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_第1頁
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_第2頁
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_第3頁
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_第4頁
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魏塘鎮第一節概述魏塘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為嘉善縣人民政府駐地。鎮政府駐環北西路355號。鎮域東鄰惠民鎮,東南接大云鎮,北連干窯與楊廟兩鎮,西南與嘉興秀城區接壤,總面積121。99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下轄587個自然村(其中14個合治)、4個自然鎮,共40587戶、125575人,其中農村20874戶、6655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2‰。居民中有滿、苗、回、土家、朝鮮、彝、瑤、藏、侗等少數民族436人,其余均為漢族.魏塘境域,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明宣德五年(1430)設置嘉善縣,定縣治于魏塘鎮,時處永安鄉七區內。清承明制。1928年劃為民族、民權、民生3個鎮,次年仍合為魏塘鎮。1930年稱城區,屬嘉善縣第一區。1937年冬,日軍侵占縣城,嘉善淪陷。1944年劃為魏塘、武塘兩鎮。抗戰勝利后復稱魏塘鎮.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魏塘鎮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年6月建立魏塘區人民政府,下轄魏塘鎮.1950年5月,魏塘、楓涇兩區合并稱魏塘區,1951年6月魏塘鎮改為縣直屬鎮。1956年9月鎮人民政府改稱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羅星、鳳桐兩鄉并入,成立魏塘公社,城區分為城東、城中、城西3個大隊,鎮建制撤銷。同年11月并入嘉興縣.其間,嘉興縣新豐公社東升、先鋒、曙光、鑫鑫、臺基、鐘家浜、馬家橋和塘匯公社的厙浜共8個生產隊劃歸魏塘公社.1959年6月19日社、鎮分治,恢復魏塘鎮建制.1961年4月魏塘公社析為羅星、鳳桐兩個公社。1979年3月,羅星公社析3個大隊與鳳桐公社析出的7個大隊組建為城西公社(1981年11月改為善西公社)。1983年6月起,這3個公社先后改為鄉。1992年里澤鄉的西項、南橋2個村和鳳桐、善西、羅星3個鄉并入魏塘鎮。1999年11月,里澤、楓南2個鄉并入.至此,魏塘鎮轄管原來魏塘、鳳桐、善西、羅星、里澤、楓南6個鄉鎮的區域。境域呈近似菱形,地勢南高北低,地面平均高程4米.境內河流交織,東西向的主要河道有嘉善塘、三店塘、白水塘、鳳桐港、石井塘,南北向主要有永豐橋港、南星橋港、徐家港、小寺橋港、伍子塘、長春塘、花神庵港、孫家橋港、陸斜塘等流經鎮域。滬杭鐵路、320國道東西向橫穿而過,平黎線—-善江公路南北縱貫.鎮村公路通達各村委會駐地和自然村.有耕地99100畝,其中水田91073畝,果園面積386畝,桑園面積868畝。淡水養殖面積1775畝。以種植水稻、大棚蔬果、養殖淡水產品為主,現已形成優質大米、大棚蔬果專業農產品生產基地。年產糧食41800多噸。年種植甜瓜8000多畝,為全國三大甜瓜生產基地之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甜瓜之鄉”稱號。水利設施齊全,有13片圩區,防洪設施已達20年一遇標準,外港圩堤43.98千米,建妥塊石護岸70千米。鎮內工業發展甚早。元代鑄銀工藝、絹畫等已聲名遠揚;明有“收不盡魏塘紗”之稱;清道光后,鐵、木、竹作坊發展,后糧油加工業、針紡織業興起。解放前夕,鎮內有糧食加工廠11家,榨油廠2家,印刷廠2家,另有電廠、襪廠、布廠、造船廠等。解放后,工業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1978年后,新興工業如雨后春筍迅猛崛起.全鎮已形成擁有現代化設備、技術和相當規模的工業體系,各類專業企業園區合理分布,主導骨干產業為紡織服裝、生物化工、塑料電子、鑄造、密封件以及建筑裝璜業.其中木業、五金機電、紡織服裝和電子業的年產值已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強勁,個體私營工商戶已有7000多家,其產值已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鎮內商業始于宋.“人煙浩瀚,舟楫爭流”,商店密布,物流甚廣。解放前夕,有83個行業,大小商店有1139家.解放后商業繁榮,四鄰八鄉及外省市的經營者紛紛來鎮設攤開店。現建有嘉善商城和9個農貿市場以及小商品市場.1997年1月開業的浙江果蔬批發市場已被確定為國家農業部的定點市場。全鎮從事三產的個體工商戶迅速發展。魏塘鎮內的320國道兩側除嘉善商城外,還布有嘉善經濟開發區、鎮工業園區、嘉善華東建材市場、花卉基地、嘉善車城、嘉善家具市場等。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56770萬元,其中工業97952萬元,農業203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18元。改革開放以來,魏塘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均取得顯著成果.曾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鎮、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被列入“浙江省百強鄉鎮”,被評為省級星火示范鎮、民政工作省級全優鄉鎮、省級體育工作先進社區等.近幾年,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朱镕基、吳邦國、溫家寶等分別來鎮視察工作.全鎮有中學5所,小學23所,幼兒園4所。1986年起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鎮級衛生院4所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10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城區為79.77部、城郊43.08部.城鎮居民100%安裝有線電視.飲用自來水、使用液化氣(或管道煤氣)已普及。城區文化娛樂設施、高檔賓館齊全。鎮內現存名勝古跡有元代著名畫家吳鎮墓梅花庵和慈山、三官塘橋、獨圩馬家浜文化遺址、小橫港印紋陶時期文化遺址、地藏禪院等多處。第二節居委會自然鎮街巷中山居委會Zhongshan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居委會駐花園路55號。因初建時駐中山路得名。轄花亭新村、城北新村、滸弄新村部分、亭橋公寓、世紀公寓、林蔭公寓等.3588戶、9499人。1949年9月建中山街政府。1953年改為居委會.1958年10月屬城中大隊。1969年2月屬東方紅街道。1973年1月恢復中山居委會,同時水上居委會并入.1983年9月析建陵園居委會。1996年4月中山、浦弄、北門、陵園4個居委會合并為中山居委會。東起健康路以西,西至滸弄、興賢橋與西門居委會相交,南瀕魏塘市河,北至鐵路。分布有中山西路、解放西路、環北西路、花園路、碩士街、吳鎮路、體育南路、絲綢路、北門街、北新埭、林蔭路、陵園路、環北西路、亭橋北路、亭橋南路、滸弄、顧家埭、陳家埭、梅花弄、浦弄、天水弄、野茂弄、沈家弄、中和弄及16條數字弄,共有路、街、弄、巷40條。駐有教育局、民政局、檢察院、技監局、魏塘鎮人民政府、國土局、財產保險公司、火車站、廣電局、衛生局、老干部局、商業局、糧食局、人防辦、博物館、郵政局、電信局、二輕總公司、第一醫院、嘉善一中、信息技術工程學校、職工醫院、電影院、影劇院等單位。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吳鎮墓、梅花庵,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慈山.羅星居委會Luoxing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居委會駐永安里.1949年9月建立羅星街政府,1953年賓旸門街并入,改為居委會。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城東大隊。1969年2月屬朝陽街道。1973年1月恢復羅星居委會。1996年4月羅星和解放五村(即解放二村)合并,稱羅星居委會。北起施家北路,南至羅星橋下塘,西起日暉橋,東至孫家橋。下轄解放二村(永安里、樂安里)、紫藤園、紫微園、杜鵑新村等住宅小區。分布有中山東路(老街段)、解放東路、施家南路、施家北路及8條弄。有109個居民小組,1760戶、4711人。轄區內有天豐油脂公司、魏塘一小、小鳥涂料廠等單位.古跡賓旸門、羅星臺均已毀,羅星橋遷址西側重建,明代初建的孫家橋保存完好。解放路居委會Jiefanglu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居委會駐解放一村9幢38梯102室。下轄解放一村、三村、四村以及斜家橋新村、平安新村、田園新村等.有115個居民小組,2591戶、7535人。因地處解放路得名。1996年4月由1991年7月建立的解放一村、1993年建立的解放三村、1995年1月建立的解放四村等3個居委會合并成立。東起日暉橋港,南由義河路向西沿談公南路折北至解放東路向西至小寺橋港,北至滬杭鐵路。分布有解放東路、環北東路、平安路、平安東路、斜家橋路、義河路、談公南路、談公北路等8條路3條弄。轄區內有供電局、國稅局、地稅局、財政局、計生局、工業局、縣供銷社、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嘉善賓館、東方大廈、消防大隊、交巡警大隊、航管站、魏塘警署以及泗洲公園等.泗洲公園內建有抗日紀念碑一座。小東門居委會Xiaodongmen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居委會駐魏塘鎮車站北路42弄內.下轄85個居民小組,1887戶、5191人。有滿族3人、苗族3人、回族1人,其余均為漢族。建于1986年,因駐地西側原為古城小東門,故名。1996年由大勝、小東門、車站3個居委會合并為小東門居委會。分布有解放東路、解放西路、車站東分路、車站西分路、車站南路、車站北路、環北東路、環北西路、步一街、步三街、步五街、步七街、步九街、思賢路、梅谷路、華豐路、泗洲路、船廠路、中山東路(西段)、中山西路(東段)、健康路等21條路和22條弄。南臨市河,北至鐵路,東鄰小寺橋港,西至健康路.單位有縣總工會、交通局、汽車站、科協、科技局、工商銀行、梅園大酒店、嘉善大廈、婦保所、兒童公園以及思賢商場、農貿市場。住宅小區有小東門新村、泗洲公寓、供銷公寓等.1997年在轄區內思賢商場步五街建有仿北宋八角古塔—-思賢塔。西門居委會Ximen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居委會駐中山西路926—5號。居委會以原駐地西門大街而得名。1949年9月建吊橋、跨塘2個街政府,1953年各自改為居委會.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城西大隊。1969年2月屬紅衛街道。1973年1月吊橋、跨塘合并為西門居委會。1996年4月倉橋、興賢2個居委會并入西門居委會。轄區分布魏塘市河兩側,市河以南東起豐前街,西至陳涇港,南至南城河和環西南路、開發路南側;市河以北、東分別為滸弄、興賢橋西,西至福星橋,北至滬杭鐵路談家浜港。轄城西新村、豐前新村、興賢新村及滸弄新村部分。有71個居民小組,1844戶、4984人。分布有中山西路、絲綢路、西城河路、環西南路、興賢路、善西路、開發路、壇瓏路、下塘街、西新橋下塘、上官塘、滸弄、道院弄、太平弄、倉橋弄、干家弄、神道弄、豐前街及14條數字弄,共有路、街、弄32條。布有3所小學、嘉善縣福利院、和合村委會等。古跡山已湮沒。南門居委會Nanmen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居委會駐瓶池里26號。1949年9月建南門街政府。1953年改為居委會。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城中大隊。1969年2月屬紅心街道,1973年1月恢復南門居委會,同時跨街樓居委會并入.1996年4月,南門、塘坊、瓶山3個居委會合并為南門居委會。有65個居民小組,1601戶、4526人。轄區北至魏塘市河,東臨東城河,西瀕伍子塘,南鄰南城河。轄區內大多為古城老區。分布有亭橋南路、花園路、體育南路.老街有下塘街、瓶山街、瓶山街北路、南門大街、錢家匯、曹家埭、談家埭、鹽典埭、跨街樓、瓶池里、南庵弄、大安弄、棧房弄、花椒弄及11條數字弄,共28條路、街、弄。駐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鎮中心小學、花園路菜場。區內的三官塘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跡瓶山已湮沒。玉蘭居委會Yulan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居委會駐談公南路345號.因地處玉蘭新村得名。組建于1999年10月19日.轄有玉蘭新村、城南新村、晉陽公寓等。有75個居民小組,2363戶、6842人。東至油車港,南至人民大道,西至東城河及原大里港,北至魏塘市河。分布有嘉善大道、人民大道、談公南路、羅星路、玉蘭路、晉陽東路、車站南路、晉陽西路、馬路口橋下塘及7條數字弄,共有路、街、弄、巷16條.駐有縣政府、縣委黨校、縣人民法院、縣人武部、工商局、氣象局、地稅局魏塘征管局、職業中專、信用聯社、實驗小學、好孩子幼兒園、中醫院、神州毛紡集團等單位。日暉居委會Rihui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居委會駐中山東路289號。1949年9月建日暉街政府。1953年10月改為居委會。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城東大隊。1963年6月恢復原名.1969年2月屬朝陽街道.1973年1月恢復日暉居委會。1996年4月日暉、談公2個居委會合并為日暉居委會.轄區以城鎮老區為主,有48個居民小組,1466戶、4069人.東起日暉橋港,西至小寺橋港,南至魏塘市河,北至義和路。街、弄、巷共16條。區內王家弄弄底是1949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嘉善時殲滅殘敵的戰斗處.2001年9月,建立社區居委會后,日暉居委會撤銷.碩士居委會ShuoshiJuweihui位于鎮政府駐地南。居委會駐北新埭154號。1983年9月從浦弄居委會析出建碩士居委會,當時駐地碩士街,故名。1996年4月城北、碩士、絲綢路3個居委會合并,仍稱碩士。分布有花園路、體育南路、體育北路、絲綢路、絲綢支路、碩士街、北新埭、荷葉弄及6條數字弄,共有路、街、弄、巷15條。分76個居民小組,2198戶、6132人。轄區內有工商聯、殘聯、農經局、城北農貿市場等單位。區內已湮沒的古跡有慈云寺、阿育王塔、柳洲亭、義園等.2001年9月,建立社區居委會,碩士居委會撤銷。開發區居委會KaifaquJuweihui位于嘉善經濟開發區內,隸屬開發區管委會。1998年4月建立,居委會駐談公北路939號。有居民住宅樓18幢,居民100戶、256人。主要管轄開發區內入住戶,故名開發區居委會。分布有金嘉大道、談公北路、靈山路、珠江路、華山路等,單位有商城管委會、開發區管委會、金嘉派出所、新世紀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均安居委會Jun’anJuweihui位于楓南自然鎮,原屬楓南鄉管轄.1996年4月成立,因駐地有均安橋、均安街,故名均安居委會。有居民153戶、254人。分布有街道6條,轄區內有中學、小學、郵電所、儲蓄所及農貿市場等.2001年5月并入新華村。魏塘Weitang(自然鎮)又名武塘。為縣人民政府駐地,魏塘鎮政府駐環北西路。鎮區有10個居委會,居民19398戶、53745人。據明正德《嘉善縣志》記載,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人們沿華亭塘兩岸集居,且有富戶魏氏、武氏居此,筑塘建屋,聚商成市,故名魏塘,又名武塘.宋設巡檢司;元置稅務、酒務官署;明洪武元年(1368)設魏塘鎮都于此。明宣德五年(1430)嘉善建縣時定為縣治。1949年5月解放,6月建魏塘區和魏塘鎮時,系縣、區、鎮政府駐地。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同年11月至1961年4月撤銷嘉善縣建制期間,先后為魏塘公社、魏塘鎮政府駐地,也是原羅星、鳳桐、善西公社(鄉)駐地.交通發達,北有滬杭鐵路、320國道、善西公路,南有滬杭甬高速公路,東有貫通南北的善江公路。鎮域不斷擴大,新建道路寬闊,以人民大道等五橫五縱為主道,共有72條路、街貫通全鎮。河道有孫家橋、日暉橋、人民橋、賣魚橋、安橋諸港,自北向南匯入市河;磚橋港、章典史港、豐前河由南向北,與市河相交。鎮區東北有嘉善經濟開發區、嘉善商城和嘉善托普信息產業園區,西北有鎮工業園區和華東建材市場、嘉善車城等。區內有農貿市場7個。縣鎮兩級機關和工廠、學校、銀行、賓館飯店及各類商場等布于區內。鎮區的吳鎮墓梅花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慈山、三官塘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人民大道RenminDadao東西走向.東起環東南路,西至城西村道,全長3893米,寬40米(車道26米,人行道各4米,中間綠化帶6米),瀝青路面。該路緊靠市民廣場,故名.始建于1998年,是縣城南面的大通道,兩側有縣政府、縣高級中學、體育館、黨校、人武部、公安局、氣象局、廣電局、工商局、嘉善電視大學、光彪學院、實驗中學(泗洲中學)等。晉陽東路JingyangDonglu東西走向.西起車站南路,東至善江公路。全長2513米,寬36米,其中人行道各4米,水泥路面。連接晉陽西路,為魏塘鎮東西大道之一。地處晉陽古橋,路以橋得名。沿途有晉陽公寓等商住樓。晉陽西路JingyangXilu東西走向,東起車站南路,西至體育南路.全長1150米,寬36米,其中人行道各4米,水泥路面。沿途有人民法院、商住樓等。中山東路ZhhongshanDonglu原名東門大街。東西走向。西起車站南路,東至孫家橋。全長1909米,人民橋以西為瀝青路面,行車道寬8米,兩邊人行道各4米;人民橋以東寬3米,水泥路面。兩側以老式居民住宅為主。人民橋以西、車站南路的東側,已建成濱河花園。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東門大街原名東市大街,位于魏塘鎮東。1930年取名東門大街。1972年將原石板路改建成水泥小方塊路面.1981年改建水泥路面。1984年人民橋以西至車站南路段拓寬。1995年改稱中山東路。中山西路ZhongshanXilu東西走向。東起車站南路,西至福星橋。全長2088米。其中車站南路至西新橋路段車行道寬8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瀝青路面.西新橋以西寬3。5米,兩側人行道各1米,水泥路面。賣魚橋以東密布商店,是原魏塘鎮的商業主街道。隨著新區的開辟,商家逐漸遷移。車站南路至花園路的南側已建成濱河花園。據清光緒《嘉善縣志》記載,東起東城門口,西至賣魚橋,名縣前街。清嘉慶元年(1796)普明寺超凡和尚經10年募捐鋪成條石路。1942年改成磚砌路,改名興善路。1945年抗日勝利改為中正路。1949年解放后改名中山路。1969年改建成水泥路,稱東方紅大街。1981年復名中山路,將原東門大街馬路口以西路段拓寬并入。1985年原學東大街和學西大街并入.1995年3月命名為中山西路,同時西門大街并入,路段延伸至福星橋.路側有電影院、影劇院、新華書店、第二高級中學等解放東路JiefangDonglu原名解放路。東西走向,西起車站路,東至環東路,水泥路面。全長1424.8米,行車道寬13米,兩邊人行道各5。5米.解放路是區別南北路的中軸線,是東西主干道之一。路兩側有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保險公司、財政局、地稅局、計生局、供電局等。是商業、金融等集中的街道.原解放路始建于1971年。1988年起分段拓寬路面,延伸路段。1995年3月命名為解放東路(以車站路為軸線分東、西路)。解放西路JiefangXilu原名解放路。東西走向,東起車站路,西至體育路,水泥路面。全長986。5米,行車道寬13米,兩邊人行道各5.5米。是連接解放東路的東西主干道。兩側有縣總工會、建設銀行、農工商超市、梅園大酒店及電器、電機、摩托車等商店,為商業主街道之一。環北東路HuanbeiDonglu原名環城北路。東西走向,西起車站北路,東至善江公路。長2422米,寬24米,其中兩邊人行道各5米.水泥路面。是城區北端東西主干道東段。建于1990至1993年。2002年延伸至善江公路。路處縣城北緣。1994年命名為環城北路,1995年以車站路為界更名為環北東路.路側有水利局、太浦河工程管理所等。環北西路HuanbeiXilu原名環城北路。東西走向,東起車站北路,西至體育北路.長985米,寬24米,其中兩邊人行道各5.5米,水泥路面.是鎮北緣東西向主干道西段。1990—1993年分期建成。1994年命名為環城北路,1995年以車站路為界更名為環北西路。路側駐有交通局、鎮政府、汽車站等。施家南路ShijiaNanlu南北走向,北起解放東路,南至人民大道。長1542米,車行道寬13米,人行道各5。5米,水泥路面。兩側為商住樓。原名施家弄,建于1894年。因有施王廟而得名.1996年10月拆建并向北延伸至解放東路,向南連接人民大道,并更名為施家南路.施家北路ShijiaBeilu南北走向,南起解放東路,連接施家南路,北至環北東路(規劃至善東路)。長498米,車道寬13米,人行道各5.5米,水泥路面.為魏塘鎮東緣的南北通道。路側有施家路菜場、杜鵑新村、小學等.談公南路Tan'gangNanlu原名談公路。南北走向,北起解放東路,南至晉陽東路.水泥路面,全長973.6米,機動車道15米,非機動車道各4。5米,人行道各4米。是縣城南北向的主干道.320國道連接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南北通道。兩側商店密布,有談公路農貿市場、縣信用聯社、嘉善四中等。1985年始建,因地處談公浜得名。1991年后向南延伸,1995年更名為談公南路.談公北路Tan’gangBeilu原名談公路.南北走向,南起解放東路,北至320國道.水泥路面,全長1611。3米,車道最寬為17米,最窄為8米,非機動車道各4.5米,人行道各4米。是談公路北段,從320國道通往高速公路及平湖、乍浦的主要道路。路側單位有嘉善商城、經濟開發區、嘉善賓館、東方大廈、國稅局、泗洲公園等。1991年延伸至320國道,時為談公路。1995年更名為談公北路。車站南路ChezhanNanlu原名車站路.南北走向,北起解放東路,南至人民大道。宣統元年(1909)建成泥結碎石大路,俗稱馬路.1930年曾修建。1963年拓寬。1973年改成瀝青路面。因該路通往火車站,名車站路。1995年3月更名為車站南路(以解放路為軸線分南、北路)。1997年延伸至晉陽西路,1999年10月延伸至人民大道。現為水泥路面.全長1494.9米,車道寬9—14米,人行道各4。5米。兩側有兒童公園、梅園大酒店、思賢商場、魏塘二小、中醫院以及商家店鋪,是商業街之一。車站北路ChezhanBeilu原名車站路。南北走向,南起解放東路,連接車站南路,北至老火車站。始建于1909年,時為泥結碎石路。1930年曾修建。1963年拓寬,1994年改建為瀝青路面.1995年3月更名為車站北路。其中車站橋以北為水泥路面。全長1036.6米,車道寬9米,人行道各2米.兩側有科技局、科協、婦保所、糧庫、服裝廠等。亭橋南路TingqiaoNanlu原名亭橋路。南北走向,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人民大道。中山西路與亭橋南路交會處以北原是河浜,1973年填浜筑路.因有亭橋,故名亭橋路。1995年3月更名為亭橋南路。2000年延伸至人民大道。水泥路面,全長1710.5米。中山西路以北車道寬13米,人行道各5.5米。中山西路以南車道寬14米,人行道各5米。兩側有民政局、糧食局、文化館、嘉善一中.解放西路至中山西路段兩側布有通訊器材商店,稱“手機一條街”。亭橋北路TingqiaoBeilu原名亭橋路。南北走向,南起解放西路,北至火車站。建于1992年,和亭橋南路相接.1995年更名為亭橋北路。水泥路面。全長524米,車道寬12米,人行道各6米。兩側主要單位有檢察院、國土局、火車站、財保公司、電信大樓、天成大酒店、新華書店等。體育南路TiyuNanlu原名治弄、寺弄。南北走向。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人民大道。建于1894年,因在縣治西側,名為治弄;北側有慈云寺,故又名寺弄.1980年改建水泥路.兩側原為體委、游泳池、體育廣場、體育館駐地,故名體育路。1995年3月更名為體育南路.1999年延伸至人民大道.水泥路面,全長1784。6米,寬17米,人行道各6。5米。兩側布有商住樓、魏塘中學、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等。體育北路TiyuBeilu南北走向,南接體育南路,北至320國道。初建于1971年,時屬解放路。1990年7月改建路段并延伸至320國道.1995年3月更名為體育北路.水泥路面。全長804米,車道最寬19米,人行道為3。8—6米。立交橋位于該路之中段。北段是建材市場,也是鐵路貨場的唯一陸路通道。里澤Lize(自然鎮)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6千米處,為原里澤鄉政府駐地。原屬永寧村區域,現為魏中村委會駐地。1985年鄉政府從老里澤自然鎮遷此,建屋筑路,形成新集鎮,為里澤自然鎮。街道有迎賓路、朝陽路、里澤大道、吉祥路、育新路、宏澤路、迎新路等,均為水泥路面。常住和暫住人口683戶、1698人。有中學、小學、民工子弟學校、衛生院、郵政所、電信支局、信用社、農貿市場等。魏俞公路從該鎮起點向北,320國道以南為嘉善經濟開發區。楓南Fengnan(自然鎮)位于嘉善縣境最東部,距鎮政府駐地東北9。8千米。為原楓南鄉政府駐地.與上海金山區楓涇鎮相接,因位于楓涇鎮南端,故名楓南。是浙江省最東部的小集鎮,緊靠320國道,接壤上海市。1981年3月建楓南公社后,在公社駐地新華村建屋筑路,形成自然鎮。有南大街、北大街、新楓南街、新楓北街、國道南街、均安街等。非農業人口153戶、254人。有中學、小學、衛生院、郵政所、信用社、農貿市場等.老里澤Laolize(自然鎮)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95千米處,曾是原里澤鄉政府駐地。常住人口有39戶、119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前,該地為李家宅基,又稱李宅,后人改稱里澤.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里澤鎮記載.1985年5月鄉政府駐地遷往新鎮。原里澤自然鎮改稱老里澤自然鎮。第三節村委會自然村[車站村]ChezhanCun位于鎮政府駐地之東。村委會駐環北西路208號.轄三家村等9個自然村.村境內有原老火車站,故名車站村。解放后為羅星鄉車站村。1956年4月由光明、躍進、談公、前進、永躍等5個農業社合并建車站高級社.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第一營(大隊)。1959年3月為羅星管理區車站生產隊。1961年4月為羅星公社車站大隊.1984年1月改為村.東靠城東村,南臨魏塘市河,西連莊港村,北至滬杭鐵路。土地被全部征用。企業有銀星酒家以及個體工商戶。三家村Sanjia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1。8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有64戶、147人。村內早年住有魯、鄒、丁三戶,故名三家村。日暉橋下北Rihuiqiaoxiabe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1.6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形分布。有54戶、81人。村位于日暉橋下以北,故名日暉橋下北。長家浜Ch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1。4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有22戶、35人。100多年前浜邊有長姓居住,故名長家浜。斜家橋Xiejiaqi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1.3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有38戶、60人。村位于斜家橋港兩岸而得名.談公浜Tan’go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南1。3千米處。聚落呈方塊狀。有43戶、63人。村位于談公橋浜邊(現浜已填平),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載有談公橋浜名。上帶里Shangdai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1千米處。聚落呈“L”形分布。有28戶、50人.在滬杭鐵路筑路前曾有魏塘通往北面的帶狀大路,故名上帶里.牌樓浜Pailou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0。65千米處,聚落呈“兀"字形分布。有30戶、40人。元末,劉伯溫為破此浜風水,在浜邊筑了一座牌樓,故名牌樓浜.1993年填平筑路,村向北移,仍稱牌樓浜。野師庵浜Yeshi'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0.2千米處。聚落呈條狀分布。有21戶、45人。浜邊原有一座庵堂,名野師庵。浜以庵名,村位于浜邊,以浜得名.城河灘Chenghetan位于鎮政府駐地南0.2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有32戶、47人。村位于老城河的河灘旁,故名城河灘。[里澤村]Lize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魏俞公路西側。轄胡家埭等13個自然村、1個自然鎮.508戶、1843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該地為李家宅基,因以李姓為多,故名李宅。后由當地鄉吏(紳董)仲生將此名雅化為里澤,喻意農業興隆、商業繁榮。1949年11月建里澤村,由里澤、中光、楊蕩3個自然村組成。1953年3月設3個代表區。1956年2月里澤代表區組建里澤、紅星、復新、聯新4個初級社。1956年12月里澤、中光、金生村的金生代表區共9個初級社合并組成里澤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二營(大隊)。1959年4月為里澤管理區里澤生產隊.1961年4月為里澤公社里澤大隊。1981年3月析為里澤、中光、金生3個大隊。1984年2月改為村。2000年3月中光、金生兩村并入.東接網埭港村,西至中寒圩村,南靠魏中村,北瀕茜涇塘與姚莊鎮姚莊村相望.有耕地2434畝,以種植水稻為主.養雞場一個,占地34畝,養蝦7戶,面積235畝,小商店10多家。農貿市場1個,小學1所,另有敬老院、衛生分院等。胡家埭Hujia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6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0戶、143人。埭上世居胡姓,故名胡家埭。夏家埭Xiajia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2千米處。聚落呈曲尺形分布.24戶、79人。埭上世居夏姓,故名夏家埭。中光涇Zhongguang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45戶、161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中光涇河記載。村以河涇得名.藤蒲溇Tengpu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4戶、88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藤蒲溇記載。溇邊生長著蒲瘤藤,故名藤蒲溇.厙浜S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38戶、138人.小溇Xiao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4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27戶、101人。因浜小似溇,故名小溇。飛機浜Feji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3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49戶、188人。村中浜形似飛機,名飛機浜。村以浜得名。中南浜Zhongn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1千米處,原中光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57戶、219人.村中河浜位于中光村之南,名中南浜。村以浜得名。孫家涇Sunjiajing門牌編制為沈家涇。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23戶、76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孫家涇記載.村內世居孫姓,故名孫家涇。費家浜Fei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0戶、107人。浜邊世居費姓,故名費家浜.潘家浜Pan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9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6戶、101人。浜邊世居潘姓,故名潘家浜。小魚涇Xiaoyujing原名吳涇港。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7千米處,原金生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74戶、271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吳涇港記載。村坐落于一條窄小港畔,因“吳”、“魚”方言音同,后雅化為小魚涇港.孫家灣Sun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5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12戶、52人。河灣邊世居孫姓,故名孫家灣。[網埭港村]Wangdaigang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網埭港。轄網埭港等15個自然村。605戶、2319人。1949年6月建張鄔村、姚家村,1950年3月姚家改為朝南村。1956年8月兩村合并為網埭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一大隊(營)。1959年4月為里澤管理區網埭生產隊。1961年4月屬里澤公社,后網埭析為網埭、朝南2個大隊。1968年4月朝南改為朝陽。1981年3月歸屬楓南公社。同年網埭更名為網埭港,朝陽復名朝南。1984年12月各由大隊改為村。2000年3月朝南村并入網埭港村。東與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相連,南與虹橋村相望,西靠里澤村,北與姚莊鎮星輪村為鄰。有耕地3960畝,大棚蔬菜1500畝,漁塘113。5畝。家庭橫機164臺,養豬大戶40家.主要企業有印刷廠、電子廠、飲料廠、水泥預制場等。環村公路貫通15個自然村.筑防澇堤岸12.5千米。網埭港Wangdaig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2千米處,為網埭港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43戶、164人。早先漁民落戶于此,捕魚曬網,后成村落。村位于港邊,故名網埭港。馬灣塘Mawantang原名網船埭。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6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3戶、111人。早年網船停于此,名網船埭.現網船已無,住戶沿馬灣塘定居,村以塘名,更名為馬灣塘.張家浜Zh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83戶、323人.浜邊世居張姓,故名張家浜.王家灣Wang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25戶、98人。浜邊居有王姓,且村坐落于港灣處,故名王家灣。南灣浜Nanw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2戶、114人。浜南有一灣,故名南灣浜。獨圩Duy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10戶、44人。村位于四面臨河的圩頭上,故名獨圩。鄔王村Wuwang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4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120戶、468人。以前村內有座鄔家墳,故名鄔王村。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鄔王村記載。解纜浜Jiel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1千米處。聚落呈“r”字形分布。25戶、96人.以前出門水上行舟,用船先要解纜,故名解纜浜。戴夏浜Daixiabang門牌號編制為戴華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1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8戶、139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上有戴夏浜記載。趙中浜Zhaozhongbang原名趙莊浜。門牌號編制為狀中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56戶、219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有趙莊浜記載。厙浜S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9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53戶、192人。早先浜邊住有名叫厙老的富戶,故名厙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厙浜記載。三家村Sanjia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9千米處,原朝南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長方形分布。12戶、41人。以前村內住有張、李、郁姓三戶人家,故名三家村。朝南埭Chaonan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3戶、91人。村前有條港,民居大門向南,故名朝南埭.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朝南埭記載.楊家浜Yangjiabang門牌號編制為姜河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6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10戶、36人。村內早年有楊姓居住,故名楊家浜。姜河浜Jiang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7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74戶、308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姜河浜。[中寒圩村]Zhonghanswei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周家浜.轄周家浜等19個自然村。626戶、2279人。土家族1人,苗族2人,其余均為漢族。1949年11月建信仰鄉程家村。1953年3月設楊家代表區,合作化中組建耀紅、紅旗、一心、新幸4個初級社.1956年12月與岳家的鶴云、勝旗、茂豐、金豐及程家的東方紅、和平、勝項等11個初級社合并成立楊家高級社,后改為里澤鄉八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三營(大隊)。1959年4月為智果管理區楊家生產隊。1961年4月為里澤公社楊家大隊.1962年12月楊家大隊析為楊家、新星、程家、岳家4個大隊。1965年11月新星大隊并入楊家大隊。1967年改為向陽大隊.1981年10月更名為中寒圩大隊,因駐地在中寒圩而得名。1984年2月改為中寒圩村。2000年3月岳家、程家兩村并入。東、南與里澤村、魏中村交界,西靠智果村,北臨茜涇塘與姚莊村相望。有耕地4749畝,以種植水稻為主。養豬專業戶6戶,養雞專業戶6戶。主要個私企業有粘合劑廠、油化廠、農修廠、橡膠廠等。周家浜Zho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3千米處,為中寒圩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塊狀分布。9戶、32人。早先浜邊住有周姓富戶,故名周家浜.豆腐浜Doufu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8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10戶、41人。早先浜旁有豆腐作坊,故名豆腐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荳腐浜記載。長沙浜Changsh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27戶、138人。村中浜形較長,且浜邊為沙土,故名長沙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長沙浜記載。楊家溇Yangjia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8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2戶、119人。溇邊原先楊姓戶居多,故名楊家溇。橫埭佬Hengdail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9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26戶、100人。民宅均建在沿港埭上,故名橫埭佬(上).南楊家浜Nany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2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47戶、172人.原浜邊楊姓居住,名楊家浜。為區別智果村楊家浜,此村在南,故稱南楊家浜。蘆枯里Luku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52戶、192人。村旁塘岸邊長滿蘆葦,故名蘆枯里。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蘆窠里記載。燕斗里Yandou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7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5戶、129人.該地三面環河,地勢較低。村民為防澇,將四周圩岸加高,形似燕窩,故名燕斗里。石家浜Shi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1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7戶、23人。浜邊原系石姓居住,故名石家浜。程家浜Che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9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33戶、118人。早先魏塘集鎮程姓富戶來此種田落戶,故名程家浜。羅家浜Luo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2戶、160人。浜邊曾有羅姓世居,故名羅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羅家浜記載。北風浜Beife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3戶、119人.村中浜口朝北兜風,故名北風浜。北柏家浜Beibei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4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5戶、156人。過去有柏姓兩兄弟分別住南、北兩浜,本村在北,故名北柏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北柏家浜記載。南柏家浜Nanbei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4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36戶、121人。過去有柏姓兄弟倆分別住南、北兩浜,本村在南,故名南柏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南柏家浜記載.許家浜X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2戶、81人。過去浜邊有許姓居住,故名許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許家浜記載。沈莊浜Shenzhu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9千米處。原岳家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4戶、93人。過去浜邊住有沈姓富戶,并建有墻門,故名沈莊浜。清光緒《嘉善縣志》圖載有沈家浜。陳家浜Chen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30戶、100人.浜邊世居陳姓,故名陳家浜。鶴腳溇Hejiao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6戶、123人。村內溇形似鶴腳,故稱鶴腳溇。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鶴腳溇記載。楊家涇Yangjia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79戶、272人。昔日曾有楊姓居住港邊,故名楊家涇。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楊家涇記載。[新華村]Xinhua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顧家埭.轄顧家埭等24個自然村和楓南自然鎮。708戶、2570人。1949年6月建湯家村,屬楓涇區楓涇鎮.1950年5月改屬魏塘區楓涇鄉。1951年9月楓涇鄉改為楓南鄉。1955年11月楓南鄉并入惠民鄉.1956年楊家、湯家、長溇3村合并成立新華高級社。當時在廣播里聽到中央有個新華通訊社,故取名為新華。1958年10月屬惠民公社第二大隊(營)。1959年4月為楓南管理區新華生產隊.1961年4月析為新華、長溇、楊家3個大隊。1981年3月劃歸楓南公社。1983年12月改大隊為村(新華村)。1999年楊家、長溇2村并入.東鄰上海市金山區,南連新光村,西接虹橋村,北臨三里塘。有耕地4230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水產養殖等.私營企業6家。顧家埭Gujia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1千米處,為新華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9戶、108人。村內世居顧姓,故名顧家埭.錢家橋Qianjiaqi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8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44戶、128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發源橋。橋石上有重建錢家橋字樣。舊時由錢姓人家發起集資重建此橋,故稱錢家橋。村以橋得名。小南柵Xiaonanzha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4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25戶、61人。楓涇鎮舊時四周東、南、西、北為柵,本村位于楓涇鎮南頭,故名小南柵。高家浜Gao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4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7戶、143人.村處地形較高,故名高家浜。湯家埭Tangjia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9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21戶、86人。村內世居湯姓,故名湯家埭。靴統里Xuetong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9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6戶、128人。村中浜形似靴統,名靴統里。村以此得名。咸水涇Xianshui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8千米處。聚落呈“L”形分布。85戶、301人。從前有人在浜邊曬鹽,人稱此河為咸水涇。村以涇名。又說舊時當地人多種蔬菜,蔬菜方言稱“咸酸”(咸酸即用餐之菜).“咸水"與“咸酸”方言諧音。清光緒《嘉善縣志》載有鹽砂涇之名.龔家浜Go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6千米處。聚落呈正方形分布。38戶、151人(其中1人為苗族)。許家浜X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8.4千米處.聚落呈“工"字形分布。61戶、221人.浜邊世居許姓,故名許家浜.長溇里Changlou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8.2千米處,為原長溇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93戶、374人。村位于一條長溇旁,故名長溇里。陸家浜L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9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19戶、80人。浜邊世居陸姓,故名陸家浜。曹家浜Cao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65千米處。10戶、31人。20世紀50年代起長溇里曹姓陸續搬遷于此,形成村落,故名曹家浜。新開河Xinkaihe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7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17戶、58人.村位于新開河畔,以河得名。鄔家涇Wujia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1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形分布。13戶、46人。20世紀70年代起村民陸續從搖河浜搬遷于此,漸成村落,村位于鄔家涇畔,故名。陳家浜Chen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6.8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6戶、95人。浜邊原先有陳姓居住,故名陳家浜.楊家浜Y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3千米處,原楊家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條形分布。31戶、117人.以前浜邊住有楊姓富戶,故名楊家浜.溇家浜Lo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1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6戶、21人.浜邊世居婁姓,后稱溇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圖載有婁家浜。廟浜Mi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2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8戶、36人。舊時村中浜口有座廟,故名廟浜。王家灣Wang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2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14戶、57人。浜邊世居王姓,村位于河的轉彎處,故名王家灣。胡家橋Hujiaqi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6。8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6戶、27人。村內世居胡姓,且村旁有座橋,名胡家橋,村以橋得名。潘浜P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1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戶、18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潘浜。浪浜L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6。8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4戶、21人。舊時浜里常停浪船(即燒香船),故名。長港溇Changgang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6.8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0戶、115人。村旁河港又窄又長,像條溇溝,故名長港溇。搖河浜Yao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2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3戶、130人。村中之浜有兩大彎,像搖車柄的“S"形,故名搖河浜.[虹橋村]Hongqiao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320國道南側.轄北陶浜等16個自然村。610戶、2343人,其中土家族2人。早在明代年間丁家浜與此村東側之間有座石橋,名虹橋.村以橋得名。解放初建虹橋村,屬楓涇鎮(南鎮)。1950年5月劃歸里澤鄉.1953年10月析出顧家村。1956年8月與清水、顧家聯合成立虹橋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一營(大隊)。1959年4月為里澤管理區虹橋生產隊.1961年4月虹橋屬里澤公社,同時析為虹橋、清水、顧家3個大隊。1981年3月劃歸楓南公社.1983年12月3個大隊各自改為村。1999年7月清水、顧家2村并入虹橋村。東接新華村,南靠毛家村,西連魏中村,北依網埭港村。有耕地38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養殖業、運輸業等。有家庭橫機106臺。主要企業有板廠、毛巾廠、羽毛粉廠等.交通方便,村緊靠320國道及滬杭鐵路,村道簡易公路貫通各自然村。北陶浜Beit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9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133戶、528人。村內世居陶姓,村位于浜北,故名北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北陶浜記載.丁家浜Di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7。6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102戶、390人.村中浜形呈丁字形,故名丁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丁家浜記載.南陶浜Nant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4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又長方形分布。41戶、148人。浜邊世居陶姓,本村位于南面,故名南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南陶浜名記載。木海兜Muhaid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21戶、74人。村中浜形似網兜,故名木海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木海兜記載。俞家灣Yu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8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4戶、13人。浜邊世居俞姓,村位于浜轉彎處,故名俞家灣。王家浜W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7千米處,原清水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長方形分布。25戶、93人。浜邊世居王姓,故名王家浜。大陸家浜Dal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3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41戶、128人。浜邊世居陸姓,為避免同名,且此村中河浜較大,故名大陸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陸家浜記載。小陸家浜Xiaol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3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18戶、68人.浜邊世居陸姓,為避免同名,且此村中河浜較小,故名小陸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陸家浜記載。堰橋浜Yanqi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1千米處。聚落呈點狀分布。26戶、96人。村中浜口有條堰,后開通建橋,故名堰橋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堰橋港記載。西潘浜Xip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0戶、136人.村位于潘浜邊,為區別新華村的潘浜,本村在西,故名西潘浜。包家浜Bao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19戶、68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包家浜。顧家柵Gujiazha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4千米處,原顧家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長方形分布.37戶、140人.因浜口直通外河,為防止水上強盜進浜,顧姓人家出資在河道口建造木柵.故名顧家柵。姜家灣Jiang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7。1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28戶、124人。村中浜形彎曲,且姜姓世居,故名姜家灣。狄家灣Di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8千米處。聚落呈曲尺形分布.34戶、125人.村中浜形彎曲,且有狄姓富戶居住,故名狄家灣.李家浜Li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8千米處。聚落呈曲尺形分布。31戶、130人。浜邊世居李姓,故名李家浜。塘子涇Tangzi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6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20戶、82人。村坐落于塘子涇港畔,故名。清光緒《嘉善縣志》圖載有唐子涇。[新光村]Xinguang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地園里.轄地園里等21個自然村(其中2個合治).764戶、2906人。解放初建地園村。1951年并入金光村。1952年從金光村析出水生涇、三角墳、荷花灣、地園4個自然村建立新長村.1953年成立新光初級社。1955年11月屬惠民鄉.1956年8月聯合金光、南、北徐村建立新光高級社。1958年10月屬惠民公社第一大隊(營)。1959年4月為惠民管理區新光生產隊。1961年4月新光析為新光、新南、金星3個大隊.1981年3月歸屬楓南公社,同年金星改稱金光.1983年12月3個大隊各自改為村。2000年3月金光村、新南村并入新光村。東與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相連,南與惠民鎮曙光村接壤,西臨楓涇塘,北靠滬杭鐵路。有耕地46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水產養殖。個體企業20多家。地園里Diyuan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10千米處,為新光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點狀分布。88戶、318人。舊時農戶多種旱地作物,有大片菜園,故名地園里。莫家圩Mojiawe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10.1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12戶、52人。1985年后從三角墳搬遷至莫家圩港畔,故名莫家圩。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莫家圩港記載.水生涇Shuisheng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10.2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48戶、176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水生涇。三角墳Sanjiaofe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6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50戶、190人。村內有大墳、吳家墳、老虎墳3座墳墓,呈三角狀分布,故名三角墳.莊浜Zhu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4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43戶、159人。村內居戶多數姓莊,故名莊浜.荷花灣Hehu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2千米處。聚落呈“Z"形分布。52戶、214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荷花灣記載。斛子浜Huzi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35戶、141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斛子浜記載。豎頭浜Shutou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9千米處。聚落呈“J”形分布。52戶、209人。該浜南北向與斛子浜呈倒“T”形,故名豎頭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豎頭浜記載.蒔果浜Shigu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65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32戶、117人。村中浜形呈蒔果狀,故名蒔果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蒔菇浜記載。朱家浜Zh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27戶、90人.浜邊原有朱姓居住,故名朱家浜。仙雞浜Xianji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8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27戶、88人。南徐墳Nanxufe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5千米處,原新南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54戶、226人.村位于南徐墳港畔,故名南徐墳。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南徐墳港記載。網埭老Wangdail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6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形分布。11戶、44人。舊時浜內停泊網船,后漁民定居成村,故名。梅園里Meiyuanl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3千米處,為原金光村委會駐地。聚落呈“L"形分布。22戶、89人。舊時該地種有梅樹,故名梅園里.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梅園里記載。高宅基Gaozhaij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7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54戶、221人。該村地形較高,故名高宅基.港埭老Gangdail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4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形分布。12戶、51人。村戶沿港而居,故名港埭老。祥月浜Xiangyu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5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27戶、86人。清光緒《嘉善縣志》圖標有匠人浜,因浜邊以匠人居住為主。后雅化為祥月浜。金剛橋Jin’gangqi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3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1戶、113人。村位于金剛橋邊,以橋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金剛橋港記載。牛馬浜Nium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29戶、111人.傳說以前有兩兄弟,一個愛養馬,一個愛養牛,故名牛馬浜。《續修楓涇小志》載此村為油府浜。西橫涇Xiheng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8.4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22戶、89人。村位于橫涇港西段,故名西橫涇。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西橫涇記載。與惠民鎮曙光村合治。東橫涇Dongheng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9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形分布。37戶、131人。村位于橫涇港的東端,故名東橫涇。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東橫涇記載。與惠民鎮曙光村合治。[魏中村]Weizhong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里澤自然鎮里澤大道198號.轄小收圩等25個自然村、1個自然鎮.1568戶、486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戶、358人.回族5人,土家族6人,其余均為漢族。另南橋居民集體戶624人,外來民工有8000人左右.1949年11月分別為南星村、墻門村、里澤村的楊蕩自然村。1953年3月設墻門、大月、南星、南橋、楊蕩5個代表區,合作化中建有信義、新星、民星、南橋、啟明、新勝、民勝、民華、民建、新橋等10個初級社。1956年12月合并為南星、永寧兩個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二營(大隊)。1959年4月為里澤管理區永寧、南星2個生產隊。1961年4月屬里澤公社,同時永寧析為永寧、沈項、楊蕩3個大隊。1962年4月南星析出南橋。1984年2月各由大隊改為村。1995年漁民村并入永寧村。2000年3月永寧、沈項、楊蕩、南星、南橋5個村合并建立魏中村,同時撤銷里澤居委會,改設居民小組,劃歸魏中村管轄。東鄰虹橋村,西連中寒圩村,南接城橋村,北靠里澤村。有耕地5400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另有花卉苗木等種植業。村內有宏澤開發區。全村有工業企業26家.小收圩Xiaoshouy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40戶、153人。此圩雖小,因土肥人勤,年年有較好收成,故名小收圩。楊蕩灘Yangdangt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9千米處,原楊蕩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塊狀分布。82戶、280人。早年有楊姓居住蕩邊淺灘旁,故名楊蕩灘。七家灣Qi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6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34戶、145人。村坐落于河的轉彎處,原為七戶人家,故名七家灣。厙浜S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3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11戶、44人。原為南厙、北厙,因住戶增多連成一村,且坐落于浜邊,故名厙浜。李家港Lijiag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25戶、75人.早年居有李姓人家,村位于港邊,故名李家港.沈家灣Shenjiawa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2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9戶、118人.村內始居沈姓,故名沈家灣。油車浜Youche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3千米處,原沈項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35戶、139人。早年浜邊開過榨油作坊,俗稱油車,故名油車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丁東油車浜記載。丁東浜Dingdo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32戶、104人。浜呈“丁"形,浜端在東,故名丁東浜。北周浜Beizhou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6千米處。聚落呈“L”形分布。30戶、86人。村坐落于北周浜邊,故名.莫海浜Mohai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8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0戶、97人。沈項浜Shenxi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80戶、270人。1933年原村名為雙項浜,浜邊居有兩家項姓。后因方言諧音,改名為沈項浜。墻門埭Qiangmendai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3千米處,原永寧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38戶、125人。村內過去有位張姓富戶的住宅周圍筑有高圍墻、大墻門,村以此得名墻門埭。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墻門埭記載.湘家浜Xiangjiabang原名三家浜。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4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條狀分布。34戶、115人.浜邊早年住有費、周、吳三戶人家,名三家浜.因住戶增多,村民把“三”用方言諧音字“湘”代替,改稱湘家浜。西江涇Xijiang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1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21戶、92人。村位于西江涇畔,故名.北扎網浜Beizaw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1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31戶、107人.早年村中有扎網船(即捕魚船),并出售捕魚的扎網.為避免同名,本村在北,故名北扎網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扎網浜記載。南扎網浜Nanzawa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7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28戶、108人.早年村中有扎網船(即捕魚船),并出售捕魚的扎網,故名扎網浜。為避免同名,本村在南,故稱南扎網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扎網浜記載。胡家溇Hujialou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5.3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19戶、62人.漁民村Yumin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4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66戶、243人。村民以養殖、捕撈為生,故名漁民村.新橋浜Xinqi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9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51戶、183人。外來務工人員742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新橋浜記載。南橋Nanqiao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6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227戶、757人.外來務工人員約3000人。因1993年嘉善經濟開發區征用土地后居民遷移于此,村位于南橋旁,以橋得名.新盛Xinshe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7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5戶、92人。另有外來務工人員404人。因2000年筑善江公路拆遷,由新橋浜12戶、盛家浜13戶移居于此,形成村落,取名新盛。曹家浜Cao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7千米處,原南橋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塊狀分布.8戶、31人。外來務工人員123人。浜邊住有曹姓,故名曹家浜。村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曹家浜記載。盛家浜She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8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4戶、82人。浜邊世居盛姓,故名盛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盛家浜記載。北灘浜beit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6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6戶、30人。外來民工有百余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南北灘記載。現稱北灘浜。上洪浜Shanghong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2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長方形分布.41戶、153人。外來民工有800余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上洪浜記載。[智果村]ZhiguoCun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村委會駐任家浜。轄任家浜等14個自然村.564戶、2059人.除回族5人、彝族1人外,其余均為漢族。境內有智果橋,村以橋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智果橋港名記載。1949年6月建羅星鄉十村,同年11月建智果村。1950年6月屬信仰鄉。1953年設智果、西項2個代表區,合作化時期成立信愛社、信仰社.1956年歸入里澤鄉第七社。1957年并入上項高級社。1958年10月屬干窯公社第三營(大隊)。1959年4月為智果管理區上項生產隊。1961年4月為里澤公社上項大隊,6月析建智果大隊.1984年2月改為智果村。1995年9月小腰子港村并入。2000年3月里巷村并入。東臨蘆枯港,西瀕伍子塘,南連后塘涇,北接茜涇塘。有耕地4353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養殖業等。有個私企業11家。善江公路橫貫全村,村內簡易泥石路貫通14個自然村。任家浜Ren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9千米處,為智果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57戶、170人。浜邊早年住有任姓,故名任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任家浜記載。楊家浜Y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1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17戶、58人。浜邊世居楊姓,故名楊家浜。村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楊家浜記載。一里涇Yiliji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4.5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條形分布。77戶、261人.村位于一里涇港邊,故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一里涇港、一里涇浜記載。石人橋浜Shirenqiao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東北3。55千米處。聚落呈長方形分布。16戶、60人。早先在浜西南有座大墳,墳前立有石人、石馬等,旁邊有一橋,名石人橋。村邊河浜稱石人橋浜,村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石人橋記載。小腰子港Xiaoyaozigang古名沈姚周港.位于鎮政府駐地北4.3千米處,原小腰子港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125戶、471人。早先村民由紹興遷入,客戶方言把“沈姚周”讀寫成諧音“小腰子”,后稱村名為小腰子港。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沈姚周港記載。大溇浜Dalou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3.7千米處。聚落呈“凹”狀分布。16戶、69人。村中浜邊有只大溇,故名大溇浜。庵浜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4.3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14戶、49人.村中浜邊昔日有座尼姑庵,村以此得名。東莊浜Dongzhuangbang原名東張浜。位于鎮政府駐地北4.7千米處.聚落呈點狀分布.14戶、43人。早年浜邊住有張姓,東西各有一浜,本村在東,名東張浜。方言“張”、“莊”音近,遂稱為東莊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東張浜記載。西莊浜Xizhuangbang原名西張浜。位于鎮政府駐地北4.65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17戶、59人。早年浜邊住有張姓,東西各有一浜,本村在西,名西張浜。方言“張”與“莊"音近,遂稱西莊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西張浜記載。上項浜Shangxiangbang原名上巷浜。位于鎮政府駐地北5.1千米處,原上項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70戶、218人。據傳早年浜邊始居陳姓,名陳巷浜。后部分陳姓外遷,項姓遷入,且人口、經濟增長較快,發展之勢居陳姓之上,故改名為上項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上巷浜記載。里巷港Lixianggang原名林巷港.位于鎮政府駐地北5.6千米處,原里巷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帶狀分布.50戶、183人。村位于里巷港畔,故名里巷港。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林巷港記載。烏金浜Wujinbang原名五經浜。位于鎮政府駐地北6.25千米處。聚落呈塊狀分布.62戶、212人。清光緒《嘉善縣志》有五經浜記載.因方言諧音,遂稱烏金浜。杜家浜Du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5.9千米處。聚落呈帶狀分布。22戶、74人。浜邊世居杜姓,故名杜家浜。清光緒《嘉善縣志》有杜家浜記載.郎家浜Langjia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5。5千米處。聚落呈南北向帶狀分布。38戶、129人。村位于郎家浜邊,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郎家浜記載。[北暑村]BeishuCun位于鎮政府駐地北.村委會駐花園浜南.轄花園浜等10個自然村。有344戶、1078人.因位于北暑圩上,故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北暑圩記載。解放初為張安村.1953年4月析為南暑、北暑兩個村,后設代表區。1956年1月南暑、北暑合并成立南暑高級社。1958年10月屬魏塘公社第七大隊(營).1959年4月為鳳桐管理區綠葉生產隊。1961年4月又析為南暑、北暑2個大隊。1984年北暑大隊改為北暑村。東南接南暑村,西南接西招圩村、橋港村,北依干窯村。有耕地1768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大棚蔬菜等。有養殖大戶9家。主要企業有凳板廠、三夾板廠、泡沫廠、磚機廠、彩印廠等18家.花園浜Huayuanbang位于鎮政府駐地北2.8千米處,為北暑村委會駐地.聚落呈東西向條狀分布。有24戶、80人。村中河浜邊原有花園,故名花園浜。村以浜得名。清光緒《嘉善縣志》有花園浜記載。張安村Zhang’ancun原名張庵村。位于鎮政府駐地北2.9千米處。聚落呈東西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