標準,說明施工中應注意的事項。表1高填方路基穩定和沉降觀測觀測項目儀具名稱觀測目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地表水平位移樁(邊樁)用于穩定監控,確保路基施工安全和穩定。地下土體分層水平位移量地下水平位移計(測斜管)用于穩定監控與研究,掌握分層位移量,推定土體剪切破壞位置。必要時采用。路基頂沉降量地表型沉降計(沉降板或樁)用于工后沉降監控,預測工后沉降趨勢,確定路面施工時間。路基挖方高邊坡及不良地質、特殊巖土地段的挖方邊坡監測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①應提出對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監測要求,應掌握施工現場的地質情況、施工情況和變形、應力監測的反饋信息,及時對原設計進行校核、修改和補充。②監測的內容應包括:對邊坡的不穩定范圍、移動方向、移動速度以及地下水、爆破振動等取得定量數據,供設計分析;對錨固系統、擋土墻等加固措施的受力、變形等進行量測,驗證其是否達到預期的作用,如未達到,應采取補救措施。邊坡工程監測項目應考慮道路等級、支擋結構特點和變形控制要求、地質條件,按下表2和表3確定。③監測周期應根據道路等級、支擋結構特點、地質條件確定,對于快速路重點高邊坡,監測周期應為邊坡開挖至道路建成營運后不少于一年。表2挖方路基邊坡或滑坡監測監測內容監測方法監測目的地表監測水平位移監測全站儀、光電測距儀觀測地表位移、變形發展情況。垂直變形監測水準儀裂縫監測標樁、直尺或裂縫計觀測裂縫發展情況。地下位移監測測斜儀探測相對于穩定地層的地下巖體位移,證實和確定正在發生位移的構造特征,確定潛在滑動面深度,判斷主滑方向,定量分析評價邊(滑)坡的穩定狀況,評判邊(滑)坡加固工程效果。地下水位監測人工測量觀測地下水位變化與降雨關系,評判邊坡排水措施的有效性。支擋結構變形、應力測斜儀、分層沉降儀,壓力盒、鋼筋應力計支擋構造物巖土體的變形觀測,支擋構造物與巖土體間接觸壓力觀測。表3預應力錨固工程原位監測內容和項目預應力錨桿工作階段監測內容監測項目施工階段錨桿體材料錨桿的工作狀態錨桿的施工質錨桿張拉力;錨桿伸長值;預應力損失;錨固對象加固效果被錨固體的位移和變形工程運營階段錨桿體錨桿的工作狀態預應力值變化錨固對象錨固工程安全狀況被錨固體的位移與地下水狀態4.8土石方平衡本次設計的5-4號路(K1+836.53-K2+089.194段)土石方回填總量62873m3,挖方總量7893m3,其中挖土方1579m3、挖石方6314m3。土方填缺54980m3。本次設計土方運距暫時考慮2km。4.9平面交叉口拓寬渠化本次設計的5-4號路為城市次干路,根據規劃并結合規范及交通需求,本次設計對相交道路進行了交叉口渠化設計,具體設計原則為:1、次干道與次干道及重要支路相交時,次干路在進口道增加一個專用左轉車道,服務性較弱或路網功能較強時支路不進行渠化拓寬,具體為5-4號路微軟支路交叉口。微軟支路為園區內服務性支路,目前已建成,其標準路幅寬度為:4.0m(人行道)+4.0m(車行道)+4.0m(車行道)+4.0m(人行道)=16m,平交口類型為平B2類,采用減速讓行管理形式,為十字型交叉,兩條道路均在進口道增加一個專用左轉車道;交叉口相交道路及等級進口道出口道交通組織方式交叉口選型交叉口形式TP1微軟支路,城市支路展寬未展寬讓行交叉口平B2十字交叉口所有漸變段長度均按漸變率1:10~1:20控制。加寬漸變段采用直線加圓弧形式進行過渡。由于中韓產業園區部分地塊紅線已發,部分交叉口渠化拓寬后道路邊線將突破規劃紅線,本次設計采取壓縮人行道的方式使道路邊線保持在規劃紅線之內,調整后局部位置采用規劃紅線作為道路邊線,人行道寬度將為變化值,寬度均大于3m,滿足規范要求。4.11道路附屬設施4.11.1緣石、路邊石、花帶石路緣石、路邊石及花帶石采用花崗巖材料,路緣石尺寸為75×43×15cm,路邊石及花帶石為75×20×12cm。巖石強度不低于MU30級。兩節間采用1:3水泥砂漿安裝后勾縫寬0.5cm,安裝路緣石、路邊石在直道上應筆直,彎道上應圓順,無折角,頂面應平整無錯開,不得阻水。路緣石下設置1:3水泥砂漿找平層,厚度為2.6cm。4.11.2人行道透水磚人行道芝麻灰仿花崗巖石材生態磚采用CC35砼,規格為60×30×6cm,方塊表面不得有蜂窩、露石、脫皮、裂縫等現象,透水磚必須表面平整,色彩均勻線路清晰、棱角整齊。人行道透水磚采用擠漿法安砌,無縫搭接,不得有翹動現象,不得有積水現象。4.12綠化設計本次設計考慮人行道內側設計2m寬綠化帶,種植灌木,同時每隔10米種植一顆喬木(喬木為胸徑18cm美國紅楓)。由于受規劃紅線控制,局部人行道壓縮寬度,如寬度不滿足設置綠化帶及植樹要求的位置只進行人行道鋪裝。4.13無障礙設計為了方便殘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設施,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道路靠人行道綠化帶一側,以及公交車站、人行過街地道,道路交叉口處,設置三面斜坡路緣石,供殘疾人使用。全線道路人行道處均設置盲道,盲道磚為中國紅仿花崗巖石材生態磚30*30*6cm,盲道寬0.6m,交叉口處三面坡緣石坡道寬度結合斑馬線設置。4.14防護網及人行道欄桿為保證行人安全,本次設計填方高度大于3m且路段附近有行人活動處的人行道外邊緣安設人行道欄桿。由業主根據周邊地塊的開發進度決定是否實施。欄桿型式根據兩江導則為加強型欄桿(藍白顏色組合)。人行道欄桿樁號范圍長度(m)5-4號路K1+920-K2+089右側169K1+920-K2+089左側169合計3384.15還建道路在K2+040處有一條現狀水泥混凝土道路,本次設計道路修建后導致該道路無法通行,設計考慮在原位對其還建,還建長度為45m。還建道路路面結構與原路面一致,采用22cm水泥砼路面+20cm4%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4.16路面改造K2+089.194~K2+164.76段,為現狀道路。道路路面結構及人行道鋪裝與龍興園區路橋項目設計導則有出入,為保持道路的統一,本次設計將該段道路瀝青路面上面層進行銑刨更換,銑刨厚度暫定為4cm;對人行道磚進行拆除更換,材質與本次5-4路設計保持一致。路面上面層橡膠瀝青混凝土AR-SMA-13C厚4.0cm,人行道磚為仿中國黑花崗石PC透水磚,盲道磚為仿中國紅花崗石PC透水磚。具體范圍詳見道路平面圖。

5施工要點5.1施工前準備工作1、認真閱讀設計文件,注意設計文件中所采用的各項技術指標,對設計文件中不明確的地方,及時與業主及設計方溝通;2、核實設計文件中記錄的水文、氣象、巖土資料是否與現場實際情況相符,如不符合,及時與業主、監理溝通,并通知設計方;3、掌握整個工程設計內容和技術條件,弄清設計規模、結構特點和形式;4、核對中線、主要控制點是否準確無誤,重點地段橫斷面是否合理,重要構造。5、核對線位處及附近是否存在不良地質,如存在,應及時通知業主、監理及設計方;5.2路基5.2.1質量標準土質路基土經壓實后,不得有松散、軟彈、翻漿起皮、積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現象,土、石路床必須用12~15t振動壓路機碾壓檢驗,其輪跡不得大于5mm。壓實度(重型擊實標準):項目分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壓實度(%)填方路基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8080~150150以下≥95≥94≥92零填及挖方路基0~80≥95說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零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圍內土的壓實度不應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床平整度:15mm中線高程:+10mm、-15mm橫坡:±0.3%路床頂面土基的回彈模量E0和檢驗彎沉值L0要求見下表:分類回彈模量E0彎沉值(0.01mm)一般中濕、潮濕一般干燥土質路基≥40MPa≤288≤245石質路基≥40MPa≤2255.2.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時應注意排水,必須合理安排排水路線,充分利用沿線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設施。所有施工臨時排水管、排水溝和盲溝的水流,均應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層挖填時應根據土的透水性能將表面筑成2-4%的橫坡度,并注意縱向排水,經常平整現場,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當地面水排除困難而無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時,應設置臨時排水設施。5.2.3挖方路基在路塹開挖前作好坡頂截水溝,并視土質情況作好防滲工作。開挖前應將適用于種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儲存起來,用于綠化填土。路基開挖必須按設計斷面自上而下開挖,不得亂挖、超挖及欠挖,開挖至路基頂面時應注意預留碾壓沉降高度。當邊坡為石方時,石方爆破應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靜態破碎為主。宜采用綜合開挖法施工。在接近設計坡面部分的開挖,采用爆破施工時,應采用預裂光面爆破,以保護邊坡穩定和整齊,爆破后的懸凸危巖、破裂塊體應及時清除整修。對石方路塹,超挖部分應用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材料全斷面鋪筑整平層碾壓密實,嚴禁用土充填。5.2.4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雜草、樹根等雜物,粒徑超過10cm的土塊應打碎。應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為填料,且應優先選用礫類土、砂類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路基填方若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強度大于20MPa時,石塊的最大粒不得超過壓實層厚2/3,當石料強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徑不得超過壓實層厚。路基填料最小強度和填粒最大粒徑應符合下表。項目分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強度(CBR)(%)填料最大粒徑(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塹路床0~30810路床土質應均勻、密實、強度高。(2)基底處理路堤修筑內,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應在清除沉積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層回填分層壓實,路堤基底為耕地或松土時,應先清除有機土種植土、樹根、雜草后,再壓實。其壓實度不應小于90%。當路基穿過水塘或水田時,必須抽干積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壓實基底后方可填筑,當地下水位較高或土質濕軟地段的路基壓實度達不到要求時,必須采用有效措施進行處理,當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縱坡大于12%或橫坡大于1:5時,應在斜坡上分級挖成寬度不小于2.0m,并向內傾斜大于4%的臺階,并用小型夯實機加以夯實后方可進行分層碾壓。如果稻田,池塘,河溝地段的淤泥或潮濕土深度大于2.0m,可采用拋石擠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強度,要求拋投片石最短邊尺寸不小于30cm,拋投順序以路堤的中部開始,中部向前突進后再漸次向兩側展開,從高向低處擴展,宜采用重型壓路機碾壓,以便填石壓密,然后在其上鋪設碎石反濾層,厚度50cm,再進行填土分層碾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時,基底的壓實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壓實度標準,基底松散土層厚度大于30cm時,應翻挖后再回填分層壓實,或摻5%(干土質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輾壓。(3)填筑填方邊坡上部8m為1:1.5,8m以下每8m為一級邊坡,第二級坡比為1:1.75,第三級以下邊坡均為1:2,兩級邊坡間留2.0m寬馬道。路基應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分層碾壓,分層的最大松鋪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最小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性質不同的填料,應水平分層、分段填筑,分層壓實。同一水平層路基的全部寬應采用同一種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種填料的填筑層壓實后的連續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徑頂面填土厚度必須大于30cm,方能上壓路機輾壓。橋涵、管道溝槽、檢查井、雨水等周圍的回填,應在對稱的兩側或四周同時均勻分層回填壓(夯)實,宜采用砂礫等適水性材料。若機動車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結構物的埋深較淺,回填土壓實度達不到規定的數值時,按下表的要求處理。部位填料最低壓實度(%)重型擊實標準胸腔填料距路床頂<80cm砂、砂礫93>80cm素土90管頂以上至路床頂管頂距路床頂<80cm管頂上30cm以內砂、砂礫90管頂上30cm以上砂、砂礫95檢查井及雨水口周圍路床頂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動壓路機碾壓時,應遵循先輕后重,先穩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輪跡重疊等原則。碾壓直到達到規定的壓實度為止。路基施工中必須嚴格執行《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及各有關現行施工規程與驗收規范。5.2.5邊坡防護邊坡開挖后,若基巖位置與設計有出入,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差異較大時,應通知地勘及設計人員進行現場處理。5.3底基層、基層5.3.1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路基通過驗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層,底基層為水泥穩定級配碎石,水泥摻量為4%。質量標準壓實度:96%平整度:不大于15mm中線高程:+5mm,-20mm橫坡度:±0.5%厚度容許偏差:不大于20mm寬度:不小于設計規定7天無側限浸水抗壓強度:≥2.0Mpa彎沉值:≤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中,水泥摻量為4%,32.5級普通水泥、硅酸鹽水泥均可使用,但應選用初凝時間在3h以上終凝時間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強水泥以及已受潮變質的水泥不應使用,級配碎石應選用質堅干凈的粒料,其最大粒徑應小于37.5mm,均勻系數應大于10,級配組成應在下表所列級配范圍內。通過下列方篩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數37.5100<28<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集料中0.5mm以下細粒土有塑性指數時,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應超過5%;細粒土無塑性指數時,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應超過7%。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中集料壓碎值不大于40%。(3)施工要求①水泥穩定級配碎石須用機械拌和攤鋪和碾壓。②水泥穩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須準確,攤鋪或拌和必須均勻,并應嚴格掌握厚度。③碾壓用12~15t三輪壓路機碾壓,每層壓實厚度不應超過15cm,18~20t壓路機時壓實厚度不超過20cm,壓實厚度超過上述要求時,應分層鋪筑,每層壓實厚度不小于10cm,壓實遍數不小于6~8遍,至表面無明顯輪跡為止。④施工時,最低氣溫要求5℃以上,壓實后必須保濕養生。5.3.2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底基層通過驗收后,方可進行基層施工,基層為水泥穩定級配碎石,水泥摻量為5.5%。(1)質量標準壓實度:97%平整度:不大于12mm厚度容許偏差:不大于15mm中線高程:+5,-15mm橫坡度:±0.5%寬度:不小于設計規定7天無側限浸水強度:≥3.0MPa彎沉值:≤4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的水泥摻量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層,碎石應選擇質堅干凈的粒料,其最大粒徑宜小于31.5mm,級配組成如下表:通過下列方篩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集料中0.5mm以下細粒土有塑性指數時,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應超過5%;細粒土無塑性指數時,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應超過7%。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中集料壓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層,基層、底基層施工中嚴格執行《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5.3.3透層用在水穩碎石基層上的透層應采用慢裂噴灑型道路用乳化瀝青(PC-2),其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所列要求:技術指標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電荷-陽離子(+)T06531.18mm篩上剩余量%≤0.1T0652粘度標準粘度C25,3S8~20T0621恩格粘度E25-1~6T0622蒸發殘留物性質蒸發殘留物含量%≥50T0651(25℃)針入度0.1mm50-300T0604(15℃)延度%≥40T0605溶解度%≥97.5T0607與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積裹覆面積≥2/3T0654常溫貯存穩定性1d%≤1T06555d%≤5T06555.3.4稀漿封層(1)材料eq\o\ac(○,1)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中的改性乳化瀝青需滿足下表技術要求:試驗項目單位品種及代號試驗方法BCR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電荷-陽離子(+)T0653篩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瀝青標準粘度C25,3s12~60T0621蒸發殘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針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軟化點,不小于℃53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與礦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積,不小于--T0654貯存穩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eq\o\ac(○,2)石料稀漿封層礦料級配應滿足下表要求:稀漿封層類型通過下列方孔篩(mm)的質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ES-2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2)混合料技術要求根據《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混合料應滿足下表性能要求。技術指標要求可拌合時間>120s稠度2~3cm粘聚力實驗30min(初凝時間)(N.m)60min(開放交通時間)(N.m)(快開放交通)≥1.2≥2.0粘附砂量(負荷輪碾壓試驗)LWT粘附砂量(g/㎡)輪跡寬度變化率(%)(重交通表面層)<450—磨耗值(濕輪磨耗試驗)WTAT浸水1h(g/㎡)浸水6h(g/㎡)—<800—(3)施工技術要求①稀漿封層應用改性乳化瀝青,且改性乳化瀝青宜現場制備。②為增強瀝青與集料的粘結力,縮短乳化瀝青破乳時間,可摻加2~3%的32.5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③稀漿封層的配合比需經反復試驗確定。④稀漿封層施工前,應徹底清除基層上的泥土、雜物、修補坑槽、凹陷。⑤稀漿封層的施工可采用國產或進口稀漿封層機鋪筑,稀漿封層混合料應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⑥稀漿封層鋪筑機攤鋪時應勻速前進,攤鋪速度一般為100~200m/min,表面應平整,對于局部的不平整應進行人工整修。⑦稀漿封層最低施工溫度不得低于10℃,嚴禁在雨天施工,攤鋪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時應予鏟除。⑧混合料鋪筑后宜采用8~10t輪胎壓路機連續碾壓4~8遍,在碾壓過程中,禁止壓路機急剎車,不得在新攤混合料上調頭。⑨稀漿封層鋪筑后表面不得有超粒徑拖拉的嚴重劃痕,橫向接縫和縱向接縫處不得出現余堆積或缺料現象,用3m直尺測量接縫處的不平整度不得大于6mm。⑩稀漿封層鋪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發、碾壓成型后即可開放交通。項目質量要求油石比%±0.3厚度%±10礦料級配0.075mm%±20.15mm%±30.3mm%±40.6、1.18、2.36、4.75、9.5mm%±5濕輪磨耗試驗符合設計要求5.3.5粘層在瀝青混凝土下面層驗收合格后,即可進行粘層油的灑布,瀝青混凝土層間粘層采用的改性乳化瀝青(PCR)應達到下表技術要求:項目要求試驗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電荷陽離子(+)T06531.18mm篩上剩余量%≤0.1T0652貯存穩定性(CH5)%1d≤1T06555d≤5T0655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瀝青標準粘度C25,3(秒)8~25T0621蒸發殘留物含量%≥50T0651針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延度5℃cm≥20T0605軟化點℃≥50T0606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與礦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積≥2/3T06545.4面層上面層設計為橡膠瀝青路面、下面層為瀝青混凝土AC-20C,路面施工前必須先對基層、稀漿封層進行驗收,達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層。(1)質量標準、材料組成及性能要求質量標準次干路壓實度:上面層≥98%;下面層≥95平整度:σ≤2mm,Δh≤5mm厚度容許偏差:(+10,-5)mm中線高程:±20mm橫坡度:±0.5%,且無反坡寬度:0~30mm彎沉值:≤28(0.01mm)(2)材料①瀝青應用于路面上面層橡膠瀝青混合料AR-SMA-13的橡膠瀝青應滿足《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及《城市道路橡膠瀝青路面技術規程》(DBJ50/T-237-2016)中的技術要求。橡膠瀝青的技術指標見下表。橡膠瀝青指標要求技術指標技術指標試驗方法180℃旋轉粘度,(Pa.s)2.0~5.0T0625針入度(25℃,100g,5s)0.1mm30~60T0604軟化點℃≥60T0606彈性恢復(25℃)%≥65T0662延度(5℃,1cm/min)cm≥5T0605應用于路面面層瀝青混凝土的基質瀝青應符合《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中A-70#瀝青的技術要求,如下表所示::A-70#瀝青技術要求試驗項目AH-70試驗方法針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針入度指數PI-1.5~+1.0T0604軟化點(R&B)℃不小于46T060660℃動力粘度Pa.s不小于18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15T060515℃延度cm不小于不小于100T0605蠟含量(蒸餾法)%不大于2.2T0615閃點℃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實測記錄T0603TFOT(或RTFOT)后殘留物質量變化%不大于±0.8T0605殘留針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殘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②石料根據重慶市內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調查情況,上面層及下面層選用玄武巖集料作為路面瀝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根據《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及《城市道路橡膠瀝青路面技術規程》(DBJ50/T-237-2016),所選用粗集料應滿足下所列技術性能要求:上面層粗集料技術要求表指標要求石料壓碎值不大于%30洛杉磯磨耗損失不大于%35表觀相對密度不小于t/m32.45吸水率不大于%3.0堅固性不大于%-針片狀顆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徑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徑小于于9.5mm,不大于%20--水洗法<0.075mm顆粒含量不大于%1軟石含量不大于%5磨光值PSV不小于%40集料與瀝青的粘附性(級),不小于4下面層粗集料技術要求表指標要求集料壓碎值不大于%30洛杉磯磨耗損失不大于%35表觀相對密度不小于2.45針片狀顆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20堅固性不大于%水洗法<0.075mm顆粒含量不大于%1軟石含量不大于%5集料磨光值(面層集料)PSV不小于%40集料與瀝青的粘附性(級),不小于4粗集料的級配需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分級要求。其中磨光值對于下層可不作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擊式破碎機、錘擊式破碎機和圓錐式破碎機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機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機破碎)。為保證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瀝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擠,根據《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16),細集料需滿足下表所列的質量技術要求:上面層細集料技術質量技術要求表指標要求砂當量,不小于%50亞甲藍值,不大于g/Kg-表觀相對密度不小于t/m32.45棱角性(流動時間),不小于s-堅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下面層細集料技術質量技術要求表指標要求砂當量,不小于%50亞甲藍值,不大于g/Kg-表觀相對密度不小于t/m32.45棱角性(流動時間),不小于s-堅固性(>0.3mm的部分)不小于%-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在路面AR-SMA-13中,擬采用三種規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0mm、(2)3~5mm、(3)0~3mm;其顆粒級配組成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中S12、S14和S16的集料分級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③礦粉采用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術要求的石灰石礦粉,施工中應保持礦粉干燥無結團,成團的礦粉不得直接使用。當混合料為玄武巖等中性或酸性石料時,為了改善混合料的水穩定性,可采用水泥或消石灰替代礦粉。④橡膠粉1、橡膠粉宜選用常溫磨細的廢舊輪胎膠粉,且宜選用斜交胎膠粉或天然膠含量較高的膠粉。2、橡膠粉不得含可見的木屑、砂礫、玻璃等雜質,橡膠粉顆粒粒徑宜在30-60目范圍內。根據《城市道路橡膠瀝青路面技術規程》(DBJ50/T-237-2016),橡膠粉技術指標應符合下表。橡膠粉技術指標檢測項目要求試驗方法物理指標相對密度1.1~1.3GB/T19208水分含量(%)<1GB/T19208金屬含量(%)<0.05GB/T19208纖維含量(%)<0.5GB/T19208化學指標灰分(%)≤7GB/T4498天然橡膠含量(%)≥25GB/T13249丙酮抽出物(%)≤10GB/T3516炭黑含量(%)≥28GB/T14837橡膠烴含量(%)≥48GB/T14837⑤抗剝落劑為保證瀝青混合料中石料與瀝青的粘附性,在石料與瀝青的粘附性達不到4級的條件下,需使用抗剝落劑來改善其間的粘附性。應選用質量優良,長期抗剝落性能較好的抗剝落劑;也可以采取摻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礦粉來提高石料與瀝青的粘附能力。⑥降粘劑由于生產橡膠瀝青混凝土溫度較高,瀝青粘度較大,可在混合料中添加聚烯烴類物質(如:SASOBIT),以降低混合料的拌和溫度,增加施工和易性。Sasobit的特性及其改性瀝青技術要求分別見下表。Sasobit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顏色白色沸點沸點以下發生溫度分裂氣味無味水穩性(200C)不溶凝固點100℃PH值中性250C密度0.94g/cm3物態凝固點以下為固體,以上為液體Sasobit改性瀝青技術要求技術指標Sasobit改性瀝青針入度(25℃,100g,5s)0.1mm≥50針入度指數PI≥-0.4延度5℃5cm/mincm實測記錄軟化點(R&B)℃≥60粘度135℃Pa.s≤3.0閃點℃≥230離析,軟化點差℃無改性劑析出、凝聚溶解度%≥99旋轉薄膜烘箱試驗(163℃×75min)量損失%≤1.025℃針入度比%≥655℃延度cm實測記錄(3)瀝青混合料級配組成及性能要求橡膠瀝青上面層層應滿足下表所列要求:根據《城市道路橡膠瀝青路面技術規程》(DBJ50/T-237-2016),瀝青混合料的級配需滿足下表要求:瀝青混合料級配混合料類型AR-SMA-13篩孔(mm)通過率%26.5—19.0—16.010013.290~1009.550~754.7520~342.3615~261.1814~240.612~200.310~160.159~150.0758~12根據《城市道路橡膠瀝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