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01課件_第1頁
音樂美學01課件_第2頁
音樂美學01課件_第3頁
音樂美學01課件_第4頁
音樂美學0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音樂——流動的建筑1必要的音樂史和音樂美學知識介紹2重點的作曲家其人其事和代表作欣賞3分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部分來講

音樂的歷史原始樂舞

原始樂舞作為先民最基本的藝術活動,是先民精神活動依存的土壤。原始樂舞與氏族部落生活中的圖騰崇拜、祭祀典禮、農耕狩獵、部落戰爭、生息繁衍等社會生活,皆有著密切的聯系。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彩陶盆,內壁繪有五人連臂踏歌而舞的圖形。原始人對死者的祭奠意識和儀式是祭祀音樂的開端對死人的祭奠原始祭祀儀式音樂的發展,總是比其他文學藝術發展的要慢,這是因為:音樂首先要訴諸于聽覺,而人類的第一感覺為視覺。相比繪畫雕塑來說,音樂的傳播方法比較困難。但是,人類文化的產生最早還是音樂舞蹈。音樂語言的基本要素音樂的審美特征二、流動性

音樂是純粹的時間藝術,時間

上的流動性和不可逆轉性,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音樂藝術的境界,是隨時間的延伸而逐一展開的,欣賞者也正是在時間的序列結構中,獲得逐層深入的情感體驗。孔子在齊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列子》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孔子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而說:“不圖為樂至于斯!(想不到欣賞音樂能夠快樂到這種程度。)”又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可以說明孔子對樂極盡贊嘆,是在樂涵蘊之善。《孟子》:“聞其樂而知其德”。原始時期的音樂尚未形成獨立的藝術形式,它與詩歌、舞蹈結合在一起。先秦時期,最具代表的音樂形式是宮廷樂舞,它仍是集詩、樂、舞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有鼓、磐、塤、篪、編鐘、琴、笛等多種樂器。

一、原始至先秦時期陶鼓骨笛

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中和”,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提出的“非樂”,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提出的“大音希聲”等音樂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時還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及融會了儒家全部音樂美學思想的著作《樂記》。

師曠,字子野,春秋后期晉國的宮廷樂師,精通琴藝和審音調律,他能彈瑟唱歌,而且是自作新曲,他還提倡詩詞要配以曲調來詠唱。明、清琴譜中記載《陽春》、《白雪》、《玄默》等琴曲為師曠所作。(河南開封禹王臺師曠塑像)二、秦漢時期

秦始皇在征服六國后,將“六國之樂”集于宮中,并為此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樂府”,使華夏之樂在此得到了交匯和融合。漢襲秦制,漢武帝時期“樂府”更為興盛。相和歌、鼓吹樂、百戲。

李延年(?一約前87)漢武帝時樂官。作《郊祀歌》十九章。還曾將《摩訶兜勒》改寫成漢代最早的橫吹曲《新聲二十八解》。蔡邕(132一192)字伯喈,其創作的古琴曲《游春》、《祿水》、《幽思》、《坐愁》、《秋思》被譽為“蔡氏五弄”。他所寫的《琴操》一書,是早期最豐富的琴學專著,其中包括十五首琴曲的解題及歌詞。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各民族的音樂又有了一次交融、碰撞的機會。出現嵇康、阮籍等一大批優秀的琴家及經典的琴曲,如《梅花三弄》、《酒狂》、《碣石調·幽蘭》等作品。嵇康:“言不盡意”、“得意忘形”是稽康音樂美學思想的最充分體現。《聲無哀樂論》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美學論著。

《廣陵散》,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其內容題材取自于《聶政刺韓王》的故事。篳篥豎箜篌五、宋元、明清時期

音樂文化已具有了世俗性,其重心已由宮廷轉向民間。戲曲音樂為此時期的最高代表形式。琵琶曲代表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

姜夔,南宋詞人,《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揚州慢》、《鬲溪梅令》、《暗香》、《疏影》、《長亭怨慢》等詞曲十七首,多是他本人自作。著作還有《白石道人詩集》。傳統音樂的構成一、民間音樂

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以器樂藝術作品為主。還有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二、文人音樂

是指中國封建社會知識階層創作、流傳的音樂。形成了一種清心寡欲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文人音樂與詩歌一直保持著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關系。著名作品有《陽關三疊》、《滿江紅》等。

三、宮廷音樂可分為典制性音樂和娛樂性音樂兩類。

功利性是宮廷音樂最顯著的特點,并且難以完整保存。四、宗教音樂

佛教音樂。一方面,佛教音樂促進了說唱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面,佛教音樂引進了一些新的樂器及樂曲。“木魚”、“鐃”(俗稱“镲)。

道教音樂。是在道教的修行法事、紀念法事和齋蘸法事中配合使用的音樂。

中國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廣陵散琴曲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于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愿,自己毀容而死。后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后人憑據這一段垓下之戰作了兩個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在《十面埋伏》奮發的曲調中,傳來的不但僅是勝利者的開心的號角,另有失敗者非凡的氣勢派頭。

漁樵問答此曲表現漁樵在清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夕陽簫鼓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滌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歐洲音樂的發展各時期的斷代劃分古希臘古羅馬音樂時期(公元前8世紀—公元4世紀)中世紀音樂時期(公元5世紀—公元14世紀)文藝復興音樂時期(15世紀—16世紀)巴洛克音樂時期(17世紀—18世紀中葉)古典主義音樂時期(18世紀中葉—19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時期(19世紀初—20世紀初)

20世紀音樂(20世紀)掌握各音樂時期的內容:重要史實、流派特征、音樂(生平、重要作品、主要貢獻)、體裁、樂器、器樂等。歐洲音樂的分期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化概述時間界定:1750—1820概念區分:對古典含義音樂理解上要注意兩種概念,一是泛指20世紀之前的傳統音樂中為后世公認的優秀典范作品;二是指1750—1820年古典主義時期的創作成果。音樂風格:

音樂從教堂步入宮廷,并逐步走向社會,走向民眾;音樂創作不再以復調手法為主,多采用主調音樂形式;

主題動機式發展,以主題間的對比取代巴洛克時期單一主題的模式發展;

追求客觀的美,掙脫了對教堂中的神,宮廷中的君主的依戀,拓寬了音樂的表現范圍和表現力;

音樂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樂體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上。

喜歌劇的產生與發展

意大利威尼斯歌劇院的樂隊劇院上演歌劇時的觀眾狀況

18世紀20—30年代,意大利正歌劇處于衰退狀態時,出現了另一種歌劇形式——喜歌劇。喜歌劇的最初形式是“幕間劇”,在正歌劇兩幕之間穿插演出,內容與正歌劇沒有聯系,常以風趣、幽默的惡作劇形式進行表演,以取悅觀眾為目的,使觀眾在欣賞嚴肅的正歌劇的間隙中,情緒得到片刻放松。后來,這種幕間劇脫離正歌劇,成為與正歌劇相對應的喜劇形式。喜歌劇追求自然的藝術表現,歌劇內容以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為主,演員不穿古裝,大多使用本國語言,音樂強調本民族的音調。各國的喜歌劇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稱和形式。

古典主義時期器樂的發展室內樂的產生與發展

室內樂的含義:原指西方貴族宮廷中由少數人演奏、演唱,為少數聽眾演出的音樂,有別于當時的教堂音樂和戲劇音樂。現指由一件或幾件樂器演奏的小型器樂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樂合奏曲。通常一個聲部由一件樂器演奏。產生發展:室內樂大約于16世紀末產生于意大利。16—18世紀初,是在(貴族)家里表演的聲樂或小型器樂曲;18世紀中期—19世紀上半葉,表演地點移到表演場所,含義變為由少數樂器表演的,與演出場所無關;19世紀中期至末期,多數出自德國作曲家,通常為二至九人的重奏組合(舒伯特《鱒魚》);20世紀,傳統的室內樂受到很大的挑戰,主要反映在混合音色的組合和人員編制。維也納古典樂派三杰的藝術貢獻一、海頓(JosephHaydn,1732-1809)奧地利作曲家,確立了交響曲、四重奏等體裁古典主義風格的典型范式。海頓在維也納大學演出《創世記》海頓肖像海頓歌劇演出場景海頓的代表作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響曲,84首弦樂四重奏、20多部清唱劇和其他數量眾多的作品。交響曲:《告別》交響曲(第31交響曲)、《軍隊》交響曲(第100交響曲)《驚愕》交響曲(第94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云雀》、《皇帝》四重奏;清唱劇:《創世紀》、《四季》;鋼琴奏鳴曲:第19首(D大調)和第46首(降A大調)。音樂特點: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于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的音樂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14歲時的mozartmozart一家二、莫扎特“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3歲便能在鋼琴上奏樂,5歲便能作曲,17歲便擔任大主教宮廷樂師。雖然后來貧病交加于35歲辭世,但他卻給世界留下寶貴的音樂財富。他寫有3部歌劇,49部交響樂,還有各種獨奏樂器的協奏曲、鋼琴奏鳴曲以及未完成的《追思曲》等。莫扎特《費加羅婚禮》劇照莫扎特的代表作莫扎特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作品,創作幾乎涉及音樂所有的領域:41首交響曲,21部歌劇,27首鋼琴協奏曲,7首小提琴協奏曲,各種器樂協奏曲,奏鳴曲以及26首弦樂四重奏等等。其中最優秀的作品都是在他短暫一生的最后十年。。代表作:德語歌唱劇《魔笛》《后宮誘逃》、意大利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特點:莫扎特的音樂細膩、華貴、含蓄、典雅,風格明朗,旋律優美,結構嚴謹,具有強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點。

三、貝多芬

(L.V.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一般把貝多芬的生平劃分為四個時期:波恩時期、維也納時期、創作成熟時期和創作晚期。繪于1823年的貝多芬肖像貝多芬在創作莫扎特聽了16歲的貝多芬演奏的鋼琴后稱,“注意這個人,有一天他將震動這個世界!”貝多芬將《升c小調“月光”鋼琴奏鳴曲》獻給她:伯爵夫人朱麗葉·桂察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達了超越人類社會一切不公正的人道主義思想:經歷長期的艱苦斗爭,全世界所有的人,像兄弟一樣擁抱而獲得永恒的歡樂。他譜寫的音樂比席勒《歡樂頌》原詩更為深刻、悲壯和感人。1802年的《海利施塔特遺囑》。放在《英雄交響曲》手稿上的助聽器。為貝多芬送葬拿波侖·波拿巴。貝多芬曾想將《英雄交響曲》獻給他。貝多芬的代表作貝多芬創作了9部交響曲、一部歌劇、32部鋼琴奏鳴曲、5部鋼琴協奏曲、2部彌撒曲、11首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16部弦樂四重奏、10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其他數量眾多的作品;交響曲: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歌劇:《非岱里奧》;奏鳴曲:第八奏鳴曲《悲愴》,第十四奏鳴曲《月光》,第時期奏鳴曲《暴風雨》,第二十三奏鳴曲《熱情》;協奏曲:b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協奏曲室內樂:16部弦樂四重奏,其中后五部最重要;聲樂作品:D大調彌撒、莊嚴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其他:《艾格蒙特序曲》等小結市民音樂有了很大發展,歌劇院、音樂廳不斷涌現,酒館、集市等公共場合的音樂活動頻繁,樂譜出版、樂器制造業日趨繁榮;音樂家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從“仆人”向“自由音樂家”過渡;音樂作品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創作上世俗因素為主體,主調音樂占絕對優勢,形式結構嚴謹勻稱,產生了交響曲等重大的音樂體裁。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維也納古典樂派三杰,對后世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化

概述含義:歐洲史學家用浪漫(romantic)一詞來稱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盛行的文藝思潮和文藝流派,后來這個詞被借用到音樂領域,“浪漫主義”通常用來特指19世紀的音樂。時間:(1790—1910),涵蓋了威伯到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分為初期、中期、中后期、晚期四個階段。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特點風格上看,作品強烈的張揚主觀情感和個性特征,每個作曲家的作品都帶有個性化烙印;文化傳統上看,作品強調民族觀念,作曲家的創作普遍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促進了民族樂派的產生;從體裁上看,打破了古典音樂程式化的限制,出現了表達明確意圖的“標題音樂”、多樂章的交響曲、單樂章的交響詩等;曲式結構自由多變,力度、速度、變化強烈,作曲家非常注重內容和主觀的表現。強調音樂和文學等姊妹藝術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在藝術歌曲和標題音樂中得到重要的體現。藝術歌曲來由:藝術歌曲一詞13世紀以前就已經存在,但是,藝術歌曲這個詞在此后的發展中,一般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歌曲。含義:藝術歌曲是作曲家以詩為歌詞,根據詩的內容創作的歌曲。藝術歌曲中,音樂與詩歌有機結合,通常有戲劇性和抒情性兩種形式,采用分節和通節兩種寫法。代表人物:曲作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馬勒等,詞作家歌德、海涅、席勒等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一生寫了約600首藝術歌曲,其中有一百多首是據歌德的詩譜寫的,其他的歌詞則多采自席勒、海涅。28歲的舒伯特。威廉·奧古斯特·里德繪于1825年。舒伯特為歌德的《野玫瑰》配曲并有簽名的樂譜手稿。他的藝術歌曲代表作《魔王》、《鱒魚》、《流浪者》、《天鵝之歌》、《小夜曲》、《搖籃曲》,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鋼琴音樂在浪漫主義時期,成為最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器樂形式之一。人們傾向于捕捉和表達瞬間的情感,擅長表現細膩感情,熱衷于幻想而不去追求貝多芬那種在奏鳴曲形式中表現嚴密的樂思與深刻的社會性主題。

斯坦威鋼琴肖邦的鋼琴音樂波蘭音樂家肖邦(FredéricChopin,1810-1849)的創作,幾乎都集中在鋼琴體裁上。祖國被列強瓜分帶來的民族巨大不幸,迫使肖邦出走他鄉。肖邦因其鋼琴演奏上的天才,成為巴黎沙龍音樂活動中的偶像。但作為一個波蘭音樂家,他一直為祖國的不幸而痛苦。肖邦的情人、作家喬治·桑(筆名)肖像(1804-1876)。肖邦在巴黎沙龍上演奏鋼琴。“鋼琴詩人”肖邦肖像舒曼曾這樣評價肖邦瑪祖卡的音樂創作:“肖邦的音樂乃是掩藏在鮮花中的大炮……”門德爾松的交響樂門德爾松(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被稱為“在古典主義模式中游刃有余的浪漫主義者”。他生在德國古典音樂傳統以及文化傳統已經積累深厚并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他拜訪過歌德、聽過黑格爾的講演,崇拜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門德爾松1829年在蘇格蘭旅行時畫的作品。門德爾松肖像門德爾松作為繼承德國民族古典音樂遺產的音樂家,在創作、指揮以及音樂教育等方面都有作為。同時作為一個社會音樂活動家,過度的勞累讓他英年早逝,僅活了38歲。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至今仍是世界協奏曲精品。鋼琴小品曲集《無詞歌》也為一般人所熟悉。浪漫主義的歌劇音樂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浪漫主義歌劇:意大利: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圖蘭朵》法國:比才的《卡門》比才的歌劇音樂法國音樂家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因其世人皆知、在歌劇舞臺上經久不衰的《卡門》而名揚天下。與此相反,1875年《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首演后,因不合法國大歌劇高貴典雅的美學品格而遭遇當時評論家和觀眾的否定。而比才面對這部全身心投入、期望值很高的作品,當遭遇一系列不公正的輿論指責后,身心焦慮,再加上心臟病發作而不幸于首演三個月后去世。與比才同時代的尼采對《卡門》給以贊賞和肯定。他寫道:“昨天——你相信嗎?——我第20次聽到了比才的杰作。……我真嫉妒比才,他居然這樣大膽地寫出這樣富于感情的音樂,表現出了歐洲文化培育的音樂過去所無法表現的——這種南方的,黃褐色的,曬黑的感情……最后還有愛情,被移到大自然中的愛情!”

比才肖像比才的第一位卡門:女演員賽瓦斯汀·嘉莉·瑪麗。比才去世的當晚,她昏倒在舞臺上,當時正演出劇中“預言”一幕。歌劇《卡門》簡介

歌劇《卡門》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劇。四幕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并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后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后來又愛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斗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并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后變得長盛不衰。威爾第的歌劇音樂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有“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三幕歌劇《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進行首演,雖然由于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并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茶花女》劇照普契尼的歌劇音樂意大利歌劇作家。畢業于米蘭音樂學院,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還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發表的《曼儂·列斯科》。作品還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劇《圖蘭朵》中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圖蘭朵》

三幕歌劇,普契尼作于1924年(未完成)。這是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劇,在完成他計劃作為該劇高潮的二重唱之前,癌癥奪去了他的生命。這部作品最后一場由阿爾法諾于1926年替代完成。這部作品的腳本,由阿達米和西莫尼根據意大利劇作家戈濟的同名戲劇撰寫。其劇情描述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朵宣布:有三個謎語,能猜中的就可以招為女婿,猜不中就要殺頭。結果糾集各國的王子,波斯王子因為沒猜中,遭殺頭的命運;韃靼王子卡拉夫喬裝打扮,卻猜破了謎語。圖蘭朵因不知卡拉夫身份,不愿履行諾言。結果卡拉夫與圖蘭朵立約,要她在第二天猜出他真實姓名,不然,就要執行諾言。圖蘭朵找卡拉夫女仆探聽,女仆守秘而自殺。最終,還是卡拉夫自己說明了身份,使圖蘭朵肅然起敬,甘愿委身于他。劇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卡拉夫的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是卡拉夫在要求圖蘭朵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

民族樂派民族樂派: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北歐、東歐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興起了一種音樂風格,它在強調表現個人感情的同時,滲透了本民族音樂的特征,音樂家在創作中運用民間歌曲、舞曲的音調、節奏等來強調音樂的民族特色,作品體現了濃郁的鄉土風情、鮮明的國籍性和民族性。具有這種音樂創作風格的音樂家被稱為民族樂派,它與中后期的浪漫主義處于同一個時期;從民族樂派的風格來看,它隸屬于浪漫主義風格,只是由于民族樂派更加突出和強調本民族音樂的特點,而被單獨劃分出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9世紀民族樂派代表音樂家捷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俄羅斯:格林卡,強力集團,柴可夫斯基挪威:格里格芬蘭:西貝柳斯20世紀民族樂派捷克:雅那切克匈牙利:巴托克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PeterIlitchTchaikovsky,1840-1893)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管弦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第六“悲愴”交響曲》《1812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歌劇:《葉普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室內樂:《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四季》組曲《天鵝湖》的“四只小天鵝”

柴科夫斯基創作的舞劇《天鵝湖》一百多年來長演不衰。《天鵝湖》劇照小結音樂與人自身更緊密的聯系起來,個性大于共性;音樂中人的情感表現成為主要因素,感性大于理性;音樂體裁多樣化,交響詩、藝術歌曲等成為作曲家創作的寵兒;浪漫主義時期是音樂史上成果豐碩的時期,民族主義因素在該時期的發展中寫了濃重的一筆。20世紀音樂20世紀音樂總體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