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了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的概念3.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4.掌握教育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了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的概念3.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4.掌握教育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2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第四節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3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一、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都會表現出不同時代的性質和特點。教育的基本規律有兩條,一是內部規律,即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個體發展;二是外部規律,即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一、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隨人類社會4二、現代教育的特征現代教育是指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它體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教育呈現出的一種新特點和新性質,是現代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二、現代教育的特征現代教育是指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51.教育的全民化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受教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給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受教育的要求,必須擴大教育的空間,教育要跨出學校教育、正規教育單一模式的局限,大力發展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開辟業余學校、開放學校、網絡學校等,以滿足教育全民化需要。
1.教育的全民化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受教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62.教育的終身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深刻地分析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為人類正在走向學習化社會,每個人必須終身繼續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石。2.教育的終身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國際教育委員73.教育的個性化既然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而人的潛能、個性各不相同,所以教育不是生產流水線,無法按照統一的設計、既定的流程,生產出標準化的產品,而只能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人而異地發展其思想、能力和創造性。教育的個性化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又滿足了現代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教育的個性化既然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而人的潛能、個性各不84.教育的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冷戰已經結束,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但國際競爭卻日益劇烈。這種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世界各國十分重視21世紀的人才培養,紛紛研究和出臺教育改革方案,為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作好人才的準備。4.教育的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95.教育的信息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質量要求,另一方面也為現代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手段,給現代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5.教育的信息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一10三、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三、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111.21世紀的素質教育觀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強調的是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受教育者必須學會認知(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be)。1.21世紀的素質教育觀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富有創新精122.現代終身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活到老,學到老。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2.現代終身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133.信息時代的師生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地位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3.信息時代的師生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144.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境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學媒體由原來的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既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手段。教材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與網上教材,教材由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對象。4.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發展155.現代知識質量觀新教學理念下的“知識質量觀”提出了新的見解:強調知識的發現過程,更關注學生發現知識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結論的記憶;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與社會和自然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能力等。5.現代知識質量觀新教學理念下的“知識質量觀”提出了新的見解166.現代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構建新的教學環境,探索與實踐新的教學模式。6.現代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7傳統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教學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師、學生、教材、媒體教學形式分科定時,集體教學,無個性的個體學習行為多樣化、多學科交叉的問題解決式學習,個性化的合作式學習教學內容系統知識、基本能力創造精神、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教師講授為主,說教式教學,啟發學生探究為主,交互式學習,教學媒體以黑板、粉筆為主的傳統媒體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媒體師生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被動學習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評價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差異傳統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教學要素教師、學18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還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如:以音像技術為基礎的課堂多媒體組合教學;基于衛星電視廣播的遠距離教學;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的個別化學習;基于因特網的遠程通訊教學;虛擬現實仿真教學等等。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還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19四、教育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導致教育領域發生了更為徹底更為深刻的革命,這就是教育信息化。四、教育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導致教育領域發生了201.教育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英國人阿什比在《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指出,人類教育史上曾經歷過“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專門教育機構的出現;第二次革命是采用文字作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第四次革命是光、電子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由此可見,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大的教育發展與變革都與同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1.教育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英國人阿什比在《科技發達時代的212.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信息技術是指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度量、傳輸、變換、處理、識別和應用的科學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數字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局域網絡技術、因特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其中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已逐步得到廣泛應用。2.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信息技術是指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度量223.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并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3.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234.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其內涵為用現代信息技術構造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所有的教育資源將在這個環境中得到溝通和交流,新的教學模式將在這個環境中產生和運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不僅是信息媒體和信息技術的引入過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大轉變的過程,是以信息的觀點對教育系統進行分析和認識的過程。4.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其內涵為用現代信息技術構造一個網絡化、數245.教育信息化的特點與特征從技術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開放性、資源的共享性、學習的交互性、任務的協作性。5.教育信息化的特點與特征從技術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256.當今世界改革追求教育信息化美國的《面向2l世紀教育行動計劃》新加坡的《資訊科技教育總藍圖》香港的《應用資訊科技發展優質教育:五年策略》中國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都對在本國、本地區推進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和策略。6.當今世界改革追求教育信息化美國的《面向2l世紀教育行動26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一、
教育技術的定義AECT(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在1994年對教育技術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一、
教育技術的定義AEC27定義的構成和內涵開發印刷技術視聽技術基于計算機的技術整合技術設計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學習者特征利用媒體利用革新推廣實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規管理項目管理資源管理傳送系統管理信息管理評價問題分析標準參照測量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范疇EducationalTechnology定義的構成和內涵開發設計利28AECT2004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恰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AECT2004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29二、幾個相關概念1.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是應用科學技術的理論研究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優化的方法、手段和方法論的交叉學科。二、幾個相關概念1.教育技術學302.電化教育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就是電化教育。2.電化教育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313.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3.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32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1.教育技術應用必須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2.在信息時代必須重視新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的作用。3.教育技術應用中應強調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4.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目的,不僅僅是硬件環境的建設和軟件的開發,更重要的是通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資源和改革教學過程模式,以達到高效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的目的。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1.教育技術應用必須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33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由于教育和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差異,教育技術在不同的國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教育技術是在視覺教育、視聽教育、教育傳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我國則是在電化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由于教育和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34一、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教育技術早期發展階段的特征就是各種技術設備的研究與應用,而且傳媒硬件的發展應用一直是教育技術中很重要的研究方面。一、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教育技術早期發展階段的特征就是各種351.萌芽階段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發達國家的科學和藝術繁榮起來。17世紀,捷克的夸美紐斯首創班級授課的辦學形式和直觀教學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1822年,法國的尼克福發明了照相技術;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1890年,德國的一位傳教士發明了幻燈;1900年,無線電廣播試驗成功。使用幻燈進行教學,揭開了教育技術的序幕。1.萌芽階段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362.起步階段1920年,教育技術正式起步,主要標志是無聲電影、播音、幻燈機的應用。擴大了教育規模,提高了教育質量,滿足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素質和數量的需求。美國一些學校開始提倡和使用現代媒體進行直觀教育,形成了“視覺教育運動”。英國政府也批準重視播音和無聲電影教學,發展教育技術。2.起步階段1920年,教育技術正式起步,主要標志是無聲電影373.初期發展階段1929年,出現了有聲電影。30年代初,有聲電影很快用于教育和教學。同時無線電播音也得到應用,許多城市成立了廣播學校,開設了廣播課程。試驗和研究都證實,有聲電影教育發展最快,對提高教育效果最為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促進了對教育技術的研究。40年代,視覺運動發展為視聽教育運動。美國的戴爾提出了視聽教育的理論《經驗之塔》。3.初期發展階段1929年,出現了有聲電影。384.迅速發展階段50~60年代,視聽教育迅速發展到教育技術的新階段。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刺激了美國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教育技術研制和推廣的步伐。50年代末,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學說,設計了教學機器,程序教學引入教學領域,在美國及至世界各國掀起熱潮。60年代初,香農的傳播理論引入教育領域,促進了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4.迅速發展階段50~60年代,視聽教育迅速發展到教育技術的395.系統發展階段70年代起,彩電、錄像機、衛星電視等開始應用;80年代初,激光視盤、立體電視、電子黑板、多媒體技術相繼應用于教育教學。傳播媒體技術不斷向更高水平方向發展。國外教育技術70年代以后進入理論研究階段,尤其是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媒體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提倡媒體的綜合應用,追求教育的最優化和現代化。參看書上P14“系統技術的發展”的內容。5.系統發展階段70年代起,彩電、錄像機、衛星電視等開始應用40階段時間新媒體的介入新理論的引入或產生命名萌芽19C90年代幻燈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直觀教育起步20C20年代無聲電影(美)、播音(英)《學校中的視覺教育》視覺教育擴音教育初期發展30~40年代有聲電影、錄音戴爾《經驗之塔》視聽教育迅速發展50~60年代電視、計算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教育傳播學/工藝學系統發展70~80年代閉路電視系統、衛星廣播電視系統、信息、控制論教育傳播與技術網絡發展90年代以后多媒體、網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育技術國外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國外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階段時間新媒體的介入新理論的引入或41二、我國教育技術的起步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起,我國教育界就嘗試利用電影、幻燈等媒體作為教學工具。20世紀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的教育技術幾乎沒有什么發展。從1979年開始,教育部成立了電化教育局和中央電教館,負責全國的教育技術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1995年,中國教育科研網開通,標志著中國的網絡教育應用的開端。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的戰略目標。到2004年,143所高等院校設置了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40多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
二、我國教育技術的起步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起,我國教育界就42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重視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
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教育技術的手段將日益網絡化、智能化、虛擬化
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重視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43第四節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
視聽教學理論。它指出了各種視聽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傳播理論。它是全面研究人類進行信息傳送、交換、加工的科學。它建立起來的傳播過程與模式的理論和傳者、受者與傳播媒體的理論,對教育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學習理論。它是闡明人們的行為變化如何產生,揭示學習是依據什么機制而形成的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包括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具有濃厚的方法論特性,提供了適合于現代科學研究與管理的新方法。第四節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視聽教學理論。它指出了各種44一、視聽教學論視聽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戴爾(E.Dale),他提出了以“經驗之塔”為核心的視聽教學理論。(一)“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認為,人們學習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獲得知識比較容易。他用一個學習經驗的三角形寶塔圖來表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人們常稱之為“經驗之塔”。
從圖中可以看出,“經驗之塔”分為三大類十個層次
一、視聽教學論視聽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戴爾(E.D45經驗之塔經驗之塔46(二)“經驗之塔”理論的基本觀點戴爾把“經驗之塔”的要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寶塔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趨抽象。第二,教育、教學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進到抽象。
第三,教育、教學不能止于具體經驗,而要向抽象和普遍發展,要形成概念。
第四,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學媒體,可以使得學習更為具體,從而造成更好的抽象。第五,位于寶塔中層的視聽媒體,較言語、視覺符號更能為學生提供較具體和易于理解的經驗,并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其他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二)“經驗之塔”理論的基本觀點戴爾把“經驗之塔”的要點概括47二、傳播理論
傳播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信息傳遞過程。傳播理論是探討自然界一切信息傳播活動的共同規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它是按照確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媒體將相應的教學內容傳遞給教學對象的過程。
二、傳播理論傳播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信息傳遞過程。48(一)教育傳播現象教育傳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傳播現象,是按預定的教育目的,向確定的教育對象,傳遞知識、技能、思想意識等信息內容的一種傳播現象。教育傳播現象在古代社會早已存在,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達,現代的教育傳播過程和傳統的教育過程相比較,具有新的特點,如先進性、開放性、多樣性、多層性等。
(一)教育傳播現象教育傳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傳播現象,是按預定49(二)傳播過程模型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從總體而言,就是要研究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教者(傳播者)——媒介——學習者(接受者)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關系及其規律。在研究這一過程的方法上,往往是先把復雜的過程簡化為若干組成要素,根據其特征,用一些圖形、符號把這些要素的作用、地位和相互關系抽象出來,成為一種理想化的圖式,這就是“模型”。現代教育技術常常利用傳播過程模型來進行研究。
(二)傳播過程模型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從總體而言,就是50常見的傳播模型1.拉斯韋爾模型2.香農—韋弗模型3.貝羅模型常見的傳播模型1.拉斯韋爾模型511.拉斯韋爾模型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一個用文字形式表述的線性傳播過程模型:“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
這段話的意義是:誰,說了些什么,通過哪一種通道,對誰說,產生了什么效果。這就是所謂“五W”的傳播模型。1.拉斯韋爾模型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一個用文字形式表述的52WhoSayWhatlnWhich
ChannellToWhomWithWhatEffects誰說什么通過什么對誰說產生了什么渠道效果
傳者信息傳播媒介受者效果圖1—2拉斯韋爾傳播模型SayWhatlnWhich
ChannellWi53Asimplemodelofcommunicationprocess傳播者Who信息SaysWhat媒體Whichchannel受傳者ToWhom效果WithWhateffect反饋噪音Asimplemodelofcommunicatio54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五個領域(1)控制分析——即對傳播者(誰)的研究,分析傳播者對傳播過程的控制作用。(2)內容分析——即對信息內容的研究,研究傳播過程中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3)媒體分析——即對通道的研究,研究各種媒介的性能、特點、選擇、傳送方式等問題。(4)受眾分析——即對傳播對象的研究,研究傳播對象的興趣、需要、接收行為及影響的因素。(5)效果分析——即對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所產生的意見、態度、思想與行為的變化的研究。
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五個領域(1)控制分析——即對傳播者(誰55拉斯韋爾傳播模型簡評拉斯韋爾傳播模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但這個模型過于簡單,而且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即忽略了傳播的動機和信息的反饋因素。盡管如此,由拉斯韋爾模型而引申出來的五個研究領域,完全適合于我們通過對教育傳播過程分析來研究探索現代教育技術的規律。拉斯韋爾傳播模型簡評拉斯韋爾傳播模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和562.香農-韋弗模式信源編碼信道解碼信宿信息信號信號信息干擾反饋發射器接收器2.香農-韋弗模式信源編碼信道解碼信宿信息信號信號信息干擾反57香農—韋弗模型的意義
(1)傳播者,可以是個人或社會組織。傳播者從許多不確定的信息中,經過把關的作用,按某種目的選擇具有確定意義的信息(即訊息或消息),并準備將其傳送出去。(2)編碼——就是把具有確定意義的訊息轉換成不同類型的符號和信號。(3)通道——即把符號或信號依附、存貯在物質性的載體(即媒介)上,進行傳送的通道或途徑。(4)譯碼——把信號還原為符號并解析其意義。(5)信宿——接受訊息的受播者。(6)反饋——受播者在接受訊息后產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這些反應反過來影響到傳播者,使傳播者調節控制傳播過程。(7)干擾——指來自系統之外,影響到傳播過程的各個環節。
香農—韋弗模型的意義(1)傳播者,可以是個人或社會組織。傳583.貝羅模型3.貝羅模型59貝羅模型的解釋貝羅(Berlo)模型的特點是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四個基本部分:信源、訊息、通道和受播者,同時,模型著重顯示每一個基本部分是由若干因素所構成的。
貝羅模型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貝羅模型明確而形象地說明了影響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實現其傳播功能的條件,說明信息傳播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終效果不是由傳播過程中某一部分決定的,而是由組成傳播過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傳播過程中每一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約。
貝羅模型的解釋貝羅(Berlo)模型的特點是把傳播過60貝羅模型的應用貝羅模型現在常被用來解釋教育傳播過程,它說明了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影響和決定教學信息傳遞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各因素之間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為了提高教育傳播的效果,必須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貝羅模型給教育傳播研究提供了一些結構性因素的考慮,對研究變量的設計和決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貝羅模型的應用貝羅模型現在常被用來解釋教育傳播過程,它說明了61(三)教育傳播中的信息和媒體
教育傳播中的信息,指的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學內容。
教育信息的傳遞與物質載體(即教育傳播媒體)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教育信息都必須依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媒體)上,并由媒體來進行傳遞、加工、儲存。教育傳播研究就是要著重研究,選擇什么樣的載體,采用什么樣的技術手段進行信息的傳遞、加工和儲存,將會產生怎樣的作用和效果。
(三)教育傳播中的信息和媒體教育傳播中的信息,指的是根據教62三、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闡述關于人類如何學習的理論,包括學習是怎樣產生的,它經歷怎樣的過程,它有哪些規律,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等問題。在探悉學習現象的本質和學習活動的規律中,由于學者的觀點、視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簡要介紹有較大影響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幾個主要流派。
三、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闡述關于人類如何學習的理論,包括學習63一、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把一切學習的心理現象都歸結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把S-R作為所有心理現象的最高解釋原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的行為模式來概括,這種理論認為學習的起因在于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而不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
一、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把一切學習的心理現象都歸結為刺激(64(一)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的條件反射理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發展的奠基石。(一)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65條件反射是建立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是暫時性的神經聯系。建立的基本條件是,無關的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要形成條件反射需要進行多次強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條件反射是建立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是暫時性的神經聯系。建66巴甫洛夫的研究小組巴甫洛夫的研究小組67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68(二)華生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他是第一個將巴甫洛夫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二)華生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691.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只研究所觀察到的并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并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
1.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只研究所觀察到的并能702.華生的學習理論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在華生看來,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等)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所有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2.華生的學習理論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713.華生的恐懼形成實驗(條件反射的原理)因為一種動物和一種引起恐懼的刺激產生了聯系,嬰兒產生了對那種動物的恐懼。在形成條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無害怕的表現。后來,兔子出現后,緊接著就出現一個使小孩害怕的響聲,形成條件反應之后,單是兔子也能使小孩害怕,到后來小孩會對任何有毛的東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標本的動物,甚至有胡子的人。原來以兔子為條件的恐懼,現在泛化到相似的刺激。在實際教育中,許多學生的態度就是通過經典性條件反射而學到的。3.華生的恐懼形成實驗(條件反射的原理)因為一種動物和一種引72(三)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論桑代克是美國的心理學家,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人類是由動物進化來的,動物和人一樣進行學習,只是復雜程度不同而已。
(三)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論桑代克是美國的心理學家,他受達731.桑代克的“貓開迷籠”實驗他把餓得發慌的貓關進一只“迷籠”,籠外放著食物,籠門用活動的門閂關著。餓貓在籠子里躁動不安,亂碰亂抓,偶然碰到那個活動的門閂,門被打開了,貓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復,貓從籠中出來吃到食物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實驗表明,所有的貓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對緩慢地、逐漸地和連續不斷地改進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貓的學習是經過多次的試誤,由刺激情境與正確反應之間形成的聯結所構成的。“試誤說”1.桑代克的“貓開迷籠”實驗他把餓得發慌的貓關進一只“迷籠”742.桑代克的學習觀及其應用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無需觀念作媒介);人和動物遵循同樣的學習律;學習的過程是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漸進過程;學習遵循三條重要的學習原則:(1)準備律(2)練習律(3)效果律
桑代克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譬如人們用一些具體獎勵如五角星、口頭表揚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重復和操練。他對教師的總的勸告是“獎勵所想要的聯結”。一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可以擁有百萬個刺激—反應的聯結。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保持、消除、改變或引導各種聯結。2.桑代克的學習觀及其應用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刺激75(四)斯金納的學習理論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學派中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斯金納根據自己創制的斯金納箱對白鼠和鴿子進行實驗,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和強化理論,對教育實踐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四)斯金納的學習理論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學派中最有影響的心理學76斯金納像斯金納像771.斯金納的實驗斯金納箱內有杠桿和與食物儲存器相連接的食物盤。在箱內的白鼠按壓杠桿,就有一粒食物滾入食物盤。一只餓鼠進入箱內,開始時有點膽怯,經過反復探索,遲早會做出按壓杠桿的動作,同時獲得食物,若干次后,就形成餓鼠按杠桿取得食物的條件反射,斯金納稱此為操作性條件反射。1.斯金納的實驗斯金納箱內有杠桿和與食物儲存器相連接的食物盤782.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說”斯金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反射構成的,任何刺激——反應單元都應看作是反射。斯金納將有機體的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為是由人自身發出的。2.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說”斯金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反射793.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斯金納認為,學習一定的行為,務必要重視行為的后果。如果這一后果容易使這一行為再次發生,這就是一種正強化。如果行為的后果不容易使這一行為再次發生,就是負強化。(換句話說,正強化促進某一行為的發生,而負強化使人或動物避免作出某種行為。)人們可以有目的地設計強化程序,使人或動物學會某種行為,或控制某種行為的發生。3.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斯金納認為,學習一定的行為,務必要重80“強化原則”的運用斯金納認為立即強化優于延緩強化。強化原則是斯金納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斯金納運用操作強化原則設計和制造了一種教學機器,進行程序教學,為后來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斯金納的學習理論推動了程序教學運動的發展,使行為科學和教育技術的結合進入一個更為密切的階段。
“強化原則”的運用斯金納認為立即強化優于延緩強化。強化原則是814.斯金納程序教學的基本方法向學習者呈現一個小單元的信息(稱為框面)作為刺激,學習者通過填空或回答的方式作出反應,然后由反饋系統對該反應作出評價。反應錯誤就告訴學習者錯誤的原因;反應正確就得到強化,學習者就可以進入第二個框面的學習。“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不斷反復,直到學習者完成一個程序的學習。4.斯金納程序教學的基本方法向學習者呈現一個小單元的82二、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是指認識的過程以及對認識過程的分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于,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二、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是指認識的過程以及對認識過程的分析831.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興趣、愛好并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的學習刺激(例如教學內容)做出的主動地、有選擇地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學習者不再是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1.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842.認知學習理論的運用對現代教育技術而言,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習內容和材料的研究上,還必須研究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通過運用多種教學媒體來充分調動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2.認知學習理論的運用對現代教育技術而言,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85(一)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和認知學習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視人類課堂情境中的學習問題的研究。他認為:學習不在于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連接,而是在于通過主動發現來形成認知結構。他所提出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是當代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觀點:(一)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研究兒童86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指反映事物之間關系的內部認識系統,或者說,是個體關于某一事物的全部知識及其組織。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學習中:①重視已有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②重視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與發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直覺思維)。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指反映事物之間關系872.重視對學科的基本結構的學習無論教師選教什么學科,務必要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即概括化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就容易記憶學科知識,就能促進學習的遷移,促進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并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的興趣。2.重視對學科的基本結構的學習無論教師選教什么學科,務必要使883.提倡發現學習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門學科不僅是“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他指出,“我們的教學并不希望學生成為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布魯納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知識的過程。關于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3.提倡發現學習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門學科不僅是“學會什么”,89(三)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奧蘇貝爾是美國紐約州大學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學教授,其認知同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1.有意義學習理論2.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3.先行組織者策略(三)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奧蘇貝爾是美國紐約州大學研究院的901.有意義學習理論當學生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有意義學習便發生了。
認知同化理論的核心是:學生能否獲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于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1.有意義學習理論當學生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912.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的。對學生來講,學習不包括任何發現,只要求他們把教學內容加以內化(即把它結合進自己的認知結構之內),以便將來能夠再現或應用。發現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不是現成地給予學生的,而是在學習內化之前,必須由他們自己去發現這些內容。2.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基923.先行組織者策略奧蘇貝爾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適當相關的,最清晰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就是所謂的組織者。先行組織者有助于學生認識到:只有把新的學習內容的要素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特別相關的部分聯系起來,才能有意義地習得新的內容。3.先行組織者策略奧蘇貝爾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最有效的93(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的認知用計算機進行功能模擬,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待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中進行加工的過程。(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的認知用計算94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模式1974年,加涅根據現代理論,運用計算機模擬的思想,提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通過這個模式我們可以了解,在學習時學習信息在學習者內部的主要流程。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模式1974年,加涅根據現代理論,運用計算95三、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也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并力圖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情境性學習活動中,以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個人理解的意義。
三、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96德國的“魚牛”童話說的是在一個小池塘里住著魚和青蛙,他們是一對好朋友。他們聽說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魚由于自己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只好讓青蛙單獨走了。這天,青蛙回來了,魚迫不急待地向他詢問外面的情況。青蛙告訴魚,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東西。“比如說牛吧,”青蛙說:“這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它的身體很大,頭上長著兩個犄角,吃青草為生,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點,長著四只粗壯的腿,還有大大的乳房”。魚驚叫道:“哇,好怪喲!”,同時腦海里即刻勾畫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個大大的魚身子,頭上長著兩個犄角,嘴里吃著青草,……。德國的“魚牛”童話說的是在一個小池塘里住著魚和青蛙,他們是一97德國的“魚牛”德國的“魚牛”981.皮亞杰的基本觀點皮亞杰提出圖式(scheme)的術語用于解釋認知結構。圖式是人們為了應付某一特定情境而產生的認知結構。
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1.皮亞杰的基本觀點皮亞杰提出圖式(scheme)的術語用于99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所謂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1003.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要素由于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同學、伙伴、同事)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屬性。3.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要素由于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1014.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式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4.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1025.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正是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它為克服傳統教學設計的不足(傳統的教學設計往往是單向傳輸的、被動的和封閉的)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與途徑,所以建構主義被認為是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5.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正是順應建構103四、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理論是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和突變論)的總稱,既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思維科學發展綜合的結果,又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是探討一切科學領域的普遍性的科學方法。四、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理論是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104(一)系統科學基本理論系統科學是研究一切系統的原理、模式和規律的橫斷學科。系統科學認為,系統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科學主張把事物、對象看作一個系統,通過整體的研究來分析系統中的成分、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信息的傳遞和反饋來實現某種控制作用,以達到有目的地影響系統的發展并獲得最優化的效果。(一)系統科學基本理論系統科學是研究一切系統的原理、模式和規1051.系統與要素
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所謂要素,就是構成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研究事物時,通常就要把該事物分解為若干個相互聯系的部分。這些相互聯系的,反映事物本質的各個組成部分就是該事物的要素。運用系統思想與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就要決定要素的取舍,即找出哪些是對系統性質、功能、發展、變化有決定影響的部分作為系統的要素加以研究,而次要的因素則可以忽略。
1.系統與要素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106
2.結構和功能所謂結構,是指系統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亦即諸要素在時空連續區上相對穩定的排列組合方式。
比如,用三根同樣的木條,只是由于排列組合的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結構。所謂功能,是指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現的能力。也就是系統把所接受的作用(輸入)轉換成輸出的方式與能力。系統的功能是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的總和,是系統本身所具有的能力。2.結構和功能所謂結構,是指系統諸要素相互聯系、107(二)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二)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1081.整體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沒有整體聯系,沒有整體結構,要使系統發揮整體功能是不可能的。1.整體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1092.有序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而且有漲落即偏離平衡態,才可能走向有序;沒有開放、沒有漲落、處于平衡態的系統,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2.有序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而且有漲落即偏離平衡態,才可能走1103.反饋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可能實現有效地控制,從而達到目的;沒有信息反饋的系統,要實現有效地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3.反饋原理任何系統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可能實現有效地控制111(三)系統方法系統方法,就是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方法,研究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系統問題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具有一定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整體來加以考察的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精確地考察對象,以求得整體獲得最佳功能的科學方法。
(三)系統方法系統方法,就是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方法,研究和1121.系統方法的基本步驟(1)從需求分析中確定問題。(2)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3)選擇問題解決的策略。(4)實施問題求解的策略。(5)確定實施的有效性。1.系統方法的基本步驟(1)從需求分析中確定問題。1132.教學系統設計通過系統分析技術(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形成制定、選擇策略的基礎,通過問題解決的策略優化技術(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以及評價調控技術(試驗、形成性評價、修改和總結性評價)使解決復雜的教學問題的最優方案逐步形成,取得最好的效果。2.教學系統設計通過系統分析技術(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114作業1.簡述現代教育的基本教育觀。2.如何理解教育的信息化是實現教育全民化、終身化、個性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支柱?3.簡述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4.簡述“經驗之塔”理論的內容和基本觀點。5.比較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6.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7.舉例說明系統科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作業1.簡述現代教育的基本教育觀。115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了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的概念3.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4.掌握教育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16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了解教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的概念3.了解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4.掌握教育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
本章學習任務:117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第四節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教育技術概述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118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一、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都會表現出不同時代的性質和特點。教育的基本規律有兩條,一是內部規律,即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個體發展;二是外部規律,即教育必須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第一節現代教育與教育信息化一、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隨人類社會119二、現代教育的特征現代教育是指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它體現了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教育呈現出的一種新特點和新性質,是現代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二、現代教育的特征現代教育是指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1201.教育的全民化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受教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給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受教育的要求,必須擴大教育的空間,教育要跨出學校教育、正規教育單一模式的局限,大力發展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開辟業余學校、開放學校、網絡學校等,以滿足教育全民化需要。
1.教育的全民化隨著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受教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1212.教育的終身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深刻地分析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為人類正在走向學習化社會,每個人必須終身繼續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石。2.教育的終身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國際教育委員1223.教育的個性化既然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而人的潛能、個性各不相同,所以教育不是生產流水線,無法按照統一的設計、既定的流程,生產出標準化的產品,而只能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人而異地發展其思想、能力和創造性。教育的個性化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又滿足了現代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教育的個性化既然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而人的潛能、個性各不1234.教育的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冷戰已經結束,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但國際競爭卻日益劇烈。這種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世界各國十分重視21世紀的人才培養,紛紛研究和出臺教育改革方案,為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作好人才的準備。4.教育的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1245.教育的信息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質量要求,另一方面也為現代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手段,給現代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5.教育的信息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一125三、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三、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1261.21世紀的素質教育觀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強調的是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受教育者必須學會認知(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be)。1.21世紀的素質教育觀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富有創新精1272.現代終身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活到老,學到老。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2.現代終身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1283.信息時代的師生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地位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3.信息時代的師生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1294.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境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學媒體由原來的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既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手段。教材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與網上教材,教材由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對象。4.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發展1305.現代知識質量觀新教學理念下的“知識質量觀”提出了新的見解:強調知識的發現過程,更關注學生發現知識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結論的記憶;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與社會和自然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能力等。5.現代知識質量觀新教學理念下的“知識質量觀”提出了新的見解1316.現代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構建新的教學環境,探索與實踐新的教學模式。6.現代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32傳統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教學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師、學生、教材、媒體教學形式分科定時,集體教學,無個性的個體學習行為多樣化、多學科交叉的問題解決式學習,個性化的合作式學習教學內容系統知識、基本能力創造精神、實踐能力教學方法教師講授為主,說教式教學,啟發學生探究為主,交互式學習,教學媒體以黑板、粉筆為主的傳統媒體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媒體師生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被動學習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評價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差異傳統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教學要素教師、學133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還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如:以音像技術為基礎的課堂多媒體組合教學;基于衛星電視廣播的遠距離教學;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的個別化學習;基于因特網的遠程通訊教學;虛擬現實仿真教學等等。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還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134四、教育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導致教育領域發生了更為徹底更為深刻的革命,這就是教育信息化。四、教育信息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導致教育領域發生了1351.教育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英國人阿什比在《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指出,人類教育史上曾經歷過“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專門教育機構的出現;第二次革命是采用文字作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第四次革命是光、電子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由此可見,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大的教育發展與變革都與同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1.教育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英國人阿什比在《科技發達時代的1362.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信息技術是指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度量、傳輸、變換、處理、識別和應用的科學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數字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局域網絡技術、因特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其中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已逐步得到廣泛應用。2.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信息技術是指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度量1373.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并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3.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1384.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其內涵為用現代信息技術構造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所有的教育資源將在這個環境中得到溝通和交流,新的教學模式將在這個環境中產生和運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不僅是信息媒體和信息技術的引入過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大轉變的過程,是以信息的觀點對教育系統進行分析和認識的過程。4.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其內涵為用現代信息技術構造一個網絡化、數1395.教育信息化的特點與特征從技術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開放性、資源的共享性、學習的交互性、任務的協作性。5.教育信息化的特點與特征從技術層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1406.當今世界改革追求教育信息化美國的《面向2l世紀教育行動計劃》新加坡的《資訊科技教育總藍圖》香港的《應用資訊科技發展優質教育:五年策略》中國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都對在本國、本地區推進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和策略。6.當今世界改革追求教育信息化美國的《面向2l世紀教育行動141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一、
教育技術的定義AECT(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在1994年對教育技術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節
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一、
教育技術的定義AEC142定義的構成和內涵開發印刷技術視聽技術基于計算機的技術整合技術設計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學習者特征利用媒體利用革新推廣實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規管理項目管理資源管理傳送系統管理信息管理評價問題分析標準參照測量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范疇EducationalTechnology定義的構成和內涵開發設計利143AECT2004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恰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AECT2004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144二、幾個相關概念1.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是應用科學技術的理論研究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優化的方法、手段和方法論的交叉學科。二、幾個相關概念1.教育技術學1452.電化教育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就是電化教育。2.電化教育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1463.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3.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147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1.教育技術應用必須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2.在信息時代必須重視新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的作用。3.教育技術應用中應強調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4.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目的,不僅僅是硬件環境的建設和軟件的開發,更重要的是通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資源和改革教學過程模式,以達到高效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的目的。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1.教育技術應用必須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148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由于教育和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差異,教育技術在不同的國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教育技術是在視覺教育、視聽教育、教育傳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我國則是在電化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三節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由于教育和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的149一、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教育技術早期發展階段的特征就是各種技術設備的研究與應用,而且傳媒硬件的發展應用一直是教育技術中很重要的研究方面。一、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教育技術早期發展階段的特征就是各種1501.萌芽階段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發達國家的科學和藝術繁榮起來。17世紀,捷克的夸美紐斯首創班級授課的辦學形式和直觀教學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1822年,法國的尼克福發明了照相技術;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1890年,德國的一位傳教士發明了幻燈;1900年,無線電廣播試驗成功。使用幻燈進行教學,揭開了教育技術的序幕。1.萌芽階段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1512.起步階段1920年,教育技術正式起步,主要標志是無聲電影、播音、幻燈機的應用。擴大了教育規模,提高了教育質量,滿足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素質和數量的需求。美國一些學校開始提倡和使用現代媒體進行直觀教育,形成了“視覺教育運動”。英國政府也批準重視播音和無聲電影教學,發展教育技術。2.起步階段1920年,教育技術正式起步,主要標志是無聲電影1523.初期發展階段1929年,出現了有聲電影。30年代初,有聲電影很快用于教育和教學。同時無線電播音也得到應用,許多城市成立了廣播學校,開設了廣播課程。試驗和研究都證實,有聲電影教育發展最快,對提高教育效果最為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促進了對教育技術的研究。40年代,視覺運動發展為視聽教育運動。美國的戴爾提出了視聽教育的理論《經驗之塔》。3.初期發展階段1929年,出現了有聲電影。1534.迅速發展階段50~60年代,視聽教育迅速發展到教育技術的新階段。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刺激了美國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教育技術研制和推廣的步伐。50年代末,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學說,設計了教學機器,程序教學引入教學領域,在美國及至世界各國掀起熱潮。60年代初,香農的傳播理論引入教育領域,促進了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4.迅速發展階段50~60年代,視聽教育迅速發展到教育技術的1545.系統發展階段70年代起,彩電、錄像機、衛星電視等開始應用;80年代初,激光視盤、立體電視、電子黑板、多媒體技術相繼應用于教育教學。傳播媒體技術不斷向更高水平方向發展。國外教育技術70年代以后進入理論研究階段,尤其是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媒體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提倡媒體的綜合應用,追求教育的最優化和現代化。參看書上P14“系統技術的發展”的內容。5.系統發展階段70年代起,彩電、錄像機、衛星電視等開始應用155階段時間新媒體的介入新理論的引入或產生命名萌芽19C90年代幻燈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直觀教育起步20C20年代無聲電影(美)、播音(英)《學校中的視覺教育》視覺教育擴音教育初期發展30~40年代有聲電影、錄音戴爾《經驗之塔》視聽教育迅速發展50~60年代電視、計算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教育傳播學/工藝學系統發展70~80年代閉路電視系統、衛星廣播電視系統、信息、控制論教育傳播與技術網絡發展90年代以后多媒體、網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育技術國外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國外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階段時間新媒體的介入新理論的引入或156二、我國教育技術的起步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起,我國教育界就嘗試利用電影、幻燈等媒體作為教學工具。20世紀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的教育技術幾乎沒有什么發展。從1979年開始,教育部成立了電化教育局和中央電教館,負責全國的教育技術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1995年,中國教育科研網開通,標志著中國的網絡教育應用的開端。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的戰略目標。到2004年,143所高等院校設置了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40多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
二、我國教育技術的起步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起,我國教育界就157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重視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績效技術與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低溫倉儲投資環境分析考核試卷
- 表面貼裝技術成本控制考核試卷
- 中藥材種植保險產品設計考核試卷
- 基層社會治理典型經驗材料
- 組胚英語單詞表
- 人事介紹信范文
- 惠陽時代廣場營銷推廣操作方案
- 歡慶十九活動方案
- 武館續費活動方案
- 汽車避震活動方案
- 運輸公司交通安全培訓課件
- 2025年陜西省中考數學試題(解析版)
- 《康復治療學專業畢業實習》教學大綱
- 北師大版7年級數學下冊期末真題專項練習 03 計算題(含答案)
-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標準版
-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教案(全冊)
- 河道保潔船管理制度
- 【增程式電動拖拉機驅動系統總體設計方案計算1900字】
- 國家開放大學行管專科《監督學》期末紙質考試總題庫2025春期版
- 高中家長會 共筑夢想,攜手未來課件-高二下學期期末家長會
- 世界電網頻率及電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