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_第1頁
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_第2頁
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_第3頁
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_第4頁
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下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分析內容提要:文化既是一個人文概念,又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經濟概念。在當前,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主流傳媒的電視正在扮演著傳統的區域文化的守望者,同時又不斷從中汲取養分形成其價值優越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從電視頻道化生存和文化全球化語境等視角入手對我國區域文化與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進行分析。關鍵詞:區域文化、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全球化、本土化中國電視媒體自誕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有兩道保護網,一道是按行政區劃圈定的自然壟斷,另一道是全額財政撥款的經濟保護。自然壟斷首先由衛星和有線電視的發展而在電視業內部開始打破,并有隨其他媒體和社會節目制作組織的滲入而進一步打破自己壟斷的趨勢,相伴隨的競爭加劇。節目經費由80年代開始,逐步由全額撥款轉為以廣告收入為主,從而經濟保護網也逐步打破。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明確提出,國家今后對包括電視臺在內的大多數事業單位,將逐步減少撥款的1/3,3年后這些單位要實行自收自支。電視事業因而被完全推向市場。2003年,全國廣播影視系統總收入696億元,財政撥款僅為74億元,只占總收入的10.6%《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第14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伴隨著國家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電視產業經營已經成為中國電視業進入市場的必由之路?!?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第14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產業,是經濟學的概念,產業的形成從分工和專業化開始。早期的"產業"概念與"工業"同義,"industry"一詞即包含這兩種含義。此后產業概念擴展到一切"物質產品"的生產行業。到了現在,從具有價值或創造價值的角度出發,為生產活動順利進行而提供的各種服務的行業和部門及精神產品的生產(包括電視行業),也納入了"產業"的范圍。一個產業,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因而,電視中信息經營及相關經營活動的集合即電視產業。宏觀上,涵蓋整個電視業,微觀上,也適用于電視單體組織(電視臺)。因此,電視自從有了經營活動(顯性的具有價值的生產與流通的經濟活動),也便開始了"產業化"的過程。電視是產業,是講從把它單純看作沒有經營活動的組織,轉變為看作有經營活動的組織。核心競爭力是相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企業而言的一個概念,1990年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專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電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電視作為傳媒產業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獨特的、動態的能力資源,支持著電視產業在現在及未來的市場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發展,這種核心競爭力是電視產業整合各種資源和各方面能力的結果。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認為核心競爭力的識別準則包括三方面:1、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進入多樣化市場的潛能;2、核心競爭力應當對最終產品可見的消費者收益具有明顯貢獻;3、核心競爭力應當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能力吳飛主編《傳媒競爭力》第12-13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吳飛主編《傳媒競爭力》第12-13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哪些要素構成了當下中國電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問題目前業界和學界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團隊創造力、市場洞察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上第15頁;也有人強調公信度、創新機制、頻道或者欄目的品牌美譽度才是電視的核心競爭力沈正斌:《傳媒核心競爭力及其影響要素解讀》,《新聞與傳播》2005年4期同上第15頁沈正斌:《傳媒核心競爭力及其影響要素解讀》,《新聞與傳播》2005年4期文化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領域中進行創造活動的方式及這一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總和。無疑地,電視本身就屬于文化范疇。同時,文化在當前也由作為主流媒介的電視的有效傳播行為才得以延續傳承。文化的一個特性便是超穩定性。一方面這種超穩定性是包括電視實踐在內的人類一切物質精神活動的內在核心,另一方面實現其超穩定性的一個主要手段便是傳播的持續和不斷擴大。文化與電視之間的關系相當密切,并且相互影響。在現代經濟領域,作為一種朝陽產業,電視產業已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歸根結底其所獲得的較大發展與其所依存的區域文化資源日益深厚不無關系。研究

區域文化和電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無論對提升電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構建新時期的區域文化環境都是不無裨益的。

一、當頻道資源不再稀缺,內容為王逐漸失去普適意義,“差異化競爭”原則凸現了區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特質。從大的媒介生態結構來看,隨著平面媒體的復興和網絡媒體的逐漸強大,中國傳媒“群雄逐鹿”的時代已經來臨,電視傳統的“強勢媒體”地位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受眾對媒介的選擇已不再是以前那樣非電視不可了。從電視傳媒內部小環境看,數字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使得電視媒體迅速經歷了由頻道資源稀缺向頻道資源過剩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轉變過程。截止2004年六月我國有各級電視臺320家,電視頻道2094個,其中包括央視的16個頻道和50幾個上星的省級臺吳飛主編《傳媒競爭力》第142頁。一般的中國城市家庭的電視機可以收到50個以上的電視節目頻道,如果每個頻道停留7秒鐘計,搜索一遍在一個小時左右。當電視的供給量超過觀眾的接受能力的時候,作為稀缺資源的不再是頻道而是觀眾的注意力。當前的中國電視已經進入多頻道競爭的“相對過剩時代”,一方面觀眾的收視選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對節目的挑剔程度大為提高,“邊看邊罵”已成為過去,代之以“遙控器”時代的到來;另一方面克隆成風,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在欄目形態、內容取向、風格定位甚至節目編排等方面近乎相似,使得這些電視頻道鮮有特色,吳飛主編《傳媒競爭力》第142頁過分地依賴電視劇是目前電視經營者對“內容為王”的誤讀。隨著廣電總局“限制電視劇廣告插播”和“涉案兇殺劇退出黃金時段”等規定的出臺以及頻道間電視劇收視競爭的加劇,將電視劇作為主要手段參與電視傳媒受眾競爭已經成為一種最低層次的競爭,長期依靠這種競爭方式也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具備優秀電視劇制作能力又缺乏足夠資金投入購買電視劇優先播放權的地方性電視傳媒來說更是如此。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法則,面對中央媒體的強勢地位,各地方電視產業開始以“差異化競爭”應對。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是尋找信息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元素,一些電視頻道開始通過專業化生產的方式,認真策劃、精心制作具有本地域或本土化特征的電視節目(欄目),通過這些節目(欄目)逐漸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比如湖南衛視出臺“三個鎖定”:“鎖定全國”、“鎖定年輕”、“鎖定娛樂”;安徽衛視凸顯以電視劇為主的節目戰略,傾力打造“劇星會”;江蘇衛視緊扣“情感”做足文章;重慶衛視著力大造“公信特色”;杭州電視臺以方言節目聚集人氣。以“本土化”或“地域性”的品牌欄目構成頻道特色參與“受眾本位”的電視傳媒市場競爭將會是未來地方電視產業生存和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本土化就是在節目內涵建設中強調文化屬性的區域性,努力在節目框架中營造地域文化時空。所謂文化時空范疇是指每一個領域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特征和歷史空間,這種文化時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它是本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顯學,是該地區文化本質所在。當我們談及火爆的湖南電視就不能不涉及湘湖文化,這種區域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等,有學者認為湘湖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包括兩點:1)激越而又有序、篤實而又靈動、浪漫而又實際;2)格物致知和實事求是

《湘湖文化的三個特點》其次,區域文化具有一種普遍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了很強的權威性。2004年中國電視的一大景觀是方言節目一路走紅。8月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評選的“全國百佳欄目”,兩檔方言節目:重慶電視臺的《霧都夜話》和杭州西湖明珠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都榜上有名。中國視協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俞虹教授在分析這一現象時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一般來說,方言節目活躍的地區大都具備幾個特點:經濟發達,文化厚重而活躍,自然條件優越,生活悠閑而富足。而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市民,無不對自己的家園憑生自信甚至自戀?!庇岷纾骸吨泵娣窖圆笾鞒帧贰冬F代傳播》2005年第1期原汁原味的方言節目的號召力充分體現了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超越年齡性別具有普遍性。方言節目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看,《阿六頭說新聞》收視調查很清晰地顯示:觀看該節目的人群結構25歲-55歲占55%的比例?!八?,《阿六頭說新聞》給杭州人的不是新聞本身,而是杭州人對自我的一種認同,一種對本土文化和方言的呼應。”同上俞虹:《直面方言播報主持》《現代傳播》2005年第1期同上再次,區域文化又具備一種文化的延續信譽繼承性,使世代文化不斷積淀、傳承的結晶;最后,它也有一種流動性和漂移感。每一個地域的文化盡管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在和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對節中不斷轉化、異變。東部地區的江浙文化等,屬于太平洋文化圈,由于其地緣的先天優勢,使文化本身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開放性。像湖湘文化,屬于荊楚文化(尤其是楚文化)的一個分支,其地緣條件與西部相近,但在現代環境下,湖湘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更具開放精神,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觀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部文化,盡管它的文化底蘊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積極成分,但是由于它的文化內核具有極強的超穩定性導致傳承有余發展不足,存在著許多與現實社會、自然環境及時代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而被稱為落后的東西。西部農牧類型文化在信息文化時代顯得極不協調。所以,西部文化積淀似乎成為人們的心理包袱,而不能及時主動地將那些僵化的意識與觀念轉變為現代開放意識。這從根本上阻礙了西部電視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在激烈的市場中節節敗退。因此不少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振興西部電視產業必須重構區域文化與電視媒介的整體生態環境,不僅要傳承文明同時還要以引領文化為己任。不是對潮流文化存在盲從,而是在地域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找到一個支點。通過這個支點,承擔起解放思想的文化使命。挖掘傳統的區域文化中的豐富資源,構建一種具有現代性的生活理念,營造一種凝聚和激勵人的社會氛圍,既是電視產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其應該承擔起的歷史使命。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不是與歷史的割裂,而是一種揚棄的傳承。傳承的方式是深入發掘其內涵,融入現代文化內質,吸納現代文化信息,增強其在當代社會條件下的適應能力。

二、全球化語境下本土文化意識的覺醒呼喚中國電視產業必須具備強烈的區域文化守護意識和能力。

文化既是一個人文概念,又是一個地域概念,在當今也是一個經濟概念。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關鍵性的指標。文化本土化,是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概念的升溫而流行起來的一種文化意識。任何文化本身都具有鮮明的本土性,離開了本土性,也就無所謂文化。人類文化的內涵也因此才越豐富,世界才因此而更精彩。經濟全球化的態勢越明顯,文化本土化的要求就越強烈,其實這正是人類文化理性的體現。這些文化積淀“雖然不具備現代傳播覆蓋全球的快速與同步,卻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蓋所導致的文化個性的消失,得以更多保存原生文化的真性真情真趣?!毙と澹骸段鞑繜岷同F代潮——談談西部文化心理的現代潛質》,《文化研究》2001第3期人類的文化理性所要求的“文化全球化”,是指各民族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帶著各自的倫理道德,帶著各自的價值觀念走到一起,實現文化相互兼容、相互理解的理想,也就是馬克思所預言的大同世界的本義。而決非全球人類被“化肖儒:《西部熱和現代潮——談談西部文化心理的現代潛質》,《文化研究》2001第3期[美]沃納·塞佛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郭鎮之譯,第350頁,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電視傳媒帶來的文化趨同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生長。回首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歷程,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到文化潮流異彩紛呈的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絢爛之花,政權的分裂帶來的是區域文化的生長與成熟,而每一個緊隨其后的統一帝國,都成為中華文化的盛世,比如秦漢,比如隋唐。秦文化、楚文化、晉文化、燕京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不同性格的文化群因地域的差異而個性鮮明,同時不斷的彼此交流、融匯,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共性。中華文化的生機,就是因為她從來都不忽視區域文化,同時又不放棄多種文化的交流和統一。但從目前西部電視所反映的生存狀態以及在全國電視競爭的大格局下,西部的文化力量何在?

多樣性永遠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源泉。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立五千年而不中斷,確實和豐富的地域文化有關。而在當代,發展和傳播地域文化最有利的媒介就是省級電視臺。其一,它的傳播區域基本和文化區域吻合,比如陜西電視臺與三秦文化,四川電視臺、重慶電視臺與巴蜀文化;其二,它的從業人員基本都與本地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比較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在傳播本地文化上具有特殊的優勢。

“越有民族性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在全球化的時代,這決不是一句簡單口號?,F實是,一些不具備經濟實力的省級衛視,將自己的定位游離于地域文化之外,或者僅做一種表面的理解,而仍然將目光放在衛星信號可以覆蓋的區域內而不是潛心打造核心競爭力。也許這是生存的需要,但是這種生存方式的結果將是被淘汰出局。與其如此,還不如將目光收斂到自己腳下,認真審視自己踩踏的土地,為這塊不富裕但厚重的土地服務,為這里不富裕且缺少話語權的民眾服務,讓本地文化微弱的聲音能夠變得響亮些。

電視是技術時代的產物。伴隨著電視的傳播,我們也被技術時代的文化所浸染。在電視界,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技術帝國的文化模式作為自己的楷模:從操作模式,節目形式,到節目評估體系,總是在模仿著別人的樣式。收視率、廣告收入成為衡量一切節目的卡尺。

必須質疑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