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支撐體系方案_第1頁
模板工程支撐體系方案_第2頁
模板工程支撐體系方案_第3頁
模板工程支撐體系方案_第4頁
模板工程支撐體系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青奧軸線地下工程 支撐體系施工專項方案PAGE PAGE 6南京市梅子洲過江通道接線工程青奧軸線地下交通系統及相關工程模板支撐體系施工專項方案編制:章 偉審核:耿會勇審批:萬雨晴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2012年6月目錄 TOC o 1-4 h z u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0 第1章 編制說明 PAGEREF _Toc343632400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1 1.1 編制依據 PAGEREF _Toc343632401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2 1.1.1 管理規定 PA

2、GEREF _Toc343632402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3 1.1.2工程施工圖紙 PAGEREF _Toc343632403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4 1.1.3 工程應用的主要規程、規范 PAGEREF _Toc343632404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5 1.2 編制原則 PAGEREF _Toc343632405 h 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6 第2章 工程概述 PAGEREF _Toc343632406 h 6 HYPERLINK l _Toc343

3、632407 2.1 工程簡介 PAGEREF _Toc343632407 h 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8 2.1.1 工程基本概況 PAGEREF _Toc343632408 h 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09 2.1.2 建筑、結構概況 PAGEREF _Toc343632409 h 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0 2.2 結構設計概況 PAGEREF _Toc343632410 h 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1 第3章 工程重難點分析 PAGEREF _Toc343632411 h 9

4、HYPERLINK l _Toc343632412 第4章 施工布署 PAGEREF _Toc343632412 h 1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3 4.1 總體施工方案 PAGEREF _Toc343632413 h 1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4 4.2 區段劃分 PAGEREF _Toc343632414 h 1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5 4.3 技術準備 PAGEREF _Toc343632415 h 1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6 4.4 材料使用計劃 PAGEREF _Toc3

5、43632416 h 1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7 4.5 機械設備使用計劃 PAGEREF _Toc343632417 h 1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8 4.7 施工進度計劃 PAGEREF _Toc343632418 h 14 HYPERLINK l _Toc343632419 第5章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19 h 1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0 5.1 隧道主體結構概況 PAGEREF _Toc343632420 h 1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1

6、5.2 設計思路 PAGEREF _Toc343632421 h 1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2 5.3 明挖主體結構施工工藝流程 PAGEREF _Toc343632422 h 1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3 5.4 J2-J5區模板支撐體系設計及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23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4 5.4.1 底板模板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24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5 5.4.1.1 模板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

7、343632425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6 5.4.1.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26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7 5.4.2 中墻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27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8 5.4.2.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28 h 1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29 5.4.2.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29 h 19 HYPERLINK l _Toc3

8、43632430 5.4.2.3 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30 h 19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1 5.4.3 暗埋段側墻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31 h 2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2 5.4.3.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32 h 2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3 5.4.3.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33 h 2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4 5.4.3.3 模板體系驗算 PAG

9、EREF _Toc343632434 h 2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5 5.4.3.4側模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35 h 2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6 5.4.3.5扣件抗滑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36 h 3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7 5.4.4 敞開段側墻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37 h 3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38 5.4.4.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38 h 31

10、HYPERLINK l _Toc343632439 5.4.4.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39 h 3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0 5.4.4.3 支撐體系模板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40 h 3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1 5.4.4.4敞開段側模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41 h 3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2 5.4.4.5扣件抗滑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42 h 34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

11、3 5.4.5 頂板厚度(h1.2)米頂板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43 h 3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4 5.4.5.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44 h 3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5 5.4.5.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45 h 3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6 5.4.5.3 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46 h 3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7 5.4.6 頂板厚度(1.2h1.

12、5)米頂板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47 h 4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8 5.4.6.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48 h 4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49 5.4.6.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49 h 4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0 5.4.6.3 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50 h 44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1 5.4.7 頂板厚度(1.5h1.6)米頂板模板支撐體系 PAGE

13、REF _Toc343632451 h 4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2 5.4.7.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52 h 4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3 5.4.7.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53 h 4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4 5.4.7.3 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54 h 4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5 5.4.8 J2 區底層模板支撐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55 h 50 HYP

14、ERLINK l _Toc343632456 5.4.8.1 支撐體系設計 PAGEREF _Toc343632456 h 5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7 5.4.8.2 適用范圍 PAGEREF _Toc343632457 h 5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8 5.4.8.3 支撐體系驗算 PAGEREF _Toc343632458 h 5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59 5.5 支撐體系施工方法 PAGEREF _Toc343632459 h 5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0 5.5.1 支架施

15、工 PAGEREF _Toc343632460 h 5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1 5.5.1.1 支架安裝 PAGEREF _Toc343632461 h 5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2 5.5.1.2 支架的拆除 PAGEREF _Toc343632462 h 5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3 5.5.1.3 支架施工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343632463 h 59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4 5.5.2 模板施工 PAGEREF _Toc343632464 h 59 HYPE

16、RLINK l _Toc343632465 5.5.2.1 模板安裝 PAGEREF _Toc343632465 h 59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6 5.5.2.2 模板拆除 PAGEREF _Toc343632466 h 59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7 5.5.2.2 模板施工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343632467 h 6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8 5.5.3 卸料平臺 PAGEREF _Toc343632468 h 6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69 第6章 施工測量 PAG

17、EREF _Toc343632469 h 6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0 6.1 施工控制測量 PAGEREF _Toc343632470 h 6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1 6.2 施工放樣測量 PAGEREF _Toc343632471 h 6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2 6.3 測量工作質量保證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72 h 6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3 6.4 測量人員、測量儀器及工具的配置 PAGEREF _Toc343632473 h 63 HYPERLI

18、NK l _Toc343632474 第7章 質量管理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74 h 6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5 7.1 施工質量管理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75 h 6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6 7.2 支架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76 h 6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7 7.3 模板體系施工質量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77 h 6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8 第8章 安全文明環保措施 PA

19、GEREF _Toc343632478 h 6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79 8.1 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79 h 6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0 8.1.1 安全保證體系 PAGEREF _Toc343632480 h 67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1 8.1.2 安全生產目標 PAGEREF _Toc343632481 h 68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2 8.1.3 安全管理制度 PAGEREF _Toc343632482 h 69 HYPERLINK l

20、 _Toc343632483 8.1.4 安全保證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3 h 7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4 8.1.4.1 臨邊與洞口的安全防護 PAGEREF _Toc343632484 h 70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5 8.1.4.2 腳手架施工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5 h 7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6 8.1.4.3 模板施工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6 h 7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7 8.1.4.

21、4 高處作業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7 h 7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8 8.1.4.5 臨時用電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8 h 7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89 8.1.4.6 施工現場防火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89 h 7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0 8.2 文明環保施工措施 PAGEREF _Toc343632490 h 7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1 8.3 現場料具管理 PAGEREF _Toc3436324

22、91 h 74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2 8.4 雨季施工 PAGEREF _Toc343632492 h 7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3 附圖1-中墻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3 h 1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4 附圖2-暗埋段側墻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4 h 2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5 附圖3-敞開段側墻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5 h 3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6

23、附圖4-頂板(h1.2)段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6 h 4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7 附圖5-頂板(1.2h1.5)段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7 h 5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8 附圖6-頂板(1.5h1.6)段模板支撐體系圖 PAGEREF _Toc343632498 h 6 HYPERLINK l _Toc343632499 附圖7-J2區深梁段支撐體系布置圖 PAGEREF _Toc343632499 h 7第1章 編制說明1.1 編制依據1.1.1 管理規定序 號規定名

24、稱文件編號1南京市建筑工程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技術管理實施意見寧建工字2009104號1.1.2工程施工圖紙序 號圖紙名稱圖紙編號出圖日期1南京梅子洲過江通道連接線-青奧軸線地下交通系統相關建設工程TJ-JG-02- TJ-JG-052012.091.1.3 工程應用的主要規程、規范序 號類 別規范名稱編 號1行業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2國家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19993地方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DBJ01-82-20044行業建筑施工碗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66-20085行業路橋施工計算手冊6行業建筑施工計算手冊7國家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

25、范GB50666-20111.2 編制原則1、嚴格執行施工過程中涉及的相關標準、規范和規程。2、遵守、執行招標文件各條款的具體要求,確保實現業主要求的工期、質量、安全、環境保護、文明施工和職工健康等各方面的工程目標。3、在認真、全面理解設計文件的基礎上,結合工程情況,應用新技術成果,使施工方案具有技術先進、方案可靠、經濟合理的特點。4、方案編制盡可能做到總體施工部署和分項工程施工組織相結合,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相結合,特殊技術和普通技術相結合,總體上使方案具有重點突出,內容全面,思路清晰的特點。第2章 工程概述2.1 工程簡介2.1.1 工程基本概況梅子洲過江通道接線工程起于江山大街與濱江大道的交

26、叉口,止于南京繞城公路油坊橋互通西,全長1668m,包含有主通道隧道及匝道6條(C、D、E、F、G、H)。我單位承建本工程青奧軸線地下交通工程主線隧道, K10+497-K11+979段和C.D.E.F.G.H六條匝道共長1603m。2.1.2 建筑、結構概況隧道暗埋段采用箱型結構,敞開段采用U型結構。主線隧道斷面:為雙向六車道斷面,隧道內車道寬度3.5m+3.75m+3.75m,兩側路緣帶分別為0.5m、0.75m,合計12.25m。隧道匝道斷面:單車道斷面為車道寬度3.5m+緊急停車帶3m,左側路緣帶0.5m,合計7m。雙車道斷面為車道寬度3.5m+3.5m,兩邊路緣帶為0.25m,合計為

27、7.5m,隧道內設置1.0的橫坡隧道主體設計分為4各施工分區,各區結構形式如下:J2區,基坑深度14-19米,設計里程范圍為K10+497-K10+810。該區域YK10+497-YK10+660為地下雙層結構,隧道底板厚度1.6m,側墻高度4.95-7.45m厚度1.6m,中板厚度0.6-0.8m,二層側墻2.32-4.26m厚度1.6m,頂板厚度1.4-1.6m。隧道詳見圖圖2.1.2-1圖2.1.2-1隧道兩層結構橫斷面J3區為地下單層結構,基坑深度12-14米。設計里程范圍為K10+810-K11+190,J3區包含C、D兩條獨立匝道,匝道采用地下單層矩形斷面和敞開U型斷面。隧道底板厚

28、度1.3-1.5m,側墻高度4.95-6.25m厚度0.9-1.3m,頂板厚度1.3-1.5m。C、D匝道隧道主體底板厚度0.8-1.0m,側墻高度4.83-6.2m,厚度0.8m,頂板厚度0.8m。具體見圖2.1.2-2圖2.1.2-2隧道單層結構橫斷面J4區為地下單層結構,基坑深度10-12米。設計里程范圍為K11+190-K11+675,J4區包含EFGH四條匝道,匝道采用與主線隧道整體結構,匝道與主線隧道共用側墻。匝道主體采用X型立體交叉結構。J4區主體隧道底板厚度1.3-1.6m,側墻高度4.6-6.6m厚度1.2-1.4m,頂板厚度1.2-1.5m。EFGH匝道隧道主體底板厚度0.

29、9m,側墻高度4.6-5.0m,厚度0.8m,頂板厚度0.6-0.8m。具體見圖2.1.2-3圖2.1.2-3 E、F、G、H匝道與隧道并行結構橫斷面J5區為地下單層結構,基坑深度4-10米。設計里程范圍為K11+675-K11+979,隧道采用地下單層矩形斷面和敞開U型斷面。主體隧道底板厚度1.3-1.5m,側墻高度4.95-7.3m厚度1.0-1.2m,頂板厚度1.2-1.3m。具體詳見圖2.1.2-4圖2.1.2-4隧道敞開段結構橫斷面隧道主線隧道出口設置在終點YK11+979,起點接梅子洲過江通道J1區及青奧軸線地下交通系統匝道。隧道為地下1-2層地下明挖結構,最大結構寬度為75米。根

30、據設計圖紙和場地實際情況,主體結構在平面上分成J2-J5區4個施工區域。明挖主體結構由底板、中板、頂板以及側墻和中墻等構件組成。整個隧道明挖主體結構采用順作法施工,即自底部向頂部施工,其主體結構砼的施工程序為:底板中墻 邊墻 中板 頂板。2.2 結構設計概況序號項 目內 容1結構形式明挖結構單層、兩層-單跨、兩跨箱形框架結構2土質、水位土質情況表層為人工填土,其下為長江漫灘相淤泥質粘土及粉砂、粉細砂地下水位水位標高為+5.2m(水位埋深為2.1m)3建筑物地基地基土質 淤泥質粘土,粉砂 4地下防水系統P8防水混凝土柔性全包防水層底板和側墻:EVA自粘防水卷材明挖段頂板:EVA自粘防水卷材5混凝

31、土強度等級C40、P8防水砼底板、側墻、頂板C40中層板、中墻6鋼筋類別HPB3006、8、10HRB400C12、C 14、C 16、C 18、C 20、C 22、C 25、C 28、C 32、 C 36、 C 407鋼筋接頭形式直螺紋底板、中板、頂板 (也可用焊接) 綁扎直徑小于20mm的主筋和分布筋直螺紋預留洞口接茬筋、梁、主筋8結構斷面尺寸墻厚600-1400mm板厚1600mm(底板)、600mm(中板)、1400mm(頂板)第3章 工程重難點分析結合工程施工內容和情況、工程水文地質等特點,參考類似工程施工經驗,主體施工的主要重、難點有:(1)主線隧道采用兩跨矩形斷面,隧道設計單跨跨

32、度大,主線隧道施工單跨最大跨度達到22.5米,頂板最大厚度達到1.6米,為國內同類隧道中較大。該段隧道的主體結構大跨度底板、頂板施工為施工的難點。(2)工期緊張,工程全線主線隧道1482米,匝道1603米,主體混凝土總量達20萬方。并且本工程存在燕山路、江東路及EFGH匝道三處主體工程翻澆。本工程計劃2012年10月15日開始進行主體施工,2012年12月30日土建工程全部施工完畢,施工工期極為緊張,合理組織工程施工是本工程的重點。(3)施工周邊環境復雜,施工組織難度大:工程J2-J5區域橫穿燕山路、江東路、廬山路、黃山路,施工區域內交通組織難度大,其中江東中路施工期間必須保持雙向四車道通行。

33、施工期間各條道路交通組織是本工程控制重點。(4)地下管線多,管道保護風險大:工程J2-J5區域范圍內存在自來水供水管道,天然氣管道、電力管道、弱電管道,對隧道施工造成很大影響。對管道保護采用翻澆施工保護,橫跨基坑就地保護,管道遷移等多種保護方式。工程施工中管道保護是本工程的控制難點。第4章 施工布署4.1 總體施工方案本標段根據工程的工期要求及施工場地條件,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管理的原則,施工縱向分段,土方、防水、襯砌平行作業。隧道主體結構施工遵循“縱向分倉,跳倉施工、豎向分層,從下至上。”的施工原則,隧道主體按照土方開挖施工段落全線分為11個段落,6個工作面平行施工,單倉長度控制為20米,具體

34、分倉示意圖附后。豎向從隧道底板開始自下而上施作,即:底板梁側墻、中墻中板、中梁頂板、頂梁。如下圖所示: 圖4.1-1 雙層主體結構施工順序圖圖4.1-2 單層主體結構施工順序圖圖4.1-3 敞開段主體結構施工順序圖雙層主體結構施工順序為:第一層澆注底板及底板上300mm邊墻;第二層澆注側墻及中墻3米,第三層澆注中板及剩余一層側墻;第四層澆注二層側墻3米;第五層澆筑二層頂板及剩余二層側墻。(具體順序見圖4.1-1)單層主體結構施工順序為:第一層澆注底板及底板上300mm邊墻;第二層澆注側墻及中墻3米,第三層澆注頂板及剩余側墻。(具體順序見圖4.1-2)敞開段主體結構施工順序為:第一層澆注底板及底

35、板上300mm邊墻;第二層澆注側墻及中墻至頂。(具體順序見圖4.1-3)隧道縱向采用跳倉法施工,為了保證主體機構整體性防止出現收縮裂縫,我單位計劃每倉長度不超過20米,沉降縫處施工節段長度根據現場實際調整。各區域主體縱向施工順序見后附圖。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前,應先作好底板以下接地和墊層砼,側墻部分樁間砼補平和結構外防水層等工作。4.2 區段劃分J2-J5區域全長1482米,整個隧道基坑共分為11個區域進行主體結構施工,每個區域又分為流水段分倉進行主體結構施工。表4.3.4-2J2-J5區主體施工分倉表序號施工段落基坑深度節段數量分倉數量施工工期1YK10+605-YK10+70013.4-15.

36、4m272012年11月29日-2013年2月10日2YK11+319-YK11+37512.6-13.0m14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3YK10+497-YK10+60515.4-19.4m282013年2月11日-2013年6月8日4YK10+760-YK11+01012-12.5m4162012年12月1日-2013年8月12日;5YK11+010-YK11+26012.1-13.0m4142012年12月1日-2013年6月13日;6YK11+375-YK11+43012.3-12.7142013年1月1日-2013年2月22日;7YK11+430-YK11+675

37、10.1-12.2416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30日;8YK11+675-YK11+9790.5-10.1822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30日;9YK11+260-YK11+31912.6-13.0m142013年8月1日-2013年9月30日;10YK10+700-YK10+76012.5-13.4142013年9月1日-2012年10月31日;11EFGH匝道8.5-9.0m4162013年5月1日-2013年10月30日;4.3 技術準備1、審圖施工前認真查看圖紙,做好圖紙審查記錄,在開工前期組織圖紙會審,編寫切實可行的模板施工方案,并根據相關規范及圖紙找出模板

38、施工中的難點,做到重點突出。2、交底按規定對項目部相關部門及施工隊伍進行交底,并由施工隊伍管理層向其模板操作層進行交底。4.4 材料使用計劃周轉料根據施工倉數配置,計劃中板及頂板各配置多功能碗扣架和竹膠板模板,主要周轉料計劃見下表。周轉料倒運及水平、垂直運輸方式以,汽車吊為主。主要周轉料計劃表序號項目名稱型號規格單位數量備 注1鋼管483.5t10000000含扣件、頂托2竹膠板1.22.430000中板、頂板、側墻、中墻3方 木100100m3600中板、頂板、側墻、中墻4.5 機械設備使用計劃擬投入本工程主要施工機械設備具體見下表。擬投入主要施工機械設備表序號機械名稱規格型號額定功率(kw

39、)或容量(m3)噸位(t)單位數量一運輸設備1自卸汽車FV31315t輛102自卸汽車CA31018t輛103平板拖車輛44小型運輸車輛4二起重設備1汽車吊QY2525 t臺122履帶吊QY5050t臺4三砼設備1砼拌合機JS5W500L臺42砼輸送泵HBT6060m3/h臺23平板振搗器2B3臺204插入式振搗器2N502.5kw臺50四鋼筋加工設備1對焊機UN-1001000mm2臺62電焊機BX3-300-230kw臺353鋼筋切斷機CD40400mm臺84鋼筋彎曲機GG6-40B40mm臺85鋼筋調直機GS-40B40mm臺12五其它設備1發電機250kw臺42風鎬臺253空壓機E80

40、0臺86污水泵臺67潛水泵QD3-45/215kw臺158清水泵200QJ5-40/315kw臺84.6 勞動力機計劃擬投入本工程施工作業人員詳見勞動力配備表。擬投入勞動力配備表工種人數(人)工種人數(人)工種人數(人)隊長4安全員4普工40副隊長8電工4其它20領工員員12架子工120合計338技術員6木工1204.7 施工進度計劃根據施工總體計劃結合施工現狀,隧道主體計劃工期為238天。見施工進度橫道圖。各區段施工進度計劃為:1、YK10+605-YK10+700第一段(YK10+660-YK10+700)2012年11月29日2012年1月12 日45d第二段(YK10+605-YK10

41、+660) 2012年12月13日2013年2月10日60d2、YK11+319-YK11+375第一段(YK11+319-YK11+375) 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60d3、YK11+497-YK11+605第一段(YK10+550-YK10+605) 2013年2月11日2013年4月11日60d第二段(YK10+497-YK10+550) 2013年3月11日2013年6月8日90d4、YK10+760-YK11+010第一段(YK11+010-YK10+940)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29日60d第二段(YK10+940-YK11+880)2013年1月1

42、5日2013年3月15日60d第三段(YK10+880-YK11+810)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29日60d第四段(YK10+762-YK10+810)2013年4月15日2013年6月13日60d第五段(C、D匝道) 2013年4月14日2013年8月12日120d5、YK11+010-YK11+260第一段(YK11+010-YK11+085)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29日60d第二段(YK11+085-YK11+145)2013年1月15日2013年3月15日60d第三段(YK11+145-YK11+210)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29日60d第四段(YK11

43、+210-YK11+240)2013年4月15日2013年6月13日60d6、YK11+375-YK11+430第一段(YK11+375-YK11+430)2013年1月1日2013年2月22日60d7、YK11+430-YK11+675第一段(YK11+430-YK11+490)2012年12月1日2013年1月29日60d第二段(YK11+490-YK11+540)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1日60d第三段(YK11+540-YK11+595)2013年2月1日2013年4月1日60d第四段(YK11+595-YK11+656)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30日60d8、YK11

44、+675-YK11+979第一段(YK11+979-YK11+938)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20日20d第二段(YK11+938-YK11+908)2012年12月8日2013年12月31日20d第三段(YK11+908-YK11+878)2012年12月23日2013年1月23日30d第四段(YK11+878-YK11+848)2013年1月7日2013年2月7日 30d第五段(YK11+848-YK11+818)2013年1月22日2013年2月22日 30d第六段(YK11+818-YK11+788)2013年2月8日2013年3月10日 30d第七段(YK11+788-Y

45、K11+715)2013年2月23日2013年4月10日 45d第八段(YK11+715-YK11+675)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30日 45d9、YK11+260-YK11+319第一段(YK11+260-YK11+319)2012年8月1日2012年9月30日60d10、YK10+700-YK10+760第一段(YK10+700-YK10+760)2012年9月1日2012年10月30日60d11、EFGH匝道第一段(YK11+430-YK11+490)2013年5月1日2013年7月31日60d第二段(YK11+490-YK11+540)2013年6月1日2013年8月31日

46、60d第三段(YK11+540-YK11+595)2013年7月1日2013年9月31日60d第四段(YK11+595-YK11+656)2013年8月1日2013年10月31日60d第5章 支撐體系設計5.1 隧道主體結構概況本工程J2-J5區域為明挖隧道工程,隧道主體采用箱型結構。隧道主體結構分為雙層、單層、敞開段結構。如上述隧道主體概況,隧道主體底板厚度0.9-1.6m,側墻高度4.6-7.45m,厚度0.9-1.6m,頂板(中板)厚度0.6-1.6m。5.2 設計思路根據本基坑工程特點、難點分析及結合我單位明挖隧道施工經驗,本次設計思路如下:1、分區分段設計、施工針對本工程主體工程量大

47、,結構設計復雜特征,模板支撐體系設計采取分區分段設計原則,同時兼顧各分區分段之間相互關系,針對各分區不同結構特征制定不同的模板及支撐體系設計方案。根據工程需要各分區采用平行施工,加大人員及機械設備投入,保證施工工期。2、采用無對拉螺桿側模施工體系,確保隧道結構自防水性能為了保證隧道主體自防水體系功能,隧道主體側模采用無對拉螺桿支撐體系。根據隧道主體結構多變特性,模板采用厚度15mm竹膠板,背楞采用1010cm斷面方木,確保隧道主體結構外觀平整、光澤。側模支撐體系結合標準斷面和非標準斷面采用側墻預埋螺桿和外側支架支撐兩種方式結合進行施工,確保主體側墻垂直度及表面平整度。3、采用碗扣式支架支撐體系

48、,確保隧道頂板施工針對隧道支撐高度小,結構荷載大,支撐高度變化大等特點,采用48*3.5碗扣式腳手架作為支撐體系,碗口間距分別采用6060 cm、3030 cm、6090 cm, 9090 cm支架步距0.6m。5.3 明挖主體結構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準備清底、底板墊層施工底板防水層施工底板、底梁鋼筋綁扎底板、底梁立模、澆注混凝土拆除最下層鋼支撐、墻面處理邊墻防水層施工邊墻、中墻鋼筋綁扎邊墻、中墻立模澆注混凝土中板、中梁搭設支架、立模中板、中梁鋼筋綁扎中板、中梁澆注混凝土倒撐、墻面處理二層邊墻防水層施工二層邊墻、中墻鋼筋綁扎二層邊墻、中墻立模澆注混凝土頂板、頂梁搭設支架、立模頂板、頂梁鋼筋綁扎頂板

49、、頂梁澆注混凝土拆除第二層鋼支撐、壓梁施工頂板防水層施工土方回填圖5-1 明挖結構施工工藝流程圖5.4 J2-J5區模板支撐體系設計及驗算5.4.1 底板模板體系5.4.1.1 模板體系設計底板兩頭模板,可以做成整體模板,用鋼筋架立焊接在主筋上。倒角及頂縱梁倒角模板尺寸有500500mm、1200500mm兩種,以底層側墻為例說明倒角模板的支立方法:模板采用15mm厚的木膠板, 木膠板外側用100100的方木支架支撐,間距75cm,方木支架后面在用48的鋼管做支架支撐。底腳用預埋鋼筋支擋鋼管架,鋼筋在底板鋼筋綁扎時和主筋焊接牢固,間距50cm,如下圖所示:底層層側墻倒角模板圖5.4.1.2 適

50、用范圍本設計適用于全線主線、匝道底板的施工。5.4.2 中墻模板支撐體系5.4.2.1 支撐體系設計模板采用厚度15mm的全新竹膠板,內楞(豎向楞)采用100*100mm木枋,間距為250mm,外楞(橫向楞)采用雙拼48*3.0鋼管,布置間距600mm,采用M16圓鋼雙螺帽對拉螺栓,間距600*600mm。中隔墻內側采用600*600*1200mm碗扣支架,間距不大于3m設剪刀撐。中墻外側采用48*3.5鋼管斜撐,詳細見下圖。中墻支撐體系示意圖5.4.2.2 適用范圍本設計適用全線中墻的施工。5.4.2.3 支撐體系驗算一、參數信息1.基本參數次楞(內龍骨)間距(mm):250;穿墻螺栓水平間

51、距(mm):600;主楞(外龍骨)間距(mm):600;穿墻螺栓豎向間距(mm):600;對拉螺栓直徑(mm):M16;2.主楞信息龍骨材料:48*3.0鋼管;主楞肢數:2;3.次楞信息龍骨材料:木楞;寬度(mm):100.00;高度(mm):100.00;次楞肢數:1;4.面板參數面板類型:竹膠板;面板厚度(mm):15.00;面板彈性模量(N/mm2):9500.00;面板抗彎強度設計值fc(N/mm2):13.00;面板抗剪強度設計值(N/mm2):1.50;5.木方參數方木抗彎強度設計值fc(N/mm2):13.00;方木彈性模量E(N/mm2):9500.00;方木抗剪強度設計值ft

52、(N/mm2):1.50; 方木截面抵抗矩W(mm3)0.167106mm3二、模板荷載標準值計算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新澆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側壓力,按下列公式計算,并取其中的較小值: 其中 F 新澆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側壓力標準值(kN/m2); 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5kN/m3; t0 - 混凝土初凝時間,取5h;- 混凝土坍落度影響修正系數,取1.0。 V - 混凝土的澆筑速度,取2.0m/h; H - 模板計算高度,取6.000m;根據以上兩個公式計算的新澆筑混凝土對模板的最大側壓力F;分別為49.5kN/m2、150.000 kN/m2,取較小值49.5kN/m2作為本

53、工程計算荷載。計算中采用新澆混凝土側壓力標準值 F1=49.5kN/m2;傾倒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標準值 F2= 2 kN/m2。施工人員及施工設備產生水平荷載取F3=2.5 kN/m2 則模板最大側壓力F=49.5+2+2.5= 54 kN/m2三、模板的計算按三跨連續梁計算。1、抗彎強度驗算模板最不利位置為中墻底板位置,混凝土產生側壓力最大為F=54KN/ m2,根據模板設計,側模背楞采用1010cm方木間距0.25m,按照1延米模板受力建立計算模型。模板最大側壓力Q=54 KN/m。利用清華大學結構力學求解器建立計算模型,側墻模板按照連續梁進行計算, 計算模型如下: Q=54N/mm 側模

54、模板計算模型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模板在荷載作用下彎矩和剪力圖如下:側墻模板彎矩圖:側墻模板剪力圖:通過以上計算得模板內部最大彎矩為:Mmax=354843.8Nmm最大剪力為:Nmax=8043N。根據以上側模模板的截面特征計算模板的內部應力為: :側模模板內部抗拉應力;M:側模模板所受最大彎矩;W: 側模模板截面抵抗距(計算的W=37500mm3); :側模模板內部抗剪應力;N:側模模板所受最大剪力;A: 側模模板截面面積(計算的W=15000mm2);經過計算模板內部抗拉應力和抗剪應力分別為:=9.5MPa13MPa 、 =0.51.5MPa。所以竹膠板強度符合施工要求。2.模板剛度驗

55、算根據前模板強度驗算中統計荷載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模板跨中最大撓度,則前模板撓度曲線圖如下: 根據計算模板最大撓度產生在邊跨跨中位置,根據求解器計算模板最大撓度為0.48mmL/300=0.8mm。所以模板剛度符合要求。所以側模模板強度、剛度滿足要求結構安全。四、次楞計算 1、次楞方木強度驗算根據模板設計中墻次楞采用1010cm方木,間距25cm,豎向布設。根據受力體系分析,模板次楞受力為模板在混凝土豎向壓力作用下的支點反力,荷載為線性荷載。根據以上模板計算,模板在最大混凝土側壓力下的節點反力為:F1 F2 F3 F4 F5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模板在豎向每延米混凝土荷載下中墻模板最大支點反力

56、標準值為F3=12301N,中墻次楞按照最不利荷載進行計算則次楞線性荷載為Q=12.3KN/m。根據中墻模板設計模板支撐體系設計,模板外楞采用兩根483.0鋼管,鋼管水平間距0.6m。方木慣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別為:W=101010/6 = 166.67 cm3;I=10101010/12 = 833.33 cm4;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建立次楞計算模型如下:Q=12.3KN/m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次楞方木在荷載作用下彎矩和剪力圖如下:中墻模板次楞彎矩圖:側墻模板次楞剪力圖:通過以上計算得中墻模板次楞內部最大彎矩為:Mmax=466105.3Nmm最大剪力為:Nmax=4466.5 N。根據

57、以上側墻模板次楞的截面特征計算模板的內部應力為: :中模次楞方木內部抗拉應力;M:中模次楞方木所受最大彎矩;W: 中模次楞方木截面抵抗距(計算的W=166.7103mm3); :中模次楞方木內部抗剪應力;N:中模次楞方木所受最大剪力;A: 中模次楞方木截面面積(計算的W=10000mm2);經過計算模板次楞方木內部抗拉應力和抗剪應力分別為:=2.8MPa13MPa 、 =0.41.5MPa。所以次楞方木強度符合施工要求。2.次楞方木剛度驗算根據前次楞強度驗算中統計荷載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側墻模板次楞跨中最大撓度,則側墻模板次楞撓度曲線圖如下: 根據計算方木最大撓度產生在邊跨跨中位置,根據求解器

58、計算方木最大撓度為0.1mmL/300=2mm。所以方木剛度符合要求。所以側模次楞強度、剛度滿足要求結構安全。五、外楞計算根據中墻模板支撐體系設計,模板外楞采用兩根483.0鋼管,鋼管水平間距0.6m。外楞采用對拉螺桿進行固定,對拉螺桿水平間距為0.6m。根據受力體系分析,模板主楞受力為次楞在中墻模板荷載作用下的支點反力,荷載為集中荷載。根據以上次楞計算,次楞在最大荷載作用下的節點反力為:F1 F2 F3 F4 F5 F6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中墻模板反力標準值為F3=F4=7185N,中墻主楞按照最不利荷載進行計算則主楞集中荷載為F=7.2KN。根據中墻模板設計模板支撐體系設計,模板外楞采用

59、兩根483.0鋼管,鋼管水平間距0.6m,外楞采用對拉螺桿固定,螺桿間距0.6m。1、主楞強度驗算模板支撐體系主楞采用483.0鋼管,截面慣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別為:截面類型為圓鋼管483.0;外楞截面抵抗矩 W =4490mm3;外楞截面面積 A =423mm2外楞截面慣性矩 I = 107776.6mm4;外楞彈性模量 E = 210000.00 N/mm2抗拉應力 =215N/ mm2抗剪強度 =125 N/ mm2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建立次楞計算模型如下:F=7.2KN F F F F F F F根據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主楞在荷載作用下彎矩和剪力圖如下:中墻主楞彎矩圖:中墻主楞剪力圖:

60、通過以上計算得模板內部最大彎矩為:Mmax=1097581Nmm最大剪力為:Nmax=11404N。根據以上側模模板的截面特征計算模板的內部應力為: :中墻主楞內部抗拉應力;M:中墻主楞所受最大彎矩;W: 中墻主楞截面抵抗距(主楞采用2根483.0鋼管計算的W=8980mm3); :中墻主楞內部抗剪應力;N:中墻主楞所受最大剪力;A: 中墻主楞截面面積(主楞采用2根483.0鋼管計算的A=846mm2);經過計算模板主楞內部抗拉應力和抗剪應力分別為:=122MPa215MPa 、 =13.585MPa。所以主楞強度符合施工要求。2.主楞剛度驗算根據前主楞強度驗算中統計荷載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