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新高考歷史大復習知識點強化練習卷: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_第1頁
2020屆高三新高考歷史大復習知識點強化練習卷: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_第2頁
2020屆高三新高考歷史大復習知識點強化練習卷: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_第3頁
2020屆高三新高考歷史大復習知識點強化練習卷: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_第4頁
2020屆高三新高考歷史大復習知識點強化練習卷: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 (2019 濰坊一模)先秦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被稱為“南蠻”。春秋時期,齊桓公打著“尊王 攘夷”的旗幟擊退北狄、征伐楚國,成就霸業。后來崛起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吳、越等國又先后北上中原爭霸。這一現象表明()A.周王室集權統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經瓦解C.華夏文化圈逐漸擴展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2. (2019 遂寧一模)商代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轄區,外服是一些附屬國,外服對商王沒有隸屬關系。 西周在直轄區外分封諸侯,各諸侯國定期向周天子朝貢,并提供賦役。這表明西周()A.

2、廢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繼承和發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統治集團權力高度集中D.實現了對諸侯國的直接控制3. 在平定武庚(商紂兒子)叛亂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將微子啟(商紂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將微子啟的兒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繼續擔任史官一職。西周這些做法旨在()A.拓展華夏文明的空間B.削弱血緣政治影響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穩固西周統治秩序4. (2019 烏魯木齊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說法,到秦始皇時 期,“不論是天地鬼神、山川靈怪還是日月星辰,全都作為祭祀的對象。”這反映出()A.周朝禮樂制度遭到破壞B.秦朝繼承了古代的祭祀制

3、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禮制D.秦朝大一統君主專制的形成5 .周人與商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除了戰略上的布局,還重新創立了一套占卜系統,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 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辭,而無須再通過商人的卜骨來安排自己的命運。這說明()A.周人對思想的控制更加嚴密B.周人重視奪取意識形態領導權C.周易比龜甲占卜更有助統治D.周人依靠科學決策奪得了天下6 . (2019 南充二模)春秋以來,從貴族到平民的喪葬普遍逾禮,到了戰國時,修墓道不用天子批準了,不但 中型墓出現墓道,連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這種現象說明()A.諸侯已經取代周天子B.血緣關系被打破C.中央集權制度已形成D.平民地

4、位的提高7 . (2019 宜賓二模)歷史解釋的要求之一是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基于卜表中史實能夠得出的解釋是()時間事件周襄士兀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周襄士也派代表參加周顯王三十五年魏惠士與齊威王會見于徐州,互相承認為“王”周顯王四十六年韓、趙、魏、燕、中山等五個諸侯國國君也同時稱“王”A.宗法破壞,等級不再B.王室衰微,禮崩樂壞C.分封破壞,王室內江D.尊王攘夷,走向統一8 . (2019 安慶二模)王玉哲在中華遠古史中講道:“商湯前后,夏、商、周是三個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 它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種君臣隸屬關系。那種君臣上下隸屬的體系,是

5、從周公東征勝 利,占領了廣大地區,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漸形成的。”這說明()A.周公東征前國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管理D.世襲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漸形成9 . (2019 南寧一模)秦統一六國后對官吏實行嚴格的上計制度,即地方官員須定期把自己所轄范圍的戶籍、 錢谷、刑獄案件等匯編成冊,呈送中央,報告?B理狀況。據此可知,這一制度旨在()A.完善選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削弱宰相權力D.加強中央集權10 .在秦代,官僚這種政治角色是從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變而來的,秦代同時設置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牘的吏 胥,輔助官員履行政務。這表明秦代 ()

6、A.已經出現成熟的官僚體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貴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制度已經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較為突出11 .秦漢以后,隨著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繼統仍由皇族血緣確定之外,各級權力機構官員的任用主要是通過體現“尚賢”原則的各種選拔制度。這一現象 ()A.表明封建專制皇權日益衰弱B.意味著宗法制影響的消除C.說明政權與族權進一步分離D.是科舉制推行的必然結果12 .秦朝的工律規定,“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狹)亦必等”,還規定由官府有關機構校正衡器的權、斗和升,且至少每年應當校正一次。這些規定()A.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B.體現對商業活動的重視C.有利于各地區經濟交流D.標志統一國內

7、市場形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西周滅商之后,武王開始實行周初的第一次大分封。受封對象主要有三類:第一,“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第二,武王因“殷初定未集”,于是封紂子武庚,并“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實質上是周王室在殷地利用武庚的貴族身份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 第三, 周武王“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周公東

8、征( 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國的戰爭) 后,為了真正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他開始了第二次大分封。這一次分封,除了分封了大量的姬姓子弟外,周公在“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之后, “乃命微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愛之” 。摘編自彭校從“和而不同”看周代的政治體制等材料二 據載,太公呂尚受封東就國時, “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周公長子伯禽受封治魯則經歷了一番“變其俗、革其禮”的

9、建“國”過程。秦帝國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賜給他諸侯稱號和“岐以西之地”的情況下開始立國開疆的。史書所謂秦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齊桓公“并國三十五”、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楚莊王“并國二十六,啟地三千里”等都是各方諸侯建立地方政府、強化國家政治一統的反映,也是各部族逐漸融合的體現。摘編自董恩林論周代分封制與國家統一(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初實行第一次大分封的對象及其目的,并說明第二次大分封與第一次的不同及其歷史作用。 (15 分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受封諸侯“建國大業”的實現過程及其歷史意義。 (10 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12 分 )材料 秦王朝的滅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秦王朝建立后不僅不思休養生息,反而修阿房宮、筑驪山陵墓、建長城、伐南越、戍五嶺,徭役、兵役極度繁苛,再加上它又專任法家,以嚴刑峻法治天下,從而其興也暴,其亡也暴。但是這一歷史的必然性,卻并不是自行實現的,而是經由秦末農民戰爭才得以完成。正像賈誼概括的那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這一作用顯然帶有許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 ,九百戍卒中有個陳勝存在,乃至戍守漁陽的遙遠,大澤鄉的地理位置、氣候等。但是,恰恰是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滅亡的歷史必然,而秦朝滅亡的“必然”也就是以這些“偶然”的具體形式而得以實現的。摘編自王曉菊何謂歷史學根據材料表述,

11、概括歷史必然性與歷史偶然性的關系,并結合秦朝相關史實加以論述。 ( 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合理 )答案一、選擇題 ( 本大題共 12 小題,每小題 4 分,共 48 分 )1. (2019 濰坊一模)先秦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被稱為“南蠻”。春秋時期,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擊退北狄、 征伐楚國, 成就霸業。 后來崛起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 吳、 越等國又先后北上中原爭霸。 這一現象表明 ()A.周王室集權統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經瓦解C.華夏文化圈逐漸擴展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C 材料體現了中原諸侯國爭霸和少數民族政權和諸侯爭霸,體現了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故選 C

12、 項;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故排除 A項;春秋時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故排除 B項;春秋時期 的爭霸戰爭實現了局部統一,故排除D 項。 2. (2019 遂寧一模)商代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轄區,外服是一些附屬國,外服對商王沒有隸屬關系。西周在直轄區外分封諸侯,各諸侯國定期向周天子朝貢,并提供賦役。這表明西周 ()A.廢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繼承和發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統治集團權力高度集中D.實現了對諸侯國的直接控制B 材料中“西周在直轄區外分封諸侯”, 說明西周也沿用了商代的內服制度, 體現了西周對商代制度的繼承,故選 B 項;材料中體現了西周有繼承商代內服制的內容

13、,所以廢除商代制度與材料不符,故排除A 項;由于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受封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獨立性,所以沒有實現最高統治集團權力高度集中,故排除C 項;分封制實行層層分封,給予諸侯很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權,所以實現了對諸侯國的直接控制與史實不符,故排除D 項。 3. 在平定武庚( 商紂兒子 ) 叛亂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將微子啟 ( 商紂庶兄 ) 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將微子啟的兒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繼續擔任史官一職。西周這些做法旨在 ()A.拓展華夏文明的空間B.削弱血緣政治影響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穩固西周統治秩序D 以殷治殷和將微子啟兒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為了轄制

14、微子啟,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 為了鞏固西周統治,故選 D項;宋地本身已經屬于華夏區域,不算拓展,故排除 A項;以殷治殷是為了更好地鞏固 統治,并非削弱血緣政治,故排除B 項;烈祖擔任史官與提高史官政治地位無關,故排除C 項。 4. (2019 烏魯木齊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說法,到秦始皇時期, “不論是天地鬼神、山川靈怪還是日月星辰,全都作為祭祀的對象。”這反映出 ()A.周朝禮樂制度遭到破壞B.秦朝繼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禮制D.秦朝大一統君主專制的形成D 材料說明秦始皇統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體系,這也是秦始皇一統天下,

15、構建專制權威的表現,故選 D項;材料顯示的是秦朝的祭祀制度,而不是周朝的社會狀況,故排除 A項;秦朝改變了古代的祭祀制度,故排除B 項;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禮制,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能反映秦始皇這種做法背后的實質問題,故排除 C 項。 5. 周人與商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除了戰略上的布局,還重新創立了一套占卜系統,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 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辭,而無須再通過商人的卜骨來安排自己的命運。這說明()A.周人對思想的控制更加嚴密B.周人重視奪取意識形態領導權C.周易比龜甲占卜更有助統治D.周人依靠科學決策奪得了天下B 從“無須再通過商人的卜骨來安排自己的命運”可以看出周人

16、掌握了主動權,故選B項;題干中只是“安排自己的命運”并沒有強調對思想的控制,故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到不必再使用商人的卜骨來安排自己的命運,更側重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的掌控,故排除C項;占卜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故排除D項。6. (2019 南充二模)春秋以來,從貴族到平民的喪葬普遍逾禮,到了戰國時,修墓道不用天子批準了,不但 中型墓出現墓道,連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這種現象說明()A.諸侯已經取代周天子B.血緣關系被打破C.中央集權制度已形成D.平民地位的提高D 春秋戰國以來,從貴族到平民的喪葬普遍逾禮的情形,說明由于經濟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禮”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故選 D項;春秋時期

17、雖然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沖擊,但諸侯沒有取代周天子,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而不是血緣關系被打破,故排除 B項;中央集權制度已形成是在秦朝,故排除 C 項。7. (2019 宜賓二模)歷史解釋的要求之一是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基于卜表中史實能夠得出的解釋是()時間事件周襄士兀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周襄士也派代表參加周顯王三十五年魏惠士與齊威王會見于徐州,互相承認為“王”周顯王四十六年韓、趙、魏、燕、中山等五個諸侯國國君也同時稱“王”A.宗法破壞,等級不再B.王室衰微,禮崩樂壞C.分封破壞,王室內江D.尊王攘夷,走向統一B 由表格信息可知,諸侯國

18、之間出現會盟和相互稱王的現象,這與西周分封制的內容是相違背的,實質是周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受到破壞,故選 B項;材料的現象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和森嚴的等級秩序受到破壞,并不 能說明等級制度不存在,故排除 A項;諸侯王是分封到地方的勢力,諸侯國與周王的矛盾不是王室內江的表現,故 排除C項;分封制受破壞使得社會日益走向分裂動蕩而不是統一,故排除D項。8. (2 019 安慶二模)王玉哲在中華遠古史中講道:“商湯前后,夏、商、周是三個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 它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種君臣隸屬關系。那種君臣上下隸屬的體系,是從周公東征勝 利,占領了廣大地區,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

19、后,才逐漸形成的。”這說明()A.周公東征前國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管理D.世襲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漸形成C 根據材料“這種君臣上下隸屬的體系,是從周公東征勝利,占領了廣大地區,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 才逐漸形成的”可知, 分封制明確周王與諸侯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有利于維護統治, 擴展疆土, 故選 C 項;夏朝國家正式形成,故排除 A項;夏、商、周三代,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B項;世襲制在夏啟逐漸形成,故排除D 項。 9. (2019 南寧一模)秦統一六國后對官吏實行嚴格的上計制度,即地方官員須定期把自己所轄范圍的戶籍

20、、錢谷、刑獄案件等匯編成冊,呈送中央,報告治理狀況。據此可知,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選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削弱宰相權力D.加強中央集權D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秦朝實行的上計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力度,強化了中央集權,故選 D 項;上計制度并非選官制度,故排除A 項;上計制度規定地方定期向中央匯報工作,雖有利于增強中央對地方管理狀況的了解,但與增加政府收入沒有必然聯系,故排除B 項;上計制度體現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削弱相權無關,故排除 C 項。 10在秦代,官僚這種政治角色是從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變而來的,秦代同時設置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牘的吏胥,輔助官員履行政務。這表明秦代 ()A

21、.已經出現成熟的官僚體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貴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制度已經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較為突出C 題干反映了秦代官僚是由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變而來,設置吏胥輔助官員履行政務,體現了官僚政治的特點,說明官僚政治的制度已經形成,故 C 項正確;秦代已出現了官僚政治體系,但尚未“成熟”,故排除A 項;秦朝確立的是官僚政治,不是平民政治,故排除B 項;材料沒有說明吏胥是中央官員還是地方官員,也沒有涉及文官和武官的比較,故排除D 項。 11秦漢以后,隨著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繼統仍由皇族血緣確定之外,各級權力機構官員的任用主要是通過體現“尚賢”原則的各種選拔制度。這一現象 ()A.表明封建專制

22、皇權日益衰弱B.意味著宗法制影響的消除C.說明政權與族權進一步分離D.是科舉制推行的必然結果C 材料說明郡縣制下選官不再依據血緣,說明政權與族權進一步分離,故選 C 項;秦漢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杈,專制皇權強化,故排除A 項;秦漢以后宗法制盡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響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觀念,故排除B項;科舉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選官制度,故排除D項。12秦朝的工律規定, “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 狹 ) 亦必等”,還規定由官府有關機構校正衡器的權、斗和升,且至少每年應當校正一次。這些規定 ()A.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B.體現對商業活動的重視C.有利于各地區經濟交流D.標志統一國內市場形

23、成C 根據材料“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 狹 ) 亦必等”可知,統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于各地區的交流、融合,故 C 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 2 小題,第 13題 25分,第 14題 12 分,共 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西周滅商之后,武王開始實行周初的第一次大分封。受封對象主要有三類:第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第二,武王因“殷初定未集”,于是封紂子武庚,并“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實質上是周王室在殷地利用武庚的貴族身份扶植起來

24、的“傀儡政權”; 第三, 周武王“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周公東征( 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國的戰爭) 后,為了真正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他開始了第二次大分封。這一次分封,除了分封了大量的姬姓子弟外,周公在“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之后, “乃命微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愛之” 。摘編自彭校從“和而不同”看周代的政治體制等材料二 據載,太公呂尚受封東就國時, “萊侯來伐

25、,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周公長子伯禽受封治魯則經歷了一番“變其俗、革其禮”的建“國”過程。秦帝國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賜給他諸侯稱號和“岐以西之地”的情況下開始立國開疆的。史書所謂秦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齊桓公“并國三十五”、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楚莊王“并國二十六,啟地三千里”等都是各方諸侯建立地方政府、強化國家政治一統的反映,也是各部族逐漸融合的體現。摘編自董恩林論周代分封制與國家統一(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初實行第一次大分封的對象及其目的,并說明第二次大分封與第

26、一次的不同及其歷史作用。 (15 分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受封諸侯“建國大業”的實現過程及其歷史意義。 (10 分 ) 解析 第 (1) 問“對象及目的”,根據材料中關鍵語句“先圣王”“紂子武庚”“武庚的貴族身份”“功臣謀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 弟叔度于蔡” 等, 再結合所學知識即可歸納得出;“不同及歷史作用”,根據“分封大量的姬姓子弟”“命微子開代殷后殷之馀民甚戴愛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 第 (2) 問的第一小問“過程”, 根據關鍵語句“與之爭營丘”“因其俗, 簡其禮”“變其俗、 革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兼國十二,開地千里”“并國三十五”等,可以歸納出因俗減禮或移風易俗,開發地方經濟,兼并弱小政權,開拓疆土等;第二小問“意義”,可以從擴大了周王朝的疆域和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兩個角度分析。(3) 答案 (1) 第一次大分封的對象首先是古代帝王的后代,目的是爭取歷史上有影響的古老部族的支持,收買人心;其次是前朝王室后人,目的是拉攏廣大商王朝遺民,以此鞏固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