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_第1頁
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_第2頁
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_第3頁
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_第4頁
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1945—1991)多極化趨勢出現(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化趨勢加強(20世紀90年代以后)▲兩大陣營對峙(1945—50s中期)美蘇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美蘇爭霸(20c50s中期—1991)資三足鼎立(美、西歐聯合、日本崛起)世界興起(不結盟運動)中國振興(獨立自主,中國特色)兩極格局瓦解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發展▲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1945—1991)多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考綱要求:冷戰局面的形成(雅爾塔體制、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建立、華約的建立)德國和朝鮮得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課程標準: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史觀:全球化史觀經濟與政治關系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難點:“冷戰”政策下的美蘇關系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考綱要求: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二戰后美蘇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劇,導致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由盟友轉為對手③實質:在美蘇力量均勢基礎上劃分兩國勢力范圍一、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1.根源:2.基礎: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二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3.現實:②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增強,成為戰后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大國①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西歐普遍衰弱,日德戰敗4.直接:為遏制共產主義,美對蘇開始實施“冷戰”①依據:二戰后期召開雅爾塔等國際會議達成的協議②內容:結束戰爭,處置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②蘇聯力量增強,成為美全球擴張、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①社會主義發展,威脅資本主義統治④影響:奠定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表現:二戰后美蘇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劇,導致戰時同盟關系包括相互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備競賽、組建軍事集團、發動代理人戰爭、和平演變等。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①目的: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②最初信號:丘吉爾“鐵幕”演說(1946年)③正式開始:1947年杜魯門主義含義: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以遏制共產主義。1.美國推行冷戰政策④初期表現:▲政治:杜魯門主義(1947年)▲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經濟: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援助計劃,1948年實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為杜魯門主義出臺做輿論準備包括相互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政治:杜魯門主義

1947年▲經濟: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援助計劃,1948年實施)A援助西歐恢復經濟,扶持西歐,穩定資本主義⑴性質:針對蘇聯、東歐的政治軍事集團⑶影響:⑶實質:美國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⑵實質: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大規模運用C企圖拉攏東歐各國,孤立打擊蘇聯B便于美國控制西歐各國,政治上將其納入“冷戰”軌道,經濟上拓展海外市場⑵原則:集體防御⑴內容:⑵目的:遏制共產主義,進而向全世界擴張成為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加劇冷戰的程度⑴目的:⑷標志:美國公開反蘇,冷戰全面開始特點:以意識形態的分歧為幌子,掩蓋全球擴張目的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政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后面,座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鐵幕”演說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富爾敦發表《和平砥柱》演說,稱蘇聯進行擴張。“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后面,座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這就是“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表明美國公開放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是在政治上公開反共反蘇的標志,標志“冷戰”的正式開始。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說▲目的: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進而向全世界擴張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馬歇爾計劃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并接受名譽學位的機會,提出美國幫助歐洲復興的建議,即“馬歇爾計劃”。討論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會議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舉行,除蘇聯及其東歐盟國以及西班牙外的16個歐洲國家參加了會議。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基本為西歐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工作人員將北約的標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議會大樓內。▲影響:成為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加劇冷戰的程度

北約建立▲性質:政治軍事集團▲原則:集體防御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

北約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成立時只有12個成員國,它們是: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和英國。

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和希臘加入北約。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約。

1997年7月,北約馬德里首腦會議正式決定,首批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北約。1999年3月,上述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北約成員國增至19個。

2004年3月,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北約。小資料:北約的擴張北約東擴后的首腦合影北約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成立時只有12個成員國,2.蘇聯應對“冷戰”的政策美國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

蘇聯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推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初,莫斯科)建立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①政治:②經濟:③軍事:▲目的: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促進蘇聯與東歐各國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政治軍事集團標志歐洲出現了華約和北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穩定東歐,保障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抗衡北約的包圍、封鎖、孤立▲目的:▲依據:▲性質:▲影響: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2.蘇聯應對“冷戰”的政策美國冷戰政策蘇聯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二戰后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示意圖●▲東歐:南、阿、捷、波、保、羅、匈、東德▲亞洲:蒙、朝、越、中蘇▲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由一國到多國)二戰后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示意圖●▲東歐:南、阿、捷、波、保、▲

為了與西方咄咄逼人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蘇、保、匈、波、羅、捷六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會議上協議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同年4月,該組織正式宣布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經濟互助、技術合作和交流經驗,促進會員國的經濟發展。經濟互助委員會為了與西方咄咄逼人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被通稱為“華沙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目的:①抗衡北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封鎖、孤立②穩定東歐③保障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性質:政治軍事集團▲影響:標志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45年,雅爾塔體系1955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③階段特征:力量對比變化兩大陣營逐漸解體④斗爭形式:▲全面“冷戰”——主要形式和特點▲局部“熱戰”⑦結束: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兩大陣營對峙1945-50s中美蘇爭霸50s中-1991⑤爭奪重點地區:歐洲⑥初期爭奪焦點:德國3.發展演變:(小結)①初步奠基:②正式形成: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1945年,雅爾塔體系1955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古巴導彈危機(1962)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1.消極影響:①兩強相爭,形成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不安冷戰第一次高潮A.政治:國家分裂▲德國分裂:1949▲朝鮮分裂:1948B.軍事:冷戰中的局部“熱戰”▲侵朝戰爭(1950-1953)▲侵越戰爭(1961-1973)⑵結果:陷于核戰爭邊緣,但蘇撤走導彈⑴原因:蘇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改變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優勢在美國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古巴導彈危機(1962)德意志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消極影響:②世界被人為分割成兩個體系,彼此隔絕,不利于經濟文化交流2.積極影響:(客觀)①美蘇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客觀上為各國發展創造相對穩定的局面,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①兩強相爭,形成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不安②兩強競爭客觀上促進科技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火箭上天美國上月球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消極影響:②世界被人為分割成這是“柏林危機”時的空運四國分區占領柏林及1961—1990年的柏林墻示意圖1948年,西方國家將在德國占領區合并,實行貨幣改革。蘇聯切斷西方占領區同西柏林間的水陸交通,并發行了新貨幣,這就是“柏林危機”。1949年,美國力圖分裂德國,把西德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策動了聯邦德國的成立,蘇聯支持下也建立了民主德國。這是“柏林危機”時的空運四國分區占領柏林1948年,西方國家

柏林墻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西方冷戰的產物。二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柏林也分別被美、英、法、蘇劃分為四塊占領區。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決定對封鎖西柏林四周的邊界,隨后關閉勃蘭登堡門。并開始在分界線上修建水泥板墻、水泥墻、鐵絲網、碉堡、壕溝、鐵柵欄等隔離措施,總長達169.5千米,通稱“柏林墻”。

1964年,柏林墻建成,柏林被一分為二。柏林墻封網瞬間,一東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眺望封鎖墻外的親人柏林墻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墻”,是第二次世界大

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是德國分裂和統一的標志。這是從西邊看東柏林(1968)東西柏林分界線

——柏林墻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侵略朝鮮。圖為“聯合國軍”在朝鮮登陸朝鮮人民軍反坦克部隊向美軍坦克開炮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簽字儀式就在板門店舉行。圖中前排的鐵皮房是軍事停戰委員會談判會場,朝鮮事分界線橫穿其中板門店共同警衛區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侵略朝鮮。圖為“聯合國軍”在裝載導彈的蘇聯貨船美國U—2偵察機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裝載導彈的蘇聯貨船美國U—2偵察機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古巴導彈事件的結局反映了什么?USAUSSR12戰略優勢在美國古巴導彈事件的結局反映了什么?USAUSSR12戰本課小結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形成過程:初步——正式發展階段:兩大陣營——美蘇爭霸斗爭形式:冷戰;熱戰結束:蘇聯解體形成初期的形勢美國的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

社會主義發展經互會華沙組織蘇聯的應對措施冷戰的影響

消極:積極:(客觀)本課小結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形成過程:初步——正式發展階段:2.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蘇反共D都是為了美國自身利益

B

B

1.二戰后初期,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有()(1)杜魯門主義的提出(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3)馬歇爾計劃的實施(4)丘吉爾的“鐵幕”演說A、(1)(2)B、(1)(2)(3)C、(1)(2)(3)(4)D、(2)(3)2.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精品課件!精品課件!精品課件!精品課件!歷史ⅱ岳麓版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資料精品課件歡迎使用歷史ⅱ岳麓版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資料精品課件歡迎使用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自讀教材·填要點]一、鐵路,更多的鐵路1.地位鐵路是

建設的重點,便于國計民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2.出現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

至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1888年,宮廷專用鐵路落成。交通運輸開平[自讀教材·填要點]一、鐵路,更多的鐵路交通運輸開平

3.發展(1)原因:①甲午戰爭以后列強激烈爭奪在華鐵路的

。②修路成為中國人

的強烈愿望。(2)成果:1909年

建成通車;民國以后,各條商路修筑權收歸國有。4.制約因素政潮迭起,軍閥混戰,社會經濟凋敝,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修筑權救亡圖存京張鐵路3.發展修筑權救亡圖存京張鐵路

二、水運與航空1.水運(1)1872年,

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航運業的誕生。(2)1900年前后,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幾乎都是在列強排擠中艱難求生。2.航空(1)起步:1918年,附設在福建馬尾造船廠的海軍飛機工程處開始研制

。(2)發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設“

”;此后十年間,航空事業獲得較快發展。輪船招商局水上飛機籌辦航空事宜處二、水運與航空輪船招商局水上飛機籌辦航空事宜處三、從驛傳到郵政1.郵政(1)初辦郵政: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局”,此后又設

,郵傳正式脫離海關。(2)進一步發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

。郵傳部萬國郵聯大會三、從驛傳到郵政郵傳部萬國郵聯大會2.電訊(1)開端:1877年,福建巡撫在

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2)特點:進程曲折,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30年代情況才發生變化。3.交通通訊變化的影響(1)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手段和

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3)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

。臺灣出行方式多姿多彩2.電訊臺灣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認知]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了濟南章丘朱家峪人朱開山一家,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闖關東的前塵往事。下圖是朱開山一家從山東輾轉逃亡到東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種交通工具。[合作探究·提認知]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了濟南章丘依據材料概括晚清中國交通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點:新舊交通工具并存(或:傳統的帆船、獨輪車,近代的小火輪、火車同時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了中國的貧困,阻礙社會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與示范;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政府及各階層人士的提倡與推動。依據材料概括晚清中國交通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串點成面·握全局][串點成面·握全局]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

一、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原因(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2)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加強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一、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2.特點(1)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3.影響(1)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2.特點1.李鴻章1872年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為長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勢”。這說明該企業的創辦 (

)A.打破了外商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B.阻止了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鴻章轉變為民族資本家1.李鴻章1872年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解析:李鴻章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并未轉化為民族資本家;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不是具體以某個企業的創辦為標志;洋務運動中民用企業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項表述都有錯誤。答案:A解析:李鴻章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并未轉化為民族資本家;洋務運動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2)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2.清朝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這是在描寫 (

)A.電話B.汽車C.電報 D.火車解析:從“萬鈞柁”“動如繞指柔”可推斷為火車。答案:D2.清朝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典題例析][例1]

上海世博會曾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士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參觀。然而在19世紀七十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總局的汽車B.洋人發明的火車C.輪船招商局的輪船D.福州船政局的軍艦[典題例析][例1]上海世博會曾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紀七十年代,由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斷最有可能是輪船招商局的輪船。[答案]

C[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紀七十年代,由江蘇沿江居[題組沖關]1.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強壟斷局面的交通行業是(

)A.公路運輸 B.鐵路運輸C.輪船運輸 D.航空運輸解析:根據所學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具有打破外輪壟斷中國航運業的積極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權利。據此本題選C項。答案:C[題組沖關]1.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強壟斷局面的交通行業是2.右圖是1909年《民呼日報》上登載的一幅漫畫,其要表達的主題是(

)A.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權益B.西方國家學習中國文化C.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西方八國組成聯軍侵略中國2.右圖是1909年《民呼日報》上登載的解析:從圖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國舉的燈籠是火車形狀,20世紀初的這一幅漫畫正反映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權益。B項說法錯誤,C項不能反映漫畫的主題,D項時間上不一致。答案:A解析:從圖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國舉的燈籠是火車形狀,20世紀初的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典題例析][例2]

(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國茶葉的一個外銷中心。1884年,福建茶葉市場出現了茶葉收購價格與上海出口價格同步變動的現象。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近代事業是(

)A.電報業 B.大眾報業C.鐵路交通業 D.輪船航運業[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選A。[答案]

A[典題例析][例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題組沖關]3.假如某愛國實業家在20世紀初需要了解全國各地商業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飛機赴各地了解B.通過無線電報輸送訊息C.通過互聯網D.乘坐火車赴各地了解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物質生活的變遷。注意題干信息“20世紀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應選B,火車速度遠不及電報快。20世紀30年代民航飛機才在中國出現,互聯網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答案:B[題組沖關]3.假如某愛國實業家在20世紀初需要了解全國各地4.下列不屬于通訊工具變遷和電訊事業發展影響的是(

)A.信息傳遞快捷簡便B.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C.阻礙了人們的感情交流D.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解析:新式通訊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人們感情的溝通和交流。答案:C4.下列不屬于通訊工具變遷和電訊事業發展影響的是()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時代潮流圖說歷史主旨句歸納(1)近代交通由傳統的人力工具逐漸演變為

機械動力牽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車、

汽車、電車、輪船、飛機先后出現。(2)通訊工具由傳統的郵政通信發展為先進

的電訊工具,有線電報、電話、無線電

報先后發明。(3)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推

動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圖說歷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時代潮流圖說歷史主旨句歸納(1)1911年,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隨后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里程碑。(2)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

一次國共

合作正式實現,國民大革命興起。(3)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連克武昌、九江,直搗南京、上海,取得巨大成功。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時圖說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時代潮流圖說歷史主旨句歸納(1)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

民生”三民主義,成為以后辛亥革命的

指導思想。(2)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

有提出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個不徹

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3)1924年,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

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帝要求,它成為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大革

命的旗幟。關鍵詞——交通和通訊不斷進步、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順應時圖說▲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1945—1991)多極化趨勢出現(20世紀60、70年代)多極化趨勢加強(20世紀90年代以后)▲兩大陣營對峙(1945—50s中期)美蘇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美蘇爭霸(20c50s中期—1991)資三足鼎立(美、西歐聯合、日本崛起)世界興起(不結盟運動)中國振興(獨立自主,中國特色)兩極格局瓦解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發展▲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1945—1991)多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考綱要求:冷戰局面的形成(雅爾塔體制、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建立、華約的建立)德國和朝鮮得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課程標準: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史觀:全球化史觀經濟與政治關系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難點:“冷戰”政策下的美蘇關系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考綱要求: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二戰后美蘇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劇,導致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由盟友轉為對手③實質:在美蘇力量均勢基礎上劃分兩國勢力范圍一、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1.根源:2.基礎: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二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3.現實:②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增強,成為戰后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大國①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西歐普遍衰弱,日德戰敗4.直接:為遏制共產主義,美對蘇開始實施“冷戰”①依據:二戰后期召開雅爾塔等國際會議達成的協議②內容:結束戰爭,處置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②蘇聯力量增強,成為美全球擴張、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①社會主義發展,威脅資本主義統治④影響:奠定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表現:二戰后美蘇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劇,導致戰時同盟關系包括相互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備競賽、組建軍事集團、發動代理人戰爭、和平演變等。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①目的: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②最初信號:丘吉爾“鐵幕”演說(1946年)③正式開始:1947年杜魯門主義含義: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以遏制共產主義。1.美國推行冷戰政策④初期表現:▲政治:杜魯門主義(1947年)▲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經濟: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援助計劃,1948年實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為杜魯門主義出臺做輿論準備包括相互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政治:杜魯門主義

1947年▲經濟: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援助計劃,1948年實施)A援助西歐恢復經濟,扶持西歐,穩定資本主義⑴性質:針對蘇聯、東歐的政治軍事集團⑶影響:⑶實質:美國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⑵實質: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大規模運用C企圖拉攏東歐各國,孤立打擊蘇聯B便于美國控制西歐各國,政治上將其納入“冷戰”軌道,經濟上拓展海外市場⑵原則:集體防御⑴內容:⑵目的:遏制共產主義,進而向全世界擴張成為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加劇冷戰的程度⑴目的:⑷標志:美國公開反蘇,冷戰全面開始特點:以意識形態的分歧為幌子,掩蓋全球擴張目的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華盛頓,12國)▲政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后面,座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鐵幕”演說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富爾敦發表《和平砥柱》演說,稱蘇聯進行擴張。“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后面,座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這就是“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表明美國公開放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是在政治上公開反共反蘇的標志,標志“冷戰”的正式開始。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說▲目的: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進而向全世界擴張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馬歇爾計劃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并接受名譽學位的機會,提出美國幫助歐洲復興的建議,即“馬歇爾計劃”。討論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會議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舉行,除蘇聯及其東歐盟國以及西班牙外的16個歐洲國家參加了會議。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基本為西歐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借出席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工作人員將北約的標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議會大樓內。▲影響:成為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加劇冷戰的程度

北約建立▲性質:政治軍事集團▲原則:集體防御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

北約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成立時只有12個成員國,它們是: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和英國。

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和希臘加入北約。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約。

1997年7月,北約馬德里首腦會議正式決定,首批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北約。1999年3月,上述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北約成員國增至19個。

2004年3月,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北約。小資料:北約的擴張北約東擴后的首腦合影北約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成立時只有12個成員國,2.蘇聯應對“冷戰”的政策美國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

蘇聯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推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初,莫斯科)建立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①政治:②經濟:③軍事:▲目的: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促進蘇聯與東歐各國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政治軍事集團標志歐洲出現了華約和北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穩定東歐,保障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抗衡北約的包圍、封鎖、孤立▲目的:▲依據:▲性質:▲影響: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2.蘇聯應對“冷戰”的政策美國冷戰政策蘇聯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二戰后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示意圖●▲東歐:南、阿、捷、波、保、羅、匈、東德▲亞洲:蒙、朝、越、中蘇▲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由一國到多國)二戰后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示意圖●▲東歐:南、阿、捷、波、保、▲

為了與西方咄咄逼人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蘇、保、匈、波、羅、捷六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會議上協議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同年4月,該組織正式宣布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經濟互助、技術合作和交流經驗,促進會員國的經濟發展。經濟互助委員會為了與西方咄咄逼人的經濟封鎖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被通稱為“華沙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目的:①抗衡北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封鎖、孤立②穩定東歐③保障蘇聯的利益與安全▲性質:政治軍事集團▲影響:標志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45年,雅爾塔體系1955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③階段特征:力量對比變化兩大陣營逐漸解體④斗爭形式:▲全面“冷戰”——主要形式和特點▲局部“熱戰”⑦結束: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兩大陣營對峙1945-50s中美蘇爭霸50s中-1991⑤爭奪重點地區:歐洲⑥初期爭奪焦點:德國3.發展演變:(小結)①初步奠基:②正式形成:二、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美蘇冷戰1945年,雅爾塔體系1955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古巴導彈危機(1962)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1.消極影響:①兩強相爭,形成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不安冷戰第一次高潮A.政治:國家分裂▲德國分裂:1949▲朝鮮分裂:1948B.軍事:冷戰中的局部“熱戰”▲侵朝戰爭(1950-1953)▲侵越戰爭(1961-1973)⑵結果:陷于核戰爭邊緣,但蘇撤走導彈⑴原因:蘇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改變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優勢在美國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古巴導彈危機(1962)德意志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消極影響:②世界被人為分割成兩個體系,彼此隔絕,不利于經濟文化交流2.積極影響:(客觀)①美蘇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客觀上為各國發展創造相對穩定的局面,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①兩強相爭,形成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不安②兩強競爭客觀上促進科技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火箭上天美國上月球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消極影響:②世界被人為分割成這是“柏林危機”時的空運四國分區占領柏林及1961—1990年的柏林墻示意圖1948年,西方國家將在德國占領區合并,實行貨幣改革。蘇聯切斷西方占領區同西柏林間的水陸交通,并發行了新貨幣,這就是“柏林危機”。1949年,美國力圖分裂德國,把西德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策動了聯邦德國的成立,蘇聯支持下也建立了民主德國。這是“柏林危機”時的空運四國分區占領柏林1948年,西方國家

柏林墻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西方冷戰的產物。二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柏林也分別被美、英、法、蘇劃分為四塊占領區。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決定對封鎖西柏林四周的邊界,隨后關閉勃蘭登堡門。并開始在分界線上修建水泥板墻、水泥墻、鐵絲網、碉堡、壕溝、鐵柵欄等隔離措施,總長達169.5千米,通稱“柏林墻”。

1964年,柏林墻建成,柏林被一分為二。柏林墻封網瞬間,一東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眺望封鎖墻外的親人柏林墻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墻”,是第二次世界大

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是德國分裂和統一的標志。這是從西邊看東柏林(1968)東西柏林分界線

——柏林墻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侵略朝鮮。圖為“聯合國軍”在朝鮮登陸朝鮮人民軍反坦克部隊向美軍坦克開炮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簽字儀式就在板門店舉行。圖中前排的鐵皮房是軍事停戰委員會談判會場,朝鮮事分界線橫穿其中板門店共同警衛區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侵略朝鮮。圖為“聯合國軍”在裝載導彈的蘇聯貨船美國U—2偵察機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裝載導彈的蘇聯貨船美國U—2偵察機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古巴導彈事件的結局反映了什么?USAUSSR12戰略優勢在美國古巴導彈事件的結局反映了什么?USAUSSR12戰本課小結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形成過程:初步——正式發展階段:兩大陣營——美蘇爭霸斗爭形式:冷戰;熱戰結束:蘇聯解體形成初期的形勢美國的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組織

社會主義發展經互會華沙組織蘇聯的應對措施冷戰的影響

消極:積極:(客觀)本課小結兩極格局的形成背景:形成過程:初步——正式發展階段:2.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蘇反共D都是為了美國自身利益

B

B

1.二戰后初期,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有()(1)杜魯門主義的提出(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3)馬歇爾計劃的實施(4)丘吉爾的“鐵幕”演說A、(1)(2)B、(1)(2)(3)C、(1)(2)(3)(4)D、(2)(3)2.杜魯門曾說過: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精品課件!精品課件!精品課件!精品課件!歷史ⅱ岳麓版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資料精品課件歡迎使用歷史ⅱ岳麓版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資料精品課件歡迎使用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自讀教材·填要點]一、鐵路,更多的鐵路1.地位鐵路是

建設的重點,便于國計民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2.出現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

至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1888年,宮廷專用鐵路落成。交通運輸開平[自讀教材·填要點]一、鐵路,更多的鐵路交通運輸開平

3.發展(1)原因:①甲午戰爭以后列強激烈爭奪在華鐵路的

。②修路成為中國人

的強烈愿望。(2)成果:1909年

建成通車;民國以后,各條商路修筑權收歸國有。4.制約因素政潮迭起,軍閥混戰,社會經濟凋敝,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修筑權救亡圖存京張鐵路3.發展修筑權救亡圖存京張鐵路

二、水運與航空1.水運(1)1872年,

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航運業的誕生。(2)1900年前后,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幾乎都是在列強排擠中艱難求生。2.航空(1)起步:1918年,附設在福建馬尾造船廠的海軍飛機工程處開始研制

。(2)發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設“

”;此后十年間,航空事業獲得較快發展。輪船招商局水上飛機籌辦航空事宜處二、水運與航空輪船招商局水上飛機籌辦航空事宜處三、從驛傳到郵政1.郵政(1)初辦郵政: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局”,此后又設

,郵傳正式脫離海關。(2)進一步發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

。郵傳部萬國郵聯大會三、從驛傳到郵政郵傳部萬國郵聯大會2.電訊(1)開端:1877年,福建巡撫在

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2)特點:進程曲折,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30年代情況才發生變化。3.交通通訊變化的影響(1)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手段和

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3)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

。臺灣出行方式多姿多彩2.電訊臺灣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認知]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了濟南章丘朱家峪人朱開山一家,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闖關東的前塵往事。下圖是朱開山一家從山東輾轉逃亡到東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種交通工具。[合作探究·提認知]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了濟南章丘依據材料概括晚清中國交通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點:新舊交通工具并存(或:傳統的帆船、獨輪車,近代的小火輪、火車同時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了中國的貧困,阻礙社會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與示范;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政府及各階層人士的提倡與推動。依據材料概括晚清中國交通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串點成面·握全局][串點成面·握全局]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

一、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原因(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2)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加強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一、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2.特點(1)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3.影響(1)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2.特點1.李鴻章1872年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為長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勢”。這說明該企業的創辦 (

)A.打破了外商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B.阻止了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鴻章轉變為民族資本家1.李鴻章1872年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解析:李鴻章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并未轉化為民族資本家;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不是具體以某個企業的創辦為標志;洋務運動中民用企業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項表述都有錯誤。答案:A解析:李鴻章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并未轉化為民族資本家;洋務運動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2)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2.清朝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這是在描寫 (

)A.電話B.汽車C.電報 D.火車解析:從“萬鈞柁”“動如繞指柔”可推斷為火車。答案:D2.清朝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第二十五課兩極世界的形成課件[典題例析][例1]

上海世博會曾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士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參觀。然而在19世紀七十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