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文地理概況_第1頁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況_第2頁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況_第3頁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況_第4頁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El!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后,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古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經過建國后40多年的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綜合發展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成了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目前,四川省鐵路已形成包括寶雞-成都等5條鐵路干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寶成復線電氣化鐵路連接隴海線,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襄渝鐵路與達成鐵路連接,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成

2、渝鐵路溝通巴蜀,同是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成昆鐵路南接南昆線,是成都至北海、至海邊最近的鐵路線。正在修建的內江至昆明、遂寧至重慶、達州至萬州鐵路,將繼續完善四川與鄰省市的鐵路交通狀況。全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干線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隴公路、川陜公路、川渝公路、川云東路、川云中路、川云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與重慶直轄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它全長340.2公里,于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

3、成都雅安以及內江自貢宜賓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四川的航空事業發展很快,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成為中國四大航空港之一。全國民用航空機場已發展到6個(成都、瀘州、宜賓、達川、西昌、南充)。目前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四川是全國水運發達的省份之一,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的干線,并與岷江、金沙江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絡。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長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鎮以下,岷江樂山以下,嘉陵江閬中以下常年可通輪船,樂山、宜賓、瀘州是水路干道上的重要城市。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

4、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經濟作物油菜籽、甘蔗、茶葉、柑桔、蠶絲產量居全國前列;中藥材馳名中外;銀耳、生漆、毛竹等產品享譽全國。四川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其中冶金、采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工業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鋼鐵公司、成都飛機公司、長虹集團、希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聞名國內外。四川的交通通訊發展迅猛。水陸空交通日趨完善發達,微波、光纖、衛星、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圖文傳真、INI聯網等現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縣及部分鄉村,初步形成了現代交通、通信網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們觀念的轉變,信息市場、科

5、技市場、人才和勞務市場、資金和金融市場以及各種物資市場、服務市場、旅游休閑娛樂市場也相應建立。特別是在黨的十五大之后,四川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全面實施四川省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在深化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針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收購與兼并正逐步推行。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商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人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條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創造了條件。四川是一個綜合科技力量較強的省份。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中等專科學校和技術學校、中等師范學校、職業高中、普通中小

6、學等都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文化藝術獨具特色,川劇、歌劇、雜技、曲藝享譽國內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遍布全川。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新聞產業興旺發達。醫療機構也基本能滿足人民的健康需要。環境保護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四川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是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省,旅游資源具有數量多、類型全、分布廣、品位高的特點,歷來就有“天下山水之觀在蜀”之說,許多景觀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有或罕見的。有人用這樣的話形容四川境內的風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九寨天下奇。”但秀、幽、險、奇其實只是四川風景的一個側面,峨眉山、青城山、劍門、九寨溝也只是四川眾多美景的一小部分四

7、川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3處:九寨溝一黃龍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峨眉山一樂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自然保護區的有4處:九寨溝自然保護區、漢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蜀南竹海自然保護區、黃龍自然保護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5座: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樂山市、祟州市;國家4A級旅游區有9處: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九寨溝、黃龍、三星堆、蜀南竹海、海螺溝;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有5處:九寨溝、蜀南竹海、峨眉山、樂山大佛、自貢恐龍博物館;國家級地質公園有2處:龍門山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有9處:九

8、寨溝、黃龍寺、峨眉山樂山、青城山都江堰、蜀南竹海、貢嘎山、四姑娘山、西嶺雪山、劍門蜀道;省級風景名勝區57處;國家森林公園有11處:都江堰市龍池、大邑西嶺、洪雅瓦屋山、攀枝花市二灘、瀘定海螺溝、九寨溝縣九寨溝、劍閣劍門關、樣撞七曲山、鹽亭高山、合江佛寶、鄧州天臺山;省級森林公園有4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3處:漢川臥龍、青川唐家河、九寨溝縣九寨溝、寶興蜂桶寨、馬邊大風頂、美姑大風頂、攀枝花市蘇鐵、甘孜州貢嘎山、成都龍溪虹口、若爾蓋轄曼、四姑娘山、長江合江雷波段、亞丁;省級自然保護區有4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7座:成都市、瀘州市、自貢市、宜賓市、樂山市、都江堰市、閬中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9、)有46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27處;省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有63座;社會科學類館有43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55處。四川是一個個性化的省份,它正敞開胸懷恭候五洲賓朋的光臨。巴山蜀水無限美,天府之國歡迎您。省樹:珙桐、楨楠2004年4月23日“搜尋四川省樹暨評選天府樹王”活動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辦公大樓召開專家評審會。大會決定,開全國省樹評定先河,將楨楠、珙桐兩種珍稀樹種同列為四川省省樹。省花:木芙蓉別名:芙蓉花、拒霜花、鐵箍散木芙蓉產于我國南部,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都有栽培,在四川、湖南兩省較為常見。木芙蓉在成一帶十分常見,因此成都又稱“芙蓉城”、“蓉

10、城”,而木芙蓉也是成都市的市花。國內外多栽培觀賞。四川天氣氣候:四川位于亞熱帶范圍內,由于復雜的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復雜多樣。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氣候帶為主,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垂直方向上有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于全面發展四川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日照: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

11、空分布與日照類似。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于東部盆地。氣溫:東部盆地年平均氣溫14-19C,比同緯度地區高1C。一月平均氣溫3-8C,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氣溫15C-19C;七月平均氣溫25C29C,是全年最熱月份:十月平均氣溫15C-19C,接近該區年平均氣溫。四季分

12、明:春季候溫10,長約3個月;夏季候溫22,長3個多月;秋季候溫10C21.9C,長個月;冬季候溫V10C,長個月。全年日平均氣溫10C的積溫4200C6100C,無霜期280300天。川西高原主體部分年平均氣溫V8C;月平均氣溫一5C左右;四月平均氣溫5C10C;七月平均氣溫10C15C;十月平均氣溫5C左右。全年無夏,冬季漫長,可分3期:寒期候溫0C,冷期候溫1.1C9.9C,溫涼期候溫10C。全年日平均氣溫10C積溫在2000C以下。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谷地15C20C,山地5C15C。一月平均氣溫5C,德昌以南谷地10C12C,為全省冬季最暖地區;四月平均氣溫10C24C;七月平均氣

13、溫15C26C;十月平均氣溫10C20C。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兩季。全年日平均氣溫10C,積溫德昌以南河谷4500C,以北銳減至2000C。降水量: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V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一9月為雨季,降雨占全年總雨

14、量的7090%;11月一4月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地理環境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地當長江上游,介于東經9221z10812z和北緯2603z3419z之間,東西長1075余公里,南北寬900多公里。東連重慶市,南鄰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陜三省。面積萬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四川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復雜多樣。位于我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

15、級和第二級,即處于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源的過渡帶,高差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間。全省大致可分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兩大部分。東部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萬平方公里。盆地四周為邛崍山、岷山、大巴山等山地和貴州山地環繞,重巒疊嶂。盆地中部海拔400800米,地勢微向南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從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長江。氣候溫暖濕潤,冬暖夏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亞熱帶植物。西部為川西高原,海拔30005000米,山高谷深,高山峽谷間大江如帶。山河呈南北走向,有沙魯里山

16、、大雪山、峨眉山等和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氣候高寒,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針葉林和草地為主。自然資源水資源四川降雨量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億立方米。水資源以河川徑流最為豐富,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被譽為“千河之省”。四川省水資源總量共計約為3489.7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徑流量為2547.5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7%。另外還有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年可開采量為115億立方米;境內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約200余條及一定面積的沼澤,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總蓄水量約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

17、蓄水量,共計約35億立方米。能源資源四川省能源資源豐富,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氣為主,它們在四川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占%的比重。其中水能資源最為豐富,理論蘊藏量達億千瓦,占全國的%,僅次于西藏;技術可開發量億千瓦,占全國的%,經濟可開發量萬千瓦,占全國的%,均居全國首位。水能資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三大水系,約占全省水能資源蘊藏量的2/3,也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富礦區”。全省已經和正在開發的水能資源約1034萬千瓦,其開發利用規模居全國前列。在全省四種常規能源(水能、煤、天然氣、石油)的總儲量中,水能資源超過了80%,是四川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億噸,探明儲量

18、約占全國總儲量的。天然氣資源遠景資源量為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億立方米。四川省屬貧油省份,四川盆地累計探明新增地質儲量6796萬噸。生物能源比較豐富,每年有可開發利用的人畜糞便量萬噸,薪柴萬噸,秸稈萬噸,沼氣約10億立方米。泥炭資源初步查明儲量約20億噸。此外,太陽能、風能、地熱資源也較為豐富,有望很好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占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占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

19、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云巖、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除釩鈦磁鐵礦、巖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巖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二是分布相對集中,有利于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優勢,是我國的

20、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我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三是共、伴生礦產多,具有重要的綜合利用價值。如攀西地區的釩鈦磁鐵礦是我國著明的三大綜合利用共生礦之一。四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貧礦多、富礦少。除鉛、鋅、鎘、銀、巖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氣候概況2005年,四川省氣候總體正常。特點是:全省年平均氣溫比常年值偏高0.4C,屬正常年份,其中德陽、西昌兩市最為突出,偏高1.2C。各月平均氣溫中,6、9月異常偏高,4、7月偏高,

21、8月顯著偏低,其余月份正常。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029.3毫米,較常年偏多7,屬正常年份。各月降水量中,1、3月顯著偏多,偏多幅度均位居1961年以來第三位,2、4月偏多;9月偏少,位居61年以來同期第三低位;其余月份正常。年內,在各種氣象災害中,暴雨、洪澇、地質災害、盛夏陰雨寡照、森林火災相對較為明顯,干旱和秋綿雨輕。2005年,四川省年平均氣溫16.4C。其中盆地區18.5C,川西南山地21.3C,川西北高原13.5C。與常年同期比較全省偏高0.4C,屬正常年份,年平均氣溫連續9年高于常年值;德陽、西昌兩市偏高1.2C,為異常偏高;資陽、廣安、眉山3市偏高0.8C,屬顯著偏高;成都市偏高0.

22、5C;省內其它地方正常。全省平均降水量1029.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7。盆地區和川西南山地兩地大部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達州市大部、巴中市東部及洪雅、峨眉山、天全均在1500毫米以上,天全縣年降水量最大,為1763毫米。川西北高原大部在900毫米以下,其中得榮、巴塘、汶川、茂縣、鄉城最少,分別為378、494、521、528、542毫米。與常年相比,省內大部偏多2成以內,盆地東北部和川西高原少數縣市偏多約3成,盆地西北部和川西南山地中部偏少13成。各月降水量中,1、3月顯著偏多,2、4月偏多;9月偏少,其余月份正常。1月,四川省降水顯著偏多,平均降水量17.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成,偏多

23、幅度位居1961年以來第三位。與常年同期比較,除盆南及盆東北部分地方偏少外,盆地大部偏多,其中盆西北、盆西部分地方偏多近1倍;川西高原大部偏少,川西南山地北多南少。3月,四川省降水顯著偏多,月平均降水量41.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成,偏多幅度位居1961年以來第三位。與常年同期比較,只有盆東北和盆北的部分地方偏少34成,省內其余地區大部偏多明顯。9月,四川省降水偏少,月平均降水98.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成,位居61年以來同期第三低位。與常年同期比較,全省大部偏少,其中盆地偏少37成。歷史沿革四川省簡稱川或蜀。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

24、;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陜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云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為四川省,并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1997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國”

25、的美譽。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40005000年時期,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使歷史上四川的農業、冶金、絲織、建筑等都得到一定發展。民族宗教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有55個少數民族。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四川少數民族人口415萬人。其中世居的14個少數民族按在省內人口的多少依次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

26、傣族。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四川民族地區幅員遼闊,面積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萬人,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藏族人口122萬人,是全國第二大藏區;羌族人口30萬人,是全國惟一的羌族聚居區。此外,省內有18個市為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2005年底,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達80萬人,其中有6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區)和95個民族鄉。四川民族地區資源富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有耕地面積730萬畝,荒地面積4145萬畝,草原面積24548萬畝(占全省草原面

27、積的%);森林面積836.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0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10431萬千瓦,可開發量達6762萬千瓦(占全省可開發量的%);有色金屬和貴重金屬品種多,儲量大,已探明的礦種有49種,中型以上礦床200余處,稀土、釩鈦、磷礦、鋰礦、鋁土礦及金、銀、鐵、鉛、銅等儲量居于全國前列;奇特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及悠久的藏族康巴文化,羌族釋比文化、彝族畢摩文化、瀘沽湖的摩梭母系文化等,構成了獨特的旅游資源;有國家級名勝風景區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有2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5個。四川民族地區的區位特殊,地位十分重要,對全國、全省可持續發展與

28、長治久安有重大影響。它地處長江、黃河和各大支流地帶,既是長江、黃河和各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全國、全省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地區。其中:長江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面積的30%),黃河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不僅對實現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而且對全省的可持續發展及確保長江流域生態平衡和三峽庫區的安全都十分重要。四川民族地區東通成都平原,北連甘肅、青海,西接西藏,南鄰云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隅,云貴高原西北緣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往邊疆地區的重要通道。四川藏區的一部分史稱“康區”,歷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說。黨中央十分重視四川藏區的穩定,江澤民

29、曾指出“穩藏必先安康”。努力實現四川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對實現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四川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在彝、土家、羌、傈僳、納西等民族中還保存著一些原始宗教信仰。漢族地區佛教、道教分布較廣,川西高原上的甘孜、阿壩和涼山州木里縣是藏族聚居地,幾乎全民信仰藏傳佛教,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群眾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的阿壩、涼山等地區。天主教、基督教的信眾則多分布在長江沿線的大中城市及農村。四川省天主教現有五個教區:宜賓教區、南充教區、成都教區、樂山教區和西昌教區。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信教群眾800余萬人,宗教活動場所2165個,宗教

30、教職人員55833人,其中有全國政協委員3人、省人大常委1人、省人大代表9人、省政協常委8人、省政協委員24人。有經國務院批準開辦的四川尼眾佛學院、四川藏語佛學院、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四川神學院四所宗教院校和由省佛教協會開辦的四川佛學院。現有愛國宗教團體191個,其中全省性宗教團體7個:四川省佛教協會、四川省道教協會、四川省伊斯蘭教協會、四川省天主教愛國會、四川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四川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四川省基督教協會。經濟發展2006年,四川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強省戰略,全省經濟呈現“高增長、高效益、低通

31、脹”的運行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完成生產總值億元,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和%。2006年,全省農業生產雖然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影響,但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落實“一保四補”政策,編制規劃,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二是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8.8萬公頃,增加38.6萬公頃;油料作物107萬公頃,減少2.4萬公頃。糧食總產量萬噸,減產萬噸;肉類總產量1025萬噸,增加萬噸,其中豬肉產量702萬噸,增加萬噸。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得

32、到提升。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819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3386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四是勞務開發效益有所提高。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萬人,實現勞務收入億元,增長%。五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7萬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49.8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3.7萬公頃。工業強省戰略成效明顯。工業經濟效益、速度雙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億元,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597億元,增長24%。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制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完成增加值億元,增長2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工業

33、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億元,增長%。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三個百億工程”初見成效,新增6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達到點,企業景氣指數達到點,為歷史最高點。服務業快速發展。精品旅游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新五大旅游區建設開始啟動,旅游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實現旅游總收入億元,增長%。入境游人數達萬人次,增長%;實現旅游外匯收入4億美元,增長%;接待國內游客萬人次,增長2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億元,增長%。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萬人次。鐵路旅客發送量5307萬人次,貨物周轉量億噸公里。城鄉消費穩步擴大,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34、增長%。商品房、汽車、文化、體育等消費持續升溫。物流業發展較快,6家企業獲得國家A級物流企業稱號,其中有3家獲得AAAA認定。光纜線路長度達到23.9萬公里。互聯網注冊上網用戶345萬戶。固定電話用戶1711萬戶,普及率%;移動電話用戶達1977萬戶,普及率%。四川行政區劃成都市:青羊區、錦江區、武侯區、成華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高新區、金堂縣、雙流縣、溫江縣、崇州市、新都縣、都江堰市、邛崍市、郫縣、蒲江縣、新津縣、大邑縣、彭州市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榮縣、富順縣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瀘州市: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

35、藺縣德陽市:市中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綿陽市:市中區、江油市、平武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縣、鹽亭縣、三臺縣廣元市:市中區、元壩區、朝天區、劍閣縣、旺蒼縣、青川縣、蒼溪縣遂寧市:市中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資陽地區:簡陽市、安岳縣、資陽市、樂至縣眉山地區:眉山縣、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青神縣、丹棱縣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峨眉山市、犍為縣、夾江縣、井研縣、峨邊縣、金口河區沐川縣、馬邊縣南充市:閬中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營山縣、儀隴縣、蓬安縣、南部縣、西充縣雅安地區:雅安市、名山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滎經

36、縣、漢源縣廣安地區:廣安縣、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巴中地區: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縣、大竹縣、開江縣、萬源市、渠縣宜賓地區:宜賓市、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屏山縣、珙縣、興文縣、宜賓縣、南溪縣阿壩州:汶川縣、松潘縣、南坪縣、金川縣、小金縣、阿壩縣、黑水縣、壤塘縣、馬爾康縣、理縣茂縣、若爾蓋縣、紅原縣甘孜州: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涼山州:西昌市、鹽源縣、格昌縣、會理縣、昭覺縣、美姑縣、雷波縣、木里縣、金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

37、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丄、四川省簡稱川或蜀,地處我國西南腹地、長江上游,東鄰湖北、重慶,南接云南、貴州,西連西藏,北靠青海、甘肅和陜西,是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位置。四川省的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東部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西部為高原和山地。全省幅員面積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居第五位。2001年全年出生人口自然增長率。,全年凈增人口萬人,年末總人口萬人。全省共有5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居全國第五位,有漢、藏、彝、羌、苗、回、蒙古、土家、僳僳、滿等民族。2、成都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它地處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脈,東西寬約166公

38、里,南北長約192公里。市區位于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現轄7個城區、4個縣級市和8個縣,還包括2個高新區。成都市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13萬人,市區人口330多萬。居民以漢族為主。現在成都市的文化游覽區位于以浣花溪為紐帶,以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宮、文殊院、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府南河等為代表的西郊,東郊和北郊是主要的工業區,南郊是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集中的文化教育區四川發展戰略(一)、指導思想四川省發展總體取向:“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是當務之急、民心所向,科學發展是本質要求、根本途徑,又好又快發展是奮斗目標、檢驗標準。二、戰略定位四川未

39、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定位:把四川建設成為“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三、發展思路基本發展思路是“一主、三化、三加強”,即“以工業強省為主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強開放合作,加強科技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工業化是加快發展的核心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工業強省。(二)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東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為核心,區域大城市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三)推進農業

40、現代化。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把發展現代化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四)加強開放合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四川省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變“天府之國”為“天府之域”。(五)加強科技教育。深入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圍繞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先進制造、航空航天、核技術等優勢領域,著力攻克制約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快產業化進程。(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眼打造輻射西部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突出鐵路和高速公路,重視航空,完善公路網,開發水運。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指導思想九五期間和2010年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

41、想是: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圍繞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加大改革力度,增強開發實效,依靠科技興川,推動結構升級,發揮自身優勢,實施重點突破,走出一條效益好、速度快、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體講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牢固樹立發展才是硬道路的思想,以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同四川省的實際結合起來,努力工作,勵精圖治,把四川省建設成為經濟強省。堅持按照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方針辦事,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堅定不移地維護社會穩定,為四川省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良

42、好的政治社會環境。堅持貫徹中央關于今后1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9條方針,處理好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12個重大關系,繼續貫徹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依靠科教,調整結構,軍民結合,城鄉一體,立足盆地,開發兩翼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實施依托兩市,發展兩線,開發兩翼,帶動全省的區域發展部署,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堅持抓好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逐步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產出的狀況,多層次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結構升級,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加強民

43、主法制建設,確保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二、奮斗目標根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四川省九五期間及21世紀前10年的奮斗目標分別為:九五期間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部署,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在2000年四川省人口將比1980年增加200多萬的情況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四川省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富裕,并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要為下個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開創新局面。三、主要任務(一)切實把農業放在首

44、位要加強對農業的領導和各行各業對農業的支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現行政策。堅決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思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確保九五末四川省糧食產量達到4800萬噸以上,農民過上小康生活;到2010年,四川省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水平再邁上一個新臺階。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穩糧增收:一要依法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二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綜合能力,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三要科教興農,突出抓好優良品種的先育、引進和普及,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四是加快支農工業發展,增加化肥、農膜、農藥和農機的供應,多渠

45、道增加資金投入,提高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五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大力開發名優特新產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和林牧副漁業各業,糧經、飼并舉,鼓勵規模經營和深加工;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引導鄉鎮企業適度集中,盡快形成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縣和一大批超十億元的鎮、超億元的村。積極搞好小城鎮建設,把它同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環境治理結合起來。(二)重點抓好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方面要大中小微并舉,蓄引提結合,重點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設,發揮灌溉、供水、防洪、發電、水運的綜合功能。交通方面以擴大進出川和省內干線的運輸能力為重點,盡快形成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骨架,包括水運、航空、管道運

46、輸在內的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的綜合運輸體系。鐵路方面要擴大北通道,增加南通道,開辟東通道,加強四川省內路網和樞紐建設;公路要以成都市為中心向外輻射,抓好國、省主干線的建設和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通道建設。加快成都市國際空港建設;水運方面要加強長江及主要支流航道的整治和重要碼頭建設。5年內新增鐵路營運里程500公里、電氣化里程100公里、高速公路要達到1000公里。通信方面要發展以光纜傳輸為主、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的長途通信建設,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四川省全省縣城以上的要實現數字傳輸和交換程控化,積極發展農村電話。九五末電話普及率大中城市達到每百人25部,全省達到每百人5部。能源方面要以電力建

47、設為中心,優先開發水電、適度發展火電,規劃建設核電,加快天然氣資源的勘控開發,并合理開發煤炭資源。5年內新增電力裝機容量800萬千瓦。(三)壯大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集中力量發展機械、電子、汽車制造、冶金、化工、建筑和儀器加工業,15年內形成能夠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和推動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1機械工業方面,重點提高大型成套設備、重型機械、工程機械的制造水平,開發機電儀一體化的加工中心,擴大專業化分工。2電子工業方面,重點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大屏幕高清晰彩電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和新型電子基礎元器件等,切實搞好軍轉民的工作。3汽車工業,重點發展農用運輸車、輕微型汽車、旅行客車和摩托車。

48、4冶金工業方面,重點發展鋼鐵、有色金屬中具有比較優勢的拳頭產品,加強釩鈦綜合利用,積極開發稀土資源。5化學工業方面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和磷、硫、鉀化工,調整提高鹽化工,規劃發展石油化工。要穩定發展化肥生產,提高精細化工比重。6建筑建材方面,重點搞好城市住房和公共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對外勞務輸出和工程承包,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7食品加工方面,要大力發展名優酒、名優煙、名優飲料的生產,擴大其市場占有率,重點發展肉類和果蔬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注重發展綠色食品和方便川菜食品。8紡織工業方面,要調整產品結構,形成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絲綢服裝、皮革等名優產品。9軍工企業方面,繼續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

49、搞好三線軍工企業的調整改造,加快軍工企業轉產民品的步伐。(四)繼續貫徹科教興川戰略要繼續大力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發揮四川省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促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同時,加強社會科學研究和軟科學研究,著重研究未來15年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同時,建立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推動科技主力軍進入經濟主戰場,培養、造就一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建立一批成果產業化的中間試驗、工業試驗基地和中介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到200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提高到50%;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積

50、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適度發展高等教育。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重點扶持和區域傾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到2000年,在占全省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省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5%。(五)加速第三產業的發展四川省要繼續發展商業和生活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發展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法律服務和會計服務等新興產業,依法規范和發展金融和保險業,正確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健全資產評估、業務代理、行業協調等中介服務。到本世紀末,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2010年提高到36%。(六)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四川省將繼續依托兩市(成都,重慶),抓好兩線(成都重慶一線,江

51、油峨眉山一線),開發兩翼(川東三峽庫區和攀西、川南地區),大力發展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經濟,拓展生產力的區域布憶培育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增長點,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要加快中小城市和老工業城市建設,發展幾個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促進四川省經濟發展。具體經濟區域布局是:1成都市要建設成為西南重要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重慶市要建設成為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在四川省乃至更大范圍的經濟發展中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2兩條線(江油峨眉山、成都重慶)的沿線地區,更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建設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基地,加速工業改革、改組、改造的步伐,培育新的優勢產業,推動鄉鎮企

52、業上規模、上檔次,率先實現小康。形成比較發達的逐步延伸和拓展的經濟帶。3三峽工程的開工興建,為三峽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三峽經濟開放區要用好集中的資金,搞好開發性移民工作和對口支援,把移民開發同經濟發展、城鎮遷建、結構調整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4攀西川南地區要加快礦產、能源資源的綜合開發,加快安寧河流域農業的綜合開發,加快二灘電站建設和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水電的梯級滾動開發,成為較有實力的能源、釩鈦鋼鐵、稀土、化工基地和商品農業基地。5丘陵地區在抓好農副產品基地建設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放手發展第三產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走出一條適應區情奔小康的路子。6盆

53、周山區要下大力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發水利、礦產資源,發展林量業、畜牧業和鄉鎮企業,爭取經濟有一個突破性發展。7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強農牧業生產,提高畜牧業的商品率,發展旅游業和林果業,積極開發水電和礦產資源。要特別重視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優先發展教育、衛生,改善交通、通信條件。總之,四川省要從財政、信貸、建設項目等方面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經濟打好扶貧攻堅戰,在九五期間全省要使800萬人脫貧。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1計劃生育工作方面,到2000年全省人口要控制在億以內,2010年控制在億左右。2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方面,要重點解決住和行的問題,鼓勵儲蓄,引導消費,大力發展

54、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體育運動,增進人民體質。3拓寬就業渠道方面,要全面實施再就業工程,引導和組織農業向深度和廣度開發,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規范勞務市場,擴大勞務輸出,妥善解決城鎮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4要加強環境、生態、資源保護,建設一批環境清潔、優美的城市和生態縣,2010年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使城鄉環境有更大的改善。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保障1加快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首先必須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完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大力發展非國有、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政策扶持、法律保

55、護和輿論導向,鼓勵興辦個體、私營、股份合作企業,增加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力。2繼續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雙層經營體制,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積極發展農村經濟組織的股份合作制,逐步實現農村經濟的商品化、產業化、社會化。3以建立現代企業為目標,抓大、放小、扶優、解困,充分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并區別不同情況,對小企業采取改組、聯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形式,加快改革改組的步伐。成都市要搞好優化資本結構的試點工作,在綜合改革和結構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大的示范、帶動作用。4堅持

56、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多渠道招商引資,不斷改善進口結構,加快引進技術的消化、創新。5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和完善商品市場,培育和規范要素市場,逐步形成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生活費。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商品價格的機制,完善重要商品的儲備制度和風險基金,加強市場管理和物價監督,規范流通秩序,制止不正當競爭,發展和規范市場中介組織。6轉變政府職能,增強對經濟運行的調節能力。一是要繼續抑制通貨膨脹,把目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降下來;二是要緩解資金供求矛盾,進一步發展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業,盤活存量,用好增理,提高質量,增加總量,集中資金保重點,防止資金分散、分流;三是按照政企分開的

57、原則,把不應由政府行使的職能逐步轉給企業、市場和社會中介組織。quot;精簡、統一、效能為目標,繼續推進機構改革。7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繼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緩解社會成員收入之間差距過大的問題。運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協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8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反腐倡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逐步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健康運行;要堅持從政治、經濟、思想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確保四川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五、九五計劃所需資金及籌措可能性的分析九五期間四川省固定資產投資的調節目標為投資率32%,按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