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微專題:鹽風化現象的解讀_第1頁
高三地理微專題:鹽風化現象的解讀_第2頁
高三地理微專題:鹽風化現象的解讀_第3頁
高三地理微專題:鹽風化現象的解讀_第4頁
高三地理微專題:鹽風化現象的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網(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廣東省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鹽風化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圖7示意鹽風化原理和崖壁鹽風化穴景觀。

問題:

1.簡述我國西北干旱地區鹽風化穴形成的基本條件。(3分)

2.我國西北干旱地區鹽風化現象主要發生在巖石東南側,分析其原因。(4分)

3.觀察崖壁鹽風化穴景觀圖,指出其中可支持判斷沉積巖的依據(4分)

4.若地殼運動導致陡崖上升,推測陡崖上鹽風化穴的變化特點。(6分)

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1.(3分)具有可滲水孔隙(裂隙)的巖石結構;滲入水分含鹽量較高;干濕交替的小氣候環。

2.(4分)西北地區盛行西風迎風坡一側(西北側)雨水較豐富,而東南側一般保持干燥;南側比北側光照強,蒸發量大,鹽分易結晶,破壞巖石表面。

3.(4分)鹽風化穴沿巖石表面延伸成層,說明鹽風化穴沿著特定的層位發育;層間差異明顯,說明同層巖性相似,不同巖層巖性不同。有明顯的層理構造特點。

4.(6分)陡崖上升,鹽風化穴分布高度增大;巖層表面形成新的鹽風化穴,鹽風化穴分布面積增大;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早期形成的鹽風化穴崩塌消失。

拓展閱讀

鹽風化作用

鹽風化作用(saltweathering)是陸地上普遍存在的物理風化作用,不僅導致巖石表面的破碎分解,也造成建筑石材的粉化脫落,而且在地貌形態塑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鹽風化作用卻一直被地學界忽視和誤解,以至于這種普遍存在的宏觀和微觀地貌景觀都被解釋為風蝕或水蝕等其他作用的結果。

鹽風化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

01現象描述

1.鹽風化作用是指巖石物質在鹽溶解或結晶作用的影響下顆粒狀分解或破碎的作用。

2.鹽風化是一種導致巖石表面物理崩解和破損的地貌過程,其原因主要是各種鹽類晶體的生長膨脹。建筑物石材也可以遭受類似的風化作用。

3.鹽風化是由于巖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鹽類結晶而導致的機械風化作用,多發生于干旱區或海岸帶。

4.鹽風化的中文定義:

鹽風化作用是指因巖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鹽類結晶膨脹而導致的巖石露頭表面顆粒分解或脫落的物理風化作用。

鹽風化作用在地貌上表現為形成大小不等的風化穴,小的厘米級,大的可以達到幾米以上。鹽風化現象可見于陸地上任何氣候帶,但在內陸干旱區和海邊表現更為明顯。

鹽風化也可稱為鹽晶生長、鹽結晶作用、鹽屑作用等,有時也叫蜂窩狀風化,因為在海邊和某些潮濕地帶可以形成密集分布的小型風化穴,看上去像蜂巢一樣緊密排列。

02形成原因

1、鹽風化--鹽類--巖石孔隙或裂隙----結晶;巖石表面破碎脫落的物理風化,形成鹽風化穴、蜂窩石構造。

2、受影響的巖性:砂礫巖類、花崗巖類(含片麻巖、混合巖)。

3、差異風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4、鹽類破壞力:硫酸鈉>碳酸鈉、硫酸鎂和氯化鈉等。

5、鹽分來源:外來:鹽類被風或霧從海水、鹽湖甚或含鹽表土中帶到空氣中最后降落在巖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帶進巖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終在蒸發強烈的巖石表面附近因過飽和而結晶,晶體生長撐破孔隙周圍的表面顆粒而形成形態各異的風化穴。

6、鹽風化作用的氣候條件:周期性干濕交替。

鹽風化現象普遍存在:不僅可以存在于海岸帶和干旱的內陸區,也可以發生在相對潮濕的亞熱帶和干冷的兩極或高山區,只是表現形式有所差別。

7、水à鹽風化的重要介質。海水(海浪)、降水和霧氣鹽分,水孔隙或裂隙蒸發鹽類結晶鹽風化作用;過量水分流動帶走鹽分減緩鹽風化。水不均一流動à鹽風化(差異風化),但風化穴與水流侵蝕無關.

8、風除了攜帶鹽類粉塵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加速了巖石表面水分蒸發,促進鹽類結晶。雖然局部也可以吹走鹽風化脫落的粉末,但鹽風化穴的形成卻與風蝕作用沒有任何關系。

為何砂巖容易遭受鹽風化作用,因為其滲透性,看看砂巖的結構示意圖就容易明白。我們用西北干旱區的鹽風化地貌實例進行簡單的解釋:

砂巖滲透性

易被鹽風化

通過降水方式,含鹽溶液從巖石表面通過碎屑巖顆粒之間的孔隙向砂巖內部滲透,當內部充滿水分后只能從巖塊四周的下方滲出。在中國北方西北風為主,降水雨滴多從西北向東南方向下降,所以主要沖刷巖塊露頭的北西側,而雨滴不直接滴落在南東側。滲出的含鹽溶液在露頭的迎風側(主要是北西側)隨著雨水的沖刷而流失,而在背風側(主要是南東側)下部因干燥而水分蒸發,鹽類(如:硫酸鈉、氯化鈉等)在靠近露頭側面近底部表面的顆粒之間結晶。鹽類晶體結晶產生的張力將靠近表面的碎屑顆粒撐開而脫落,其中部分鹽晶也隨著脫落的碎屑顆粒和黏土掉落在巖塊下方邊緣。經過長時間的連續蒸發或者頻繁干濕交替的短暫蒸發作用,巖石碎屑脫落的地方就逐漸形成凹槽,這便是鹽風化穴。

當然,在海岸帶砂巖表面的鹽風化作用之主要鹽分是由海霧和風浪從海水中帶來的,其風化穴的形成機理略有不同,但不均勻蒸發造成了不同形狀的風化穴的形成。總之,蒸發量相對大的地方形成鹽風化穴的中心凹進區,而蒸發相對弱的地方風化強度也弱,最終就顯得突出于表面,位于風化穴的周圍。

通俗地講,鹽風化作用就是因鹽結晶而導致巖塊表面的差異風化現象,這種差異造就了砂巖露頭表面(主要是側面)各種形態的風化穴。

為何花崗巖類也容易遭受鹽風化作用?我們用青島海岸帶花崗巖實例解釋:

花崗巖類巖石也易被鹽風化

花崗巖類巖石包括:花崗巖、片麻巖和混合巖等粗結晶的巖石類型。

因為這些巖石都是以顆粒狀礦物晶體緊密結合在一起,露頭上又被幾個方向的斷裂(節理)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而這些巖塊可能出露地表甚至形成孤立的石蛋而進一步遭受鹽風化的破壞。從微觀上看,塊體內部因地應力作用而形成微細裂隙,但這些裂隙連通性差,不足以成為滲水通道。然而,在巖石露頭表面卻不一樣了。

巖石露頭表層:不僅發育構造微裂隙,還發育規模不等的風化微裂隙:因為巖石近表面的部分遭受頻繁的日溫差和季溫差變化,而長石、石英等不同礦物顆粒熱脹系數不同,溫度變化導致的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