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政治主題疏釋【摘要】本文用文史互證之法,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詩人陶淵明在易代之際的思想情感,對其?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中的詩篇逐一疏釋,指出組詩在濃重的神話色彩掩蓋下的政治主題和現(xiàn)實批判鋒芒,以及詩人內(nèi)心所崇尚的社會政治理想。十三首詩中,前面七首(除第一首外)均從正面著筆,在詩中借美麗的神話世界寄寓對理想的天道與人君關(guān)系、理想的王朝政治、理想的社會形式、理想的士大夫人格修養(yǎng)與價值取向等的描繪與期望;第八首是組詩從美妙的神話領(lǐng)域過渡到慘烈之現(xiàn)實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從第九首始,采用古典與今典結(jié)合的雙重象征手法,通過悲悼懷想上古神話中的悲劇英雄,表述詩人對晉宋禪代之際史事人物的強烈感喟,并
2、展現(xiàn)內(nèi)心獨有的道義原那么與批判精神,最后一首以“帝者慎用才作結(jié),最深化地提醒了組詩的政治主題。【主題詞】陶淵明東晉?讀山海經(jīng)?上古神話墨家學派政治思想?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在陶淵明的詩集中,是一組神話色彩非常強烈的詩篇,從性質(zhì)上說,最接近于前人之游仙詩。漢魏以來,由于老莊思想和神仙道教在社會各階層中影響的深化,以游仙為題材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為盛行。在題材的采用上,作者大多利用各種古書所記載的仙真?zhèn)髡f,在詩中想象與仙人來往交游,或翔游天界,高步太虛,或采藥名山,養(yǎng)性頤情。而當玄學興起之后,詩人筆下的仙境,進一步趨于哲理化,而游仙詩,也成為詩人抒寫懷抱,展示其自由追求的重要詩歌載體。故魏晉傳統(tǒng)之游仙詩,除了
3、描寫奇幻的仙境風光及詩人逍遙飛舉,遠離塵寰,享受與神仙交往的娛悅之外,更常常于其中詠懷寄慨,表現(xiàn)出作者本人強烈的主觀情緒,詩中仙心、玄味、身世之感兼而有之,純粹客觀描寫神仙生活,表現(xiàn)“列仙之趣的作品反而鮮見。而自從具有天師道信仰的詩人郭璞作?游仙?詩,并以其“艷逸之才,將這一題材的詩歌創(chuàng)作推向頂峰之后,由于種種原因,東晉詩壇上游仙一體的創(chuàng)作歸于寂靜,直到晉末,始有這組類似游仙之?讀山海經(jīng)?詩的問世。?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和傳統(tǒng)游仙詩,雖有性質(zhì)相近之處,但從創(chuàng)作題材到敘寫角度方式諸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組詩所描寫的對象或曰創(chuàng)作的原料,不是漢魏后大量出現(xiàn)的仙話而是中國最早的上古
4、神話。學術(shù)界通常認為,神話是一個民族關(guān)于創(chuàng)世之初天地開拓、萬物起源及種種自然現(xiàn)象的天才猜想和偉大傳說,表達的是該民族在其原始時期對自己的歷史、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最初理解以及原始的宗教觀念。較為后起的仙話那么不然,它們在神話的根底上敷衍而出,造作者多為道家方士,內(nèi)容那么通常是有關(guān)神仙們種種修道煉丹和長生不死的奇行異跡,缺乏創(chuàng)世神話中那種與自然奮爭乃至自我犧牲的英雄故事而較多道教方術(shù)的虛妄附會1。就本質(zhì)而言,這里所說神話和仙話的差異,其實也是淵明這組詩歌和一般游仙詩的差異所在。另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陶淵明在創(chuàng)作這組詩時,并沒有采用以前游仙詩作者常用的借與神仙交游來抒情詠懷,表現(xiàn)老莊學理與玄學意境的方式,而
5、是獨出機杼,別有寄意。和一般游仙詩相比,組詩甚少將作者本人的自我角色帶入詩境,其敘寫的角度一般來說顯得較為客觀,除了最后一首已經(jīng)完全不類游仙而近于詠史的詩中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某種主觀情緒之外,前十二章的重點放在對上古神話傳說的轉(zhuǎn)述,抒情成分相對較少。然而在實際上,這組詩較之前人之游仙詩所包含的價值評判那么要強烈得多。關(guān)于這組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我們探求理解組詩題旨或曰其政治現(xiàn)實意義時所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對于此,歷來說法不一,古今有不少學者注意到組詩的思想情感內(nèi)容,判斷它是晉宋易代之際的作品,但仍有學者認為組詩作于歸田之初2。個人以為,對此問題產(chǎn)生岐見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組詩的第一首“孟夏草木長寧
6、靜平和的情調(diào)與以下其馀各首或是金剛怒目,或是別具幽旨的寫法在風格上顯得迥然有異的緣故3。但假如對組詩內(nèi)容作一全面而深化的把握,那么似不必對第一首詩中平和情調(diào)的理解過于拘執(zhí)。淵明晚年生活上固然因生計困難,貧病少歡,但思想上也到達極高的超越程度。組詩作于孟夏,草木扶疏繞屋,天氣清和宜人的風光,完全可能使內(nèi)心對自然感受極為敏銳的詩人暫時忘卻人事憂患,產(chǎn)生一種心神怡泰,精神與天地萬物交融一體的悠然快意。加之?山海經(jīng)?和?穆天子傳?這類淵明深為愛好披閱再三的“異書,在博物求知、探究宇宙時空和擺脫污濁現(xiàn)實等方面,始終都給詩人內(nèi)心以某種撫慰和支持,一旦開卷,精神徜徉于神奇的山海、周王故事之間,心情的娛悅自然
7、也形諸于外。此當為組詩第一首表現(xiàn)出來某種隱居讀書之樂的主要原因。而縱觀全組詩篇,可悟詩人是利用對遠古神話傳說的描寫渲染,提煉表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歷史價值觀和他對時局的獨特看法。其中許多篇章,往往在描寫神話人物的語詞中,寓有古典和今典兩重含義,暗指晉宋易代之際某些微妙隱秘的人事。假如參考史實,并與詩人在晉宋之際所作的另一些詩篇進展對照互證,此點看得尤為清楚。很明顯,如將?讀山海經(jīng)?的寫作時間定在義熙初年,組詩對當時社會與政治的深化批判自然成為無的之矢,思想意義亦將大為減弱。總之,根據(jù)組詩顯示出來的種種線索而加以綜合考慮,筆者確信這組詩是作于晉宋易代之際。至于詩人在王朝易代魚駭鳥驚的險惡形勢之下,何以
8、竟悠悠然以古代神話遣懷,寫出這樣一組變幻迷離,意旨幽微的詩篇?推想亦當和郭璞當年作?游仙?詩的情況比擬類似,首先是由于其家世信仰等緣故而選擇此類題材形式,然而盡管是寫超然出塵的神仙之境,也因為內(nèi)心深切的入世關(guān)心,使詩人無法不在詩中參加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人事的隱喻臧否。前人曾說郭璞?游仙?詩含有諷諫王敦不可謀叛的用意,是否如此,尚難確證,但陶淵明這組詩,對時事的涉及是無可疑心的。只是由于組詩之第一首所展現(xiàn)的平和情緒,為組詩染上了一層蕭散淡然的基調(diào),而以后各篇詭譎幽麗的神異氣氛,也在一定程度上隱蔽了組詩中的批判鋒芒,使全篇顯得縹緲遺世,似乎其題旨是遠離人事的。當然,假如考慮到詩人創(chuàng)作組詩時的時代環(huán)境,
9、也未始不可說這是故作狡獪,有意為之。以下即對組詩詩意中所蘊含的政治理念試作疏釋,以就教于學者。第一首“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實為引言,主要寫了詩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選擇,同時也寓示著在隱居中關(guān)注時事之意。王瑤先生以此詩為“寫隱居讀書的樂趣,固然。而此篇為十三章之首,其涵蓋組詩的地位更不容無視。王夫之?古詩評遜稱此篇“佳在尺幅平遠,故托體大,所見甚深。要之,此詩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生命得以安排的坦然,次為人境結(jié)廬的超越,三那么為從?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這些道家秘籍中所領(lǐng)悟的宇宙人生之奧秘。而這三點都和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有關(guān),象“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所
10、表現(xiàn)出的身心安排感,是淵明對他中年以來所選擇的生活道路的總結(jié)和肯定。陶淵明在當時亂世,選擇的是一條非常獨特而且和同時代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完全不同的既平凡又困難的人生道路。不僅中年后隱居不仕,而且在生存方式上,采用了力耕而食這條艱辛的謀生之路。應(yīng)當說,在傳統(tǒng)的儒學知識分子中,認真走這條道路的并不多見。從淵明詩文中的許多描繪可知,他之家中也一度有過“僮仆,可能也曾用他們來從事過一些勞作活動,但從更多的材料來看,直到年老體衰,他對于農(nóng)耕始終是親自參與的,在此點上,他和當時許多雖然住在莊園別業(yè)中享受田園風光,卻將一切農(nóng)事委之“奴客,并不參加消費的士族士大夫是完全不同的。而他所以退隱躬耕,親事稼穡,自安于平
11、淡艱辛的勞作生活,不辭艱辛,以最瑣屑最世俗最刻苦的實行方式來求得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又在這樣一首詩中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一份坦蕩與安然,無疑與他所一貫奉行的人生態(tài)度分不開,也和別人所不能及的超越程度分不開。實際上,雖然以“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為樂,從上古神話感受到宇宙的玄妙,但陶淵明的人生觀是入世而非出世的,他深知實現(xiàn)精神的超越其實不必離世潛隱,不必遠離人寰,當然也無需借助與仙人的來往交游。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并非超然存在于世外,或孤懸于精神領(lǐng)域之巔。“真意是存在于一切日常人事生活中的,所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都是在此方面一種透徹覺悟的寫照。這樣一
12、種覺悟程度,正是詩人從己到人,由內(nèi)及外,在易代之際的亂世堅持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和道德價值取向,不受擾亂地把握生活軌跡的信念基矗因此,從這首詩中顯示出來的家園感和歸宿感,可以讓我們體悟到詩人通過其特有人生理論而獲得的一種與宇宙萬物相通的精神超越,而這種超越又能使詩人俯視今古,直面歷史,從上古神話的角度輕松進入社會現(xiàn)實,對當代之政治是非進展評判,思想上也因此和以下各篇所詠隱然相連。第二首“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的詩句,從?山海經(jīng)?和?穆天子傳?中最著名的神人西王母及所居仙境入手,使組詩進入到縹緲高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美麗神話境界,對詩人來說,這是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全然不同的理想世界,詩末一句隱含憤世情
13、緒的“寧效俗中言,正是此意之暗示。前人因此意稱之為“寄意憤俗4,或云其“悲憤無聊之極,非真欲學仙5,固為不錯。需要注意的是,“王母這一語詞,在?讀山海經(jīng)?中,常常是作為上天、天帝的代指,實際上也是一種冥冥中主宰人世的神秘力量亦即天意、天道的象征。此處稱“王母怡妙顏,可知西王母的形象已經(jīng)與?山海經(jīng)?中最初所描繪的形象全然不同。按?山海經(jīng)?中所載,西王母大致是一個主管瘟疫刑罰(袁珂語)的神,形象頗為猙獰可怖,?西山經(jīng)?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海內(nèi)北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所記其形亦大抵如此。而在后世的傳說中,西王母的形象漸漸發(fā)生改變,西晉汲冢出書?穆天子傳?五篇,載周
14、穆王見西王母事,對其已“不敘諸異相,其狀已頗近于人王6,而穆王與西王母的交往,已是很富于人間情味,所謂天子“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愿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7后郭璞作?山海經(jīng)圖贊?,實際上是綜合兩部古神話的描繪,更附會西王母為“天帝之女,蓬發(fā)虎顏,又稱“穆王執(zhí)贄,賦詩交歡,韻外之事,難以具言。很顯然,陶淵明此詩所描寫的王母形象,是兼采自?穆天子傳?和?山海經(jīng)圖贊?的。而陶在組詩中對西王母這一神話人物的形象不榷山海經(jīng)?而取較為晚出的后二種記述,實際上寓有
15、一層很特殊的含義,這就是?穆天子傳?和?山海經(jīng)圖贊?中的西王母,已不再是孤立存在于神話世界中的神祇,他(或她)已經(jīng)和人間的統(tǒng)治者建立起交往和聯(lián)絡(luò),實際上象征著天道對人事政治的所具有的某種控制和支配關(guān)系。而淵明那么用穆王見西王母之典,很曲折地表現(xiàn)了自己借上古神話所闡釋的一種視上天為有意志有情感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對人間統(tǒng)治者行政的好惡直接進展勉勵監(jiān)視的內(nèi)在思想理念,同時也以一種超越時空的神仙世界,寄托了他理想中的政治環(huán)境。第三首“迢遞槐江嶺,是謂玄圃丘,承接上篇,借對美麗的玄圃仙境的描繪,寫出詩人理想中一種良好的政治秩序。?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載之槐江之山,珍寶盈野,是天帝所居之玄圃,“南望昆侖
16、,其光熊熊,其氣魄魄,“爰有淫水,其清洛洛,在普照一切的光明之下,珠玉璀燦,川流清暢,是一個非常令人向往的所在。這或許就是詩人心中理想的王朝政治場面,在淵明看來,它大概只存在于自己已遠不可及的上古三代黃虞之盛世,現(xiàn)實與之相距那么不啻霄壤。這層思緒他曾在?感士不遇賦?序中深為感慨,“自真風告退,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qū)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fā)已矣之哀。此詩之末,詩人遙想仙境而寄情于上古,借恨不能托乘于穆王一游來表達對上古理想政治的懷想,和?感士不遇賦?中之感憤,實為異曲同工,向往和絕望,種種復雜的感情均寓于其中。第四首“丹
17、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實際是借峚山丹木,瑾瑜之玉,來寫君子之進德修業(yè),雕礪琢磨,立身于朝。據(jù)?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載,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食之不饑,而灌溉丹木的,乃白玉之玉膏;黃帝并取峚山之玉華為種,種于鍾山之陽,生長出瑾瑜之良玉,細密有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8。這些神奇瑰瑋的傳說中,實際上寓含了詩人對君子完美精神人格之追求及理想政治中的理想人材之憧憬。丹木乃神木,暗寓國家棟梁之材;瑾瑜乃君子之寶,佩之所以立志,而士君子藉以此立身于朝,見重于明君。此意尤其暗合于?墨子尚賢?中以賢人為國家之珍寶,社稷之干才,“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shù)
18、的賢人君子“固國之珍而社稷之佐也9之旨。第五首“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是兼用?山海經(jīng)?中?西山經(jīng)?和?海內(nèi)北經(jīng)?有關(guān)青鳥和三危山的記述并交融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青鳥?“山名三危,青鳥所憩。來往昆侖,王母所隸的辭意。按三青鳥作為王母使者,在?山海經(jīng)?中,本與西王母之形象互相對應(yīng),亦是“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10,如袁珂所言,“從其居地及形貌可以想見:此三青鳥者,非宛轉(zhuǎn)依人之小鳥,乃多力善飛之猛禽也11。隨著后世對西王母形象的美化與柔化,三青鳥也漸亦變?yōu)椤懊婵蓱z的翩然美禽。三青鳥對對王母傳說的意義,是在于它們作為上天最高神祇的使者,在神仙世界和世俗人間之間,構(gòu)筑了一條互相聯(lián)接
19、的重要通道。淵明在詩中用此典,外表上是欲通過它們的中介而使自己的懇求上達王母,或能像羿求不死之藥那樣,向王母求得在人間飲酒與長生的快樂。其意似與現(xiàn)實政治無干,然而郭璞在?山海經(jīng)圖贊青鳥?中言三危山并及周穆王,稱“穆王西征,旋軫此地,實際上顯示在此三青鳥的典故中,暗寓有某種與人事政治有關(guān)的含義。分析此典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大致是在于像淵明這樣的有志賢士,所期待的本是在政治中有所作為,但在當時的社會中,卻往往由于“八表同昏,平路伊阻12,無法進用于朝,被摒棄于朝廷政治之外13,而封建王朝自身,也總是由于這種政治上不能進賢用能的封閉狀況而走向其衰亡。因此,詩人在此用三青鳥之典,向王母懇求酒與常年,不僅
20、是他因無法實現(xiàn)其用世之志而抒發(fā)的憤然感慨牢騷語,同時也寄寓了他期盼天下賢士能得夠進身有路,與王朝溝通,參與政治,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第六首“逍遙蕪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萬尋,森散覆旸谷。靈人侍丹池,朝朝為日裕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是這組詩中非常重要的一首表達淵明心目中理想的王朝政治的詩。關(guān)于此點,前人已有注意,如認為詩人是以日喻君,“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等14,但詳細寓義終究為何那么各有其說。愚以為此詩是借?山海經(jīng)?有關(guān)日出之神話傳說,寫理想中的君主與朝政,并語意巧妙地引入東晉建國后政治鼎盛期的某些今典。按?東山經(jīng)?和?海外東經(jīng)?之記述,從無皋之山可東望扶木,其樹即扶桑,按?十洲記?所言,“葉似
21、桑樹,長數(shù)千丈,大二千圍15,生長于湯谷即旸谷之上,而湯谷為日浴之處,又?大荒南經(jīng)?(前人疑此處“南字衍)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淵明交融這些美麗的神話,寫出了他對圣王明君尊賢重士,因此野無遺才,而朝中君臣同心,百官盡職,眾多的優(yōu)秀人才擁護明君,輔弼朝政,國家得“忠臣碩輔浴日之功16而政治清明的傾心向往。從史實角度看,這些描寫其實正是暗指東晉初建國時朝廷一度希望到達的而淵明之曾祖亦曾為之努力的一種政治場面。末二句“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尤其可見所含今典與東晉前期政事有關(guān)。據(jù)史載,司馬睿字景文,號“目有精曜,顧盼煒如也17,東晉建國之初,時人每以中興有為之主期之,希望其登位后
22、改弦易轍,改變西晉政治昏暗腐朽,埋沒人才的頹局。當時由并州刺史劉琨領(lǐng)銜所上請司馬睿即登大位的勸進書中即有“陛下明并日月,無幽不燭18之言;在太興元年(318)三月丙辰皇帝之登位大典上,由于特定的背景,元帝要王導升御床共坐,王導固辭,亦稱“假設(shè)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又渡江名士阮孚對元帝登位以后的中興景象目之為“氛祲既澄,日月自朗19。司馬睿死后郭璞作?元皇帝哀策文?,稱美其為政“用物與能,總攬群略,林無棄才,山無遺錯,并深悼其死為“皇齡未中,天僭其景,崑頹其崇20。時眾多臣民有此一譬,其共同的認識背景似亦可考,按?太平經(jīng)?中言“萬民擾擾,不假設(shè)一帝王也。眾星億億,不假設(shè)一日之明也。柱天群下
23、蚑行之言,不假設(shè)國一賢良也。21淵明詩言“神景一登天,實同此意。當然,東晉之初的朝廷政治,未必果真如此詩所描繪的那樣理想,只是詩人出于對祖上曾經(jīng)效命的朝代的特殊感情,難免有意無意地在詩中將那一時期完美化,并藉此表現(xiàn)他對現(xiàn)實的批判。第七首“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其詩先借用?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中美麗的傳說,交融了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三珠樹?中“翹葉柏竦,美壯假設(shè)彗,濯彩丹波,自相霞映之句,描繪了生長在赤水之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的神奇仙樹,“粲粲形容仙樹光焰燁燁之美,寓意上應(yīng)是承接前一首詩中“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著重寫朝廷中英才濟濟,群賢畢臻,其才華幹略,光耀于朝的景象。以下又用?海內(nèi)南經(jīng)?“
24、桂林八樹,在番隅東之典以及郭璞之注“八樹而成林,信其大也,寫了八榦成林,凌風而立,蔭庇山野的亭亭芳桂,亦寓晉室群臣匡扶朝政,共濟時艱,大概與“三珠樹同意。從史實來看,八榦之桂或別有意指,所喻者,或許為詩人一向景仰的曾祖陶侃22。“靈鳳二句,是用?大荒南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所載臷民、沃民國的神話,臷民國之民“不績不經(jīng),服也(郭璞注“言自然有布帛也);不稼不穡,食也(郭璞注“言五谷自生也);而沃民國“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又“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相處。百谷所聚。這樣的神話境界,與此篇前半局部的“三珠“八桂之典有所不同,頗含深意。前人對此似有注
25、意,如黃文煥稱“王母之山,鳳自歌,鸞自舞,三珠在赤水,八桂在番隅,不屬王母山中,卻拈來合詠,想頭奇絕。23然從此處所用大荒西經(jīng)和南經(jīng)中典故的內(nèi)容來看,淵明所寫,絕非僅只是想象力“奇絕而已。其“靈鳳“神鸞所隱含的,是他對理想社會的理解和向往24。故此詩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贊美歌頌,其中還包含了詩人對于一個合于天道的,順乎天意的美妙社會的理解和向往,而這樣的一種和諧公正的政治社會秩序,才是詩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然而詩中“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的詩句也說明,這一理想的境界,實為昏暗污濁的人間人社會所不容。第八首“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實際上是組詩的前后兩大局部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其詩借
26、?海外南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以及郭璞注中有關(guān)“不死之民“不死國之神話傳說,渲染神話世界里長生不死之樂,“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25,不死之民超越生死,與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但詩人所借以表現(xiàn)的,是他在人間世所感受到的美妙之物無法長存的深化失落。而組詩從這一首開場,亦從理想轉(zhuǎn)入現(xiàn)實,從借美麗神話所抒發(fā)的對理想政治社會的向往,進入到對晉宋之際某些隱秘的政治歷史事件的揭露及對統(tǒng)治者惡行的批判。第九首“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借古代神話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歌詠失敗的英雄,寄托對某些政治斗爭中的失勢者的復雜感情。按?大荒北經(jīng)?稱“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27、,又?海外北經(jīng)?稱夸父“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傳說夸父死后化為夸父之山,與之相應(yīng)的遺跡那么為其棄杖所化之鄧林。而夸父山和鄧林遺跡之終究何在,對解讀此詩至有關(guān)聯(lián)。唐以后人附會其地在今湖南乃至廣西境,實不可信,據(jù)?中山經(jīng)?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26,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據(jù)說周武王平定天下后放散馬牛于此,故郭璞注稱“桃林,今宏農(nóng)湖縣閿鄉(xiāng)南谷中是也,饒野馬山羊山牛也。后?水經(jīng)注?亦稱“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武王伐紂,天下既定,王放馬華陰,散牛桃林,即此處也。造父于此得驊騮、綠耳、盜驪之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27。根
28、據(jù)郭璞注和?水經(jīng)注?,桃林在今河南靈寶西南,而夸父山在其南,為晉之上洛之地。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引?水經(jīng)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材料與史籍所載劉裕西征關(guān)中道路相對照,認為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緣洛水岸有桃林、桃原之地名,故“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而桃源傳說之素材亦取自“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guān)時戴延之等所聞見28。其論可佐證淵明此詩用夸父典,意中之夸父道渴而死處,是在北方關(guān)洛地區(qū)。淵明詩中所詠的夸父神話,展現(xiàn)了夸父自不量力而與某種強大權(quán)力相抗的性格形象,其中之寓意,前人多認為和時事有關(guān),古直更明確提出此詩暗指東晉末年司馬休之等人反對劉裕代晉而起兵之事。按
29、史載,東晉義熙十一年,晉荊州刺史、平西將軍,宗室司馬休之在江陵抗表起兵討劉裕,劉裕收殺休之在建康之子及兄子二人,自領(lǐng)荊州刺史,發(fā)兵親征,與休之等大戰(zhàn)于江陵之江津戍,“休之大敗,奔于姚興。裕平姚泓,休之將奔于魏,未至,道死。29司馬休之以一己微小之力抗表討劉裕之行事,某些地方確有類于傳說中之夸父,后來裴子野作?宋略?評論司馬休之之事,以為其“動非其時,“天方厭晉,罔敢知吉,己雖欲得,無乃違天乎五運,無不亡之30。可見當時之人多認為休之是逆天而行,其行為正屬夸父不量力而逐日影也。而其逃奔關(guān)中,后又北奔魏,亦有類于夸父飲于河渭,缺乏而北飲大澤的故事,而未至道死之最后遭遇,更和夸父未至道渴而死非常相似
30、。另外如前面所提到的,夸父道死棄杖之遺跡是在關(guān)洛一帶,休之從關(guān)中奔魏半道而殂,亦是在這一地區(qū)。從上述線索看,假設(shè)推斷淵明在此詩中借夸父寫休之之事,不為無據(jù)。如將此詩與緊接其下的第十首詩詩意作一比擬,似更能看出這一點。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1參見茅盾?神話研究?和袁珂?中國古代神話?。2按逯欽立認為是義熙四年之前的作品,見所輯?陶淵明集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77頁;王瑤那么認為作于劉宋永初三年,見所輯?陶淵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3今人龔斌?陶淵明集校箋?即認為“據(jù)第一首所寫環(huán)境之美和幽居自得之樂,與?歸園田居?和郭主簿?很相近。而淵明晚年常受饑寒
31、之苦,自稱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已不復再見此詩中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之欣豫情趣,故可確定此詩大概作于歸田前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頁。4黃文煥?陶詩析義?卷4,轉(zhuǎn)引自?陶淵明詩文匯評?,中華書局1962年版下同。5吳菘?論陶?,轉(zhuǎn)引自?陶淵明詩文匯評?。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見?魯迅全集?第9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第19頁。7?穆天子傳?卷3。8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瑾瑜玉?。9?墨子?卷8?尚賢?上,見?墨子間詁?上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下同10?大荒西經(jīng)?,見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同,第399頁。11?海經(jīng)新釋?卷7,見?山海經(jīng)校注?第306頁。12陶淵明?停云?13淵明之友人顏延之在?陶徵士誄?中有“國爵摒貴之言,在某種意義上,即是這種情形之寫照。14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轉(zhuǎn)引自?陶淵明詩文匯評?。15見?文遜卷15?思玄賦?注并胡克家?考異?卷3,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本下同。16邱嘉穗語,見?東山草堂陶詩箋?卷4,轉(zhuǎn)引自?陶淵明詩文匯評?。17?晉書?卷6?元帝紀?18同上19見?晉書?卷4920?藝文類聚?卷1321見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卷98?核文壽長訣?,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48頁。22據(jù)?晉書陶侃傳?,陶侃在東晉,位至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都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薄膜在溫室大棚中的抗靜電積聚效應(yīng)研究考核試卷
- 激勵措施對團隊績效的影響研究考核試卷
- 車主無憂java面試題及答案
- 硅谷go面試題及答案
- 土豆原料測試題及答案
- 季風直播測試題及答案
- thinkphp框架面試題及答案
- 地基與基礎(chǔ)考試題及答案
- 學美發(fā)考試題及答案
- 《推銷實務(wù)》課件 項目8 領(lǐng)悟直播秘訣 鎖定直播粉絲團
- 學科建設(shè)研討活動方案
- 千川投手培訓課件
- 廣東省佛山禪城區(qū)七校聯(lián)考2025屆七下英語期末預測試題含答案
- Unit 3 Same or Different?Section A 課件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
- 2024年中級人民法院勞動審判輔助人員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試卷(含標準答案)
-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
- 公共藝術(shù)裝置項目管理流程
- GB/T 45610-2025煤矸石回填塌陷區(qū)復墾技術(shù)規(guī)程
- 中醫(yī)基礎(chǔ)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寫字樓行業(yè)市場深度調(diào)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