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玉米產量因素_第1頁
影響玉米產量因素_第2頁
影響玉米產量因素_第3頁
影響玉米產量因素_第4頁
影響玉米產量因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引用】玉米產量潛力與實現的限制因素評估糧食生產2011-03-06 10:11:28閱讀15評論0 字號:大中小訂閱本文引用自老墨玉米產量潛力與實現的限制因素評估內容提要:對1949至2005年玉米產量變化資料分析表明,50年來,我國玉米單產提高了 248.43公 斤,增幅為331.68%,年均增加5.54公斤;總產由1175萬噸提高到12600萬噸,增加了 10.72倍,其中 單產貢獻占84.9%、面積貢獻為15.1%,總產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單產的增加,技術的創新、突破與擴散在 玉米單產的增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玉米單產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按光溫理論產量、理想條件 產量和近期現實產量

2、潛力估算,我國玉米主產區依次有2114.59公斤、969.50公斤和261.82公斤增產潛 力,分別相當于現有生產實際單產水平的7.44倍、3.95倍和1.80倍。采用專家參與式研究表明,當前限 制玉米產量潛力實現的主要因素是施肥方法不科學,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技術不規范與到位率低等栽培種 植技術問題;其次是以干旱為主的不利生態、氣候條件和玉米品種多亂雜、缺乏高產穩產的區域主導品種, 而土壤侵蝕嚴重、耕層變淺和地力不足以及玉米螟等主要病蟲害嚴重發生也已成為玉米生產能力提高的重 要障礙因素。加強栽培技術研究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近期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時必須考慮的重要領 域,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是解決我

3、國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2005年11個省15個玉米試點縣的 15003位科技示范戶平均畝產580.24公斤,基本實現了玉米近期現實產量潛力。我國現有人口 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預計30年后將增至16億,人均耕地將減少到1畝, 未來如何保證糧食和食物安全?這是人人關心的頭等大事。玉米是C4高光效作物,蘊藏著巨大的產量潛 力,被譽為21世紀的“谷中之王”。世界玉米最高產紀錄是美國Francis Childs于2002年創造的畝產 1823.4公斤,比小麥(1013公斤)和水稻(1014.8公斤)高產紀錄分別高出810.4公斤和808.6公斤。 我國是玉米生產大國,常年播種面

4、積3.53.8億畝,總產量約1.2億噸,面積和產量僅次于水稻,居第二 位。20世紀玉米產量的快速增長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新的世紀,玉米的需求量將逐 年增加,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是保障需求的有效途徑。因此,探索玉米增產潛力和主要限制因素,明確科技 創新和擴散的方向與目標,對提高玉米生產能力,保障我國食物和能源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戰 略意義。1材料與方法我國玉米主要分布在從東北斜向西南狹長的玉米帶上,包括3大玉米生態區和13個省(區),分別 是東北春玉米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黃淮海春、夏玉米區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和陜西,西 南山地丘陵玉米區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玉

5、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玉米總面積的85%,總產量占85%以上。 采用林毅夫等(1996) “單產損失評估法” 1和胡瑞法等(2004)“參與式評估方法”對限制產量的因素 評估。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基礎上,設計出生態與氣候、土壤、品種與種子、栽培種植技術、病蟲草鼠害 和社會經濟等7個方面102個自然、技術因素和31個社會性限制因素;組織來自玉米帶3大生態區和13 個主產省(區)從事玉米耕作栽培、育種、植保、推廣、經營和管理等多學科、多部門專家,分省(區) 和生態區2個層次,先后對制約單產潛力發揮的各種限制因素進行專家參與式研討和評估,并充分估計各 種限制因素在玉米產量損失(潛在單產和實際單產之間的產量差

6、)中所占的相對份額(百分數),將該百 分數與各生態區產量潛力相乘計為各限制因素造成的單產損失,再按產量損失比重的大小對各種限制因素 排序。共182位專家參與了評估。文中數據來源,大田實際產量來自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區試產量根據各省區玉米區域化試驗材料 匯總整理,均為2002年-2004年平均值。光溫生產值根據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規程(TD/T1004-2003) 3數據整理,大田高產紀錄均采自各省玉米高產田產量驗收報告。2結果與分析2. 1玉米高產之路與產量潛力2. 1. 1 50年來我國玉米單產的提高與主要技術創新與擴散的經驗全國玉米畝產從1949年的74.9公斤增至2005年的323.33公

7、斤,50年來提高了 248.43公斤,增幅 為331.68%。玉米單產(y,公斤/畝)隨年份(x)遞增呈線性函數變化,擬合方程為y =38.1277+5.5422 x,r =0.969*,由方程可見,全國玉米單產年均增產為5.54公斤。2005年全國玉米總產量為12600萬噸,是1949年1175萬噸的10.72倍,玉米總產量(Y,萬噸)與 單產(x1,公斤/畝)、種植面積(x2,萬畝)的擬合關系為:Y =-6057.4410+28.8550 x1+0.1905x2 R 2 =0.985*方程系數檢驗:t1= 13.597, t2=5.743,均大于t0.01=2.689,達到極顯著水平。依據

8、方程自變量x1、 x2的偏回歸平方和所占比例表明,50年來,我國玉米總產量的增加中單產貢獻占84.9%,面積為15.1%, 即玉米總產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單產實現的。進一步對各年代玉米單產線性擬合的結果表明,19491961年玉米單產年均增加0.76公斤;1961 1971年為6.64公斤;19711979年為7.13公斤;19791998年為7.76公斤;19992005年為2.08公 斤,表明我國玉米單產在各年代是持續增長,并且以上世紀7090年代增幅最大。分析玉米單產提高的原 因可見,50年代主要是總結和推廣農民豐產經驗,由于整體科技水平低,技術傳播體系不健全,種植品種以農 家種為主,產量

9、較低,加上化肥用量甚少,病蟲草害防治不力,耕作栽培管理粗放以及受農業“大躍進” 的影響,玉米單產處于徘徊與緩慢增加階段。60年代增產的主要措施包括大面積推廣雙交種,一般比農家品種增產20-30%;精細整地,改良土壤, 改善農田條件;合理密植,由每畝約1800株增加到2500株;增施肥料,化肥開始較大面積應用等,玉米 單產明顯增加。70年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主要原因:一是玉米雜交種的快速推廣,據有關部門資料統計,1966年 全國雜交種面積僅占玉米總面積的10%,1971年增至28%,1979年擴大到69.8%,達10455萬畝4;二是化 肥施用量劇增。三是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包括平整土地、興修

10、水利、坡地改梯田、改良鹽堿地、建設 高產穩產農田和貫徹“以糧為綱”過程中特別強調“突出抓好糧食”,對玉米生產均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80年代以后玉米進入大發展時期,也是玉米單產增速最快的時期。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采取一系列有 利于發展玉米生產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收購價格的提高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 性。國家繼19791984年糧食收購價年均上漲12.1%,19861989年又上漲14.9%之后,19921996年年 均再次上漲23.3%皿二是確立了玉米在飼料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玉米發展為糧食、飼料、 經濟兼用作物,需求量大增拉動生產。三是技術創新和擴散在玉米增產中

11、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采用抗病、 高產雜交種,提高種子純度;增施肥料,主要是化肥用量大增,肥料品種更加齊全,施肥技術優化;適當 密植,尤其是一些地區推廣緊湊型玉米后,每畝密度增加了 15002000株;擴大覆膜栽培面積、推廣育苗 移栽;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加強預測預報,適時進行防治;玉米規范化栽培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其中最重 要的突破是緊湊型玉米的選育應用和覆膜栽培技術的快速推廣。據農業部統計資料,1985年全國緊湊型玉 米種植面積不足3000萬畝,占全國玉米總面積的11.2%; 1990年占17.7%,1998年種植面積達1.3億畝, 占全國玉米面積的34.5%。地膜玉米技術1979年在山西省大同縣

12、羅貝莊村開始試驗,1.5畝玉米當年平均 畝產630公斤,比露地玉米增產57%,80年代開始擴大推廣,1985年示范面積達47萬畝,1990年擴大到 1300萬畝,1999年達到3300萬畝4。據黃季焜(1996)研究,19781992年科技進步在不同農作物生產 中的相對貢獻達到95-161%,制度創新的貢獻為30-35%5。1998年玉米單產達到歷史最高的351.27公斤,之后由于糧價持續低迷,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投入 與管理水平下降,玉米單產下滑。2004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種糧直補、良種補 貼等,玉米單產出現恢復性增長。2. 1. 2玉米高產突破之路通過創高產研究或高

13、產競賽,實現高產突破,展示玉米高產潛力,對明確增產途徑和玉米大面積持續 提高產量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李登海是山東萊州農民育種家,他從1972年起探索玉米高產之路,多次創造了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如1979年776.9公斤/畝,1986年962.1公斤/畝,1988年1008.9公斤/畝,1989年1096.3公斤/畝,2005 年1402.9公斤(按全田計算,去邊行后為1289.8公斤/畝)(圖1)。李登海創造的夏玉米高產紀錄從500 公斤上升到800公斤,用了 12年時間;從800公斤到1000公斤,又用去了 8年時間明而從1000公斤跨 上1200公斤的臺階,差不多用去了 17年的時間。從1

14、986年起,李登海的夏玉米高產田大部分年份畝產超 過900公斤或接近噸糧,其最高產量均為當年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以上。李登海高產田在上世紀80年代初 畝產超過800公斤時是用得緊湊中穗型玉米掖單2號雜交種,畝產超過1000公斤和1200公斤分別是緊湊 大果穗型玉米掖單13和登海3719,采取了旨在提高群體光合效率的株型改良和雜種優勢相結合,新品種 培育與高產栽培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并樹立了 “七分種,三分管”玉米高產新概念,充分發揮了玉米的增 產潛力和栽培措施的綜合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中國玉米生產與科研發展的方向。美國從1914年在印第安納州首次舉行玉米高產競賽,已持續近一個世紀,對全國玉

15、米的發展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圖2)。由中美兩國玉米高產紀錄和單產水平來看,我國玉米單產仍有很大潛力。圖1李登海夏玉米最高產量與全國平均產量圖2美國玉米高產紀錄與當年全國平均產量資料來源:圖1中所列高產紀錄均采自每年李登海玉米高產田產量驗收報告,其中1999年前資料引 自文獻4;圖2中美國高產紀錄數據部分來自文獻6。2. 1. 3我國玉米產區主要單產潛力估算新世紀玉米增產潛力還有多大?本文以各省(區)2002-2004年玉米實際單產平均值代表近期大田單 產水平,以此為基數,1)以光溫生產潛力計算值代表玉米光溫理論生產能力,可以得到產量差一,各主產 省玉米光溫產量潛力見表1。東北春玉米區、黃淮海春

16、、夏播玉米區和西南玉米區三大生態區玉米光溫產 量潛力分別為2166.71、2328.35和1888,31公斤;2)以各省(區)大田生產曾經達到過的最高單產既高 產紀錄代表在現有氣候、品種和栽培理想條件下能夠實現的玉米產量,可以得到產量差二,代表各省(區) 玉米可以達到的理想產量潛力估算值,結果見表1。三大生態區理想產量潛力分別為887.95、991.00和 1019.22公斤;3)以各省(區)近年區域化試驗產量(2002-2004年)平均值作為玉米現實生產能力,可 以得到產量差三,各主產省玉米現實產量潛力見表1。三大生態區玉米現實產量潛力分別為332.15、292.44 和251.75公斤(見

17、表1)。由此可見,我國玉米單產的潛力是巨大的,玉米帶三大生態區13個主產省(區) 平均光溫理論產量、理想產量和近期現實產量潛力依次為2114.59公斤、969.50公斤和261.82公斤,分 別相當于現有生產實際單產水平的7.44倍、3.95倍和1.80倍。由于區試產量是在各地中上等肥力地塊上, 多品種、多點次、多年份的平均產量結果(孫世賢,2003)7與生產實際單產具有明顯正相關關系,從 生產角度可視為各生態區范圍內大田條件下能夠實現的近期產量潛力。按現實產量潛力估算,13個玉米主 產省(區)近期平均尚有261.82公斤/畝的產量潛力,即79.7% (最大為山西147.8%,最小山東46.5

18、%) 的增產空間。表1我國主要玉米產區的單產潛力(公斤/畝)主產區光溫生產值高產紀錄區試產量大田實際產量產量潛力一產量潛力二產量潛力三黑龍江1953.811035.0613.3287.01666.81748.0326.3吉林2289.221096.2676.0346.21943.02750.0329.8遼寧2674.151120.0670.6335.62338.55784.4335.0內蒙古3053.891214.0672.9335.42718.49878.6337.5東北春玉米區2492.771214.0658.20326.052166.72887.95332.15河北2560.431185

19、.0626.1271.02289.43914.0355.1山西2790.231165.0719.1290.22500.03874.8428.9山東2404.551289.8566.6386.72017.85903.1179.9河南2659.00942.1508.1338.82320.2603.3169.3陜西2762.561298.0577.3248.32514.261049.7329.0黃淮海春、2635.351298.0599.44307.002328.35991.00292.44夏玉米區四川2293.78757.0499.8278.82014.98478.2221.0云南2336.061

20、284.0579.7277.42058.661006.6302.3貴州2159.25927.0528.0299.81859.45627.2228.2廣西1823.28867.2436.6203.11620.18664.1233.5西南玉米區2153.091284.0511.03264.781888.311019.22251.75平均2443.091298.0590.32328.502114.59969.50261.82資料來源:大田實際產量來自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區試產量根據各省區玉米區域化試驗材料匯總 整理,均為2002年-2004年平均值。光溫生產值來自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規程(TD/T10

21、04-2003) 3,大田高產紀錄均采自各省玉米高產田產量驗收報告。2. 2玉米產量技術性限制因素評估不同生態區限制玉米單產提高的因素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在102個自然和技術因素中,東北春玉米區 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省(區)共入選了18個制約單產潛力發揮的限制因素;黃淮海春、夏播玉 米區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和陜西5省共入選了 14個,西南玉米區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4省共入選 了 15個。黃淮海春、夏玉米區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條件較為一致,問題相對集中。各生態區入選的限制玉 米產量因素、影響程度、排序及按現實產量潛力(產量損失3)和理想產量潛力(產量損失2)估算的產量 損失結果分別見表2

22、、3、和4。2. 2. 1東北春玉米區。由表2可見,該區制約單產潛力發揮的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排在前5位的 單項因素依次是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和品種多亂雜,干旱,施肥方法不科學,技術不規范和到位率低,耕 作栽培管理粗放。在18個入選因素中包括了 7個栽培種植技術因素,4個不良生態和氣候自然因素,3個 品種與種子因素,2個病蟲草鼠害因素和2個不良的土壤條件。7個栽培種植技術因素依次為施肥方法不科 學(主要是肥料搭配與比例不合理、施用時期不當),技術不規范和到位率低,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播種 質量不高、苗不全、種植密度不夠,機械化程度低及農機與農藝不配套,生產成本高與效益不明顯,灌水 方法不科學,共占

23、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總解釋量的37.5%,列第一位;4個不利生態與氣候自然因素依次 是干旱(主要是春旱影響播種,其次是伏旱、秋吊),無霜期短和有效積溫不足,開花期高溫熱害,陰雨 天氣多與日照不足,占總解釋量的28.0%,列第二位;3個品種與種子方面因素包括品種多亂雜和缺乏高產 穩產新品種,籽粒脫水緩慢,品種生育期過長與越區種植,占總解釋量的19.75%,列第三位;以玉米螟為 主的蟲害和以絲黑穗病、大斑病、莖腐病為主的病害以及玉米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方面的因素占總解釋量的 7.5%,列第四位;耕層淺(主要是風蝕嚴重及小型機械作業造成)和土壤質地差2個不良土壤因素占總解 釋量的7.25%,列第五位。表

24、2東北春玉米區玉米產量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評估位次限制因素對產量影響(%)產量損失3(公斤/畝)產量損失2(公斤/畝)1品種多亂雜,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16.2553.97144.292干旱15.551.48137.633施肥方法不科學9.029.8979.924技術不規范和到位率低8.2527.4073.265耕作栽培管理粗放6.019.9353.286播種質量不高、苗不全,密度不夠6.019.9353.287耕層淺5.016.6144.408無霜期短,有效積溫不足5.016.6144.409玉米蟲害與防治不及時4.2514.0937.7410開花期高溫熱害3.7512.4633.3011陰雨

25、天氣多,日照不足3.7512.4633.3012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不配套3.511.6331.0813玉米病害與防治不及時3.2510.7928.8614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不明顯3.2510.7928.8615土壤質地差2.258.3019.9816品種籽粒脫水緩慢1.755.8115.5417品種生育期過長、越區種植1.755.8115.5418灌水方法不科學1.54.9813.32合計100.0332.94887.952. 2. 2黃淮海春、夏播玉米區。栽培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是目前該區生產中存在的最主要產量限制 因素(表3),依次包括了施肥方法不科學(主要是肥料搭配與比例不合理、施

26、用時期不當),技術不規范 和到位率低,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播種質量不高、苗不全、密度不夠,農機、農藝不配套和假冒偽劣化肥、 農藥的使用,占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總解釋量的57.7%,列第一位;其次是品種與種子因素,包括缺乏 高產穩產新品種、品種多亂雜和種子質量差,占總解釋量的17.2%,并且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和品種多亂 雜還列居各單項限制因素的首位;以包括玉米瘤黑粉病、葉部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蟲為害及得不到及時防治 為主的病蟲草鼠害因素居第三位(占12.4%);以干旱(主要是春旱和伏旱,俗稱卡脖旱等階段性干旱) 為主的不利生態與氣候因素居第四位(占9.3%);以土地瘠薄、地力不足為主的不良土壤因素列第

27、五位(占 4.8%)。與東北和西南玉米區相比,黃淮海春、夏播玉米區栽培種植技術粗放對玉米生產的限制因素更為 突出,單產挖潛更大。表3黃淮海春、夏播玉米區玉米產量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評估位次限制因素對產量影響(%)產量損失3(公斤/畝)產量損失2(公斤/畝)1品種多亂雜,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16.247.38165.112施肥方法不科學15.645.62159.003技術不規范和到位率低13.740.06139.634干旱9.327.2094.795耕作栽培管理粗放8.625.1687.656播種質量不高、苗不全,密度不夠8.524.8686.637玉米病害與防治不及時6.218.1363.198

28、玉米蟲害與防治不及時4.814.0448.929土地瘠薄、地力不足4.814.0448.9210農機、農藝不配套3.911.4139.7511灌水方法不科學3.49.9434.6512苗不勻、整齊度差2.67.6026.5013使用了假冒偽劣化肥、農藥1.44.0914.2714種子質量差1.02.9210.191019.2合計100.0292.4802. 2. 3西南玉米區。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土壤瘠薄與地力不足,干旱,陰雨天多與日照不足,缺乏 高產穩產新品種與品種多亂雜,耕作栽培管理粗放(表4)。在15個因素中,包括了 5個不良的生態和氣候 自然因素,5個栽培種植技術因素,2個品種與種子方面

29、因素,1個病蟲草鼠害因素和2個不良的土壤條件。 其中干旱(主要是春旱、伏旱及降雨季節與生長季節不完全吻合)、陰雨天多和日照不足,晝夜溫差小, 開花期高溫熱害,夏澇等不利的生態與氣候因素位于第一位,占總解釋量的35.1%;栽培種植技術方面包 括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方法不科學(主要是施肥量不足、搭配與比例不合理、施用時期不當),技術 不規范、到位率低,茬口緊,灌水方法不科學等5個因素,占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總解釋量的28.8%, 列第二位;土壤侵蝕嚴重、保水、保肥性差與土壤瘠薄、地力不足2個不良土壤因素占總解釋量的20.2%, 列第三位;品種多亂雜、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雜交種的種植比例不高等2個

30、品種與種子方面因素占總解 釋量的11.4%;以玉米螟、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和絲黑穗病、大斑病、穗腐病為主的病蟲害以及防治不及時占總解釋量的4.5%,分別處于第四位和第五位。與其它玉米產區相比,西南玉米區自然條件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瘠薄,農民經濟困難,缺錢購買化肥等農資、投入少對玉米生產的限制更為突出。表4西南區玉米產量自然和技術性限制因素評估位次限制因素對產量影響(%)產量損失3(公斤/畝)產量損失2(公斤/畝)147.61土壤瘠薄、地力不足14.937.516141.72干旱14.336.001125.83陰雨天多,日照不足12.731.976100.94品種多亂雜,缺乏高產穩產新品種10.

31、125.4305耕作栽培管理粗放9.924.9298.116施肥方法不科學8.120.3980.277技術不規范、到位率低7.117.8770.368土壤侵蝕嚴重、保水、保肥性差5.313.3452.529病蟲危害及防治不及時4.511.3344.6010晝夜溫差小2.76.8026.7611開花期高溫熱害2.76.8026.7612夏澇2.76.8026.7613茬口緊2.05.0419.8214灌水方法不科學1.74.2816.8515雜交品種的種植比例不高1.33.2712.88991.8合計100.0251.7522. 4玉米產量社會性限制因素評估玉米帶13個主產省3大生態區共在31個

32、限制社會性因素中共入選了 25個(表5)。字社會因素中,國家有關政策和農業投入較少是對玉米生產影響最大的因素,在25個因素中影響份額占到了 26.74%。其 次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被削弱、農戶技術不倒位也是一個普遍存在、基層農戶與干部呼聲很高的問題。玉 米價格低而不穩、化肥等生產資料成本高、玉米種植效益不明顯嚴重制約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其他因素 如玉米種子市場混亂,市場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市場信息缺乏等市場因素和隨著年輕力壯、有文化農民外 出務工隊伍的擴大,剩余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較弱也是影響玉米生產力提高的 重要因素。表5主要玉米生態區社會性限制因素評估位 次限制因素對產量

33、影響() TOC o 1-5 h z 國家政策13.69農業投入少13.05技術推廣不到位7.73種糧積極性不高7.59生產成本高,效益不明顯7.16玉米價格低6.55玉米價格不穩定5.73農民素質偏低5.23耕地規模小3.36經濟不發達、農民生活較貧困3.16化肥價格高、不穩定2.91玉米種子市場混亂,市場缺乏有效監督機2.86 制玉米專用復混肥問題較多2.36重水田輕旱地、重小麥輕玉米2.36機械化程度低2.27優質不優價2.16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農忙時勞動力不2.0足農戶意識不足或者由于經濟原因無法對玉米1.84綜合利用19農民很難判斷種子質量(尤其是自交粒)1.8220玉米市場

34、信息缺乏1.6221缺乏玉米種植經驗1.3622沒錢購買生產資料1.2723農民種植規模小,很難與最終買方直接接觸0.7324交通困難0.7125農藥使用信息不靈0.453結論與對策綜合三個生態區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限制我國玉米單產潛力有以下共性問題:耕作栽培管理粗放等栽培種植技術的研究及其技術不規范、到位率低是造成目前實際單產與當 地最高產量和區試產量間懸殊差異的首要因素,不同生態區玉米產量損失占57.7%28.8%。這表明在計劃 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公益性強的栽培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被削弱和忽視,已嚴重制約了玉米生 產。不利的生態、氣候和土壤條件對玉米生產的制約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尤

35、其在西南玉米區。在這些自然因素中,干旱是最重要的、在各生態區具有普遍性的限制因素。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農田 水利設施建設、低產田改造等曾對糧食生產起過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田基本建 設方面的投資額明顯下降,目前大部分農村灌溉條件已逐漸衰退。此外,土壤侵蝕嚴重、耕層變淺、瘠薄 與地力不足日趨嚴重,也已經成為影響玉米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在地力培肥方面,80年代以來有機肥等 投入大幅度減少,秸稈還田還僅是在黃淮海夏玉米區有一定的推廣面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民防御自 然災害的能力還較差仍嚴重制約著玉米生產能力的提高。三個生態區不利的生態和氣候因素對產量的影響 占到了 9.3%

36、35.1%。不良土壤因素對當前產量的損失占4.8%20.2%。玉米品種多亂雜、缺乏區域主導的高產穩產新品種,致使農民買種無所適從、良種良法難以配 套是影響著我國玉米單產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其中,不同生態區品種和種子方面的問題對產量的影響 占 9.75%17.2%。玉米螟和絲黑穗病、葉斑病、穗及莖腐病等主要病蟲害發生嚴重,由于病蟲為害和防治不及時 對玉米產量的限制占總解釋量的4.5%12.4%。表明我國病蟲植保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5)國家有關政策、農業投入較少、農業技術推廣不倒位、玉米價格低而不穩、化肥等生產資料成 本高、玉米種植效益不明顯、種子市場混亂、農民素質偏低等社會性因素仍嚴重地影響

37、著玉米生產力的提 高,解決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政策。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價格和市場的改革在作物生產的 增長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70-90年代全國玉米單產保持了年均增長7.76公斤/畝的速度發展,1998年玉 米單產達到歷史最高的351.27公斤,之后由于糧價持續低迷,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投入與管理水平下降, 玉米單產下滑。2004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等和科技進村入 戶等措施,玉米單產又出現恢復性增長。實現玉米產量潛力的對策和建議:1、科技是糧食生產的第一推動力。目前全國玉米品種區域化產量為590.32公斤,全國平均產量約 328.50公斤,有2

38、61.82公斤/畝(79.7%增產空間)的近期現實產量潛力。由于區試產量是多品種、多點 和多年份的平均產量結果,說明品種的遺傳潛力已不再是近期產量潛力的限制因素,而主要是栽培種植技 術,特別是技術不到位限制了玉米產量潛力的實現。多年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地膜栽培與育苗移栽、雜交種及緊湊型玉米推廣等栽培技 術在我國玉米增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但栽培技術公益性強、不受知識產權保護,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難 以得到項目支持,投入嚴重不足,相關研究隊伍越來越薄弱,栽培技術的進步已明顯落后于生產發展的需 要和品種的不斷更新,實現高產的科技貯備不足。國家應采取傾斜措施,增加農業科技投資,大力扶持作

39、物高產、優質、高效、簡化栽培技術研究,設立主要農作物超高產研究工程,開展高產競賽,挖掘高產潛 力,不斷提高玉米單產水平。推進科技入戶是解決生產技術不到位的重要手段。技術推廣是整個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環節,目前我 國農技推廣體系在產業發展中的定位不準,被盲目推向市場,出現運轉機制不活、工作方式落后、工作手 段單一、經費投入不足,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有機聯系,科技與生產脫節,科技服 務供給與農民需求不對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狀況。技術推廣是“公共事業”,必須靠國家政府來支持 建議政府深化現行的技術推廣體制改革,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投資,鼓勵技術人員下鄉,通過在農村選擇培 育一批科技示范戶,進行重點扶持和技術指導,以示范戶帶動廣大農戶,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作,是現階 段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科技與生產結合的有效形式,是向農民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