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_第1頁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_第2頁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_第3頁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_第4頁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課文本文表達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布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我打定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課文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魏格納因病住進了醫院。病房純凈恬靜,就連穿著白大褂的醫生也是腳步輕輕。

魏格納性格豪放,天性好動,在靜謐舒適的病房里坐臥擔心,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他往往耐著性子,面對墻上的地圖呆呆地出神。實在無聊了,魏格納就站起來,用食指在地圖上畫著各個大陸的海岸線,借此消磨時光。他畫完了大洋洲,又畫南極洲;畫完了非洲,又畫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停在地圖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片面,眼睛卻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瞧!這兩個地方的外形竟是這般不成思議地吻合!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察覺驚呆了!他精神大振,留心端祥著美洲和非洲大陸外形上的不同點。公然,巴西東海岸的每一個突出片面,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外形好像的海灣;同時,巴西的每個海灣,又能在非洲找到相應的突出片面。

“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

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舉行了對比,結果察覺,從海岸線的好像情形看,地球上全體的大陸塊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這位年輕人的腦海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奇想: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全體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不斷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個大陸,它們的海岸線才會驚人地吻合。

其次天一早,他叩開了科學家柯彭教授的大門,把自己這個想法報告了他。教授斷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說也曾有人提起過,但都沒有足夠的事實加以證明。教授勸他消去念頭,不必為此枉費心機。

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變更自己想法的人。他開頭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比較中舉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探索大陸漂移的證據。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陸上的古生物化石有確定的好像性。一種叫中龍的爬行動物,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鮮明,這些動物當時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否那么,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難以飛渡重洋。這個重要的察覺大大鼓舞了他。他彌漫信仰,又做了好多考證工作。

1912年,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地質學會上,魏格納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關于大陸漂移的假說,引起了地質界的震撼。

內容解析

本文表達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察覺,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外形特別吻合,從而揣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察覺,他舉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大量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全文分三個片面:

第一片面(第1~5自然段):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察覺,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外形特別吻合,從而揣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

其次片面(第6、7自然段):為了證明自己的察覺,魏格納舉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

第三片面(第8自然段):魏格納的關于大陸漂移的假說引出了地質界的震撼。

魏格納(1880~1930)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在書中,他綜合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學識和事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關于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對比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說,他先后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舉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是解釋地殼運動的一種學說,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他根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外形上的吻合性和地層、構造、山脈的連續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古生物的相關性等事實,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漂泊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模地水平移動過。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一的連續體,叫“泛古陸”。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億年前的中生代開頭,漂泊在硅鎂層上的硅鋁層逐步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外觀的海陸分布輪廓。大陸漂移說問世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留神。自20世紀60年頭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后,大陸漂移說重新被人們所重視。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地球上亞、歐、非、美、澳大塊大陸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經過長期的研究、討論,終獲得多數人贊同的答案:遠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經過幾億年的滄桑變遷,才蛻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在形成這樣一種見解的過程中,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1880~1930)起了抉擇性的作用。為了取得這一學說的證據,他屢屢考察探險,直到獻出名貴的生命。

魏格納從青年時代起,就熱心探求地球奧秘,并且在考察中敢于冒險。1906年,他為了考察高空氣象,乘坐氣球飛行52小時,創下世界紀錄。1901年的一天,他對著墻上的地圖看與非洲西海岸一凹一凸彼此對應,猶如可以拼合到一起。這一察覺使他的大腦興奮奇怪,浮現出一連串問號。為了探索答案,他查閱資料,苦思冥想。不久,萌生了一個“大陸漂移”的奇想。按照這一思路,他開頭探索地質、地理證據,即使在應征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也沒有放棄研究。1915年,魏格納得到巴西與非洲很早以前連在一起的古生物學證據,鞏固了他持續探索的信仰。

魏格納認為:“就像我們把一張撕破的報紙按參差不齊的斷邊拼接起來一樣,假設看到其間印刷文字行列恰恰相合,就不能不供認這兩片破報紙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為了探索恰恰相合的“印刷文字”,他長期生活在野外,經過繁重的考察終究提出了三方面的證據:第一大西洋西岸的大量生物有親緣關系;其次,大西洋兩岸的巖石、地層和褶皺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氣候方面,兩極地區有熱帶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蓋。

他還從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學等方面舉行了嚴密的論證。結果,提出了使人能夠采納的“大陸漂移假說”。假說認為:組成洋底的巖石比組成大陸的巖石重,因此,組成大陸的地殼就像“冰山”一樣在洋底巖石上漂移。這對現代地質學的進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