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湖 州 師 范 學 院 求 真 學 院 文 學 系畢業論文附屬過程管理材料(2010屆)專 業 漢
2、語言文學學 號 06043101 學生姓名 XXX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教務部印制目 錄1.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審批表2.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3.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4. 文獻綜述(前言、主題、總結、參考文獻)5. 外文原稿(復印件)與譯文6.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審閱表7.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評閱人評閱表8.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記錄表9.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評分表10. 本科生畢業論文誠信承諾書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審批表學生姓名班級論文選題名稱紅樓夢家
3、庭教育的現代啟示選題理由及準備情況: 紅樓夢是我國一部名滿中外的不朽名著,有清代的“社會百科全書”之稱,上大學之前由于學習壓力,只是零星的看過幾集電視連續劇,一直沒能好好讀過原著,心中一直留有遺憾,這次寫論文恰好能彌補我的這個缺憾。同時又由于剛剛結束兩個月的教育實習,因此對“教育”這兩個字特別敏感。我相應的翻閱了紅樓夢相關的研究資料,發現前人們多數從紅樓夢的版本、作者考證、人物形象分析、藝術手法等角度對它研究論述,而從教育這個角度對它進行研究的則比較少,從家庭教育這個更加具體、微觀的角度對它進行論述的則更少。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中最先受到的、對它影響最深的教育就是以父母為主的家庭教育,為此,
4、我確定我的畢業論文題目為紅樓夢家庭教育的現代啟示。 為了能很好地完成這篇論文,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有關紅樓夢的相關資料有武漢大學中文系七二年級評紅組編的我們是怎樣讀紅樓夢的,張畢來著的賈府書聲,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的紅樓夢評論,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輯委員會編的紅樓夢學刊,胡文彬著的中國封建貴族世家盛衰的透視(試論紅樓夢的真面目),張雷洋著的說賈政等。教育方面的相關資料有丁瑜、何東元編的教育學原理,關穎著的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趙忠心著的家庭教育,克勞蒂婭著的美國人的家庭教育,馮林著的中國家長批判,肖春生著的古今名人教子70法,龔春燕、郎天燕編著的魏書生教育教學藝
5、術等。為了使我的論文能更好的時代意義,我大致了解了清代的一些歷史,看過的資料有楊學琛、周遠廉編著的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遼寧清史簡編編寫組編寫的清史通編,何滿子著的論儒林外史。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字) 2009年6月10日系主任意見: 系主任(簽字) 2009年6月13日湖 州 師 范 學 院 求 真 學 院畢業論文任務書系專業班級學號姓名畢業論文題目紅樓夢家庭教育的現代啟示畢業論文進行起止日期2009年5月20日至2010年4月30日畢業論文的內容及技術參數我的論文主體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紅樓夢中的家庭教育。這個部分中我又有兩個板塊組成,第一個板塊主要陳述紅樓夢中主要的、
6、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家庭教育,如賈寶玉、賈璉、賈蓉等。第二個板塊主要通過對第一個板塊中的家庭教育現象進行分類、概括,至少概括出兩個特點:重功名,輕道德。在對這些教育現象進行分類的同時也相應的進行簡單地評述。第二部分主要寫由此引發的現代啟示。通過對紅樓夢中家庭教育及聯系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現象的思考至少得出三點啟示:1、孩子的德育應該使家庭教育的重心。2、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對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并對這三點啟示進行充分地論述。畢業論文的要求1立論客觀,具有獨創性,觀點有新意:文章的基本觀點來自具體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意義,并通過獨立研究
7、,體現出自己的認知和看法。2論據翔實,富有確證性:論文做到旁征博引,多方論證,有主證和旁證。論文中所用的材料做到言必有據,準確可靠,精確無誤。3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全篇論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判斷與推理言之有序,合乎邏輯。4體式明確,標注規范:論文以論點的形成構成全文的結構格局,以多方論證的內容組成文章豐滿的整體,以較深的理論分析輝映全篇。5語言明確、表達簡明。6依據指導教師要求進行寫作,格式合乎規范要求,論文文本字數達到10000字左右,上交時應有畢業論文文本、畢業論文任務書、開題報告、外文原文及譯文、文獻綜述、畢業論文評分表。畢業
8、論文查閱的資料有關紅樓夢的相關資料: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的紅樓夢研究罕見資料匯編,武漢大學中文系七二年級評紅組編的我們是怎樣讀紅樓夢的,張畢來著的賈府書聲,蔣和森著的紅樓夢論稿,劉夢溪著的紅樓夢新論,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輯委員會編的紅樓夢學刊,關四平著的無可奈何花落去論賈政的人生悲劇,胡文彬著的中國封建貴族世家盛衰的透視(試論紅樓夢的真面目)等。教育方面的相關資料:丁瑜、何東元編的教育學原理,關穎著的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趙忠心著的家庭教育,單中惠主編的西方教育思想史,克勞蒂婭著的美國人的家庭教育,馮林著的中國家長批判,南方日報發表的爸爸,請伴我同行共成長
9、,龔春燕、郎天燕編著的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其他:楊學琛、周遠廉編著的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遼寧清史簡編編寫組編寫的清史通編,何滿子著的論儒林外史等。畢業論文進度安排序號畢業論文各階段名稱日期備注1指導教師與學生商討確定選題,填寫畢業論文選題審批表,下達畢業論文任務書2009年6月9日6月13日2學生填寫開題報告,各專業舉行開題報告會6月16日6月20日3學生開始查閱資料進入課題研究,指導學生撰寫文獻綜述6月23日9月1日4學生完成文獻綜述,進入論文撰寫階段9月1日9月5日5學生撰寫并完成畢業論文初稿,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檢查論文進展情況,各專業完成畢業論文
10、中期自查9月8日11月7日6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通報檢查情況,各專業負責人督查畢業論文指導情況11月10日11月14日7修 改 文 稿11月17日2010年2月13日8進一步修改文稿,完善過程材料,基本定稿2月16日3月27日9畢業論文定稿,論文整理上交指導教師3月30日4月10日 指導教師簽名 學生簽名 系主任簽名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學 生 姓 名班級學號專 業指 導 教 師開題時間2009年6月設計(論文)題目紅樓夢家庭教育的現代啟示選題意義、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紅樓夢的研究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可以說從方方面面對之進行研究,大到作品思想藝術的客觀把握,小到作品中提到的一個細節
11、,一件衣服,一件用具,都有論文專著研究。但站在教育這個角度對之進行研究的很少,從家庭教育這個更微觀的角度進行專門論述的則更少了。因為如此,所以我認為我從家庭教育角度對紅樓夢進行專門的論述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從理論上說,我從家庭教育角度論述紅樓夢,如果寫得成功,那將是為“紅學”研究大廈粉刷了一下,使該大廈更加完美、更加壯觀。從現實意義上講,對紅樓夢的家庭教育進行研究,對紅樓夢中家庭教育現象進行總體的描寫和概括,對這種教育現象進行總結,放到社會歷史這個大環境中進行考慮,概括出它的一般特征,從這些描寫和概括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引發對紅樓夢這種家庭教育方法的思考和聯系自身、聯系當今社會進行現代的思考
12、,努力做到從紅樓夢的這些家庭教育的經驗教訓中吸取經驗,為我所用,為廣大的家長所用。引發他們對自身家庭教育得當與否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從這些經驗中取長補短,使自己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合理,也使每位孩子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用的人才。由于我對原著和相關資料還沒有研究透徹,雖然翻閱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以致這篇論文有些問題還沒有研究到,如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當時社會對女子的教育,但我會努力彌補這些缺憾。研究目標和內容我通過對紅樓夢家庭教育優點和缺點的簡單評論,結合現代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現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比較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問題,希望廣大家長能從中引發思考,對他
13、們的家庭教育各方面進行反思并取得成功。我的論文主體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紅樓夢中的家庭教育。這個部分中我又有兩個板塊組成,第一個板塊主要陳述紅樓夢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家庭教育,如賈寶玉、賈璉、賈蓉等。第二個板塊主要通過對第一個板塊中的家庭教育現象進行分類、概括,至少概括出兩個特點:重功名,輕道德。在對這些教育現象進行分類的同時也相應的進行簡單地評述。第二部分主要寫由此引發的現代啟示。通過對紅樓夢中家庭教育及聯系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現象的思考至少得出三點啟示:1、孩子的德育應該使家庭教育的重心。2、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對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并對這三點啟示
14、進行充分地論述。最后,我得出的結論大致是這樣的:要重視孩子的德育,“成人”與“成才”是辨證統一的,一個人在學業上的缺陷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在品德、人格上得缺陷倒可以貽害一輩子,甚至毀掉他的生命。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特長,家長們應該針對他們的程度和特長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不應為了所謂的“光宗耀祖”、“光耀門楣”而扼殺他們的才能。家長們應對孩子設置合理的教育目標,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以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才,實現最終的教育理想。研究方法、步驟和措施自從確立選題以后,我對紅樓夢研究的方法為最大限度的掌握相關資料,深入地進行思考,并且理論聯系實際,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及時與導師溝通,盡量使我
15、的論文更加完善。 我預計的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1、收集梳理各種資料,寫好草稿并修改,給導師瀏覽指導。2、結合導師的提議完成第二稿。3、深入研究資料并充分聯系現實完成第三稿與中期檢查。4、仔細思考,結合導師意見修改完成第四稿。5、翻釋外文,定稿。6、按規范要求,上交論文全套材料。為了能很好地完成自己預設的操作步驟,我將自己的精力充分投入,大膽進行寫作,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與困難及時與導師溝通,努力解決,使自己的論文能很好的完成。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2009年6月9月 開始查閱資料進入課題研究,指導學生撰寫文獻綜述2009年9月11月 撰寫并完成畢業論文初稿2008年11月2010年2月 進一步修改
16、文稿,完善過程材料,基本定稿2010年3月4月 畢業論文定稿,論文整理并上交指導教師主要參考文 獻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2009年6月18日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畢業論文文獻綜述學生姓名專業指導教師(要求達到3000字,涉及20部/篇研究書刊以上,有研究現狀的概述,對已有問題的討論研究、存在問題的提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及怎樣解決)自從確定畢業論文寫有關紅樓夢以后,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有曹雪芹、高鶚著的紅樓夢,張畢來的賈府書聲,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的紅樓夢研究罕見資料匯編,蔣和森的紅樓夢論稿,劉夢溪的紅樓夢新論,張畢來的漫說紅樓,何滿子的論儒林外史,中國藝
17、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輯委員會編的紅樓夢學刊,關四平寫的無可奈何花落去論賈政的人生悲劇,胡文彬寫的中國封建貴族世家盛衰的透視(試論紅樓夢的真面目),張雷洋寫的說賈政,遼寧清史簡編編寫組編寫的清史通編,趙忠心編著的家庭教育,鄭其龍、蕭聲馥等編著的家庭教育學,克勞蒂婭的美國人的家庭教育,馮林的中國家長批判,肖春生編著的古今名人教子70法,葉立群的家庭教育學,周瑛、金瑞欣編著的教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的家庭教育導讀等。這些資料雖然在具體寫作中我沒有完全利用起來,但它們對我的寫作都起了一定的影響,都有一定的幫助。我首先看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2月版的曹雪芹、高鶚著的紅樓夢。通過閱讀,我對
18、其中的家庭教育的種種現象引起了興趣,并且對一些經典的情節和場面進行了摘錄,對之深入思考。接著瀏覽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的紅樓夢研究罕見資料匯編上,看看有哪些資料可以用得上。從該書中發現對紅樓夢研究論述的角度很多,如從人物形象,情節場面,服飾飲食,風俗游藝等,但從教育角度進行論述的則很少,只有純樸先生的紅樓夢的教育觀,作者認為教育這個問題在紅樓夢中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小說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料,很值得研究,如果將之加以科學的研究,使它教育化,那它對教育的影響一定很大,對教育的貢獻一定很多,于是更加激起我寫作的興趣。為了了解前人對該問題的研究
19、狀況,我首先翻閱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張畢來先生的賈府書聲。書中第一節內容論清初蒙學的理論與實踐和賈氏家塾中的師友之道對我影響較大。書中從賈政帶寶玉以及秦業帶秦鐘拜見塾師時的恭敬態度、入學目的、科舉問題等看出以賈政、秦業等為代表的那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目的及宗旨。從中也將我的視線引到塾師賈代儒身上,聯系小說內容想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的蔣和森先生的紅樓夢論稿,第250-263頁思想和藝術的完美統一“寶玉被打”析,作者從反封建主義角度出發對該情節進行評述,而我作為一名準教育工作者,引發了我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深入地思考賈政的這種教育方法是
20、否合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的張畢來先生的漫說紅樓,第214-226頁泛論“詩書仕宦之家”以及“賈氏的文武并用和中舉當官問題”對我影響也很大,使我的視野擴大,對小說及當時社會的教育的一大特點有了較明確的印象,即重功名。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的紅樓夢研究雙月刊,1986年2月版第54-61頁收編胡文彬先生的中國封建貴族世家盛衰的透視(試論紅樓夢的真面目),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劉夢溪先生的紅樓夢新論第33-81頁從紅樓夢的思想意義和歷史價值角度對之進行論述,這使我意識到,對紅樓夢的教育進行評價勢必要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這一意識促使我大致翻閱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
21、0年3月出版的遼寧清史簡編編寫組編的清史通編,有選擇地看了第291-363頁。在看清史時,令我想起同時代與科舉教育有關的儒林外史,由于時間問題,只看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的何滿子先生的論儒林外史第43-50頁,對我影響較大。既然寫紅樓夢的家庭教育問題,那么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到底起怎樣的作用,對他們今后發展有沒有影響呢?為此,我瀏覽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周瑛、金瑞欣編著的教育學。在該書中我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靈魂工程師”,它在孩子一生中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為此,我就瀏覽了有關家庭教育的論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2、1989年2月出版的趙忠心先生的家庭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的鄭其龍、蕭聲馥等編著的家庭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葉立群先生編著的家庭教育學。為了了解外國先進國家它們的家庭教育的現狀和方法,我大致瀏覽了專利文獻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克勞蒂婭的美國人的家庭教育。從這些論著中我了解到對孩子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等在家庭教育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又瀏覽了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的馮林先生編著的中國家長批判,從這部書中我發現了當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誤區:家長作風、專制主義;暴力傾向、賞罰簡單;重智輕德、分數第一;己之私愿、強施子女等等。
23、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肖春生先生的古今名人教子70法,這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古今一些家庭教育中先進的教育方法,如:誘導自省法、因材施教法、處罰法、以身說法法等等。以上這些書籍使我對寫作紅樓夢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向有了一個大致的、模糊的印象。“子不教,父之過”,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父親所負的責任似乎較大,為此我查閱了有關論述賈政的文章,如: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學刊的1993年第4期第135-156頁,其中收編了關四平先生的無可奈何花落去論賈政的人生悲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編的紅樓夢研究雙月刊1986年6月第74-80頁的張雷洋先生的說賈政。最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
24、心主編的家庭教育導讀2005年6月版對我完成整篇論文影響很大,它為我展示了當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專家的最新觀點,使我的論文更有“新意”。這些書籍不僅對我紅樓夢家庭教育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它還開闊了我的視野,因為平時我很少、也不會讀這類書。我想這些書籍對我的影響不僅如此,肯定還有更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會慢慢發現。英文文獻資料(要求達到2000字)Beginnings and Departures: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Yao Huashi(Wake Forest University)Abstract: Chapter One of the Dre
25、am of the Red Chamber (Honglou meng)consists of a series of beginnings or “false starts” as one critic has characterized them. The first of three narrative episodes which make up the prologue casts the protagonists mythic origin in the primordial past. Key words: the beginning, innovation ,vestige o
26、f traditionA brief summary of the familiar story runs as follows. In order to repair a leaky sky, the goddess Nüwa moulds 36, 501 five-colored rocks. In the end she finds use for only 36,500 of them. Having become sentient and quasianthropomorphic, the supernumerary rock is despondent over his
27、rejection. One day, while lamenting his misfortune, Stone sees a Buddhist monk and a Daoist prelate approaching and overhears them reminiscing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blunary world. Stone is sorely tempted to partake in the sensual pleasures that the two have described so vividly and begs them
28、 to help him descend to earth. Having unwittingly enticed Stone, the Buddhist and the Daoist now try to warn him of the transient and illusory nature of earthly pleasures. Their words, however, fall on deaf ears. Stone is determined to seek his fulfillment on earth. The subsequent narrative, or the
29、novel proper, is thus literally consequent upon Stones fateful departure from the ethereal world.An immense time span separates the first episode from the next. Eons have passed before a Daoist named Vanitas chances upon Stone, who has since returned to the ethereal world. Or rather, the Daoist find
30、s a rock bearing an inscription of Stones earthly sojourn; hence 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novel, the Story of the Stone.5 After perusing it, the Daoist acknowledges to Stone, author of the inscribed tale, that it indeed has some interest, but he maintains that it is also seriously flawed. Despite h
31、is initial reservations, Vanitas agrees to transcribe the narrative. This episode, which contains a lengthy debate between Stone and the Daoist on the tales literary merits or lack thereof,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what Stone describes as an exhausted narrative tradition. As such, thi
32、s section will feature prominently in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The third and final episode of the prologue introduces a set of new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penurious scholar Jia Yucun, who serves an ingenious narrative link between the mundane and the ethereal world.Vestige of Tradition or Sign of
33、 InnovationDespite its exceedingly complex nature, scholars are curiously indifferent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stead, they are fixated on the missing part the ending of the novel, looking for clues and hints in every conceivable place. A review of the scholarly and critica
34、l literature on the novel reveals few studies of the novels extraordinary beginning. In a way, that is only to be expected. The prospect of “ completing” the novel in some way, or even figuring out its overall design is too tantalizing a challenge to resist.6 From time to time new theories put forwa
35、rd, some more plausible than others. Granted, to the extent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 narrative rests on its ending, the task of evaluating the novel is made more difficult without its conclusion.The absence of critical atten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can also be attributed to other factors
36、, some of them ideological. Critics in mainland China dismiss the mythic elements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dregs of a “ feudal” belief system, choosing to emphasize realistic elements instead.Expatriate scholars such as Zhao Gang hold that the allegorical element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
37、hamber result from the influence of its commentator Zhiyan Zhai.8 Still others, Yu Pingbo and Wu Shichang among them, dismiss the mythic framework on textual grounds, seeing it as a spurious interpolation by Gao E, editor of the first printed version of the novel.9 Lumping together the supernatural
38、elements in the novel, Wu Shichang writes,These stories are obviously too superstitious to be convincing. They are hardly relevant to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novel or to other stories. Even if they are well written, so many of them must be boring to any reader; and the great space they occupy in th
39、e last forty chapters does little justice to the novel or to its reader. They look like grotesque buildings artificially scattered on one-third of a well-designed garden, neither serving any useful purpose or adding any pleasant sight for the visitor.10 Other critics regard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
40、l as a product of literary inertia. In his preface to Chi-chen W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venerable sinologist Arthur Waley comments on its framework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Waley begins by noting the historical hierarchy
41、governing Chinese literature or written texts in which the Confucian canon was ensconced at the top while fiction was relegated to the bottom. Therefore, to ensure a measure of respectability, the author of the vernacular narrative superimposed a didactic framework on his work. Waley writes, “Even t
42、he most licentious of Chinese novelists did indeed make some show of pointing a moral, but the pretense is usually carried out in such a way as to irritate those who read for pleasure without appeasing those who read for improvement.” Despite its overall break from convention, Waley sees the Dream o
43、f the Red Chamber as tradition-bound in two important respects, namely, in its didactic framework and its oral mode of narration. Unlike its predecessor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es not recycle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it nevertheless share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m:“It has their in
44、ordinate length their lack of faith in the interestingness of the everyday world, leading to the conviction that a realistic story must necessarily be set in a supernatural framework. It has the storytellers tendency to put far more art into the technique of the individual séance or chapter, th
45、a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as a whole. It has the same moralizing tendency; for as I have said, Chinese fiction is always on the defensive is always, with an eye on official Puritanism, trying to prove that, like serious and approved literature, it has a “message.”According to Waley, what
46、make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uch a mileston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s its realism. Waley asserts that all realistic novels are autobiographical. Following Hu Shis lead, Waley asserts that Cao Xueqins innovation lies in modeling his characters upon himself and his family. Indeed, only by using
47、 a “ rigid framework imposed by tradition” is Cao able to prevent himself from committing “ the error of transcribing with too careful a fidelity the monotonies of actual life.”To Waley, then, the beginning is paradoxically a shortcoming as well as an asset. However, the novels debt to tradition app
48、ears rather modest if one examines the Honglou meng carefully.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eparts from convention at the very outset in conspicuously lacking the customary prefatory poem and its attendant prose commentary.14 Even such a full-fledged literary work as The Scholars preserves the enti
49、re traditional opening sequence. However, the oral residue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re minimal. They are confined to the reten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and some terminology from oral storytelling. However, as I intend to argue, the framework is put to such a radically different purp
50、ose that it is no longer a simple throwback to the huaben tradition.英文文獻中文翻譯(要求達到2000字) 06043101 XXX來源:維克森林大學新西蘭雜志亞洲研究七作者:姚華士(維克森林大學)出版社:YILI PEOPLES PRESS出版時間:2005年6月由石頭離開引發的開端論紅樓夢的敘事結構的起源藝術姚華士(維克森林大學)摘要:紅樓夢第一章由一系列開端,或者說“假托”組成,就像一個評論家在表述。前三段的故事情節,為主角虛構了遠古時期他的神奇的來源。下面探討一下這個讓人疑惑的小說開頭。關鍵詞:開端,傳統延續,革新為了
51、修補有漏洞的蒼天,天神女媧鑄造了36501塊5色巖石。最后,她只使用了其中的36500塊。由于石頭已經具有靈性,它對于自己被遺棄感到非常沮喪。一天,當石頭對自己的不幸哀嘆不已,它看到一個和尚和道士走過來,并無意中聽到他們回憶起紅塵的榮華富貴。石頭被這兩個人生動描繪的俗世浮華景象所深深吸引,它急切地想體驗一下其中的樂趣,于是它請求他們將它也帶到人世。因無意中引誘了石頭去凡間走一遭的欲望,和尚和道士試圖警告他俗世的繁華是短暫和虛幻的。但石頭一心只想著要去人世體驗一番,他們的話就如隨風過隙。接下來的故事,恰當地說,是整本小說,就是石頭離開天上后發生的事情。 第一個情節與以后的故事相差的時間跨度很大。
52、當空空道人遇見已回到天上的石頭時,已經過去很多時代了。更確切地說,道士看到了石頭背后刻著文字才辨認出了這塊就是曾經由他攜帶入塵世的頑石,因為這些文字詳細地講述了石頭在塵世的際遇。因此,小說原來的書名是石頭記。細讀之后,道士認為寫下故事的作者,石頭以及石頭上的故事確實有些趣味,但他同時認為,它也有大的缺陷和不足。盡管如此,空空道人還是同意抄錄這個故事。這個情節,轉錄了石頭和道士之間對這個故事的文學價值和不足之處的長篇討論,將一塊身心俱疲的石頭作為故事的出發點而形成的重要的敘事傳統。有鑒于此,本節在隨后的討論中將著重這一部分。在序言第三部分也就是是最后一個情節中,一系列人物被牽引出來,其中包括窮困
53、的文人賈雨村。通過他,人世和天上的故事巧妙地被鏈接起來。傳統的延續,創新的標志盡管開頭很復雜,學者們卻難以置信地忽略了紅樓夢的開頭。相反,他們關注小說的缺失部分,即結尾,期望從可能的地方找到線索和提示。回顧一下研究紅樓夢的研究文獻,我們可以看到,研究其與眾不同開頭的文獻很少。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可以預料的。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完成”小說來說,人們情不自禁地想要找出它的整體設計的前景。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新的理論不斷提出,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比以前的更有說服力。誠然,故事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結尾。如果沒有結尾,對小說的評價將變得更困難。 缺乏對小說開頭的必要關注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其中不乏意識形態的原因。中國大陸的評論家將紅樓夢中的神話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糟粕而將其剔除,轉而側重其中的現實基礎。移居國外的學者,譬如趙鋼則認為紅樓夢中的寓言來源于它的評論者脂硯齋對其批注的影響。然而,研究者中的俞平伯和吳石昌,在原本中去掉了神化類的框架,他們把這些看作是被小說的第一版編者高鶚篡改的。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院培訓課件:評估SOAP和目標制定SMART
- 青年航校培養協議書
- 倒閉廠設備轉讓協議書
- 食堂水果采購協議書
- 酒店股東住房協議書
- 高考師生努力協議書
- 道路花磚維修協議書
- 高速公路清掃協議書
- 連云港市投資協議書
- WPS便簽用戶協議書
- 2025年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中考數學一模試卷
- 文明檢修培訓課件
- DZ∕T 0450-2023 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技術要求(正式版)
- 2024年湖北省中考地理生物試卷(含答案)
-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 7 折線統計圖 第1課時 單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課件)
- 大學物理機械振動和機械波(課堂PPT)
- T∕CECC 001-2021 霧化電子煙裝置通用技術規范
- (完整版)數字符號測試
- 西門子840D系統伺服優化
- 人才測評試題——基本工作能力測試(含答案及分析)
- 9號道岔(整體道床)主要尺寸布置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