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保護法》主講教師:喬剛經貿法學院資源與環境法教研室《環境保護法》主講教師:喬剛經貿法學院第一章緒論
一、環境1、環境的概念2、環境的分類二、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及類型2、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章緒論一、環境第一節環境1、環境的概念2、環境的分類3、環境的特性第一節環境一、環境的概念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經濟學上的環境的概念《憲法》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是指環繞著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環境的含義也不一樣。一、環境的概念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是指環繞著某一中心事物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科學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環境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即人類環境。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科學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以整個生物界(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研究對象環境指環繞著生物界并影響其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空間和無生命物質,如大氣、水、土壤、陽光和其他無機物質。生態學所稱的環境包括人類環境,但范圍要比人類環境廣泛得多。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以整個生物界(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經濟學所稱的理解環境是指可為人類開發利用并具有經濟價值的天然財富。實質上指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天然經濟基礎,即自然資源。經濟學所稱的理解環境是指可為人類開發利用并具有經濟價值的天然《憲法》所稱的環境《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其中“生活環境”,是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生態系統發展的各種生態因素,即環境條件。如氣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為諸條件的綜合體。《憲法》所稱的環境《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
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所稱環境保護法所保護的環境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是有一定范圍的,是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的環境。這一定義把環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環境。其特點是天然形成,無人工干預;一類是“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為環境。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礎上,人類經過有意識地勞動而構造出的有別于原有自然環境的新環境。如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人為環境仍然是一種自然環境,這不僅因為它們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工改造形成的,還因為它們一旦形成就成了整個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產生一定的環境效應。我國環境保護法對這兩類環境均予以保護。環境保護法所保護的環境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是有
小結不同學科對環境概念應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認為:環境保護法并沒有結合法律的角度給出真正的環境概念。環境保護法上的環境概念應該以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學科上的環境概念為基礎,但又不能受其約束,這是由于環境保護法的交叉性和邊緣性決定的。環境是人類的生命維持系統,反映生命維持系統的質量,其外延不僅包括自然客體,也應該包括人工自然。界定環境保護法中的環境概念需要考慮以下:(1)環境包括兩部分:物質實體、非物質實體(自然景觀、環境指標)。(2)環境要素一部分可物化,另一部分不能物化;一部分可量化,另一部分不能量化。如古樹名木無法以簡單的量化和物化去規定。要么遺漏一些功能要么重復計算;環境容量的物化和量化更困難。如果從利益分析的角度給環境下定義,將其定義為:環境是通過有形的或無形的物質實體所表現的人們的生態利益以及其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小結不同學科對環境二、環境的分類
自然環境是一個由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環境加以分類。二、環境的分類
根據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制約大小及關系的遠近不同(按范圍分類),可將環境分為: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不同的規模和層次。
宇宙環境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環境(聚落環境)根據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制約大小及關系的遠近不同(按范圍分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的總和。包括有空氣、陽光、水、土壤、礦物、巖石和生物等。這些要素在時空上呈現出圈層結構,即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巖石圈和生物圈。這是與人類生存關系最為密切的環境,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宏觀制約條件。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的總和。美國“阿波羅17號宇航員”1972年登月的施密特說,站在月面上遠眺38萬公里外的地球,就像在看一個懸掛在太空中的“一碰就碎的藍色水晶球”。她有種“神奇和偉大的力量”,“在我眼里,地球是茫茫太空中的一個完整天體”。美國“阿波羅17號宇航員”1972年登月的施密特說,站在地球大約形成于50億年前,剛開始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系統從簡單到復雜,從無機到有機,出現了生命形式.地球大約形成于50億年前,剛開始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在漫長的人類是地球的產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無法離開地球而生存,也無法脫離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環境)。人類是地球的產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無法離開人類的自然地理環境人類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制度等上層建筑條件,包括社會的經濟基礎、聚落結構以及同各種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政治、經濟、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念和機構等。這些要素組成了另一個圈層,叫人類智慧圈。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制度等上層建筑條件,包括社會的經濟基礎環境的其它分類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根據是否經過人類加工改造,可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改造過的環境(人為環境);根據環境的功能不同可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根據人類環境的國界性,可分為國內環境、國際環境、區域環境等;環境的其它分類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應當指出的是,各種環境分類都是相對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不可分割的環境整體,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才加以劃分。應當指出的是,各種環境分類都是相對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是相互聯環境問題第二節環境問題第二節一、環境問題及類型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主要是因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一、環境問題及類型環境問題類型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類型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
按其成因可分為:地質災害、害性性天氣、水文災害、生物災害等;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驟發性自然災害和長期性自然災害;原生環境問題按其成因可分為:地質災害、害性性天氣、水文災害次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其中,環境破壞指由于人們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浪費。即由于毀林毀草開墾荒地、過量放牧、掠奪性捕撈、亂獵濫采、不合理澆灌、不適當的水利工程、過量抽取地下液體資源和破壞性采掘、人口增長過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銳減、草地退化,鹽堿化,森林蓄積量下降、礦藏資源遭破壞、水源枯竭,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漁業資源日益減少,旱、澇災害頻繁,以至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等。次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環境質量惡化,影響了人體健康、生命安全,或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以至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現象。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一)自然災害問題(原生環境問題)
是由自然界本身運動引起的,人們無法避免的客觀事實。但是人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緩災害的發生,加大或減輕災害的影響和損失。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其分類如下。
(一)自然災害問題(原生環境問題)1、按其成因分有:(1)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2)災害性天氣,如臺風、颶風、颮風、龍卷風、雷擊、冰雹、暴雨、旱災等;(3)水文災害,如洪澇災害等;(4)生物災害,如病、蟲、草、鼠害等。
1、按其成因分有:2、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1)、驟發性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暴發、龍卷風、颶風、颮風等。驟發性災害的特點是:猛烈地突然發生、持續的時間很短、災害影響和危害巨大,災區地理位置容易確認。(2)、長期性自然災害,其特點是:緩慢發生、持續時間長、潛在危害大。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
各種自然災害既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與其他災害連鎖反應,形成群發性災害,其影響和危害更為慘重。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水災造成的損失最大,約占40%,發生在1998年7-8月份長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其次是熱帶風暴和臺風,占20%,地震和旱災各占15%;其他災害占10%。各種自然災害既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與其他災害連鎖反應(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次生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伴隨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而產生的,特別是與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次生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和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與環境關系不相協調的結果。它是人與環境在一定的時空中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果按人類環境明顯變化的時間為劃分依據,我們可將人與環境的關系分為三個階段。
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與環境關系不(一)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二)近代城市環境問題(八大公害事件為代表)(三)當代環境問題階段(全球環境問題為代表)(一)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二)近代城市環境問題(三)當代環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工業革命前)
環境問題僅是物理性沖擊。環境問題的范圍小、發生時間長,造成環境問題具有局部性特征,對環境的整體功能沖擊小,對人類生活質量的要求并無多大的危害,解決的辦法也簡單:人口遷徙,休耕。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工業革命前)環境問題僅是物理性沖擊。八大公害事件八大公害事件
1、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許多牲畜死亡。1、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時馬
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夏季,洛杉磯市250萬輛汽車燃燒的1100噸汽油所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氣體,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了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該類事件,分別有400多人死亡和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夏季,洛杉磯市250
3、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10月下旬,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城大霧彌漫,受反氣旋和逆溫控制,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擴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嚨痛、頭痛胸悶、嘔吐、腹瀉。17人死亡。3、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10月下旬,美國的賓夕法
4、倫敦煙霧事件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煙霧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倫敦大霧,燃煤排放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無法散去。迫使所有飛機停飛,汽車白天開燈行駛,行人走路困難。煙霧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4、倫敦煙霧事件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
5、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汞廢水,使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1991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5、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鎮水俁病肢端感覺麻木(左)中心性視野縮小(右)水俁病肢端感覺麻木胎兒性水俁病發笑癥(3歲開始)汞污染引起的胎兒性水俁病患者胎兒性水俁病發笑癥(3歲開始)汞污染引起的胎兒性水俁病患者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的一些鉛鋅礦在采礦和冶煉中排放廢水,廢水在河流中積累了重金屬“鎘”。人長期飲用這樣的河水,食用澆灌含鎘河水生產的稻谷,出現了骨骼嚴重畸形、劇痛,身長縮短,骨脆易折等病癥。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的一些
7、四日哮喘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種突出的環境問題。7、四日哮喘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煉
8、米糠油事件1968年,在日本北九州一帶,由于雞和人吃了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先是幾十萬只雞吃了有毒飼料后死亡。繼而有13000多人開始眼皮發腫,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接著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8、米糠油事件1968年,在日本北九州一帶,由于雞和現代環境問題現代環境問題當今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
一是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
主要是由于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樂主義造成的。
二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
主要是由于發展不足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和掠奪自然資源造成的。當今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一是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
大氣污染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臭氧層破壞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受酸雨傷害的水稻受酸雨傷害的水稻生物多樣性銳減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銳減森林銳減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垃圾及固體廢棄物污染垃圾及固體廢棄物污染水資源污染水資源污染其他污染居室污染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人造板、油漆、涂料、墻紙甲醛、VOC、氨、氡及石材本身的放射性世界衛生組織: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35%為兒童。兒童更易受室內污染傷害,估計中國每年有100多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室內污染(《中國環境報》);每年新增約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中2萬多名是兒童,以2-7歲的兒童居多。其他污染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一自然災害二、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2、水污染3、固體廢棄物污染4、噪聲污染三、生態惡化
1、森林資源貧乏2、草地退化嚴重3、耕地質量下降4、荒漠化現象嚴重5、生物物種減少一自然災害小結
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等,改變了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環境問題呈現出區域性、廣域性等問題。我們認為:所謂的環境問題,它是以天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禍,是人類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對人類整體的生存危機的體現。如果從利益的角度來分析,則是由于人們尋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僅把其理解為經濟利益。(人的利益需求具有多樣性,環境的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因此,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人為的,是人類對利益表達方式、利益實現方式的判斷失誤產生的(索取過度或不當;排放過度或不當)。小結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第三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保護的概念
2、環境保護的意義
3、可持續發展第三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1、環境保護的概念1、環境保護的概念環境保護,就是指采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可見環境保護的方法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但是,由于法律具有強制性特點,因而法律手段較為有效;此外,通過環境執法,對保護環境具有較好的宣傳教育的作用。
1、環境保護的概念環境保護,就是指采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環境保護的概念的提出20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并末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日、美等國家出現了反污染運動,但仍比較狹義地把環境保護理解為只是對“三廢“的治理,是局部的問題。沒有把環境污染與整個生態危機聯系起來,對其危害性與復雜性認識不足,也沒有把環境問題與社會因素聯系起來,所以未能提出解決的根源。后來,美國的R.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指出,農藥污染會導致生態危機;
70年代初期由芭芭拉·沃德、勒內·杜博斯著的另一本書《只有一個地球》,提出環境問題不是局部總是,而是全球性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主要的是社會經濟問題。環境保護的概念的提出20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并末提出環境保護的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類面臨著各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揭示了兩者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了解決的途徑。會議所發表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莊嚴宣布:“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是關系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從此,環境保護開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國政府的重視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的發展。200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會議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2、我國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由于我國的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第二、為了避免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第三、環境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2、我國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由于我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72年以來國務院召開了五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9年9月13日,我國頒布了《環境保護法(試行)》。
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72年以來國務院召開了五次全國務院五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國務院五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1983年12月31日,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1989年5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要加強制度建設,深化環境監管,向環境污染宣戰,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1996年7月,國務院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保護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2002年1月8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
在1996年7月份召開的第四次環境保護會議上明確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具體如下:
1、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2、遏制環境惡化趨勢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在1996年7月份召開的第四次環二點評價從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到2000年環境惡化開始得到遏制。但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全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以城市為中以的環境污染正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穩定、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二點評價從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和經濟增長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巨大的壓力;產業和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嚴重的結構性污染;規劃布局不當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更主要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忽視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快速增長,有的地方和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少數干部甚至以權代法、以言代法,使環境管理失控”。此外,環境保護法制不健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偏低、環境保護產業落后也是重要原因。從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加強環境保持法制建設,對環境保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的原因主要是:3、可持續發展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古來有之,但現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則是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3、可持續發展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古來有
我國學者對這一定義作了如下的補充: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背景1、古代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當前大多數的環境問題,都是來自于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錯誤行動。或許,我們需要從中國古人那里吸取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茲檢討作為后人因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戰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違背“古訓”的過失,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環境,以便能夠生存下去。
(一)可持續發展的背景1、古代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保護環境者當數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卷一:黃帝“時搏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第三》告訴了我們“網開三面”的故事:尚湯還在作諸侯的時候,一天,“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這是古代君侯保護鳥類的最早記載。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保護環境者當數黃帝,據
據載,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大聚解》)。周文王臨終之前囑咐武王要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生物,因為國家治亂興亡都要仰仗生態的好壞。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逸周書·文傳解》)顯然古人已經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時,一定要有節制,要注意時令,要按一定的季節進行捕魚、獵獸的生產活動。
據載,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2、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1)《寂靜的春天》——對人類行為和觀念的早期反思(2)《增長的極限》——引起全世界反響的“嚴肅思考”(3)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正式挑戰2、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4)《我們共同的未來》——環境與發展思想的重要飛躍(5)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環境與發展的里程碑(6)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責任與義務的體現(4)《我們共同的未來》——環境與發展思想的重要飛躍(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與內涵
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思想
(1)鼓勵經濟增長(2)提倡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3)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與內涵
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公平性內涵(2)持續性內涵(3)共同性內涵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公平性內涵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
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的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
人類的明天將是什么樣子呢?悲觀主義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人們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科學技術正以前所
70年代以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國人民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確定新的發展目標,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盡管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能克服這些困難,戰勝新的挑戰。人類社會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最初的幾步,人們必將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70年代以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引起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人類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現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依照下列原則來使用各種自然資源
(1)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要(糧食、衣服、住房、就業等)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發展要與生態系統變化著的生產潛力相協調;(3)像森林和魚類這樣的可再生資源,其利用率必須在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內,使其不會耗竭;
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依照下列原則來使用各種自然資源(1(4)像礦物燃料和礦物這樣不可再生資源,其消耗的速率應考慮資源的有限性,以確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資源不會枯竭;(5)不應當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如大氣、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對大氣質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6)物種的喪失會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選擇機會,所以可持續發展要求保護好物種。(4)像礦物燃料和礦物這樣不可再生資源,其消耗的速率應考慮資
可見,環境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依存,密切相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代環境與發展關系中的主導潮流,作為一種新的觀念和發展道路必將被人們廣泛接受。
可見,環境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依個人整理,僅供交流學習!個人整理,僅供交流學習!
《環境保護法》主講教師:喬剛經貿法學院資源與環境法教研室《環境保護法》主講教師:喬剛經貿法學院第一章緒論
一、環境1、環境的概念2、環境的分類二、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及類型2、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章緒論一、環境第一節環境1、環境的概念2、環境的分類3、環境的特性第一節環境一、環境的概念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經濟學上的環境的概念《憲法》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是指環繞著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環境的含義也不一樣。一、環境的概念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是指環繞著某一中心事物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科學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環境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即人類環境。環境科學所稱的環境:環境科學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以整個生物界(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為研究對象環境指環繞著生物界并影響其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空間和無生命物質,如大氣、水、土壤、陽光和其他無機物質。生態學所稱的環境包括人類環境,但范圍要比人類環境廣泛得多。生態學所稱的環境生態學以整個生物界(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經濟學所稱的理解環境是指可為人類開發利用并具有經濟價值的天然財富。實質上指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天然經濟基礎,即自然資源。經濟學所稱的理解環境是指可為人類開發利用并具有經濟價值的天然《憲法》所稱的環境《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其中“生活環境”,是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生態系統發展的各種生態因素,即環境條件。如氣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為諸條件的綜合體。《憲法》所稱的環境《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
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保護法學所稱的環境《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所稱環境保護法所保護的環境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是有一定范圍的,是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的環境。這一定義把環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環境。其特點是天然形成,無人工干預;一類是“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為環境。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礎上,人類經過有意識地勞動而構造出的有別于原有自然環境的新環境。如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人為環境仍然是一種自然環境,這不僅因為它們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工改造形成的,還因為它們一旦形成就成了整個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產生一定的環境效應。我國環境保護法對這兩類環境均予以保護。環境保護法所保護的環境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是有
小結不同學科對環境概念應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認為:環境保護法并沒有結合法律的角度給出真正的環境概念。環境保護法上的環境概念應該以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學科上的環境概念為基礎,但又不能受其約束,這是由于環境保護法的交叉性和邊緣性決定的。環境是人類的生命維持系統,反映生命維持系統的質量,其外延不僅包括自然客體,也應該包括人工自然。界定環境保護法中的環境概念需要考慮以下:(1)環境包括兩部分:物質實體、非物質實體(自然景觀、環境指標)。(2)環境要素一部分可物化,另一部分不能物化;一部分可量化,另一部分不能量化。如古樹名木無法以簡單的量化和物化去規定。要么遺漏一些功能要么重復計算;環境容量的物化和量化更困難。如果從利益分析的角度給環境下定義,將其定義為:環境是通過有形的或無形的物質實體所表現的人們的生態利益以及其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小結不同學科對環境二、環境的分類
自然環境是一個由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環境加以分類。二、環境的分類
根據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制約大小及關系的遠近不同(按范圍分類),可將環境分為: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不同的規模和層次。
宇宙環境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環境(聚落環境)根據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制約大小及關系的遠近不同(按范圍分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的總和。包括有空氣、陽光、水、土壤、礦物、巖石和生物等。這些要素在時空上呈現出圈層結構,即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巖石圈和生物圈。這是與人類生存關系最為密切的環境,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宏觀制約條件。地球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的總和。美國“阿波羅17號宇航員”1972年登月的施密特說,站在月面上遠眺38萬公里外的地球,就像在看一個懸掛在太空中的“一碰就碎的藍色水晶球”。她有種“神奇和偉大的力量”,“在我眼里,地球是茫茫太空中的一個完整天體”。美國“阿波羅17號宇航員”1972年登月的施密特說,站在地球大約形成于50億年前,剛開始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系統從簡單到復雜,從無機到有機,出現了生命形式.地球大約形成于50億年前,剛開始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在漫長的人類是地球的產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無法離開地球而生存,也無法脫離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環境)。人類是地球的產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無法離開人類的自然地理環境人類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制度等上層建筑條件,包括社會的經濟基礎、聚落結構以及同各種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政治、經濟、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念和機構等。這些要素組成了另一個圈層,叫人類智慧圈。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制度等上層建筑條件,包括社會的經濟基礎環境的其它分類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根據是否經過人類加工改造,可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改造過的環境(人為環境);根據環境的功能不同可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根據人類環境的國界性,可分為國內環境、國際環境、區域環境等;環境的其它分類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應當指出的是,各種環境分類都是相對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不可分割的環境整體,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才加以劃分。應當指出的是,各種環境分類都是相對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是相互聯環境問題第二節環境問題第二節一、環境問題及類型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主要是因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一、環境問題及類型環境問題類型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類型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
按其成因可分為:地質災害、害性性天氣、水文災害、生物災害等;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驟發性自然災害和長期性自然災害;原生環境問題按其成因可分為:地質災害、害性性天氣、水文災害次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其中,環境破壞指由于人們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浪費。即由于毀林毀草開墾荒地、過量放牧、掠奪性捕撈、亂獵濫采、不合理澆灌、不適當的水利工程、過量抽取地下液體資源和破壞性采掘、人口增長過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銳減、草地退化,鹽堿化,森林蓄積量下降、礦藏資源遭破壞、水源枯竭,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漁業資源日益減少,旱、澇災害頻繁,以至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等。次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環境質量惡化,影響了人體健康、生命安全,或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以至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現象。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一)自然災害問題(原生環境問題)
是由自然界本身運動引起的,人們無法避免的客觀事實。但是人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緩災害的發生,加大或減輕災害的影響和損失。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其分類如下。
(一)自然災害問題(原生環境問題)1、按其成因分有:(1)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2)災害性天氣,如臺風、颶風、颮風、龍卷風、雷擊、冰雹、暴雨、旱災等;(3)水文災害,如洪澇災害等;(4)生物災害,如病、蟲、草、鼠害等。
1、按其成因分有:2、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1)、驟發性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暴發、龍卷風、颶風、颮風等。驟發性災害的特點是:猛烈地突然發生、持續的時間很短、災害影響和危害巨大,災區地理位置容易確認。(2)、長期性自然災害,其特點是:緩慢發生、持續時間長、潛在危害大。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按其表現方式可分為:
各種自然災害既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與其他災害連鎖反應,形成群發性災害,其影響和危害更為慘重。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水災造成的損失最大,約占40%,發生在1998年7-8月份長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其次是熱帶風暴和臺風,占20%,地震和旱災各占15%;其他災害占10%。各種自然災害既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與其他災害連鎖反應(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次生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伴隨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而產生的,特別是與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次生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和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與環境關系不相協調的結果。它是人與環境在一定的時空中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也是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果按人類環境明顯變化的時間為劃分依據,我們可將人與環境的關系分為三個階段。
二、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與環境關系不(一)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二)近代城市環境問題(八大公害事件為代表)(三)當代環境問題階段(全球環境問題為代表)(一)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二)近代城市環境問題(三)當代環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工業革命前)
環境問題僅是物理性沖擊。環境問題的范圍小、發生時間長,造成環境問題具有局部性特征,對環境的整體功能沖擊小,對人類生活質量的要求并無多大的危害,解決的辦法也簡單:人口遷徙,休耕。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工業革命前)環境問題僅是物理性沖擊。八大公害事件八大公害事件
1、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許多牲畜死亡。1、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時馬
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夏季,洛杉磯市250萬輛汽車燃燒的1100噸汽油所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氣體,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了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該類事件,分別有400多人死亡和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夏季,洛杉磯市250
3、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10月下旬,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城大霧彌漫,受反氣旋和逆溫控制,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擴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嚨痛、頭痛胸悶、嘔吐、腹瀉。17人死亡。3、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10月下旬,美國的賓夕法
4、倫敦煙霧事件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煙霧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倫敦大霧,燃煤排放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無法散去。迫使所有飛機停飛,汽車白天開燈行駛,行人走路困難。煙霧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4、倫敦煙霧事件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
5、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汞廢水,使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1991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5、水俁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鎮水俁病肢端感覺麻木(左)中心性視野縮小(右)水俁病肢端感覺麻木胎兒性水俁病發笑癥(3歲開始)汞污染引起的胎兒性水俁病患者胎兒性水俁病發笑癥(3歲開始)汞污染引起的胎兒性水俁病患者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的一些鉛鋅礦在采礦和冶煉中排放廢水,廢水在河流中積累了重金屬“鎘”。人長期飲用這樣的河水,食用澆灌含鎘河水生產的稻谷,出現了骨骼嚴重畸形、劇痛,身長縮短,骨脆易折等病癥。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的一些
7、四日哮喘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種突出的環境問題。7、四日哮喘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煉
8、米糠油事件1968年,在日本北九州一帶,由于雞和人吃了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先是幾十萬只雞吃了有毒飼料后死亡。繼而有13000多人開始眼皮發腫,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接著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8、米糠油事件1968年,在日本北九州一帶,由于雞和現代環境問題現代環境問題當今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
一是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
主要是由于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樂主義造成的。
二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
主要是由于發展不足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和掠奪自然資源造成的。當今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一是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
大氣污染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臭氧層破壞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受酸雨傷害的水稻受酸雨傷害的水稻生物多樣性銳減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銳減森林銳減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垃圾及固體廢棄物污染垃圾及固體廢棄物污染水資源污染水資源污染其他污染居室污染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人造板、油漆、涂料、墻紙甲醛、VOC、氨、氡及石材本身的放射性世界衛生組織: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35%為兒童。兒童更易受室內污染傷害,估計中國每年有100多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室內污染(《中國環境報》);每年新增約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中2萬多名是兒童,以2-7歲的兒童居多。其他污染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一自然災害二、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2、水污染3、固體廢棄物污染4、噪聲污染三、生態惡化
1、森林資源貧乏2、草地退化嚴重3、耕地質量下降4、荒漠化現象嚴重5、生物物種減少一自然災害小結
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等,改變了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環境問題呈現出區域性、廣域性等問題。我們認為:所謂的環境問題,它是以天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禍,是人類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對人類整體的生存危機的體現。如果從利益的角度來分析,則是由于人們尋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僅把其理解為經濟利益。(人的利益需求具有多樣性,環境的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因此,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人為的,是人類對利益表達方式、利益實現方式的判斷失誤產生的(索取過度或不當;排放過度或不當)。小結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第三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保護的概念
2、環境保護的意義
3、可持續發展第三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1、環境保護的概念1、環境保護的概念環境保護,就是指采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可見環境保護的方法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但是,由于法律具有強制性特點,因而法律手段較為有效;此外,通過環境執法,對保護環境具有較好的宣傳教育的作用。
1、環境保護的概念環境保護,就是指采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環境保護的概念的提出20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并末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日、美等國家出現了反污染運動,但仍比較狹義地把環境保護理解為只是對“三廢“的治理,是局部的問題。沒有把環境污染與整個生態危機聯系起來,對其危害性與復雜性認識不足,也沒有把環境問題與社會因素聯系起來,所以未能提出解決的根源。后來,美國的R.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指出,農藥污染會導致生態危機;
70年代初期由芭芭拉·沃德、勒內·杜博斯著的另一本書《只有一個地球》,提出環境問題不是局部總是,而是全球性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主要的是社會經濟問題。環境保護的概念的提出20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并末提出環境保護的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類面臨著各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揭示了兩者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了解決的途徑。會議所發表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莊嚴宣布:“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是關系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從此,環境保護開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國政府的重視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的發展。200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會議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2、我國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由于我國的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第二、為了避免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第三、環境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2、我國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由于我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72年以來國務院召開了五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9年9月13日,我國頒布了《環境保護法(試行)》。
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1972年以來國務院召開了五次全國務院五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國務院五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1983年12月31日,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1989年5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要加強制度建設,深化環境監管,向環境污染宣戰,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1996年7月,國務院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保護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2002年1月8日,國務院召開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
在1996年7月份召開的第四次環境保護會議上明確了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具體如下:
1、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2、遏制環境惡化趨勢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在1996年7月份召開的第四次環二點評價從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到2000年環境惡化開始得到遏制。但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全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以城市為中以的環境污染正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穩定、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二點評價從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和經濟增長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巨大的壓力;產業和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嚴重的結構性污染;規劃布局不當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更主要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忽視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快速增長,有的地方和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少數干部甚至以權代法、以言代法,使環境管理失控”。此外,環境保護法制不健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偏低、環境保護產業落后也是重要原因。從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加強環境保持法制建設,對環境保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的原因主要是:3、可持續發展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古來有之,但現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則是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3、可持續發展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古來有
我國學者對這一定義作了如下的補充: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贛州市寧師中學2025年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醫療安全事件管理辦法
- 保安公司公章管理辦法
- 桐鄉疫情出入管理辦法
- 江蘇公司商旅管理辦法
- 村級移風易俗管理辦法
- 洗煤廠崗位責任制度與職責分配
- 金礦液滴形成的微觀機制及成因研究
- 鹽堿土壤改良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 農業用水收費管理辦法
- 黨課課件含講稿:《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輔導報告
- 國家開放大學行管專科《監督學》期末紙質考試總題庫2025春期版
- GB/T 3280-2015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
- 170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解析
- 工業廢水處理工(中級工)理論試題庫匯總-上(單選、多選題)
- 潛水泵操作JSA分析表
- 物理化學實驗:實驗12 膠體的制備和電泳
- 高中物理選修 分子動理論
- 管道施工主要質量保證措施及通病防治措施
- 斯巴達勇士賽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小講課指南(2021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