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_第1頁
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_第2頁
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_第3頁
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_第4頁
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注冊城市規劃師華翔:綠道規劃與建設培訓學習心得綠道規劃起源1.1中國古代綠道規劃中國古代綠道規劃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周代,當時在城市布 局與筑城思想方面,已能采取順應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山體、自然河道建造城墻 與城壕,并且頒布了沿城壕外圍必須植樹造林的第一部法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 名思想家管子已提出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襲;從隋代(581- 618 年)沿京杭大運河種植大量的柳樹,到宋代沿杭州錢塘江河岸種植了 10多排樹木, 這些都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所開展的大規模、有目的的綠道建設項目。而自秦代開 始(公元前221年),至明代正德年間(1518年),在川西古蜀道上先后開展

2、了 8 次大規模的行道樹種植與維護,形成的隨著古棧道、驛道延伸,林木茂盛的林蔭 古道舉世聞名的劍門蜀道“翠云廊”,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 完好的古代綠道。1.2西方近代綠道規劃中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繁榮,綠道規劃研究重點區域已從古老的中 國轉向西方。人們提出了 “理想城市”建設模式,形成了軸線十道加規則廣場的 城市建設范式。如法國巴黎在此時期沿塞納河建設的林蔭大道,即是早期西方國 家所建設綠道的典型實例。19世紀中期,奧姆斯特德(F. Olmsted)等在美國波 士頓地區規劃了一條呈帶狀分布的城市公園系統,即通過林蔭大道將城市公園聯 系起來,就像一條祖母綠翡翠項鏈環繞在城市周圍

3、。這是西方國家所公認的第一 條真正意義上的綠道(比我國的翠云廊大約晚近2000年)。19世紀末,霍華德提 出“田園城市”建設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在城市外圍設置連續完整的綠帶 與放射狀的綠楔,將城市與自然環境有機聯系起來,以降低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 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早期綠道規劃呈現圍繞著沿河流、道路等線狀分布的特 征,功能上體現了其連通性與審美游憩價值,在生態價值方面僅限于為人們提供 接近自然風景的機會。“綠道”概念的正式提出“綠道”(Greenway)一詞1959年首次出現并被威廉.H.懷特(William H. Whyte)所用。但是其正式提出還是在1987年的美國總統委員會的報告中

4、。該報 告對21世紀的美國作了一個展望:“ 一個充滿生機的綠道網絡使居民能自 由地進入他們住宅附近的開敞空間,從而在景現上將整個美國的鄉村和城市空間 連接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一直延伸至城市和鄉村”。此后,綠道 概念開始被廣為接受。綠道的規劃和實施也開始大量出現。英譯綠道“greenway”分成兩個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 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對于受人為干擾的景觀而言,綠道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 他們為人類的進入和游憩活動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它們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 護起到了促進作用。廣義上講,“

5、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 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 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 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 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 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 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

6、自然保護 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 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 條狀或線型的公園。國外綠道建設與發展情況綠道運動近10年在世界各地發展很快,在北美,Erickson對美國和加拿大兩 個城市開放空間的演變與實施新的綠道規劃進行了論述。Taylor等對加拿大四個 大都市區綠道案例進行了比較,并分析了它們從傳統的綠帶發展為當前的綜合性 綠道的經驗與教訓。目前,北美地區已建或在建的綠道項目已基本形成體系,如 果再疊加上眾多規劃待建的綠道項目,將會形成如同公路系統一樣四通八達的綠 道網絡系統。在歐

7、洲,Toccolini等對意大利區域綠道系統的規劃方法進行了介紹。Harren 和Reich對德國綠道及自然保護的介紹。Turner(2004)利用對各地方機構發放 問卷的方式,調查了近10年來綠道規劃在英國的發展狀況。Ribeiro和Barao對 綠道概念在葡萄牙的應用作了具體的介紹,其中所應用到的規劃方法仍然是 Ribeiro于1998年在Fabos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中所提出的,即“景觀分析景觀評價與GAP分析一一規劃策略一一影響評價”。近10年綠道運動發展的另一趨勢便是其概念和思想在北美和歐洲以外地區 的廣泛應用。Mugavin對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市托倫斯河流綠道的規劃背景、實施 過程及

8、建成后評價進行了論述。Frischenbruder等論述了綠道策略在巴西各個尺 度的景觀規劃中的廣泛應用。Tan對新加坡綠道系統的概念形成、規劃與實施進 行了回顧,討論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教訓,其利用城市排水道和公路邊緣發 展綠道的思想可供其他人口密集城市借鑒。珠三角區域綠道規劃設計實踐3.1整體規劃格局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 造;昆侖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 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 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茫茫昆侖,八脈到此”。龍脈源于西北的昆侖山,向 東南延伸出三

9、條大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 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沿長江由云貴、湖南全福建、浙江、廣東入海。珠江三角洲北靠南嶺阻擋寒潮,南臨南海接迎暖意,中間河網密布,丘陵林 立,沿著條條客家古驛道和林則徐禁煙的港口官道,留下了許多客家先輩們建造 的珍貴古跡和風水林木。因此,在“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規劃設計理論指引下, 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態格局和城鄉發展狀況,親近自然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國原始 綠道,以山、林、江、海為要素,形成“兩環、兩帶、三核、網狀廊道”的珠三 角區域綠道規劃框架,并以此串聯多元自然生態資源和綠色開敞空間,打造多層 次、多功能、立體化、復合型、網絡式的珠

10、三角“區域綠網”。“兩環”捍衛珠三角生態平衡為保障珠三角整體生態自然環境,構建內外“兩環”,由珠三角外環生態屏 障和灣區生態環組成,外環生態屏障由珠三角西部、北部、東部的連綿山地、丘 陵及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組成。范圍西起臺山鎮海灣,止于惠東紅海灣;灣區生態 環由珠三角內圈層沿灣區邊界(濱海各區縣邊界)的山地、濕地、森林公園、成 片的農田等組成,把珠三角分為灣區和其他部分。該兩環是捍衛珠三角生態平衡, 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保障。“兩帶”保持內外綠色空間的延續為維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并阻止三大都市區連片發展,通過東江、 西江十流水體,串聯沿江的山體、農田、防護綠帶等,構建兩大區域性綠色廊道,

11、保持“兩環”之間的連通,其中,東江帶南起珠江口獅子洋水道,經東莞水鄉片, 沿東江十流向東北延伸,全博羅羅浮山,形成中部都市區和東岸都市區之間的生 態隔離;西江帶南起珠江口洪奇門及沿岸地區,經順德、中山基塘區,沿南沙涌、 西江干流向西北延伸至佛山仙鶴湖風景區,形成中部都市區和西岸都市區之間的 生態隔離。兩帶的存在構成了三大都市區之間長期有效的生態隔離,避免城鎮無 序蔓延。“三核”改善密集城鎮區的生態環境為改善三大都市區內部的生態環境,由中部的白云山-帽峰山、東岸的銀瓶 嘴山-白云嶂、西岸的五桂山-黃楊山-古兜山等重要山體,形成三大綠核,作為外 圍山林區、南部海洋生態區與中部平原生態區之間的聯結點

12、,改善三大都市區內 的生態環境。此外,三核作為珠三角區域生物種群源,通過區域綠道的規劃建設, 連通生態廊道,將為整個珠三角區域特色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打下堅實的基礎。“網狀廊道”控制城市蔓延,營造低碳綠色生活新方式珠三角區域綠道多處于山林農田、陸地水域的生態交錯帶,是地區景觀多樣 性和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帶。珠三角區域綠道整體規劃亦遵循以“山緣水陸 兩級交接面、多個綠核為骨架的自然格局。并基于珠三角地區城鄉結構模式、 交通布局、自然人文資源、行政區域劃分等多層規劃格局,并結合各市的實際情 況疊加分析后,綜合優化形成由6條主線、4條連接線和16條支線共同構成的珠三 角區域綠道的網絡化格局。珠三角的

13、綠道網規劃建設是由面狀統領,到線狀建設, 再到點狀完善,最終回到區域的面狀層面已形成完善的多級網絡化系統。東莞市綠道規劃與建設4.1整體概況規劃建設珠三角綠道網,是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廣 東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宜居城鄉建設的重點工程。為了積極響應廣東省委 號召,東莞市綠道網規劃建設工作方案已于今年3月中旬正式出臺。3月16 日,東莞正式啟動了市綠道網的建設,至5月底,全市已累計建成了 198.74公里 綠道,其中省級綠道91.64公里,完成了今年省綠道計劃任務的46.52%。累計新 增了 224.59公里的綠道綠化,其中省綠道綠化117.49公里,完成今年省綠道計劃 任

14、務的59.64%。除此之外,東莞已經完成了綠道的規劃選線、規劃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部分 鎮街已經啟動了植樹工作,部分鎮街已經開始了慢行道的建設。而松山湖綠道系 統早就已經在5月1日正式全線貫通并投入使用,這里設立了全省最早投入使用的 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東莞市的綠道網包括珠三角區域綠道網(東莞段)和城市綠道網兩部分。珠三 角區域綠道網(東莞段)主線總長135公里,支線總長40公里,直接服務人口 375萬 人,經過19個鎮街和2個園區。城市綠道網方面,東莞市準備圍繞打造中央休閑 區,建設由18.9公里的濱水綠道環、23.8公里的都市綠道環和48.6公里的山林綠 道環組成的“三環”城市綠道,總長約9

15、1.3公里,使其成為省域綠道的有效補充。4.2珠三角區域綠道網(東莞段)概況4.2.12號線線路走向2號線經過麻涌鎮、洪梅鎮、道涪鎮、南城街道、厚街鎮、虎門鎮、長安鎮。 主線由廣州增城市新塘鎮進入東莞望牛墩鎮,途經麻涌香飄四季農業園、南城水 濂山森林公園、厚街森林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全蓮花山自然保護區進入深圳寶 安區老虎坑水庫。主線長約46公里,支線總長約12公里。綠道類型生態型綠道 長約24公里,包括水濂山森林公園全蓮花山自然保護區段。主 要開展越野、森林穿越探險、野外生存體驗活動。都市型綠道 長約5公里,包括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全麻涌鎮中心區段。主要開 展主題節日、品茶交友、節慶活動等活動。郊

16、野型綠道 長約17公里,包括廣莞交界處至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段、道涪水 鄉風情至水濂公園段、蓮花山保護區全深莞交界處段。主要開展校園酒吧、才藝 主題展示、農業體驗、瓜果采摘等活動。3號線線路走向3號線自西向東沿東江經過麻涌鎮、洪梅鎮、道涪鎮、東莞市區、石龍鎮。 由廣州番禺區石樓鎮進入東莞麻涌鎮,途經香飄四季農業園、道涪水鄉風情、濱 江體育公園、龍灣濕地公園、旗峰公園、可園一迎恩門城樓、大王洲島、石龍歷 史文化景觀區至羅浮山東江大橋進入惠州博羅縣石灣鎮。主線長約46公里,支線 長約22公里,連接線長約4公里。3號線的示范段為大王洲島一石龍歷史人文風景 區一江邊村古建筑群,長約34公里。綠道類型郊野型綠道長約39公里,包括麻涌到粵暉園段、粵暉園到濱江體育公園段、 大王洲到羅浮山東江大橋段。主要開展水鄉娛樂、主題攝影、休閑度假、自行車 越野、生態養生、美食等活動。都市型綠道長約7公里,包括濱江體育公園全可園段。主要開展美食探尋、 徒步越野等活動。5號線線路走向5號線自北向南經過石龍鎮、茶山鎮、東坑鎮、寮步鎮、大朗鎮、黃江鎮。 由惠州博羅縣石灣鎮經羅浮山東江大橋進入東莞石龍鎮,途經南社古村落、東莞 生態園、松山湖、清泉水庫休閑度假區、巍峨山森林公園、黃牛埔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