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娜塔莎》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爭與和平》的內容和主旨。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4.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教學重點與難點:1.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2.對作為圓形人物的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個性的理解。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設想:1.第一課時介紹作家及其代表作,并介紹《戰爭與和平》的主要內容和主旨。完成第一、二部分中,娜塔莎即將參加舞會和舞會時的思想感情,分析娜塔莎個性中活潑、天真、純潔、充滿熱情的特點。第二課時通過第三部分分析人物語言,分析娜塔莎個性中盲目、執拗、沖動、缺乏理性判斷力的特點,從而完成對娜塔莎形象的完整理解,并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2.可采取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等方法閱讀課文,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準備:1.準備好列夫?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的有關資料。2.學生預習,完成三部分的故事梗概。并試做課文《思考與實踐》一。補充要求:每人找5個以上的細節,并積累詞語(具體見附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題。二.介紹作者、有關背景及《戰爭與和平》的故事內容:內容見附錄。三.檢查預習:1.詞語積累:宅邸d! 花翎他9 勛綬sh6u 砰p£ng然搽chd香粉耽擱 迸beng流皺襞^ 從c6ng容 怯4/場 袒恬門露 憐憫min 饒恕 撩lido一下茶(寮)lido同(僚)帕。 (潦)忙。草(燎)帕。原 驚惶 撩怔。撥(繚)lid。亂(鐐)佗。銬 撩忙。(撂)倒2.請學生講述課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四.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學任務。1.說說你對娜塔莎參加舞會前心情的總體印象。請用簡潔的詞語來表示。明確:興奮、快樂、緊張、期待、焦急2.人物的心理活動是藏在他們內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明確:通過外話的神態、言行等來體會。3.教師范讀描寫羅斯托夫一家進行舞會準備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個大跳舞會——第一部分末”)同學們邊聽邊找體現娜塔莎興奮、快樂、緊張、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4.討論明確:如:①“不是那樣的,不是那樣的,索尼婭!”娜塔莎一邊說,一邊轉過頭去,用雙手抓住頭發,替她梳頭的女仆來不及放手。②梳妝完畢后,娜塔莎穿著從下邊露出舞鞋的短裙。披著母親的短寬服。跑到索尼婭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親面前去了。她轉動著母親的頭,用針別了帽子,剛剛吻到了她的白發,她又跑到替她在縮短裙子底邊的女仆們面前去了。③“媽媽,帽子還要偏一點,”娜塔莎說。“我來替你重新別一下,”于是她沖上前去,但是在縮短衣邊的女排你們來不及松手,衣邊的一塊紗被撕了下來。④“馬上,馬上就好了……”5.通過外化的言行,我們看到了娜塔莎即將參加舞會時的心情,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明確:活潑可愛,充滿熱情,善良純真。6.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剛才老師范讀的內容,進行分角色朗讀,在一次體會娜塔莎的內心世界和她的個性特點。五.閱讀第二部分,以“盛裝的娜塔莎”為開頭,用最簡潔的語言概述課文內容。明確:盛裝的娜塔莎一開始并沒有受到特別的注意,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紳士前來邀請,讓自己也成為別人目光的焦點。當安德來公爵邀請她跳舞時,她一下子變得明朗快樂起來。而娜塔莎的活潑青春也感染了安德來公爵。1.除了娜塔莎外,這部分提到了幾位女性?明確:別素號娃伯爵夫人,羅斯托夫伯爵夫人,愛侖2.女性分多種,比如高貴的貴婦,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嫗等等。以上幾位分屬什么類型?何以見得?明確:高貴有傲岸的貴婦,因為她被邀請時“微笑地舉起手,沒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慈祥和藹的老婦,因為她介紹娜塔莎給安德來時是“紅著臉”的,舞會前在家準備時,也是“難為情”,可見她性格溫婉;性感風情萬種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對比中可見她豐滿性感,“由于受到過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視,仿佛涂上了一層油彩”。3.娜塔莎和她們相比應該屬于哪一種?明確:天真純潔、心無陳府的小女孩。4.下面就讓我們從外貌和個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她何以屬于“小女孩”。閱讀第二部分,找出描寫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等)。把剛才找出來的關于娜塔莎描寫的語句讀一讀。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稱呼嗎?明確:符合。因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顯的,手臂是細的”。這些都說明她還尚未發育成熟,還是“小女孩”。那么,個性上看呢?看個性要從哪些方面著手?明確:看個性要從神態、言行、心理等方面著手。“娜塔莎望著他們,幾乎要哭了,因為跳第一圈華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臉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對安德來的邀請,她“對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準備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來,露出了快樂、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對安德來,“似乎用含淚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說“我等你很久了”,這些都說明她天真,胸無陳府,還是個“小女孩”。要知道,一個在交際圈上混跡良久的成熟一點的女孩子,一般會在眾人尤其是異性面前努力掩飾自己期待的情緒。另外,她還很羞澀,還不習慣袒肩露臂的裝束,“假使不是他們使她相信這是絕對必要的,她便要覺得這是很可羞的了。”這也可見她的純潔天真,還是個“小女孩”。她不被異性關注邀請,就急得“幾乎要哭”,一被邀請就,臉色就“忽然明朗起來,露出了快樂、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異性欣賞,就發揮出色“跳得好極了”,“穿緞子舞鞋的小腳,迅速、輕巧、靈活地跳動著,臉上現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來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對他那么親密地微笑了一下”,這些都符合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一位妙齡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別人的、特別是異性肯定,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現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懷。這都是從正面對娜塔莎進行描寫,有沒有側面的表現?明確:有。別人不太注意她,說明她還不是風情萬種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別素號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時完美的表現,更烘托出娜塔莎焦急等待的內心;跟愛侖的比較;安德來與娜塔莎跳舞時后,“覺得自己活潑年輕了”,可見娜塔莎是真正活潑年輕的,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第二課時六.回顧第一課時內容。說說從第一、第二部分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娜塔莎。七.解讀第三部分。1.可是純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卻也有致命的弱點,閱讀第三部分,根據娜塔莎的表現,你覺得這致命的弱點是什么?明確:盲目、執拗、沖動,容易受騙。2.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對話。請找出最能表現她以上特點的對話。明確:“三天,我覺得,我愛了他一百年了。我覺得在愛他之前,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隸,并且我不能不愛他。是的,奴隸!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沒有意志了,……我愛他!”“你記著,人不能干預這種事情的……”“不能夠懷疑他的,不能夠,不能夠,你懂了嗎”“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沒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愛。你怎么敢說他不高尚?你難道不知道我愛他嗎?索尼亞你去吧,我不想和你爭吵,你去吧,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惱”八.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1.至此,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點。明確:她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但又有點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還是一個單純的小女孩。2.在她身上的這些特點中,哪些是可愛的,哪些則不是太好,需要改進?明確: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是可愛的;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則需要改進。3.介紹“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可見,托爾斯泰并沒有因為娜塔莎是小說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展現出復雜又獨特的個性特點。在小說中,這種具有復雜個性的非類型人物,我們稱為“圓形人物”,與之相對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種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性被創造出來的類型人物,也被稱為漫畫人物,是那種性格特點單一,某方面特性特別突出的人物。兩者相比,圓形人物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性格中的矛盾會產生足夠的張力。這樣的人物往往更能體現生活本真的面貌,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復雜矛盾的。舉例:《亂世佳人》斯佳麗、瑞特、阿希禮,《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紅樓夢》王熙鳳、林黛玉、薛寶釵等等。扁平人物因為性格單一,相對來說,缺乏變化,比較單薄。但他們并非沒有價值。一般來說,在諷刺小說里較多見,對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強戲劇效果,起到諷刺作用。舉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等。4.“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說中的作用。一般的長篇小說這兩種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舉例:《水滸傳》宋江、李逵、林沖-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紅樓夢》王熙鳳-焦大、劉姥姥、傻大姐作用:襯托圓形人物、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作品主題。焦大、劉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對于襯托王熙鳳等圓形人物,推動情節發展,表現賈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在公眾場合是威風凜凜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在高衙內面前是他父親手下的一個高級奴隸;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綿綿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腸似水而又忍辱負重的復雜性格。因此當高衙內調戲他妻子時,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應。在《阿Q正傳》里,既有屬于圓形人物的“阿Q”,也有屬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這樣的圓形人物,又有“善女人”這樣的扁平人物。九.課堂小結:1.本單元的話題是人物。請你說說人物在古典小說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明確:人物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過生動的人物塑造,來表現小說主題。2.人物刻畫的手法有哪些?明確:1、小說人物刻畫的手法:正面描寫,如語言、行動、外貌、神態、心理描寫等;側面描寫,如環境描寫、其他人物的襯托等。3.說說你所理解的“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十.完成《思考與實踐》一的校對。十一.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本《娜塔莎》課內閱讀語段練習和《安娜?卡列尼娜》課外閱讀語段練習。板書設計:娜塔莎人物形象:她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但又有點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還是一個單純的小女孩。人物刻畫手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襯托等表現手法。“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特點、作用。附:列夫?托爾斯泰簡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AeBHuKOAaeBUYToacto〃)(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他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一薩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于是他全家遷到喀山。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俄羅斯殖民地)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回到莊園后,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結果這件事被果戈理諷刺后寫在《死魂靈》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后,自愿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后防御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戰爭與和平》介紹:《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欲,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后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這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托爾斯泰曾經表示:“在《戰爭與和平》里我喜歡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說,作者力圖在這部作品里表現俄國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在國家危急的嚴重關頭,許多來自下層的俄軍普通官兵同仇敵愾,浴血奮戰,雖然戰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卻始終占有壓倒的優勢。老百姓也主動起來保家衛國。在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一大批像網升、杰尼索夫、謝爾巴狄那樣的英雄人物。俄軍統帥庫圖佐夫也因為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過人的膽略和決勝的信心。整部小說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托爾斯泰的“人民戰爭的巨棒以全部威嚴雄偉的力量”趕走了侵略者的思想。作者在小說中也認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小說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60年代,托爾斯泰仍站在貴族階級的立場上,但是他對接近宮廷的上層貴族卻給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庫拉金之流漠視國家命運,畏敵如虎,他們關心的是尋歡作樂,積聚私產。小說中,庫拉金是官痞,兒子阿納托爾是惡少,女兒愛侖則是蕩婦。這些貴族的卑劣行徑與人民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托爾斯泰認為,俄國的前途在于“優秀”貴族與人民的合作。他用詩意的筆觸描寫了京城以外的莊園貴族羅斯托夫一家和保爾康斯基一家,指出在這些貴族身上仍保留著淳厚的古風,他們有愛國心,與人民的精神相通。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貴族。內容簡介1805年7月,拿破侖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侖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來--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保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此時,安德來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侖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來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里,委托父親加以關照。于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并受到了嘉獎。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后,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斗,并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后,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當安德來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于在戰
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采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來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來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來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來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后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于領地。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來?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托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后,安德來?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侖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來?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來?保爾康斯基于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于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于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來?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并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來?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侖于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后,因誤服墮胎藥而且死亡。幾番奮戰后,俄國終于贏得勝利,彼爾于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來?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娜塔莎》【教學目標】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爭?與和平》的內容和主旨。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情,分析人物形象。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教學目標】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爭?與和平》的內容和主旨。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情,分析人物形象。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4、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教學重點與難點】1、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2、對作為圓形人物的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個性的理解。【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設想】1、第一課時介紹作家及其代表作,并介紹《戰爭與和平》的主要內容和主旨。完成第一、二部分中,娜塔莎即將參加舞會和舞會時的思想感情,分析娜塔莎個性中活潑、天真、純潔、充滿熱情的特點。第二課時通過第三部分分析人物語言,分析娜塔莎個性中盲目、執拗、沖動、缺乏理性判斷力的特點,從而完成對娜塔莎形象的完整理解,并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2、可采取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等方法閱讀課文,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準備:1、準備好列夫?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的有關資料。2、學生預習,完成三部分的故事梗概。并試做課文《思考與實踐》一。補充要求:每人找5個以上的細節,并積累詞語(具體見附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題。二、介紹作者、有關背景及《戰爭與和平》的故事內容:內容見附錄。三、檢查預習:請學生講述課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四、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學任務。1、說說你對娜塔莎參加舞會前心情的總體印象。請用簡潔的詞語來表示。明確:興奮、快樂、緊張、期待、焦急2、人物的心理活動是藏在他們內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明確:通過外話的神態、言行等來體會。3、教師范讀描寫羅斯托夫一家進行舞會準備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個大跳舞會——第一部分末”)同學們邊聽邊找體現娜塔莎興奮、快樂、緊張、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4、討論明確:例如:①“不是那樣的,不是那樣的,索尼婭!”娜塔莎一邊說,一邊轉過頭去,用雙手抓住頭發,替她梳頭的女仆來不及放手。②梳妝完畢后,娜塔莎穿著從下邊露出舞鞋的短裙。披著母親的短寬服。跑到索尼婭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親面前去了。她轉動著母親的頭,用針別了帽子,剛剛吻到了她的白發,她又跑到替她在縮短裙子底邊的女仆們面前去了。③“媽媽,帽子還要偏一點,”娜塔莎說。“我來替你重新別一下,”于是她沖上前去,但是在縮短衣邊的女排你們來不及松手,衣邊的一塊紗被撕了下來。④“馬上,馬上就好了……”5、通過外化的言行,我們看到了娜塔莎即將參加舞會時的心情,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明確:活潑可愛,充滿熱情,善良純真。6、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剛才老師范讀的內容,進行分角色朗讀,在一次體會娜塔莎的內心世界和她的個性特點。五、閱讀第二部分,以“盛裝的娜塔莎”為開頭,用最簡潔的語言概述課文內容。明確:盛裝的娜塔莎一開始并沒有受到特別的注意,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紳士前來邀請,讓自己也成為別人目光的焦點。當安德來公爵邀請她跳舞時,她一下子變得明朗、快樂起來。而娜塔莎的活潑青春也感染了安德來公爵。1、除了娜塔莎外,這部分提到了幾位女性?明確:別素號娃伯爵夫人,羅斯托夫伯爵夫人,愛侖。2、女性分多種,比如高貴的貴婦、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嫗等等。以上幾位分屬什么類型?何以見得?明確:高貴有傲慢的貴婦,因為她被邀請時“微笑地舉起手,沒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慈祥和藹的老婦,因為她介紹娜塔莎給安德來時是“紅著臉”的,舞會前在家準備時,也是“難為情”,可見她性格溫婉;性感風情萬種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對比中可見她豐滿性感,“由于受到過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視,仿佛涂上了一層油彩”。3、娜塔莎和她們相比應該屬于哪一種?明確:天真純潔、心無城府的小女孩。4、下面就讓我們從外貌和個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她何以屬于“小女孩”。閱讀第二部分,找出描寫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等)。把剛才找出來的關于娜塔莎描寫的語句讀一讀。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稱呼嗎?明確:符合。因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顯的,手臂是細的”。這些都說明她還尚未發育成熟,還是“小女孩”。那么,個性上看呢?看個性要從哪些方面著手?明確:看個性要從神態、言行、心理等方面著手。“娜塔莎望著他們,幾乎要哭了,因為跳第一圈華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臉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對安德來的邀請,她“對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準備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來,露出了快樂、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對安德來,“似乎用含淚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說“我等你很久了”,這些都說明她天真,胸無陳府,還是個“小女孩”。要知道,一個在交際圈上混跡良久的成熟一點的女孩子,一般會在眾人尤其是異性面前努力掩飾自己期待的情緒。另外,她還很羞澀,還不習慣袒肩露臂的裝束,“假使不是他們使她相信這是絕對必要的,她便要覺得這是很可羞的了。”這也可見她的純潔天真,還是個“小女孩”。她不被異性關注邀請,就急得“幾乎要哭”,一被邀請就,臉色就“忽然明朗起來,露出了快樂、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異性欣賞,就發揮出色“跳得好極了”,“穿緞子舞鞋的小腳,迅速、輕巧、靈活地跳動著,臉上現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來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對他那么親密地微笑了一下”,這些都符合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一位妙齡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別人的、特別是異性肯定,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現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懷。這都是從正面對娜塔莎進行描寫,有沒有側面的表現?明確:有。別人不太注意她,說明她還不是風情萬種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別素號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時完美的表現,更烘托出娜塔莎焦急等待的內心;跟愛侖的比較;安德來與娜塔莎跳舞時后,“覺得自己活潑年輕了”,可見娜塔莎是真正活潑年輕的,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第二課時六、回顧第一課時內容。說說從第一、第二部分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娜塔莎。七、解讀第三部分。1、可是純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卻也有致命的弱點,閱讀第三部分,根據娜塔莎的表現,你覺得這致命的弱點是什么?明確:盲目、執拗、沖動,容易受騙。2、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對話。請找出最能表現她以上特點的對話。明確:“三天,我覺得,我愛了他一百年了。我覺得在愛他之前,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隸,并且我不能不愛他。是的,奴隸!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沒有意志了,……我愛他!”“你記著,人不能干預這種事情的……”“不能夠懷疑他的,不能夠,不能夠,你懂了嗎”“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沒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愛。你怎么敢說他不高尚?你難道不知道我愛他嗎?索尼亞你去吧,我不想和你爭吵,你去吧,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惱”八、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1、至此,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點。明確:她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但又有點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還是一個單純的小女孩。2、在她身上的這些特點中,哪些是可愛的,哪些則不是太好,需要改進?明確: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是可愛的;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則需要改進。3、介紹“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可見,托爾斯泰并沒有因為娜塔莎是小說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展現出復雜又獨特的個性特點。在小說中,這種具有復雜個性的非類型人物,我們稱為“圓形人物”,與之相對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種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性被創造出來的類型人物,也被稱為漫畫人物,是那種性格特點單一,某方面特性特別突出的人物。兩者相比,圓形人物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性格中的矛盾會產生足夠的張力。這樣的人物往往更能體現生活本真的面貌,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復雜矛盾的。舉例:《亂世佳人》斯佳麗、瑞特、阿希禮,《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紅樓夢》王熙鳳、林黛玉、薛寶釵等等。扁平人物因為性格單一,相對來說,缺乏變化,比較單薄。但他們并非沒有價值。一般來說,在諷刺小說里較多見,對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強戲劇效果,起到諷刺作用。舉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等。4、“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說中的作用。一般的長篇小說這兩種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舉例:《水滸傳》宋江、李逵、林沖-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紅樓夢》王熙鳳-焦大、劉姥姥、傻大姐作用:襯托圓形人物、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作品主題。焦大、劉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對于襯托王熙鳳等圓形人物,推動情節發展,表現賈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在公眾場合是威風凜凜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在高衙內面前是他父親手下的一個高級奴隸;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綿綿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腸似水而又忍辱負重的復雜性格。因此當高衙內調戲他妻子時,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應。在《阿Q正傳》里,既有屬于圓形人物的“阿Q”,也有屬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這樣的圓形人物,又有“善女人”這樣的扁平人物。九、課堂小結:1、本單元的話題是人物。請你說說人物在古典小說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明確:人物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過生動的人物塑造,來表現小說主題。2、人物刻畫的手法有哪些?明確:1、小說人物刻畫的手法:正面描寫,如語言、行動、外貌、神態、心理描寫等;側面描寫,如環境描寫、其他人物的襯托等。3、說說你所理解的“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素芭》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目的要求:1、知識要求:掌握字詞等基礎知識;了解泰戈爾及其作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類型等。2、能力要求:體會小說中細膩的肖像描寫和心理描寫,能夠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要求:正確理解作者所表現的素芭的美麗聰慧和善良純潔的心靈,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教學重點難點:體會小說中細膩的肖像描寫和心理描寫,能夠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關鍵是教給方法,讓學生根據教師指導的方法進一步成為自己分析的重要能力。教學過程:一、導入在有關“人物”這個單元中,我們剛剛認識了一位俄羅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們再來結識一個印度女孩素芭。一起來學習印度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巨匠泰戈爾的小說《素芭》。二、了解泰戈爾及其作品1、介紹作家作品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篇;這些詩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便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諾貝爾獎授獎詞泰戈爾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詩作有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棄絕》《素芭》等,長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兩姐妹》等。泰戈爾出生后,母親身體不好,還要操持一個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無力照看孩子。14歲的泰戈爾還沒有充分享受到母愛,母親就病逝了。母親病逝后,泰戈爾由五嫂照顧。少年的泰戈爾與這位嫂子非常親近,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的語言。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討論文學。當泰戈爾成為詩人后,她是他的第一個有見識的評論者。她對泰戈爾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細地審閱,使他免除了文藝家們常常容易產生的弊病——虛榮和缺乏自我批評。但是,1884年,五嫂自縊身亡。1902年,泰戈爾的那一場不以戀愛開始卻十分恩愛的婚姻結束了。比他小11歲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兩個月,泰戈爾日夜守護在側,但緊接著,他的二女兒也逝世了。泰戈爾對于印度婦女悲慘的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眾多短篇小說中,都述說了婦女們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為婦女鳴不平。經典小說《摩訶摩耶》是泰戈爾短篇小說中的精品,作于1892年。《摩訶摩耶》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梗概:摩訶摩耶和羅耆波在河邊的一所破廟里相見了。她默默地用她那天生就的莊重的目光望著羅耆波,目光中含有責備之意,意思是:“今天你怎么敢在這樣一個異乎尋常的時刻叫我上這兒來?你敢于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我一直對你百依百順罷了!”羅耆波一向就有點兒怕摩訶摩耶,現在,她的目光使他完全心慌意亂了。他原來想好的要對她說一大篇話的計劃只好放棄了。然而他總得馬上說出為什么要約她來這兒啊。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說道:“我說,我們離開這兒,去結婚吧。”不錯,羅耆波這樣一口道出了自己的心事;可是他私下里編出來的開場白沒有了。他的言語顯得非常乏味、唐突——甚至荒謬可笑。他說過以后,自己也感到著慌,可是沒有力量再說幾句加以補救了。這傻瓜!他約了摩訶摩耶中午到河邊這座破廟里來,卻只能對她說“我們結婚吧”。摩訶摩耶是名門之女,今年24歲,正當青春美貌的年華,像一座帶有早秋陽光色彩的純金塑像,像陽光那樣寧靜而光芒四射,還有著一副像白晝光輝一樣的自由無畏的眼神。她是一個孤兒。由她的哥帕凡尼查蘭?查托巴迪雅照管。兄妹倆一個類型一一沉默寡言,可是有一種內在的精神的力量像正午的太陽那樣在靜靜地燃燒。人們不知為什么都害怕帕凡尼查蘭。羅耆波是跟著這兒絲廠的菩羅先生從遠處來的。他的父親曾為這位先生工作;他死后,菩羅就擔負起撫養這個孤兒的責任,帶他到巴曼哈第廠來。當年,這些大人先生們倒是常做些這類善事的。這孩子和喜愛他的姑母住在帕凡尼查蘭家的附近。摩訶摩耶是羅耆波幼年的伴侶,很得他的姑母的歡心。羅耆波長到16歲、17歲、18歲,甚至19歲了;然而,盡管他姑母不斷催促,他仍然拒絕結婚。菩羅先生聽到這個孟加位青年竟有這種不尋常的見識,大為高興,認為羅耆波拿他作為生活的典范的。(我不妨在這兒附帶說明,這位先生是一位獨身漢。)羅耆波的姑母不久便死了。摩河摩耶呢,除非她有一份豐厚的嫁妝,否則就得不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人作她的新郎。她長大成人了,可是還待在閨房中。不必明說,讀者也能知道,雖然系紅線的神長久忽略了這一對青年,但愛神在這一段時間內并未閑著,當主管宇宙的老神打瞌睡的時候,年輕的愛神卻是異常清醒的。愛神的影響在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表現。羅耆波在他的鼓舞之下一直在尋找機會吐露自己的心曲。摩訶摩耶卻從不給他這樣一個機會。她的沉默的莊重的目光使懷著狂熱的心的羅耆波感到膽寒。今天,他鄭重地千懇萬求,她才應允到這座破廟里來。他曾經計劃過要在今天毫無拘束地將所有要說的話都講給她聽;這以后,對他來說不是終身幸福,就是雖生猶死。可是,在這決定命運的緊要關頭,羅耆波卻只能說“我們離開這兒,去結婚吧”,說完便站在那里惶惑不安,像一個背不出書的孩子一樣一聲不響了。她很久未作答復,好像她從來沒有想到過羅耆波會向她求婚。正午有它獨特的許多不可名狀的哀音;此刻,一片靜寂,這些聲音清晰可辨了。破了的廟門。一半已經脫離門樞,在風中時開時閉,低低地發出吱吱的悲鳴。棲息在窗欞上的鴿子開始了咕咕的呻吟。在戶外木棉樹上的啄木鳥不停地送來單調的啄木聲。一只蜥蜴從一堆一堆的枯葉上急爬過去,發出沙沙的響聲。忽然間,一陣熱風從田野吹來,穿過樹林,使得葉子都簌簌地響了起來。河水猛然蘇醒了,泛起漣漪,掠向岸邊,淹沒了河邊上的破石臺階。在這些零零亂亂懶懶散散的聲音里還傳來遠處樹蔭中牧童吹奏鄉下小調的笛聲。羅耆波靠著神廟的破柱子站著,像一個疲倦的做著夢的人。他凝視著河流,不敢正眼看摩訶摩耶。過了一會,他回過頭來向摩訶摩耶又投出懇求的眼光。她搖了搖頭,回答說:“不,不可能。”立刻,他的希望的殿堂倒塌了。他知道,摩訶摩耶一搖頭,便是主意已定,人間誰也無法扭過她來了。摩訶摩耶家多少代以來就以名門望族的血統自豪——她怎么能同意下嫁給羅耆波這樣一個家世低微的婆羅門呢?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她現在終于明白了,是自己過去輕率的行動使得羅耆波懷有這樣大膽的希望;她立刻準備離開這所破廟。羅耆波了解她的心意,趕緊說:“我明天就離開這里。”最初她想對這個消息表示毫不在乎;可是她做不到。她想離開,她的腳不肯動。她平靜地問道:“為什么?”羅耆波說:“我的東家從這兒調到梭那普爾的工廠去了。他要帶我一起去。”她又默默地站了好半天,沉思著:“我們不是一條路上的人,我也不能希望一個男子在我眼前終身做囚犯。”她于是略略張開緊閉的嘴唇說,“好吧。”這兩個字聽來簡直是一聲深沉的嘆息。說了這兩個字,她轉身剛要走,羅耆波猛然一驚,低聲說,“你哥哥來了!”她往外一看,看見她哥哥朝著神廟走來,知道他已經發覺他們的密約了。羅耆波怕摩耶被人誤解,想從墻上破洞鉆出去逃走;可是摩訶摩耶拉住他的手臂,用力拉他回來。帕凡尼查蘭進了廟,只默默地平靜地看了他們一眼。摩訶摩耶看著羅耆波泰然自若地說:“好吧,羅耆波,我會到你家去的。你等著我吧。”帕凡尼查蘭一聲不響地離開了神廟,摩訶摩耶也一聲不響地跟著他走了。羅耆波呢?他茫然站著,好像被判處了死刑。當天夜里,帕凡尼查蘭給了摩訶摩耶一件深紅色的綢紗麗,要她馬上披上。接著他說:“跟我走。”誰也不曾違抗過帕凡尼查蘭的命令,哪怕只是一個暗示,摩訶摩耶也不例外。這一天夜里,兄妹二人走到離家不遠的河邊的火葬場。那兒有一間小屋,收容將要送去圣河邊火葬的垂死的人,小屋里正躺著一個老婆羅門,在那里等待著死神降臨。兩人走近床邊。屋子的一角有一個波羅門祭司。帕心尼查蘭對他打了個招呼。祭司急忙收拾好舉行婚禮要用的東西。摩訶摩耶明白自己要嫁給這個垂死的人了,可是她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在這間被附近的兩個火葬堆的微弱的閃光照亮著的半明半暗的屋子里,在喃喃地念誦經文的聲音和垂死的人的呻吟聲中,他們為摩訶摩耶舉行了婚禮。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婦。她并不為此過于悲傷。羅耆波也是這樣,她的成為孀婦的消息并不像出人意料的結婚消息那樣沉重地打擊他。他反而有點兒高興。然而高興的心情并沒有維持多久。第二個可怕的打擊完全把他打垮了;他聽說那天火葬場要舉行一場隆重典禮,摩訶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尸體一起火葬。最初他想報告他的東家,求他阻止這殘酷的殉葬。可是他隨即記起了,就在這一天,東家已經離職到梭那普爾去了。東家本想帶他同去,可是他請了一個月的假,要暫時留在這里。摩訶摩耶曾叮囑他“等著我”。他決不能忽略這個要求。他請了一個月的假,可是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請假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拋棄職業去討飯,也要終身等待著她。黃昏時分,正當羅耆波要瘋狂地沖出去自殺或者干些別的可怕的事情的時候,忽然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暴風雨幾乎把他的屋子震塌了。他見到外在世界正和他內心一致,同樣在激變在翻騰,多少獲得了一點平靜。他覺得大自然已經在支持他,要給他一些補償。他自己所沒有的力量現在布滿天地之間了。就在這樣一個時候,外面有人猛力推門。羅耆波忙把門打開。一個女人進來了,她裹著濕透了的衣裳,一幅長長的面幕遮住了整個臉龐。羅耆波一眼就認出他是摩訶摩耶。他十分激動地問道:“摩訶摩耶,你是從火葬堆中逃出來的么?”她回答道:“是的,我答應要來你家。我守信,我來了。可是,羅耆波,我不是從前的我了;我完全變了。只有我的心還是舊日的心。只要你提出,我還能回到火葬堆去。但是,你如果發誓永不拉開我的面幕,永不看我的臉,我就會在你家住下來。”從死神手掌中奪回了她,這已經夠了;此外一切考慮都不在話下了。羅耆波立刻回答:“在這兒住下吧,你愛怎么樣都行。如果你離開我,我就會死了。”摩訶摩耶說:“那么立刻走。我們到你的東家那兒去。”羅耆波放棄了家中所有的財物,和摩訶摩耶一起在暴風雨中出發了。風吹得他們直不起腰,被風卷起的砂礫像流彈一樣打痛他們的身體。兩人避開大路。在曠野里走著,因為恐怕路旁的大樹會倒下來壓著他們。狂風在后面趕打著他們,好像要把這一對青年趕離人間,推向毀滅。讀者千萬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認為這是虛構的,脫離現實的。在流行寡婦殉葬的年代里,據說的確發生過這一類的事。摩訶摩耶被綁住手腳擱在火葬堆上,在指定的時刻點上了火。火焰竄上來的時候,正好起了狂風暴雨。那些來主持大典的人連忙逃進停放垂死的人的小屋,關上了門,大雨頃刻之間便把火葬堆撲滅了。這時摩訶摩耶腕上的繩索已經燒成灰燼,她雙手能活動了。她忍受燒傷的劇痛,一聲不響地坐起來解開腳上的繩索。然后她裹著那已燒去了一部分的衣裳,半裸著身子從火葬堆上站了起來,先走回家去。家中誰也不在,都去火葬場了。她點亮了燈,換上一件新衣,對著鏡子看一下自己的臉。她把鏡子擲在地上,沉思了片刻。然后她取出一幅長長的面幕遮住了臉,走到鄰近的羅耆波家。這以后發生的事,讀者已經知道了。不錯,摩訶摩耶現在的確住在羅耆波家里了,可是羅耆波并不快樂。其實不過是一層薄薄的面幕隔開了他們。但這面幕卻是永恒的,像死亡一樣,甚至比死亡更令人痛苦;因為死亡造成的苦痛,在年深日久之后,由于絕望,還可以逐漸消失;而面幕造成的隔離,卻時時刻刻在粉碎活生生的希望。摩訶摩耶原來就有一個沉靜的性格,而現在面幕里的那份沉靜顯得加倍令人難以忍受。她好像是生活在一幅死亡的幕后面。這沉寂的死亡,纏住羅耆波的生命,似乎每天都在使他的生命萎縮下去。他失去了從前認識的那個摩訶摩耶,同時這個披著面幕的人永遠默默地坐在他身旁,不讓他把少女時代的她給予他的甜蜜回憶珍藏供養。他默默思量:“自然在人與人之間安置的柵欄已經夠多了。摩訶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爾納,一出生就帶著避邪的護身符。她身子周圍本來就有一道無形的圍墻。現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來到我的身邊,周圍又加上了一重圍墻。她雖然總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遙遠得使我永遠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種不滿足的如饑如渴的心情,企圖穿透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測的奧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時光,想以永不閃動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奧秘而終不可得。”這兩個沒有伴侶的孤獨的人便這樣在一起過了很久。一夜,正是新月出現后的第10天,是雨季以來的第一次云開月朗。靜寂的月夜像是坐守在入睡的世界旁邊。那一夜,羅耆波也離開了床,坐著了望窗外。悶熱的森林把一種特殊的香氣和蟋蟀的懶洋洋的低鳴一同送進了他的房屋。他瞭望著,見到一行行黝黑的樹木旁邊,已經入睡的小池塘在閃閃發光,好像一個擦亮了的銀盤。很難說一個人在這樣的時候會不會有清晰的思想。只有他的心朝著某一個方向奔馳——像森林一樣送出一陣陣香氣,像黑夜一樣發出一聲聲蟋蟀的低鳴。羅耆波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不過在他看來:這一夜,一切古老法律都被拋在一邊了;這一夜,雨季之夜已經拉開了自己的云幕;這一夜顯得靜寂、美麗、莊嚴、正像昔日的摩訶摩耶一樣。他全身的熱血奔騰匯合,涌向那一個摩訶摩耶了。羅耆波像一個夢游人似的走進了摩訶摩耶的臥室。她已經睡了。他站在她旁邊俯身看著她。月光恰好照在她臉上。可是,多可怕啊!昔日熟悉的臉龐哪里去了?火葬堆的烈焰用它無情的貪饞的舌頭舐凈了摩訶摩耶左頰的美麗,留下的只有貪饞的殘跡。羅耆波吃驚得動了一下么?一聲含糊的叫聲從他唇邊溜了出來么?也許是這樣。摩訶摩耶驚醒了——她看見羅耆波站在自己面前。她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羅耆波知道霹雷要響了。他伏在她腳前,抱住她的腳,喊道:“饒恕我!”她沒有回答一個字,她走出房間時頭也不回一下。她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她的沉默的怒火,在那毫不留情的永別的時刻,給羅耆波的余生烙上了一道長長的瘢痕。三、整體感知,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1、快速閱讀小說,簡要連貫地概述小說的主要情節。明確:素芭是個啞巴,她不會說話,但她卻有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村子,素芭沒有朋友,只有兩頭牛、一頭山羊和一只小貓陪伴她。古賽家的小兒子是唯一一個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大,素芭越來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將素芭嫁給了加爾各達城的一份人家。與其說是嫁,不如說是騙了一份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啞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為了保住自己的種姓和美好的來世,竟狠心的將素芭留在了外鄉。2、思維磨劍:你能把小說每章的主要內容濃縮一句話嗎?請據此制作一張情節脈絡表。明確:章節情節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麗的雙眸2生活環境優美的村莊,孤寂的素芭3親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帕斯達帕唯一的玩伴,奇異的夢想5父母之命覺醒的自我,月夜的傾訴6被逼遠嫁悲傷的眼淚,無言的結局四、重點賞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麗的雙眸1、指名學生朗讀,思考:素芭有一個缺陷,就是天生不會說話。對這樣一個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們是怎樣對待的呢?明確:(1)素芭的父母——“小女兒素芭猶如一塊碩大的無言石頭,重重壓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親把她視為自身的一個殘疾”“把她視為自己胚胎的污點,因而她始終沮喪不堪”。問:對于這樣一個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沒有給予更多的憐愛?明確:沒有。“小女兒素芭猶如一塊碩大的無言石頭,重重壓在父母的心田上”這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父母對她的歸宿的擔心,但從母親的表現來看,他們沒有給予她更多的關愛,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負擔。問:那么,村人們呢?他們是怎樣對待素芭的?(2)村里的人們——“人們在素芭面前,毫無顧忌地對素芭的前途,發表了各色各樣令人擔憂的議論”,對于這么一個可憐的孩子人們沒有過多的同情,根本沒有考慮她的感受,只是把她當作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問:那么,父母的擔憂、人們的議論紛紛,不會說話的素芭能感覺得到嗎?她的心里是怎樣一種感覺?明確:素芭雖然不會說話,卻有一顆聰穎、敏感的心靈,這一切都讓她感到非常痛苦。2、賞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寫(1)問:從第一章中的文字開看,你覺得素芭長得美嗎?明確:“素芭不會說話,卻有一雙長長睫毛掩藏著的大黑眼睛;她的兩片嘴唇,只要獲得心靈情緒的少許暗示,就會像兩片嬌嫩的新葉,顫抖不已。”這句話給人的印感覺是這是一個驚人的美麗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沒有的東西。(2)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篇文章里說道:“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所以,魯迅在他的小說創作中十分注重對人物眼睛的刻畫,大家能不能舉一個例子?如《祝福》中描寫祥林嫂的眼睛:①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②她全不理會那些事,只是直著眼睛,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③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后來連頭也不回了。④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⑤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從祥林嫂眼神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帶給她的不幸,封建禮教對她的摧殘。(3)問:對于啞女素芭來說,畫眼睛是介紹她的一條捷徑。泰戈爾是怎樣描寫素芭的眼睛的呢?齊讀第一章最后一個段落,思考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手法,刻畫素芭的眼睛的?明確:運用排比和比喻,細致而生動地刻畫出素芭美麗而迷人的眼睛。五、重點賞析:第二章:優美的村莊,孤寂的素芭人物描寫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的方法有這樣幾種:概括介紹、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而側面描寫則包括側面烘托、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在刻畫素芭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泰戈爾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寫之外,還用了景物描寫和環境描寫進行了側面烘托。下面我們來欣賞文中的一段環境描寫,一起來看看素芭生活的那個村子。齊讀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樣的特點。明確:作者寫素芭生活的環境,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這遠離塵囂的小村莊、小溪、小鳥、樹葉、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問:描寫素芭生活的這么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對刻畫素芭這個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明確:在那樣一個熱鬧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顯得那樣的孤寂,反襯出素芭的孤獨。六、分析素芭的生活環境我們已經賞析了小說的第二章,我們發現這是一個美麗如畫的地方:遠離塵囂的小村莊、小溪、小鳥、樹葉、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看起來這個地方似乎是一個和諧社會,下面我們再走進這個小小的社會仔細觀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純凈美好。看看這個村里的人們是怎樣對待可憐的啞女素芭吧。(1)父母“小女兒素芭猶如一塊碩大的無言石頭,重重壓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親把她視為自身的一個殘疾”“把她視為自己胚胎的污點,因而她始終沮喪不堪”。把這個殘疾的女兒看作自己的負擔。“把自己的啞女托付給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歸途,他們躊躇滿志,因為他們終于保住了他們的種姓和美好的來世。”終于可以扔下這個包袱了!可以看出父母對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對女兒的內心對女兒今后的生活根本沒有絲毫的擔心。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親情的可貴,只有欺騙和交易,僅僅因為素芭是個啞女!(2)村民“人們在素芭面前,毫無顧忌地對素芭的前途,發表了各色各樣令人擔憂的議論”,對于這么一個可憐的孩子人們沒有過多的同情,根本沒有考慮她的感受,只是把她當作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現在,父母為操辦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處譴責他們,甚至要把他們逐出種姓的流言飛語,到處擴散著。”“把自己的啞女托付給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歸途,他們躊躇滿志,因為他們終于保住了他們的種姓和美好的來世。”人們似乎也把這個啞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個恥辱,是一個不祥之物。問:素芭的父母、村里的人們是這樣對待她的,再看她唯一的人類朋友、唯一的玩伴,古賽家的小兒子帕勒達帕,他能理解素芭嗎?他真的關心素芭?(3)朋友:帕勒達帕“在高等動物里,素芭還有一個同伴,但人們很難描述素芭與他關系的深淺程度,因為他會說話,而素芭是位啞女,他們的話語不會毫無差別。”這句話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運,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其實,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卻沒有誕生在設有臣民的水晶宮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無法施展魔術,讓古賽家的孩子帕勒達帕感到驚奇。”素芭千方百計想獲取朋友的關注卻不能。“這期間,一天下午時分,在河岸邊,帕勒達帕一邊專心致志地釣魚,一邊面帶笑容問素芭:‘喂,素,我聽說,你有了未婚夫,你準備赴加爾各答結婚?可別把我們忘得一干二凈!’”朋友的話顯得漫不經心,沒有絲毫的分別的惆悵,只是輕描淡寫,并帶有一種調侃的味道。素芭沒能從她的鄉親,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關愛。素芭生活的這個地方的確是一個美麗如畫的地方,同時那也是一個人情冷漠的地方。沒法從那些會說話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關愛,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尋求安慰?(1)動物素芭有幾個知心朋友,它們是兩頭牛、一頭山羊和一只小貓。齊讀小說第三章,感受素芭與動物之間深厚的感情。在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的這幅畫面,讓人感覺十分溫馨;素芭與這些動物朋友彼此依戀、彼此關懷、彼此理解。這一切讓我們暫時忘卻了素芭的不幸。問: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將素芭與動物之間的友誼描寫地如此細致、這么溫馨呢?明確:正是因為素芭無法從人類那里得到關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從那些動物那里尋找安慰。這個溫馨的畫面從側面寫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獨。不會說話的素芭卻從動物們那里得到溫暖,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除了可以從動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許的安慰之外,素芭傾訴的對象還有誰?(2)大自然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傾訴。朗讀第58頁“那天又是月圓之夜……別趕走我!”素芭的那個會說話的母親無法理解女兒心中的無奈與無助,可憐的素芭只好撲倒在人類的無言的大地母親的懷里哭訴。七、合作探討小說的結尾1、小說的結尾素芭被逼遠嫁他鄉,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素芭反而順利地通過了“考官們”的檢驗。但是沒過多久,婆家就發現她是個啞巴。此后,素芭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你是怎樣理解小說的結尾的?教師引導明確:對小說結尾的理解存在兩種觀點,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納,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團圓的結局;二是寫她的丈夫拋棄了她,另娶新娘,輕松的筆調背后是深深的悲劇意味。到底哪種理解更準確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問問泰戈爾,他的創作意圖是什么?2、時代背景介紹: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回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歧視女性。根據印度教的教義,一個人死前必需由兒子施以臨終儀式,靈魂才能得救,而且兒子繼承家產,有扶養父母的義務,於是父母千方百計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視。不僅如此,大約西元前750年寫成的印度教經典中規定,女子在世間唯一的神就是她們的丈夫,她們唯一的工作就是順服丈夫,討丈夫歡心,不論他有任何缺陷。這種思想,深入民間,女性從小就被灌輸將來做個賢妻良母。在印度,婚姻是許多女子的隱痛,因為印度盛行嫁妝,女子出嫁,如果沒有體面的妝奩,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妝不是結婚時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還會不斷需索,腳踏車,機車,電視或者洗衣機,妻子因為父母無力負擔,而被夫家澆上汽油活活燒死的新聞,屢見不鮮。父母為了女兒的幸福,不得不勉力營治,女兒於是成為家庭的包袱。事實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親是女性一生之中極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長應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裝以待,用豐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長免不了要夸耀女兒的手藝,例如強調菜肴都是女兒親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兒帶出來讓對方打量。倘若對方滿意,雙方的父母就開始討論嫁妝。如果男方的條件好,比方是公務員,嫁妝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條件好,譬如受過高中教育,嫁妝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談不攏,整個相親的過程就得重來一次。對女子而言,不論因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親籌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資而遭到拒絕,都是極大的創痛。泰戈爾在他的短篇小說中一直關注女性的悲劇命運。仔細研究這篇小說我們可以發現泰戈爾用大量筆墨細膩描寫素芭極為深刻、極為美好、極為豐富的內心世界,而這樣一個女孩卻沒有得到她應有的關愛,而且小說的第六章也清楚地告訴我們:“把自己的啞女托付給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歸途,他們躊躇滿志,因為他們終于保住了他們的種姓和美好的來世。”在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親情的可貴,這里只有欺騙和交易。女兒因為殘疾而變成了親人的負擔,而不是得到親人更多的愛護。“現在,在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靈里,響起一種無限的無法言說的哭泣聲,除了心靈探索者,誰也不會去傾聽那種無聲的哭泣。”這不僅是素芭無法言說的悲哀,也是泰戈爾對人們這種漠視的態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冰心在翻譯《素芭》的結尾時是這樣翻譯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細的考察。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來仔細地考察,他又娶了一個會說話的妻子。”泰戈爾研究專家董友忱翻譯的《泰戈爾短篇小說選》中《素芭》的結尾是這樣翻譯的:“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親,娶來了一個會說話的姑娘。”通過不同譯作的比較閱讀、分析,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個會說話的姑娘,而不是把素芭當成是會說話的姑娘。八、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讀到這里,我相信素芭這個人物形象在我們的心里有很清晰了,下面就請你個這個句子填上一個詞語,并從文本中找出理由:素芭是一個 的姑娘。舉例:素芭是一個美麗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寫。素芭是一個感情豐富的姑娘:心理描寫素芭是一個善良的姑娘:與動物、與自然素芭是一個命運悲慘的姑娘:是親人的負擔、讓朋友冷漠、被丈夫拋棄九、領會小說的主旨通過塑造這么一個美麗善良卻命運悲慘的啞女素芭的形象,要表達怎樣的主題呢?主題歸納:素芭是一個美麗聰慧、心地善良的啞女,他“有一雙長長睫毛掩藏這的大黑眼睛”,有著純真清澈的心靈,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見,卻只能獨享孤獨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騙嫁到遠方,最終被拋棄。作者通過對素芭遭遇和命運的敘寫,表達了對素芭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世俗的不滿情緒。十、總結:人物描寫手法分析“要講述一些想象出來的事,印度人是舉世無雙的。” 古希臘旅行家那么,泰戈爾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塑造素芭這個人物形象的?明確:手法分析:正面描寫(眼睛)側面描寫(生活環境)反面襯托(父母、帕勒達帕)。十一、布置作業完成《創新設計》作業板書:素芭泰戈爾美麗 眼睛的描寫。感情豐富心理描寫善良 與動物、與自然命運悲慘親人的負擔、讓朋友冷淡手法分析:正面描寫(眼睛)側面描寫(生活環境)反面襯托(父母、帕勒達帕)《素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題旨2、認識小說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教學重點:關于人物形象的刻畫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由泰戈爾的名言導入:.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要錯過群星了。.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你看不見你的真相,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那些把燈背在他們的背上的人,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他們前面去。二、作者簡介:泰戈爾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泰戈爾出生后,母親身體不好,還要操持一個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無力照看孩子。14歲的泰戈爾還沒有充分享受到母愛,母親就病逝了。母親病逝后,泰戈爾由五嫂照顧。少年的泰戈爾與這位嫂子非常親近,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的語言。他們一起游戲,一起討論文學。當泰戈爾成為詩人后,她是他的第一個有見識的評論者。她對泰戈爾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細地審閱,使他免除了文藝家們常常容易產生的弊病——虛榮和缺乏缺乏自我批評。但是,1884年,五嫂自縊身亡。1902年,泰戈爾的那一場不以戀愛始卻以十分恩愛的婚姻結束了。比他小11歲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兩個月,泰戈爾日夜守護在側,但緊接著,他的二女兒也逝世了。泰戈爾對于印度婦女悲慘的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眾多短篇小說中,都述說了婦女們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為婦女鳴不平。三、內容分析:開頭非常簡潔地交代了素芭是個啞女。父母對她的歸宿擔心,村人也對她的前途發出議論,點出了素芭所處的尷尬的境地。對素芭最傳神的地方——眼睛進行了極為細致的刻畫,正面的細筆描繪,貼切而驚人的比喻把這雙黑眸勾勒得讓人遐想又艷羨。讀者的第一感覺會是:這是一個驚人的美麗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東西。展示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遠離塵囂的小村莊,小溪、鳥兒、樹葉、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環境,一切似乎是無比美好無比溫暖的。可是,在這樣看似無比純凈的地方,素芭是孤獨的,她職能一個人在河岸邊坐著,獨自遐想,和大自然進行別人無法理解的交流。作者為主人公安排了幾個朋友,兩頭牛,一頭山羊,一只小貓,在人類面前,他們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卻和它們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依戀,彼此關懷,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們自己才懂得的語言——眼神、擁抱、愛撫。溫馨的畫面讓讀者幾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為她似乎擁有著更多的東西。素芭在人類中的唯一朋友——帕勒達帕。但是很難描述他們關系的深淺程度,因為他們的話語有區別。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達帕身邊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這樣,她就可以幫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讓身邊的人驚奇。事實上,寫到這里,作者已經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動物親密無間,卻不能讓人們對她頭來關注的目光,她所認為的那個朋友,只是對她的稱呼顯得親昵一些而已。情節開始緊張,作者明顯加大了下筆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劇拉開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騙的方式把她嫁到遠方。而“她象是一頭無言的牲畜”,連哀告的權利都沒有,唯一能說話的朋友也顯得漫不經心,沒有分別的惆悵,只是輕描淡寫地證實了她的擔心。她無奈、怨恨,卻無法表達,職能最后一次緊緊擁抱身邊的大自然。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變了樣,悲傷的眼淚成了提高她身價的標志,沒有人理解她流淚的真正原因,因為她面對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劇由此可見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節,更是看似無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拋棄的命運,寫得輕,讀得卻沉重無比。四、關于描寫:“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她全不理會那些事,只是直著眼睛,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后來連頭也不回了。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人物描寫的方法:⑴正面描寫:概括介紹、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⑵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環境描寫、景物描寫正面描寫,作者對素芭的眼睛和嘴唇進行了浮雕般的刻畫,用了大量的筆墨將素芭美好、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行了細膩的表述,對她的性格加以詩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獨特、美麗和聰慧。側面烘托,作者幾乎用了兩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會環境溫暖得多的自然環境中,在這里,素芭不僅是美好的,還有無言的歡樂。反面襯托,素芭身邊的人們是一群普通的勞動者,但是對素芭表現得極為冷漠和麻木;女兒因為殘疾而變成了親人的負擔,因而得不到更多的愛護,在這里,看不到親情的可貴,只有欺騙和交易。這不僅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爾對人們這種漠視的態度感到悲哀。五、討論:素芭的丈夫娶來的會說話的姑娘究竟是誰?“外國小說欣賞”中泰戈爾小說《素芭》(倪培耕譯)的結尾這樣譯道:“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非常仔細地察聽,相了親,娶了一位會說話的姑娘。”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兩種。一種認為,“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雖啞,但她有清澈的眼睛、豐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靈,她可以觀察世界、傾聽世界,用眼神表達世界,能夠與無言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和小動物親密“交談”,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他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啞巴,而是一個會說話的聰明姑娘,素芭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是一大團圓的結局。另一種認為,“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寫她的丈夫拋棄了她,而另娶了新娘,用墨很少,寫得很輕,卻沉重無比;前文寫素芭雖是個啞女,但她有著比常人更善良更豐富的內心世界;許多人有著健全的器官,卻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來觀察、感受這個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會說話,會表達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擺脫被拋棄的悲劇命運,因而這篇小說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以上第一種看法,其實暴露的是一種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誤讀”現象。板書設計素芭素芭人物形象:美麗聰慧、啞女、孤獨、無奈表現手法:(1)正面描寫:概括介紹、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2)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環境描寫、景物描寫(3)反面襯托:身邊人、女兒《素芭》教學目標:1、領會作品的內容和題旨2、認識小說中人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干水果蠟燭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女士呢子大衣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化霜定時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健步器電腦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不銹鋼溫濕度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程序設計基礎》課件-項目二:C語言基礎語法
- 教育教學工作匯報
- 廠區安全知識培訓
- 二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 期貨考試有啥題目和答案
- 2025年 赤峰市巴林左旗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筆試試卷附答案
- 中國新疆反恐課件
- 《民營經濟促進法》金融支持條款的解讀與實施路徑研究
- 2025年陜西省中考英語試題(附答案和音頻)
- 家庭急救包物品清單
- 護理安全管理課件
- 附件:小學2025年暑假跨學科實踐作業實施方案
- 2024年 北京市公務員考試(行測)考試真題試題(附答案)
- 2025循環流化床鍋爐停(備)用維護保養導則
- 2025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仿真模擬卷01(含答案)
- 2025年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小升初期末檢測題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