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實驗技術》實驗指導書_第1頁
《水工程實驗技術》實驗指導書_第2頁
《水工程實驗技術》實驗指導書_第3頁
《水工程實驗技術》實驗指導書_第4頁
《水工程實驗技術》實驗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福建工程學院實驗指導書課程名稱:水工程實驗技術學 院: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專業、班級: 給排水實驗一自由沉降實驗實驗二絮凝沉淀實驗實驗三混凝實驗實驗四靜態活性炭吸附試驗實驗五離子交換實驗實驗六活性污泥性能參數的測定實驗實驗七曝氣設備清水充氧性能測定實驗實驗八折點加氯消毒實驗實驗成績課內評分20%實驗報告評分80%合計 得分內容及 格式15數據處理 及結果30圖表及 曲線15分析及 討論30其他10、實驗目的實驗一自由沉降實驗(1)掌握顆粒自由沉淀試驗的方法;(2)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規律, 曲線(刀u曲線)、去除率時間曲線(根據試驗結果繪制自由沉降曲線。去除率沉速丁t曲線)和未被去除顆粒百分比

2、沉速曲線(Pu曲線)。二、實驗原理濃度較稀、粒狀顆粒的沉淀屬于自由沉淀。自由沉淀的特點是:沉降過程中顆粒互不干擾、等速下沉、沉速在層流區符合Stokes公式。P)懸浮物去除率的累積曲線計算:=(1-Po)- 上dPo Uo其中:Y總去除率P0、P未被去除顆粒的百分比Us、 U0沉淀速度實驗用沉淀柱進行,如圖 3-1。初始時,沉淀時間為0,懸浮物濃度為Co,去除率中0。設水深為H (實驗時為水面到取樣口的垂直距離),在ti時間能沉到H深度的最小顆粒di的沉速可表示為:ui二旦。 ti實際上,沉淀時間ti內,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顆粒是由兩部分顆粒組成,即沉速us ui的那部分顆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時,

3、顆粒沉速us ui的顆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這部分顆粒雖然粒徑很小,沉速 us ui ,但這部分顆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勻分布在整個柱內,因此,只要在水面一下,它們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時間小于或等于沉速 所用的時間ti,則這部分顆粒能從水中被去除。Ui的顆粒由水面降至池底在ti時間,取樣點處實驗懸浮物濃度為 G,沉速us之ui的顆粒的去除率:Co -Cid Ci-I -CoCo=1 - P,其中,P =宜表示未被去除的顆粒所占的百分比。Co, C C CCc繪制Pu關系曲線,可知AP = P - P2 =一2 , PP是但選擇的顆粒沉速 Co Co Co由U1降至U2,即顆粒粒徑有di減到d2時

4、,此時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徑在did2間的那部分顆粒的百分比。當&P無限小時,dP代表了小于di的某一粒徑d占全部顆粒的百分比。這些顆粒能Ui的顆粒沉到柱底的條件是:顆粒由水中某一點沉到柱底所用的時間,等于或小于具有沉速 由水面沉至柱底所用的時間,即滿足:uxuix HE 一, uxui由于自由沉降顆粒均勻分布,即為等速沉淀,因此沉速us ui的顆粒只有在水深 x以內才能沉到柱底,因此沉到柱底這部分顆粒,占這種顆粒粒徑的百分比為,同一粒徑顆粒的H去除率為 三=叢,令u0=ui, us=ui,則土 =%。H uiHu0由上述分析,dR反映了具有Us的顆粒占全部顆粒的百分比,而 上 則反映了在設計

5、沉速u0uo前提下,具有沉速us u0的顆粒去除量占本顆粒總量的百分比,則上dP反映了設計沉速uouo時,具有沉速為Us的顆粒所能被去除的部分占全部顆粒的比率。P這部分沉速us uo的顆粒的去除率為: = 1fdPo u。P)顆粒的總去除率:=(1-P0)-曳dPo uo工程中常用去除率公式:=(1 - Po) - usPuo三、實驗裝置與設備1、沉淀裝置:包括有機玻璃沉淀柱、儲水箱、水泵、攪拌裝置和配水系統等。2、秒表。3、測定懸浮物的設備:濁度儀,燒杯等。4、實驗用水采用自來水和硅藻土配置。四、實驗步驟及記錄1、將一定量的硅藻土投入到配水箱中,開動攪拌機,充分攪拌混合,注意混合后濁度不 可

6、太高,以保證滿足自由沉淀的要求。2、取水樣100ml (測定初始懸浮濃度為 Co),并且確定取樣管內取樣口位置(本次實驗 取二個取樣口)。3、啟動水泵將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攪拌機,并且記錄高度值Ho,此時沉淀時間t=o。開動秒表,開始記錄沉淀時間to4、觀察懸浮顆粒沉淀特點、現象。5、當沉淀時間t為5、10、20、30、60、80、120分鐘時,在每個取樣口分別取水100ml兩次,用濁度儀測定懸浮物濃度 (CgCt2),記錄數據,計算時取兩者的平均值 ct =Ct1 +Ct2 2(實驗指標水樣懸浮物濃度用濁度替代)6、注意:每次取樣應先排出取樣口中的積水,減少誤差,在取樣前和

7、取樣后皆需測量沉H H淀管中液面至取樣口的高度 Hg Ht2,并記錄數據,計算時取二者的平均值Ht=H12,27、實驗記錄用表。顆粒自由沉淀實驗原始記錄原水記錄濁度C。:水溫:pH值:靜沉時間水樣編號濁度 Ct ( NTU )沉淀圖度Ht (m)510203060120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小組成員使用儀器設備基本參數五、實驗結果整理和分析.基本參數整理實驗日期:水樣性質及來源:沉淀柱直徑:d= mm柱高:H= m水溫: C原水濁度:C0NTU繪制沉淀柱草圖及管路連接圖.實驗數據整理及分析(1)未被去除懸浮物百分比:P = M100%C0C0- 原水濁度,NTU;Ci 沉淀時間t后,水樣濁度,NTU

8、._ H;(2)相應顆粒譏速:ui = mm/sti原始數據整理沉淀高度H (cm)沉淀時間t (min)0510203060120取樣編號水樣7蟲度Ci (NTU)計算用7或度(NTU )未被去除顆粒百分比Pi顆粒沉速ui (mm/s)(3)以顆粒沉速 ui為橫坐標,以 Pi為縱坐標,在坐標紙上繪制 Pu關系曲線。U P(4)應用工程公式 刈=(1-P0)+s,利用圖解法列表計算不同沉速時,濁度的去除U0率Y。濁度去除率Y的計算序號uo ( )Po (Pi)1- Po PUsUs叱工 Us dPZ us APUo小Z Us,APn =(1 B)+-s Uo012(5)以 仍縱坐標,分別以u、

9、t為橫坐標,繪制 刀u,t關系曲線。.比較兩個不同取樣口(沉降高度)的水樣繪制的曲線差別。六實驗結果討論1、自由沉淀實驗的取樣口高度該如何選擇?2、本實驗中哪些因素對實驗結果影響較大,該如何改進?3、繪制自由沉降曲線的意義?C C4、按照公式n =Lx:100%計算不同沉淀時間t的沉淀效率“,并繪制刀u, rCot關系曲線,和本次實驗的結果對照分析,指出上述兩種整理方法的適用條件。實驗二絮凝沉淀實驗一、實驗目的(1)掌握絮凝沉淀的實驗方法。(2)通過實驗加深對絮凝沉淀概念、特點的理解。(3)能夠利用實驗數據繪制絮凝沉淀曲線,并學會通過曲線求某一深度的顆粒總去除率。二、實驗原理懸浮物濃度不太高,

10、一般在 50500mg/I范圍的顆粒沉淀屬于絮凝沉淀。絮凝沉淀的特點是沉淀過程中由于顆粒互相碰撞,凝聚變大,沉速不斷加大,因此顆粒 沉速實際上是變化的。我們所說的絮凝沉淀顆粒沉速,是指顆粒沉淀平均速度。在平流式沉 淀池中,顆粒沉淀軌跡是一曲線,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線運動。在沉淀池內顆粒去除率不 僅與顆粒沉速有關,而且與沉淀有效水深有關。因此沉淀柱不僅要考慮器壁對懸浮物沉淀的 影響,還要考慮柱高對沉淀效率的影響。靜沉中絮凝沉淀顆粒去除率的計算思路與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自由沉淀采用累積曲線計算法,而絮凝沉淀采用的是縱深分析法,顆粒去除率按下式計算:HHHn=T H(TL t) H(T 2

11、- Tl)H-( Tn - Tn)H 0H 0H 0計算如圖2-1所示。去除率同分散顆粒一樣,也分成兩部分。(1)全部被去除的顆粒這部分顆粒是指在給定的停留時間(如圖2-1中t0),與給定的沉淀有效水深(如圖 2-1中H = H)時,兩直線相交點等去除率線的刀值,如圖中的 生。即在沉淀時間t=t,沉降He有效水深H=H0時,具有沉速u之up =-0的顆粒能全部被去除,其去除率為.to圖2-1絮凝沉淀等去除率曲線(2)部分被去除的顆粒同自由沉淀一樣,懸浮物在沉淀時雖說有些顆粒較小,沉速較小,不可能從池頂沉到池h. H -底,但是在池底中某一深度下的顆粒,在滿足條件即沉到池底所用時間二 三一0時,

12、這部分UxU0He顆粒也就被去除掉了。當然,這部分顆粒是指沉速u0的那些顆粒,這些顆粒的沉淀效率t0也不相同,也是顆粒大的沉降快,去除率大一些。其計算方法、原理與分散顆粒一樣,這里hhHn是用Pt+-)+ (%節K)十二十(%+n %/)替了分散顆粒中的H 0H 0H 0/%dP。其中,7七-書=所反映的就是把顆粒沉速由U0降到5時,所能夠去除0 U0的那些顆粒占全部顆粒的百分比。這些顆粒在沉淀時間t0時,并不能全部沉到池底,只有符合條件tsW0的那部分顆粒能沉到池底,即 區M生,故有出=2。同自由分散沉淀一樣,Us U0U0 H0由于Us為未知數,故采用 上二來代替生,工程上多采用等分 4t

13、而刈丁布間的中間水深 H TOC o 1-5 h z H 0U0代替hi,則 且 近似地代表了這部分顆粒中能夠沉到池底的顆粒所占的百分數。上H0H0()而-“T+)就是沉速為Us Mu U0的這些顆粒的去除量所占全部顆粒的百分比,以此類h推,式匯d(t而)就是Us Mu。的全部顆粒的去除率。H0三、主要的實驗儀器設備1、沉淀裝置:包括有機玻璃沉淀柱、儲水箱、水泵、攪拌裝置和配水系統等。2、秒表。3、測定懸浮物的設備:濁度儀,燒杯等。4、實驗用水采用自來水和硅藻土配置。四、步驟及記錄1、將配制好的實驗用水倒入水池進行攪拌,待攪勻后取樣測定原水的濁度。2、開啟水泵,打開水泵的上水閥門和各沉淀柱的上

14、水管閥門。3、依次向各沉淀柱內進水,當水位達到溢流孔(或指定液面刻度),關閉進水閥門,同時記錄沉淀時間。各沉淀柱的沉淀時間分別為10、20、40、60、80min。4、當達到各柱的沉淀時間時,在每根柱側上四個取樣閥,自上而下地依次取樣,測定水 樣的濁度。5、記錄數據。絮凝沉淀實驗記錄表實驗日期:水樣濁度 NTU柱號沉淀時間(min)取樣點編號濁度(NTU )取樣點有效水深備注1101-11151-2801-3451-4102202-11152-2802-3452-4103403-11153-2803-3453-4104604-11154-2804-3454-4105805-11155-2805

15、-3455-410五、成果整理(1)實驗基本參數實驗日期: 水樣性質及來源: 人工配制水樣沉淀柱直徑:柱高:水溫: c原水濁度: NTU(2)實驗數據整理將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并計算各取樣點的去除率 各取樣點懸浮物去除率刈值計算表取樣深度12345102040608010cm45cm80cm 115cm(3)以沉淀時間t為橫坐標,以深度為縱坐標,將各取樣點的去除率填在各取樣點的坐標上, 如圖2-2所示。圖2-2絮凝沉淀柱各取樣點去除率(4)在上述基礎上,用內插法,繪出等去除率曲線。3以10%為一間距,如25%、35%、45%。(5)選擇某一有效水深 H,過H做x軸平行線,與各去除率線相交,再根據

16、公式計算不同沉 淀時間的總去除率。(6)以沉淀時間t為橫坐標,”為縱坐標,繪制不同有效水深H的t關系曲線,及“u曲線。六思考題1、兩種不同性質的污水經絮凝沉淀實驗后,所得同一去除率的曲線的曲率不同,試分析 討論。2、絮凝沉淀與自由沉淀有何不同,實驗方法有何區別?3、實際工程工程中,哪些沉淀屬于絮凝沉淀?請舉三個例子。實驗三混凝實驗、實驗目的(1)通過實驗確定實驗水樣的最佳投藥量;(2)觀察絮體(俗稱磯花)的形成過程及混凝沉淀的效果,從而加深對混凝理論的理解。、實驗原理水中粒徑小的懸浮物以及膠體物質,由于布朗運動,膠體顆粒間的靜電斥力和膠體表面 的水化作用,使得膠粒具有分散穩定性,因此水中的膠體

17、顆粒不能靠自由沉淀去除。向水中投加混凝劑后,由于如下原因:混凝劑水解提供大量正電荷,中和膠體顆粒表 面負電荷,從而降低顆粒間的排斥能峰,降低膠粒的E電位,實現膠粒“脫穩”;產生吸附架橋作用,促進膠體的凝聚;網捕、卷掃作用。從而使膠體顆粒脫穩、相互碰撞、凝聚, 形成絮凝體(磯花),然后通過沉淀去除。從膠體顆粒變成較大的磯花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研究方便一般分為混合和反應兩個 階段。混合階段主要是原水和混凝劑快速均勻混合,一般來說,該階段只能產生肉眼難以看 見的微絮凝體;反應階段主要是微絮凝體相互碰撞,凝并不斷變大的過程,該階段絮體不斷 長大形成較大較密實的磯花。混合和反應需要消耗能量,速度梯度G

18、值能反映單位時間單位體積水消耗能量的大小,通過控制速度梯度 G來控制混合和反應的條件。 一般情況,混合階段的G值應大于300500s-1, 時間不超過 30s, G值越大混合時間越短,以保證快速均勻混合。反應階段的G值平均為 TOC o 1-5 h z 2070s-1,時間為1530min,隨著磯花逐漸增大, G值宜逐漸降低,在實際設計中反應階段G值,開始時可采用100s-1左右,結束時采用 10s-1左右。混合或反應的速度梯度 G值計算式:G =其中:P 混合或反應設備中水流所消耗的功率,W;V 混合或反應設備中水的體積,m3;科一一水的動力黏度。本次實驗采用機械攪拌。攪拌設備是垂直軸上裝設

19、的兩塊槳板,槳板消耗的功率為:4g(24其中:L 槳板長度,m;r2一槳板外緣旋轉半徑,m;r1一一槳板內緣旋轉半徑,m;3相對于水的槳板旋轉角速度,采用0.75倍軸轉速,r/s;P水的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9.81m/s2;Cd 阻力系數,取決于長寬比。阻力系數Cdb/L18Cd1.101.151.191.291.402.00、實驗設備及藥品1、實驗器材及設備(1)六聯攪拌器,1臺;(2)濁度儀,1臺;pH 計,1 臺。溫度計,1根。1000mL 量筒,1 個;1000mL 燒杯,6 個;150mL 燒杯,6 個;5mL移液管,1個;2mL移液管,1個;1mL移液管,1個;醫用針筒

20、,2個;洗耳球,2個;(1) 1%濃度硫酸鋁Al 2(SO4)3溶液。 四、實驗步驟.測定原水的濁度及 pH值。.用1000ml量筒分別取6個水樣至6個1000mL燒杯中。注意:取水樣要攪拌均勻,以盡 量減少取樣濃度上的誤差。.在6個水樣中分別加入 0.25、0.5、1.0、1.5、2.5、4.0ml 1%濃度的A12(SO4)3溶液。.將燒杯置于六聯攪拌器上,先調轉速為快速攪拌200rpm,啟動儀器,然后加藥,同時開始計時,快速攪拌時間為1min;調整轉速為70rpm ,攪拌時間5min ;然后轉速為50rpm ,攪拌時間10min ;關閉攪拌器,靜沉 15min。.注意:加藥時,在攪拌器第

21、一次加藥后,用蒸儲水沖洗加藥試管 2次。關閉攪拌器后, 靜沉時不要移動水樣。.攪拌過程中,注意觀察并記錄“磯花”形成的過程,“磯花”形成的快慢、外觀、大小、密實程度、下沉快慢等。.靜沉15min后,用醫用針筒在 6個水樣中依次取出約 100mL的上清液,置于150mL燒 杯中。測定上清液的濁度及pH值,并記錄至表格中。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實驗原始記錄表混凝劑名稱混凝劑濃度原水溫度原水pH值原水濁度水樣體積實驗設備參數水樣編號123456投藥量mlmg/l剩余濁度沉淀后pH值實驗小組人員實驗時間六、實驗結果整理和分析.以投藥量為橫座標,以剩余濁度為縱座標,繪制投藥量-剩余濁度曲線圖。.根據混確定

22、混凝藥劑的最佳投藥量和最佳適用范圍。七、注意事項1、加藥的藥液量少時,可摻點蒸儲水搖勻,以免試管上沾的藥液過多,影響投藥量的精確 度。2、移取燒杯中的沉淀水上清液時,要用相同的條件取,不要把沉下去的磯花攪起來。 八、思考題.在混凝實驗中應注意哪些操作方法,對混凝效果有什么影響。.為什么投藥量最大時,混凝效果不一定好?.根據實驗結果以及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簡述影響混凝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參考本實驗寫出確定最佳 pH值的實驗步驟。實驗四靜態活性炭吸附實驗、實驗目的(1)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藝及性能,并熟悉整個過程的操作。(2)掌握用間歇法確定活性炭處理污水設計參數的方法。、實驗原理

23、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體表面對水中一種或多種物質的吸附作用,以達到凈 化水質的目的。活性炭對水中所含雜質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現象,也有化學吸著作用。有一些被吸附物 質先在活性炭表面上積聚濃縮,繼而進入固體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間被吸附,還有一些特殊物 質則與活性炭分子結合而被吸著。當活性炭對水中所含雜質吸附時,水中的溶解性雜質在活性炭表面積聚而被吸附,同時 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質由于分子的運動而離開活性炭表面,重新進入水中,即在吸附的同時存 在解吸現象。當吸附和解吸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時,稱為吸附平衡,此時被吸附物質在溶液中 的濃度稱為平衡濃度。這時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間的溶質濃度,具有一定的

24、分布 比值。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e表示如果在一定壓力和溫度條件下,用m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質,被吸附的溶質為x毫克,則單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質的數量qe即為吸附容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容量qe表示。x V(C0-Ce) qe 一 m m式中:qe 活性炭吸附量,即單位重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質重量mg/g;x 被吸附物質重量, mg;m活性炭投加量,g;V 水樣體積,L;Co、Ce 分別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時污水中的物質濃度,mg/Loqe的大小除了決定于活性炭的品種之外,還與被吸附物質的性質、濃度、水的溫度pH值有關。qe在溫度一定的條件下, 活性炭吸附量隨被吸附物質平衡濃度的提

25、高而提高,兩者之間的變化曲線稱為吸附等溫線,通常用費蘭德利希( FreundLich)經驗式加以表達:1qK Cen式中:qe活性炭吸附量,mg/g;Ce被吸附物質平衡濃度,mg/L ;K、n 與活性炭種類、溫度、被吸附物質性質有關的常數,n1。通常用圖解方法求出 K, n的值.為了方便易解,往往將上式變換成線性對數關系式:1lg qe = lg K - lg Ce n通過吸附實驗測得 qe、Ce相應值,繪制到對數坐標紙上,得到直線,即可求得斜率為截距為lgK,則可求得活性炭的等溫吸附線的系數K, n,并可以繪制出活性炭吸附等溫線。三、使用設備及儀器:.恒溫振蕩器;.電子天平,精度 0.000

26、1g;.分光光度計;.溫度計;. 250ml三角燒瓶8個,100ml燒杯8個,移液管,漏斗,漏斗架,濾紙。.實驗用水:亞甲基藍溶液。四、實驗步驟(1)活性炭的準備將活性炭粉末,用蒸儲水洗去細粉,并在105c溫度下烘至恒重。(2)繪制亞甲基藍溶液標準曲線。配置10mg/L亞甲基藍標準溶液 100ml:取1mg亞甲基藍粉末溶于水中, 用100ml 容量瓶定容至 100ml。在不同波長 入下,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值A,確定吸光度和波長之間的關系kA。確定產生最大吸光度時的波長儲ax,即為實驗用波長(660nm)。取0ml、2ml、6ml、10ml、14ml、18ml、22ml的亞甲基藍標

27、準溶液,用比色管定 容到25ml,用分光光度計測得吸光度。繪制吸光度和亞甲基藍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曲線,即標準曲線。(3)配置實驗用100mg/L濃度亞甲基藍溶液 1L:取100mg亞甲基藍粉末溶于水中,用1000ml容量瓶定容至1L。(4)在8個250mL的三角燒瓶中分別投加 0、10、20、40、60、80、100、120mg粉末狀活性炭,再分別加入 100mL亞甲基藍溶液。(5)測定水溫(25C),將三角燒瓶放在振蕩器上震蕩,計時震蕩1h。(6)將震蕩后的水樣用漏斗和濾紙過濾,濾出液 50mL,(過濾到50mL比色管中,注意初濾液約10mL左右倒掉)。(7)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濾出液的吸光度。

28、(6)在標準曲線上查出對應的亞甲基藍濃度。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標準曲線實驗記錄初始記錄:標準溶液濃度:mg/l溫度:加入標準溶液量(ml)02610141822測定吸光度A靜態活性炭吸附的原始記錄初始記錄溫度:C,亞甲基藍溶液濃度:mg/l ,溶液體積:ml活性炭性能參數活性炭投加量(mg)01020406080100120吸光度A使用儀器設備參數小組實驗人員六、實驗數據整理及分析:.亞甲基藍溶液標準曲線的繪制(1)實驗數據整理標準曲線實驗記錄整理初始記錄:標準溶液濃度:mg/l溫度:加入標準溶液量(ml)0261014182230亞甲基藍溶液濃度 C (mg/l)測定吸光度A修正吸光度A(

29、2)以亞甲基藍溶液濃度 C為橫坐標,修正后吸光度 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AC 曲線。.繪制吸附等溫線(1)實驗數據整理,根據修正吸光度 A在標準曲線上查得對應的亞甲基藍溶液濃度Ce,計算亞甲基藍的吸附量 qe,分別計算lgCe, lgqe。靜態活性炭吸附的實驗數據整理初始亞甲基藍溶液濃度 Co:mg/l溶液體積V :L活性炭里m (mg)o1020406080100120吸光度A修正吸光度A吸附后亞甲基藍溶液濃度 Ce (mg/l)活性炭吸附容量:V(Co -Ce) qe =(mg/g)mlgCelgqe(2)繪制lgqelgCe關系曲線,其斜率為 -,截距為lgK,求得n和K。n七、思考

30、題1、吸附等溫線有什么現實意義,作吸附等溫線時為什么要用粉狀炭?2、活性碳投加量對于吸附平衡濃度的測定有什么影響,該如何控制?3、實驗結果受哪些因素影響較大,該如何控制?實驗五離子交換實驗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的測定實驗一、實驗目的.加深對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的理解。.掌握測定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的方法。二、實驗原理離子交換軟化法在水處理工程中有廣泛的應用。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使用也很普遍。 如表4-1所示,以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交換樹脂為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性能參數很 多,其中交換容量是交換樹脂最重要的性能,它能定量地表示樹脂交換能力的大小。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

31、的性能參數表樹脂類型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交換樹脂項目參數或描述項目參數外觀棕黃至棕褐色球狀顆粒下限粒度1%功能基團磺酸基濕視密度0.770.87g/ml含水量45-53%濕真密度1.24 1.28g/ml體積全交換容量1.0mmol/ml 或 2.0 eq/L有效粒徑0.400.60mm范圍粒度(0.3151.25mm) 95%磨后圓球率90%主要用途所有水處理的軟化、除鹽系統。樹脂交換容量在理論上可以從樹脂單元結構式粗略地計算出來,以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交換樹脂為例,其單元結構式見圖4-1所示:單元結構式中共有8個C原子、8個H原子、3個O原子、1個S原子,其分子量等于 8x12.011+8

32、x1.008 +315.9994+1 父32.06 = 184.2 ,只有強酸基團磺酸基一 SO3H中的 H 遇水電離形成H+離子可以交換,即每184.2g干樹脂只有1g可交換離子。所以,每克干樹脂具 有可交換離子1/184.2 = 0.00543e= 5.43me。扣除交聯劑所占份量(按 8%重量計),則強酸干樹 脂交換容量應為5.43 92/100=4.99 me/g。此值與實際測量值差別不大。0.01 7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規定為4.2 me/g (干樹脂)。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測定前需經過預處理,即經過酸、堿輪流浸泡,以除去樹脂表面 的可溶性雜質。測定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

33、容量常采用堿滴定法,用酚酬:作指示劑,按下式計 算交換容量:一 N V, 一一一父固體含量 me/g (干氫樹脂)式中N NaOH標準溶液的摩爾濃度;V NaOH標準溶液白用量,ml;W 樣品濕樹脂重,go三、實驗設備與用具1、電子分析天平,精度 0.0001g。2、烘箱1臺。3、干燥器1個。4、250mL三角燒瓶2個、10mL移液管2支。5、堿式滴定臺1套。四、實驗步驟及記錄.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預處理取樣品約10g以2N硫酸(或1N鹽酸)及1NNaOH輪流浸泡,即按酸堿酸堿酸順序 浸泡5次,每次2h,浸泡液體積約為樹脂體積的 23倍。在酸堿互換時應用 200ml去離子水進 行洗滌。5次浸

34、泡結束后用去離子水洗滌至中性。.測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固體含量。稱取雙份1.0000g的經過預處理的樹脂樣品,將其中一份放入105110c烘箱中約2個小時,烘干至恒重后放入氯化鈣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重,記錄干燥后的樹脂重。固體含量=干燥后的樹脂重 /樣品重X100%.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的測定將一份1.0000g的樣品置于250ml三角燒瓶中,投加0.5NNaCl溶液100mL搖動5分鐘,放置 2h后加入1%酚儆指示劑3滴,用標準0.10000NNaOH標準溶液進行滴定, 至呈微紅色15秒不褪, 即為終點。記錄NaOH標準溶液的濃度及用量。五、實驗原始記錄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

35、量測定原始記錄樣品濕機W旨重W (g)干燥后的樹脂重 W1(g)NaOH標準溶?濃度N (mol/l)NaOH標準溶液的用量 V (mL)六、實驗數據整理和分析.根據實驗測定數據計算樹脂固體含量。樹脂固體含量=W1 100%W.根據實驗測定數據計算樹脂交換容量。 一 N *V樹脂交換谷量:E = 二目“ me/ g川h固體含量七、思考題1、測定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交換容量為何用強堿液NaOH滴定?2、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預處理的目的是什么?為何要按酸-堿-酸-堿-酸順序浸 泡樹脂?3、寫出本實驗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實驗六活性污泥性能參數的測定實驗、實驗目的(1)加深對活性污泥性能,特別是污

36、泥活性的理解。(2)掌握活性污泥幾個主要性能指標的測定方法。二、實驗原理活性污泥是人工培養的生物絮凝體,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機物組成的。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也有些可利用無機物質)的能力,顯示出生物化學活 性。在生物處理廢水的設備運轉管理中,除用顯微鏡觀察外,下面幾項污泥性質是經常要測 定的。這些指標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們與剩余污泥排放量及處理效果等都有密切關系。污泥沉淀比(SV%) 指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內靜置30分鐘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體積占原混合液的體積百分率。污泥濃度(MLSS)指單位體積曝氣池混合液中所含污泥的干重,即混合液懸浮固體 濃度,單位為g/L。污泥指數

37、(SVI)污泥容積指數,指曝氣池混合液經30分鐘靜沉后,1g干污泥所占容積,單位為 mg/Lo SVI值能較好的反映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一般SVI在100左右為宜。c SV(%)SVI =父10 (mg/L)MLSS污泥灰分一一干污泥經灼燒后(600 C)剩下的灰分。污泥灰分=灰分質量干污泥質量100%揮發性污泥濃度(MLVSS) 一指單位體積曝氣池混合液中所含揮發性污泥的干重,即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單位為 g/LoMLVSS =干污泥質量-灰分質量100父1000 (g/L)在一般情況下,MLVSS/MLSS的比值較固定,對于生活污水處理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其

38、比值常在0.75左右。三、實驗裝置與設備1、過濾裝置1套(包括漏斗1個,漏斗架1個,燒杯1個,定量濾紙若干,玻璃棒 1個);2、秒表1個;3、100ml量筒1個;4、500ml燒杯2個;5、增期數個;6、分析天平1臺;7、烘箱1臺;8、馬弗爐1臺四、實驗步驟及記錄1、污泥沉降比(SV%)的測定 用100ml量筒在曝氣池中取混合均勻的泥水混合液體積( V) 100ml,靜置,并同時開 始計時;30分鐘后,記錄污泥體積 V2 (ml);沉降后污泥體積V與原混合液體積(100ml)之比即為污泥沉降比;2、污泥濃度(MLSS)的測定將濾紙放在105c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稱量并記錄W1;將該濾紙放在漏斗上

39、,將測定過污泥沉降比的100mL量筒內的污泥全部倒人漏斗,過濾,用蒸儲水沖洗量筒,水也倒人漏斗;過濾后,將載有污泥的濾紙移入烘箱(105 C)中烘干至恒重,稱量并記錄 W2;、活性污泥灰分的測定瓷塔蝸放在馬弗爐(600 C)中烘干至恒重,稱重并記錄 W3;將經過步驟后的污泥和濾紙一并放入瓷塔期中,先在普通電爐上加熱碳化,然后放入馬弗爐內(600C)中燒40分鐘,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內冷卻,沉重并記錄Wd;、實驗記錄用表。活性污泥性能參數測定實驗原始記錄混合液體積V100 ml靜沉30min后污泥體積Vml濾紙質里W1g濾紙+污泥質量W2g瓷塔期質量W3g瓷塔期+濾紙+灰分質量W4g實驗時間實驗地點

40、小組成員使用儀器設備基本參數五、實驗結果整理和分析.基本參數整理實驗日期:混合液來源:混合液體積:V=100 mL.實驗數據整理及分析(1)污泥沉降比(SV%) : SVV2M100% V(2)干污泥質量 =W2 -W1 (g),W2 -W1(3)污泥濃度(MLSS) : MLSS =-X1000(g/L)V(4)污泥指數(SVI): SVI 平310 (mg/L) MLSS(5 )灰分質量=W4 -W3 -Wi (g)(6)污泥灰分*地100% W2 -W1 (W2 -W1 ) _ (W4 -W3 -Wj(7)揮發性污泥濃度(MLVSS): MLVSS =2143 x 1000 (g/L)V

41、六實驗結果討論1、通過實驗測定的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標,判斷活性污泥的性能。2、活性污泥的各項性能指標有什么意義。3、試論述影響活性污泥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實驗七曝氣設備清水充氧性能測定實驗一、實驗目的(1)加深理解曝氣充氧的機理及影響因素(2)掌握曝氣設備清水充氧性能測定的方法。(3)測定曝氣設備的氧的總轉移系數KLa(20)0二、實驗原理曝氣是人為的通過一些設備向水中加速傳遞氧的過程。常用的曝氣設備分為機械曝氣和 鼓風曝氣兩大類。無論哪種曝氣設備,其充氧過程均屬于傳質過程,氧傳遞機理為雙膜理論, 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氣液兩相接觸界面兩側存在著氣膜和液膜,它們處于層流狀態,氣體分 子從氣相主體以分子

42、擴散的方式經過氣膜和液膜進入液相主體,氧轉移的動力為氣膜中的氧 分壓梯度和液膜中的氧的濃度梯度,傳遞的阻力存在于氣膜和液膜中,而且主要是存在于液 膜中。曝氣系統的理論充氧能力是指標準狀態下(20 C, 1.01 xi05Pa),水中氧濃度為 0的條件下,曝氣系統向清水傳輸氧的速率,氧轉移系數KLa(20)。它的倒數單位是時間,表示將滿池水從溶解氧為0沖到飽和值時所需要的時間,因此KLa(20)是反映氧傳遞速率達一個重要指標。影響氧轉移的因素有曝氣水水質、曝氣水水溫、氧分壓、氣液之間的接觸面積和時間、 水的絮流程度等。在實驗中,這些條件對充氧性能都有影響,以此需要引入壓力和溫度修正 系數。氧轉移

43、的基本方程式為:dC =0。)dtKLaDl AXl V dC3式中 放體中溶解氧儂度變化速率,kgO2/ (m h);dtCs液膜處飽和溶解氧濃度,mg/L ;Cb液相主體中溶解氧濃度,mg/L ;KLa氧總轉移系數,1/h;Dl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擴散系數;A 氣液兩相接觸界面面積,m2 ;Xl 液腺厚度,m;V 曝氣液體容積,m3。由于液膜厚度Xl及兩相接觸界面面積 A很難確定,因而用氧總轉移系數KLa值代替。KLa值與溫度、水絮動性、氣液接觸面面積等有關。它指的是在單位傳質動力下,單位時間內向 單位曝氣液體中充入氧量,它是反映氧轉移速度的重要指標。整理得到曝氣設備氧總轉移系數KLa值計算式

44、,即1 , Cs -Cln -t 0Cs Ct式中Cs 曝氣筒內液體飽和溶解氧濃度,mg/L;Co 曝氣初始時,曝氣筒內溶解氧濃度(一般取T=0時,Co=0mg/L), mg/L;Ct t時刻曝氣筒內溶液溶解氧濃度,mg/L;t曝氣時間,min。曝氣設備充氧性能測定實驗,主要有是間歇非穩態法和連續非穩態法兩種。目前常用的是 間歇式非穩態法,即向池內注滿所需水后,將待曝氣的水用無水亞硫酸鈉為脫氧劑,氯化鉆為催化劑,脫氧至溶解氧為0后開始曝氣,曝氣后每隔一定時間t測定水中溶解氧濃度,水中 C-CnCs -C溶解氧濃度為時間t的函數,然后可以通過計算公式計算KLa值,也可以以ln0為縱坐標,t為橫坐

45、標,繪制直線,通過圖解法求得直線斜率即為KLa值。三、主要的實驗材料及儀器設備1、無水亞硫酸納;2、氯化鉆;3、1000mL 量筒;4、水桶;5、分析天平;6、曝氣裝置;7、溶解氧測定儀。四、步驟及記錄1、用1000mL量筒稱量5L水至水桶內,記錄體積 V;2、用溶解氧測定儀測定水中的溶解氧濃度,記錄 DO3、計算加藥量:桶內溶解氧含量:G = DOV脫氧劑投加量(無水亞硫酸鈉)根據反應方程式2Na2so3 +O2 =2Na2so4 ,投加量g =(1.1 1.5)父8 G (g)(結晶水亞硫酸鈉)根據反應方程式2Na2sO3 7H2O + O2 =2Na2sO4,投加量g =(1.1 1.5

46、) 16 G其中1.11.5值為脫氧安全而取的系數。催化劑的投加量(氯化鉆):投加濃度為0.1mg/L。0時,打開曝氣裝4、將脫氧劑和催化劑投入水中,測定水中溶解氧濃度,溶解氧濃度為置開始曝氣,并同時開始計時。5、每隔1min (前三個間隔)和0.5min (后幾個間隔)測定池內溶解氧值,直至池內溶解 氧值不再增長(飽和)為止。隨后關閉曝氣裝置。6、記錄數據清水曝氣實驗記錄表水樣體積L水溫TC初始溶解氧濃度Comg/L飽和溶解氧Csmg/L氯化鉆用量g無水亞硫酸鈉用量g曝氣設備參數測量時間t (min)1233.544.55溶解氧濃度Ct(mg/L)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小組成員五、成果整理(1)計

47、算氧總轉移系數 KLa(T)通過公式計算KLa值氧總轉移系數KLa計算t-to(min)Ct mg/LCs-Ct(mg/L)CsCstCs ln Cs-Ct1t - toKLa(T) C -Cn以ln 0為縱坐標,t為橫坐標,繪制直線,通過圖解法求得直線斜率即為KLaCs -Ct值。可以試比較兩種方法獲得的KLa值有什么不同。(2)計算溫度修正系數K,根據K_a(T),求氧總轉移系數 KLa(20)K =1.024(20J)KLa (20) =K -KLa(T) =1.024工父 La (T)(3)曝氣裝置的充氧能力El3、El = KLa(20) Cs kgO2/ (h m )(4)動力效率

48、EpElEp = kg/ (kw h) N式中N 理論功率。(5)氧利用率EaEl V Ea =L 100%Q 0.28式中V曝氣池體積,m3;Qb Pb TaQ標準狀態下的氣量,Q = b一aTb Pa式中 Pa1atmTa 293T六思考題1、曝氣充氧原理及其影響因素是什么?2、溫度修正、壓力修正系數的意義如何?3、氧總轉移系數 KLa的意義是什么?實驗八 折點加氯消毒實驗一、實驗目的(1)掌握折點加氯消毒的實驗技術;(2)通過實驗,探討某含氨氮水樣與不同氯量接觸一定時間的情況下,水中游離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及總余氯與投加量間的關系,即以投加量為橫坐標,余氯量為縱坐標,試繪制折 點加氯曲線。

49、二、實驗原理水中加氯作用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1)原水中不含氨氮時,向水中投加氯能夠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反應式如下:Cl2 H2O =HOCl - H Cl 一HOCl- -H OCl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較好。HOCI是中性分子,可以擴散倒細菌內部破壞細菌的酶系統,妨礙細菌的新陳代謝,導致細菌死亡。HOCI和OCI 一稱為游離性氯。(2)當水中含有氨氮時,加氯后生成次氯酸和氯胺,反應式如下:-Cl2 H2O =HOCI H Cl 一NH3 HOCI -NH 2CI H2ONH2CI HOCI = NHCI 2 H 2ONHCI 2 HOCI -NCI 3 H2O次

50、氯酸好氯胺均有消毒作用,次氯酸、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在水中均可能存在,它 們在平衡狀態下的含量比例取決于氨氮好氯的相對濃度、pH值和溫度。當pH78時,3mol氯與1mol氨氮作用生成1mol三氯胺,氯與氨氮(以 N計)的重量 比為大于10: 1,并出現 游離氯,同時隨著氯的投加量不斷增加,水中游離氯越來越多。水中有氯胺時,依靠水解生成次氯酸起消毒作用,消毒作用比較緩慢,接觸時間不能小 于2h。水中的NH2Cl、NHCl2, NCl3稱為化合性氯。化合性氯消毒效果不如游離性氯。(3)氯還能與水中的含碳物質,鐵、鎰、硫化氫及藻類起氧化作用。水中含有氨氮和其他消耗氯的物質時,投氯量與余氯量的關系

51、可以參見折點加氯曲線。圖8-1折點加氯曲線OA段,投氯量太少,氯完全被消耗,余氯量為0。AB段,余氯主要為一氯胺。 一氯胺與次氯酸作用, 部分生成二氯胺,部分產生下面反應:NH2CI HOCl = N2 3HCl H2OBC段,一氯胺和余氯均逐漸減少,二氯胺逐漸增加。C點,余氯值最少,稱為折點。CD段,C點后出現三氯胺和游離性氯,隨著加氯量的增加游離性余氯越來越多。按大于折點的量來投加氯稱為折點加氯。其有兩個優點,一是取出水中大多數產生臭和味的物質,二是有游離性余氯,消毒效果好。三、實驗設備及藥品1、實驗器材及設備20L水桶1個;50mL比色管若干;100mL比色管若干;1000mL 燒杯 1

52、2 個;250mL錐形瓶若干;1溫度計1支;5mL移液管,1個;2mL移液管,1個;1mL移液管,1個;100mL移液管,1個;洗耳球,2個;分光光度計1臺。2、藥品1%濃度氨氮溶液100mL;(2)氨氮標準溶液1000mL;1%濃度次氯酸鈉 500mL ;5%酒石酸鉀鈉溶液 100mL;(5)緩沖溶液(pH=6.5) 200mL;DPD 溶液 200L;2.5g/L硫代乙酰胺30mL;2.8mmol/L硫酸亞鐵錢溶液 1L3、水樣取自來水20L,加入1%濃度氨氮2mL,混勻,即為實驗用水,其氨氮含量約為1mg/L。四、實驗步驟1、測量原水水溫2、測原水氨氮含量(波長 420nm , 20mm

53、比色皿)。做氨氮標準曲線取50mL比色管18支,分別諸如氨氮標準溶液 0、0.50、1.00、3.00、5.00、7.00、10.00mL , 加水稀釋至50mL ,向水樣中分別加入 1mL酒石酸鉀鈉溶液,搖勻,再加入 1.5mL鈉氏試劑 溶液,混勻后靜置10min后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值 Ao以氨氮含量為橫坐標,吸光度A =AA0為縱坐標做氨氮標準曲線。取原水50mL加入50mL比色管中,分別加入 1mL酒石酸鉀鈉溶液,搖勻,再加入 1mL 碘化鉀溶液,?!勻后靜置 10min后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值Ao空白樣,取蒸儲水 50mL加入50mL比色管中,分別加入1mL酒石酸鉀鈉溶液,搖勻,

54、 再加入1mL碘化鉀溶液,?!勻后靜置 10min后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值 A 0。然后在氨氮標準曲線中查出對應的氨氮含量,即為原水中的氨氮含量。3、折點加氯實驗分別取12個1000mL原水置于1000mL燒杯中。當加氯量為1、2、4、6、8、10、12、14、16、18、20mg/L時,計算1%濃度的次氯酸 鈉的投加量(mL)。 TOC o 1-5 h z 在12個燒杯中分別投加步驟計算得出的次氯酸鈉投加量,快速混勻,靜置2h。2h后測定水樣重點游離氯、化合氯和總余氯的量。4、余氯的測定取燒杯中100mL水樣放入250mL錐形瓶中,立即加入5mL緩沖溶液,5mLDPD溶液, 迅速混合,立即

55、用硫酸亞鐵錢溶液滴定至無色,計量硫酸亞鐵俊溶液用量Ao取燒杯中100mL水樣放入250mL錐形瓶中,加入1g左右的碘化鉀,加入 5mL緩沖溶 液,5mLDPD溶液,迅速混合,靜置 2min后,用硫酸亞鐵錢溶液滴定至無色,2分鐘內如還有紅色出現,則再滴定至無色,計量硫酸亞鐵俊溶液用量B。取燒杯中100mL水樣放入250mL錐形瓶中,加入1mL硫代乙酰胺,加入 5mL緩沖溶 液,5mLDPD溶液,迅速混合,靜置 2min后,用硫酸亞鐵錢溶液滴定至無色,計量硫酸亞鐵 俊溶液用量Co 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實驗原始記錄表原水溫度C次氯酸鈉含氯量mg/L氨氮含量mg/L硫酸亞鐵俊濃度mmol/L水樣編號1

56、23456789101112次氯酸鈉投加量,mL加氯量,mg/L滴定 結果mLABC余氯 量 mg/L總余氯c C硫酸亞鐵錢(B-C) 1DV待測水樣2游離性余氯C硫酸亞鐵錢(A-C) 1E 父V待測水樣2化合性余氯F = D E六、實驗結果整理和分析.根據余氯的計算結果,繪制游離性余氯、化合性余氯和總余氯與加氯量間的關系,即折 點加氯曲線。.討論采用折點加氯,加氯量應為多少。八、思考題.水中含有氨氮時,投氯量與余氯量關系曲線中為什么會有折點。.哪些因素影響加氯量。附錄1可見分光光度計的使用一、分光光度計的基本參數型號:VIS-7220N波長范圍:3201100nm波長準確度:立.0nm波長重

57、現性: 1.0nm透射比準確度:0.5% T透射比重復性:0.2% T雜散光:0.05% T (340nm NaNO2)光譜帶寬:5.0nm穩定性:w0.00lA/30min ( 500nm 預熱后)測光方式:透過率、吸光度、濃度、能量光度范圍:-0.3A3A顯示方式:16X2字符液晶檢測器:進口硅光二極管二、分光光度計的使用(1)儀器使用前的校準打開儀器開關,將儀器預熱 15分鐘后進行測量。旋轉波長旋鈕,調整為測量波長。將空白溶液(蒸儲水)、擋光塊放入樣品池,關好樣品室門。將空白溶液拉入光路, 按100%鍵進行調100%T (透光率),待液晶顯示T值為100% 時表示已調整完畢。將擋光塊拉入

58、光路,觀察 T值是否為0,如不是按0%鍵調零再將空白溶液拉入光路,觀察T值是否為100%,如果不是再重復上述、步驟,直到空白溶液的T值為100%,擋光塊T值為0%時完成儀器的調整。(2)吸光度(A)和透光率(T)的測量在完成儀器的調整后,將樣品放入樣品池,將其拉入光路,此時所顯示的A和T值便是此樣品的吸光度和透光率。 三、注意事項拿取比色皿時,只能用手捏住毛玻璃的兩面,不能接觸透光面。比色皿使用前需用待測溶液潤洗23次,每次潤洗的溶液用量約為1/3比色皿體積。測定時比色皿中加入的待測溶液不易過多,一般為 2/3比色皿體積。比色皿內不得有小氣泡,否則影響透光率。比色皿在放入樣品池測量前一定要用濾

59、紙將比色皿的外表吸干,以免污染樣品池。比色皿用完后,應立即取出,用蒸儲水沖洗干凈、倒立晾干。附錄2 ph#的使用一、pH計的基本參數型號:PHS-3c型電極:pH復合電極測量范圍:pH: (0.0014.00)pHmV: (0 1999)mV分辨率:pH: 0.01pHmV: 1mV基本誤差:pH: 0.01pH1個字mV: 0.1% (FS)輸入阻抗:不小于ixi012 a穩定性:土 0.01pH1個字/3h溫度補償范圍:(060)C被測溶液溫度:(5-60) C二、pH計的使用(1)電位(mV)的測量打開電源開關,按“ pH/mV”按鈕,使儀器進入 mV測量狀態;把電極插在被測溶液內,即可

60、在顯示屏上讀出該離子選擇電極的電極電位(mV值)。(2) pH值的測量儀器的標定儀器使用前首先要標定。一般情況下,儀器在連續使用時,每天要標定一次。 標定步驟如下:打開電源開關,按“ pH/mV”按鈕,使儀器進入 pH測量狀態;把電極插在被測溶液內,按“溫度”按鈕,使顯示為溶液溫度,然后按“確認”鍵,儀器確定溶液溫度后回到 pHW定狀態;把用蒸儲水洗過的電極插入 pH=6.86的標準緩沖溶液中,待讀數穩定后按“定位”鍵, 使讀數為該溶液當前溫度下的 pH直(參考標準緩沖溶液的 pH直與溫度關系對照表),然后 按“確認”鍵,儀器進入 pHW量狀態。把用蒸儲水洗過的電極插入 pH=4.00 (或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