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幼學瓊林故事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叫做“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增廣指的是增廣賢文,幼學呢,指的就是幼學瓊林。 南 懷瑾先生講過一個故事,說的是蔣介石當年在臺灣的時候,有一 天,看見一個士兵在那里站崗,筆桿條直地,很有威風。蔣總統一時心血來潮,就走過去問他當兵幾年了。這個衛兵如實做了 回答。蔣總統接著又問:“你讀過書沒有? ”回答:“沒有”。“你一天站幾個鐘頭?累不累啊? ”“報告,我不累!”蔣總統笑了,覺得這個年輕人滿可愛的。第二天再碰見這個哨兵的時 候,就給了他一本書,說:“你站崗之余,把這本書背下來。” 這可是總統、老頭子的命令,哪個人敢怠慢?盡管這個站崗的士兵大 字不識,可是他竟
2、然咬著牙,硬生生把這一本書都背下來了。后來,這個衛兵做到了臺灣聯合報的總編輯。聯合報所以出名,就因為它每個欄目、每段新聞的標題都很特別,不但用典精到, 而且是四六句,合轍押韻。這些精到的標題,其實都是從這本書上來 的。這本書就是幼學瓊林。幼學瓊林是明朝人程登吉所著,原名叫幼學須知。到了清朝, 又有人將其做了補充和注釋,并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 。這里的故事,是“典故”和“史事”的意思,所以這部書又叫成語考、 故事尋源等,有不同的名字。為什么叫做“瓊林”呢?有兩層意思:第一,瓊的本義為美玉,瓊林就是寶庫的意思,唐朝德宗皇帝藏寶貝的地方就叫瓊林,用來形容這部書內容精湛、豐富,美不勝收。第
3、二, 宋朝皇宮的御花園里有個瓊林苑,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帝在此設宴,款待新科進士。后來,就用“瓊林”比喻中進士,鼓勵學子們努力讀書,早日金榜題名。幼學瓊林這部書集天文地理、歷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為人處世、立身行道等文化知識與生活常識于一體,內容廣搏,包羅萬象。它是我國古代蒙學著作中影響最大,編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小百科全書。我們今天常用的很多成語典故,幾乎都可以在這部書中找到。中國大陸的毛澤東主席,生前也十分推崇這部書,他說自己從小就能把這部書背誦下來。相信, 您也一定會喜歡這部書,喜歡它簡潔優美的語言, 精到凝練的典故,可歌可泣的人物,和那些
4、令人回腸蕩氣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幼學瓊林,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珍寶吧!天文篇這部幼學瓊林故事有2 萬多字,上千個傳說故事和成語典故,講起來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挑選其中一部分來分享。哪里開始講起呢?我們還是按照篇目,首先從我們頭頂上的 “天” 開始吧。瓊林故事的第一章叫做“天文”,第二章叫做“地輿”,第三章叫做“歲時”,都與天地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天地的影響。現在天上的臭氧層漏了一個大洞,大量的太陽射線從這個大洞中輻射下來,很多動物、植物都遭了秧,不要說人類的皮膚癌增加了,就連智利的羊都得了白內障。這
5、些問題畢竟還只是大氣層的問題,屬于小事一樁。真要是哪一天,九大行星的運轉出了問題,地球的麻煩就大了。最近的地球物理研究顯示,我們生存的地球好像出了兩大問題:第一,地球更歪了,本來地球自轉的地軸就偏著23 度半,現在都快接近30度了,結果是日照面積增加,溫室效應越來越厲害。第二,地球的腰圍變大了,赤道長了,地球扁了,好像人發福了。結果是自轉速度越來越慢,原來的節氣后移了。人人都忙著掙錢,誰管你地球歪不歪,扁不扁啊!可是, 你不關心它,它會來關心你。真等到地球不能居住的那一天,我們就懂得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了。先不說地球,那是后話,還是先說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吧,它們的運轉變化, 以及彼此間
6、的引力作用,會產生一種能量極高的星系漩渦能量場,古人叫做“玄空造化場”,簡稱“造化”。這種“造化”之力,對地球上的生命體系,特別是對人類,影響很大,每個人從生到死都要 受它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人體的能量場也同樣對宇宙天體產生著 “造 化”影響,彼此交換能量。天地宇宙萬物包括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網絡、信息交集的大系統,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這叫做“天人感應”。同時,每個人又是 宇宙的全部,即古人說的“吾即宇宙,宇宙即吾”,這叫做“天人合 一”。中國人的學問、中國的哲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諸 子百家,無不是如此。今天要講的瓊林故事,是瓊林的開篇一一“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原文】混沌初
7、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宇宙初始的時候,就是囪冏一團,被稱為混沌。混沌一經開辟,才分 出了天地,奠定了乾坤。氣中輕清的部分便上浮成為天空, 氣中重濁 的部分便下降凝結成了大地。這里講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物質宇宙。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很簡單,然后一打開,世界就形成了。什么叫做 “混沌 “呢?我們吃的那個菜肉餛飩?非也。這個混沌是形容天地未開辟以前,宇宙囫圇一團的那個混元狀態,也稱之為“太樸”、 “太一” 、 “元氣”等等,名詞多了。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說“宇宙的早期像一盆粥” 。剛開始形成的宇宙,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炙熱而粘稠的液體,粥中的一些米粒隨即組成原
8、子和分子,這些原子和分子再四處膨脹,形成了相對稀薄的氣體。如果不說這是美國人的研究發現,只說是是對瓊林故事這兩句話的解釋,您以為它是神話、想象、還是偽科學呢?推開哲學不談,只講傳說,那也早不過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模糊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 “雞蛋殼”里一直酣睡了18000 年。 醒來以后發現,四周一片黑暗,于是張開大手向黑暗劈去。只聽得一聲 “轟”的一聲巨響, “大雞蛋”被打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劈開了。其中輕清的東西慢慢上升并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非常高興,他又擔
9、心天地再合攏起來還源成以前的樣子。于是,他就雙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天地也隨著他的身體每天增高一丈。這樣過了十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長。他的呼吸變成了飄動的云,聲音變成了雷霆,眼睛變成了日月,須發變成了草木,血液變成了江河,骨骼變成了山岳,肌肉變成了農田,汗水變成了雨露。總之, 盤古與天地融為一體,化為宇宙的一部分了。現代科學是怎么解釋宇宙的起源呢?目前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是1927 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我們的這個物質宇宙源于一次大爆炸。在此之前所有的宇宙物質, 都被壓縮在一個超密度的無限
10、塌縮的粒子里面,而這個粒子還沒有一粒粟米大。呂洞賓說: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鐺里煮山川”。 維摩經上說“芥子納須彌,須彌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豈可芥子之內入得須彌山乎?”有點意思了吧。一百五十億年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分裂成無數碎片,四散開去,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所以天地是同時產生的,時空也是同時誕生的。并非如我們想象的,大爆炸前虛空中有個無限塌縮的粒子,然后一爆炸,在虛空中攤開了。爆炸前不存在虛空,虛空是在大爆炸中產生的。有人問霍金,大爆炸前是什么樣子?霍金說,這就像問我北極的北邊是什么一樣滑稽。北極沒有北邊,
11、它是北極到極點了,不能再追了。老子說: “可道非常道”。 非要追這個開頭,只能說是“常(恒常) ”,然后生出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道。淮南子天文訓上說:“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輕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這是講混沌開辟之后, 宇宙天地形成的次第,等于看電影放個慢鏡頭,其實哪里是 如此呢,一切都在億分之一秒內發生,那就是瞬間啊。那么,大爆炸的能量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古人認為是由宇宙的生氣一 一元氣來的。元氣,聽起來很虛玄,其實換一種說法,叫做波動,就 好可理解了。氣,實際上是動態能量的統稱,波、光、都可以說是氣的不同形式, 所以“氣”沒有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真實存
12、在的,萬物都是氣的不同 存在形式。這個觀點很像量子物理學上講的,光具有的“波粒兩重性” 這種觀點認為,物質的本質是光子波,這種高速運動的宇宙能量波, 一旦速度減慢下來,就會轉化成粒子狀態;而當它的運動速度加快至 光速,粒子又可以還原成光。因此,物體的質量越大,其波長就越短。 目前,科學家已經用“電子雙縫實驗”證實了電子和質子都不是固體 的顆粒,竟然是波狀的能一一也就是“氣”。量子物理學認為,物質,包括光,都具有波粒兩重性。幾千年前的中 國古人說: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具有陰陽兩種屬性。您認為,這 也是神話,是偽科學嗎!【原文】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在中國文化里面,“天”、“地
13、”二字的涵義非常之廣。有時這個“天”是抽象的,精神上的,例如儒家尊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有時候,這個天又是宗教性的,例如“老天爺,你在哪里啊!”真有一個老天爺嗎?反正有人相信。瓊林這里說的“天地”是物理的天地,也就是太空和眾星球,再具體一點就是頭頂上的天空和腳下的地球。而宇宙中的天空間面積,非常廣大,占了宇宙空間的90%,而有形的宇宙物質僅占10%而已。 目前, 地球人類的生活范圍始終還沒有離開太陽系,而銀河系里面類似太陽系的恒星系統有1 千億至 2 千億個之多,而宇宙中類似這樣的銀河系有1500 億個之多,而我們的這個宇宙,也許只是千千萬萬個宇宙中的一個。就太陽系而言,最重要的星
14、有七顆太陽、月亮、 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稱為七政,也叫作七曜。 “七曜”是說這七顆星,光明閃耀。 在日本語里面,直至今天還把星期天稱為日曜日、星期一稱作月曜日,然后是火曜日、水曜日一 .,指的就是這七曜。 TOC o 1-5 h z 那為什么又叫做 “七政” 呢?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隨意胡來。所以中國歷代政府組織都設有司天監,有“天官” ,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的變化,制定律歷,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指導人們務農。所以才把日月五星稱為“七政”。日月下面再談, 這里只說五大行星。金星是用來確定時間的,又叫太
15、白星。黃昏以后,金星出現在西方時叫長庚星;黎明之前,在東方看到它時叫啟明星,表示天快要亮了。水星又叫“辰星”,用來定四季,因為水星的公轉周期為八十八天,它在天上轉一圈剛好接近一個季度的天數。木星又叫歲星,在天上轉一圈,需要十二年。周天360 度,分成12個年份, 每年就是三十度,用此種方法紀年是我國天文歷法的另外一種,叫做歲歷。火星又叫熒惑星,因為火星色紅,熒熒像火,離離亂惑,行蹤捉摸不定,因此稱之為“熒惑”。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認為看到火星不吉利,因為它與戰爭、死亡有關系。例如火星在心宿附近徘徊(古稱“守” ) ,叫做“熒惑守心”,象征著皇帝駕崩、宰相下臺。土星又叫做鎮星,因為土星的公轉
16、周期為29 年, 約合二十八宿之數,每年可鎮一宿,故稱為“鎮星”。火星的結構和體積與地球最接近,火星上的一天是24 小時 40 分, 一年是 687 天, 所以引起了人類星球移民的幻想。這是福, 還是禍?很難說。因為“天地與人,謂之三才”,而現在的人,脫離了天地,三才變成了 “獨裁” (獨才) 。 獨裁者得意忘形之時,正是他的滅亡之日。周易系辭中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 天覆萬物,地載萬物,人行萬物,所以把天地人稱為 “三才” , ”是講天地宇宙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天地間的萬物都不可能離開這三才之道而存在下去。人類的偉大就在于能夠認識天地宇宙的規律
17、,并且接受他、適應它,進而有條件的改變它。人類沒有翅膀能飛,沒有鱗甲能渡水,能上天入地, 能發明個烏龜殼坐在里面飛馳,比 奔馬跑得還快。想一想也確實了不起。但同時呢,人類又很渺小。作為宇宙的天已有150 億年的歷史了,作為星球的地已有50 億年的歷史了,而人類只有500 萬年的歷史。500 萬相對于150 億來說, 不啻于電光雷火,一瞬間而已。而在這 500 萬年之中,人類又不知道經歷了幾個冰河時期,文明又不知道生滅了多少次。據說大西洋底下有一個被淹沒了的大西洲,那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文明遺跡。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它毀于12000多年前的一場災難。最近法國的一個“海底科學家小組”聲稱,他們
18、在海底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貌似城市遺址的巨大海床,其中遍布著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形態各異的“建筑”,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大西洲,而且公布了一組照片為證。這個消息無論真假,都提醒我們:天地宇宙之遼闊,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人類不過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宇宙的,無數銀河系中一個銀河系的,無數太陽系中一個太陽系的,無數星球中的一個叫做地球的,其中無數生物中的一種,叫做人的動物。與宇宙的廣袤相比,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目前人類最深的鉆井,只不過深入到地下10 公里而已,同地球 6400公里的半徑相比, 簡直是微不足道。所以, 古代的教育,都是從天地宇宙開始。千字文的開篇語也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19、”讓我們像祖先盤古一樣,敞開心扉,與天融為一體吧。【原文】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原文】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這是說: 太陽是一切陽性事物的根本,月亮呢, 是一切陰性事物的總象征。 這句話出自漢書?孔光傳, “臣聞日者眾陽之宗, 人君之表,至尊之象。”“日”就是太陽,那么太陰呢?當然就是“月亮”了。日月是陰陽的總代表,這兩個字橫著放在一起,念“明”,白天有日,夜晚有月,日月為我們帶來光明,所以重陽要拜太陽神,中秋要拜月亮神。日月這兩個字上下放在一起是什么字呢?是個古寫的 “易” 字。 抬頭就看見日月,容易吧;日月永遠在運行變化,這是變易;可是變來變去,有個規律永遠是日升月恒, 東出西落
20、,這就是不易。這就是中國 TOC o 1-5 h z 第一書易經的三原則,叫做“簡易、變易與不易”。月亮距地球三十八萬公里,太陽距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周形成的軌跡,或者說“太陽視運動的軌道”叫做“黃道”。有所人說,太陽怎么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這要看基點在哪里,如果以地球為基點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就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黃道一個周天三百六十度,分為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次”或“十二宮”。從子到亥,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剛好轉了一個周天,叫做回歸。老子說: “復歸于嬰兒” 。子、亥兩
21、個字加在一起不是個孩字嗎?(子+亥=孩+回歸)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周所形成的軌道叫做白道。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周期, 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歷法,我們習慣稱為陰歷,太陰就是月亮嘛。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歷。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歷法,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夏歷,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歷。中國古代的歷法,歷來是陰陽合參,就是既使用太陽歷,也使用太陰歷。陽歷紀年,陰歷記歲。年指自然年(365 天一周期)歲指回歸年( 365 天多) ,自然年重視陽光,四季變化;回歸年重視物候節律,生命的律動,其中月亮的盈虧作用很大,據此中國文化才有24 節氣。而以游牧、航海為生的民族,不太注重這些。月球本身是不發光
22、的,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這一點古人在幾千年以前就知道了,所以說“月乃吐光”, “吐”是“吐出東西來”的“吐” ,吐光就是反射太陽光的意思,用具體形象來表達就畫個兔子, 吐兔同音假借。可是有些人不懂其中蘊藏的深意,硬說月宮中有個兔爺、兔奶奶。我小時候,家里有個二老爺,他的柜子里就藏著一對彩繪的兔爺兔奶奶,白臉紅襖,三瓣嘴。 每年的中秋節請出來拜一拜,平時鎖起來,不讓人看。我老鬧著要看兔爺,可是二老爺就是不讓看,說還不到日子。日月是陰陽的總代表、總的象征。陰陽是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二者的關系就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是不可能分離的,片面強調一面,忽視另一面的存在,都是不對的。有些人喜歡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古人說: “日為太陽之精,生火,在天,故為陽也。月為太陰之精,生水,在地,故為陰也”。植物在白天,依靠日光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夜晚呢,要在月光太陰的作用下,根據生物節律,生長發育。植物的拔節都是在夜里進行的,晚上漫步在田間地頭會聽到“咔吧、咔吧”的農作物的拔節聲。小孩子夜里睡覺會一抽一抽的,老人們會說,不要緊,那是在長個呢。所以,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對稱是宇宙的一個基本規律,萬物都是一陰一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古今醫案數據分析的胃痛病證治規律研究
- 基于冷卻塔運行參數的制冷機房系統高效運行研究
- 肺癌四年患者診療全病程病例分享
- 腦梗塞的護理健康宣教
- 科技助力近視防控:守護兒童青少年眼健康
- 雨雪天氣滅火救援安全教育
- 健康每日飲食管理指南
- 藥店培訓人員管理
- 《網頁設計與制作》課件-第2章Fireworks入門
- 預防消防安全課件
- (中考試題)2024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數學真題-附解析
- QCSG1204009-2015電力監控系統安全防護技術規范
- 第十一章 機械功與機械能 測試卷 2023-2024學年滬粵版物理九年級上學期
- 【歷年真題】2023年4月00730中外音樂史自考試卷
- 2024年重慶市林業局選任市林投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生物試卷(含答案)
- 護理進修匯報做
- 不良資產盡職調查工作底稿表
- 甩手運動原理課題研究報告
- 皮膚腫物培訓演示課件
- 糖尿病胃輕癱的護理查房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