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版)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500題及答案一、單選題1.(16全國卷)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答案:A解析:“土地、戶籍”等職事歸戶部掌管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B、“博士”是官名,秦漢時為
2、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C、“加”,是指在原有官職外加領官銜,以示尊崇。D、男子20歲稱弱冠,而女性成年禮為笄禮,即女子16歲時將頭發綰成一個髻,以簪插定發髻。答案:D解析:女子一般15歲行笄禮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D、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
3、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答案:C解析: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舊時從黃昏到拂曉一夜間分為五更,乙夜指二更時候,約為夜晚10時。B、蔭指封建時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利。C、五岳指我國五大名山,即東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華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D、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稱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稱作“禪”。答案:C解析: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掾,是“佐助”的意思,“掾史”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稱。
4、B、廢朝,即停止上朝,指名臣功臣死后,朝廷以此表示哀悼。C、“丁內艱”,指兒子遭父喪;“丁外艱”指兒子遭母喪。D、宗廟,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答案:C解析:“丁內艱”指兒子遭母喪,“丁外艱”指兒子遭父喪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卜筮,指預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B、二千石,漢代官員的俸祿等級。分三等:中二千石,月得百八十斛;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得百斛。東漢二千石稱“真二千石”。后因稱郎將、郡守和知府為“二千石”。C、諸子,指先秦至漢初的各派學者或其著作,也可指官名,還可指眾兒。文中“諸子”
5、指官名。D、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東漢至魏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答案:C解析:“諸子”在文中指“他的兒子們”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小正確的一項是()A、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C、踐阼,
6、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D、卒,“死”的一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答案:A解析:降級叫左遷,升級叫右遷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B、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C、內禪是一種君位傳承制度,在世襲制王朝下,君主將君位禪讓予其家族里的人。D、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
7、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恭帝。答案:A解析: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而是由兵部掌管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元,古時用以稱庶民百姓,杜甫詩句“窮年憂黎元”中的“黎元”與此意思相同。B、乘傳,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員乘車發布文書、命令等,也有傳檄、移書等說法。C、博士,古代一種官職,任職者往往在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有教授生徒的職責。D、耆艾,古以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泛指老年人,相關詞語還有耄耋、期頤等。答案:B解析:“乘傳”意為乘坐驛車出使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叔達是司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禮時取字,
8、可供平輩之間稱呼,以示尊重。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會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種特殊文體。C、晏駕指車駕晚出,是古時帝王死亡的諱稱。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說法。D、受禪指王朝換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禪讓的帝位。實常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答案:B解析:“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章、奏、表、議四個小類。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
9、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里、父老鄉親。答案:C解析: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2.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宋代
10、的路相當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當于明清的府。金代地方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北宋。B、豪右,指恃權亂法的豪門大戶。右,右族,封建時代以右為上。漢代,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C、虎符,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一般為虎形,分左右兩半,一半交給將帥,一半由皇帝保存,兩個虎符合并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D、助教,古代學官名。晉咸寧時設置,協助國子監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其后除個別朝代外,國學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答案:B解析:“豪右”是豪門大戶,“恃權亂法”錯誤。“封建時代以右為上”表述不準確。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年號多指封建帝王用來
11、紀年的名號,如熙寧、太宗、康熙等。B、封泰山是指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D、御史,文中指官名,漢以后,御史職銜多有變化,職責專司糾彈。答案:A解析:太宗是廟號,不是年號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職的術語,常見的還有“徙”“遷”“轉”等。“擢”“升”是提升職務,“謫”“左遷”是降低職務。B、“國學”即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時兼為最高學府;“家塾”,即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稱,此外
12、皇帝還可以用“寡人”“孤”自稱。“卿”可以是皇帝對臣下的稱呼,臣稱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稱呼。D、“謚”是謚號,是朝廷對帝王、貴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或褒或貶的稱號,如諸葛亮謚為“忠武”,岳飛謚為“武穆”。答案:D解析:謚號是不針對平民的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門蔭又稱恩蔭、蔭補,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待遇的一種選官制度。B、州,地方行政區劃名,所轄地區大小歷代不同。宋代諸州直轄于中央,長官為知州。C、丁艱即遭逢父母喪事。外艱指父喪或長房長孫守祖父之喪,而內艱指的是遭妻喪。D、南郊多指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有圓丘來祭天的
13、地方,也可指帝王祭天的大禮。答案:C解析:“內艱”指遭母喪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攝尉”之“攝”,指暫代官職。表示暫代或代理官職的詞有“行”“署”“權”“假”等。B、丁憂,指遭逢父母的喪事,為父母守喪,也稱“丁艱”“服闋”。依照古禮,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喪三年。母喪稱“丁內艱”,父喪稱“丁外艱”。C、檄,與“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文種名稱。其中“檄文”多用于聲討和征伐;“牒書”與“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統屬的各官府之間的行文。D、宸翰,指帝王的墨跡(文章或手書)。林黛玉進賈府中,“榮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萬幾宸翰之寶”中的“宸翰”也是此意。答
14、案:B解析:服闋,服喪期滿。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B、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C、內禪是一種君位傳承制度,在世襲制王朝下,君主將君位禪讓予其家族里的人。D、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恭帝。答案:A解析: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而是由兵部掌管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家,即從家中征召出來,授以官職。B、刑部尚書,是中國古代官署刑部的主官,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等事務
15、。C、“國子博士”即國子監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學府里的最高學位。D、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名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答案:C解析:“博士”是古代學官名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經,一般指的是詩書禮樂周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B、舊稱遭父喪為“丁內艱”,古人分親屬為內親外戚,父系為內、母系為外,故名。C、正旦即農歷正月初一,又稱正日,古時這天朝廷會舉行百官朝賀天子的禮儀活動。D、樞密院為官署名,主管軍中機密、邊防等,與掌管政務的中書省并稱“二府”。答案:B解析:“父喪為丁內艱”錯誤,父喪應為“丁外艱”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16、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職的術語,常見的還有“徙”“遷”“轉”等。“擢”“升”是提升職務,“謫”“左遷”是降低職務。B、“國學”即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時兼為最高學府;“家塾”,即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稱,此外皇帝還可以用“寡人”“孤”自稱。“卿”可以是皇帝對臣下的稱呼,臣稱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稱呼。D、“謚”是謚號,是朝廷對帝王、貴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或褒或貶的稱號,如諸葛亮謚為“忠武”,岳飛謚為“武穆”。答案:D解析:謚號是不針對平民的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17、()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答案:D解析:“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潛邸,指古代太子繼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在本文中則指“未登基即位”。B、闕下,即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的宮廷,又借指京城。在古代有時還用其代稱“天子”。C、手詔,即帝王親筆寫的詔書,它不同于一般的文
18、書,封建后期手詔也常由人代筆。D、車駕,指馬駕的車,這里特指帝王所乘的車,用為帝王的代稱。答案:A解析:“指古代太子即位前所居住的宅第”錯,應是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即位前的住所。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朝設三省六部,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B、“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薦,皇帝下詔聘召,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征。C、朝覲,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屬國向中央政權朝貢和拜謁,以表示對帝王的尊拜和臣服。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記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簡要生平的文字。答案:B解析:“征”是自上而下,由皇帝直接下詔聘召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
19、一項是()A、高祖,唐朝皇帝李淵的廟號,廟號是對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評判性稱號。B、七廟,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廟,也代指封建王朝。C、起復,古代官員在父母去世后,一般應停職回家守喪,在喪期未滿時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復”,類似的說法還有“奪情”。D、春秋,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史修訂而成。春秋是中國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答案:A解析:“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評判性稱號”是謚號,而非“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25.下列對文中加點
20、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B、教授,學官名。始于宋代,為講解經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D、受禪,是中國古代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舊皇帝讓給的帝位。答案:C解析: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本,古代特指確定皇位繼承人,建立太子為國本。B、公車,最早為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C、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周代有伯、公、侯、子、男五等爵位。D、“三族”
21、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為一人犯罪而牽連到親屬受罰。答案:C解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紀年法。B、微服,是指為隱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換成平民的服裝,古代專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訪。C、請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行輩,即排行和輩分。儒家文化強調論資排輩,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答案:B解析:“專指有身份的官吏”錯誤,還有帝王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
22、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B、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或褒或貶的評定的稱號。C、明經,是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答案:B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爵位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位,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各王朝都有封爵制度,并且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以世襲。B、煬帝,隋朝皇帝楊廣的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給予的帶有評判性的稱號,可褒揚可批
23、評,按照古代謚法,去禮遠眾稱“煬”,“煬”表示批評。C、拜、轉、出,表示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拜沂州刺史”指授予沂州刺史一職,“轉魯郡太守”指調動到魯郡擔任太守。“出為岐州刺史”,指從京官外調到岐州擔任刺史。D、弒,殺。古代專指子殺父、下殺上為“弒”。宇文化及本為隋煬帝近臣,他殺死隋煬帝自立為帝,故文中稱其為“弒君之賊”。答案:A解析:有的爵位可以世襲,宋代之后也有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居舍人,官職名,隋煬帝時始置,屬于內史省,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森嚴,臣下不得隨意
24、出入,也稱宮禁。C、宗廟,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但庶人不能設廟;也是王室或國家的代稱。D、歲考,古代每三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除四書五經、五言六韻外,晚清還有策論。答案:D解析:“歲考”是指每年對官吏的考核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第”是古代科舉時考選進士,錄取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B、“服除”亦稱“除喪”、“脫服”,即除去喪禮之服。C、“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也稱追贈。D、“調、徙、改、轉、行、出、遷、放”等都表示官職調動,其中“出”與“放”均有京官外調做地方官之意。答案:D解析:行,指代理或兼任官職32.
2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襲就是指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后引申為邊邑、邊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開皇二年始設立,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薨”是古人對身故的一種說法,稱諸侯之死,也稱皇帝的高等級妃嬪、皇子、公主、貴族或官員之死。答案:D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稱薨,普通官員之死不能稱薨。33.(16年全國)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
26、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答案:C解析: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是不準確的,決策中樞就不能稱為“有司”3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弄,古時候稱樂曲的一章為“弄”,如“梅花三弄”就是指該樂曲有三章;有時人們也以“弄”代指樂曲。B、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和詩、書、易、春秋合成“五經”。C、元嘉,南朝宋文帝
27、劉裕的年號,“太祖”是他逝世之后給予的廟號,辛棄疾詞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說的就是他的事情。D、博士,中國古代學官名。六國時即有博士,秦沿用之;唐有太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皆教授官;國子博士即在國子監任職之學官。答案:C解析:元嘉是南朝劉義隆的年號,考的是課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課下注釋3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納貲,封建社會的選官辦法,即交納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取得入選作官的資格,實質上是公開的買官賣官。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篇、軍械、軍令等。其長官為兵部尚書。C、羽書,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中文書。漢書
28、注:“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D、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指代鄉野間見聞不多無知淺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芻蕘之見”來批評別人見識短淺。答案:D解析:“芻蕘之見”是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并不是用“來批評別人見識短淺”3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舊時從黃昏到拂曉一夜間分為五更,乙夜指二更時候,約為夜晚10時。B、蔭指封建時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利。C、五岳指我國五大名山,即東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華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D、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稱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稱作“禪”
29、。答案:C解析: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高祖,唐朝皇帝李淵的廟號,廟號是對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評判性稱號。B、七廟,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設七廟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廟,也代指封建王朝。C、起復,古代官員在父母去世后,一般應停職回家守喪,在喪期未滿時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復”,類似的說法還有“奪情”。D、春秋,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史修訂而成。春秋是中國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答案:A解析:“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評判性稱
30、號”是謚號,而非“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諱”,指對君主、尊長的名字避開不直稱。在名字前稱諱,以表示尊敬。B、“襲”,繼承,特指繼承爵位等。封建時代襲位指子孫承襲先代的尊位,不含皇帝將九五之尊傳給兒子。C、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沒的御前講席。D、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答案:B解析:皇帝將九五之尊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可稱為“襲位”,或者叫“世襲”。3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小正確的一項是()A、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
31、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C、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D、卒,“死”的一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答案:A解析:降級叫左遷,升級叫右遷40.下列對文章加點詞
32、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丁內艱”,喪制名,指兒子遭母喪或承重孫遭祖母喪。B、孝悌,是中國傳統的重要道德規范之一,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C、縉紳,愿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D、“調”“徙”“改”“轉”等表示官職調動,其中“行”與“放”均有京官外調做地方官之意。答案:D解析:行,指代理或兼任官職。4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會試及第者的稱謂,意為可進授爵位之人。選拔進士的考試由禮部主持,是全國最高級別的考試。B、博士,最早是一種官名。秦漢時期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來是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
33、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C、丁內艱,即母憂,舊時指母親去世。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參與吉慶之典等活動,稱“丁憂”。D、牧守是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州牧管理一州人民,李密陳情表中“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的牧伯就是州牧。答案:A解析:進士是參加殿試,不是會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辟置,宋代各路安撫司、轉運司、知州等,可自選官員,稱辟置,即征聘人才,置為僚屬。B、遷、除、擢、權,是古代官職升遷常用的詞語,但是漢代時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C、起居舍人,官名,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
34、國家大事,而舍人指戰國及漢初王公貴人私門之官。D、言者,即諫官,對君王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有“廷諍”和“上封事”兩種規勸形式。答案:B解析:“權”指暫代官職,指行某職而無此官銜4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職的術語,常見的還有“徙”“遷”“轉”等。“擢”“升”是提升職務,“謫”“左遷”是降低職務。B、“國學”即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時兼為最高學府;“家塾”,即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稱,此外皇帝還可以用“寡人”“孤”自稱。“卿”可以是皇帝對臣下的稱呼,臣稱皇帝可用“陛
35、下”“皇上”等稱呼。D、“謚”是謚號,是朝廷對帝王、貴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或褒或貶的稱號,如諸葛亮謚為“忠武”,岳飛謚為“武穆”。答案:D解析:謚號是不針對平民的4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職的術語,常見的還有“徙”“遷”“轉”等。“擢”“升”是提升職務,“謫”“左遷”是降低職務。B、“國學”即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時兼為最高學府;“家塾”,即私塾,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稱,此外皇帝還可以用“寡人”“孤”自稱。“卿”可以是皇帝對臣下的稱呼,臣稱皇帝可用“陛
36、下”“皇上”等稱呼。D、“謚”是謚號,是朝廷對帝王、貴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或褒或貶的稱號,如諸葛亮謚為“忠武”,岳飛謚為“武穆”。答案:D解析:謚號是不針對平民的4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外艱指“母喪”。“丁憂”“丁艱”均指遭父母之喪。古代官員有父母喪,須解官為父母守制。傳統禮制規定居父母之喪,喪期為三年。B、金紫是“金印紫綬”的簡稱,秦漢時相國、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列侯等皆金印紫綬;唐宋后指金魚袋及紫衣,亦指代貴官。C、車駕有車馬之義,此處代指天子。乘輿、陛下、官家、天王、天帝、至尊、國家、圣上、萬歲亦為皇帝的代稱。D、博士是古
37、代學官名。始于戰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唐設太子博士、太常博士等,后世沿置。答案:A解析:外艱,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朝設三省六部,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B、“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薦,皇帝下詔聘召,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征。C、朝覲,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屬國向中央政權朝貢和拜謁,以表示對帝王的尊拜和臣服。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記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簡要生平的文字。答案:B解析:“征”是自上而下,由皇帝直接下詔聘召4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第,科舉殿試時錄
38、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進士第指科舉考中。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指入仕。C、知制誥,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宋代為清要之職。D、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官署名,主要負責監察事務。答案:A解析:進士第:進士第是科舉時考選進士,錄取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4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潛邸,指古代太子繼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在本文中則指“未登基即位”。B、闕下,即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的宮廷,又借指京城。在古代有時還用其代稱“天子”。C、手詔,即帝王親筆寫的詔書,它不同于一般的文書,封建后期手詔也常由人代筆。D、車駕,指馬駕的車
39、,這里特指帝王所乘的車,用為帝王的代稱。答案:A解析:“指古代太子即位前所居住的宅第”錯,應是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即位前的住所。49.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宋代的路相當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當于明清的府。金代地方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北宋。B、豪右,指恃權亂法的豪門大戶。右,右族,封建時代以右為上。漢代,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C、虎符,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一般為虎形,分左右兩半,一半交給將帥,一半由皇帝保存,兩個虎符合并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D、助教,古代學官名。晉咸寧時設置,協助國子監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其后除個別
40、朝代外,國學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答案:B解析:“豪右”是豪門大戶,“恃權亂法”錯誤。“封建時代以右為上”表述不準確。5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會試考取后經過殿試者稱為進士。明代殿試及第者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B、給事中,官名。明代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御史互為補充。C、終制,服喪滿期三年(實際時長為二十七個月)。“制”此指居喪的制度。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兒子或長孫須在家守孝,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謂之“守制”
41、。D、憲宗,文中指明憲宗朱見深,憲宗是廟號。與年號不同,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英宗、康熙等。答案:D解析:“康熙”為年號5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稱為“中國”。B、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制”的名義節制兵馬。C、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D、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或別的原因辭官不做了,稱“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員退休。答案:C解析: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52.
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經,一般指的是詩書禮樂周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B、舊稱遭父喪為“丁內艱”,古人分親屬為內親外戚,父系為內、母系為外,故名。C、正旦即農歷正月初一,又稱正日,古時這天朝廷會舉行百官朝賀天子的禮儀活動。D、樞密院為官署名,主管軍中機密、邊防等,與掌管政務的中書省并稱“二府”。答案:B解析:“父喪為丁內艱”錯誤,父喪應為“丁外艱”5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小正確的一項是()A、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叫
43、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C、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御極”。D、卒,“死”的一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答案:A解析:降級叫左遷,升級叫右遷5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第”是古代科舉時考選進士,錄取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B、“服除”
44、亦稱“除喪”、“脫服”,即除去喪禮之服。C、“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也稱追贈。D、“調、徙、改、轉、行、出、遷、放”等都表示官職調動,其中“出”與“放”均有京官外調做地方官之意。答案:D解析:行,指代理或兼任官職5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B、教授,學官名。始于宋代,為講解經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D、受禪,是中國古代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舊皇帝讓給的帝位。答案:C解析
45、: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5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C、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D、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后用“行伍”泛指軍&隊。答案:C解析:“除”,任命官職57.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B、原文
46、“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D、文中“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47、答案:B解析:“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5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攝尉”之“攝”,指暫代官職。表示暫代或代理官職的詞有“行”“署”“權”“假”等。B、丁憂,指遭逢父母的喪事,為父母守喪,也稱“丁艱”“服闋”。依照古禮,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喪三年。母喪稱“丁內艱”,父喪稱“丁外艱”。C、檄,與“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文種名稱。其中“檄文”多用于聲討和征伐;“牒書”與“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統屬的各官府之間的行文。D、宸翰,指帝王的墨跡(文章或手書)。林黛玉進賈府中,“榮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萬幾宸翰之寶”中的“宸翰”也是此意。答案:B解析:服闋,服
48、喪期滿。59.下列對文章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丁內艱”,喪制名,指兒子遭母喪或承重孫遭祖母喪。B、孝悌,是中國傳統的重要道德規范之一,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C、縉紳,愿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D、“調”“徙”“改”“轉”等表示官職調動,其中“行”與“放”均有京官外調做地方官之意。答案:D解析:行,指代理或兼任官職。6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B、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或褒或貶的評定的稱號。C、明經,是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
49、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答案:B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6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元,古時用以稱庶民百姓,杜甫詩句“窮年憂黎元”中的“黎元”與此意思相同。B、乘傳,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員乘車發布文書、命令等,也有傳檄、移書等說法。C、博士,古代一種官職,任職者往往在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有教授生徒的職責。D、耆艾,古以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泛指老年人,相關詞語還有耄耋、期頤等。答案:B解析:“乘傳”意為乘坐驛車出使62.(15全國)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
50、確的一項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B、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答案:C解析:我國封建王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嫡子繼承6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遷。古代“擢”“遷”表示晉升官職,“謫”“左遷”表示貶官。B、扈從,皇帝出巡時的護駕侍從人員,此指宰相趙鼎主張親征,魏矼請求跟隨皇帝前
51、往。C、北面,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面向北方,表示臣服。D、丁內艱,指遭遇母親去世。“丁艱”即“丁憂”,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須停職守喪。答案:A解析:“遷”指晉升或調動官職64.(2014年全國卷)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答案:B解析:根據上文孝敬皇帝不曾繼位可知,“南面”
52、應該是皇帝繼位的意思6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B、“署”意思為代理或暫任、試任某一官職。“調”的意思為調動、調任。C、鄉試,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D、尚書,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高官名稱。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門的主官稱為尚書。答案:C解析:C(鄉試考中者稱“舉人”,會試考中者稱“貢士”。6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襲就是指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B、“鄙”是周代地方
53、行政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后引申為邊邑、邊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開皇二年始設立,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薨”是古人對身故的一種說法,稱諸侯之死,也稱皇帝的高等級妃嬪、皇子、公主、貴族或官員之死。答案:D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稱薨,普通官員之死不能稱薨。6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是就是國家大事,既指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也指一般的國家事務。B、宗社意為宗廟和社稷,它們代表封建統治者掌握的最高權力,也借指國家。C、憂指父母去世。“丁憂”是指朝廷官員回到祖籍為死去的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
54、指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亦指每逢朔望朝謁之禮。答案:A解析:“國事”既可以指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國家事務;而“國是”則專指國家決策、規劃等重大事務。6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外艱指“母喪”。“丁憂”“丁艱”均指遭父母之喪。古代官員有父母喪,須解官為父母守制。傳統禮制規定居父母之喪,喪期為三年。B、金紫是“金印紫綬”的簡稱,秦漢時相國、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列侯等皆金印紫綬;唐宋后指金魚袋及紫衣,亦指代貴官。C、車駕有車馬之義,此處代指天子。乘輿、陛下、官家、天王、天帝、至尊、國家、圣上、萬歲亦為皇帝的代稱。D、博士是古代學官名。始于戰
55、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唐設太子博士、太常博士等,后世沿置。答案:A解析:外艱,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6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會試考取后經過殿試者稱為進士。明代殿試及第者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B、給事中,官名。明代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御史互為補充。C、終制,服喪滿期三年(實際時長為二十七個月)。“制”此指居喪的制度。舊時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兒子或長孫須在家守孝,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謂之“守制”。D
56、、憲宗,文中指明憲宗朱見深,憲宗是廟號。與年號不同,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英宗、康熙等。答案:D解析:“康熙”為年號7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玄宗、欽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廟號。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王后的尊稱。C、東宮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宮東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D、請祠,請求擔任祠祿官。宋代對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命為祠祿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祿,以示優禮。答案:B解析:陛下不包括“王后”7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B、國本,古代特指確定皇位繼承人,建立太子為國本。C、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外的門,后泛指平民百姓,不再指房屋建筑。D、公卿,“三公九卿”的簡稱,“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北省邢臺市祁村中學2025年高二下化學期末質量跟蹤監視試題含解析
- 山東禹城市綜合高中2025屆化學高二下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公共停車收費管理辦法
- 醫用健康賬戶管理辦法
- 園區企業年金管理辦法
- 農業農村農舍管理辦法
- 景區排隊擁堵管理辦法
- 前期中心報建管理辦法
- 信息文化視角下高校圖書館“三全育人”的實踐與關鍵路徑探索
- 智能康復輔具的國際化推廣策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廣東省中考英語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吉林省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打印版)
- 標準的編寫講課件
- 學堂在線 護理研究方法 期末考試答案
- 2025年湖南省中考英語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TSG11-2020 鍋爐安全技術規程
- 航圖zbyn太原武宿-機場細則
- 浙江省城市體檢工作技術導則(試行)
-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
- DVD在線租賃-2005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B題全國一等獎論文
- 防火封堵施工方案(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