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
“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
張車偉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
“馬太效應”及張車偉
姓名:張車偉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作:《人口與勞動就業問題》(副主編)等簡介:1964年10月27日出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兼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口與勞動經濟系主任。《中國人口年鑒》主編。工作經歷:
1987-1996,助理研究員;
1996-2001,副研究員;
2001-,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2000-2001,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興趣:勞動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教育背景:
1996-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
1996年5月-1998年5月,中美聯合溫樂克農業經濟博士班,中國農業大學,獲博士課程培訓證書。
張車偉
姓名:張車偉2張車偉
1994-1995,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畢業證書1984-1987,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生物學哲學碩士學位。1980-1984,河南師范大學生物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科研成果:
近5年出版科研成果超過200萬字,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等國內高水平經濟學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30篇。近期發表了大量關于就業和失業的科研成果,其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副)主編《人口與勞動就業問題》2002年度綠皮書,《中國城鎮的失業率到底有多高?》(英文,提交美國《中國經濟評論》,即將發表),《應用教育中斷來估計中國城鎮地區的教育回報――以文化大革命作為工具變量的研究》(英文,提交《美國經濟評論》),《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一期,《新化文摘》轉載),《失業率定義的國際比較以及中國城鎮失業率》(《世界經濟》,2003年第五期),《中國城鎮就業、失業與勞動參與:現狀、問題與對策思路》(《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5期),《就業彈性變化趨勢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五期),(《我國城鎮失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3年)。同時,近些年,作為世界銀行專家,多次從事世界銀行委托的有關中國勞動力市場及其相關政策的研究并提供咨詢。
近些年,先后主持了多項與勞動就業問題有關的大型抽樣調查,如2000-2001對中國五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調查,2001年對遼寧工業企業競爭力的調查,2002年對中國城市勞動力的成人基本能力測試調查等,為深一步研究就業和失業問題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數據。目前,正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我國失業嚴重地區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北京市政府招標課題《北京市失業監測預警體系若干問題研究》等等。
此外,科研成果多次獲獎,曾獲得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第二獲獎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主要參加人)等。張車偉
1994-1995,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3內容提要、關鍵詞【摘要】在分析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基礎上,本文運用抽樣調查數據估計了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變化。結果發現,中國目前的教育回報率仍然不高,總體來看,每增加1年教育,個人收入會增加4.34%;同時,教育回報率還展現出隨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最高95%收入者的教育回報率是最低5%收入者的2倍多。教育回報率變化的“馬太效應”意味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是市場失敗的產物,在這種情況下,要縮小收入差距,人力資本投資必須更多地向窮人傾斜。關鍵詞教育回報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內容提要、關鍵詞4引言問題的提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這一問題正在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構成傷害。(基尼系數)庫茲涅茲(1955年)著名的倒U型收入分配假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會首先隨著收入水平增加而逐漸擴大,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會隨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縮小并逐漸實現收入均等化。從國際經驗來看,收入分配走向均等化的轉折點因國家的具體情況而差異很大。(日本、一些拉美國家、中國)一般來說,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可以被歸為這樣兩類:從非市場性因素來看,政策缺失和錯位、市場法規不健全等都會使收入差距拉大。從市場本身來看,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必然使高人力資本存量的個人得到較高的收入,低人力資本存量的人得到較低的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資本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重要來源。引言問題的提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嚴重的國家5引言教育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人力資本變量,本文主要研究教育回報率變化及其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在分析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基礎上,本文運用2004年取得的最新抽樣調查數據,將在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和收入分布的變化基礎上,揭示收入差距擴大的市場機理,從而為如何縮小收入差距提供可供參考的政策建議。
引言6引言本文剩余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第三部分: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第四部分:具體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的變化;第五部分:具體估計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的變化;第六部分:為主要結論及其政策含義。引言本文剩余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7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表1回顧了2002年以來有關中國個人教育回報率方面的研究,并總結了其所使用的數據、方法和主要結論。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表1回顧了2002年以來有關中國個人8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9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總的來看,有關中國教育回報率的估計結果因方法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Li和Luo(2004)使用GMM方法得到的城鎮總體教育回報率高達15%,但是使用OLS方法估計得到的教育回報率基本上維持在5%—8%之間,這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處于較低的水平;同時,中國個人教育回報率在改革開放以來呈不斷升高的趨勢,且教育回報率在性別、文化程度、地區和行業間存在著差異。大多數的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回報率高于男性,城鎮教育回報率高于農村,同時大學階段的教育回報率高于高中之前的回報率。大多數的研究證明教育不僅具有“篩選”的信號作用,而且也能直接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實際上也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與以往的同類研究相比,本文的貢獻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使用了最新的能夠代表城鄉勞動力市場的數據,彌補了以往研究中因數據限制而只能把城鄉教育回報率分開估計的不足。二是本研究不僅具體地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的變化,而且還研究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的變化與特征。在已有的文獻中,有關個人教育回報率如何隨收入水平變化的研究在中國還很少見到。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總的來看,有關中國教育回報率的估計結果因10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美國經濟學家明瑟(Mincer)于1972年提出并首先使用的工資方程假定,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完全由勞動者人力資本和其它個體特征所決定,這樣個人收入Yi就寫成一系列人力資本變量H的函數,即Yi=f(H)。同時對工資方程兩端取方差Var(Yi)=M2
Var(Hi)
(1)M為人力資本的市場回報。在一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上,M一般為常數。當市場不完善時,工資方程可以寫成如下較為復雜的形式:Yi
=Ф[Mrf(Hi
)]
(2)其中Yi
為個體的收入水平,Hi
為人力資本變量,Mr
為人力資本回報變量。如果假定人力資本水平和人力資本回報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且E(Hi)=μH
和E(Mr)=μM,則通過對方程式(2)兩邊同時取方差可得到如下關系式:
Var(Yir
)=μ2MVar(Hir
)+μ2HVar(Mr
)+Var(Hir)·Var(Mr)
(3)
μM
為人力資本回報的期望值,μH
為人力資本水平的期望值。從公式(3)可以看出,收入差距不僅依賴于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Var(Hir
)和人力資本回報的差異Var(Mr
),而且還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均值μH
及人力資本回報的均值μM。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美國經濟學家明瑟(Mincer)于11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在實證研究中,明瑟工資方程是用來估計人力資本回報的基本方法,其一般形式為:
LnY=Xβ+μ(4)
在(4)中,LnY為收入的對數,X為一系列代表人力資本的變量;β為待估計的參數,一般可以被解釋為人力資本的回報;μ為誤差項,且E(μ)=0,也就是說μ需要滿足期望值為零的假設。數據說明: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臺灣省“中央研究院”合作于2004年7月在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進行的“家庭動態與財富代際流動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年齡在25—68歲的個人。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PPS抽樣方法,即按城市化水平進行分層抽樣后再分階段抽取調查樣本,共得到有效樣本4684個,其中上海為903個、浙江1856個、福建1925個。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在實證研究中,明瑟工資方程是用來估計12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表2描述了本研究使用的數據及其兩個重要變量的基本狀況。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表2描述了本研究使用的數據及其兩個13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來自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最新調查數據,作者使用前面介紹的明瑟方程對教育回報率進行估計,所估計的具體方程形式如下:
LnY=α0+α1
Edu+α2
Exper+α3
Exper2+ΣλjX+μ(5)LnY為月平均工資性收入的對數,Edu為平均受教育年限,Exper為工作經驗,Exper2為工作經驗平方項,X為其他控制變量,如年齡、性別、地區、職業和行業變量等,μ為誤差項。本文主要通過分組的辦法來研究教育回報率隨教育程度的變化狀況,這里共估計了10組方程,方程1—5為不考慮市場分割情況下的估計結果,方程6—10考慮到市場分割情況下的估計結果。綜合表3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市場分割影響的情況下,總體教育回報率高達10.14%,其中,初中階段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9.7%,高中階段次之為8.03%,大專及以上階段為5.26%,小學階段最低,僅僅為4.12%。但當考慮了市場分割因素后,教育回報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總體教育回報率減少到只有4.34%,分教育程度來看,高中、初中和小學教育回報率都很低且在統計上都不太顯著,高中最高也只有2.5%,但是,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報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高到6.42%,且在統計上非常顯著。考慮到市場分割的估計結果說明,市場分割因素對教育回報率的估計影響非常大,且這種影響對低教育程度者的影響要大大高于高教育程度者。這意味著受過較低教育程度的勞動者的教育回報更多地是通過選擇就業途徑(如選擇地區、行業和職業)而實現的。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14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15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能夠保持和按教育程度分組估計相同含義且可以把同組內不同教育程度影響分解開來的辦法就是使用交叉項的方法,即通過設置代表某一類教育程度的虛擬變量,然后把這一虛擬變量與教育年限變量的乘積放入方程中,這樣,所估計的方程就變成了如(6)所示。
LnY=β0+β1Di+β2Edu+β3Di*Edu+β4Exper+β5Exper2+ΣβjZj+ε(6)Di為某一級教育程度的虛擬變量,Edu為受教育年限變量,Exper為工作經驗,Di*Edu為教育程度虛擬變量與受教育年限變量的交叉乘積,Zj為其他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地區、職業和行業等,ε為誤差項。作者這里共估計了6組方程。其中方程(1)—(3)為一般分組方法模型,被稱為一般模型;方程(4)—(6)為交叉項分組方法模型,被稱為交叉項模型。估計結果被匯總在表4之中。在一般模型的估計中,初中以上教育程度者教育回報率為6.53%,高中教育程度者教育收益率高達8.91%,大專教育程度者教育回報率為6.42%。考慮到前面估計的總體(小學以上教育程度者)的教育回報率為4.34%(參見表3方程(6)的結果),較高教育階段的回報率都高于平均(總體)回報率,其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回報率最高,是平均回報率(小學以上教育程度者)的2倍多,初中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回報率是平均回報率的1.5倍,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回報率是平均水平的1.48倍。一般模型的分組并不能把同組內較低教育程度的影響剔除,而交叉項分組辦法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能夠保持和按教育程16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17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交叉項模型所估計的教育回報率分別為: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254+0.0448=0.0702,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275+0.0590=0.0865,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314+0.0103=0.0417。能得到和一般模型相似的結果.交叉模型估計結果還能分辯出不同教育程度回報率的差異。綜上,本文所估計的中國目前的教育回報率并不高,平均來看,每增加一年教育程度,個人收入大約只增加4.34%,但是,不同教育階段教育回報率的差異很大,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報率最高,達到8.9%,是平均教育回報率的2倍,與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相比,每增加一年高中以上教育,個人收入要多增加5.9%.國際上教育回報率變化的一般趨勢是,初等教育回報率最高,高等教育次之,中等教育最低。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教育回報率的變化不同于國際上的一般趨勢,更多地表現為教育程度越高、教育的邊際回報也越高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投資于人力資本固然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個人收入水平增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只要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存在著差異,則教育回報率的上述變化趨勢就會起到加劇收入差距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似乎是個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驅動力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交叉項模型所估計的18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分位數回歸技術,作者估計了前面的明瑟工資方程,結果總結在表5中。從得到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教育收益率確實隨著收入分布狀況而變化,表現為收入越高的人教育回報率越高,而收入越低的人教育回報率也越低。表6的結果告訴我們,教育回報率確實隨收入水平的增高而增高,最低收入5%的人教育回報率只有2.7%,而最高收入95%的人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6.53%;同時,收入水平高的人也傾向于受到更多的教育,最低收入10%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09年,而最高收入90%人的受教育年限則高達10.83,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可見,中國教育回報率隨教育和收入水平的變化規律起到了一種加劇收入差距的作用。圖1具體地描繪了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會導致不同收入水平者月平均收入會增加多少元。從該圖可以清楚地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所帶來的收入效益呈現指數式增長,呈現出明顯的讓“富有者更富有、貧窮者更貧窮”的“馬太效應”。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分位數回歸技術,作19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20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21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22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綜合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結論可以被歸納為這樣幾點。這說明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中,教育對收入的影響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通過影響就業途徑如選擇就業地區和選擇職業和行業等來實現的,中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多重分割。與世界上教育回報率變化的一般趨勢不同,中國的教育回報率呈現出隨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加的現象,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者的教育回報率平均來說要比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高5.9%。教育回報率不僅隨教育程度變化而變化,而且還隨收入水平而變化,最低收入5%的人教育回報率只有2.7%,而最高收入95%的人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6.53%,收入、教育程度以及教育回報率之間展現出一種讓“貧窮者更貧窮、富有者更富有”的“馬太效應”。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綜合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結論可以23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本文的研究發現具有這樣幾個明確的政策含義:第一,教育回報率隨教育程度增加而增加意味著教育在中國具有邊際效益遞增的特點,投資于教育因而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提高教育水平不僅有助于個人收入的提高,而且從長遠來看也最終會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第二,在中國目前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初中(大約為8.5年)的情況下,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教育回報率最高意味著收入差距擴大有著來自市場力量的驅動,這表明中國目前似乎正處在庫茲涅茲曲線中收入差距不斷上升的發展階段。第三,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發展階段,要想有效地遏制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就必須快速提高勞動者尤其是低教育水平和低收入水平的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如果無法使這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盡快提高到一定程度如高中階段,收入差距就不可能呈現出縮小的趨勢。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24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克服這種市場失敗的根本辦法就是要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減少人力資本的不平衡來減弱收入差距擴大的驅動力,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積極實施向人投資的戰略,同時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還必須更多地向窮人和弱勢群體傾斜。具體來說,著眼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可以考慮這樣兩個建議:一是考慮把國家義務教育提高到高中階段,本文的實證結果意味著,只有當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達到高中階段以上時,收入差距才有可能收斂;二是在實施向人投資戰略的過程中必須要擴大向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財政轉移支付,確保其完成義務階段的教育,因為只有在低收入水平群體人力資本改善速度超過總體人口平均速度的情況下,收入差距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也才有可能呈現縮小趨勢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克服這種市場失敗的根本辦法就是要25倒u假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庫茲涅茨在1955年發表的《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論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u假說”。西蒙·庫茲涅茨在對收入差距的研究中發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具有隨著經濟增長先逐漸增大、后逐漸縮小的規律。如果以收入差異為縱坐標,以人均收入為橫坐標,則兩者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該曲線被稱為庫茲涅茨曲線(KC)。在庫茲涅茨看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長期過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庫茲涅茨在解釋倒u假說時,認為收入差距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逐步惡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儲蓄和積累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而儲蓄和積累又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因而在經濟增長中必然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二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農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惡化。倒u假說26倒u假說他認為現實中有一些因素能夠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從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由惡化向逐步緩和轉變。這些因素是:(1)法律干預和政治決策,如遺產稅、累進所得稅制和救濟法的實施;(2)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于其比窮人更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導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階層中有收入相對較低的人口進入,從而使這一階層的相對收入份額下降;(3)技術進步和新興行業的不斷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來源于舊行業的財產和收入的比重在總收入中逐步減少。
倒u假說27倒u假說由于庫茲涅茨占有資料和國別案例的不充分,他所提出的“倒u假說”是否有普遍性,一直在經濟學界備受爭議。有些經濟學家贊同這一理論,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在他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中,得出了與庫茲涅茨一致的看法。劉易斯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兩種收入差距將不斷擴大:一是資本家階級同勞動階級之間收入相對份額的差距擴大,而且越來越大;二是在勞動階級內部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工資高于傳統農業部門農民的收入。隨著經濟繼續發展,現代部門吸收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工人的工資將逐步上升,勞動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可能縮小或不變,社會總收入差距可能停止上升,處于穩定時期。當經濟發展進入較高級階段時,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逐步消失,勞動從無限供給變為稀缺要素,而資本要素則處于相對充裕的狀態,這時,工資上升,勞動階級的收益上升,而資本家階級的收益則下降,整個社會總收入差距將下降。
倒u假說28倒u假說但是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在研究分析中發現了許多倒u假說的反例。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改進而不是惡化,其中臺灣省的情況特別突出。從20世紀50-70年代,臺灣的經濟迅速增長,人均GDP從1964年的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6.6%,而收入不平等現象卻在不斷改善,基尼系數從1953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42。另外,日、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后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動也沒有象“倒u假說”所說的那樣逐漸縮小,相反卻出現了擴大趨勢。
倒u假說29明瑟方程的推導明瑟(Mincer,1974)模型可以從教育投資及其創造的收入之間的關系推導而來:
設教育投資或全部成本為I,那么在第一年(期)的成本為,I1=Y0+0(1)
式(1)實質上假設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投資)僅僅是所放棄的、第0年(期)的收入(Y0),而教育的直接投資為零(指教育設備、教師工資、維修費用和學生的費用支出等為零),即式(1)中右方第二項。將教育的直接成本假設為零是明瑟模型區別于其它教育回報率計算方法的最大特點。
教育投資要有回報,令教育投資(放棄的收入)及其利息等于教育投資所創造的(未來)收入。這又被稱為創造收入的方程,其形式是:
Y1=Y0+r1Y0
(2)
如果在S年內上學,則連續投資不可避免,
Y2=Y1+r2Y1(3)
Y3=Y2+r3Y2
(4)
……
假設r1=r2=…=r,即教育投資利息率相同,則有Ys=Y0(1+r)s
(5)
對兩邊取自然對數,則有LnYs=LnY0+Ln(1+r)(6)
令式(6)中的LnY0=a,b=Ln(1+r),S仍然代表受教育年數,則有明瑟模型:
LnY=a+bS
(7)
上式只要添上一個誤差項則是回歸方程,a和b是待估參數。b就是一種近似的接受過S年教育的回報率。稱之為“近似”,乃因為教育的直接成本被假設為零。
明瑟方程的推導明瑟(Mincer,1974)模型可以從教育投30基尼系數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如下圖),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系數可在零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越大。
洛倫茨曲線圖中,0M為45度線,在這條線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稱為絕對平等線。OPM表明收入分配極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個人手中,稱為絕對不平等線。介于二線之間的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就是洛倫茨曲線。它表明:洛倫茨曲線與絕對平等線O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與絕對不平等線OP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人口累積收入累積0﹪0﹪20﹪3﹪40﹪7.5﹪60﹪29﹪80﹪48﹪100﹪100﹪基尼系數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是20世31基尼系數實際應用中的計算公式是:
公式中:是按收入分組后各組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重;是按收入分組后,各組人口所擁有的收入占收入總額的比重;是從i=1到i的累計數,如,=Y1+Y2+Y3….+Yi。收入累計比重基尼系數實際應用中的計算公式是:32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基尼指數來表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基尼系數都超出0.4。我國目前基尼系數狀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基尼系數已跨過0.4,達到了0.46。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3%,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目前,我國共計算三種基尼系數,即: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城鎮居民基尼系數和全國居民基尼系數。基尼系數0.4的國際警戒標準在我國基本適用。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在單獨衡量農村居民內部或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各自的基尼系數警戒線定為0.4;而在衡量全國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時,可以將警戒線上限定為0.5,實際工作中按0.45操作。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33基尼系數歷年中國居民的基尼系數改革開放以來,從1978年到1999年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2124,0.2407,0.2406,0.2417,0.2416,0.2439,0.2267,0.3042,0.3045,0.3026,0.3099,0.3099,0.3072,0.3134,0.3292,0.3210,0.3415,0.3229,0.3285,0.3369,0.3361;同期城鎮居民基尼系數為:0.16,0.16,0.15,0.15,0.15,0.16,0.19,0.19,0.20,0.23,0.23,0.23,0.24,0.25,0.27,0.30,0.28,0.28,0.29,0.30,0.295。年份全國居民基尼系數年份全國居民基尼系數19970.370620010.403119980.378420020.432619990.389220030.43860.408920040.438720050.47基尼系數歷年中國居民的基尼系數34基尼系數專家對基尼系數現狀的應對措施1.改變現行稅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完善稅收調節體系,使稅收調節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財產、投資收益等各個環節得到有效發揮。針對我國稅收調節存在單一、缺失、弱化的狀況,建立多稅種,立體式、全過程的稅收調節體系。要完善稅收政策,逐步建立一個綜合協調配合,覆蓋居民收入運行全過程,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以財產稅和社會保障稅為兩翼,以其他稅種為補充的收入分配稅收調控體系。2.運用綜合調控手段,加強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調控。一是加快個人所得稅改革,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二是深化消費稅制改革。充分發揮消費稅商品課稅再分配功能,對必需品適用低稅率或免稅,對奢侈品適用高稅率。三是可考慮對儲蓄存款利息課征的個人所得稅采用累進稅率,以及開征物業稅、遺產稅等稅種。3.把“富民優先”作為經濟發展新階段以及解決基尼系數拉大問題的重大經濟政策,對低收入者實施積極的稅收扶持政策。一是完善支持農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措施。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弱質產業特性,要求政府在取消農業稅之后,進一步在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和規模化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健全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具體講要對農業生產資料采取更加優惠的增值稅稅率,降低生產資料價格,減輕農民負擔。二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使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在解決社會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三是加大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稅收支持力度,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四是建議開征社會保障稅。基尼系數專家對基尼系數現狀的應對措施35基尼系數4.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對非常態高收入階層收入的監管目前,高收入階層主要為企業家、影視歌星球星、壟斷行業從業者、政府官員“尋租”灰色收入者、非法地下經濟暴發戶等。建立有效的個人收入監控機制,做好個人所得稅稅源監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一是要加強對壟斷收入的監管。二是要積極推行存款實名制,并逐步創造條件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限制非法收入。三是對黑色收入和腐敗收入、灰色收入、鉆各種政策空子所得的非常態收入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打擊和取締。當然,在解決貧富懸殊、化解基尼系數“越警”方面,稅收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必須和政府其他宏觀經濟政策一起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基尼系數36分位數回歸分位數回歸法最早是由R.Koenker和G.Bassett在1978年提出的,隨后在人們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教育回報率變動計量中,分位數回歸法是把個體收入分布中處于不同分位點上的自變量的不同作用考慮在內,利用明瑟方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不同分位點上的教育回報率。分位數回歸的基本模型可表述為:
lnwi=xiβθ
+μθi且Quantθ(lnwi
|xi)=xiβθ其中,xi
是外生變量的向量,βθ
是參數向量。Quantθ(lnw|x)表示:在已知x時,lnw的條件分布的第θ分位。在回歸中第θ分位所得的各項系數值必須要滿足下列條件:MinΣlnwi
-xiβθ
+Σ(1-θ)lnwi-xiβθβ∈Rki:yi≥xiβθi:yi≥xiβθ分位數回歸分位數回歸法最早是由R.Koenker和G.B37馬太效應:好的愈好,壞的愈壞,
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在《圣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么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它表達的是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它是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K.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
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也可以說明馬太效應,比如說:地價越拍越高,房子越漲越搶,越搶越漲。前一陣的股票熱現象,在股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于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馬太效應可以歸納于:“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馬太效應對于領先者來說就是一種優勢的累計,當你已經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強者總會更強,弱者反而更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者隨著積累優勢,將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領域的被打敗的話,你就要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并且不斷地擴大。當你成為領頭羊后,即便你的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馬太效應:好的愈好,壞的愈壞,
38THEEND
再次感謝各位!
THEEND39老白!老白!40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
“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
張車偉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
“馬太效應”及張車偉
姓名:張車偉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作:《人口與勞動就業問題》(副主編)等簡介:1964年10月27日出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兼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口與勞動經濟系主任。《中國人口年鑒》主編。工作經歷:
1987-1996,助理研究員;
1996-2001,副研究員;
2001-,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2000-2001,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興趣:勞動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教育背景:
1996-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
1996年5月-1998年5月,中美聯合溫樂克農業經濟博士班,中國農業大學,獲博士課程培訓證書。
張車偉
姓名:張車偉42張車偉
1994-1995,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畢業證書1984-1987,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生物學哲學碩士學位。1980-1984,河南師范大學生物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科研成果:
近5年出版科研成果超過200萬字,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等國內高水平經濟學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30篇。近期發表了大量關于就業和失業的科研成果,其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副)主編《人口與勞動就業問題》2002年度綠皮書,《中國城鎮的失業率到底有多高?》(英文,提交美國《中國經濟評論》,即將發表),《應用教育中斷來估計中國城鎮地區的教育回報――以文化大革命作為工具變量的研究》(英文,提交《美國經濟評論》),《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一期,《新化文摘》轉載),《失業率定義的國際比較以及中國城鎮失業率》(《世界經濟》,2003年第五期),《中國城鎮就業、失業與勞動參與:現狀、問題與對策思路》(《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5期),《就業彈性變化趨勢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五期),(《我國城鎮失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3年)。同時,近些年,作為世界銀行專家,多次從事世界銀行委托的有關中國勞動力市場及其相關政策的研究并提供咨詢。
近些年,先后主持了多項與勞動就業問題有關的大型抽樣調查,如2000-2001對中國五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調查,2001年對遼寧工業企業競爭力的調查,2002年對中國城市勞動力的成人基本能力測試調查等,為深一步研究就業和失業問題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數據。目前,正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我國失業嚴重地區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北京市政府招標課題《北京市失業監測預警體系若干問題研究》等等。
此外,科研成果多次獲獎,曾獲得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第二獲獎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主要參加人)等。張車偉
1994-1995,印度發展研究中心學習,獲研究生43內容提要、關鍵詞【摘要】在分析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基礎上,本文運用抽樣調查數據估計了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變化。結果發現,中國目前的教育回報率仍然不高,總體來看,每增加1年教育,個人收入會增加4.34%;同時,教育回報率還展現出隨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最高95%收入者的教育回報率是最低5%收入者的2倍多。教育回報率變化的“馬太效應”意味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是市場失敗的產物,在這種情況下,要縮小收入差距,人力資本投資必須更多地向窮人傾斜。關鍵詞教育回報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內容提要、關鍵詞44引言問題的提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這一問題正在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構成傷害。(基尼系數)庫茲涅茲(1955年)著名的倒U型收入分配假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會首先隨著收入水平增加而逐漸擴大,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會隨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縮小并逐漸實現收入均等化。從國際經驗來看,收入分配走向均等化的轉折點因國家的具體情況而差異很大。(日本、一些拉美國家、中國)一般來說,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可以被歸為這樣兩類:從非市場性因素來看,政策缺失和錯位、市場法規不健全等都會使收入差距拉大。從市場本身來看,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必然使高人力資本存量的個人得到較高的收入,低人力資本存量的人得到較低的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資本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重要來源。引言問題的提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嚴重的國家45引言教育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人力資本變量,本文主要研究教育回報率變化及其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在分析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基礎上,本文運用2004年取得的最新抽樣調查數據,將在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和收入分布的變化基礎上,揭示收入差距擴大的市場機理,從而為如何縮小收入差距提供可供參考的政策建議。
引言46引言本文剩余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第三部分: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第四部分:具體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程度的變化;第五部分:具體估計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的變化;第六部分:為主要結論及其政策含義。引言本文剩余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47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表1回顧了2002年以來有關中國個人教育回報率方面的研究,并總結了其所使用的數據、方法和主要結論。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表1回顧了2002年以來有關中國個人48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49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總的來看,有關中國教育回報率的估計結果因方法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Li和Luo(2004)使用GMM方法得到的城鎮總體教育回報率高達15%,但是使用OLS方法估計得到的教育回報率基本上維持在5%—8%之間,這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處于較低的水平;同時,中國個人教育回報率在改革開放以來呈不斷升高的趨勢,且教育回報率在性別、文化程度、地區和行業間存在著差異。大多數的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回報率高于男性,城鎮教育回報率高于農村,同時大學階段的教育回報率高于高中之前的回報率。大多數的研究證明教育不僅具有“篩選”的信號作用,而且也能直接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實際上也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與以往的同類研究相比,本文的貢獻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使用了最新的能夠代表城鄉勞動力市場的數據,彌補了以往研究中因數據限制而只能把城鄉教育回報率分開估計的不足。二是本研究不僅具體地估計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的變化,而且還研究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的變化與特征。在已有的文獻中,有關個人教育回報率如何隨收入水平變化的研究在中國還很少見到。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總的來看,有關中國教育回報率的估計結果因50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美國經濟學家明瑟(Mincer)于1972年提出并首先使用的工資方程假定,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完全由勞動者人力資本和其它個體特征所決定,這樣個人收入Yi就寫成一系列人力資本變量H的函數,即Yi=f(H)。同時對工資方程兩端取方差Var(Yi)=M2
Var(Hi)
(1)M為人力資本的市場回報。在一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上,M一般為常數。當市場不完善時,工資方程可以寫成如下較為復雜的形式:Yi
=Ф[Mrf(Hi
)]
(2)其中Yi
為個體的收入水平,Hi
為人力資本變量,Mr
為人力資本回報變量。如果假定人力資本水平和人力資本回報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且E(Hi)=μH
和E(Mr)=μM,則通過對方程式(2)兩邊同時取方差可得到如下關系式:
Var(Yir
)=μ2MVar(Hir
)+μ2HVar(Mr
)+Var(Hir)·Var(Mr)
(3)
μM
為人力資本回報的期望值,μH
為人力資本水平的期望值。從公式(3)可以看出,收入差距不僅依賴于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Var(Hir
)和人力資本回報的差異Var(Mr
),而且還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均值μH
及人力資本回報的均值μM。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美國經濟學家明瑟(Mincer)于51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在實證研究中,明瑟工資方程是用來估計人力資本回報的基本方法,其一般形式為:
LnY=Xβ+μ(4)
在(4)中,LnY為收入的對數,X為一系列代表人力資本的變量;β為待估計的參數,一般可以被解釋為人力資本的回報;μ為誤差項,且E(μ)=0,也就是說μ需要滿足期望值為零的假設。數據說明: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臺灣省“中央研究院”合作于2004年7月在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進行的“家庭動態與財富代際流動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年齡在25—68歲的個人。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PPS抽樣方法,即按城市化水平進行分層抽樣后再分階段抽取調查樣本,共得到有效樣本4684個,其中上海為903個、浙江1856個、福建1925個。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在實證研究中,明瑟工資方程是用來估計52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表2描述了本研究使用的數據及其兩個重要變量的基本狀況。三、理論、方法與數據說明表2描述了本研究使用的數據及其兩個53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來自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最新調查數據,作者使用前面介紹的明瑟方程對教育回報率進行估計,所估計的具體方程形式如下:
LnY=α0+α1
Edu+α2
Exper+α3
Exper2+ΣλjX+μ(5)LnY為月平均工資性收入的對數,Edu為平均受教育年限,Exper為工作經驗,Exper2為工作經驗平方項,X為其他控制變量,如年齡、性別、地區、職業和行業變量等,μ為誤差項。本文主要通過分組的辦法來研究教育回報率隨教育程度的變化狀況,這里共估計了10組方程,方程1—5為不考慮市場分割情況下的估計結果,方程6—10考慮到市場分割情況下的估計結果。綜合表3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市場分割影響的情況下,總體教育回報率高達10.14%,其中,初中階段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9.7%,高中階段次之為8.03%,大專及以上階段為5.26%,小學階段最低,僅僅為4.12%。但當考慮了市場分割因素后,教育回報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總體教育回報率減少到只有4.34%,分教育程度來看,高中、初中和小學教育回報率都很低且在統計上都不太顯著,高中最高也只有2.5%,但是,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報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高到6.42%,且在統計上非常顯著。考慮到市場分割的估計結果說明,市場分割因素對教育回報率的估計影響非常大,且這種影響對低教育程度者的影響要大大高于高教育程度者。這意味著受過較低教育程度的勞動者的教育回報更多地是通過選擇就業途徑(如選擇地區、行業和職業)而實現的。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54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55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能夠保持和按教育程度分組估計相同含義且可以把同組內不同教育程度影響分解開來的辦法就是使用交叉項的方法,即通過設置代表某一類教育程度的虛擬變量,然后把這一虛擬變量與教育年限變量的乘積放入方程中,這樣,所估計的方程就變成了如(6)所示。
LnY=β0+β1Di+β2Edu+β3Di*Edu+β4Exper+β5Exper2+ΣβjZj+ε(6)Di為某一級教育程度的虛擬變量,Edu為受教育年限變量,Exper為工作經驗,Di*Edu為教育程度虛擬變量與受教育年限變量的交叉乘積,Zj為其他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地區、職業和行業等,ε為誤差項。作者這里共估計了6組方程。其中方程(1)—(3)為一般分組方法模型,被稱為一般模型;方程(4)—(6)為交叉項分組方法模型,被稱為交叉項模型。估計結果被匯總在表4之中。在一般模型的估計中,初中以上教育程度者教育回報率為6.53%,高中教育程度者教育收益率高達8.91%,大專教育程度者教育回報率為6.42%。考慮到前面估計的總體(小學以上教育程度者)的教育回報率為4.34%(參見表3方程(6)的結果),較高教育階段的回報率都高于平均(總體)回報率,其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回報率最高,是平均回報率(小學以上教育程度者)的2倍多,初中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回報率是平均回報率的1.5倍,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回報率是平均水平的1.48倍。一般模型的分組并不能把同組內較低教育程度的影響剔除,而交叉項分組辦法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能夠保持和按教育程56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57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交叉項模型所估計的教育回報率分別為: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254+0.0448=0.0702,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275+0.0590=0.0865,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組為0.0314+0.0103=0.0417。能得到和一般模型相似的結果.交叉模型估計結果還能分辯出不同教育程度回報率的差異。綜上,本文所估計的中國目前的教育回報率并不高,平均來看,每增加一年教育程度,個人收入大約只增加4.34%,但是,不同教育階段教育回報率的差異很大,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報率最高,達到8.9%,是平均教育回報率的2倍,與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相比,每增加一年高中以上教育,個人收入要多增加5.9%.國際上教育回報率變化的一般趨勢是,初等教育回報率最高,高等教育次之,中等教育最低。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教育回報率的變化不同于國際上的一般趨勢,更多地表現為教育程度越高、教育的邊際回報也越高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投資于人力資本固然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個人收入水平增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只要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存在著差異,則教育回報率的上述變化趨勢就會起到加劇收入差距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似乎是個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驅動力四、有關教育回報率及其隨教育水平變化的估計交叉項模型所估計的58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分位數回歸技術,作者估計了前面的明瑟工資方程,結果總結在表5中。從得到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教育收益率確實隨著收入分布狀況而變化,表現為收入越高的人教育回報率越高,而收入越低的人教育回報率也越低。表6的結果告訴我們,教育回報率確實隨收入水平的增高而增高,最低收入5%的人教育回報率只有2.7%,而最高收入95%的人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6.53%;同時,收入水平高的人也傾向于受到更多的教育,最低收入10%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09年,而最高收入90%人的受教育年限則高達10.83,后者是前者的2倍多。可見,中國教育回報率隨教育和收入水平的變化規律起到了一種加劇收入差距的作用。圖1具體地描繪了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會導致不同收入水平者月平均收入會增加多少元。從該圖可以清楚地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所帶來的收入效益呈現指數式增長,呈現出明顯的讓“富有者更富有、貧窮者更貧窮”的“馬太效應”。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運用分位數回歸技術,作59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60人力資本回報率變化與收入差距課件61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五、有關教育回報率隨收入水平變化的估計62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綜合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結論可以被歸納為這樣幾點。這說明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中,教育對收入的影響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通過影響就業途徑如選擇就業地區和選擇職業和行業等來實現的,中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多重分割。與世界上教育回報率變化的一般趨勢不同,中國的教育回報率呈現出隨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加的現象,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者的教育回報率平均來說要比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高5.9%。教育回報率不僅隨教育程度變化而變化,而且還隨收入水平而變化,最低收入5%的人教育回報率只有2.7%,而最高收入95%的人的教育回報率最高達到6.53%,收入、教育程度以及教育回報率之間展現出一種讓“貧窮者更貧窮、富有者更富有”的“馬太效應”。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綜合本文的研究發現,主要結論可以63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本文的研究發現具有這樣幾個明確的政策含義:第一,教育回報率隨教育程度增加而增加意味著教育在中國具有邊際效益遞增的特點,投資于教育因而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提高教育水平不僅有助于個人收入的提高,而且從長遠來看也最終會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第二,在中國目前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初中(大約為8.5年)的情況下,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教育回報率最高意味著收入差距擴大有著來自市場力量的驅動,這表明中國目前似乎正處在庫茲涅茲曲線中收入差距不斷上升的發展階段。第三,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發展階段,要想有效地遏制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就必須快速提高勞動者尤其是低教育水平和低收入水平的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如果無法使這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盡快提高到一定程度如高中階段,收入差距就不可能呈現出縮小的趨勢。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64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克服這種市場失敗的根本辦法就是要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減少人力資本的不平衡來減弱收入差距擴大的驅動力,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積極實施向人投資的戰略,同時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還必須更多地向窮人和弱勢群體傾斜。具體來說,著眼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可以考慮這樣兩個建議:一是考慮把國家義務教育提高到高中階段,本文的實證結果意味著,只有當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達到高中階段以上時,收入差距才有可能收斂;二是在實施向人投資戰略的過程中必須要擴大向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財政轉移支付,確保其完成義務階段的教育,因為只有在低收入水平群體人力資本改善速度超過總體人口平均速度的情況下,收入差距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也才有可能呈現縮小趨勢六、“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克服這種市場失敗的根本辦法就是要65倒u假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庫茲涅茨在1955年發表的《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論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u假說”。西蒙·庫茲涅茨在對收入差距的研究中發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具有隨著經濟增長先逐漸增大、后逐漸縮小的規律。如果以收入差異為縱坐標,以人均收入為橫坐標,則兩者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該曲線被稱為庫茲涅茨曲線(KC)。在庫茲涅茨看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長期過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庫茲涅茨在解釋倒u假說時,認為收入差距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逐步惡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儲蓄和積累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而儲蓄和積累又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因而在經濟增長中必然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二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農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收入分配的惡化。倒u假說66倒u假說他認為現實中有一些因素能夠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從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狀況由惡化向逐步緩和轉變。這些因素是:(1)法律干預和政治決策,如遺產稅、累進所得稅制和救濟法的實施;(2)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于其比窮人更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導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階層中有收入相對較低的人口進入,從而使這一階層的相對收入份額下降;(3)技術進步和新興行業的不斷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來源于舊行業的財產和收入的比重在總收入中逐步減少。
倒u假說67倒u假說由于庫茲涅茨占有資料和國別案例的不充分,他所提出的“倒u假說”是否有普遍性,一直在經濟學界備受爭議。有些經濟學家贊同這一理論,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在他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中,得出了與庫茲涅茨一致的看法。劉易斯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兩種收入差距將不斷擴大:一是資本家階級同勞動階級之間收入相對份額的差距擴大,而且越來越大;二是在勞動階級內部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工資高于傳統農業部門農民的收入。隨著經濟繼續發展,現代部門吸收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工人的工資將逐步上升,勞動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可能縮小或不變,社會總收入差距可能停止上升,處于穩定時期。當經濟發展進入較高級階段時,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逐步消失,勞動從無限供給變為稀缺要素,而資本要素則處于相對充裕的狀態,這時,工資上升,勞動階級的收益上升,而資本家階級的收益則下降,整個社會總收入差距將下降。
倒u假說68倒u假說但是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在研究分析中發現了許多倒u假說的反例。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改進而不是惡化,其中臺灣省的情況特別突出。從20世紀50-70年代,臺灣的經濟迅速增長,人均GDP從1964年的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6.6%,而收入不平等現象卻在不斷改善,基尼系數從1953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42。另外,日、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后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動也沒有象“倒u假說”所說的那樣逐漸縮小,相反卻出現了擴大趨勢。
倒u假說69明瑟方程的推導明瑟(Mincer,1974)模型可以從教育投資及其創造的收入之間的關系推導而來:
設教育投資或全部成本為I,那么在第一年(期)的成本為,I1=Y0+0(1)
式(1)實質上假設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投資)僅僅是所放棄的、第0年(期)的收入(Y0),而教育的直接投資為零(指教育設備、教師工資、維修費用和學生的費用支出等為零),即式(1)中右方第二項。將教育的直接成本假設為零是明瑟模型區別于其它教育回報率計算方法的最大特點。
教育投資要有回報,令教育投資(放棄的收入)及其利息等于教育投資所創造的(未來)收入。這又被稱為創造收入的方程,其形式是:
Y1=Y0+r1Y0
(2)
如果在S年內上學,則連續投資不可避免,
Y2=Y1+r2Y1(3)
Y3=Y2+r3Y2
(4)
……
假設r1=r2=…=r,即教育投資利息率相同,則有Ys=Y0(1+r)s
(5)
對兩邊取自然對數,則有LnYs=LnY0+Ln(1+r)(6)
令式(6)中的LnY0=a,b=Ln(1+r),S仍然代表受教育年數,則有明瑟模型:
LnY=a+bS
(7)
上式只要添上一個誤差項則是回歸方程,a和b是待估參數。b就是一種近似的接受過S年教育的回報率。稱之為“近似”,乃因為教育的直接成本被假設為零。
明瑟方程的推導明瑟(Mincer,1974)模型可以從教育投70基尼系數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如下圖),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零,基尼系數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零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系數可在零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越大。
洛倫茨曲線圖中,0M為45度線,在這條線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稱為絕對平等線。OPM表明收入分配極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個人手中,稱為絕對不平等線。介于二線之間的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就是洛倫茨曲線。它表明:洛倫茨曲線與絕對平等線O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與絕對不平等線OP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人口累積收入累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地確權使用管理辦法
- 監理公司資料管理辦法
- 維修場所定置管理辦法
- 學校科研秘書管理辦法
- 合作教師如何管理辦法
- 小區自治管理辦法范本
- 展覽現場廣告管理辦法
- 廣西住房庫存管理辦法
- 生產車間物料管理辦法
- 學校物業安全管理辦法
- DB50-T 1808-2025“一表通”智能報表市級業務數據規范
- 《太陽能電池片制造培訓》課件
- 特殊飲食情況的案例討論試題及答案
- 深圳輔警考試試卷真題及答案
- 收樓驗房知識培訓課件
- 林草行業安全生產
- 防中暑課件部隊
- 《洗紅領巾》(教案)-2024-2025學年二年級上冊勞動蘇科版
- 《從偶然到必然:華為研發投資與管理實踐》第1,2章試題
- 2025年公安輔警招聘知識考試題(附含答案)
- 辦公家具采購項目投標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