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全解_第1頁
2022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全解_第2頁
2022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全解_第3頁
2022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全解_第4頁
2022高考二輪復習文言文知識全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講解】一、考查形式多以選擇、簡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實詞、虛詞、文言斷句、古代文化常識、篩選概括信息、翻譯等。二、知識講解(-)五類常考實詞通假字: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的分類如下: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例:《燭之武退秦師》中〃失其所與,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現代一般認為〃知''通〃智"。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例:《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早〃的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早〃是本字,“蚤〃是假借義,〃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例:《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I」、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三)對話標志斷句法。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日''〃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四)語序句式斷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五)修辭方法斷句法。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六)總分關系斷句法。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七)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八)重平時,需勤練--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干曲,觀干劍,斷句也要常實踐。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四、分析綜合題(選擇題)答題技巧(-)設誤類型.時序錯亂。在概括傳記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成敘述混亂。.張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說之話〃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將甲的觀點態度說成是乙的觀點態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因果混亂。將毫無因果關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強加因果關系,或者將原有的因果關系顛倒。4?曲解文意。即曲解個別字詞句的含義,或者故意忽略關鍵詞語,致使轉述背離原文。5.以偏概全。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擴大成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信息,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地點不合。指將不同空間的事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關系。(二)解題關鍵點1.準確定位信息區間分析綜合題,通常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設置選項。因此解答時,考生應依照選項內容,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語段或語句,鎖定比對區間。從七大角度思考比對比對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地比對、分析,從中發現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的內容一般包括比對人物、時間、地點、關鍵詞語、添加內容、因果關系、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及其他類的詞語等。比對的七大角度: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李戴、顛人物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2)時間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顛倒、搞錯。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3)地點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4)關鍵詞語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5)添加內容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因果關系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施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比對一些增刪的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看看有無以偏概全或歸納不完整等陷阱。五、分析綜合題(簡答題)(-)六大命題角度.概括特點:從命題實際來看,可分為人物形象特點和事物形象特點。.概括主要情節:情節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概括情感態度:情感態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等語氣詞,或批評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象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提煉作者觀點: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容或闡發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度的關鍵。6.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文章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二)答題三步驟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認真審讀題干,抓住關鍵詞,明確提問方向,閱讀文本及組織答案時始終扣住關鍵詞,使思考和答案緊緊圍繞提問方向,避免答非所問。比如2015年江蘇卷〃歐陽發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關鍵詞是〃治學方面〃〃哪些特點〃〃簡要概括〃,找出了關鍵詞,也就找出了提問方向及答題注意點,就是〃簡要概括治學特點〃。第二步:讀文本,定區間明確提問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準答題的區間。有的題目給出答題的區間,有的沒有給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鎖定區間,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幾段。無論是某段還是某幾段,都要找準,不要遺漏。第三步:用技巧,組答案在確定答案的要點時,可依據賦分猜測有幾個要點,比如賦分4分,答案要點一般為2個或4個;賦分3分,答案要點一般為3個。在組織答案時,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摘錄法這是選摘原文詞句作答的一種方法。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如只出現關鍵詞,那還需要考生去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2.句意(層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考生要通過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法的關鍵點在于根據句意或層意提煉出這一層或這一句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答題時一定要按關鍵點作答。六、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門《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三)古文翻譯口訣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高考演練】(2021?新高考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JX,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桓宣救之,虎解去。晉王傳檄天下,稱:〃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祖逖節度。〃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2.一詞多義: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如〃道''的引申義為〃方向、方法、道理"。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現在屬貶義詞。3.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語。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詞意擴大、詞意縮小、詞意轉移、詞意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幾種。(1)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今義指〃整個中國(2)詞義縮小: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谷〃,古義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詞義轉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如〃孫子臏腳''的〃腳”,古義指''小腿",今義專指〃足"。(4)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現在表示的語義較弱。如〃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不好意思(5)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現在表示的語義較強。如”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為兵家所重。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的人民,文中指后者。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的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發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祖逖北伐,先在譙城遭石虎圍攻,幸得桓宣救;后鎮雍丘,屢次派兵邀擊后趙軍隊,使后趙疆土日益縮小;又為攻取河北練兵積谷,與后趙相持。大興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桑,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祖逖死后,后趙頻頻侵犯河南地區,攻陷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擋不住,退駐壽春,后趙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重新陷入了騷亂。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5)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解答:(1)〃少"表示時間,修飾〃有大志〃,作它的狀語,〃少"后不可斷,排除B、D;〃中夜〃是〃半夜〃的意思,修飾〃聞",其后不可斷,排除A。故選:C。句子翻譯為: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2)C.〃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錯,原文為〃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這里〃將〃是"率領〃的意思,那么〃部曲〃應該是指〃軍隊”,因此也就是前者。(3)A.〃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錯,原文為"給干人原,布三千XE,不給鎧仗,使自召募〃,只給了一千人的糧食,三千人的布匹,軍隊而已沒有,由此可以看出并沒有〃盡力支持",且〃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無中生有。①報:回復;聽:聽任;互市:互相貿易。句子翻譯為:祖逖不回復他的信,但是聽任雙方來往貿易,因而獲取了十倍的利潤②遂:成功;感激:情緒激動。句子翻譯為:知道統一北方的大業難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發了重病。原文為〃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由此可以概括出: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原文為〃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由此可以概括出: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答案:TOC\o"1-5"\h\zCCA①祖逖不回復他的信,但是聽任雙方來往貿易,因而獲取了十倍的利潤②知道統一北方的大業難以成功,受到很大刺激,引發了重病。①祖逖多次攔擊后趙軍隊取勝,使得后趙疆土縮小,后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沒有阻止民間互相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趙百姓,使得兩國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參考譯文: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亂,由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外族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祖逖這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招募士兵。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且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準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干多人然后繼續前進。祖逖已經進入譙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圍了譙城,桓宣來解救祖逖,石虎解圍而去。晉王傳檄文昭告天下,稱:〃石虎膽敢率領犬羊烏合之眾,渡過黃河荼毒民眾,現派遣瑯邪王司馬褒等九軍、精銳士卒三萬,由水、陸四路直赴賊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揮。〃大興三年,祖逖鎮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攔擊后趙軍隊,后趙鎮守的將士歸附祖逖的很多,后趙疆土日益縮小。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詔加封祖逖鎮西將軍,祖逖在軍中,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患,勉勵督促農業生產,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祖逖在積谷練兵,為奪取黃河以北做打算。后趙王石勒很擔心這件事,于是到幽州為逖修了祖父、父親的墳墓,安排了兩戶人家替他們看守祖墳,于是給祖逖寫了一封信,請求通使及互相貿易。祖逖沒有答復這封信,而聽憑雙方民間互相貿易,收取十倍的利潤。禁止將領們不使他們侵犯后趙的百姓。兩國邊境之間,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讓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守合肥,祖逖已經掃除了障礙,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淵突然有一天來統領這里,祖逖內心怏怏不樂,又聽說王敦與劉刁互相結怨,將要有內亂。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緒激動引發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親生父母,譙國、粱國之間都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趙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不能抵抗,退守壽春。后趙于是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騷亂不安了。(2021?江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日:〃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賺,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譯,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上患吏多受5!求,密使左右試賂之。②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5)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缽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本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先要理解評價語,闡述這句話說明的道理,再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分析這樣說的目的。解答:(1)〃故'解釋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前面〃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大意是〃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句意完整,其后斷句,排除ADO〃雖〃表轉折,其前斷句,〃雖童孺皆為王〃大意是〃即使童孺幼子都封為王",語意完整,中間不可斷,排除C。故選:Bo譯文: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都封為王,封為王的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D.〃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有誤,庶務沒有這一層含義。庶務:古時指各種政務。亦指這些事務的經辦人員。故選:Do(3)B.〃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表述有誤,原文為“安用重法邪〃,意為不需要用重法,但并不能說明嚴刑峻法不能達到目的,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故選:Bo(4)①患:擔心;受5!求:接受賄賂;密:暗地里,秘密地;左右:身邊的人。譯文: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②惡:厭惡,討厭;樂:喜愛,喜歡。譯文: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成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說明的道理是君主要做好表率,因為做臣子的會像影子那樣效仿君主的行為。文中的唐太宗就是群臣的榜樣。比如他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宗族,于是將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他還減輕百姓賦稅,選用廉吏治理百姓,寬刑法。他贊同張玄的意見,不獨斷專行,任賢能(6)感情色彩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如〃逢迎",古義是”迎接",中性詞;今義是〃迎合〃,貶義詞。4.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外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如《鴻門宴》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出入〃,翻譯的時候詞義偏在"入〃。5.詞類活用: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詞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義。(1)名詞的活用名詞作狀語:〃日扳仲永謁于邑人''中''日〃是名詞作狀語,〃每天”的意思。名詞作動詞:〃沛公軍霸上〃中〃軍〃是名詞作動詞,〃駐扎、駐軍”的意思。名詞的使動用法:〃既東封鄭〃中〃封〃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的意思。名詞的意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中〃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作為邊境”的意思。(2)動詞的活用動詞活用為名詞:〃蓋失強援〃中〃援〃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援助者〃的意思。動詞的使動用法:〃項伯殺人,臣活之〃中“活〃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的意思。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他還接受裴矩諫言,當眾表揚諫言。這些事跡足以證明他是后世君王學習的榜樣,正因太宗能做好表率,才能上行下效,促成"貞觀之治”。司馬光借寫唐太宗,意在告誡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答案:(1)BDB(4)①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②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成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是說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司馬光這樣說的目的是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2021-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閶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日:〃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日:〃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因問準曰:〃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軌為可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速召面諭,授敕俾行。〃欽若至,未及有言,準遽曰:〃主上親征,非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為國柄臣,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閏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皆及保州,復為州碧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擊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日:〃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如許通和,即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契丹猶覬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閶州人請幸成都/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洵州人請幸成都/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閶州人/請幸成都/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閶州人/請幸成都/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釁鼓,指古代戰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契丹軍隊南侵宋朝,面對強敵,寇準堅決反對退避內地,提出應當嚴懲主張避戰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駕親征。寇準舉薦主張避戰的王欽若鎮守天雄軍,并告誡欽若:皇上決定親征,臣子不可辜負圣意。欽若驚懼不敢推辭。契丹軍隊屢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虜、順安軍,又攻北平碧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軍迎頭痛擊。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丹達成盟約。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②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解答:(1)〃時''為時間狀語,不可位于句尾,排除A、D;〃請幸金陵"的主語是"王欽若",而不是〃臨江人",其前斷句,排除Bo故選:C。句子翻譯為:九月,契丹大舉進攻。當時因為敵人進入深遠,朝廷上下震動。皇帝召見群臣詢問對策。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到金陵。陳堯叟,是閶州人,請求皇帝到成都。(2)C.農歷中逢閏年加的一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稱為〃閏某月D.〃宋朝皇帝......主動提出議和〃錯,原文為〃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錯,是契丹主動提出議和。①每:常常;縱:縱使;輒:就;徜徉:來回游蕩。句子翻譯為: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②故事:先例;宜:應該。句子翻譯為: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答案:TOC\o"1-5"\h\zCCD①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撒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②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2021?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俞B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惟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凈;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解答:(1)〃選人〃這里是名詞,〃候選人〃的意思,作''多詐冒資蔭"的主語,其后不可斷,排除A、D;〃有......者〃為固定結構,〃有......的人〃,不可斷開,排除B。故選:C。該句翻譯為: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2)B.〃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錯,〃抵極刑''就是〃處以死刑D.〃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以偏概全,原文為〃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意思是〃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①而:然而;復:再,又;存:保存;大信:大的信用。句子應翻譯為: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交由法律處理,這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②覆視:查核,查看;矜:同情;聞:上報。句子應翻譯為:(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答案:TOC\o"1-5"\h\zCBD①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②(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參考譯文: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皇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說:〃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觸犯圣顏而堅持執行法律,言辭像泉涌一樣,皇上都聽從他的,天底下沒有冤案了。御縣縣令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非常生氣,想要殺了他。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進諫說:“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有的,不是陛下一個人所獨有的。現在裴仁軌犯了輕罪卻而處以死刑,我擔心人們會手足無措。〃唐太宗非常高興,免去了裴仁軌的死罪,提拔李乾祐為侍御史。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可是負責的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里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沒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內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討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動詞的為動用法:〃等死,死國可乎“中〃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死''的意思。形容詞的活用: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四美具,二難并〃中〃美〃和〃難〃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分別為''美好的事物"和〃難得的賢主和嘉賓〃。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火尚足以明也〃中"明〃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照明〃的意思。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綠〃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的意思。數詞的活用:數詞活用為名詞:〃其一犬坐于前〃中"一”為數詞活用為名詞,〃一匹狼〃的意思。數詞活用為動詞:〃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貳''為數詞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的意思。數詞活用為形容詞:〃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一〃為數詞活用為形容詞,〃全、滿"的意思。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皇上說:"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二)文言虛詞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常見文言虛詞18個。(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主要的作用是組合語言單位。虛詞種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代詞七類。18個文言虛詞為:于、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貝!]、而、且、乃、之、乎、者、也。【規律總結】一、文言實詞〃推斷7法"1.字形推斷法漢字雖歷經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