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xx[1](共40頁)_第1頁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xx[1](共40頁)_第2頁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xx[1](共40頁)_第3頁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xx[1](共40頁)_第4頁
土地清查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xx[1](共40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42xxxxxxx土地整治(zhngzh)項目土地利用現狀和權屬情況調查報告一、項目區概況(gikung)xxxxxxx土地(td)整理項目區位于xxxxxxx南部的xxxxxxx,項目區地跨東經11256321125853,北緯285238285436。涉及xxxxxxx同洲村、雙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大江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等六個村, 人口4800人,土地總面積744.59公頃(已扣除項目區內居民點用地和河流水域及墓葬用地)。項目區東抵汨羅市楚塘鄉牛欄湖村及屈原村;南抵xxxxxxx龍須村、萬興村;西抵xxxxxxx灰灘河;北抵鳳凰鄉香游湖村、汨江村及灰

2、灘河。項目區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年日照時數1739小時,年平均氣溫16.7度,全年無霜期265天,年降水量1247.6毫米。項目區屬河流沖積平原,地面高程25.00 m左右,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項目區內成土母質磊石山為砂巖變質巖,東南高地及部分平原為第四季紅色粘土,中部及西北部為河湖沖積物,質地疏松而較肥沃,耕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力較強,宜于水稻、蔬菜、甘蔗種植。二、土地利用現狀(xinzhung)1.土地利用結構(jigu)項目區建設(jinsh)規模為744.59公頃,其中農用地742.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9.76(水田580.58公頃

3、,占77.97%;旱地69.00公頃,占9.27%;菜地2.09公頃,占0.28%;疏林地9.41公頃,占1.27%;農村道路用地20.56公頃,占2.76%;坑塘水面19.59公頃,占2.63%;農田水利用地19.34公頃,占2.60%;田坎22.22公頃,占2.98%);未利用土地1.8公頃,占0.24(荒草地1.8公頃,占0.24%)。具體土地利用現狀結構見表2。項目區內同洲村面積 221.14公頃,占總面積的29.70 %,其中水田179.60公頃,旱地17.29公頃,菜地0.90公頃,疏林地5.05公頃,農村道路用地6.69公頃,坑塘水面1.88公頃,農田水利用地1.77公頃,田坎6

4、.82公頃,荒草地1.14公頃;大江村面積 148.35公頃,占總面積的19.93 %,其中水田99.63公頃,旱地21.27公頃,菜地0.46公頃,農村道路用地3.53公頃,坑塘水面11.91公頃,農田水利用地6.94公頃,田坎4.15公頃,荒草地0.46公頃;雙江村面積 237.21公頃,是項目區內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占總面積的31.86 %,其中水田185.88公頃,旱地19.49公頃,菜地0.07公頃,疏林地4.36公頃,農村道路用地6.82公頃,坑塘水面4.61公頃,農田水利用地8.71公頃,田坎7.07公頃,荒草地0.20公頃;新聯村面積 129.29 公頃,占總面積的17.37 %

5、,其中水田107.46公頃,旱地10.96公頃,菜地0.65公頃,農村道路用地3.83公頃,坑塘水面1.18公頃,農田水利用地1.24公頃,田坎3.97公頃;萬興村面積 8.60 公頃,占總面積的 1.16%,其中水田8.01公頃,農村道路用地0.29公頃,農田水利用地0.09公頃,田坎0.21公頃。龍須村面積0.14公頃,占總面積的0.02%,是項目區內面積最小的一個村,合在大江村內計算。其中水田0.05公頃,農田水利用地0.09公頃。2.作物(zuw)種植結構xxxxxxx生物資源種類頗多,經過長期的自然演替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許多優良品種。糧食作物品種資源有水稻、玉米、麥類、豆類、高梁和蕎

6、麥等;經濟作物品種資源有茶葉、棉花、辣椒、甘蔗、蓮藕、油菜等;項目區樹種(shzhng)種類較少,主要為楊柳、水杉等。良好的氣候及土壤條件,為各種生物提供了最適宜的生存空間。項目區內的作物種植結構相對比較單一,水田全部栽種水稻,占總面積的71.15%;旱地以甘蔗種植為主,種植面積 34 .32公頃(n qn),占總面積的4.61%;其次為玉米,種植面積 27.4 5公頃,占總面積的3.69%;蔬菜種植面積 2.09 公頃,占總面積的0.28%;其余零星種植一些豆類、紅薯、高粱等。3.田塊特征(tzhng)由于項目區屬于平原地帶,因此田塊的分布比較集中,而且比較規整。項目區內的田塊基本上是以村為

7、單位集中連塊分布,村與村之間的界限大部分是以路和溝渠(guq)為分界線,界址十分清楚。田塊根據地面高差不同成行分布,形成格網狀布局,有利于土地的整理。三、項目區基礎設施(j ch sh sh)狀況1.水利設施狀況在項目區北面有平江河流經,灰灘河從東、南、西三面環繞項目區,灰灘河蓄水面積0.46k,調蓄量37萬m3,平江河蓄水面積1.69k,調蓄量254萬m3,項目區內設有排灌機埠5處6臺。其中大江村水源主要依靠平江河上游,全長1000米,寬80米,水深6米,有效蓄水量為24萬立方米;新蓮村水源是灰灘河,跨村長度1900米,寬50米,水深2米,有效蓄水量8萬立方米;雙江村水源有五號排渠和平江河,

8、水源充足,但五號排渠和平江河淤塞嚴重,要求疏通。同洲村水源有平江河和七五排渠積水,水源可滿足灌溉要求。項目區內同洲村有機埠兩臺,大江村、新聯村、雙江村、萬興村各一臺。因長年未治理,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排渠、水溝、坑塘淤塞嚴重,灌排水不暢。加之缺乏規劃,各村各自為政,項目區未形成統一的排灌渠系,排漬抗旱費用居高不下。又因耕地不平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一次降雨量(十天內)超過80mm,就有80%的水田被水漬,一般要6-7天才能排出,低的地方要10天左右才能排出。如果在早稻播種期或收早插晚時連續7天晴天,則有30%的田灌不上水,需通過土地整理,完善灌排渠系。2.交通狀況項目區距省會(shnghu)長

9、沙市區90.0km。在區內(q ni)有1條長2518m,路面(lmin)寬度6.507.00m,路基寬13.00m,現為混凝土路面的公路與省道相通,對外交通較便利。但除這一條混凝土路面外,項目區內其他均為土路,田間道路布局零散,生產路非常稀少,而且很不規整。加之項目區內交通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村莊點間的交通聯系及田間管理非常不便。尤其是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機械生產的需要,急需通過土地整理加以改善。3.林網建設狀況項目區在一般年景無風害,除道路兩旁種有樹木外,未設置農田防護林體系。4.電力設施狀況目前,農村電網改造已基本完成,能滿足目前項目區居民的生活用電及部分生產性用電的需要。5.生態環境保護(

10、hunjng boh)設施狀況項目區沒有開采價值的地礦資源,附近也無工礦企業,因此沒有比較集中的污染源,主要的污染源是當地居民點的生活污水。雨水和生活污水均通過現有的排水溝直接排至灰灘河,現沒有污水處理(w shu ch l)設施。四、項目區土地利用特征(tzhng)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為農用地及未利用地。其中,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87.52,是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其次是農田水利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2.60%;未利用土地占土地總面積的0.24。這樣的土地利用結構,充分反映出項目區的濱湖平原特征,也體現出項目區通過整理新增耕地的來源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廢棄的坑塘水面及疏林地。項目區土地具有地勢平緩、土壤

11、的結構性和耕性好、水資源豐富、地塊成片,區內疏林地、灘涂、荒草地等地類零星分布、溝渠路分布雜亂等特點,在湘北洞庭湖地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該地條件有利于土地整理,而且土地整理效果好。項目區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土地利用率為99.76%,耕地利用率為87.52%,遠高于全區的平均水平43.9%,但農業生產條件差。2.水源條件好,但灌排水系分布零亂,功能分工不明確,等級低,質量差,因排水不暢,項目區內漬澇災害嚴重。3.對外交通聯系方便,但區內交通基礎設施缺乏,村莊(cnzhung)點間的交通聯系及田間管理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及田間管理。4.由于(yuy)項目區屬平原地貌,區內地勢較低的低

12、洼灘涂地,時受洪水威脅,部分土地有次生潛育化的危險。5.項目區集體經濟實力薄弱,財力嚴重不足,根本沒有能力(nngl)進行大規模土地開發整理建設。表2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結構表地 類面積(公頃)結構(%)總 計744.59100.00一級地類二級地類三級地類農用地合 計742.7999.76耕地小計651.6787.52灌溉水田580.5877.97旱地69.009.27菜地2.090.28林地小計9.411.27疏林地9.411.27其他農用地小計81.7110.97農村道路20.562.76坑塘水面19.592.63農田水利用地19.342.6田坎22.222.98未利用地合 計1.800

13、.24未利用地小計1.800.24荒草地1.800.24五、項目區土地權屬現狀(xinzhung)1.土地(td)所有權現狀項目區土地所有權全部屬國有土地所有權,項目區土地所有權主體是國家。區內各村的路、溝、渠,水利設施用地,公共設施用地以及(yj)未利用地等屬國有,由村委會統一管理,共同使用。2.土地使有權現狀項目區的土地使用權屬國有土地使用權,村委會是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主體。項目區內,包括六個村級單位,分別是大江村、雙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同洲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其中同洲村面積 221.14公頃,占總面積的29.70 %,在調查中繪制界址點133 1個;大江村面積 14

14、8.35公頃,占總面積的19.93 %,共繪制界址點 657 個;雙江村面積 237.27 公頃,是項目區內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占總面積的31.86 %,共繪制界址點1347 個;新聯村面積 129.26 公頃,占總面積的17.37 %,共繪制界址點1188 個;萬興村面積 8.60 公頃,占總面積的 1.16%,共繪制界址點 63 個;龍須村面積及界址點合并在大江村內。村與村權屬界線明顯、清楚,都是以規范的田間機耕道路劃界,無飛地、插花地。權屬定界來源于1989年的土地詳查資料,當時通過實地調查定界,已在萬分之一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和五千分之一的土地權屬界線圖上分別標明了隊與隊(當時是生產隊)之間

15、的權屬界線及界址點,各相臨生產隊之間都簽訂了權屬界線協議書,在土地權屬界線圖上簽字(qin z)并加蓋了公章共同認可,具有法律效力。2003年由省政府批準,撤場建區,設立兩鎮三鄉,由原來的117個隊合并為現在的72個村,合村也都是以原來各隊的權屬界線作為依據。因此,項目區內的土地使用權主體非常明確、清晰。各村之間也從沒有因權屬主體的問題發生過糾紛。項目區的規劃設計方案也沒有對村與村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界線進行破壞、改變,整理之后各村在權屬之間也會無爭議。3.土地(td)經營權現狀 項目區內六個村的農民享有承包土地(td)經營權。宅基地經過土地登記發證后農民才是國有土地使用者。目前項目區的土地采取農

16、戶承包經營的土地經營方式,由國有土地使用權主體村委會發包給各農戶經營,各承包經營戶與村委會簽訂了承包經營合同書。建區后區管委采取了兩田制(口糧田、經營田)的分配方案。項目區口糧田為每人一畝的標準,經營田沒有具體的標準,一般是各村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有的農戶經營幾十上百畝,有的只經營了口糧田。各承包經營戶與村委會都簽訂了承包經營合同書。口糧田的承包經營合同書30年不變,經營田的承包經營合同書沒有固定,一到五年不等。六、土地權屬現狀(xinzhung)中存在的問題1.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zht)不明確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了土地,田地慢慢向種田大戶和少數人手中集中。脫離了土地的農民

17、與他們曾經承包的土地的關系很模糊,有的確實是真正脫離了,而有的并沒有真正脫離。那些暫時脫離土地的農民將土地轉包了出去,但大多數只是口頭上的約定,沒有簽訂協議,也不收取租金,等到他回來后就收回土地的承包權。這種交易基本上都是私下里進行的,很少通過村委會,這樣導致(dozh)村委會對土地經營權的主體不好確定,同時又使各承包戶之間容易發生糾紛。2.土地的發證沒有到位戶按照中央的規定,對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都要確權登記發證。但由于xxxxxxx實行的是“兩田制”,各承包戶的口糧田和經營田只是在登記簿上進行了區分,但實際并沒有確定承包戶的哪塊田是口糧田、哪塊田是經營田。各承包戶也沒有這個意識要確定自己的承

18、包田類型。因此,各承包戶雖然與村委會簽訂了土地經營承包合同,但土地經營承包權證都沒有發放到戶,全部留在村委會。(二)土地質量評價(pngji)報告xxxxxxx土地整理(zhngl)項目土 地 質 量 評 價 報 告一、項目區概況(gikung)(略)(一)自然條件1.地理位置岳陽市xxxxxxx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東岔,東南與汨羅、湘陰兩市縣相鄰,東鄰汨羅江,西畔湘江尾,西北面鄰洞庭湖,屬洞庭湖河流沖積平原地區。東西寬11.25千米,南北長16.75千米,處于東經112551134、北緯284730290008。本土地整理項目區處于東經11256321125853,北緯28523828543

19、6。項目區位于xxxxxxx南部的xxxxxxx,建設面積744.59公頃(已扣除項目區內居民點用地和河流水域及墓葬用地),涉及xxxxxxx的同洲村、雙江村、大江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等六個行政村、人口4800人。項目區東抵汨羅市楚塘鄉牛欄湖村及屈原村;南抵xxxxxxx龍須村、萬興村;西抵xxxxxxx灰灘河;北抵鳳凰鄉香游湖村、汨江村及灰灘河。項目區內有(禾沉路)水泥路面與省道相連,對外交通十分便利。2.地形地貌項目區屬丘陵地帶內的河流沖積平原,地面(dmin)高程25.00 m左右。項目區內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區內地面海拔(hib)高程小,相對高差在2米以內(y ni),地形平

20、坦,適宜進行土地整理。3.水文、地質項目區水資源十分豐富,灰灘河三面環繞項目區,平江內河在項目區的邊緣穿過,平江河有效蓄水量24萬立方米,灰灘河有效蓄水量8萬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外區內降雨豐富,年平均降雨量1247.6mm,由于受季風與周期性氣候規律的影響降雨量和徑流量的年際、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年最大降雨量為1965.5mm,最小降雨量為918.8mm,當日降雨量最大100mm,三日降雨量最大200mm。且主要集中在三至六月。同時,該地區地下水也較豐富,地下水質良好,成為項目區內居民主要的飲用水源。項目區地形平坦,平均高程在25.00m左右。區內成土

21、母質絕大部分為河湖沖積物,少部分成土母質為砂巖變質巖和第四紀紅土,質地疏松而較肥沃,耕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力較強,宜于水稻和蔬菜、甘蔗種植。但到洪水期(48月),江邊低洼地農作物被淹沒;干旱期(710月),由于水利設施不健全、不配套和現有水利設施缺乏保養,以及砂壤土稻田耗水量較大,灌量不足,而影響作物生長。通過土地整理,造成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較小。從土壤地質條件來看,適宜進行土地整理(zhngl)。尤其希望通過土地整理,建立完善的灌排體系,改善項目區土壤條件。4.氣候(qhu)項目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fnmng),生長季節長;并具有

22、春溫多變,春末夏初多雨,伏秋多旱,秋寒明顯,冬少嚴寒的特點。歷年平均氣溫為16.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7.9(1978年8月6日):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12(1969年1月31日);10的積溫5300.4;多年平均降雨量1247.6mm(其中35月占年雨量的41%,38月占年雨量的71.6%);最大年降雨量1965.5mm(1969年),最小年降雨量918.8mm(1968年),平均降水日數142d;日照時數為1739.6h,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為108.54千卡cm2;年平均風速3.3m/s,無霜期265d,適合農作物特別是水稻、蔬菜及甘蔗的

23、生長。5.植被 項目(xingm)區內耕地面積651.67公頃(n qn),主要(zhyo)植被為水稻、甘蔗、蔬菜、玉米、棉花;未利用地和田坎24.02公頃,主要植被為雜草。6.土壤項目區土種類型較簡單由潮沙泥、青隔潮沙泥、潮沙泥土、潮沙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是2.41-3.54,酸堿度一般5-6,最大的6.5,最小的4.1,土壤酸性以5-5.5的面積最大。最適合種植稻谷、甘蔗、棉麻次之。冬季適合種植油菜、蠶豆,并且生長情況較好。7.自然災害項目區自然災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三寒”,即春寒、五月寒、秋季寒露風。34月影響早稻的寒潮降溫,5月影響早稻分蘗和幼穗分化的5月寒,9月出現的影響晚

24、稻正常揚花抽穗的“寒露風”。二是暴雨和洪澇;日降雨量大于50mm為暴雨,大于100mm為大暴雨,大暴雨35年出現一次,主要集中在49月。三是夏秋高溫和干旱,其中以9月和7也發生的機率最大。四是大風,平均大風瞬時風速大于等于17米/秒,大風以4月發生最多,其次是3月,其中寒潮大風多于雷雨大風。(二)自然資源條件1.光熱資源歷年(lnin)平均氣溫為16.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jdun)最高氣溫37.9(1978年8月6日):最冷月(ln yu)(1月)平均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12(1969年1月31日);10的積溫5300.4;日照時數為1739.6h,太陽輻射年平均總

25、量為108.54千卡/cm2;年平均風速3.3m/s,無霜期265d,適合農作物特別是水稻、甘蔗及蔬菜的生長。2.水資源項目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灰灘河三面環繞項目區,平江河流經項目區,灰攤河蓄水面積0.46k,調蓄量37萬m3,平江河蓄水面積1.69k,調蓄量254萬m3,項目區內設有排灌機埠5處,6臺。其中大江村水源主要依靠平江河上游,全長1000米,寬80米,水深6米,有效蓄水量為24萬立方米;新蓮村水源是灰灘河,跨村長度1900米,寬50米,水深2米,有效蓄水量8萬立方米;雙江村水源有五號排渠和平江河,水源充足,但五號排渠和平江河淤塞嚴重,要求疏通。同洲村水源有平江河和七五排渠積水,水源

26、可滿足灌溉要求。項目區附近的灰灘河,流經項目區的平江河為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該地區地下水也較豐富,地下水質良好,成為項目區內居民主要的飲用水源。3.生物資源 xxxxxxx生物資源種類頗多,經過長期的自然演替和人工培育,形成(xngchng)了許多優良品種。糧食作物品種資源有:水稻、玉米、麥類、豆類、高梁和蕎麥等;經濟作物品種資源有茶葉、棉花、辣椒、甘蔗、蓮藕、油菜等;項目區樹種主要為楊柳、水杉等,樹種種類較少。良好的氣候及土壤條件,為各種生物提供了最適宜的生存空間。(三)社會(shhu)經濟條件項目(xingm)總規模為767.60公頃(未扣除項目區內居民點用地和河

27、流水域及墓葬用地等),項目區建設規模為744.59公頃(已扣除項目區內居民點用地和河流水域及墓葬用地等),涉及人口4800多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6500元,人均純收入1812.5元。長期以來,農民以土為本,靠種植水稻、甘蔗、玉米、高梁等糧食作物為生。其中部分農民利用承包土地建立起了小規模蔬菜、水果基地,收入頗豐。項目區農民正在尋求通過增加土地投資,實行規模化經營的路子。農民這種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及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的經營理念,為項目區土地整理后的土地經營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和經營保障。同時也表現出項目區農民希望對其土地進行整理的強烈愿望。此外項目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

28、對其進行整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項目區還有連接省道的鄉村水泥路面公路,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四)土地利用現狀(略)(五)項目區基礎設施(j ch sh sh)狀況1.排灌系統骨干設施(shsh)狀況灰灘河三面環繞項目區,在項目區北面(bi min)有平江河流經。灰灘河有效蓄水量24萬立方米,平江河有效蓄水量8萬立方米,項目區內有抽水泵站5處6臺,其中一臺也用于排澇。目前項目區內主要灌溉水源是灰灘河和平江河五號排渠和七號排渠,以抽水灌溉為主。項目區內因長年未治理,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排渠、水溝、坑塘淤塞嚴重,灌排水不暢。由于缺乏規劃,項目區未形成統一的排灌渠系。又因耕地不平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一

29、次降雨量(十天內)超過80mm,就有80%的水田被水漬,一般要6-7天才能排出,低的地方要10天左右才能排出。如果在早稻播種期或收早插晚時連續7天晴天,則有30%的田灌不上水,同時排漬抗旱費用居高不下。區內水資源特別豐富,但排灌渠系不配套,需通過土地整理,完善灌排渠系。2.交通狀況項目區距省會長沙市區90.0km。在項目區內交通道路僅有1條,長2518m,路面寬度6.507.00m,路基寬13.00m,現為混凝土路面。因此,該項目區對外交通十分便利。除1條混凝土路面外,其他均為土路,而且不規整。由于項目區內交通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村莊點間的交通聯系及田間管理不便。急需通過土地整理加以配套。3.

30、林網建設(jinsh)狀況項目區在一般年景無風害,未設置農田防護林體系。因此應對(yngdu)其進行配套建設。4.電力設施狀況(zhungkung)項目區農村電網改造目前已基本完成,能滿足目前項目區居民的生活用電及部分生產性用電的需要。電力供應有保障。5.生態環境保護設施狀況項目區根本沒有有開采價值的地礦資源,附近也無工礦企業,因此沒有比較集中的污染源,而唯一的污染源是當地居民點的生活污水。雨水和生活污水均通過現有的排水溝直接排至灰灘河,現沒有污水處理設施。二、土地質量評價工作程序及方法(一)確定土地質量評價方法土地質量評價的技術方法有因素法、修正法和樣地法三種。因素法是通過對構成土地質量的自

31、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分析,確定因素因子體系及影響權重,計算單元因素總分值,以此為依據客觀評定農用地級別的方法。修正法是在農用地分等定級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目的,選擇區位條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計算修正系數,對分等定級成果進行修正評定出農用地級別的方法。樣地法是以選定的標準樣地為參照,建立特征屬性計分規則,通過比較計算評價單元特征屬性分值,評定土地級別的方法。由于屈原區既沒搞農用地分等定級也沒有建立標準樣地體系,無法采用修正法和樣地法進行土地質量評價,故本次土地質量評價選用因素法。(二)土地質量評價(pngji)工作程序xxxxxxxxxxxxxx土地整理(zhngl)項目區土地質量評價的內容

32、與程序見圖2。土地質量評價的目的劃分評價單元確定評價因素確定評價因素權重編制因素質量分計算評價單元指數農用地級別劃分與結果分析成 果 總 結圖2 土地質量評價(pngji)的內容與程序(三)確定評價單元按照單元內土地質量相對均一、單元間有較大差異的原則,在1:2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上疊加土壤圖,形成的封閉圖斑即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質和耕地類型的評價單元。對圖斑小于最小上圖面積則應進行歸并,形成評價指數測算的基本空間單位,本次評價共計有62個評價單元。(四)確定評價(pngji)因素1.評價(pngji)因素選擇原則(1)主導因素原則。評價因素選擇,首先要選對某種土地利用方式起主導限

33、制作用的因素。即選取本地區對土地級別影響較大的主導因素,突出主導因素,數量(shling)不宜過多。(2)差異性原則。評價因素對不同區位的影響應有較大的差異,因素因子指標值有較大的變化范圍。(3)相對穩定性原則。所選取的因素要有相對穩定性,盡量避免選取易變因素。(4)可行性原則。土地質量評價工作的深度應與當地所擁用的資料的技術水平相協調,應根據當地條件,盡量從現有資料(如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業區劃等)中選取評價因素,如需要,也可作必要的野外補測工作。2.評價因素影響土地質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區位因素三大類,自然因素又分為局部氣候差異(溫度、積溫、降水量、蒸發量、酸雨、災害氣

34、候(風、雹 等)、無霜期等),地形(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蝕程度、其他),土壤條件(土層厚度、障礙層深度、土壤質地、土體構型、土壤PH值、土壤鹽堿狀況、土壤污染狀況、土壤侵蝕狀況、土壤養分狀況、土壤中礫石含量等)水資源狀況(地下水埋深、水源保證率、水源水質、其他)。由于局部氣候在項目區幾乎沒有差異、地形相差不大、耕作便利條件相差無幾,本次評價就沒有考慮局部氣候、地形、耕作便利條件。而影響土地質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土壤條件,根據評價選擇原則,結合xxxxxxx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影響土地質量的自然因素、區位因素及社會經濟因素情況,通過調查和征詢專家意見,將土體剖面構型、表層質

35、地、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障礙層深度、土壤PH值、排澇能力、道路通達度、至屈原區政府距離、土地利用現狀等10個因子作為評價因素。(五)評價因素(yn s)權重的確定由于影響土地質量的因素有土體剖面構型、表層質地、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障礙層深度、土壤PH值、排澇能力、道路通達度、至屈原區政府距離、土地利用現狀等10個因子,具體(jt)影響程度采用特爾菲法測算各因素的權重。邀請段建南、謝庭生等9位專家通過特爾菲法進行評價因素打分得到本項目區評價因素權重見表3。表3 土地質量評價因素權重(qun zhn)專家打分統計表評價因素謝庭生段建南王凱榮羅尊長余崇祥張楊珠蔣平胡瑞芝鄭圣先得分統計平均

36、值標準差土體剖面構型8.29.58.57.37.47.56.98.78.98.10.87表層質地8.27.07.27.35.75.87.38.88.77.31.11土層厚度8.38.77.38.57.38.57.89.19.28.30.70土壤有機質含量7.58.210.310.711.59.59.88.311.99.71.52障礙層深度12.18.110.510.712.513.19.311.312.511.11.65土壤PH值7.17.58.19.25.37.87.58.19.77.81.26排澇能力9.79.38.512.512.311.510.210.710.810.61.34至屈原區

37、政府距離9.36.59.87.311.712.58.38.57.59.12.03道路通達度9.311.88.67.97.85.98.98.44.98.21.98土地利用現狀20.323.421.418.618.517.92418.115.919.82.70(六)編制評價(pngji)因素-質量分表1.確定評價因素對農用地級別(jbi)的影響的量化方法“評價因素(yn s)質量分”關系表是根據各評價因素對農用地質量影響程度不同,對其指標值進行分級,并給出相應的質量分。根據評價因素對農用地級別的影響方式確定量化方法有:(1)面狀因素是指該評價因素指標的優劣僅對具備此指標的地塊有影響,不對其他農用地

38、的級別發生影響,如土壤質地。面狀因素是非擴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2)線狀因素是指評價因素指標的優劣不僅對具備此指標的地塊有影響,還對其相鄰的平行于該評價因素因子中心帶的農用地產生相同的影響,如道路通達度。線狀因素是平行擴散性因素,隨著距離的增加,其影響強度按一定規律減弱,量化方法常采用直線衰減法;(3)點狀因素是指評價因素指標的優劣不僅對具備此指標的地塊有影響,還對其周圍農用地的級別產生影響,如至屈原區政府距離。點狀因素是同心園擴散性因素,量化方法常采用直線衰減法;(4)對于有交叉影響的因素因子,如土體剖面構型、障礙層深度等,需要(xyo)進行功能分割或衰減迭加處理。

39、2.確定評價(pngji)因素質量分的要求在編制(binzh)定級因素-分值表時,對其指標值進行分級,并給出相應的質量分的具體要求是:(1)因素質量分的確定要建立在因素與土地質量相關研究的基礎上;(2)因素質量分與土地質量的優劣呈正相關,即土地質量越好,質量分值越高,反之,質量分越低;(3)質量分值體系采用百分制;(4)作用分值只與因素的顯著作用區間相對應;(5)因素作用分值處理盡可能模型化。3.確定評價因素質量分的結果對于所采用的10個評價因素(土體剖面構型、表層質地、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障礙層深度、土壤PH值、排澇能力、道路通達度、至屈原區政府距離、土地利用現狀),根據上述確定評價因

40、素質量分的要求,結合10個評價因素的不同特點, 采用不同的量化方法確定質量分值。在因素法定級時,考慮的是項目區域內農用地級別的充分可比,所以不在針對指定作物來給各因素賦分,可以避免因作物間賦分的不平衡而導致農用地級別的不可比。這10個評價因素的賦分標準見表4。表4 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區評價(pngji)因素-分級-分值表因 素級 別分級指標分 值土體剖面構型1通體壤、壤/砂/壤1002壤/粘/壤903砂/粘/砂、壤/粘/粘、壤/砂/砂704砂/粘/粘605粘/砂/粘、通體粘、粘/砂/砂506通體砂、通體礫40表層質地1壤土1002粘土803砂土504礫質土20土壤有機質含量14.01

41、0024.0%3.0(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9033.02.0(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8042.0%1.0(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7051.0%0.6(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6060.650障礙層深度1距地表90CM1002距地表60CM90C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853距地表30CM60C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604距地表30CM30土壤PH值16.07.9(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10025.56.0,7.98.5(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9035.0-5.5,8.59.0(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8044.55.0(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6054.5,9.09.5(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3569.510土層

42、厚度1150cm1002100150c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90360100c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7043060c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50530cm20排澇能力1有健全的干、支、斗、農排水溝道(包括抽排),無洪澇災害1002排水體系(包括抽排)基本健全,豐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澇發生(田面積水12天)903排水體系(包括抽排)一般,豐水年大雨后有洪澇發生(田面積水23大)704無排水體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在大雨后發生洪澇(田面積水3天)50道路通達度1離機耕道距離300m1002離機耕道距離600m300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903離機耕道距離1000m600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43、)804離機耕道距離1500m1000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655離機耕道距離2500m1500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506離機耕道距離2500m30至屈原區政府距離1離屈原區政府距離7Km1002離屈原區政府距離7Km8Km(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903離屈原區政府距離8Km9Km (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804離屈原區政府距離10Km70土地利用現狀1水田1002菜地953旱地804魚塘605農田水利用地、荒草地406林地20注:A.剖面(pumin)構型剖面構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質地的土層的排列(pili)次序,包括:a.均質質地(zhd)剖面構型:即指從土表到100cm深度土壤質地基本

44、均一,或其它質地的土層的連續厚度15cm,或這些土層的累加厚度40cm的不同質地的土層;續分為:砂/粘/粘、粘/砂/砂、壤/粘/粘、壤/砂/砂4種類型。B.表層土壤質地表層土壤質地一般指耕層土壤的質地。質地分為砂土、壤土、粘土和礫質土4個級別:1級,壤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砂壤、輕壤和中壤;1978年全國十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壤土。2級,粘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粘土和重壤:1978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粘土。3級,砂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緊砂土和松砂土;1978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砂土。4級,礫質土,即

45、按體積計,直徑大于3一lmm的礫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強石質土;1978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多礫質土。C.障礙層距地表(dbio)深度土壤障礙層是指在耕作層以下出現白槳層、石灰漿石層、粘土磐和鐵磐等阻礙根系伸展或影響水分滲透(shntu)的層次。如果這些障礙層次在距地表90CM處出現,則不算作(sun zu)障礙層次。D.有效土層厚度有效土層厚度是指土壤層和松散的母質層之和。(七)計算評價因素分值將評價單元圖疊置在評價因素分值圖上,選擇以下方法對照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評價因素-分級-分值表(表3)對單元內評價因素分值進行取值或計算。1.以評價單元所包含的因

46、素等分線平均值代表單元分值。2.以評價單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區的面積加權平均分代表單元分值。3.以評價單元幾何中心點的分值代表單元分值。當面積較大時,不采用此方法。4.以評價單元各轉折點、明顯變化點的平均值代表單元分值5.綜合運用上述方法,計算分值。(八)計算評價指數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定級指數,計算公式如下:Hi = wjfij (i=1,2, p;j=1,2, n) 其中(qzhng):Hi為第i個定級單元的定級指數;i為定級單元編號;j 為定級因素編號;wj 為第j個定級因素的權重;fij為第i個定級單元內第j個定級因子的分值。應用(yngyng)上式計算的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各評價單

47、元的評價指數,得到(d do)各評價指數的評價單元個數見表4。評價指數小于70的評價單元1個;評價指數小于74大于或等于70的評價單元2個;評價指數小于78大于或等于74的評價單元18個;評價指數小于82大于或等于78的評價單元21個;評價指數小于86大于或等于82的評價單元7個;評價指數大于或等于86的評價單元13個。表5 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定級單元的指數分布評價指數評價單元個數評價指數評價單元個數評價指數評價單元個數小于60073-74187-88560-61074-75388-89361-62075-76489-90262-63076-77790-91063-64077-784

48、91-92064-65078-79592-93065-66079-80793-94066-67080-81694-95067-68081-82395-96068-69182-83196-97069-70083-84197-98070-71084-85398-99071-72085-86299-100072-73186-873三、土地質量評價(pngji)成果及分析1.評價級別(jbi)的劃分采用(ciyng)等差法,間距為4,將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農用地劃分為6個級別,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和六級,其對應的評價指數分別為70、74-70、78-74、82-78、86-82、

49、86,其級別越高,土地質量就越好,產量也越高。2.各級別的面積評價級別各級土地的面積統計結果見表6,六級土地面積最大,為580.58公頃;一級土地面積最小, 為1.8公頃。表6 金鄉土地整理項目區各級別農用土地的面積匯總單位:公頃級別1級2級3級4級5級6級指數范圍7074-7078-7482-7886-8286面積1.89.4119.5971.0961.57519.01占總面積的%0.241.262.639.558.2869.73.評價結果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在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農用地級別并不是呈正態分布的,1、2二個級別的土地占到了全項目區土地面積的1.5%,3、4二個級別的土

50、地占到了全項目區土地面積的12.18%,5、6二個級別的土地占到了全項目區土地面積的86.31%,大部分為土地質量高的5、6級別土地。1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基本上為荒草地,其地形相對較低,土層較薄,位于灰灘河和平江河的交會處。2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和汨江村,大部分為蔬林地,其地形相對較高,土層較薄,土壤質地較砂,土壤養分含量中等偏低,土壤通透性較好。3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雙江村、大江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等六個村居民點旁邊,地塊較小,大部分為坑塘及水利用地,其地形相對較低,土層較薄,土壤質地較砂,土壤養分含量中等,土壤通透性較好,但地下水位較高。4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雙江村、大江村、新蓮村、

51、萬興村、龍須村等六個村居民點旁邊或周邊,大部分為旱地及菜地,其地形相對較高,土層較厚,土壤質地較粘,土壤養分含量中等偏上,土壤通透性較好,但利用率不高。5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雙江村、大江村三個村,原土地利用現狀為水田,其地形相對較低,土層較厚,土壤質地粘,土壤養分含量中等偏上,土壤通透性較差,有障礙因子存在,離區政府距離較遠。6級土地分布在同洲村、雙江村、大江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等六個,原土地利用現狀為水田,其地勢平坦,土層較厚,土壤質地較粘,土壤養分含量較高,土壤通透性較好,沒有明顯的障礙因子存在,道路通達性好。四、土地質量評價(pngji)成果應用的建議土地(td)整理工作必須建立在

52、土地質量標準的基礎之上,應在整理前后進行土地質量評價,搞清楚土地質量的變化。在整理前,要根據土地質量現狀、可采用的工程技術措施和技術經濟條件確定適宜的土地整理質量改善目標;在整理后,要重新測評土地質量,確保工程質量,并為解決土地整理后的利益分配、權屬調整等問題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依據。1.根據土地質量現狀(xinzhung)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優化設計方案。對照按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區評價因素-分級-分值表擬定的項目區耕地評價因素條件指標,根據當地的技術條件、資金投入狀況等,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的角度,探討提升整理耕地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研究

5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優化設計所面臨的主要限制因素以及合理優化的方向和改良措施,提出各因素設計條件的最優組合,通過專家評審選定項目區的優化設計方案,充分發揮現有耕地后備資源的潛力。2.為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土地使用權調整提供依據。項目區土地全部屬國有土地所有權。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所有權仍然屬國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土地所有權權屬調整。項目區內土地使用權屬國有土地使用權。使用權主體屬村委會,其中有六個國有土地使用權村級單位,分別是大江村、雙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同洲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因為通過土地整理后國有土地使用權界線打破、地類類別改變,通過土地平整后田塊、道路、溝渠打破了原有格局,坑塘

54、、未成林地、未利用土地整理成農用地,因土方調配,改變了原有承包戶界線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土地所有權調整,調整的基礎就是項目實施前的土地質量。(三)土地權屬調整方案(fng n)及公告湖南省岳陽市xxxxxxxxxxxxxx土地(td)整理項目區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公 告國家(guji)投資的xxxxxxx土地整理項目具體實施方案已經制訂。由于施工是按項目區建設規劃統一進行的,致使部分土地農戶承包經營權面積發生了變化,加上項目竣工后耕地面積增加,因此,勢必對農戶承包的土地權屬面積進行適當調整。根據竣工后項目區的實有面積,在多次聽取項目區各村村民代表大會會議討論,商議及廣大農戶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項目區

55、竣工后土地經營權劃分與調整方式的方案。現將方案主要內容公告如下:一、土地所有權調整。項目區內土地全部屬國有土地所有權。通過(tnggu)土地整理后,土地所有權仍然屬國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土地所有權權屬調整。二、土地使用權調整。項目區內土地使用權屬國有土地使用權。使用權主體屬村委會,其中有六個國有土地使用權村級單位,分別是大江村、雙江村(由原汨江村、小江村合并)、同洲村、新蓮村、萬興村、龍須村。通過土地整理后,國有土地使用權界線無破壞、界線清楚、界址點原樣(yun yn),沒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調整。三、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整。項目區土地農戶經營權調整。項目區土地整理前土地經營權只有一種(y zhn)方式

56、:由村委會承包給村內各農戶承包經營。通過土地整理后,有93.9%的土地699.67公頃面積沒有打破原有格局。只有6.1%的土地44.92公頃面積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改變了地類類別,涉及到調整戶數126戶,其中大江村14戶,雙江村80戶,同洲村19戶,新蓮村13戶。因此,必須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整。1.調整的原則(1)堅持依法、公開、公正、公平、效益、自愿的原則。(2)盡量保持村界、農戶承包經營面積界線(jixin)的完整性,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經營的原則。(3)調整的土地位置應有利于承包戶生產(shngchn)使用、管理,有利于穩定承包責任制的原則。(4)應保證承包經營戶土地權利人的土地數量不減少(jinsho)、地類類別不改變、土地質量等級不降低的原則。(5)保證新增耕地合理分配的原則。(6)農戶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