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命珍愛生靈楊玉晶_第1頁
善待生命珍愛生靈楊玉晶_第2頁
善待生命珍愛生靈楊玉晶_第3頁
善待生命珍愛生靈楊玉晶_第4頁
善待生命珍愛生靈楊玉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表3-1主題單元設計主題單元標題善待生命,珍愛生靈作者姓名所屬單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郵政編碼學科領域(在FORMCHECKBOX內打√表示主屬學科,打+表示相關學科)√思想品德√音樂FORMCHECKBOX化學√信息技術FORMCHECKBOX勞動與技術√語文FORMCHECKBOX美術FORMCHECKBOX生物FORMCHECKBOX科學FORMCHECKBOX數學FORMCHECKBOX外語FORMCHECKBOX歷史FORMCHECKBOX社區服務FORMCHECKBOX體育FORMCHECKBOX物理FORMCHECKBOX地理√社會實踐FORMCHECKBOX其他(請列出):適用年級高中二年級所需時間6課時(課內3課時+課外3課時,共6課時)主題單元概述(簡述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我們的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們一個該如何對待生命?沒有誰比那些不幸的生命個體更有發言權。正如課文所述“人們并不感激我們的所有,直到我們喪失了它”,只有曾經失去過的人才更懂得珍惜。但我們不必一定要失去才懂得珍惜,我們可以從那些失去過的人和事中汲取生命的營養,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自幼失明的海倫·凱勒如何面對黑暗的人生?她在假設的三天光明中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應該就是在她的生命里最被她看重的東西。我們從中也能看出她對生命意義的解讀,和她對生命的態度。我們也可從中反思我們面對生命時應該有的態度。史鐵生的母親面對兒子的不幸,面對生活的艱難,如何一步一步堅持下來,值得我們。肉體上的折磨固然痛苦,精神上的掙扎更殘酷。作為母親,每天看到兒子滿懷絕望的走向那個人跡罕至、荒蕪冷落的地壇時,內心是怎樣的凄惶呀!擔心孩子走極端,又不敢說出來刺激孩子,欲語還休的痛苦誰能理解?史鐵生是不幸的,但他還有母親來關愛,而他的母親呢?心碎有誰知?對母親內心的理解,會讓我們重新理解生命的意義,重新認識父母的摯愛,能讓我們少一些遺憾,我們的生命也會更加溫厚。更貼近我們的是《最后的常春藤葉》中的瓊珊,她在病痛面前喪失活下去的希望。正如我們當中那些在反復的失敗中對未來喪失信心,打算挨過時間,隨波逐流的人們。她最后能獲得新生,來源于朋友蘇艾不斷的鼓勵和照顧,更來源于老畫家貝爾曼最后時刻用生命畫就的綠葉。患難中的友誼,對其他生命的關愛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今的社會,“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似乎已成為白癡、傻瓜的代名詞。盡管還有許多人在危機面前會選擇放棄自身、拯救他人。我們會感動,但不會感恩。我們始終認為生命的個體屬于自己,人的一切行為都不能妨害自己這一生命個體。其實,自打我們出生,我們就一直處于別人的關懷照顧之下,父母、親人、老師、鄰居、同學、朋友、醫生、護士、軍人、警察、清潔工……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地生活于這個社會中的。懂得感恩、關愛他人、尊老愛幼、甘于奉獻才是對自己生命的最好的解讀和釋放。而這些也是我們能在寒冷的冬日里尋覓一絲溫暖、在冷漠的匆匆中留住一些希望的原因。本單元擬通過對以上幾篇課文的鑒賞,并拓展閱讀讀本中的《光明和聲音》和《陳寅恪的最后20年》兩篇相關篇目,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對他人關愛,對小生靈頑強生命力贊美的意識。進而通過寫作訓練,指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性的。借助網絡平臺、圖書閱覽,搜集相關文章。另外還有誦讀,朗誦比賽,散文創作、課文評析展示、書面表達等。預期成果:學習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品味作品語言,體味語言所蘊涵的作者深層的情感。主題學習目標(描述該主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1.學習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2.品味作品語言,體味語言所蘊涵的作者深層的情感3.通過理解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過程與方法:1.通過理解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2.通過搜索網絡,查閱圖書,搜集作者的有關信息,提升信息技術素養。3.通過拓展延伸,聯系現實生活,善待生活,珍愛生命。4.通過理解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意識。2.以自己的所見所聞,體驗主人公人物的情感命運。3.聯系現實生活,善待生活,珍愛生命。4.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對應課標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散文的興趣,從優秀的散文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文化,正確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3.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4.朗誦課文的精彩片段,深入領會作品內涵,品味作品的語言魅力。5.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6.嘗試進行自主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主題單元問題設計1.能否從正常人的角度體會殘疾人的感受?2.賞讀這幾篇課文,哪些內容哪句話觸動了人你?3.你對“生命”與“死亡”有過哪些思考?專題劃分專題一:自主研習《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葉》三篇課文(課外2課時+課內1課時=3課時)專題二:拓展閱讀《光明和聲音》《陳寅恪的最后20年》(課外1課時+課內1課時=2課時)專題三:以“珍愛生命”為話題,進行寫作訓練。(1課時)專題一自主研習《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葉》三篇文章所需課時課外2課時+課內1課時=3課時專題一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本次專題涉及到蘇教版板塊一“精神支柱”中《我與地壇》思考生死的根本問題,想要告訴我們人為什么要活下去;《最后的常春藤葉》告訴我們人怎么才能活下去;板塊二是“生命之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對生命、生活的熱情贊揚。本專題活動通過對作品的解讀,交流個人對生命、生活的見解,比較研究大家對作品的鑒賞認識,交流認識人生無常,仍需珍愛的箴言。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1.了解《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葉》等幾篇課文的有關基礎知識。2.熟讀課文,賞析文中有哲理的句段。3.通過搜索網絡、查閱圖書等學習活動,增強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4.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本專題問題設計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要降臨的節日”你如何理解這句話?2.在三天中,海倫凱勒看到哪些人和物,分別體現了什么樣的情感?3.《最后的常春藤葉》誰是文章的主人公?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多媒體投影設備,作者的生活照常規資源《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葉》等幾篇教材教學支撐環境多媒體教室其他段落賞析的范例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活動1:基礎知識學習檢查:生字詞語及有關作家作品。活動2:合作交流,夯實基礎(1)結合課外閱讀和自己在網絡上查閱的有關資料,談自己所了解的生死感悟。(2)交流課前預習的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活動3:逐篇文章閱讀。活動4、閱讀全文,劃出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并討論自己的體驗和認識。活動5:分析每篇課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活動6:結合全文簡析海倫·凱勒的人物形象。活動7:品味歐·亨利小說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的語言特色。活動8:找出具體的語言說出母親在地壇公園尋找兒子時的心理,感悟母愛。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1.作家作品及有關字詞等基礎知識掌握扎實。2.書面語描寫客觀、真實;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比較客觀的認識。3.能夠從人物描寫手法中提煉人物形象突出特點;能夠學會運用一種手法刻畫人物。4.主動交流,大膽表現自己;口語表達流利、準確、動情。個人在課堂研討中能夠積極參與,質疑大膽,分析深刻。專題二拓展閱讀《光明和聲音》《陳寅恪的最后20年》所需課時課外1課時+課內1課時=2課時專題二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本專題是在專題一分析三篇必修課文基礎上,進一步賞讀讀本中有關思考生命哲理的篇目《光明和聲音》《陳寅恪的最后20年》,為下一專題進行寫作訓練做鋪墊。重點探究作者對美好事物在失明和失聰后再也無法擁有的無比痛惜之情,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本專題活動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比較閱讀的方式,重點作者情感進行把握。通過本專題學習,讓學生正確理解精神的力量,可以戰勝生死和病痛。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1.整體把握全文結構,領悟全文深刻意義,并能暢談自己所受到的啟迪。2.體味作者質樸的語言,誠摯美好的感情,體悟其深刻的哲理。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積極樂觀和頑強的人生態度并受到教育。4.透過樸實無華的語言,領悟全文的深刻意義,并能談出自己的切身體會。本專題問題設計1、作者為什么能清晰記憶只擁有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2、體會第十五節中“一個充滿知更鳥和百靈鳥的悅耳歌聲里且繁花盛開的春天,就在一場高燒的病痛中悄悄消失了”兩句所蘊含的作者情感。3、“陳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火花”是什么?4、陳寅恪為什么將居所命名為“金明館”?5、陳寅恪對舊著的嚴謹回顧體現了什么樣的學術精神?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網絡平臺常規資源高中語文相關教材教學支撐環境網絡環境的教室其他相關研究文章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活動1:速讀《光明和聲音》《陳寅恪的最后20年》活動2:找出文中觸動你心靈的句子活動3:合作探究:(1)作者為什么能清晰記憶只擁有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2)體會第十五節中“一個充滿知更鳥和百靈鳥的悅耳歌聲里且繁花盛開的春天,就在一場高燒的病痛中悄悄消失了”兩句所蘊含的作者情感。(3)“陳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火花”是什么?(4)陳寅恪為什么將居所命名為“金明館”?(5)陳寅恪對舊著的嚴謹回顧體現了什么樣的學術精神?活動4:思考本專題與專題一在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上的相通之處(1)學生合作探究(2)幻燈片展示。活動5:上網查閱有關人生、生命的感悟,討論交流自己的收獲。教學評價(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1.能夠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實現智慧共享;2.積極主動參與團隊活動,能夠正確運用網絡技術查閱相關資料;3.能夠立足文本,依據充分的事實資料闡明自己的觀點;專題三以“珍愛生命”為話題,進行寫作訓練。所需課時1課時專題三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生命是一張不能返程的船票,那么就把它攥在手心里,倍加珍愛再漫長的生命在時光的汪洋里不過是白駒過隙,我們沒有理由任意揮霍它、踐踏它,那么就把它貼在心窩里,時時呵護它存在即合理,就讓生命絢爛地開放吧,即使驚濤駭浪,我們也要溯流而上;即使千錘萬擊,我們也會百折不回珍愛自己的生命,也珍愛一切生命,你的生命就拓展了無限的寬度!本專題通過寫作訓練的形式,讓學生將前兩個單元的感悟通過書面表達的形式體現出來。要求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表達的文采。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該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1.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2.通過本次寫作,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性。3.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本專題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