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13看我“七十二變”——多義詞教學目標1、了解現代漢語詞匯的分類。2、明確多義詞的不同義項和詞義的演變現象。3、正確使用現代漢語的多義詞。教學重點、難點1、理解詞的本義、基本義、引申義等各種意義。2、掌握詞義演變的各種方式.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總第8課時一、引子解釋編寫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說明漢語的語義是豐富多變的,大部分詞語都存在著一詞多義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博學廣識,盡量多地掌握常用詞語的常用義項,并能結合具體的語境來準確判斷詞語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樣的笑話。二、活動解說課文笑話本身反映的是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不良風氣,但它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漢語的豐富性和表現力強的特點,使我們認識到漢語的獨特魅力和復雜性,告訴我們要想學好漢語,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課堂活動解說“‘意思'真有意思!"“詞義家族的三親六故”介紹的是詞義之間的聯系。需要注意的是詞的“本義"和“基本義”并不完全是一個概念。詞的“本義”是這個詞最初的意義,詞的“基本義”指的是這個詞最常用、最主要的意義,本義不一定就是這個詞現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義。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義則是“戰士”.多義詞的其他義項,都是從本又發展變化而來的。一個詞語不管它有多少意義,它們之間并不是毫無聯系的。下面以“意思”為例說明。(課本60頁)由此可以看出,詞語的各個項之間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詞語的各個義項都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地引中出來的,因此要把握詞義應從詞語的本義入手。三、要點解析1、多義詞的本義多義詞的本義是指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意義.比如“渾”的本義是“水勢盛大",“兵"的本義是“兵器”.隨著詞義的發展演變,有些詞的本義已經消失了,因此一般詞典中也不列為義項了,比如“渾"的本義就只有在古代漢語的詞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義雖然還存在,但已不能獨立使用,比如“兵”的本義就只在“短兵相接、厲兵秣馬”等成語中還保留著。2、多義詞的基本義多義詞的基本義就是詞在現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義。—般在現代漢語的詞類中列出的第一個義項就是該詞語的基本義,基本義丈和本義一致,如“割”的本義和基本義都是“用刀截斷"。基本義和本義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現在的基本義是“戰士、軍隊”。3、多義詞的借代引申義多義詞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關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整體與部分、物品與使用者、行為與行為發出者、工具與活動、材料與產品、產地與產品等都有著穩定而明顯的關聯,因而都可以在人們意識中建立起某種聯系,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比如“口”原指“人的一個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詞,這是用部分指稱整體;“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裝”,后又用來指“穿著便衣執行任務的軍人、警察等",這是用物品指稱使用者;“編輯”原指“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后又用來指“做編輯工作的人”,這是用行為指稱行為發出者的借代引申義。“兵”后來產生出“軍事、戰爭"(如“紙上談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強將手下無弱兵”里的“兵”)的意義,也是一種借代引申義。4、多義詞的比喻引申義多義詞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來的包兒",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負重感,于是人們便用“包袱"來指稱“影響思想或行動的負擔”,使“包袱”產生出新的意義;“迷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濃厚的霧”;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這個詞的比喻引申義。比喻義和修辭中的比喻不同:比喻義已成為詞的一個穩定的義項,在詞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則是臨時的修辭手段,詞典里沒有這個義項.四、詞義的演變詞的意義會隨著科學的進步和人類對外界及對自身認識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詞義的演變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和“詞義轉移”等現象。1、詞義的擴大詞義的“擴大”是指詞的今義所表示的范圍大于古義,而古義包括在今義中。比如“江、河”,古義專指長江、黃河,現在則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專指蔬菜,現泛指菜肴;“詩”原來專指《詩經》,后來則泛指一切詩歌類的文學作品。一般說來,詞義的擴大總是具有從個別到一般,從部分到全體的特點。2、詞義的縮小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今義所表示的范圍小于古義。如“禽”在古代指“鳥”和“獸”,后來專指鳥類(包括飛禽和家禽);“子”原義包括“兒子”和“女兒”,現在卻只能指“兒子”;“宮”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稱,秦漢開始專指親王的住所。3、詞義的轉移詞義的“轉移”分為兩種情況:詞所表示的概念的轉移和感情色彩的轉移。詞的概念的轉移指詞所表示的概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新的詞義產生后,舊義一般就不復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淚,而現代漢語中,除成語“感激涕零,痛哭流涕"還保留著古義外,“涕”均指鼻涕;“走"原義為跑,現在則為步行。詞的感情色彩的轉移指詞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沒變化,只是詞的感情色彩轉變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將,是中性詞或褒義詞,現在比喻壞人的黨羽,用為貶義;又如“勾當"的原義為辦理,是動詞、中性詞,現在指“壞事情”是名詞、貶義詞.五、布置作業1、學案作業。2、課后“小試身手”一、二、三。詞語的兄弟姐妹—-同義詞教學目標1、了解同義詞、同義詞之間的異同
2、通過從具體的語言現象入手,在討論中逐步將同義詞剝離出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同義詞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并能.教學重點、難點1、同義詞的作用。2、辨析同義詞和恰當使用同義詞.3、在練習中正確掌握同義詞的辨析方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總第9課時一、導入據說一個在學中文的外國人看到“wife”的同義詞,幾乎要吐血而亡.“妻子”,簡稱作“妻",別稱作“太太”,尊稱作“夫人”,口語作“老婆",書面上的文言詞語作“妻室”、“內助”、“中饋”等,方言作“媳婦(兒)”、“堂客"、“屋里人”、“屋里的”、“婆娘"、“婆姨"等;稱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作“糟糠之妻”,稱掌柜的妻子作“內掌柜的”;稱自己的妻子作“元配”、“原配"、“發妻”;稱元配死后續娶的妻子作“繼配"、“繼室"、“續弦”;“家小”、“家眷”有時也專指妻子;妻子還有其他的稱呼:“小君"、“細君”、“室人”、“山荊”、“荊妻"、“荊室"、“內當家”、“家里”、“內人”、“拙荊"、“孩子他媽/娘”……“大老婆"——“正房”“小老婆”——“偏房”、““妾”,側室”,書面稱作“造室",古代稱作“姬”;“配偶”一詞則專指結婚后男女的任何一方,多用于法律文件。(豐富的同義詞是語言發達的一種表現,但太多的同義詞對學習者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不要說老外,就是我們學了那么多年漢語,天天講中國話的人遇到一些同義詞的辨析也會暈頭轉向找不到北。那么什么是同義詞?同義詞是如何產生的?同義詞之間又有怎樣的差異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辯一辯同義詞的兄弟姐妹。)二、閱讀課文“課堂活動”:一雙眼睛百種“看”法(我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認識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在漢語里,關于“看”的詞語非常多。請大家翻開課本64頁,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各種不同的看法.)[3分鐘看課文](課文中把這些詞語分成了四個大類,而在65頁的下面又分了許多個小組,你能說出這些小組的特點嗎?)三、課堂活動:讓世界充滿愛-—藏在心中多少“愛”(用眼來認識世界,而用心來感受生活,有一種美好的情感叫做愛,那么你能夠寫出關于愛的詞語來嗎?)1、寫出與愛有關的詞語(我們分成兩大陣營,看一看究竟哪一個陣營能寫出更多關于愛的詞語來)[請學生來寫]2、劃分跟愛有關的詞語的小類(同學們都寫的很好,那么我們也仿照書上的形式來分一分愛的小類吧)四、同義詞的作用(很多同學在寫作文的時候總是說寫不出豐富多彩的語言,可是大家看看滿黑板的“愛",如果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能夠注重這些同義詞的選用,難道還會覺得自己語言貧乏嗎?其實同義詞雖然讓老外難過得想吐血,但是它的作用也不小。)1、表義準確、精細。(它使我們的文章在表達時更加準確、精細)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我們這樣站著,雄壯而多情溫柔地呼喚風象召喚姑娘們——《讓我們一起奔騰吧》2、突出強調,加強語氣.(使用同義詞也可以加強我們所要表達的語氣.)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紀念劉和珍君》3、避免重復呆板,使語言富于變化美。(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寫作時想表達相似的意思,如果用相同的詞顯得呆板,那么用同義詞,就會讓語言富有變化的美感.)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我與地壇》五、同義詞不可誤用(但是不要以為反正是同義詞就隨便挑一個就能用了,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義詞也是有差別的,如果誤用了同義詞,會讓語句變的很別扭。)例:聽說您奶奶前兩天一命嗚呼了……他坦白我別忘了把東西交給她。原來您是徐博士的犬子,見到您真是榮幸。六、同義詞辨析及運用(所以在同義詞使用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仔細的辨析,恰當的選用,一般我們辨析同義詞會從這樣三個大方面入手)一)、詞義方面1、詞義范圍大小的不同如\"戰爭\"與\"戰斗\”,前者范圍大,后者范圍小。2、詞義輕重的不同如\"破壞\"與\"摧毀\",前者程度淺,后者程度深。二)、用法方面1、適用對象不同如“嚴厲”與“嚴格”,“嚴厲”常與制裁、批評、處分、懲罰“等詞語搭配,"嚴格“常與”遵守、執行、要求、監督”等詞語搭配2、詞類和功能不同如“發現”與“發覺”,發現既可以作動詞,也可以作名詞,而“發覺"往往只做動詞3、搭配關系不同如\"沉重\"與\”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負擔重,而\”繁重\"則指工作、任務的數量重。三)、色彩風格有差異1、感情色彩不同如\"頑強\"與\”頑固\",前者表示贊許,后者則表示憎恨。2、語體風格不同\"討飯\"與\”乞丐\",分別是口頭語與書面語;七、應用--—理解比較下列幾組同義詞,想一想他們是屬于哪一類不同?邊疆---邊境詞義范圍大小的不同?輕視—--蔑視詞義輕重的不同?交換---交流搭配關系不同?成果——-結果—--后果感情色彩不同?父親——-爸爸語體風格不同?芳齡—-—年齡適用對象不同?加劇—-—急劇詞類和功能不同八、特別說明:1、正確理解詞義是辨析的基礎。2、要充分分析句子的語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例: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她成一個闊太太,打扮得珠光寶氣。(化裝化妝)分析:1)理解詞義:“化裝"指改換裝束,“化妝”指美化妝容。2)結合語境:①目的是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②“珠光寶氣”指裝束上的變化故選“化裝”。九、高考鏈接1、我們需要儲備的糧食,以度過這一非常時期。(充足充分)分析:“充分的糧食”屬搭配不當,應選“充足”。2、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鯨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漸成了鰭狀。(蛻化退化)分析:“退化”是形體上的變化;“蛻化"指本質上的變化,多指人的腐化墮落,是貶義詞.選“退化”。3、這次“三講”活動,群眾反映李華為官不,反而被提拔,意見很大.(廉政廉正)分析:“廉政”是名詞,不能與原句中“不”直接構成偏正關系;“廉正”是形容詞,廉潔正直,形容品質。符合句意.4、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有實力國際奧賽金牌。(獲得染指)分析:“染指”,分取非分的利益,含貶義,應選“獲得”。5、經過世代的篩選,至今的可供食用的谷肉果菜,水陸珍奇,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流傳留傳)分析:“流傳”,對象多是故事、消息等;“留傳”,對象多是具體的物品。考慮語境,應選“留傳”。6、依次填入下面這段話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對著的江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門檻,我們更深切地領悟到了先哲的睿智。②營房各處的燈火,歡騰熱鬧的情景,使他又激動起來,回想起白天參加國慶大典的場面。③魯迅的作品,即使是純屬個人生活的回憶,也總能使我們有樂觀、清醒的感覺,得到深刻的。A、流逝閃爍啟發B、流逝閃耀啟示C、流瀉閃爍啟示D、流瀉閃耀啟發分析:選B[流逝:時間悄悄逝去;流瀉:指光線,液體迅速流出,射出.閃爍:光亮晃動不定,忽明忽暗;閃耀,有耀眼之意。啟發,有開導其心引起聯想之意;啟示,有使之有所領悟之意,當用后者.]7、依次填入下面這段話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閱讀優秀作品,()其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自然力,不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還可以激發()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A、品味體味珍愛B、品評體驗珍惜C、品評體驗珍愛D、品味體味珍惜【解析】此題考查近義詞的辨析選用能力。具體的語言環境是“閱讀優秀作品”.正確答案為A.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聯系下文的“感受"來看,必須選“品味”,即仔細體會;“品評"是評論高下,與下文不合。第二空,“體味"是仔細體會的意思,符合閱讀優秀作品這個語境;“體驗"指親身經歷,與語境不合。第三空,“珍愛”,重視愛護,重在“愛護”,與“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愛惜,不合語境。8、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1)我們的工作計劃已經呈報上級有關部門,待之后,即可付諸實施。(2)抗擊“非典”的白衣戰士鄭重立下誓言:我們,為守護患者不遺余力……(3)必須堅決打擊不法商人治假販假暴利的犯罪行為.A、審定許諾謀取B、審訂承諾謀取C、審訂許諾牟取D、審定承諾牟取【解析】此題考查運用近義詞的能力,正確答案為D項.命題體現了“常見、耳熟能詳、使用頻率高”的原則,不偏不怪,但這些又是容易出錯的.“審定"意為“審查決定”,“審訂”意為“審查修改”,(1)句中計劃“已經呈報上級有關部門",語言文字上應該沒有問題,只要求“上級有關部門”決定了,所以用“審定”,B、C兩項可以排除。“許諾”、“承諾"都有“應允、答應、應承”的意思,但詞義的輕重不同,前者輕后者重,(2)句中“鄭重立下誓言”,應該用“承諾”。“謀取”指通過謀劃取得,“牟取”側重在指通過不正當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錢,此句用“牟取”符合上下文語言環境。十、課堂小結(總之,辨析同義詞既需要我們平時有豐富的積累也要求我們注意從語境去認真分析選用詞語,當然也要注重掌握一定的方法,讓我們再一起記一遍同義詞辨析的要領)范圍有大小詞義有輕重對象有區別詞類有差異搭配有不同色彩有褒貶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語教學目標1、了解熟語的特點及類型。2、了解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的構成。教學重點、難點能正確使用熟語,特別是成語。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總第10課時一、引子講解熟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習用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漢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縮影,是漢語詞匯中璀璨奪目的明珠.熟語是漢語詞語的主要組成部分,準確靈活地運用、活用和化用熟語,不僅能豐富自己的語言,為語言增添文采,而且還能取得形象生動、詼諧幽默的藝術效果。引子中張大千勸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二、活動講解1、漫畫與成語:成語與漫畫有相似之處,都言簡意賅,能用很少的筆墨反映豐富的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2、成語的來源:(1)來源于古代人們的生活.如帶“馬”的成語大多與戰爭有關,因為馬是古代戰爭中的“重裝備”,古代戰爭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傳下來的與戰爭有關的帶“馬”的成語就非常多,如“兵荒馬亂”“人仰馬翻”“千軍萬馬"“鞍前馬后”“馬革裹尸",等等。(2)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馬不僅在戰爭中擔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運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與生活關系密切的成語也流傳了下來,如“走馬觀花”“走馬上任”“青梅竹馬"等。另外,馬身上還有許多優秀的品質,我們的祖先據此還創造了許多與“馬"有關的成語,如“馬不停蹄”“龍馬精神”等.(3)來源于古代寓言、歷史故事,這樣的成語一般都包含著一個具體的內容,大都可以在書本上找到它的出處,也稱為典故.如“指鹿為馬”“倚馬可待”“風馬牛不相及”等.要點講解:熟語詮釋:主要包括成語、慣用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成語”是重點,可見后面專門地闡述。這里只對其他的作一簡單詮釋。慣用語.慣用語是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例如鐵公雞、抬轎子、戴高帽、定調子、一鍋端、開綠燈、走過場、碰釘子、導火線、替罪羊、跑龍套等。慣用語以三字格為主,多數含貶義。諺語.諺語是群眾口頭上流傳的,通俗而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例如:1、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2、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5、眾人拾柴火焰高.諺語是有關自然現象、農業生產、保健衛生及社會生活方面的經驗總結,其中農諺多帶有地域性。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簡意賅的語句。例如:1、知識就是力量。2、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3、事實勝于雄辯.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格言和諺語都是句子,但諺語是群眾的集體創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語錄.歇后語。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用語,其本義在后半部分。例如:1、飛蛾撲火-—自取滅亡。2、大海里撈針——無處尋。3、大路上的電桿—-靠邊站.4、臘月里的蘿卜-—凍(動)了心。5、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歇后語包括兩類:一是喻意;二是諧音。喻意的歇后語,前半部分是一個比喻,后半部分則是對前半部分的解釋;諧音的歇后語,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現象來表達意思.三、知識鏈接(一)成語知識1、成語的概念:所謂成語,是指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詞組)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一個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2、成語的特點:(1)結構的相對定型性。(2)意義的整體性。(3)時間和空間的習慣性。(4)形成的歷史性.(5)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3、成語的來源:(1)從歷史故事中來的;(2)從寓言故事中來的;(3)從神話或其他傳說中來的;(4)從古典文學作品中來的4、成語的語法結構并列關系例如:披堅執銳防微杜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承接關系例如:見異思遷先斬后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目的關系例如:削足適履守株待免殺一儆百越俎代庖因果關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主謂關系例如:毛遂自薦杞人憂天夜郎自大葉公好龍動賓關系例如:不見經傳歧路亡羊頓開茅塞如喪考妣動補關系例如:輕如鴻毛退避三舍無動于衷荒謬絕倫動賓補關系例如:問道于盲貽笑大方拒人千里連動關系例如:畫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補牢兼語關系例如:請君入甕令人生畏引狼入室化險為夷偏正關系例如:衣冠禽獸扶搖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慣用語與成語、諺語的比較慣用語與成語、諺語、歇后語等一般統稱為熟語。熟語有一個共同點,即習用性和定型性.慣用語具有熟語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個性。為了進一步揭示慣用語的特點,下面把慣用語分別與成語、諺語作個比較。1、慣用語與成語比較。(1)定型性程度方面。兩者都具有定型性,不過成語結構緊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慣用語大多可以插進成分,或者更換成分、改動詞序。(2)語言形式方面:兩者的結構類型都是多種多樣的,不過成語以四字格、聯合型結構為主,慣用語以三字格、動賓型結構為主。(3)意義整體性方面。兩者都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不過成語意義大多數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慣用語意義也全都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義。(4)來源方面。成語是歷代人民群眾集體智慧創造并流傳下來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語言中的珍品,而慣用語里有一部分來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帶有方言意味.(5)語言風格方面。兩者都言簡意賅。成語總的來說屬書面語范疇,它還保留著文言書面語在詞義或語法結構上的特點,如“飛沙走石"“令人發指”(詞義),“唯利是圖”“時不我待”(語法)。慣用語屬于口語范疇,它的語言材料都是人民口頭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語與慣用語的“文”“白"差別可用下面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例子來比較:成語慣用語成語慣用語置若罔聞當耳邊風阿諛奉承拍馬屁趨炎附勢抱粗腿夸夸其談耍嘴皮兒2、慣用語與諺語比較.慣用語與諺語同屬于口語范疇,都是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上的.在結構上都不如成語那么緊密固定,可以增減字數、更換詞語、拆開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諺語“一個巴掌拍不響”,也可以說成“一個巴掌響不了”“一個巴掌不響”“一只手不響”“一只手拍不響”等.另外,兩者都有一些流傳某一地區、帶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只是南方的諺語。不過,慣用語與諺語也有不少的區別,概括來看:(1)內容上,諺語是人民群眾在口頭流傳的、總結經驗教訓的現成話,主要表示判斷或推理;而慣用語主要表達一般的概念,一個完整的比喻引申義。如“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是諺語,而“抱佛腳”是慣用語.(2)結構上,諺語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為語言的使用單位;慣用語是短語,常作為語言建筑材料,充當句子成分。語言形式上,諺語多在五個音節以上;慣用語以三個音節的動賓型為主。(3)意義整體性上,諺語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義,而像“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擔糞,秋收萬斤糧”并不具有比喻引申義;慣用語則全部具有比喻引申義。四、成語使用技巧1、理解成語意義有的成語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意義,但要注意,成語的語義往往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意義,不能用現代漢語的意義來解釋。例如“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作“消除"講。“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打擊或承受壓力,“沖"是“要沖”的意思。“刊”“沖”都不能用現代常用義來解釋,這類“望文生義”,往往出錯的成語正是我們積累的一個重點。有的成語由于出自古典詩文或歷史故事,不能簡單地從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語各組成部分的意義加起來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國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貓給它取出爐火中烤著的栗子,結果栗子被猴子吃了,貓不但沒吃著,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邊防護欄施工組織計劃方案
- 城市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計劃
- 以弗魯姆期望理論為鑰開啟初中生思想品德課興趣之門
- 以審美體驗為核奏響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新樂章
- 保險公司總務處資料歸檔計劃
- 幼兒園后勤管理崗位職責
- 2025年“書香校園”創新閱讀競賽方案計劃
- 石油天然氣工程投標質量保證及售后服務計劃
- 外貿企業疫情防控措施提升
- 浙江省桐鄉市第一中學2025年高二下化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開展退伍老兵活動方案
- 中國古建筑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浙江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
- 閔行區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六年級數學試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滬教版)
- 借款合同模版
- 2025年高考全國一卷數學真題-答案
-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 國家開放大學《初級經濟學》形考任務1-3參考答案
- 精品中文版b4a新手指南第4章開發環境
- 光纜線路的故障分析及障礙搶修
- 400T醫院污水處理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