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后習題_第1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后習題_第2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后習題_第3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后習題_第4頁
高中歷史必修上 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后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后篇鞏固提升一、選擇題1.明清時期我國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A.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市”里B.有專門的娛樂場所C.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D.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答案D解析材料考查的是明清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B、C三項在明清之前就已經出現;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在明清出現,體現了明清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2.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震澤鎮及附近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男女幾乎都以棉織為業,景德鎮有瓷窯近千座。上述現象反映當時手工業發

2、展的突出特點是()A.形成區域性經濟分工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手工業生產分布不均勻D.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太湖地區出現紡織家庭,蘇州絲織業發達,松江地區發展棉紡織業,景德鎮發展瓷器業,這些都反映出當時手工業的突出特點是區域性經濟分工擴大,故A項正確。3.據統計,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業會館25所,手工業會館26所。全鎮的工商店號在3 000家以上,鋪戶貿易和轉運貿易成為主要的貿易形式。這反映出()A.清朝國內的長途貿易較為發達B.清朝前期工商業市鎮開始興起C.清朝前期的商業活動發生質變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貿經濟發達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反映出道光以前佛山商業規模較大,貿易形式多樣,說明清

3、朝前期佛山的商貿經濟發達,故選D項。4.王陽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他還提出“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不必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由此可知王陽明()A.注重道德實踐B.提倡心性修養C.強調重義輕利D.批判虛假說教答案B解析王陽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不是強調注重道德實踐,故A項錯誤;王陽明強調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提倡加強內心的修養,故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義和利的問題,故C項錯誤;題干沒有體現“批判虛假說教”,故D項錯誤。5.明朝后期,黃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這反映其政治主張

4、是()A.維護舊禮教B.提倡經世致用C.反對君主專制D.主張君主立憲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并結合所學可知是反對當時的君主專制,故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禮教的內容,經世致用是顧炎武的思想,故A、B兩項錯誤;這一時期僅僅反對專制,并未提出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故D項錯誤。6.李贄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講學時收女子做弟子,有時還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討學問。他和大同巡撫梅園的女兒梅澹然有書信往來,焚書中的觀音問等就是例證。材料反映了()A.明末理學的統治地位動搖B.明末商品經濟發展促使男女平等C.明末資產階級的進步思潮D.李贄以其實際行動批駁封建教條答案D解析李贄招收女弟子,以其實際行動

5、批駁了“男女有別”的封建教條,故選D項;李贄的言行并沒有動搖理學的統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時還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討學問”不足以體現男女平等,排除B項;資產階級在明朝末年還未出現,排除C項。7.詩以言志,文以載道。下圖中的詩文最接近()A.老子的思想B.董仲舒的理論C.朱熹的主張D.王守仁的觀點答案D解析“畫里乾坤大,心中境界高”體現了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傾向,與王守仁的觀點類似,D項正確。8.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下列作品中生動再現了清朝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被稱為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高峰的是()A.水滸傳B.三國志通俗演義C.西游記D

6、.紅樓夢答案D解析代表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高峰的作品是紅樓夢,它全面反映了清朝社會走向衰落的過程,D項正確。9.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漢語、穿儒服、敬祖先,宣揚“耶儒合流論”,以致傳教士“出入宮廷,頗形利便,與太監等往來,常乘機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見,西方傳教士在華勢力得以發展主要是因為()A.獲得社會上層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與儒學宗旨一致C.傳教士尊重中國文化習俗D.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增多答案C解析西方傳教士獲得社會上層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學漢語、穿儒服、敬祖先,宣揚耶儒合流論”,即對中國文化習俗的尊重,故C項正確。10.人們評說昆曲時說“乾隆嘉慶以前有戲有曲,嘉慶道光之際有曲無戲,

7、咸豐同治以后無戲無曲”,昆曲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A.昆曲自身缺乏創新B.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D.西方文化藝術的傳入答案A解析材料“乾隆嘉慶以前有戲有曲,嘉慶道光之際有曲無戲,咸豐同治以后無戲無曲”說明昆曲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從自身進行創新,導致昆曲的衰落,A項正確。11.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一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這一成就()A.奠定現代生物分類學基礎B.借助西學東漸的科技成果C.體現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D.反映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答案C解析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經典,首創

8、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說明其在傳統醫學的基礎上有所創新,C項正確。12.歐洲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過程中,一改天主教禁絕偶像崇拜之教規,大行祀天、祭祖等禮儀。這種奇異現象的內在動機是()A.突破禮儀之爭,傳播基督精神B.迎合中國傳統,介紹西方科技C.融合東西文化,贏得朝廷支持D.驚羨本土禮俗,膜拜東方文化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天主教會在傳播天主教的過程中,注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穿中國服飾,宣揚中國的倫理道德,這些都是為了更順利地傳播天主教,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葉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9、,票號開始興起。因票號多為山西人開設,又被稱為“山西票號”。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為避免貨款調撥中鏢局運現的風險,在山西平遙創立票號日升昌,首開中國票號業先河,成為中國銀行業的“鄉下鼻祖”。摘編自王夷典日升昌票號材料二(明朝時廣東地區)一個冶爐場按中等規模十座冶爐計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爐場司爐者二百余人,掘鐵礦者三百余,汲者、燒炭者二百有余,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摘編自齊濤主編中國古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票號創立的背景。(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礦冶業具有什么特點?這一類工礦業在明清時期發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參考答案(1)背景

10、:商品經濟的發展;晉商等大商幫形成跨地區經營商業系統;現銀交易不便。(2)特點:規模大;分工細;雇傭勞動。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政府實行重農抑商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商品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可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材料一“山西商人雷履泰為避免貨款調撥中鏢局運現的風險”及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現銀交易不便,晉商等大商幫形成跨地區經營商業系統。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可得出規模大,采取雇傭工人勞動;由材料“司爐者”“掘鐵礦者”“汲者、燒炭者”可以得出分工細。第二小問,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回答。14.閱讀材料,

11、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18世紀中西方出現的部分文化現象1590年,李贄出版焚書。1602年,因“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入獄1601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進入北京,向明神宗獻自鳴鐘、八音琴、三棱鏡、天主像、圣母像等,次年在中國刊印了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1607年,由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正式出版,使西方幾何學第一次傳到我國,對我國的幾何學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612年,泰西水法由意大利傳教士講授,徐光啟根據筆記整理,并結合中國的水利機械情況經過實驗后編譯成書。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和農政全書1613年,耶穌會士曾德昭到達中國,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為西方

12、人理解中國,尤其是學習中國語言提供了理論前提16631679年,黃宗羲于慈溪、紹興、寧波、海寧等地設館講學,撰成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1756年,伏爾泰的風俗論在日內瓦出版。作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中也對中國有不少論述。伏爾泰借用中國儒家思想對當時法國的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從表中至少提取兩條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史實準確)參考答案示例一論題:1618世紀,中國思想領域出現了反傳統的進步思潮。闡述:明朝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黃宗羲抨擊君主專

13、制制度,提出 “工商皆本”。顧炎武、王夫之也對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總之,1618世紀,中國思想領域的進步思潮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給傳統文化注入了新活力。示例二論題: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呈現雙向互鑒的特征。闡述: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利瑪竇等帶來了西方天文、歷算、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徐光啟等人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譯著相繼介紹到中國,使中國知識界對“西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大中國志為西方人了解中國,學習中國語言提供了前提;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的歷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學相繼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的“中國熱”。總之,1618世紀,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促進了自身發展。示例三論題: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傳教士起了橋梁紐帶作用。闡述:明清之際,為了傳教的需要,西方傳教士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書的翻譯以及世界地圖的傳入,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西學”的窗口,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西方傳教士通過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文化介紹到歐洲。大中國志為西方人理解中國,尤其是學習中國語言提供了前提;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