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_第1頁
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_第2頁
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_第3頁
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_第4頁
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小學音樂課課型與教學 結構設計(欣賞篇)廣州市荔灣區莫黎麗僅僅感受音樂而不思索音樂會失去音樂的真髓,僅僅思索音樂而不感受音樂便丟掉了音樂的靈魂。 音樂欣賞課應該是什么樣的?音樂的本身是多姿多彩的,音樂欣賞課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音樂是什么?音樂可以用來描繪一切大自然的美景和人類的生活,如大海的波濤,壯麗的日出、日落,百鳥的啼鳴和戰爭的喧囂。它既可以表現人類的歡樂、歌舞,又能表現人類的悲痛和憂傷。它能給人們帶來感奮和激昂,也能使人們陷入靜靜地深思。它可以使人們在悲痛之余冷靜地面對人生,也可以使人們在歡樂之后更加高昂地迎接新的生活。音樂如此美妙的快感的感受感悟和技能的傳送,這個美麗的工作是我們音樂

2、教師的職責。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的工作是意義深遠而美好的。在音樂教學中,那種人為的、固定不變的模式,呆板成舊的方法,單調枯燥的內容,注定要使學生久而生厭,繼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作為一名稱職的音樂教師,就應想方設法上好、上活音樂課,要著力使音樂課永遠充滿著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喜愛音樂課,想上音樂課,就一定要竭力使學生在音樂課中能獲得別的學科所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感受和心靈撞擊。個案(一) 日期:x年x月 學校:X市X中學 課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執教教師開門見山,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嗎?”,學生似乎對老師的提問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老師非常耐心地等待學生的回答

3、,在短暫的沉默以后,老師熱情地對學生講:“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于是,教師有聲有色地完整的講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到兩個問題:1、老師講述的故事并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2、時間已過了半小時,此時老師開始轉到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主題上,接著教師介紹了什么是小提琴協奏曲,至此所剩時間不多,當老師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已經接近下課思考:1、現在的高中生是否了解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 2、除了在課堂上以不少時間來講述梁祝的故事外,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3、在一所市重點高中的音樂課里聽到的這節音樂欣賞課,該引發我們去思考哪些問題。 個案(二)一、導入

4、(回憶式)(5分鐘)“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下面請一位同學,用她那把心愛的小提琴來為我們演奏這首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表演)提問:“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這首樂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歡這首作品?為什么呢?”(學生回答)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二、作品創作背景簡析(3分鐘)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愛情)。作品中的兩位主人

5、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歷史上是否真有這兩個人物呢?(討論) 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后來遭貪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于胡橋鎮。由于梁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后,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三、樂曲的結構采用了歐洲古典傳統的奏鳴曲式(

6、見分析圖) 梁山伯與祝英臺(奏鳴曲式)引子 呈示部展開部 再現部 結束部彩虹萬里百花開花間彩蝶成雙對千年萬代分不開梁山伯與祝英臺下面依結構圖欣賞作品(30分鐘)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

7、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后,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

8、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愿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采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

9、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后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并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臺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后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臺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音樂欣賞課的設計和教學方式方法,要力求相彩,新穎奇特。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字目標的確立;教學過程要精心設計。 具體的教學方法要視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特點而定,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

10、是靈活多變的,有時甚甚含有不少即興的成分。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下面我給同學們朗讀一段“化蝶”的歌詞。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并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樓臺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于悲劇的

11、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四、總結(2分鐘)今天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是那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思考:可否不大篇幅講解曲式?中學生對曲式的掌握度應該是多少?可否拓展梁祝的其他版本的內容以及演繹形式?可否對故事的歷史背景不要太過強調和研討?音樂欣賞教學最常見類型分析在中小

12、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由于一些教師對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片面理解、乃至對音樂藝術其特征的錯誤理解,出現了各種各樣有背于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規律的現象,造成了教學效果較差,并產生不良后果:一是使學生失去了獲得音樂藝術實踐能力的最佳啟蒙時機,二是延誤了學生音樂藝術實踐能力最佳發展時期。由于音樂藝術學習有其本身的規律性和特殊性,錯過了最佳啟蒙時機和最佳發展時期,會造成一批原本愛好音樂的學生的終身遺憾 單一欣賞型 “單一欣賞型”,即教師找來了許多音響資料,整堂音樂課用以音樂欣賞的單一課型。這種單一的課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樂課堂教學原則。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非專業音樂的音樂教育,這種普通學校的音樂課具有多項內容

13、的綜合性,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歌唱教學、器樂教學、律動教學、欣賞教學、創作教學的基本能力和音樂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的能力。一般的音樂課堂教學都是由多項教學內容構成的綜合課。因此教師必須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和結構。 根據上述原則,“ 單一欣賞課”課型不利于學生的音樂素質全面發展,“單一欣賞課型”使學生在教學進行過程中處于一種被動的聽覺參與和思維參與的地位,而長時間的被動狀態會使學生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學生們常說的“我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椐調查,“單一欣賞型”的音樂課,也是學生們不喜歡音樂課的原因之一。當然,其中還有其他種種因素,如過多的強調音樂的專業知

14、識,也是影響學生喜歡音樂課的原因,但是,這種心理疲勞和興趣抑制肯定是單一欣賞課型所造成的。 顯然,單一欣賞型的產生,不僅不利于青少年學生的音樂素質全面發展,由于過多地灌輸許多音樂的專業知識(教師常常以自己在大學讀書時的感受,并以大學教師教學的模式照搬行之),中小學生難以接受,在造成中小學生心理疲勞和興趣抑制后,拒絕音樂課是這種課型的必然結果。 單一欣賞型的產生,主要是教師對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性質,目標不甚清楚,一見教材中有音樂欣賞的內容,就將其用整堂課單獨上欣賞課,并上得十分專業。此外,有些教師是因為不具備音樂教師的全面能力結構,如自己在音樂專業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學效果的

15、“揚長避短”的課型。 語言替代型。 “語言替代型” ,顧名思義即以語言替代音樂。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因為音響在時間中展開,因此音樂也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聽賞為主,教學中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有學生想象的空間。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慣于以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音樂,極其有限的教學時間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消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完全不同的記憶:盡管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但它是訴之于流動的音響中,依靠于聽覺來感受的特殊藝術形象。這種形象是非視覺性的(看不見,盡管有人用色彩來引發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語義

16、的(不是一種確定性的語言)音樂是由音響通過聽覺,產生聯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動過程,而音樂在流動的音響中以音的高度、長度、力度和音色的變化 ,通過旋律、節奏、節拍、音區、音色、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和織體等表現手段、才能塑造出藝術形象。由于聽覺感受到的音樂信息是非語言義的,它對現實的反映比較間接,因此音樂藝術具有某種不確定性,絕非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那種以語言替代音樂的音樂欣賞教學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詩歌、散文、故事即語言給人的感受,這樣就完全不符合音樂欣賞審美的規律。 誠然,音樂藝術與語言藝術都是藝術,語言也是一種音響,但是,語言仍然不能替代音樂,教師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或

17、依據教學參考書來解釋音樂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導學生的想象,而音樂藝術的某種不確定性,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經歷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需要的是適當的引導或提示,而不是以長篇大論口頭語言來替代音樂。 形成語言替代型的原因較為復雜,有的教師具有很好的條件,如:文學底子好、語言表達能力強,對音樂有自己的見解,這樣的教師在忽視了音樂的非語意性的前提下,常常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以語言替代音樂。在我聽課的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屬于此類。另一類教師由于并不具備音樂教師的全面能力結構,無奈之下大量地按教學參考書提供的資料向學生“介紹作品”。 音樂欣賞教學的審美

18、與實踐問題 (一)音樂欣賞教學的本質 音樂欣賞教學其本質是審美訓練。審美訓練是對主體的審美觀、審美能力、審美人格的訓練,其本質上既是一種價值取向(審美態度、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同時又是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情感等審美心理活動。這里所提到的審美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心理都和個體的人格修養、文化修養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必須以學科的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二)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型 音樂欣賞教學的課型與音樂審美的層次有著密切的關系,若忽視了這個關系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教學效果。盡管優美的語言也具有音樂性,但是語言仍

19、不能替代音樂。因此,語言替代型的課型不宜;單一的音樂欣賞教學不符合我們的教學定位和教學對象;綜合性課型才是符合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的有效課型。 在非常有限的課時里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時間的合理分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如我聽了一位青年教師上的音樂欣賞課,她首先強調了訓練耳朵聽力的重要性,接下來整堂課就是聽寫音程的練習,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反映被動。當我問及為什么這樣上課?她非常認真地回答我:“大學里老師就是這樣給我們上課的。”這位青年教師還表達了一個非常好的愿望:“把學生的耳朵訓練好,為學習音樂打好基礎。”再如我聽了一個教齡不短的老師上課,她首先讓學生背誦歌唱的姿勢

20、以及發聲要領2遍,然后開始MIMIMAMA,讓學生做系列的枯燥的很專業的發聲練習。然后就是聽音樂開始這是兩個并非“個別”的例子,而且具有其典型意義 例子。顯然,這兩位教師把專業音樂訓練中“視唱練耳”“發聲練習”的依樣照搬到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中來,顯然是行不通的。 要不要訓練耳朵,提高聽覺能力?要不要訓練聲音,提高學生的聲音表現能力?這是非常必要的,但要以學生主動參與的形式,而不是專業的“視唱練耳”、“發聲練習”。還有“一唱到底”的,“一聽到底”的,“一舞到底”的各種單一內容、單一形式的課型,似乎教師都有意把某一方面訓練得更加強一些,更專業一些的愿望,甚至有的教師還錯誤地把這些當作“特色”去追求

21、, 因此可以說,實際上單一型的課型把普通學校的音樂課,按照專業音樂院校分成“樂理課”、“視唱練耳課”、“合唱課”、“音樂欣賞課”等等都是由于受音樂教育觀念和本人能力結構的影響而造成的。而現在的教材已經按照綜合性的原則編寫,如果教師的音樂教育觀念不改變,對自己的能力不采取在“揚長”的同時,不斷地“補短”,是很難適應不斷發展的現代教育的需要的。 音樂欣賞教學是綜合性課型豐富的教學內容之一,而不宜形成一種單一型的課型,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共識,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運用綜合的手段進行音樂欣賞教學,音樂欣賞教學在內容的選擇及補充和所占教學總量時間的比例,音樂欣賞教學與其他音樂教學內容的關系等等問題,

22、使我們的音樂教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并使音樂能成為學生的終身愛好,真正成為提高我們國民素質的一門有價值的學科。(三)音樂欣賞與情感交流 音樂欣賞課模式的探討目前,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尚不夠重視情感的體驗和情感的交流。(1)主客體無交流欣賞教學: 我們現在進行的音樂欣賞教學,很多是一種主客體無交流的教學活動。主體,即我們的學生,客體,即我們欣賞的作品。在課堂教學中,視聽條件再好,我們可以強化認知,主體會受到一定的感受,但是主客體無法交流情感。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語言替代音樂的現象往往以師生,生生之間語言交流的形式出現。 音樂教育的實踐證明,主客體無交流欣賞教學的教學效果甚微,其原因是客體(即作品)對主

23、體(學生)僅僅是通過音響或媒體圖象產生單向的情感影響;由于主體(學生)受到年齡、文化、社會生活的體驗等等的限止,而音樂藝術是時間藝術,瞬間即過的音樂給學生留下的記憶是模糊的;情感方面61的震撼是淺層次的、短暫的。盡管如此,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主客體無交流欣賞教學仍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2)主客體有交流欣賞教學:主客體有交流欣賞教學是一種教學效果較好的教學形式 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部分內容由于教師的音樂技能比較全面,或某一方面比較強,教師在簡介作品后先由自己演奏或演唱,這種面對面的教法能激起學生的審美興趣、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上的共鳴,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音樂由于現場的情感交流,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原因就是音樂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