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問題淺析_第1頁
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問題淺析_第2頁
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問題淺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審判實踐中,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或不情愿撫養子女的情況日益突出,呈上升趨勢。為此,筆者對20起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的案件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作了歸納分析。一、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案件的特點(一)離婚訴訟當事人的年齡較輕、婚齡較短。從我們調查的這20起案件看,訴訟雙方當事人年齡均在30歲以下的占有16件,占80%;4起案件的當事人雙方年齡超30歲,但都是在35歲以下。20起案件當事人婚齡均在10年以下,其中婚齡在5年以下的有15件,占75%.(二)訴訟當事人文化程度較低,多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農民。20起案件的40名當事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職業是工人、農民的占75%。(

2、三)離婚訴訟當事人提出各種借口不撫養子女。有相當一部分當事人不撫養子女或不情愿撫養子女的意思不直接表達,常常陳述自己對子女如何疼愛、如何負責任,但又提出種種理由說明自己不便于撫養子女,如提出身體有病、收入少經濟困難、無住房、工作繁忙、常常公出、生活環境差等等,說明若撫養子女將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四)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的態度堅決,擺脫這一責任的心情迫切。為了達到不撫養子女的目的,可以放棄許多應爭取的權益或本應屬于自己的權益。(五)為不撫養子女,提起離婚訴訟前先將子女“安排”好。有的當事人事先做好安排,將子女送對方或安排給對方老人照顧,長期不過問子女生活,離婚訴訟時,堅決不要子女。法院

3、為不改變幼小子女的生活環境,避免交付不能,只得將孩子判歸一直撫養的一方。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養兒防老已成為不必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觀念受到嚴重沖擊,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深刻變化。體現在婚姻家庭方面,突出一點的變化,即過去的養兒防老心里越來越淡化。許多人認為,個人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需要他人的扶助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年齡大了以后,可以依靠多年的積蓄和社會的幫助安度晚年,無須養兒防老。二是為開始新生活創造條件。從我們調查的這20起案件看,離婚當事人的年齡較輕,均未越過35歲。離婚后,他們還要重新開始生活,重新建立家庭。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是個累贅,是開創

4、新生活的障礙,有些人考慮到,如果自己離婚后帶著與前夫(前妻)所生的子女不但會增加生活負擔,甚至會影響到未來家庭生活的安定,影響配偶對其的感情,因此他們在離婚時堅決不撫養子女。三是素質差、道德水準低,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公德意識和愛心。有的訴訟當事人雙方感情基礎不牢固,倉促成婚,婚后又未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子女不過是兩性結合的產物,而并非愛情的結晶。這些人不愛自己的配偶,甚至因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而仇視其配偶,因此對與之結合而生育的子女缺乏愛心。還有的人因戀愛期間草率行事而懷孕,不得已結婚,婚姻生活失敗后,他們便遷怒于子女,設法擺脫撫育子女的責任。四是以讓對方撫養子女作為懲罰。由于種種原因,離婚后當

5、事人雙方不能妥善處理相互間的關系,即不能采取正確的態度對待離異的配偶,不能正確認識雙方矛盾產生的原因,將過錯歸罪于對方,仇視對方。他們有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狀態,認為撫養教育子女是費心竭力的大事,將子女這個包袱拋給對方,以達到對其懲罰的目的。五是以撫養子女為條件,要求取得其他利益。有些訴訟當事人把財產、房屋、經濟收入等權益作為條件,提出有條件的撫養子女,否則堅決不撫養子女。還有的訴訟當事人提出自己身體有病、收入低、生活困難、工作繁忙、無住房等,以此來說明自己不具備撫養子女的條件。三、離婚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產生的嚴重后果訴訟當事人不撫養子女,最終的受害者是那些無辜的子女。父母離異,使他們失去正常的

6、家庭生活,不穩定的生活方式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這些孩子的生活環境缺少正常家庭應有的溫暖、和諧的氣氛,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母愛或父愛,心靈蒙受創傷,對以后個性的形成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些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現某種弱點和缺陷:有的孤僻、冷漠、內向,對成年人有對抗心理,難于接受教育;有的感情脆弱,對來自外界的一些“溫暖”往往會受寵若驚,極易受壞人引誘而誤入歧途。這些孩子的感情長期得不到滿足,極有可能通過違法犯罪來求得代償性的心理平衡,違法犯罪又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四、預防措施這種不撫養子女現象的發生,是受人們思想意識的支配,很難通過采取具體措施完全杜絕。但是,可以通過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道德宣傳教育,普遍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道德水平,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要注重提高人的素質,完善其道德觀念,增強公民的公德意識和責任心,使其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于奉獻而并非索取;完美的人生不僅僅是個人奮斗、個人享樂、個人索取的一生,也包含著給予他人幸福,服務社會,得到社會承認等等。其次,要通過輿論工具進行正面的宣傳報道,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進行“尊老撫幼”的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