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腧穴總論第三節特定穴腧穴總論第三節特定穴1
特定穴的概念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稱為特定穴。是針灸臨床上最常用的經穴。特定穴的概念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2
特定穴的類別四肢—五輸穴原穴絡穴下合穴郄穴八脈交會穴(肘膝關節以下為主)軀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會穴、交會穴共10類特定穴的類別四肢—五輸穴原穴絡穴下合穴共10類3
特定穴的數量特定穴共有149個(未計算交會穴),除去重復的20個,共有129個,占整個經穴的1/3多。
特定穴的數量特定穴共有149個(未計算交會穴),除4(一)五輸穴
五輸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一)五輸穴
五輸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5
1.概念: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5個特定腧穴,簡稱“五輸”。與五行相配,又稱“五行輸”。
(一)五輸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1.概念: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62.五輸穴分布:肘膝關節附近經氣盛大,脈氣充盛匯合于臟腑百川入海所入為合腕踝關節以上經氣通暢,脈氣較盛水之暢流所行為經本節之后經氣漸盛,脈氣較大水流較大所注為輸本節之前經氣流動,脈氣稍大水之微流所溜為滎手足末端肘膝
手、足之端經氣所出,脈氣淺小水之初流所出為井腧穴位置脈氣狀況自然界水流原文2.五輸穴分布:肘膝關節附近經氣盛大,脈氣充盛百川入海所入為7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經渠尺澤肺相連神門靈道少海尋大陵間使傳曲澤商陽二三間合谷少澤前谷后溪腕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溪曲池大腸牽陽谷小海小腸經陽池支溝天井索厲兌內庭陷谷胃至陰通谷束京骨竅陰俠溪臨泣膽沖陽解溪三里隨昆侖委中膀胱知丘墟陽輔陽陵泉隱白大都太白脾涌泉然谷與太溪大敦行間太沖看商丘陰陵泉要知復溜陰谷腎所宜中封曲泉屬于肝3.五輸穴的名稱(60)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3.五8六陰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少商隱白少沖涌泉中沖大敦魚際大都少府然谷勞宮行間太淵太白神門太溪大陵太沖太淵太白神門太溪大陵太沖經渠商丘靈道復溜間使中封尺澤陰陵泉少海陰谷曲澤曲泉六陽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商陽厲兌少澤至陰關沖足竅陰二間內庭前谷通谷液門俠溪三間陷谷后溪束骨中渚足臨泣合谷沖陽腕骨京骨陽池丘墟陽溪解溪陽谷昆侖支溝陽輔曲池足三里小海委中天井陽陵泉井滎輸原經合歌(66穴歌)六陰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太陰肺經少商魚際太淵太淵經渠9
只存在十二經脈之上,每經都有一組。每類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經氣運行的狀態。呈向心性分布。從井穴到合穴依次從末梢向心排列。每個穴位都有五行配屬。4.五輸穴的特點
只存在十二經脈之上,每經都有一組。4.五輸穴的特點10
“陰井木”,“陽井金”《靈樞?本輸》五輸井滎輸經合陰經木火土金水陽經金水木火土五輸穴的五行配屬“陰井木”,“陽井金”五輸井滎輸經合陰經木火土金水陽經金水11
《難經·六十四難》依五行相生順序補全了陰陽各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五輸穴的五行配屬《難經·六十四難》五輸穴的五行配屬12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肺(金)腎(水)肝(木)心(火)心包(相火)脾(土)少商涌泉大敦少沖中沖隱白魚際然谷行間少府勞宮大都太淵太溪太沖神門大陵太白經渠復溜中封靈道間使商丘尺澤陰谷曲泉少海曲澤陰陵泉六陰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表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肺(金)少商魚13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大腸(金)膀胱(水)膽(木)小腸(火)三焦(相火)胃(土)商陽至陰竅陰少澤關沖厲兌二間通谷俠溪前谷液門內庭三間束骨足臨泣后溪中渚陷谷陽溪昆侖陽輔陽谷支溝解溪曲池委中陽陵泉小海天井足三里六陽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表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大腸(金)商陽14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出處內容1《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2《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3《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4近代臨床應用井穴開竅醒神,治療神志病癥;滎穴清熱瀉火,祛本臟腑經脈火熱之邪。5.五輸穴的臨床應用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出處內容1《靈樞·邪氣臟腑病形15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井主心下滿主治肝之疾患,肝氣不舒心窩部痞滿,郁悶。滎主身熱主治心之疾患,熱傷神明的心煩、心悸、失眠神昏譫語、狂躁不寧及熱傷津液口燥舌干等。輸主體重節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肢體浮腫,體倦懶言,大便溏稀等。經主喘咳寒熱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癢,聲音嘶啞,鼻塞不通,氣喘少氣,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等。合主逆氣而泄主治腎之疾患,泄:二陰病變,如遺精、遺尿、大便失調等腎氣失充的疾患。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井主心下滿主治肝之疾患,肝氣不16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臨床運用:⑴本經子母補瀉5.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補母瀉子法⑵他經子母補瀉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5.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補17⑴結合四季應用五輸穴5.3按時選用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難經·七十四難》)春夏之季,陽氣隆盛,經氣上浮,即人體之氣也行于淺表,故應淺刺井滎;秋冬之季,陰氣隆盛,陽氣在下,人體之氣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經合。⑴結合四季應用五輸穴5.3按時選用春夏之季,陽氣隆18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道理,配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針刺取穴法。5.3按時選用(2)子午流注針法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道理,19(二)原穴、絡穴原、絡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二)原穴、絡穴原、絡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201.概念: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稱“十二原”。——原穴原氣——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功能——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和調節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1.概念: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212.分布:多分布腕踝關節附近。3.名稱:(12)——原穴“六十六穴歌”。“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2.分布:多分布腕踝關節附近。——原穴“六十六穴歌”。22井滎輸原經合歌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經渠尺澤肺相連神門靈道少海尋大陵間使傳曲澤商陽二三間合谷少澤前谷后溪腕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溪曲池大腸牽陽谷小海小腸經陽池支溝天井索厲兌內庭陷谷胃至陰通谷束京骨竅陰俠溪臨泣膽沖陽解溪三里隨昆侖委中膀胱知丘墟陽輔陽陵泉隱白大都太白脾涌泉然谷與太溪大敦行間太沖看商丘陰陵泉要知復溜陰谷腎所宜中封曲泉屬于肝(66穴歌)井滎輸原經合歌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23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五臟之原:肺原出于太淵,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沖,脾原出于太白,腎原出于太溪。左右各一,加上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脖胦,共計十二個。《靈樞?本輸》補充了六腑之原,由陰經之原擴展到陽經之原,《針灸甲乙經》又補充了心經原穴神門而補齊。原穴的提出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五臟之原:肺原出于太淵,心原24與臟腑之原氣關系密切。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陰經輸原合一。——原穴4.原穴的特點與臟腑之原氣關系密切。——原穴4.原穴的特點25①協助診斷相關臟腑的疾病。《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①協助診斷相關臟腑的疾病。——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26②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有疾者,當取之十二原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原氣通過三焦布散于原穴,故針灸原穴能通達三焦原氣,調整臟腑經絡功能。當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時,可選其相應的原穴,發揮其扶助正氣,抗御外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臟腑虛弱,經氣運行無力等病證。②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271.概念: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穴1.概念: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282.分布:
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均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絡穴2.分布:——絡穴29肺為列缺陽明偏歷,豐隆公孫胃絡與脾小腸與心支正通里,飛揚大鐘膀胱腎系心包三焦內外關立,蠡溝光明肝膽相依長強鳩尾督任二奇,脾之大絡大包為期——絡穴3.名稱:(15)肺為列缺陽明偏歷,豐隆公孫胃絡與脾——絡穴3.名稱:(130“一絡通兩經”;“一絡治兩經”。“絡脈正在兩經之間,若刺絡穴,表里皆治。”《針經指南》——絡穴4.絡穴的特點:——絡穴4.絡穴的特點:315.絡穴的臨床應用①治療本經病證。②治療其表里經的病證。③治療其絡脈的病證(P124)。
④原絡配穴法。——絡穴5.絡穴的臨床應用——絡穴32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經脈絡穴相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為主,取原穴;
后病、病輕者為客,取絡穴。原絡配穴法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經脈絡穴相配合33
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表肺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脾胃腎膀胱肝膽原穴太淵合谷大陵陽池神門腕骨太白沖陽太溪京骨太沖丘墟絡穴列缺偏歷內關外關通里支正公孫豐隆大鐘飛揚蠡溝光明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疏通內外,貫通上下,對相表里臟腑經脈的病證均有較好的療效。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表肺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脾胃腎膀胱肝膽345.絡穴的臨床應用
——絡穴任脈之絡—鳩尾治療胸腹部病癥。督脈之絡—長強治療腰背和頭部疾患。脾之大絡散布于胸脅,網羅周身氣血—大包治療全身疼痛。軀干部絡穴5.絡穴的臨床應用——絡穴任脈之絡—鳩尾治療胸腹部病癥35(三)郄穴郄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三)郄穴郄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36
1.概念: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個。2.分布: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三)郄穴1.概念: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373.名稱:郄義即孔隙,本是氣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胃經是梁丘,脾經屬地機;(三)郄穴心則取陰郄,小腸養老列;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膽郄在外丘,肝經中都是;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穴,陰維筑賓知。3.名稱:郄義即孔隙,(三)郄穴心則取陰郄,膽郄在外丘,38生理上:臟腑經絡氣血深聚之處。病理上:臟腑經脈病變的反應點。治療上:主要用于治療本經脈、本臟腑的急性、發作性、疼痛性病癥。(三)郄穴4.郄穴的特點:“氣血多”“位置深”“能救急”生理上:臟腑經絡氣血深聚之處。(三)郄穴4.郄穴的特點:“395.臨床應用:
①有助于診斷相應經脈及臟腑疾患。②是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和相應臟腑嚴重或頑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癥有獨特的療效。陰經郄穴常用來治血證
陽經郄穴常治氣形兩傷病證(痛證)
(三)郄穴5.臨床應用:①有助于診斷相應經脈及臟腑疾患。(三)郄40(四)背俞穴、募穴俞、募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四)背俞穴、募穴俞、募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411.概念: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氣機活動最活躍的部位。又稱為“俞穴”。背俞穴共12個。——背俞穴1.概念: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氣機活動最活躍的42——背俞穴2.名稱:以相應臟腑命名。只有心包背俞穴稱為厥陰俞。3.分布: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一椎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七膈俞,九肝十膽仔細尋,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十五六氣海大腸,十八小腸十九胱。——背俞穴2.名稱:以相應臟腑命名。只有心包背俞穴稱為厥43——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靈樞·背俞》“陰病行陽”《難經?六十七難》
特點:更側重反映五臟疾病。——背俞穴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44——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背俞穴臨床上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虛實盛衰。當背俞穴局部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結節、陷下、條索狀物、壓痛、過敏、出血點、丘疹及溫度或電阻變化時,往往反映相關臟腑的功能異常。——背俞穴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45③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五官五體)等病癥。“陰病治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②治療相應的臟腑病,特別是五臟病癥的重要用穴。③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背俞穴4.臨床應46常用配穴方法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疾病。俞募配穴:是臟腑發病時,使用本臟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療臟腑疾病。——背俞穴常用配穴方法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疾病。——背俞穴471.概念: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穴共12個。——募穴1.概念: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482.分布:募穴多為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故分布上大體與對應臟腑所在部位相接近。——募穴募穴分布有集中趨勢,其中有6個分布于任脈上,為單穴,有6個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經脈上(肺、肝、膽、胃),為雙穴。2.分布:募穴多為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故分布上大體與對應臟腑49臟腑募穴表十二經上的募穴2任脈上的募穴1肺——中府(肺經)心包——膻中大腸——天樞(胃經)心——巨闕腎——京門(膽經)胃——中脘肝——期門(肝經)三焦——石門膽——日月(膽經)小腸——關元脾——章門(肝經)膀胱——中極臟腑募穴表十二經上的募穴2任脈上的募穴1肺——中府(肺經)心503.名稱:大腸天樞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脾募章門胃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募穴3.名稱:——募穴514.臨床應用:
①協助診斷疾病
“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
《難經?六十七難》
——募穴特點是:側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日月穴疼痛,對膽病有協助診斷的意義。中脘部位脹痛對胃病有協助診斷的意義。4.臨床應用:——募穴特點是:側重反映六腑的疾病。日月52——募穴4.臨床應用:
②治療相關臟腑病
“陽病治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特點是:偏重治療六腑的疾病。膽病患者,可針刺膽募日月穴進行治療。胃病患者,可從胃募中脘穴施治。——募穴4.臨床應用:特點是:偏重治療六腑的疾病。膽53——募穴4.臨床應用:
③俞募配穴治療相關臟腑病
六腑有病(陽)——反映于胸腹部(陰)的募穴五臟有病(陰)——反映于背腰部(陽)的俞穴“陽病行陰”“陽病治陰”;“陰病行陽”“陰病治陽”募穴與背俞穴互補,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經典理論應用時,一般“先陽后陰”——募穴4.臨床應用:六腑有病(陽)——反映于胸腹部(54臟腑背俞穴與募穴表臟腑肺心包心脾肝腎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俞穴肺俞厥陰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胃俞膽俞膀胱俞大腸俞三焦俞小腸俞募穴中府膻中巨闕章門期門京門中脘日月中極天樞石門關元臟腑背俞穴與募穴表臟腑肺心包心脾肝腎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俞穴55俞、募穴異同表俞穴都與臟腑有關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殊部位診治臟腑病多與原穴配伍治療五臟病
募穴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特殊部位多與下合穴配伍治療六腑病
俞、募穴異同表俞穴都與臟腑有關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殊部位56——募穴4.臨床應用:
④募合配穴治療六腑病證。
腹募穴與下合穴配合治療相應六腑疾患。——募穴4.臨床應用:57(五)下合穴
下合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五)下合穴下合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58(五)下合穴
1.概念:合,匯合。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腧穴,下合穴共有6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五)下合穴1.概念:合,匯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59
2.下合穴的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②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即是本經五腧穴的合穴;③大腸、小腸、三焦除五輸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五)下合穴
相合規律是按臟腑功能相合的原則《靈樞·本輸》說:“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所以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三焦是“太陽之別”,“入絡膀胱”,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與膀胱均為水液之腑,都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所以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2.下合穴的分布:(五)下合穴相合規律是按臟60手足三陽六腑下合穴手三陽太陽小腸下巨虛(胃經)陽明大腸上巨虛(胃經)少陽三焦委陽(膀胱經)足三陽太陽膀胱委中(膀胱經)陽明胃足三里(胃經)少陽膽陽陵泉(膽經)(五)下合穴
手足三陽六腑下合穴手三陽太陽小腸下巨虛(胃經)陽明大腸上巨虛61
3.名稱:
(五)下合穴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3.名稱:(五)下合穴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62①協助診斷六腑疾病。②主要用于治療六腑疾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素問·咳論》“治府者,治其合”。③募合配穴。4.臨床應用:(五)下合穴
①協助診斷六腑疾病。4.臨床應用:(五)下合穴63
六腑下合穴主治病癥手小腸下巨虛(胃)泄瀉三大腸上巨虛(胃)腸癰,痢疾陽
三焦委陽(膀胱)三焦氣化失常足膀胱委中之癃閉、遺尿三
胃
足三里胃脘痛陽
膽
陽陵泉蛔厥下合穴主治表下合穴主治表64(六)八會穴八會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六)八會穴八會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65(六)八會穴1.概念: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8個腧穴,稱為八會穴。(六)八會穴1.概念:臟、腑、氣、血、66(六)八會穴2.分布:分散在軀干和四肢。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六)八會穴2.分布:分散在軀干和四肢。673.名稱:臟會腑會氣會血會筋會脈會骨會髓會章門中脘膻中膈俞陽陵太淵大杼絕骨(六)八會穴3.名稱:臟會腑會氣會血會筋會脈會骨會髓會章門中脘膻中膈俞陽68章門,為肝經穴,又為脾之募穴。古有“五臟皆秉氣于脾”之說,故令臟會于章門。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臟會—章門章門,為肝經穴,又為脾之募穴。古有“五臟皆秉氣69中脘,為任脈穴,又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為“太倉”,故令腑會于中脘。具有通腑理氣,調和腸胃的功效。腑會—中脘中脘,為任脈穴,又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70膻中,為任脈穴,又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為宗氣所聚之處。內應于肺,肺主一身之氣,故令氣會于膻中。具有調暢氣機、寬胸降逆、益氣補氣之功效。氣會—膻中膻中,為任脈穴,又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為宗氣所聚71膈俞,歸屬膀胱經,位于心俞、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會于膈俞。具有止血、養血之功效。治療與血相關的各種病癥。血會—膈俞膈俞,歸屬膀胱經,位于心俞、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72
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故令筋會于陽陵泉。具有濡養筋脈的作用,治療由于筋脈失于濡養所致的筋脈攣急、筋脈遲緩等病癥。筋會—陽陵泉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故令筋會于陽73太淵,為肺經原穴,位于寸口處,為脈之大會,故令脈會于太淵。具有理氣、通脈等作用,治療與心肺兩臟相關的病癥。如無脈癥、高血壓等病證。脈會—太淵太淵,為肺經原穴,位于寸口處,為脈之大會,故令74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會于大杼。具有強健骨骼的作用,治療骨骼和骨關節的病癥。如項背痛等病癥。骨會—大杼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75
絕骨,為膽經穴,“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會于絕骨。少陽行頭身之側,多骨節,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諸節皆痛”。如中風后期下肢的痿癥、癱瘓等均可應用絕骨穴治療。髓會—絕骨絕骨,為膽經穴,“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76①主治與其所會八種臟器組織有關的病證。
如:中脘、章門配合治療臟腑病。陽陵、大杼、絕骨配合治筋、骨、髓病。②治某些熱病。《難經·四十五難》“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③郄會配穴。孔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脘。4.臨床應用:(六)八會穴①主治與其所會八種臟器組織有關的病證。4.臨床應用:(六77(七)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七)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78
1.概念: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又稱“交經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脈八穴”
。(七)八脈交會穴
《流注八穴》宋子華《針灸指南》竇漢卿1.概念: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又稱“交792.分布:腕踝部上下(肘膝關節以下)(七)八脈交會穴
3.名稱: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2.分布:腕踝部上下(肘膝關節以下)(七)八脈交會穴
3.名80公孫→絡別走足陽明胃經→入氣街中與沖脈相通(沖脈起于腎下胞中,經會陰,出于氣街,并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公孫→絡別走足陽明胃經→入氣街中與沖脈相通(沖脈起于腎下81內關→經脈從胸走手,在胸中與陰維相通。(陰維起于“諸陰交”,維系、聯絡全身陰經)陰維與沖脈合于胃心胸。主治胃病、心病、胸膈病。內關→經脈從胸走手,在胸中與陰維相通。(陰維起于“諸陰交”,82外關→循臑外上肩與陽維脈相通。(陽維起于“諸陽會”,維系、聯絡全身陽經)外關→循臑外上肩與陽維脈相通。(陽維起于“諸陽會”,維系、聯83足臨泣→“過季脅”與帶脈相通。(帶脈起于季脅,繞身一周)帶脈和陽維脈相合于目銳眥、耳后、肩、頸、缺盆、胸膈部。足臨泣→“過季脅”與帶脈相通。(帶脈起于季脅,繞身一周)84后溪→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與督脈相通(大椎)。(督脈貫脊,入絡腦,主治脊柱強直,角弓反張,癲、狂、癇。)后溪→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與督脈相通(大椎)。(督脈貫脊85申脈→為陽蹺脈所起(脈氣所發)之處,故與陽蹺脈相通。陽蹺脈和督脈相合于目內眥、項、耳、肩。主治頭項病、耳病、目病、肩病。申脈→為陽蹺脈所起(脈氣所發)之處,故與陽蹺脈相通。86列缺→通過經脈“從肺系”與任脈相通。(任脈行于人體前正中線,上至肺系,上面,環唇,入目。)列缺→通過經脈“從肺系”與任脈相通。(任脈行于人體前正中線87照海→為陰蹺脈所起(脈氣所發)之處,故與陰蹺脈相通。
陰蹺脈與任脈相合于肺系(喉嚨、氣管)、咽喉、胸膈。主治肺病咳嗽、胸膈病、咽喉病。
照海→為陰蹺脈所起(脈氣所發)之處,故與陰蹺脈相通。88八脈交會穴的配伍和應用歸經會穴八脈主治主治兩脈相合病癥脾經公孫沖脈腹部氣逆而拘急合于胃、心、胸心包經內關陰維脈心痛、憂郁膽經足臨泣帶脈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合于目銳眥、耳后、頰、頸、肩三焦經外關陽維脈惡寒發熱、腰痛小腸經后溪督脈脊柱強痛、角弓反張合于目內眥、頸項、耳、肩膀胱經申脈陽蹺脈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肺經列缺任脈疝氣、帶下、腹中結塊合于肺系、胸膈、咽喉腎經照海陰蹺脈多眠、癃閉八脈交會穴的配伍和應用歸經會穴八脈主治主治兩脈相合病癥脾89陰經兩對相配為五行相生;治五臟在里之疾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主治胃、心、胸部病癥。
列缺任脈連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主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陰虛內熱。配穴原則:陰經兩對相配為五行相生;治五臟在里之疾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90陰經兩對相配為五行相生;治五臟在里之疾“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標幽賦》
“四陰同施”-主治內臟疾患,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病證,內關、公孫、列缺、照海有協同、相加作用。配穴原則:陰經兩對相配為五行相生;治五臟在里之疾“陰蹺、陰維、任、沖脈91配穴原則:陽經兩對相配為同氣相應,偏治頭面、肢體在表之病。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主治目內眥、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主治目外眥、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癥。配穴原則:陽經兩對相配為同氣相應,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92配穴原則:陽經兩對相配為同氣相應,偏治頭面、肢體在表之病。“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標幽賦》
“四陽同治”-主治頭面、五官及四肢關節病癥。如頭面、五官、運動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病癥,臨床常將臨泣、外關、后溪、申脈配伍應用。配穴原則:陽經兩對相配為同氣相應,“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93
①治療各自所屬經脈的病證(正經病)。②治療相關的奇經的病證。③采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兩穴合用共同治療有關部位的疾病。
④以八脈交會穴為基礎,創立按時取穴的
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4.臨床應用:(七)八脈交會穴
①治療各自所屬經脈的病證(正經病)。4.臨床應用:94
“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
李梃《醫學入門》“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95(八)交會穴1.概念: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2.分布: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一般陽經與陽經相交,陰經與陰經相交。3.臨床應用:治本經疾病,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八)交會穴1.概念: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96腧穴總論第三節特定穴腧穴總論第三節特定穴97
特定穴的概念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稱為特定穴。是針灸臨床上最常用的經穴。特定穴的概念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98
特定穴的類別四肢—五輸穴原穴絡穴下合穴郄穴八脈交會穴(肘膝關節以下為主)軀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會穴、交會穴共10類特定穴的類別四肢—五輸穴原穴絡穴下合穴共10類99
特定穴的數量特定穴共有149個(未計算交會穴),除去重復的20個,共有129個,占整個經穴的1/3多。
特定穴的數量特定穴共有149個(未計算交會穴),除100(一)五輸穴
五輸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一)五輸穴
五輸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101
1.概念: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5個特定腧穴,簡稱“五輸”。與五行相配,又稱“五行輸”。
(一)五輸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1.概念: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1022.五輸穴分布:肘膝關節附近經氣盛大,脈氣充盛匯合于臟腑百川入海所入為合腕踝關節以上經氣通暢,脈氣較盛水之暢流所行為經本節之后經氣漸盛,脈氣較大水流較大所注為輸本節之前經氣流動,脈氣稍大水之微流所溜為滎手足末端肘膝
手、足之端經氣所出,脈氣淺小水之初流所出為井腧穴位置脈氣狀況自然界水流原文2.五輸穴分布:肘膝關節附近經氣盛大,脈氣充盛百川入海所入為103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經渠尺澤肺相連神門靈道少海尋大陵間使傳曲澤商陽二三間合谷少澤前谷后溪腕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溪曲池大腸牽陽谷小海小腸經陽池支溝天井索厲兌內庭陷谷胃至陰通谷束京骨竅陰俠溪臨泣膽沖陽解溪三里隨昆侖委中膀胱知丘墟陽輔陽陵泉隱白大都太白脾涌泉然谷與太溪大敦行間太沖看商丘陰陵泉要知復溜陰谷腎所宜中封曲泉屬于肝3.五輸穴的名稱(60)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3.五104六陰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少商隱白少沖涌泉中沖大敦魚際大都少府然谷勞宮行間太淵太白神門太溪大陵太沖太淵太白神門太溪大陵太沖經渠商丘靈道復溜間使中封尺澤陰陵泉少海陰谷曲澤曲泉六陽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商陽厲兌少澤至陰關沖足竅陰二間內庭前谷通谷液門俠溪三間陷谷后溪束骨中渚足臨泣合谷沖陽腕骨京骨陽池丘墟陽溪解溪陽谷昆侖支溝陽輔曲池足三里小海委中天井陽陵泉井滎輸原經合歌(66穴歌)六陰經井穴滎穴輸穴原穴經穴合穴手太陰肺經少商魚際太淵太淵經渠105
只存在十二經脈之上,每經都有一組。每類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經氣運行的狀態。呈向心性分布。從井穴到合穴依次從末梢向心排列。每個穴位都有五行配屬。4.五輸穴的特點
只存在十二經脈之上,每經都有一組。4.五輸穴的特點106
“陰井木”,“陽井金”《靈樞?本輸》五輸井滎輸經合陰經木火土金水陽經金水木火土五輸穴的五行配屬“陰井木”,“陽井金”五輸井滎輸經合陰經木火土金水陽經金水107
《難經·六十四難》依五行相生順序補全了陰陽各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五輸穴的五行配屬《難經·六十四難》五輸穴的五行配屬108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肺(金)腎(水)肝(木)心(火)心包(相火)脾(土)少商涌泉大敦少沖中沖隱白魚際然谷行間少府勞宮大都太淵太溪太沖神門大陵太白經渠復溜中封靈道間使商丘尺澤陰谷曲泉少海曲澤陰陵泉六陰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表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肺(金)少商魚109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大腸(金)膀胱(水)膽(木)小腸(火)三焦(相火)胃(土)商陽至陰竅陰少澤關沖厲兌二間通谷俠溪前谷液門內庭三間束骨足臨泣后溪中渚陷谷陽溪昆侖陽輔陽谷支溝解溪曲池委中陽陵泉小海天井足三里六陽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表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大腸(金)商陽110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出處內容1《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2《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3《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4近代臨床應用井穴開竅醒神,治療神志病癥;滎穴清熱瀉火,祛本臟腑經脈火熱之邪。5.五輸穴的臨床應用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出處內容1《靈樞·邪氣臟腑病形111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井主心下滿主治肝之疾患,肝氣不舒心窩部痞滿,郁悶。滎主身熱主治心之疾患,熱傷神明的心煩、心悸、失眠神昏譫語、狂躁不寧及熱傷津液口燥舌干等。輸主體重節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肢體浮腫,體倦懶言,大便溏稀等。經主喘咳寒熱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癢,聲音嘶啞,鼻塞不通,氣喘少氣,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等。合主逆氣而泄主治腎之疾患,泄:二陰病變,如遺精、遺尿、大便失調等腎氣失充的疾患。5.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井主心下滿主治肝之疾患,肝氣不112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臨床運用:⑴本經子母補瀉5.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補母瀉子法⑵他經子母補瀉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5.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補113⑴結合四季應用五輸穴5.3按時選用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難經·七十四難》)春夏之季,陽氣隆盛,經氣上浮,即人體之氣也行于淺表,故應淺刺井滎;秋冬之季,陰氣隆盛,陽氣在下,人體之氣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經合。⑴結合四季應用五輸穴5.3按時選用春夏之季,陽氣隆114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道理,配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針刺取穴法。5.3按時選用(2)子午流注針法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道理,115(二)原穴、絡穴原、絡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二)原穴、絡穴原、絡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1161.概念: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稱“十二原”。——原穴原氣——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功能——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和調節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1.概念: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1172.分布:多分布腕踝關節附近。3.名稱:(12)——原穴“六十六穴歌”。“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2.分布:多分布腕踝關節附近。——原穴“六十六穴歌”。118井滎輸原經合歌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宮心包絡經渠尺澤肺相連神門靈道少海尋大陵間使傳曲澤商陽二三間合谷少澤前谷后溪腕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溪曲池大腸牽陽谷小海小腸經陽池支溝天井索厲兌內庭陷谷胃至陰通谷束京骨竅陰俠溪臨泣膽沖陽解溪三里隨昆侖委中膀胱知丘墟陽輔陽陵泉隱白大都太白脾涌泉然谷與太溪大敦行間太沖看商丘陰陵泉要知復溜陰谷腎所宜中封曲泉屬于肝(66穴歌)井滎輸原經合歌少商魚際與太淵少沖少府屬于心中沖勞119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五臟之原:肺原出于太淵,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沖,脾原出于太白,腎原出于太溪。左右各一,加上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脖胦,共計十二個。《靈樞?本輸》補充了六腑之原,由陰經之原擴展到陽經之原,《針灸甲乙經》又補充了心經原穴神門而補齊。原穴的提出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五臟之原:肺原出于太淵,心原120與臟腑之原氣關系密切。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陰經輸原合一。——原穴4.原穴的特點與臟腑之原氣關系密切。——原穴4.原穴的特點121①協助診斷相關臟腑的疾病。《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①協助診斷相關臟腑的疾病。——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122②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有疾者,當取之十二原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原氣通過三焦布散于原穴,故針灸原穴能通達三焦原氣,調整臟腑經絡功能。當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時,可選其相應的原穴,發揮其扶助正氣,抗御外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臟腑虛弱,經氣運行無力等病證。②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原穴5.原穴的臨床應用1231.概念: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穴1.概念: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1242.分布:
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均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絡穴2.分布:——絡穴125肺為列缺陽明偏歷,豐隆公孫胃絡與脾小腸與心支正通里,飛揚大鐘膀胱腎系心包三焦內外關立,蠡溝光明肝膽相依長強鳩尾督任二奇,脾之大絡大包為期——絡穴3.名稱:(15)肺為列缺陽明偏歷,豐隆公孫胃絡與脾——絡穴3.名稱:(1126“一絡通兩經”;“一絡治兩經”。“絡脈正在兩經之間,若刺絡穴,表里皆治。”《針經指南》——絡穴4.絡穴的特點:——絡穴4.絡穴的特點:1275.絡穴的臨床應用①治療本經病證。②治療其表里經的病證。③治療其絡脈的病證(P124)。
④原絡配穴法。——絡穴5.絡穴的臨床應用——絡穴128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經脈絡穴相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為主,取原穴;
后病、病輕者為客,取絡穴。原絡配穴法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經脈絡穴相配合129
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表肺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脾胃腎膀胱肝膽原穴太淵合谷大陵陽池神門腕骨太白沖陽太溪京骨太沖丘墟絡穴列缺偏歷內關外關通里支正公孫豐隆大鐘飛揚蠡溝光明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疏通內外,貫通上下,對相表里臟腑經脈的病證均有較好的療效。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表肺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脾胃腎膀胱肝膽1305.絡穴的臨床應用
——絡穴任脈之絡—鳩尾治療胸腹部病癥。督脈之絡—長強治療腰背和頭部疾患。脾之大絡散布于胸脅,網羅周身氣血—大包治療全身疼痛。軀干部絡穴5.絡穴的臨床應用——絡穴任脈之絡—鳩尾治療胸腹部病癥131(三)郄穴郄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應用名稱(三)郄穴郄穴概念分布特點臨床名稱132
1.概念: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個。2.分布: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三)郄穴1.概念: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1333.名稱:郄義即孔隙,本是氣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胃經是梁丘,脾經屬地機;(三)郄穴心則取陰郄,小腸養老列;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膽郄在外丘,肝經中都是;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穴,陰維筑賓知。3.名稱:郄義即孔隙,(三)郄穴心則取陰郄,膽郄在外丘,134生理上:臟腑經絡氣血深聚之處。病理上:臟腑經脈病變的反應點。治療上:主要用于治療本經脈、本臟腑的急性、發作性、疼痛性病癥。(三)郄穴4.郄穴的特點:“氣血多”“位置深”“能救急”生理上:臟腑經絡氣血深聚之處。(三)郄穴4.郄穴的特點:“1355.臨床應用:
①有助于診斷相應經脈及臟腑疾患。②是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和相應臟腑嚴重或頑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癥有獨特的療效。陰經郄穴常用來治血證
陽經郄穴常治氣形兩傷病證(痛證)
(三)郄穴5.臨床應用:①有助于診斷相應經脈及臟腑疾患。(三)郄136(四)背俞穴、募穴俞、募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四)背俞穴、募穴俞、募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1371.概念: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氣機活動最活躍的部位。又稱為“俞穴”。背俞穴共12個。——背俞穴1.概念: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臟腑氣機活動最活躍的138——背俞穴2.名稱:以相應臟腑命名。只有心包背俞穴稱為厥陰俞。3.分布: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一椎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七膈俞,九肝十膽仔細尋,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十五六氣海大腸,十八小腸十九胱。——背俞穴2.名稱:以相應臟腑命名。只有心包背俞穴稱為厥139——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靈樞·背俞》“陰病行陽”《難經?六十七難》
特點:更側重反映五臟疾病。——背俞穴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140——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背俞穴臨床上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虛實盛衰。當背俞穴局部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結節、陷下、條索狀物、壓痛、過敏、出血點、丘疹及溫度或電阻變化時,往往反映相關臟腑的功能異常。——背俞穴4.臨床應用:①反映臟腑病候,協助診斷:141③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五官五體)等病癥。“陰病治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背俞穴
4.臨床應用:②治療相應的臟腑病,特別是五臟病癥的重要用穴。③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背俞穴4.臨床應142常用配穴方法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疾病。俞募配穴:是臟腑發病時,使用本臟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療臟腑疾病。——背俞穴常用配穴方法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疾病。——背俞穴1431.概念: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穴共12個。——募穴1.概念: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1442.分布:募穴多為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故分布上大體與對應臟腑所在部位相接近。——募穴募穴分布有集中趨勢,其中有6個分布于任脈上,為單穴,有6個在循行于胸腹部的經脈上(肺、肝、膽、胃),為雙穴。2.分布:募穴多為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故分布上大體與對應臟腑145臟腑募穴表十二經上的募穴2任脈上的募穴1肺——中府(肺經)心包——膻中大腸——天樞(胃經)心——巨闕腎——京門(膽經)胃——中脘肝——期門(肝經)三焦——石門膽——日月(膽經)小腸——關元脾——章門(肝經)膀胱——中極臟腑募穴表十二經上的募穴2任脈上的募穴1肺——中府(肺經)心1463.名稱:大腸天樞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脾募章門胃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募穴3.名稱:——募穴1474.臨床應用:
①協助診斷疾病
“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
《難經?六十七難》
——募穴特點是:側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日月穴疼痛,對膽病有協助診斷的意義。中脘部位脹痛對胃病有協助診斷的意義。4.臨床應用:——募穴特點是:側重反映六腑的疾病。日月148——募穴4.臨床應用:
②治療相關臟腑病
“陽病治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特點是:偏重治療六腑的疾病。膽病患者,可針刺膽募日月穴進行治療。胃病患者,可從胃募中脘穴施治。——募穴4.臨床應用:特點是:偏重治療六腑的疾病。膽149——募穴4.臨床應用:
③俞募配穴治療相關臟腑病
六腑有病(陽)——反映于胸腹部(陰)的募穴五臟有病(陰)——反映于背腰部(陽)的俞穴“陽病行陰”“陽病治陰”;“陰病行陽”“陰病治陽”募穴與背俞穴互補,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經典理論應用時,一般“先陽后陰”——募穴4.臨床應用:六腑有病(陽)——反映于胸腹部(150臟腑背俞穴與募穴表臟腑肺心包心脾肝腎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俞穴肺俞厥陰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胃俞膽俞膀胱俞大腸俞三焦俞小腸俞募穴中府膻中巨闕章門期門京門中脘日月中極天樞石門關元臟腑背俞穴與募穴表臟腑肺心包心脾肝腎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俞穴151俞、募穴異同表俞穴都與臟腑有關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殊部位診治臟腑病多與原穴配伍治療五臟病
募穴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特殊部位多與下合穴配伍治療六腑病
俞、募穴異同表俞穴都與臟腑有關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殊部位152——募穴4.臨床應用:
④募合配穴治療六腑病證。
腹募穴與下合穴配合治療相應六腑疾患。——募穴4.臨床應用:153(五)下合穴
下合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五)下合穴下合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154(五)下合穴
1.概念:合,匯合。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腧穴,下合穴共有6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五)下合穴1.概念:合,匯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155
2.下合穴的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②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即是本經五腧穴的合穴;③大腸、小腸、三焦除五輸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五)下合穴
相合規律是按臟腑功能相合的原則《靈樞·本輸》說:“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所以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三焦是“太陽之別”,“入絡膀胱”,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與膀胱均為水液之腑,都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所以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2.下合穴的分布:(五)下合穴相合規律是按臟156手足三陽六腑下合穴手三陽太陽小腸下巨虛(胃經)陽明大腸上巨虛(胃經)少陽三焦委陽(膀胱經)足三陽太陽膀胱委中(膀胱經)陽明胃足三里(胃經)少陽膽陽陵泉(膽經)(五)下合穴
手足三陽六腑下合穴手三陽太陽小腸下巨虛(胃經)陽明大腸上巨虛157
3.名稱:
(五)下合穴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3.名稱:(五)下合穴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158①協助診斷六腑疾病。②主要用于治療六腑疾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素問·咳論》“治府者,治其合”。③募合配穴。4.臨床應用:(五)下合穴
①協助診斷六腑疾病。4.臨床應用:(五)下合穴159
六腑下合穴主治病癥手小腸下巨虛(胃)泄瀉三大腸上巨虛(胃)腸癰,痢疾陽
三焦委陽(膀胱)三焦氣化失常足膀胱委中之癃閉、遺尿三
胃
足三里胃脘痛陽
膽
陽陵泉蛔厥下合穴主治表下合穴主治表160(六)八會穴八會穴概念分布臨床應用名稱(六)八會穴八會穴概念分布臨床名稱161(六)八會穴1.概念: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8個腧穴,稱為八會穴。(六)八會穴1.概念:臟、腑、氣、血、162(六)八會穴2.分布:分散在軀干和四肢。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六)八會穴2.分布:分散在軀干和四肢。1633.名稱:臟會腑會氣會血會筋會脈會骨會髓會章門中脘膻中膈俞陽陵太淵大杼絕骨(六)八會穴3.名稱:臟會腑會氣會血會筋會脈會骨會髓會章門中脘膻中膈俞陽164章門,為肝經穴,又為脾之募穴。古有“五臟皆秉氣于脾”之說,故令臟會于章門。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臟會—章門章門,為肝經穴,又為脾之募穴。古有“五臟皆秉氣165中脘,為任脈穴,又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為“太倉”,故令腑會于中脘。具有通腑理氣,調和腸胃的功效。腑會—中脘中脘,為任脈穴,又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166膻中,為任脈穴,又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為宗氣所聚之處。內應于肺,肺主一身之氣,故令氣會于膻中。具有調暢氣機、寬胸降逆、益氣補氣之功效。氣會—膻中膻中,為任脈穴,又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為宗氣所聚167膈俞,歸屬膀胱經,位于心俞、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會于膈俞。具有止血、養血之功效。治療與血相關的各種病癥。血會—膈俞膈俞,歸屬膀胱經,位于心俞、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168
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故令筋會于陽陵泉。具有濡養筋脈的作用,治療由于筋脈失于濡養所致的筋脈攣急、筋脈遲緩等病癥。筋會—陽陵泉陽陵泉,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故令筋會于陽169太淵,為肺經原穴,位于寸口處,為脈之大會,故令脈會于太淵。具有理氣、通脈等作用,治療與心肺兩臟相關的病癥。如無脈癥、高血壓等病證。脈會—太淵太淵,為肺經原穴,位于寸口處,為脈之大會,故令170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會于大杼。具有強健骨骼的作用,治療骨骼和骨關節的病癥。如項背痛等病癥。骨會—大杼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171
絕骨,為膽經穴,“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會于絕骨。少陽行頭身之側,多骨節,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諸節皆痛”。如中風后期下肢的痿癥、癱瘓等均可應用絕骨穴治療。髓會—絕骨絕骨,為膽經穴,“膽主骨所生病”,骨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車輛抵押借款合同規范模板
- 司機安全生產責任書
- 交通運輸集團招聘
- 電工崗位安全生產責任
- 美術介紹畫家課件
- 企業安全生產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 崗位安全責任
- 羅中立父親的課件
- 2025至2030中國壓瘡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史密斯機器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2025年工程造價與管理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第一季度煙花爆竹安全作業特種作業操作證考試試卷(新手實戰卷)
- 2025年 荊州市荊發控股集團招聘考試筆試試卷附答案
- 202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市場營銷學課程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礦井調度員考試題及答案
- 三年級數學計算題專項練習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國清分機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美國《GENIUS法案》:合規穩定幣的監管框架
- 2024國家開放大學電大專科《政治學原理》期末試題及答案試卷號完整版
- 2025廣東高考物理試題(大題部分)+評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