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發展經濟學經濟發展的空間狀態演示文稿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1第一頁,共九十六頁。(優選)發展經濟學經濟發展的空間狀態第二頁,共九十六頁。第一節 發展極增長理論二、增長極理論一、發展極理論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development poles)的概念和理論是由法國的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于1955年提出的。在應用經濟學1955年第8期,佩魯發表了題為“略論發展極的概念”的論文,首次提出了“發展極”的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在經濟增長中,由于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了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
2、迅速并能對周邊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通過具有“發展極”的地區的優先增長,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一、發展極理論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理論是以“支配學說”或“不平等的動力學”為基礎的。佩魯認為,社會是一個異質的集合體,由于種種原因,社會內部的 各個組織和團體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相互關系,即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支配作用產生于歷史的、偶然的原因,或產生于結構或制度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個經濟單位屬于較重要的經濟部門,處于較重要的地區,擁有較大的生產規模,能夠影響商品交換的條件,就可能成為支配單位。支配單位可以是企業、部門,也可以是地區、國家。一、發展極理論5浙
3、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頁,共九十六頁。在經濟生活中,支配作用是一個普遍現象:大企業對小企業、工業對農業、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城市對農村、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支配關系。因此,經濟發展是一個支配單位起主導作用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動態過程。支配、不平等、不平衡是這一過程的重要特征。佩魯把這種不平等、不平衡的發展觀點應用到地區發展問題上。他認為,一國經濟是由各種“經濟空間”構成的,這種經濟空間不是幾何空間或地理空間,而是社會經濟中各種分子之間的經濟關系,它表現為三種形式:一、發展極理論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屬于第二種形式的經濟空間。一、
4、發展極理論即某些經濟單位具有向心力和離心力,形成各種經濟中心。每一個中心都發揮吸引力和擴散力,并形成特定的作用范圍,從而構成特定的經濟空間。每個中心的作用范圍互相交叉,不受地域或行政區劃的限制;1.作為計劃內容的經濟空間3.作為同質整體的經濟空間2.作為勢力范圍的經濟空間即當一個經濟單位制定和執行計劃時,或是作為某種產品或原料的提供者,或是作為其購買者,與其他單位建立起經濟聯系,構成一項計劃內容。這就是計劃內容的經濟空間;即當采用收入水平、主要經濟活動形式、人口狀況等具體標準來衡量和分析各個經濟單位時,相比而言,一個經濟單位的經濟空間表現為可比的結構元素和這些結構元素之間的關系為特征的整體。7
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頁,共九十六頁。什么是發展極呢?佩魯認為它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發展而形成的經濟活動中心。這種中心具有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運輸中心、服務中心、決策中心等多種功能,恰似一個磁極,能夠產生吸引和輻射作用,推動自身并促進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發展極具有支配單位和創新的特征,它能夠形成一定勢力范圍的經濟空間,對周邊地區產生支配作用或者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對周邊地區施加影響,迫使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支配作用不一定是有意識的,相反往往是無意識的。一、發展極理論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八頁,共九十六頁。
6、一、發展極理論發展極具有吸引作用和擴散作用,一般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4. 形成聚集經濟效果2. 資本的集中與輸出1. 技術的創新與擴散3. 產生規模經濟效益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九頁,共九十六頁。一、發展極理論 第一、技術的創新與擴散。“發展極”中,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新組織形式與新生產方式。還從其他地區吸引最新技術和有關人力資本。也將一些技術和人才擴散出去,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 第二、資本的集中與輸出?!鞍l展極”一般擁有大量的資本和生產能力,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它可以從其他地區吸引大量資本,進行大規模投資。同時,也可以通過向其他地區輸出資本,來滿足自
7、身發展對原材料、市場的需要。1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頁,共九十六頁。 第三、產生規模經濟效益。“發展極”的企業和行業集中,生產規模龐大,可以形成規模經濟。這不僅可以產生內在的經濟效益,而且由于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貿易、金融、信息、和服務部門的建立,人才的互相利用等,實現資源共享,形成節約降低社會生產成本,產生外在經濟效益。一、發展極理論 第四、形成聚集經濟效果。發展極的產生,使人口、資本、生產、技術、貿易等等高度聚集,產生城市化趨向或形成經濟區域。這些大城市或經濟區域往往是生產、貿易、金融、信息、交通運輸等中心,可以產生“中心城市”的作用并形成經濟技術網絡,從而起到吸引或擴散
8、的作用,推動整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1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發展極形成的內在機制大體是三個:一、發展極理論13主導產業是具有先進技術的、在區域經濟中起主要作用的產業;它的市場廣大,具有區際意義且需求彈性高;此外,與區內其他部門有很強的內在聯系。指與極化效應相反的過程。生長極一旦形成并繼續發展,必然對周圍地域起波及作用。對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2指伴隨著主導產業和推動產業在一定地區形成的生產綜合體,必然導致集聚經濟優勢的出現,從而使圍繞在原布局點周圍的其他地方產生極化效應的現象。主導產業(leading industry
9、)和推動產業(propulsive industry)的確定極化效應(polarization effects)展開效應或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s)1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二頁,共九十六頁。佩魯認為,一個經濟體系要形成“發展極”,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發展極理論形成“發展極”,的三個條件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于他們的作用,不僅使得自己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而且通過其影響產生一批追隨、模仿創新企業的新企業,即增長企業。這種增長企業在發展極的影響和作用下,又可以形成增長中心。要達到規模起始點,即不僅要聚集大量的部門、企業,而且要集中大量的資本、人才、公共設施等。即需要
10、一個良好的投資和生產環境以便吸引廠商、投資和人才。第一、必須存在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第二、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第三、需要適當的周圍環境1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理論的政策主張集中反映在區域發展規劃模式上,它認為,以總量指標衡量發展中國家的計劃結果是不經濟的,資源配置應主要集中在發展極;如果沒有發展極,就要創建發展極,因為在主導產業和有創新能力的部門的 共同作用下,“點束式”極點增長及其帶動作用要比“平面式”板快增長在在資源配置上要合理得多,在經濟效益上合算得多,在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社會分攤資本”要少得多。一、發展極理論1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
11、第十四頁,共九十六頁。佩魯的發展極理論提出之后,引起了發展經濟學家的高度重視。但是人們也感到這個理論還存在著令人遺憾之處。在一個經濟體系中,既然存在著理論上的經濟空間或經濟力的極點,那么它是否對應著現實區域中的經濟極點呢?發展極到底在什么地方。人們感到有必要把發展極概念轉化為地理上的概念。增長點的概念應運而生。一、發展極理論1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五頁,共九十六頁。二、增長極理論增長點(growth poles),又被叫做增長極,它指的是生產要素在一個地區的分布和聚集會產生高速增長的若干點狀空間,并由此帶動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展理論。具體地講,生產要素在不同空間的分布和聚集,以及服務
12、業隨之而至的地理空間上的集中,往往使經濟流程在若干點狀空間具有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從而形成了經濟的增長點。它對進一步增長的吸引力,至少在一定時期會增加地區之間在收入和創新能力上的懸殊差異。1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六頁,共九十六頁。二、增長極理論“增長點”的重要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增長點的擴散效應A增長點的擴散效應所謂增長點的擴散效應是指經濟增長的勢頭會隨著增長點內部人力資本的提高,規模效應的擴大,技術進步的加速,創新群的集結,從增長點向其周邊地區擴散,從而帶動和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這種效應還可以表現為先進的產業把其勢頭通過信息、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傳遞機制和
13、對資源、市場的需求向相對落后的產業擴散。所以,擴散效應不僅在經濟空間,并且在經濟結構內部都可以得到充分體現。1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七頁,共九十六頁。在增長點內部所產生的親和力(proximity),將引致出兩種重要的外部經濟效果:首先是每一個企業得到熟練和半熟練工人、白領職員或技術工人(這些人員完全可能是別的企業培訓但在就業競爭中游離到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換言之,在廠商密集地集聚的區域中,人力資本將得到較為充分的利用。其次,廠商和行業的集聚會使幾乎每一個廠商都能分享到滋芽供應、維修服務、技術咨詢、基礎設施的集中所產生的優勢。外部經濟成本較之非經濟增長點低得多。二、增長極理
14、論B增長點內部的親和力將引致外部經濟效果1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八頁,共九十六頁。增長點與發展極兩個概念之間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盡一致的一面。就表征經濟力的聚集和不平等分布這一點而言,兩者的含義是相同的。但是兩者有著以下區別:二、增長極理論第一發展極概念偏重于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的作用,而增長點概念則著重強調外部經濟效果的作用。即強調正的外部性。第二發展極概念側重于發展極的形成對所在地區及其他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而增長級概念則著重強調作為增長點地區自身的經濟增長。1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發展極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比較
15、典型的例子有法國八大平衡大城市的確立,意大利南部地區的巴里塔蘭托布林迪西工業綜合體的足見,英國英格蘭中部增長區規劃,美國阿巴拉契亞地區增長中心規劃等,在發展中國家中的應用則遍及各大洲。佩魯的發展極理論主要從正面論述發展極對自身和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但忽視了發展極對其他地區發展的不利影響。二、增長極理論2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頁,共九十六頁。1957年,繆爾達爾出版了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一書,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利用“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概念,說明了經濟發達地區的優先發展對其他落后地區的促進作用和不利影響。
16、提出了如何既充分發揮發達地區的帶頭作用,又采取適當的對策來刺激落后地區的發展,從而實現消除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的政策主張。二、增長極理論2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繆爾達爾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并不象新古典經濟學所分析的那樣是自動實現均衡的,相反,區域發展的差距在一定時期內將會拉大。因為,發達地區對其他地區勞動力的吸收是有選擇性的。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快,物質資本和技術的聚集量大,因而需要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熟練勞動力、企業家等質量較高的勞動力,而不是一般的勞動力;從不發達地區來看,通常也只有受過教育的勞動力才能支付起向其他地區遷移的費用。因此實際的移民中大
17、多是質量較高的勞動力。二、增長極理論2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二頁,共九十六頁。勞動力轉移的結果,一方面促進了發達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并進一步刺激該地區經濟對高級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需求增加導致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又會吸引新的高級勞動力流入該地。另一方面,對落后地區來說,高水平勞動力的流出使得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減慢,經濟體系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工資水平下降,導致勞動力繼續向外轉移。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產生了“累積性因果循環”地區間的工資水平差別同勞動力流動互為因果,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水平互為因果,從而使得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落后地區越來越落后。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二、增長
18、極理論2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三頁,共九十六頁。不僅勞動力在地區間的流動具有這種趨勢,資本、技術、資源的流動也具有這種趨勢。貿易也產生不平等狀況。這種有利于發展的要素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現象,繆爾達爾稱之為“回波效應”。但是,回波效應的作用也不是無止境的,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也是有限度的,因為,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影響不僅有回波效應,還有擴散效應。二、增長極理論2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當發達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資本過剩、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等原因,會使發達地區生產成本上升,外部經濟效益逐漸縮小,經濟增長的勢頭減弱
19、。于是,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大再生產的投資會變得相對不經濟,資本、勞動力、技術就會向其他地區擴散以便尋找更好的投資場所;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增長的減速會使社會對不發達地區的產品、資源等的需求增加,從而刺激它的發展。這種雙重影響會逐步縮小不同經濟區域的發展差距,直至兩者最終取得平衡。二、增長極理論2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五頁,共九十六頁??姞栠_爾的累積因果循環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理論的基本差異在于對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把握。新古典經濟學抽象掉了經濟發展的時間的空間的要素,舍棄了交易成本的影響。因此,均衡的取得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考慮時間尺度,那么所謂的均衡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同
20、樣,均衡的過程在空間上也會有一個從擴散到收斂的過程。如果不考慮交易費用因素。均衡分析是可信的。但是舍棄掉時間、空間影響和交易費用影響的理論是完全沒有現實性的,從這一點看,繆爾達爾的貢獻(其他不均衡派的貢獻也是)在于使經濟理論更加靠近現實。二、增長極理論2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第二節、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和相關因素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2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七頁,共九十六頁。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城市化或稱城鎮化、都市化,是英文詞Urbanizati
21、on的不同譯法。城市(urban)是農村(rural)的反義詞,除農村的居民點外,鎮及鎮以上的各級居民都屬于Urban place(城鎮地區),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將Urbanization譯作城鎮化可能更為確切。關于城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定義,人口學認為城市化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認為城市化是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從經濟學角度看,城市化是由農村自然經濟轉化為城市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2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八頁,共九十六頁。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總結起來看,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的變革引起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改變的過程。
22、它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逐步演化為城市地區;城鎮數目不斷增加;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改善;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念成為社會文化的主體,并在農村地區不斷擴散和推廣。總之,城市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2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二十九頁,共九十六頁。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要準確地測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究竟有多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存在著多個指標。常見的指標1.城市人口比重指標2.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3.城市用地比重
23、指標4.綜合指標法3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頁,共九十六頁。該指標用城市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比值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這是目前為學術界和政策部門普遍接受的指標。具體計算是公式是: Y城市化水平 R農村人口 U城市人口 N區域總人口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1.城市人口比重指標3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一頁,共九十六頁。但是該指標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1第一,設市的標準高低決定城市化水平。如果設市的標準低,必然導致城市化水平高,反之則低。如北歐的瑞典、冰島、丹麥的城市化水平高達80%以上,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的設市標準為200人。而挪威、芬蘭等國的設市標準為200
24、00人,于是,城市化水平僅為40%60%。設市標準差異在城市化水平指標上反映出來扭曲了真實的情況。2第二,行政區劃的變更和其他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城市化水平的突然變化,造成城市化水平或高或低。因此在使用城市人口比重這個指標時必須注意撇開干擾因素。3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二頁,共九十六頁。即某一地區內的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2.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3.城市用地比重指標即以某一區域內的城市建成區用地占區域總面積的比重來反映城市化水平。它體現的是城市與鄉村在地理景觀上的分野。3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三頁,共九十六頁。即以多項而不是單
25、項指標反映城市化水平。例如,日本的“東洋經濟新報社”就以十項指標來測量城市成長力系數。這十項指標是:地區總人口,地方年度財政預算支出額,制造業從業人口數,商業從業人口數,工業總產值,批發業總值,零售業總值,住宅建筑總面積,儲蓄額,電話普及率。計算方法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上述十項指標的增減額,除以各項指標的全國平均水平,再將所得標準值算術平均,所得結果即為該城市的成長力系數。一、城市化的含義與測度4.綜合指標法3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四頁,共九十六頁。城市化的發生和發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動和吸引: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和相關因素三大力量的推動和吸引城市化的發生和發展第二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
26、本動力;第一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第三第三產業是城市化的后續動力。3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經濟增長與城市化之間得關系是十分密切 的,對大量統計資料的分析表明,在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增長的主要衡量指標人均GNP之間可以建立如下數學模型:運用該對數模型,對1980年153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NP進行相關分析,可得回歸方程:樣本數N=153,相關系數R=0.92,標準差S=9.28城市化的相關因素十分復雜。其中最主要的是兩方面因素: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和相關因素1.經濟增長3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六頁,共九十六頁。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和相關因素
27、人均GNP(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發達國家平均水平%3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七頁,共九十六頁。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和相關因素先進的農業技術,便捷的運輸技術,發達的通訊技術是導致城市化發展的三項主要技術進步。美國人 把自己的城市形象地稱之為“放在汽車輪子上的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首先得益于第三產業的增長,貢獻份額約為80%,其次是第二產業的增長,貢獻份額約為20%。一般來說,資本有機構成低下的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或提高較快。相反,重工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城市化水平較低或提高較慢。韓國與印度的比較就很說明問題。外向性較高的地區,
28、城市化進程快,反之則慢。A:工業的輕重比例與城市化C:產業結構與城市化B:經濟的內向與外向度D:科技進步與城市化2.經濟類型與城市化2.經濟類型與城市化3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八頁,共九十六頁。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1979年,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發現,對于各國城市化發展過程所經歷的軌跡,可以概括為一條稍微平坦的S型曲線,如下圖所示。1.城市化發展的S型曲線圖 城市化發展的S型曲線城市化水平%7030中期后期前期3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三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為了準確地描述城市化的發展過程,我們對S型曲線的數學模型進行了推導,得出下式:式中,Y為城市化水平,C為積分
29、常數,表明城市化起步的時間,t為時間,r為積分常數,表明城市化發展速度得快慢。隨著r、c取值不同,可以給出各種發展經歷的S型曲線。C越小,表明城市化起步越早,反之越遲;r越小表明城市化速度越慢,反之越快。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4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頁,共九十六頁。運用S型曲線的數學模型,對全世界和部分國家在1800-1982年的180年間城市化水平的歷史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回歸,得出回歸方程為:全世界:樣本數N=15,相關系數R=0.9989,標準差S=0.008,檢驗數F=3588。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4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一頁,共九十六頁。英國:日
30、本:西德:蘇聯:美國:法國: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4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為什么城市化進程會形成如此有規律的S型曲線呢?對此,學術界做了各種解釋。其中包括城市發展階段說,城市周期發展規律說,產業結構變動說,人口轉變說。中國學者提出了“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說”。所謂:“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說”,是指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例如20%-30%),城市文明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會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數會多于城市實際人口數,城市文明的覆蓋面將大于城市社區面積,即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4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三頁,共九十六頁
31、。歷史發展的情況表明,當城市化水平低于10%時,城市的輻射力很弱,城市文明基本上只限于城市人口享受;當城市化水平達到20-30%時,城市的輻射力開始增強,城市文明普及加速,普及率約為25-35%;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4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約為40-50%。當城市化水平超過5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將達到70%以上,這個階段是城市輻射力最強、城市文明普及最快的時期。當城市化水平超過7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達到90%以上,甚至100%。這意味著,一個人即使不住在城市里,照樣可以享受到絕大部分甚至全部城市文明。人們也就不會需要集中到城市里居住。因此,當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以后,城市擴張的速度將
32、會顯著放慢。如,英國城市人口比重在1931年已經達到78%,但是到1959年時,城市人口比重也只有78.5%,近30年里只增長了0.5個百分點。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4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四頁,共九十六頁。城市化一般經過初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一般認為,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為初期階段或稱初級階段,30-70%為中期階段或中級階段,70%以上為后期階段。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2. 城市化各個階段的主要差異70%以上30-70%30%以下城市化水平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后期階段4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五頁,共九十六頁。也有學者認為,城市化的進程可以分為六階段
33、,即10%以前為史前階段,10-20%為起步階段,20-50%為加速階段,50-60%為基本實現階段,60-80%為高度發達階段,80-100%為自我完善階段。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20-50%10-20%0-10%城市化水平80-100%60-80%50-60%基本實現階段高度發達階段自我完善階段史前階段起步階段加速階段4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六頁,共九十六頁。在城市化的各個階段,存在著多個方面的差異: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初級階段發展速度產業結構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動力機制空間形態4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發展速度的差異三、城市化的發展階
34、段與基本形式初級階段由于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第一產業提供的生活資料不夠豐富,第二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社會資本短缺,所以城市化速度緩慢。如英國在這個階段的城市化年均增長速度是0.16%,法國0.20%,西德0.25%,美國0.24,蘇聯0.30%。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釋放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城市化的自下而上的推動力十分旺盛;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就業機會的增加,勞動吸收能力強化,城市化速度加快,英國0.30%,法國和西德0.35%,美國0.52%,蘇聯0.83%。大約是初級階段速度的倍。速度回落,英國0.20%,美國雖然在城市化水平70%到74%的10年里,增長速度高達0.4
35、0%,但是1970年以后,速度降至0.0.1%的極低水平。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發展速度4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初級階段第一產業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產業各占20%左右。第一、二、三次產業比重大體持平。各占三分之一。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到50%以上,第二產業在30%左右,第一產業進一步下降到10%以下。中級階段高級階段4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四十九頁,共九十六頁。動力機制動力機制的變化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初級階段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市化主要是外延擴大。工業和服務業成為雙重動力,外延和內涵的同時
36、發展。第三產業成為主要動力,城市化的主要表現是內涵發展。中級階段高級階段5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頁,共九十六頁??臻g形態空間形態的差異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初級階段規模較小、數量較少,且功能單一,彼此間橫向聯系弱。就像一座座孤島,漂浮在廣袤農村的汪洋大海之中,城市的空間形態呈零星的“點”狀結構。城市在量上急劇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最為迅速。由于極化效應的出現,城市之間的發展開始出現不平衡,沿海或發達地區的城市從松散的“點”發展成緊湊的“面”狀或“帶”狀結構,即所謂的“大都市區”和“超級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大、中、小各類城市得以形成體系。擴散效應使得地區間不平衡大大緩
37、解。城市間交流十分頻繁,城市的相互輻射加強。城鎮的空間形態進一步從分流的“面”或“帶”發展成十分完整嚴密、相互交叉滲透的“網”狀,即所謂的“城市鎮體系”。至此一個國家的城鄉界限已經十分模糊,一體化趨勢大為加強。中級階段高級階段5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一頁,共九十六頁。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3.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即城市的經濟活動和基本功能向外擴散,將其周圍的非城市地帶轉化為城市地域。在中級階段或高級階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導地位。即農業人口和非農業經濟活動不斷向城鎮聚集的過程。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導地位。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指原來的農村地區,在
38、并無城市直接作用和影響的情況下,由于某種資源的開發,或者對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產業結構的改變,使得農民轉向非農產業,于是農村地區變為城市地區。5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二頁,共九十六頁。在中級階段或高級階段,分散型城市化占主導地位。這一方面是由于,集中型城市化帶來了許多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問題,當城市的基本單元:人口和資本,在城市中心聚集的利益已經不足以彌補必須支付的高昂成本時,人口和資本就會向外圍遷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規劃的發展,城市內部和外部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縮短了居住、生產、交易的空間距離,城市的有機疏散成本下降,城郊或新城區得到發展。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53
3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三頁,共九十六頁。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間形態上又可以區分為外延型城市化和飛地型城市化兩種形式。前者指城市從地域上逐漸向外延伸,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原來的郊區被變為市區;同時,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市在地域上逐漸與大城市連為一片,形成規模不等的城市群或城市帶。后者指大城市為了長遠發展的需要,在距本身一定距離的地區新建一個城市,使原有居民點發展為城市。兩者在空間上隔開,但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方面又是一個整體,新區是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許多特大城市的衛星城正是典型。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5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四頁,共九十六頁。四川的攀枝花、黑
40、龍江的大慶屬于第一種情況;江西的鷹潭、湖南的懷化作為交通樞紐,屬于第二種情況;福建的石獅、浙江的龍港、山東的羅莊屬于第三種類型。三、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形式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5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五頁,共九十六頁。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同類企業的集聚效益多類企業的集聚效應3.位優經濟效益1.集聚經濟效益2.規模經濟效應Sub 01Department地理優位效益交通優位效益資源優位效益4.外部經濟效益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5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六頁,共九十六頁。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同類企業的集聚效益同類企業集聚在一個地區,便于開展各種專業化協
41、作,互相促進,加強聯合,給企業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創造優越條件;有助于加強平等競爭,共同提高技術水平和裝備質量,從而使每個企業都能分享集聚帶來的好處。如北京中關村的電子一條街。各種專業市場的集聚也是集聚效應的體現。多類企業的集聚效應多類企業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體系,彼此之間互為對方的原材料供應商和產品使用者,可以縮短運輸距離,減少了運費,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多樣化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開拓更大的市場,最后還可以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克服各種不安定的因素帶來的經濟波動。如美國的紐約,集中了全美1000家最大工業企業的116家,占
42、11.6%;日本東京,擁有全國1500家最大工業企業的794家,占52.9%;資產50億元以上的大公司,70%的總部設在東京。因此,集聚是城市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影響城市化進行的最重要的經濟規律。1.集聚經濟效益5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七頁,共九十六頁。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一個企業,如果規模過小,平均成本將難以下降,利潤率將難以提高。從一個城市來看,情況也大體相同。規模過小,則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律較低,城市的經濟效益也難以提高。事實上,城市規模的擴大也會導致各項經濟效益指標的提高。2.規模經濟效應5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八頁,共九十六頁。表 1989年
43、我國不同規模城市經濟效益指標項目單位城市人口規模(萬人)200以上100-20050-10020-5020以下人均GDP元/人48893657364525481456%335251250175100地均GDP萬元/km210974581699723%47701990735422100職工人均工業總產值元/人3460726268256442401321641%160121118111100百元資金利稅率(工業)元/百元21.520.417.2140816.3%13212510691100注:A欄為當年實際數,B欄為以2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的數據為100進行比較得出的倍數。以上統計不含市轄縣。資料來
44、源:謝文蕙 鄧衛編著: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頁,表2-6。5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五十九頁,共九十六頁。3.位優經濟效益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指優越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額外”經濟效益。世界上,各種資源的分布總是不平衡的。城市的起源和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一般來說城市總是在那些地理、氣候、土質、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餓地區產生和發展。瀕海的良港、河流的兩岸、鐵路餓沿線,不僅城市多,而且規模大、發展快、效益好。6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頁,共九十六頁。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3.位優經濟效益地理優位效益即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周邊已經有大城市的地區
45、總是能夠得到更快的發展。我國得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由于地理條件得優劣,使得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經濟效益存在顯著差異。參見下表。交通優位效益資源優位效益表現在三方面:6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一頁,共九十六頁。表 1989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的比較項目(單位)東部中部西部區域總面積(萬km2)128.623.88284.452.80538.6100城市數(座)17218918720591100城市人口(萬人)15370308.5611410.4229.064981.2100城市平均人口(萬人/座)89.36163.2761.02111.4954.73100城市分布密
46、度(座/萬km2)133782.356840017100空間人口城市化普及率(人/km2)118.81263.8341.8444.689.4100城市人均GDP(元/人)3193161.022023102.021983100城市地均GDP(萬元/km2)21910955125520100地均城市客運總量(人/km2)18.4876.196.53.102.1100地均城市貨運總量(t/km2)18.51088.235.0294.121.7100資料來源:根據謝文蕙、鄧衛編著: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頁,表2-7計算。6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二頁,共九十六頁。4.
47、外部經濟效益四、影響城市化的經濟規律在城市中,外部經濟效益表現十分突出:人口眾多,會減少雇傭各種勞動力,特別是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的成本;衛生條件和教育水平較高,使勞動力素質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比較完備,信息傳播手段比較發達,這些對企業有益的事情并不需要企業為其支付費用。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樂于設在大城市。6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三頁,共九十六頁。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世界城市化的總體進程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而到1990年,地球上已經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198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1.3%,1990年已經達到50%。1760-1850城
48、市化初興階段1851-1950城市化局部發展階段1951-本世紀末城市化普及階段在這個階段,英國第一個實現城市化50%的水平。同期世界人口城市化的比重只有6.5%。歐洲與北美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51.8%。城市人口從1850年0.4億增加到4.5億。每年有400多萬人進入城市。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較大上升,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28.4%。1.世界城市化進程綜觀歷史,世界城市化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6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四頁,共九十六頁。兩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城市化的歷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1800年-1850年,城市化速度年均為0.08%;1850-1900年,
49、年均增長0.14%;1900-1950年,增長速度達到0.46%;1950到1990年,增速進一步上升到年均0.63%。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1990-2000年全球城市化速度年均增速將高達1%。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6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五頁,共九十六頁。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表 世界城市化發展速度比較 單位 %年份18001850190019501970城市化水平371428.437.5城市化速度(年均)0.000.080.140.290.46表 部分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比較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蘇聯到達20%的年份17201800178518601920達到40%
50、的年份18401900186519001950經歷時間(年)120100804030由上表可見,城市化具有加速度效應,越往后速度越快,時間越短。6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六頁,共九十六頁。首先是大城市數量扶搖直上;1900年,全世界50萬人人以上大城市只有49座;到1980年,以發展到476座,平均每年新增5.3座大城市。其中,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增長了5.6倍;100-250萬人口的大城市增長了18.5倍;250-500萬人口的城市增長了20倍;500-1000萬人口的城市增長了30倍。越是超級城市,增長越快。其次是大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參見下表。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
51、勢大城市超前發展6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七頁,共九十六頁。表 世界大城市的超前發展城市規模分組19001980量(座)人口(萬)比重(%)數量(座)人口(萬)比重(%)人口增長(倍)50萬人以下/1680076.4/10330057.2550-100萬人38250011.4251174009.66100-250萬人812005.51562400013.319250-500萬人28003.542134007.416500-1000萬人17003.221149008.3201000萬人以上/676004.2/合計/22000100/180600100/68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
52、十八頁,共九十六頁。大城市的超前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 從經濟學上來說,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史更長,經濟結構更完善,市場發育更成熟,技術層級更高,因此集聚效應、規模效益、優位效益和外溢效益比中小型城市更加顯著。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們對大城市有一種普遍的心理預期,即城市越大,各項設施越發達,就業機會越多,自己獲得的比較利益也越多。于是,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要素不斷地向大城市聚集,形成越來越顯著的空間馬太效應。69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六十九頁,共九十六頁。城市帶或城市群的發展與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密切相關。18世紀后,產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倫敦和英格蘭中部
53、地區形成大片城市帶,以倫敦至利物浦為軸線,主要城市有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考文垂等。到19世紀,歐洲大陸的經濟興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大巴黎地區、德國萊因-魯爾盆地、荷蘭和比利時的中心地區,分別形成了大城市,并共同形成了“人字形”的發展軸,主要城市有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波恩等。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城市帶相繼崛起70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頁,共九十六頁。20世紀開始,世界經濟增長中心轉移到美國,在其東北部產生了大西洋沿岸的特大城市帶,以撥士頓-紐約-華盛頓為軸線。主要城市有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地摩、華盛頓等以及其他300余個中小城市。擁有全美人口的2
54、0%,制造業的70%。同期形成的還有五大湖地區的城市帶。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重心向中西部轉移,形成了舊金山-洛杉磯,達拉斯-休斯頓以開發高技術產業為特色的新興城市。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東京-大阪為軸線的城市帶,主要城市有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80年代以來,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21世紀新崛起的城市帶將是以上海為中心城市,向西至南京形成西翼發展極,主要城市有蘇州、無錫、常州;向南經杭州至寧波,形成南翼發展極,主要城市有杭州、紹興、寧波等。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71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一頁,共九十六頁。“逆城市化”
55、又稱“反城市化”(deurbanization)。是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貝利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一種現象。指的是大城市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部分地由中心城市向城市外圍遷移和擴散,使郊區無限蔓延,并導致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市衰退的現象。直觀地看,它和城市化背道而馳。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分別于本世紀40年代、60年代、70年代開始出現這種現象。具體表現:“逆城市化”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72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二頁,共九十六頁。1950-1980年,美國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長0.33%;同期郊區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從23%增至43%,年均增長0.67%。后者是前者的
56、兩倍。這意味著每當有一人從農村轉入城市,就會有兩人從市區轉向郊區。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1在城市化水平繼續緩慢提高的同時,郊區化以更快的速度進行;2市區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區成為人們主要居住區域;1950年美國有64%的城市人口住在市區,而到1980年,卻有58%的人住在郊區。中心區的衰退導致貧困人口的增加。1981年,美國的貧困人口比率為11.2%,城市中心區的貧困者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14.7%;郊區只有7.1%,不到中心區的一半。說明財富在向郊區偏移。73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美國在1950-1975年間,全國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個百分點,但12個最
57、大的中心城市,除洛杉磯外,平均減少了9.6%。最極端的如底特律,曾有人口200萬,到1980年只剩100萬。造成“逆城市化”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城市過度發展造成的負效應;交通技術條件的改善使得郊區與市區的距離不再成為阻礙。不過,“逆城市化”也帶來了諸多不良后果。各國政府也在想方設法吸引人口回流,以重振昔日城市輝煌。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3中心城市開始分解,小城市成為城市化的主力軍。74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快于發達國家。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城市化的進程十分不平衡。有的國家(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于發達國家,而不少國家
58、(地區)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以至于超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內在要求的現象,叫超前城市化,或城市化過度;而城市化速度和水平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象,叫城市化滯后或城市化不足。城市化超前和滯后、過度與不足的并存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現象。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2.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城市超前與滯后、過度與不足75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五頁,共九十六頁。亦稱“過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脫節。1990年,拉美國家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59、,但城市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當甚至超過。如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高達86%,超過同期的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大多數發達國家。巴西、墨西哥等國也與此相似。1980年,盡管拉美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經等同于發達國家,但以人均GDP衡量,前者還不及后者的1/4。這說明這些國家的城市化并非由工業化所推動,而是由于大量失去土地的鄉村移民和人口高失業率造成的畸形現象。是典型餓超前城市化或虛假城市化。虛假城市化的一個必然伴隨物就是貧民窟包圍著城市,并不斷蔓延。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超前城市化76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六頁,共九十六頁。根據聯合國1976年的有項調查,第三世界國家(不含中國)67個大城市
60、里,貧民窟人口比例高達44%。城市化超前還會出現人口過度集中于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城市里,使城市首位度畸高。所謂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大城市人口數與第二、三大城市人口數之比值。一般認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結構正常,集中度適當;如果大于2則有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國37.3%的人口,首位度高達10.2;秘魯的利馬,占全國人口的26.3%,首位度達10.1。這都是過度城市化的產物。五、城市化的道路比較和發展趨勢77浙江大學 經濟學院 羅衛東第七十七頁,共九十六頁。表 1800-1980年世界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比較 單位 %年份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工業就業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病理科醫師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2025屆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第一高級中學化學高二下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樂清外國語學院2025屆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聯考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山東省東平縣第一中學高二下化學期末統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甘肅省蘭州市五十一中2025屆高一下化學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12校聯考2025屆高二下化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民生項目現場管理辦法
- 材料當天入庫管理辦法
- 北京集體審批管理辦法
- 體系文件稽查管理辦法
- 鐵路營業線安全管理辦法
- 酒類銷售用人勞務合同
- 2025老年教育政策環境分析及教學模式創新路徑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伺服電纜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大數跨境】全球移動電源市場洞察報告
- 酒店安全獎懲規定
- 2024北京四中初一(下)開學考數學試題及答案
- 物料堆放限高管理制度
- 夫妻債務隔離約定協議書
- T/CECS 10226-2022抗裂硅質防水劑
-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診斷治療的專家共識(2024版)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