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2022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2小題,共24.0分)早期中華文明輝煌燦爛,下列朝代中,以創造了青銅器和甲骨文著稱的是()A. 秦朝B. 漢朝C. 商朝D. 隋朝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A. 實現了民族大交融B. 完成經濟重心南移C. 科學技術領先世界D. 海外貿易高度發達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A. 確保了科舉取士公平B. 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 提高了人

2、才選拔標準D. 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如圖是反映中國古代采煤技術的一幅插圖,來自17世紀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這部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著作是()A. 農政全書B. 天工開物C. 本草綱目D. 齊民要術1929年秋,毛澤東寫下詩句:“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金甌:指國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詩句表明,“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是()A. 發動秋收起義B. 進行城市斗爭C. 開展土地革命D. 舉行工人暴動抗日戰爭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軍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戰敗后,向中國投降的日軍人數超過了太平洋戰場和亞洲其他戰場日軍

3、投降人數的總和。這些史實說明,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A. 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B. 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重要前提C. 以地道戰和地雷戰為主要方式D. 是世界反法西所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53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選舉法。該選舉法的頒布實施()A. 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B. 激發了人民的民主意識C. 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D. 標志著工業化建設開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20世紀70年代,我國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包括了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第二次建交

4、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A. 外交事業開創了新局面B. 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 開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D. 促進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A. 創造完整的代數學B. 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 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D. 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1689年,英王威廉和瑪麗在舉行加冕儀式時,不得不宣誓:“按照議會批準的法令以及同樣形成的法律和慣例實行統治。”這里的“法令”是指()A. 權利法案B. 獨立宣言C. 人權宣言D. 拿破侖法典蘇聯集體農莊建

5、立后,國家從農民手中征到的糧食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1820萬噸增加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2750萬噸。材料表明,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是()A. 擴大了玉米種植的面積B. 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C. 繼承了新經濟政策的思路D. 支持了國家工業化建設20世紀以來,世界工業生產一般經歷了從“噸重型”產品(如造船、機械、化工)為主到“公斤型”產品(如電子計算機、家用電器)為主,再到“克重型”產品(如微電子、新材料)為主的變化過程。這一變化過程說明了()A. 重工業始終作為先導型產業B. 科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C. 國家逐漸加強對經濟的干預D. 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二、材料解析題(本

6、大題共4小題,共26.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5年,孫中山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1900年,孫中山又領導發動了惠州起義,兩次起義均遭到失敗。孫中山后來說,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子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但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 材料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許多報紙以監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如民國新聞以“維護共和政體”為宗旨。各種政黨、社團紛紛成立, 1912年10月,僅在民政部登記的團體就有85個,包括政治團體22個

7、。由于“社會對政治興味非常亢進”,政法學校和大學法科學生猛增,“一時法政學校遍于全國”。 均摘編自李侃主編中國近代史(1) 根據材料一回答:從廣州起義到惠州起義,中國民眾對孫中山領導發動武裝起義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國民眾對政治持什么態度?這一態度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80-1985年的“六五”計劃,第一次將“國民經濟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2006-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第一次

8、將“計劃”改為“規劃”。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材料二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我國克服疫情影響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按照世界銀行等機構的評估,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78年的2.3%,到如今連續多年超過30%。 均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1) 根據材料一回答: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十四五”規劃,這一發展過程說明了什么?(回答2點)(

9、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作出了哪些貢獻?(回答2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世紀開始,阿姆斯特丹、倫敦、漢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為歐洲發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歐洲人口增長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1600-1750年,歐洲人口翻番以上的城市有34座,其中11座是港口城市。 材料二 16世紀開始,殖民者就販賣非洲黑人到美洲作奴隸。到1860年,美國南方共有黑奴400萬,其中60%的黑奴在種植園勞動。1815-1914年,歐洲約有3500萬人移民美國,85%是14歲至44歲的精壯勞動力,其中有一部分熟練工人,他們集中在美國的

10、大城市,從事工廠勞動。美國因為移民而形成的附加資本積累相當于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0%-20%。 均摘自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等(1) 根據材料一回答:16-18世紀,歐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表現是什么?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點)(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外來人口大規模流向美國的歷史影響。(回答2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憲章將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等作為宗旨。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1946年1月,第一屆聯合國大會召開,聯合國正式開始工作。 1947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個國家締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的宗

11、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等,關貿總協定實施之后,成員國多次進行貿易談判。1995年,關貿總協定被世界貿易組織取代。 摘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當代卷材料二 20世紀初,全球僅有200余個國際組織,到21世紀初超過5.8萬個。它們既有政府間國際組織;也有民間團體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區性的。19世紀中期,每年由政府間國際組織發起的國際會議不過兩三個,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一數字已達到4000個。據統計,2019年,全球共召開了13254個國際性會議。 摘編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等(1) 材料一中的歷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的什么努力?(回答2點

12、)(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進入21世紀,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增加說明了什么?(回答2點)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當時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以創造了青銅器和甲骨文著稱的朝代是商朝,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青銅器和甲骨文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商朝文明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青銅器和甲骨文的相關史實。2.【答案】A【解析】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

13、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實現了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B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A。本題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兩晉南北朝的更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兩晉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B【解析】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

14、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本題考查科舉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B【解析】明朝末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個生產部門,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據題干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該著作是天工開物,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15、本題主要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5.【答案】A【解析】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據“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金甌:指國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可知,詩句表明“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是發動秋收起義。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

16、A。本題主要考查秋收起義、“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得以形成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秋收起義、“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得以形成的相關史實。6.【答案】D【解析】抗日戰爭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軍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戰敗后,向中國投降的日軍人數超過了太平洋戰場和亞洲其他戰場日軍投降人數的總和。這些史實說明,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所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勝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抗

17、日戰爭的勝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B【解析】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頒布實施激發了人民的民主意識,選項B符合題意;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完成,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1953年一五計劃的實行標志著工業化建設的開始。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選舉法的頒布實施的作用的相關史實。“1953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選

18、舉法的頒布實施的作用的相關史實。8.【答案】C【解析】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我國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開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我國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開創了我國外交事業的新局面;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萬隆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的相關史實。“20世紀70年代”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的相關史

19、實。9.【答案】D【解析】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溝通了東西方文化。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的相關史實。10.【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1689年,英王威廉和瑪麗在舉行加冕儀式時,不得不宣誓:按照議會批

20、準的法令以及同樣形成的法律和慣例實行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其中規定議會擁有最高權力,國王權力受到嚴格限制,故選項A符合題意。獨立宣言是美國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侖法典是法國頒布的;所以排除BCD。 故選:A。本題考查權利法案,知道與君主權力受限有關的文件是權利法案。本題考查權利法案,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D【解析】據“國家從農民手中征到的糧食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1820萬噸增加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2750萬噸”可知,材料表明,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是支持了國家工業化建設,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的相關史實。1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世界工業生產向高精尖發展,這反映了科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A與材料不符,C國家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