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_第1頁
2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_第2頁
2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_第3頁
2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_第4頁
2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講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選擇題一百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了對遺傳物質的探索歷程。對此有關敘述錯誤的是()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證明了遺傳因子是DNA在艾弗里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只有加入、型菌的DNA才會發生轉化現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之所以更有說服力,是因為其蛋白質與DNA能完全分開最初認為遺傳物質是蛋白質,是推測氨基酸的多種排列順序可能蘊涵遺傳信息【解析】孟德爾用豌豆進行雜交實驗,發現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答案】A格里菲思(F.Griffith)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了著名的轉化實驗,此實驗結果()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證明了蛋白質是遺傳物質沒有具體證明哪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有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轉化因子”,并沒有證明”轉化因子”是哪一種物質。【答案】D用35S標記的孔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經過一段時間的保溫,攪拌、離心后發現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對于沉淀物中還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確解釋是()經攪拌與離心后還有少量含有35s的廣噬菌體吸附在大腸桿菌上2離心速度太快,較重的廣噬菌體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2孔噬菌體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質進入大腸桿口菌內口【解析】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攪拌并離心的目的是將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與大腸桿菌分離。但由于技術的限制,經上述操作之后,還有少量的噬菌體吸附在大腸桿菌上,導致下層的沉淀物中也帶有少量放射性。【答案】A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在培養有R型細菌的1、2、3、4四支試管中,依次分別加入從,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質、多糖,經過培養,檢查結果發現試管內仍然有R型細菌的是()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解析】能引起R型菌向S型菌轉化的是DNA,所以當加入,型菌的DNA時,能發生轉化現象,但只有一部分細菌發生轉化,其余大部分細菌仍為R型菌。【答案】D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合成自己的蛋白質需要()噬菌體的DNA和細菌的氨基酸細菌的DNA和噬菌體的氨基酸細菌的DNA和氨基酸噬菌體的DNA和氨基酸【答案】A關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下列哪一項敘述是正確的(無莢膜R型細菌不能使小鼠發病;有莢膜S型細菌使小鼠發病)()R型細菌與$型DNA混合后,轉化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用S型細菌的DNA與活R型細菌混合后,可能培養出S型菌落和R型菌落用DNA酶處理S型細菌的DNA后與活R型細菌混合,可培養出S型菌落和R型菌落D.格里菲思用活R型細菌與死R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可導致小鼠死亡,這就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解析】R型細菌與,型細菌混合后,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DNA酶將S型細菌的DNA分解,分解后的DNA沒有活性,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格里菲思的實驗中,沒有將DNA與其他物質分開,所以最終沒有證明S型細菌的遺傳物質究竟是什么。【答案】B如果用15N、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為()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解析】噬菌體由DNA和蛋白質兩種成分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堿基,能夠標記上15N和32P而蛋白質含有氨基(—NH)和甲硫氨酸(含有—SH),能夠標2記上15N和35S。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沒有進入噬菌體,只有DNA進入噬菌體,并利用細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來合成自身的子代蛋白質外殼和子代DNA,因此,只有在子代噬菌體的DNA中能找到放射性元素:15N、32P。【答案】B已知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無莢膜的肺炎雙球菌對小鼠無害。請據下列實驗回答:從有莢膜的肺炎雙球菌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培養無莢膜細菌的培養基中,并將培養液注射到小鼠體內,其結果不正確的是()有莢膜菌無莢膜菌理釁地工豐冬A』、鼠死亡至「蛋白質,->外-鼠正常多糖十地上.一*鯉-C.小鼠正常『皿工?*冬D.小鼠死亡DNAIW【解析】S型菌能使小鼠死亡,使R型菌(無莢膜菌)轉化為S型菌(有莢膜菌)的是S型菌的DNA。DNA酶會使DNA水解,故第四組不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小鼠不

會死亡。【答案】D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活細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在小鼠體內S型、R型細菌含量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口......()£共11*1117方I./b一°時間在死亡的小鼠體內存在著、型、R型兩種類型的細菌曲線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R型細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統所消滅曲線bc段上升,與,型細菌在小鼠體內增殖導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關S型細菌數量從0開始增加到一定值是R型細菌基因突變的結果【解析】S型菌從0開始增加到一定值是由于S型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菌DNA中,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為基因重組。£共11*1117方I./b一°時間【答案】D科學家從煙草花葉病毒(TMV)中分離出a、b兩個不同品系,它們感染植物產生的病斑形態不同。下列4組實驗(見下表)中,不可能出現的結果是()

實驗編號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病斑類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①a型TMV-感染植物a型a型b型TMV-感染植物b型b型③組合病毒3型TMV的蛋白質十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b型a型④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質十氈型TMV的RNA1感染植物a型x型A.實驗①B.實驗②C.實驗③D.實驗④【解析】組合病毒感染植物后,在其遺傳物質的指導下大量繁殖,產生的子代病毒的類型決定于相應的遺傳物質。若遺傳物質是b型TMV的RNA,分離出的病毒應是b型,病斑類型也是b型。【答案】C二、非選擇題回答下列與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有關的問題:I.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標記完成了著名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

lilt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第二步第=步:任攪拌器中攪拌,使在細菌外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覓淀物的放lilt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第二步第=步:任攪拌器中攪拌,使在細菌外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覓淀物的放尉性很低第一步:第二步:(2)以上實驗結果說明:,再用噬(3)若要大量制備用35S標記的噬菌體,需先用35S的培養基培養菌體去感染II.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2戶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在理論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的實際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的上層液體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再用噬⑴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采用的實驗方法是。在理論上,上清液放射性應該為0,其原因是。由于實驗數據和理論數據之間有較大的誤差,由此對實驗過程進行誤差分析:在實驗中,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時間如果過長,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在實驗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將(填”是”或”不是”)誤差的來源,理由是。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上述實驗中,(填”能”或”不能”)用\5n來標記噬菌體的DNA,理由

是。【答案】I.(1)第一步:用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第二步: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大腸桿菌被35S標記的大腸桿菌(1)同位素標記法(同位素示蹤法)理論上講,噬菌體已將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腸桿菌內,上清液中只含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①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來,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②是沒有侵入大腸桿菌的噬菌體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DNA是遺傳物質不能因為在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N元素下圖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圖解。請回答:加熱殺死的$活的加熱殺死的$活的R⑴分析圖A可以看出,加熱殺死有毒的S型細菌與活的R型無毒的細菌混合注入小鼠體內,小鼠將,原因是。⑵若用同位素標記法分別對蛋白質和DNA進行標記,可選用下列哪一組?。B.35S和32PA.14C和18OC.14C和32PD.35S和18O(3)B.35S和32P【答案】(1)死亡S型細菌的DNA將R型細菌轉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細菌,使小鼠死亡(2)B(3)設法將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它們的作用(選做題)肺炎雙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兩種類型。其中S型細菌外面

有多糖類的莢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型細菌外面沒有莢膜,無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請分析下列實驗并回答問題。S型肺炎雙球菌有不同的亞型,其主要區別在于構成莢膜的多糖存在差異。格里菲思將SIII型菌在特殊條件下進行體外培養,從中分離出RII型菌。由此判斷,RII型菌的出現是的結果。格里菲思又利用S型菌和R型菌做了如下實驗:小鼠解剖死亡H有s-m型活菌加熱殺死的S-皿型菌+—^|小晝R-[1型活菌對上述現象的正確解釋是RII型菌從中獲得了,導致細菌轉化,從而恢復了形成莢膜的能力。小鼠解剖死亡H有s-m型活菌在格里菲思所做實驗基礎上,艾弗里設計了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如下圖所示)。在艾弗里設計的實驗中,最關鍵的思路是,首先從,然后,觀察。s-m型圉分離提取分離提取『【IR』型鑿型菌型菌R-UR-CI刪函R-n型菌+s-rti型誡型鑿『【IR』型鑿型菌型菌(4)艾弗里所做的實驗中,設置15組實驗的目的是,實驗結果說明。5、6組實驗結果說明。【解析】(1)致病性是遺傳物質決定的,S-III型菌在特殊條件下進行體外培養,從中分離出R-II型菌,說明S-III型菌發生了基因突變。(2)S-m型菌雖滅活,但只是蛋白質變性,其DNA并未失活,R-II型菌從S-III型菌中獲得了轉化因子,導致細菌轉化,從而具有了形成莢膜的能力。(2)艾弗里設計的實驗中,最關鍵的思路是,將肺炎雙球菌的各種成分分開,單獨觀察其作用,看哪一成分是轉化因子。(4)設置1?5組實驗是相互對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