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必考點10 文言文閱讀1. 【2021湖南省岳陽市城區初中八年級期末】課內閱讀閱讀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A北冥有魚 () B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C齊諧者,志怪者也() D亦若是則已矣 ()【答案】A.冥,
2、同“溟”;海; B.旋風; C.記載; D.這樣。【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A.北冥有魚:北海有一條魚。冥,同“溟”,海。B.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扶搖,旋風。C.齊諧者,志怪者也:齊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志,記載。D.亦若是則已矣: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是,這樣。(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其”的意義和用法異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其視下也(北冥有魚) B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C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D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虛詞用法。A.代詞,指代大鵬鳥;B.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
3、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C.代詞,指代千里馬;D.代詞,指代千里馬;故選B。(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譯文: 。【答案】當它振翅而飛時,那展開的雙翅像懸掛在天空的云。【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做到“字字落實,意譯、直譯相結合,意譯為主”。本句關鍵詞有:怒,振翅;垂天,懸掛在天空。(4)莊子筆下的“鵬”這個形象有什么特點?答: 。【答案】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解析】本題考查形象分析。根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鵬”碩大無比;根據“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4、,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鵬鳥振翅而飛,由北向南壯游南海,氣勢極大,可見“鵬”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參考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好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這只鵬鳥啊,在海水運動的時候將要飛到南海去。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齊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齊諧記載說:“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而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
5、,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中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2. 【2021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八年級期末】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選自列女傳(1)解釋加點的字。既學而歸 ( ) 孟母方績 ( )孟母以刀斷其織( ) 師事子思,遂成天
6、下之名儒( )【答案】已經 正在 用 拜師學習。【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句意為:有一次放學回家。既:已經,以后;句意為:他的母親正在織布。方:正在;句意為: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以:用;句意為:拜子思當老師。師:拜師學習。(2)翻譯。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譯文: 。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譯文: 。【答案】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 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解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7、。重點詞語:子,你;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廢,荒廢;若,像。斯,這。重點詞語:君子,有德行的人;謂,認為;知,懂得;道:法則。(3)孟母是一個怎樣的人?答: 。【答案】圍繞用孟母身體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從“自若也”可知孟子小時候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面對此情,“以刀斷其織”,并教育孟子,“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從而使“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結合“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的議論可知,孟母是一個教子有方的人。【參考譯文】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
8、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拜子思當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3. 【2021廣東省中山市八年級期末】對比閱讀。【甲】北冥有魚北冥有
9、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乙】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
10、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怒而飛( ) 志怪者也( ) 請循其本( )【答案】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記載 追溯【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句意為: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句意為: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志:記載;句意為: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循:追溯。(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譯文: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譯文: 。【答案】大鵬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
11、有三千里,它乘著風盤旋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解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擊:拍打。摶:回旋而上。扶搖:一種旋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重點詞語:子:你。非:不是。安:怎么。知:知道。之:的。(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的大鵬鳥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人們幾乎無不嘆服它的力量,贊美它的堅定。B乙文中莊子是以藝術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12、,將自己的快樂轉移到魚的情緒上。而惠子認為水中的游魚并不快樂。C甲乙兩則短文,都能體現莊子文章的風格,即雄奇浪漫的想象,恢詭譎怪的語言,而且擅長運用寓言故事,深入淺出地說明深邃的思想。D甲文寫作側重于形象思維,善用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乙文則以抽象思維為主,通過莊子與惠子的論辯,來反映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追求。【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B.理解分析不正確。根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和“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可知,惠子并不是認為水中的游魚不快樂,而是認為莊子不可能知道魚是否快樂;因此,“惠子認為水中的游魚并不快樂”理解錯誤。故選B。【參考譯文】【甲】:
13、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14、。【乙】: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解題技巧提煉】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題型一:斷句方法指導:斷句分為二種:一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二是句子內部的停頓。1、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準確,斷句也越準確。2、翻譯成現代漢語,根據現代
15、漢語的停頓,對應原句標出停頓之處。3、朗讀停頓與節奏劃分的基本方法:(1)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2)句首發語詞后要停頓;(3)句首關聯詞語后要停頓;(4)句首狀語后要停頓;(5)“古二今一”詞語之間要停頓;(6)表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8)“也”“乎”等語氣助詞后要停頓;(9)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的后面要停頓。題型二:文言虛詞和實詞方法指導:1、文言虛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4個,我們要熟記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根據這些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結合例句
16、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的相關考題。2、文言實詞。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實詞解釋的方法:(1)擴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給單個的文言字詞組詞,把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注意擴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2)積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學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字積累起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3)揣測法。有些文言字詞,用擴詞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聯系上下文揣測其意義,用這種方法時切忌脫離文本,毫無根據地隨意猜測。課外文言文雖然考查的是對課外文言詞語的理解,但是考點都在課內,它往往與已學過
17、的課文中的文言詞匯有聯系,遵循的是“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所以,在復習時,要對這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歸類整理并識記。題型三:文言句子翻譯方法指導:1、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2、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對、換、留、刪、補、調。(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以及古今意義不變的詞語等。(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只要不影響語氣
18、,就可以刪去。一些句首的發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或停頓的結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語法。題型四:內容理解與概括方法指導:形式:第一,從原文摘取信息點;第二,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個別語句的理解。內容:第一,概括選文內容;第二,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結合選文,借助文中的語句或詞語提出問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解題方法:首先,讀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盡量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關的句子再進行
19、翻譯。題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寫方法指導:一般描寫方法包括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又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這些描寫都不難,關鍵是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到那個環境中去想象,再結合自己的寫作功底,就不難寫出。要注意:文字簡練,生動形象。題型六:人物分析方法指導: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點。其中包括了對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義的評價,還有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通過描寫主人公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其性格)、側面描寫(通過描寫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
20、面、多角度,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話,要從文章出發,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語言,這樣才能保證對人物形象概括得準確;二是用語準確,符合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特點。題型七:比較探究方法指導:對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觀點、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傾向,比較寫作手法及藝術特色的異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鏈接相關資料,在比較的基礎上結合課內所學進行探究。認真分析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共同的特點,揭示一般規律。“同中求
21、異”則是從現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征。(1)求異型,首先認準“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后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容;(2)求同型,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后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確所要解釋的對象,再弄清從哪里去尋找相應的解釋;(4)綜合型,前一題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題的關鍵是循序漸進。聯系全文,整體分析,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答題時盡量用上語段原句。1. 【2021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八年級期末】課內閱讀閱讀大道之行也,回答問題。大道之行也,天下
22、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修:( ) 歸:( ) 作:( )【答案】修:培養(使得到調整、整治)。 歸:出嫁,在這里指有歸宿。 作:興起。【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講信修睦”句意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修:培養(使得到調整、整治);“女有歸”
23、句意為:女子有歸宿。歸:出嫁,在這里指有歸宿;“盜竊亂賊而不作”句意為: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作:興起。(2)把下列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譯文: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譯文: 。【答案】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不會發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行
24、:施行;為:是;公:所共有的;是故:因此;謀:奸邪之謀;閉:杜絕;興:發生;作:興起。(3)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體現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構想的理想社會,其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能與大道之行也“ ”和“ ”相對應。【答案】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語段內容,抓住相關語句來概括即可。根據“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體現了“歡樂祥和”的社會特點,表現的是無論是老人還是幼子,人們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樂、幸福;因此所對應的是“老有所終(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幼有所長(使孩子健康成長)”。【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
25、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2. 【2021北京市豐臺區八年級期末】課內閱讀閱讀小石潭記,完成下面小題。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6、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與游者相樂 不亦樂乎 安居樂業 樂此不疲B魚可百許頭 固不可徹 可歌可泣 妙不可言C斗折蛇行
27、 斗轉星移 爭奇斗艷 才高八斗D隸而從者 擇善而從 從心所欲 從者如云【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不同,逗樂/愉快/喜愛/喜愛;B.不同,大約/能夠/能夠/值得;C.不同,像北斗星那樣/星斗/比/容量單位;D.相同,跟隨;故選D。(2)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翻譯: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理解:聞水聲尋小潭,伐竹取道終見小潭,一個“尤”字既寫出了潭水的清涼,更突出了作者尋到小潭的喜悅之情。B
28、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譯: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無法看到潭水的源頭。理解:此句承接上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狗牙交錯來形容小溪的形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作者的失望之情。C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翻譯:寂靜寥落,空無一人,讓人感到心情悲涼,寒氣透骨,凄涼而幽深。理解:小潭周圍環境幽僻,少有人來,與作者貶謫后落寞的心境相契合,此前的“樂”逐漸轉化為孤寂、凄涼之情。【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和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B.“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達了作者對小石潭奇特景象的喜愛之情。本項的“表達了作者的失
29、望之情”理解錯誤;故選B。(3)小石潭記的第段和【鏈接材料】都運用了側面描寫,從兩段中各找出一處運用側面描寫的語句,并簡要分析。【鏈接材料】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獨滟滪之頂,猶渦紋瀺灂,舟拂其上以過,搖櫓者汗手死心,皆面無人色。蓋天下至險之地,行路極危之時,傍觀皆神驚,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問,據胡牀坐招頭處,任其蕩兀。每一舟入峽數里,后舟方敢續發。水勢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帥司遣卒執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則簸旗以招后船。(取材于吳船錄)注:滟滪(yn y)滟滪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瞿塘峽峽口。瀺灂(chn zhu)擬聲詞,形容水流聲。胡牀(h chung)亦作“胡床
30、”,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帥司官職名。答: 。【答案】“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寫游魚仿佛在空中游動,陽光直射水底來表現潭水的清澈透明。“搖櫓者汗手死心,皆面無人色”,通過寫舟中人的反應和感受來表現水勢怒急的特點。【解析】本題考查寫法分析。文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表面是寫魚,其實是寫水。因為水清澈見底,所以魚才能“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才能照射到水底,魚影才能布在石上,這是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魚和日光,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之狀態。鏈接材料中,寫了滟滪堆附近長江流水之險。“搖櫓者汗手死心,皆面無人色”,表面上寫船上的船夫的動作和神態,從側面表現了江水之險,連
31、這些長年在江上搖櫓劃船的船夫,行至此處,都手心出汗,心驚膽戰,面無人色,可見江水險惡,稍不留神,就可能船毀人亡。這個句子,通過搖櫓的船夫的表現的神色,從側面表現了江水“水勢怒急”的特點。【譯文】小石潭記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
32、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鏈接材料】經過十五里路程,到了
33、翟唐口,水面如席子般平靜。只有滟滪堆的頂部,還有漩渦發出瀺灂的聲音,船擦著它的上部經過,搖櫓的人手心出汗,心驚肉跳,都面無人色。大概天下最危險的地方,行路最危險的時候,從旁處看來都很心悸。我已經在船中,一切都托付給大自然吧,沒有時間過問。坐在船頭的胡床上,任船飄蕩吧。每一只船進入峽谷幾里遠后,后邊的船才敢接著出發。水勢過于急促,惟恐兩條船猝然相遇,撞到一起拆解不開啊。帥司派士兵打著旗,按次序立在山上,看到一只船平安經過,就搖旗讓后面的船跟上。3. 【2021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八年級期末】課外閱讀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唯卿最賢,人有議卿非者,何哉?”敬宗對曰
34、:“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地之大尤憾而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和眾口是非,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受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絕,親戚聽之疏,鄉鄰聽之別。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誰人面前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太宗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龍泉:寶劍名。泛指劍。(1)“人有議卿非者”中的“非”與下列“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城非不高也 B非淡泊無以明志 C以調和眾口是非 D是非木杮【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求學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含義,并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35、結合自己對詞的積累,根據語境判斷,進行比較,得出答案。人有議卿非者: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非:過失。A.句意:城墻并不是不高。非:不是;B.句意: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非:不;C.句意:去調和眾口是非。非:過失;D.句意:這不是木片。非:不是;故選C。(2)用“/”給下面語句斷句(三處)。人 生 七 尺 軀 謹 防 三 寸 舌 舌 上 有 龍 泉 殺 人 不 見 血【答案】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解析】本題考查劃分停頓。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36、本句翻譯: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軀,要謹慎對待聽到的傳言,舌頭上有龍泉劍,殺人不見血。根據句子可知,“人生八尺軀”“謹防三寸舌”屬對偶句,“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屬于對偶句;另外,文言文中若出現兩個相同的字詞,且該字詞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中間須斷開。故斷句: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3)許敬宗回答唐太宗的一番話主要表達了什么意思?答: 。【答案】對人或事物,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評價,沒有完美的;輕信是非會造成各種惡果;人難免評論別人。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由“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
37、輝”可知,對人或事物,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評價,沒有完美的;由“君聽臣受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絕,親戚聽之疏,鄉鄰聽之別”“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可知,輕信是非會造成各種惡果;由“誰人面前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可知,人難免評論別人。【參考譯文】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么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貴如油,農夫因為它滋潤了莊稼,而喜愛它,行路的人卻因為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嫌惡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對月欣賞,吟詩作賦,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丑惡的行徑
38、。無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個人滿意,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呢?我沒有用肥羊美酒去調和眾口是非,況且,是非之言本不可聽信,聽到之后,也不可傳播。君王盲目聽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殺戮;父親盲目聽信兒子的,可能要遭受誅殺;夫妻聽到讒言,可能會離棄;朋友聽信讒言,可能會斷交;親人聽到讒言,可能會疏遠;鄉鄰聽信讒言,可能會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軀,要謹慎對待聽到的傳言,舌頭上有龍泉劍,殺人不見血。哪個人在人前沒有說過別人?哪個人背后不被別人評說?”唐太宗說:“你講得很好,我會記住的!”4. 【2021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八年級期末】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趙普獨相凡十年,剛毅果斷,以天下事為己任,嘗欲除
39、某人為某官,帝不用;明日,復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諸地,普顏色自若,徐拾奏歸,補綴,復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稱職聞。又有立功當遷官者,帝素嫌其人,不與。普力請與之,帝怒曰:“朕不與遷官,將奈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刑賞者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也,豈得以喜怒專之?”帝弗聽,起,普隨之。帝入宮,普立于宮門,良久不去,帝竟從其請。【注釋】:(除)封授;(可)同意(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徐拾奏歸( ) 帝素嫌其人( )【答案】慢慢地一向,平素【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
40、等。“徐拾奏歸”的意思是:(趙普)慢慢拾起奏折回去。徐:慢慢地。“帝素嫌其人”的意思是:皇帝向來討厭那個人。素:一向,平素。(2)趙普為相,屢次進言,雖遇波折,但終究成功。你認為他成功進諫的原因有哪些?答: 。【答案】趙普不惜觸怒皇帝也要推薦賢臣,最終讓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皇帝善悟善思。【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作答。從文章敘寫的內容看,一方面是趙普為國家利益不惜觸怒皇帝也要推薦賢臣,也要讓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其敢于進諫、善于進諫是其進諫成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從“帝悟,卒可其奏”“帝竟從其請”可以看出,皇帝是一個善悟善思,能納諫之
41、人,這也是趙普進諫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參考譯文】趙普單獨擔任宰相總共十年,處事剛毅果斷,把天下事作為自己的責任。曾經想要封授某人擔任某個官職,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還是上奏此事。皇帝發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趙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補縫合,又像以前一樣上奏。皇帝醒悟,終于同意了他的奏請,后來(那個由趙普舉薦的人)果然以勝任本職工作著稱。又有立了功勞應當升官的人,皇帝向來討厭那個人,不同意升遷。趙普竭力請求(皇帝)給予升遷,皇帝發怒說:“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樣?”趙普說:“刑罰用來懲治惡人,獎賞用來酬勞立功者。刑罰與獎賞,是天下人的刑罰與獎賞,
42、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罰與獎賞啊,哪里能夠因為喜愛或討厭而獨斷!”皇帝不聽,起身,趙普跟著他。皇帝進宮,趙普站在宮門旁,許久不離開,皇帝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5. 【2021廣東省東莞市八年級期末】對比閱讀。【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正義)【乙】古之學者為已,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選自顏氏家訓)【注
43、釋】華:hu,花。登:摘取。(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的意思。文言詞句理解詞義的方法提示解釋修身以求進也參考成語法:修身養性;修身齊家;修身潔行;修心養性 但能說之也課內遷移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行道以利世也查閱詞典法:路,道路;途徑、方法;道理;學說、主張;說、談論;道家或道教;引導。(古代漢語詞典) (只填序號)【答案】修養、修行 只是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句意:修養德行以求做官。修:修養,修行。與四個成語中的“修”意思相同。句意:只是為了取悅他人,
44、向他人炫耀。但:只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也是“只是”的意思。句意: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道:常說,主張。故選。(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譯文: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譯文: 。【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古時候求學的人是為了別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來為社會謀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
45、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不懂;強:勉勵;之:的;為人:為了他人;行:推行;道:主張;利世:為社會謀利。(3)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講 論 文 章 春 華 也 修 身 利 行 秋 實 也【答案】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劃分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本句句意為:講解談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涵養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
46、比摘取秋果。“講論文章”是做學問,是比喻句的本體;“春華也”,是喻體;“修身利行”“秋實也”也是比喻句,句式與前半部分相同。要求用三條“/”斷句,故斷為: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開頭“雖有嘉肴”一句設喻類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為下文教與學關系的論述作鋪墊。B【甲】文引用兌命這樣的權威之言,有力地證明“教學相長”的觀點,強調教與學的因果關系,使道理更有說服力。C【乙】文開篇用對比手法,論述了古今學者不同的學習目的,接著用“學者猶種樹”設喻類比引出求學的真正意義。D【乙】文告訴我們求學的真正意義:可以充實自己,
47、彌補自身不足;推行主張,造福社會;可以修養德性,有利做事。【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的分析理解。B.甲文引用兌命中的話來深化強調“教學相長”這一論點。“教”與“學”并非因果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本項中“強調教與學的因果關系”說法錯誤;故選B。(5)【甲】【乙】兩文哪一篇的觀點和下面鏈接材料提到的觀點更接近?請結合具體內容說說理由。鏈接材料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健余劄記)答: 。【答案】示例:甲文的觀點更接近。甲文和鏈接材料都闡述了求
48、學問與教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兩篇文章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學習中不僅要學會思考和提問,還要學會向他人請教。【解析】本題考查材料的比較閱讀。甲文談的是“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乙文談的是“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即做學問與修身的關系;鏈接材料中“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談到“學”與“問”的關系問題,認為“學”與“問”是相互促進的;可見甲文與鏈接材料的觀點是相近的,即都認為“教學”“學問”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由此可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不能單純地“獨學”,要在與老師、學生、朋友的相互教與學中取長補短,既要“學”又要“問”,既要“學”又要
49、“教”,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答題時扣住“教與學”“學與問”的關系即可。【參考譯文】【甲】雖然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乙】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只是為了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修養德行以求做
50、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解談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修養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鏈接材料】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6. 【2021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八年級期末】對比閱讀。【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
51、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韓愈馬說)【乙】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選自唐太宗論舉賢)【注釋】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568一627):唐代官員。致治:治理國家達到大治。正:只。(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故雖有
52、名馬 故: 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 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 策之不以其道 策: 豈借才于異代乎? 豈: 【答案】因此 有時 同“飼”,喂 用馬鞭驅趕 怎么(難道)【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即可。句意為:因此即使有千里馬。故:因此。句意為: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或:有時。句意為: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食:同“飼”,喂。句意為: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策:用馬鞭驅趕。句意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豈:怎么(難道)。(2)翻譯下列句子。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譯文: 。上令封德彝舉賢
53、,久無所舉。譯文: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正確解釋。且,尚且。欲,想要。常馬,普通的馬。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安,怎么,哪里。千里,日行千里。上:皇上(唐太宗)。賢:有才能的人。(3)兩文反映的都是統治者對人才的態度,【甲】文用“ ”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對人才的態度是:“ ”。(用原文詞語填空)。【答案】千里馬 各取所長【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空一:甲文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千里
54、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空二:乙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意思是“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唐太宗對人才的態度是主張重視人才,而且用人要各取所長。(4)結合【甲】【乙】兩個文段,你認為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答: 。【答案】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客觀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社會要營造
55、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答出其中一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拓展閱讀能力。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回答。從主觀因素講,千里馬即人才要學會抓住時機,展示自己的才能,讓人充分地了解自己,必要時要毛遂自薦,不能像文中的千里馬那樣“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與常馬等”,結果只能落得個“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結局。從客觀因素講,作為統治者,要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做到“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能通其意”,這樣大量人才才會被挖掘出來,才能做到利國利民。【譯文】甲: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
56、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乙: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賢能的人,過了很久,封德彝也沒有舉薦一個人,太宗責問
57、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自古治理國家達到大治的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憂慮自己不能辨識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地走了。1. 【2021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八年級期末】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
58、同。(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大道之行/復前行 B故人不獨親其親/故人不獨親其親C是謂大同/是非木柿 D講信修睦/僧慕金重修【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A.行:施行/走;B.親:以為親/父母;C.是:這/這;D.修:培養/修建。故選C。(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譯文: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譯文: 。【答案】(對于)財物,(人們)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為想要據為己有。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生發,
59、盜竊、作亂和害人的事情不會興起。【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惡,厭惡。于,在。重點詞:是故,因此。閉,杜絕;興,發生。作,興起。(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同社會中,社會管理者通過選舉產生,由品德高尚的人、有能力的人擔任。B只要社會成員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彼此互信互愛,就能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C在大同社會,人人都能得到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D本文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B.從文中可看出,實現大同社會理想并不只是關系良好、互信互愛這些條件。故
60、選B。【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反對把財物棄置于地的浪費行為,不是為了占為己有;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這叫做理想社會。2. 【2021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八年級期末】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