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_第1頁
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_第2頁
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_第3頁
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_第4頁
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來自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命題思考香山居士據《羊城晚報》載:最大的14歲、最小的11歲,同一學校的五位少年,厭學逃學逛公園,偶遇少年小玉,然后群毆小玉近一小時,拳打腳踢,用小刀戳,導致花朵般的小玉失血而亡。公安機關抓獲審訊的結果,讓人目瞪口呆:無冤無仇、素不相識的他們,僅僅因為看不上眼,僅僅因為刺激。他們的殘忍令人發指,他們的愚昧使人啼笑皆非。在審訊的時候,就有三位大嚎:我要回家!媽媽等我回家!當警官問他們為什么不到教室上課時,他們的回答清一色:討厭上課。一所農村初中教務處的學籍資料統計:2022年初三畢業人數為386人,但這一屆初一招收入冊的人數達524人;2022屆初三畢業人數為401人,但這一屆高峰招收入冊人數達598人。這么多人讀不完初中,當然,這其中有家庭的原因、社會的原因、經濟的原因,但我敢肯定,太多是因為厭學的原因、逃學的原因。一所完小學前班,開學時報名踴躍,招收41名兒童,10天后有2位需要家長陪讀,有3位死活不肯再來學校,原因簡單:學校不好玩。學校本應是知識的海洋,是智慧之光的寶庫,是學子的生活的天堂,但我們的現實呢:不少孩子上學后,亮晶晶的眼睛為何變得渾濁無光?不少上學前能問出十萬個為什么的孩子,上學后竟連一個為什么也問不出來?上學前個個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是好孩子,為什么上學后太多不再是好孩子。“三好學生”似乎永遠只有5%—10%。求知本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情,為什么多數孩子上學后感到求知是一種無盡的負擔與苦難。難道求知一定要和寒窗苦讀、頭懸梁、錐刺股結為兄弟才行?在西方發達國家,上大學只是一種國民的基本教育、實用教育,是人生的必需,而我們的上大學僅僅就只是升官發財、出人頭地。當他們上大學率達100%時,我們還在為“普九”忙得不亦樂乎。當今中學生中流行的觀點:你念了高中沒考上名牌大學與我只念了個小學有什么區別,也許你還不如我呢?書只要念個小學就夠了。我們的教育難道注定只能成為一種精英教育?教育自身承負的使命是那樣的崇高而偉大,關系到國家的興與衰、強與弱,但教育本身卻又如此脆弱,并且脆弱與偉大是如此地強烈反差。而且,當今檢測與選拔的單一性更加強化了教育的急功近利的惡性循環。再看學校。一所好學校需要名師,但市場經濟大潮中的教育,你怎樣才能培養名師?怎樣才能留得住名師?于是,翅膀稍硬的教師往城“飛”,翅膀特硬的教師往南“飛”,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講求奉獻精神的同時,也要凸顯自我價值的完美。湖北山區幾個學區教師平均年齡52-57歲不等,說明了什么?年輕的、好的教師都飛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到新課改創新教育,中國教育的范式轉型是眼花繚亂。憑良心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看到了當今教育問題的所在,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我們同樣發現,在教育改革的背后,是多少的苦澀與辛酸。中國教育的范式的轉型,兩個人的名字不能忽視:周泓和張志勇。歸根結底就是兩本書,即《賞識教育》與《創新教育》。他們的共同之點就是關注人的生命,把學生的發展從以往的知識層面提高到了生命層面。如果說,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堅持和追求的是面向過去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范式,那么,賞識與創新教育卻是面向未來的,以促進人的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價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模式。無疑,從“接受教育”到創新教育,是我國教育范式對傳統教育的反叛與現代教育的跨越。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沒有創新就沒有教育的發展。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催生學生內心沉睡的智慧之花。沒有枯燥無味的知識,只有枯燥無味的教學;沒有缺乏智慧的知識,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學。知識的課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歸,就在于生活是學生智慧生成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啟迪,學生也就失去了可貴的靈氣。教師只有用自己富有智慧的生命才能點亮學生的智慧生命,用自己智慧的心靈才能喚醒學生智慧的心靈。代替意味著扼殺。如果民族精神和社會意識中缺乏創造性、綜合性學習,教育系統連同整個社會都會走向衰落或流于平庸。教學評價的本質不是鼓勵學生超越別人,而是要鼓勵學生不斷地完善乃至超越自己。科學的成才觀,不是犧牲孩子天真的童年為代價,而是給孩子一個更加充實完美的童年。孩子心靈是否舒展是檢驗教育成敗的關鍵,心靈舒展的孩子自然會歡樂而輕松地飛,心靈壓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賞識導致成功,抱怨招致失敗,不是好學生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差。讓你的學生努力找到一種天才的感覺,你的學生就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天才??纯疵绹逃铱柕膶嶒?,也許我們會明白很多道理。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卡爾隨意走進一所學校的幾個班級,經過一番假惺惺的測評,然后隨機開出一部分班內學生的名單,告訴這個班所有的科任教師,名單上的這些學生是大有潛力可挖的天才,然后走了。過了一個學年,卡爾重返這個學校,發現他隨機抽點的學生各方面居然個個都有很大進步,超越了實驗前比自己好得多的學生,而原來那些好學生卻變差了。答案似乎很明了。俗話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由此可見,賞識、期望、信任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讓中國人大跌眼鏡的是,至今還沒有一個中國人獲諾貝爾獎。偌大的一個國家,14億人口,難道就沒有一個天才。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說中國缺少創新性人才,那不會假。幾千年以來的師道尊嚴在當今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小學生背著雙手、昂首挺胸、目不斜視,手腳不能亂動,嘴巴不能亂說,動了就是小動作,說了就是講小話,就是破壞課堂常規,就要嚴懲。這樣的學生開始還能老師問什么,他就答什么,發展到后來老師問什么,他也答不了什么。說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與思想不夠份,連個性也被禁錮了。說穿了,這樣的教育,除了培養奴才,還能指望它培養什么?君不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因為上課不敢向老師報告,竟把大小便解到褲襠里,老師還要罵他傻,怨么?教師的權威太多建立在消滅學生尊嚴的基礎上的,師生關系很難體現為一種平等、親和的關系。于是老師常說:只有下課休息的時候,學生個個變得生龍活虎、天真可愛起來,而一坐到教室里就變得那么傻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學生厭學,教師是負有很大責任的。教師評價好學生的唯一標準是學習成績的優劣,后進生與優等生在各方面都是不平等的。經過一連串的打擊,差生更差。你自己厭學不來了,老師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留你。最多是教務處作巧妙轉學處理,以應付上面的“普九”檢查。教師的知識陳舊老化,思想僵化封閉,有時教給學生的是垃圾,把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性思維全扼殺了,但老師一點也不知道,還在努力地誨人不倦,教師離學生的生活已很遙遠,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學生在網上沖浪,網上聊天、打游戲得心應手時,有的教師還不知道使用電腦。省作文輔導教師拿到作文競賽題即以藍貓為主人公,寫一篇《XX后傳》的故事時,竟然不知道這藍貓是什么?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不厭其煩地從頭說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與思維價值的問題,卻將知識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東西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深思熟慮而形成的獨特見解,往往因為“就按我的來”而給扼殺了。我們所要思考的是:在新課改下,教師應怎樣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活動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北師大的陳教授在北師大附小聽了一堂公開課。教師在教《井底之蛙》這篇課文時,出了一個思考題:假如這青蛙從井底跳出來了,它會怎樣想?生甲:它會感到慚愧,其實天很大,也很美。教師肯定:好,表揚。生乙:它會高興,經過努力終于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終于自由了,舒暢了。教師肯定:不錯,真棒!生丙:我想這只青蛙還會跳到井里去。學生丙話沒說完,全班哄笑。教師以嗔怪的口吻說:怎么可能呢?好不容易跳出來,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里,自由了,舒服了,怎么還會跳回井里去呢?學生大多附和老師,說學生丙是傻瓜。學生丙臉紅紅的,彎著腰低著頭,從此一言不發了。下課后,陳教授找到了學生丙,問他,你說青蛙為何還會跳回井里去呢?他說,因為青蛙跳出來時看到了幾只死青蛙,肚皮朝天,都是被農民的農藥毒死的,好慘!我想它跳回去還是安全些。這想法一點也不差呀,不但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反而遭到同學的譏笑,怨不?要知道,孩子心靈的傷口是很難治愈的啊!教師的心態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走路,教孩子學說話時的心態已經很難。因為經過生活的磨洗,教師的印痕中很難找到童年的影子,他們多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學生。試想:學走路的孩子邁不動腿,甚至跌倒了,盡管孩子嘴里發出的音根本就不是媽咪,但作為媽媽的就敢于肯定,好寶寶,你會叫媽媽了,乖!教孩子學走路,教孩子學說話與教孩子學知識其本質是相同的,但對待的態度就這樣截然不同。學生一個題做錯,大大的一個叉,丟下一句話:你怎么就這么蠢,這么簡單的題你都學不會。但我們就是沒想過,孩子學走路,學邁腳這么簡單的動作,需要多少天,需要教多少回。試想: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如果開口就能叫爸爸,給我杯水喝,好嗎?你保證會嚇個半死,這不是孩子,是怪物。那你為什么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為怪物呢?當教育的節奏超過了學生發展的節律時,會造成學生身心負荷過重,他們難以接受這樣的教育,拔苗助長,將會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說了這么多,最后我們來改一改口號,或許也能讓我們清醒許多。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不對。老師和朋友僅僅被上下課阻隔,顯然就涇渭分明了。改一改:課上是朋友,課下是親友。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講不得了。改一改: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不說逐漸少。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得有一桶水。改一改: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得有一河水。(河水是流動的,是常新的,是與時俱進的;桶水是死的,是過時的,是和時代相距遙遠的。)再看一組照片《中國教育報5807號第3版》《老師悄悄話激勵我自信》。我們看到那位被老師“耳提面命”的女孩子心領神會的笑靨,看到她的同學羨慕、好奇和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