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自考必備筆記_第1頁
2022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自考必備筆記_第2頁
2022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自考必備筆記_第3頁
2022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自考必備筆記_第4頁
2022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自考必備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概論第一章文學觀念文學四要素及文學活動(注1)五種文學觀念(注2)文學觀念嬗變的因素(注3)文學的界說(注4)文化(注5)及文學的文化意義(注6)文學的文化的意義發現(注7)文學與其她文化形態的互動關系(注8)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注9)審美及其實現的條件及審美的特點文學是人的一種審美活動(注10)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注11)體驗與文學(注12)體驗的美學功能(注13)注1英加登提出的“層次論”,她覺得文本由四個層面構成:語言層,意義層,圖式化外觀層,意向性狀態中的世界層.英加登同步覺得,有的文本有第五層,即形而上學層面。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學“四要素”理論,其基本觀念是:文學活動是以作品為中心展開的活動,其他三要素分別是世界,藝術家,欣賞者,其間還涉及了體驗、創作、接受三個過程。注2六種文學觀念:再現說、體現說、實用說、獨立說、客觀說、體驗說。如下是對上述五種文學觀念做出的解釋。再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相應關系,即覺得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說,也就是再現說。赫拉克利特提出“藝術摹仿自然”,摹仿說的形態至蘇格拉底已相稱完備,柏拉圖的“理式摹仿”和亞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雖有唯心唯物之分,但她們都覺得藝術是“摹仿”。摹仿說作為一種文學觀念統治西方達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摹仿說才被打破。與再現說相似的是中國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觀點。“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畫家荊浩提出,明代批評家葉晝與清代思想家葉燮也持類似見解。體現說體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系,即覺得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體現說產生于十九世紀初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雪萊是其代表。體現說的基本傾向是:(一)主張文學本質上是詩人、作家內心世界的外化,是她們情感活動時的發明,是她們主觀感受、體驗的產物;(二)主張詩人忠實于情感,忠實于詩人自我與人類的情感;(三)強調想象力的充足發揮,使平凡的事物現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現出來。在中國,與西方體現說可相提并論的是“詩言志”說和“詩緣情”說。實用說實用說強調作品與讀者的關系。一般而言,實用說覺得文學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文學可以給人帶來快感和娛樂,文學的主線目的是外在的。典型的實用說是中國古代的“教化”說(即“文以載道”說)和西方的“寓教于樂”說,賀拉斯“寓教于樂”開了西方實用說之先河。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獨立說與實用說相對立強調文學無關現實功利的獨立性。客觀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客觀說把文本提到高于一切地步,覺得作品一旦從作家的筆下誕生之后,就得到了完全客觀的性質和獨立的“身份”,它既與作者無關,也與讀者無涉,作品自身是一種自足體。客觀說由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一方面提出,并得到了英美新批評派、布拉格學派和法國構造主義的積極響應,成為西方現代頗具影響的一種文學觀。持上述觀點的代表人物有雅各布遜、穆卡洛夫斯基、艾略特等。體驗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讀者對作品意向性的體驗,強調讀者閱讀作品時的感受和再發明。體驗說覺得作家筆下的詩歌、故事等只是“文本”,還不能成為讀者觀照的美學對象,“文本”一定要在讀者閱讀過程中,通過讀者的體驗,并與作者構成對話關系時,才干成為美學對象,才是真正的作品。因此在讀者的閱讀活動之外,在讀者的意向性體驗之外,就主線不存在文學,文學只存在于讀者與作品的交流活動之中。體驗說的代表人物瓦萊里、英加登和姚斯。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注3文學觀念嬗變的因素文學觀念嬗變的因素有二:一是社會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化發展,社會心理的變化,這是主線因素;二是文學自身的繼承和發展,摹仿—體現—變形—裝飾這一文學發展趨勢,呈現了文學自身演變的規律。注4文學的界說文學作為一種文化樣式,它是具有社會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聚著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情感交流的語言藝術。(二)有關文學的五大命題:文學是一種文化樣式;文學是一種社會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是作家個體體驗的凝聚;文學是作者與讀者溝通情感的一種獨特渠道;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注5有關文化的三種形態的概念(一)廣義的文化概念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多數學者都是從廣義角度來理解文化概念的。就其外延來說,英國出名的文化文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覺得,人類文化涉及物質設備、精神產品、語言和社會組織;梁漱溟先生覺得,文化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精神生活方面、社會生活方面、物質生活方面;龐樸先生也覺得文化可分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二)狹義的文化概念從狹義角度理解的文化是指個人的素養及其限度。(三)符號論的文化概念卡西爾從符號學的意義解釋文化,覺得它是人類的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所發明的產品及其意義的總和。本書所講文化,是符號意義上的文化。注6文學的文化意義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狀況;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叩問人生的意義;憧憬人類的將來,學習和豐富人類語言。注7文學的文化意義發現品質閱讀是對于文學作品的語言技巧的運用以及藝術素質高下的解析。價值閱讀則表達閱讀者“試圖盡量敏銳和精確地描述出她在作品中所發現的價值”。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注8文學與其她文化形態的互動關系(一)文學與科學文化文學與科學的不同點:文學(涉及藝術)與科學文化(我們這里指的自然科學)是不同的。文學的中心問題一方面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抱負;科學的中心問題重要是自然世界,但在科學中,特別在自然科學中,人重要作為一種自然而進入科學的視野。文學和科學都要揭示世界的奧秘,文學要揭示的是人的心靈方面的奧秘,科學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奧秘。文學與科學都追求真與美,但文學追求的真重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學則追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的真;科學在必須選擇時,它選擇真而犧牲美,文學則在真與美兩者中永不可作單一的選擇。文學規定真、善、美的統一。文學與科學的共同點:文學藝術與科學文化雖有偏重于感情與理性之分,但它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在塑造人的素質這個主線點上是相通的。(二)文學與歷史文化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文學重虛構,重情感,重詩意;歷史重真實,重事實,重理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但是,它們都可以達到對世界普遍性的揭示,并且歷史與文學具有互動關系,歷史為文學創作提供題材,文學對真實生活的描寫,也成為對歷史的重要補充。(三)文學與其她藝術文化在藝術文化中,文學、繪畫、音樂是最古老的、最重要的三種藝術形式。繪畫以線條、色彩描繪世界,作用于人的視覺,是視覺藝術;音樂以聲音、以韻調抒寫感情,作用于人的聽覺,是聽覺藝術;文學是是藝術,這是文學與繪畫、音樂的區別。文學、繪畫、音樂又有共同性,它們可以互相配合、闡發、影響和補充,文學可以使繪畫和音樂具有深刻的思想;繪畫可以使詩和音樂增強形象性;音樂可使詩和畫增強節奏感。注9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把文學界定為社會意識形態,有關這一命題,可以從二方面加以以闡釋:文學源于生社會活;文學改造社會生活。總之,我們說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是說社會生活本來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通過作家的藝術改造,變為觀念形態的東西,文學已不是物質形式,而是意識形式。注10文學是審美活動(一)審美的含義審美是心理處在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入的條件下,對于審美客體的觀照、感悟和判斷。(二)審美實現的條件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主體心理層;客觀對象層;心理時空層;歷史文化層。(三)審美的特點包容性;思想深刻性。注11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一)審美意識形態的生成和理論概括。(二)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性的內涵文學的意識形態性不是簡樸的,它既非單一的意識形態的體現,也非單純的審美,它是復雜而豐富的,具體可表目前: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從性質上看,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同性;從主體把握對象的方式看,是結識也是情感.黑格爾稱結識與感情的結合形態為“情致”。情致就是兩個方面的互相滲入,一方面是個體的心情,是具體的感性的,也是動人的,另一方面是價值和理性,可以成為人們的結識。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注12體驗與文學(一)經驗和體驗個人的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即經驗;體驗是經驗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經驗中見出深義、詩意與個性色彩的那一種形態。經驗和體驗是密切相連的,經驗是體驗的基本,體驗是對經驗意義和詩意的發現與升華。(二)體驗與文學文學是作家個體體驗的凝結,作家的個體體驗有如下特性:情感的詩意化;意義的深刻化;感受的個性化。有關“移情說”,編者在論及作家個體體驗之特性之一“情感的詩意化”時提出了“移情說”。為什么在體驗中會發生對象情感化和詩意化呢?這就與移情有關,即在體驗中,“物”與“我”的距離縮短乃至最后消失,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說的創立者是德國美學家里普斯。有關“距離說”,編者在論及“意義的深刻化”時提出“距離說”.“距離說”的提出者是布洛,它主張體驗是一種拉開功利距離的體驗,即所謂換了一種視角,當作者在換了一種視角之后再審視當下世界,就能看到一般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義和詩意的方面。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注13體驗的美學功能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氣憤,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的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作家的體驗在文學活動中的美學功能。(一)體驗及藝術形象具有氣憤勃勃的活力;(二)體驗使藝術形象具有詩意的超越,它涉及三層含義,對對象自身的超越;獲得“童心”,對老式的陳規陋習和既定成見實現超越。(“童心”說為明代李贄提出)第二章文學語言組織文本(注1)文本層面(注2)文本的語言性(注3)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注4)文學語言組織(注5)文學語言組織的層面(注6)語音層面(注7)文法層面(注8)辭格層面(注9)文學語言組織的審美特性(注10)內指性(注11)音樂性(注12)陌生化(注13)本色化(注14)注1文本、文學文本文本是未經閱讀的,根據一定的語言銜接和語義連貫規則構成的整體語句,是一份寫出來或印刷出來的語言產品。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文學文本(或文學理論、文學批語領域一般使用的文本)是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的語言形態。文學文本除了具有一般文本的共性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文學文本總是指一種實際語言形態,它不是指抱負的具有普遍合用性的社會語言構造,而是一種特定個體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對語言的具體運用;(二)要體現相對完整的意義;(三)供讀者閱讀和接受的。文學作品是指已經讀者閱讀并賦予其一定讀法的語言形態。注2文學文本的層面(一)莊子的“言”、“意”二層面;王弼(三國人)的“言”、“象”、“意”三層面說;更為自覺分析文學文本層面構成的是清桐城派文論家劉大槐和姚鼐。劉大槐的“精”“粗”二層面說,“粗”指語言層,即“音節”和“字句”;“精”指內在乎義層,即“神氣”。姚鼐的“精”“粗”兩層面,“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二)西方文論對文本層面的結識但丁的二層面說:字面意義、譬喻意義、道德意義、神秘意義,字面意義為一層,后三者構成超意義層,為一層。黑格爾的二層面說:外在形象層和內在乎蘊層。英加登的四層面說:字音及其高一級語音組合;意義單元;多重圖式化面貌;再現的客體。(三)編者的觀點文學文本由三個層面構成:文學語言組織、文學形象和文學意蘊。注3文學文本的語言性文學文本的語言性是指文本所具有的語言特性。它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一)文學以語言的方式存在。(二)文學語言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文學中的語言,是通過作家加工的、旨在發明藝術形象并體現意義的語言形態。(三)言語是語言在文學中的具體存在方式。現代語言學家索緒爾把語言分為語言構造和言語,前者是語言集團言語的總模式,后者是在特定語境下個人的說話活動。文學語言的存在方式不是語言構造,而是言語,它呈現出個人的、多方面的、異質的、不穩定的或活躍的特點。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注4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一)對語言在文學中地位的結識西方文論界對語言在文學中地位的結識。西方文論界對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的結識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是典型語言觀,二是現代語言觀。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文論界覺得語言在文學中重要是體現意義的工具;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她們覺得語言在文學中重要是發明意義的場合,不再是意義簡樸地先于語言并決定語言,而是意義在語言中被發明出來。持這一觀點的出名學者有維特根斯坦和伊格爾頓。中國文論界對語言在文學中地位的結識。以清末為大體的分界線,可以看到,中國文論界的語言觀呈現出古典語言觀和現代語言觀的分別。中國古典語言觀覺得語言在文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具體表目前,語言既是外在之道也是內在之心的具體存在方式,從而具有鼓動天下的力量;從清末始,中國現代文論界吸取了來自西方的語言觀,形成了新的現代語言觀,清末詩人黃遵憲發出“我手寫我口”、“語言與文字合”的呼聲;梁啟超提出“由古語之文學變為俗語之文學”的文學變革主張;胡適撰寫《文學改良芻議》,“語言革命”終于被直接而明確地視為現代文學的主線問題和首要任務;三十年代以來,來自前蘇聯的文學語言觀在中國產生了緩慢而決定性的影響。(二)語言是文學的直接現實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集中表目前,語言是文學文本的直接現實,語言在文學中具有首要地位。有關這一點,可以從四方面理解:從文學文本的狀況看,語言是文學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這可以從三方面看,一方面,一部文學文本總是直接地由客觀的語言符號系統構成的;另一方面,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目的,是要最后形成語言藝術品——文學文本;再次,讀者閱讀同樣必須和只能一方面面對這種語言性文本,進而最后理解和欣賞它。從文學文本語言與意義的關系看,語言是意義所不可須臾與之分離的生長地。在文學文本中,一方面,語言是意義的生長地,語言使意義得以生成;另一方面,意義的生成始終通過語言。[‘從語言在文學文本中的功能看,語言不僅體現意義,并且自身就是意義的構成部分。從文學的審美特性看,語言是文學文本的美的構成部分。一方面,語言是文學文本美的資源;另一方面,語言更是美的構成部分。注5文學語言組織文學語言組織是文學文本的最基本層次和直接現實,它是一種具有體現目的和個性特性的整體性語言構造。具體說來文學語言組織有三個特性:(一)文學語言組織是一種語言性構造,(可參閱注3)。(二)文學語言組織具有整體性。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三)文學語言組織具有體現性目的和個性特性。注6文學語言組織的層面文學語言組織有三個基本層面:語音層面、文法層面、辭格層面。注7語音層面語音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語音組合系統,它涉及節奏和音律。(一)語音層面的作用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在詩等抒情性的文學文本中,聲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它自身就構成了抒情形象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清沈德潛說:“詩以聲為用者,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林語堂先生揭示了“中國文學的美”在語音層面的特性,如特別注重漢語語音的節奏和韻律美。在林先生看業,漢語的“語音價值”不僅表目前中國文學上,并且滲入進更為廣泛、深刻而主線的中國“社會老式”和“心理習慣”之中。與詩相比,盡管語音層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來說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講究語音形象的發明,朱光潛先生明確主張散文要講究“聲音節奏”。在故事方面,汪曾祺曾把語言的“聲音美”看作故事的語言美乃至整個故事美的核心因素。(二)語音層面的形態:節奏和音律。節奏節奏是文學語音層面的基本形態之一,是語音在一定的時間里呈現的長短、高下和輕重等有規律的起伏狀況。節奏一般有三種類型:長短型、高下型、輕重型。音律音律也稱聲律、聲韻或韻律,是文學文本語音層面的基本形態之一,是由聲調、語調和韻的變化和協調而形成的內部的和諧狀況。音律的基本類型有:雙聲、疊韻、疊音、疊字、平仄和押韻。注8文法層面文法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它是文學語言組織在語詞、語句和篇章方面的構成法則,文法一般有三類:詞法、句法和篇法。注9辭格層面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辭格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層面之一,它是富有體現力并帶有一定規律性的體現程式的運用狀況,編者共簡介了三對六種基本辭格:比方與借代、對偶與反復、倒裝與反諷。注10文學語言組織的審美特性文學語言組織的審美特性,是指文學語言組織的美的具體體現方式及其相應的構成法則,它有如下體現:內指性、陌生化、音樂性和本色化等。注11內指性內指性是文學語言組織的一種普遍和基本的特性,是文學語言的無需外在驗證而內在自足的特性,即它總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邏輯行事,而不一定謀求與外在客觀事實相符。注12音樂性音樂性是指文學語言組織所具有的富于音樂效果的特性。注13陌生化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陌生化指文學語言組織的新穎或反常的特性,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注14本色化本色化是文學語言組織與人的本來面目(身份、性格或面貌)相符的特性。它有多種含義,一指文體規范;二指作家的身份和性格特性;三指生活的本來面目。“本色”一詞最早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而用“本色”批評詩歌創作的是宋陳師道,她覺得韓“以文為詩”和蘇(軾)“以詩為詞”,“雖極天下之事,要非本色”。宋張炎明確提出“本色語”規定,語言的本色化往往成為作家的一種必然選擇,它意味著竭力選擇、錘煉語言,以便盡量直接而生動地體現人的本來面目。本色語有兩種類型:本色化描述語,本色化對話。本色化描述語是指文學文本中論述人或抒寫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語言極符合被刻畫人物獨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環境的語言組織。本色化對話是人物與人物在特定環境中所展開的對話與說話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語言組織。導論一、單選題1.提出文學四要素觀點的是美國現代文藝學家()A.蘇珊?朗格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B.艾布拉姆斯C.桑塔耶拿D.韋勒克2.美國現代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是()A.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B.題材、主題、情節、構造C.結識、教育、娛樂、審美D.詩歌、故事、散文、戲劇文學二、多選題1.文藝學涉及的分支有()A.文學發展史B.文學批評C.人類學D.文學理論E.文化學2.文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涉及()A.創作論B.作品論C.接受論D.文學觀念論E.文學源流論三、簡答題1.簡述文藝學三個分支的互相關系。四、名詞解釋。1.文學理論答案部分一、單選題1.【答】B2.【答】A二、多選題1.【答】ABD2.【答】ABCDE三、簡答題1.【答】文藝學的三個分支是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這三個分支的關系是:它們既是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系的。它們各有自身特殊的對象和內容,各自構成一門科學,但又互相聯系、互相滲入、互相作用。文學理論研究要以文學發展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經驗和文學批評實踐所獲得的成果為基本,沒有這個基本,文學理論就成了空中樓閣;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又必須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為指引,離開這種指引,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就失去了靈魂、沒有了原則。并且從文藝學這三個分支的內容看,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切入,互相滲入,并不能截然分開。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四、名詞解釋。(1).【答】文學理論是以美學措施論為總的指引,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一門科學。第一章一、單選題1.統治西方達兩千年之久的老式文學觀念是()A.體現說B.實用說C.摹仿說D.體驗說2.《現代漢語詞典》釋“文化”的第三義為“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這屬于()A.廣義的文化概念B.狹義的文化概念C.折衷義的文化概念D.符號學的文化概念3.英國伯明翰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的學者把文學——文化閱讀中發現文本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閱讀叫做()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A.品質閱讀B.表層閱讀C.價值閱讀D.深層閱讀4.提出“美善相樂”說的國內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5.毛澤東覺得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A.惟一源泉B.源泉之一C.重要源泉D.第一源泉6.馬克思主義覺得,人之因此能體驗、創作和鑒賞,其主線因素在于()A.“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B.“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C.人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所有世界史的產物”D.“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7.體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的關系A.世界與作品B.作品與讀者C.作品與作家D.作品與形式8.《牡丹亭》解決情與理的方式是()A.合情合理B.悖情悖理C.牽理就情D.牽情就理二、多選題1.中西方古代比較典型的實用說是()A.教化說B.鏡子說C.移情說D.寓教于樂說E.養氣說2.根據塑造藝術形象的材料和手段的不同,一般把藝術分為()A.視覺藝術B.造型藝術C.表演藝術D.綜合藝術E.語言藝術三、名詞解釋。1.再現說(摹仿說)2.符號論的文化觀3.價值閱讀四、簡答題1.簡述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異同。2.為什么說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惟一源泉?五、論述題。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1.舉例闡明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2.試舉例闡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內涵。3.體驗在文學活動中的美學功能有哪些?試舉例闡明。答案部分一、單選題1.【答】C2.【答】B3.【答】C4.【答】D5.【答】A6.【答】B7.【答】C8.【答】C二、多選題1.【答】AD2.【答】BCDE三、名詞解釋。(1).【答】再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相應關系,即覺得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其倡導者重要有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2).【答】符號論的文化觀是德國現代哲學家卡西爾提出的觀點,她覺得文化是人類的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所發明的產品及其意義的總和。(3).【答】英國伯明翰現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把文學—文化閱讀辨別為“品質閱讀”和“價值閱讀”。所謂“價值閱讀”是指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發現作品的價值意義,特別是其中的文化意義的閱讀。四、簡答題1.【答】文學重虛構、重情感、重詩意,歷史重真實、重事實、重理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這是它們的區別。但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可以達到對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同步,歷史與文學之間尚有相通、互動的關系,歷史中有文學,文學中有歷史,它們又有相聯系的一面。2.【答】一方面,文學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來自于社會生活,文學的內容、形式等一切方面,都來自社會生活的賜予、暗示和啟發。另一方面,我們所面對的社會生活,不是單純的自然物,而是社會物,這里涉及了時代、民族、社會形態、階級、集團以及法律、宗教、道德、倫理、政治、文化老式等復雜關系。這樣,文學的反映不也許僅僅是對于自然物的反映,而往往是一種帶故意識形態性的反映,是對人的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說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惟一源泉。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五、論述題。(1).【答】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一是廣闊的包容性,世間一切人物、事物、景物,一切虛幻的想象、情感、心態,都可以在文學中得到反映和體現。二是思想的深刻性,文學的材料是語言,而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最適合明確、深刻地體現思想。因此文學是所有藝術中最富思想性的藝術。(以上兩點規定舉例加以闡明)(2).【答】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的具體內涵有:①從性質上看,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②從主體特性看,是結識的又是情感的;③從目的功能上看,是無功利又是有功利性的。(以上各點,規定從理論上加以闡釋和舉例論述)(3).【答】體驗在文學中的美學功能,一是使藝術形象具有氣憤勃勃的活力,二是使藝術形象具有詩意的超越,這表目前對對象自身的超越和對老式舊習和既定成見的超越。(以上兩點規定舉例闡明)第二章一、單選題1.文學文本變成文學作品須加上()A.出版發行B.專家評論C.讀者閱讀D.插圖裝幀2.把文學文本辨別為“粗”與“精”兩個層次的清代文論家是()A.方苞B.劉大櫆C.姚鼐D.葉燮3.文學文本存在的基本方式是()A.形象B.文字C.語言D.紙張4.現代語言學家趙元任對于聲調和語調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出名的()A.“心理場”論更多內容請與QQ:67460666索取B.“幾何級”論C.“代數和”論D.“和諧美”論5.文學語言節奏的三種類型是()A.低音型、中音型、高音型B.聲調、語調、情調C.長短型、高下型、輕重型D.單音型、雙音型、和聲型6.陌生化是指文學語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