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資料_第1頁
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資料_第2頁
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資料_第3頁
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資料_第4頁
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食物的消化吸收 物質代謝過程包括水、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物、脂類及其他物質的代謝。 基本代謝過程:消化吸收、細胞內合成與分解(中間代謝)、代謝產物排泄三個階段。 正常人體的新陳代謝是在神經系統的主導作用下,由呼吸、消化、血液循環、泌尿、內分泌等系統互相配合,按一定規律進行。 體內代謝的平衡是一種相對的“動態平衡”。如果這種相對平衡因某種原因而被打破,代謝將發生紊亂,則表現為疾病。二、食物的消化 定義: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稱為食物的消化。(digestion) 機械性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將食物磨碎,使之與消化

2、液混合,并不斷向前推送和促進消化,這一過程稱之。 化學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通過消化腺分泌的各種消化酶,將食物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的過程 。 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等。消化腺的分泌消化液分泌量(L/d) PH主要成分酶的底物酶的水解產物唾液1.0-1.56.6-7.1沾液-淀粉酶淀粉麥芽糖胃液1.5-2.50.9-1.5粘液、鹽酸胃蛋白酶(原)蛋白質、胨、多肽內因子胰液1.0-2.07.8-8.4HCO3胰蛋白酶(原)蛋白質氨基酸、寡肽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原)肽氨基酸核糖核酸酶RNA單核苷酸脫氧核糖核酸酶DNA-淀粉酶淀粉麥芽糖、寡糖胰脂肪酶甘

3、油三酯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膽固醇酯酶膽固醇酯脂肪酸、膽固醇磷脂酶磷脂脂肪酸、溶血磷脂膽汁0.8-1.06.8-7.4膽鹽膽固醇膽色素小腸液1.0-3.07.6粘液腸激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大腸液0.58.3粘液HCO3(一) 口腔的消化作用 消化過程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一般是15-20秒鐘。食物在口腔內咀嚼,被唾液濕潤而便于吞咽。由于唾液的作用,食物中的某些成分還在口腔內發生化學變化。1.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的調節神經反射性調節: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食物對口腔機械、化學和溫度刺激的反射條件反射:由食物的形狀、顏色、氣味以及談論食物等引起。咀嚼和吞咽(二)胃的消

4、化作用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的容量一般為1-2L,因而具有暫時貯存食物的功能。食物入胃后,還受到胃液的化學性消化和胃壁肌肉運動的機械性消化。 1. 2.(三)小腸的消化作用 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后,即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內消化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里,食糜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也都在這一部位被吸收入機體。因此,食物通過小腸,消化過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隨食物的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為3-8h。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無色無嗅的堿性液體,pH約為7.8-8.4,滲透壓約

5、為血漿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約為1-2L 。 無機物:水和碳酸氫鹽 (主要作用為中和胃酸,保護腸粘膜免受強酸的腐蝕,同時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提供適宜的pH環境) 有機物:多種消化酶的總稱。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種主要食物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種。臨床和實驗均證明,當胰液分泌障礙時,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仍不能完全消化,從而也影響吸收,但糖的消化和吸收一般不受影響。2.膽汁的性質與成分 成年人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000ml ,膽汁的生成量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有關,高蛋白食物可生成較多的膽汁。 肝膽汁:金黃色或桔棕色

6、,較稀薄,pH7.4;膽囊膽 汁:深棕色,粘稠,可有結晶,pH6.8) 無機成分:水與電解質鈉、鉀、鈣、碳酸氫鹽 有機成分:膽鹽、膽色素、脂肪酸、膽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膽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膽鹽、膽固醇、卵磷脂等可作為乳化劑將脂肪分散成小滴,擴大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促進消化。 促進脂肪分解產物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膽鹽可以自發聚合形成微膠粒,作為運輸工具攜帶脂肪分解產物及脂溶性維生素通過腸粘膜表面的靜水層到達小腸上皮細胞而吸收,膽鹽仍留在腸腔反復使用。 刺激肝臟膽汁分泌 分泌到腸道的膽鹽發揮作用后可在回腸吸收,經門靜脈回到肝臟,重新合成膽汁,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每次 進餐循環2-3次,吸收

7、95%左右。 回到肝臟的膽鹽可以刺激肝臟膽汁的分泌:膽鹽利膽作用。3.小腸液的性質、成分與作用 十二指腸腺和腸腺1-3L/d,pH7.6,無色等滲液體成分:水、粘蛋白、腸致活酶作用: 腸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稀釋食物,促進吸收 上皮刷狀緣存在寡糖酶和肽酶,可對刷狀緣及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內的營養物質繼續消化,但脫落至腸腔的酶無活性。小腸的運動形式 緊張性收縮:其它運動形式的基礎 分節運動: 腸道特有的運動形式,以環行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 和舒張相交替的運動 作用:促進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利化學性消 化;使食糜與腸壁緊貼促進吸收;擠壓腸壁,促進 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動和蠕動沖 蠕動:0.5-2.0

8、cm/s,推進食糜,在新位置分節運動; 蠕動沖:2-25cm/s,進食誘發,推送食糜至大腸。 4. 一方面膳食纖維作為促發酵物質 另一方面進一步吸收水分,最終引起排便 食物殘渣在大腸腸道停留時間與膳食纖維含量有關.雙歧桿菌 保護身體不受病原菌的感染健康人的腸內棲息著大量的雙歧桿菌。最典型的代表,即為吃母奶的嬰兒,他們的腸 內細菌叢99%都是雙歧桿菌。由于雙歧桿菌可制造出乙酸和乳酸,所以腸內的PH值偏向強酸性,因此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防止人體受到感染。 抑制腸內腐敗的情況蛋白質在腸內被壞細菌分解時,會形成胺、氨、吲哚(indole)、硫化氫等腐敗物質。這些物質被人體吸收后,即成為便秘、腹瀉、癌

9、癥、高血壓等各種疾病的原因,而加速身體的老化。正如上述,糞便會發出臭味的原因,也在于這些腐敗物質。如果雙歧桿菌和壞細菌作戰獲勝,就可抑制腸內腐敗的情況。制造維他命抑制腸內的腐敗,還不能算是雙歧桿菌的主要功能。雙歧桿菌確實可以制造出維他命B1、B6、B12、K12、煙酸和碘等元素。其中有一部分會被體內所吸收,對人體有莫大的助益。 促進腸子的蠕動,防止便秘的產生雙歧桿菌在腸內繁殖時,就會制造出乳酸或醋酸等有機酸,作為代謝產物??纱龠M腸子蠕動,防止便秘。預防和治療腹瀉如果腸內細菌叢失去平衡,有時就會引起細菌性的腹瀉。雙歧桿菌能在腸內繁殖,即表示腸內細菌叢已保持正常的平衡。因此,可以預防腹瀉;就算已經

10、在拉肚子了,若能使雙歧桿菌增加,也能充分治療腹瀉。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雙歧桿菌的菌體中,含有可刺激體內免疫機能,提高免疫力的物質。一般認為,腸內的雙歧桿菌可因自我溶解,令菌體的成分被體內吸收,而有助于免疫能力的提高。分解致癌物質腸內存在著使食物成分轉變成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壞細菌。但另一方面,雙歧桿菌卻具有分解某種亞硝胺的作用,這是根據試管實驗所獲得的證明。三、營養物質的消化淀粉的消化:淀粉的消化: (口腔)(口腔)淀粉淀粉(酶)(酶)麥芽糖麥芽糖(酶)(酶)葡萄糖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蛋白質的消化: (胃)(胃) 蛋白質蛋白質(酶)(酶)蛋白胨蛋白胨 (酶)(酶)氨基酸氨基酸脂肪的消化:脂肪的消化:

11、 (小腸)(小腸) 膽汁膽汁 酶酶脂肪脂肪脂肪微粒脂肪微粒甘油甘油 + 脂肪酸脂肪酸四、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1.水和礦物質的吸收 人每日由胃腸吸收回體內的液體量約有8L之多。水分的吸收都是被動的,各種溶質,特別是NaCI的主動吸收所產生的滲透壓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動力。細胞膜和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對水的通透性都很大,因此,驅使水吸收的滲透壓一般只有3-5mOsm/L。 胃、小腸和大腸都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鹽類的吸收主要在小腸,大腸也能吸收小部分鹽類。 一般說,單價堿性鹽類如鈉、鉀、銨鹽的吸收很快,多價堿性鹽類則吸收很慢。凡能與鈣結合而形成沉淀的鹽,如硫酸鹽、磷酸鹽、草酸鹽等,則不能被吸收。 1. N

12、a 的吸收:主動耗能,小腸、結腸吸收; 2. 鐵:1mg/d,吸收量與機體需要量有關 只能以Fe2+形式吸收,維生素C促進其吸收 只有離子狀態可以吸收,鹽酸促進其吸收 3. 鈣:吸收量與機體需要量有關 Vit-D可誘導小腸鈣結合蛋白合成,促進吸收; 只有可溶離子狀態可吸收,鹽酸、脂肪酸促進吸收,植物酸如草酸、鞣酸、植酸妨礙其吸收2.糖類的吸收 糖類只有分解為單糖時才能被小腸上皮細胞所吸收。各種單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別,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則很慢。 單糖的吸收主要在小腸內,到回腸末端幾乎已完全被吸收。被吸收的單糖通過門靜脈入肝,再由肝靜脈入體內循環,供全身組織利用。3.脂類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主

13、要在小腸內。 甘油和脂肪酸 脂溶性維生素4.蛋白質的吸收 無論是食入的蛋白質(100g/d)或內源性蛋白質(25-35g/d),經消化分解為氨基酸后,幾乎全部被小腸吸收。經煮過的蛋白質因變性而易于消化,在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就被迅速吸收,未經煮過的蛋白質和內源性蛋白質較難消化,需進入回腸后才基本被吸收。 五、酸堿平衡 定義:機體通過自身的調節,使酸堿處于暫時、相對的平衡,體液的pH值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 pH值為7.357.40)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酸堿平衡。 正常人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但這部分堿性體質者只占少數,大多數人為酸性體質,處于亞健康狀態,如不注意改善會發展為疾病 據健

14、康時報報道,世界著名醫學博士、日本專家筱原秀隆先生提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當酸素在體內愈來愈多,不斷堆積,量變引起質變,疾病就會產生。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為堿性體質者,但這部分人只占總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體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醫學上稱為酸性體質者。 1.體液酸堿物質的來源 體內: 體外: 酸性食品有哪些酸性食品有哪些 食品按其元素成分,可以分為堿性食品、中性食品和酸性食品三大類。 含磷、氯、硫、磺等元素的食品一般為酸性食品,如面粉、肉類、谷物、油脂、酒類、白糖等。 *堿性食品有哪些堿性食品有哪些 含鉀、鈉、鈣、鎂等元素

15、多的食品一般為堿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海帶、堿性飲料等。 *酸味食品不都是酸性食品酸味食品不都是酸性食品 需要指出的是,具有酸味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以橘子為例,它含有較為豐富的鉀,所以不是酸性食品,而是堿性食品。酸性體質者易疲乏腰酸腿痛酸性體質者易疲乏腰酸腿痛與堿性體質者相比,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如不注意改善,就會繼續發展成疾病。當人的體液pH值低于中性7時,就會產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時,就會變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6.7時,人就會死亡。醫學證明,如果人體傾向酸性,人體細胞的作用就會變差,廢物就不

16、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新陳代謝緩慢,各種器官的功能減弱,容易得病。酸性體質的人很容易疲倦,老化加快。癌癥患者幾乎都是酸性體質癌癥患者幾乎都是酸性體質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癌癥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癥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體質。由于酸性過多而引起的成年人病大致分為四類:1、強酸與鈣、鎂等堿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即固體酸性物,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等疾病。2、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癥,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3、酸性廢棄物堆積,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癥。4、胃腸道酸性過多引

17、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四肢酸痛,胃酸過多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另外,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酸性體質緣于過食高脂食品酸性體質緣于過食高脂食品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結果。當酸性物質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或人體對酸堿平衡的調節能力受到影響時,人體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就產生了酸性體質。常見的成酸性、成堿性及中性的食品表酸性食品堿性食品面包:白面包水果:蘋果,生杏,橙全麥面包杏干,香蕉,生梨裸麥面包草莓,甜瓜,檸檬蛋糕:普通蛋糕 鮮櫻桃,干棗,柿谷物:玉米粉 干無花果,葡萄柚面粉 葡萄,橄欖,芒果燕麥片酸橙,生菠蘿,菠蘿汁大米等蜜桃,葡萄干,西瓜脂肪:蛋黃醬蔬

18、菜:洋蔥,豌豆,胡椒水果:酸蔓果萵苣,蘑菇,球葵李,梅黃瓜,茄子,小蘿卜肉類:鹵肉,牛肉蘆筍,青豆,甘薯酸奶酪甜菜,甜菜,番茄雞蛋類綠葉,甘藍,蕪箐比目魚卷心菜,胡蘿卜,南瓜豬肉花菜,芹菜,水芹羊肉馬鈴薯,西葫蘆堅果:巴西堅果,花生醬堅果: 杏仁,栗,鮮椰子花生,核桃其他: 果醬,冰激淋蔬菜:嫩玉米奶油,牛奶,糖蜜干小扁豆 茶 成酸性食品和成堿性食品的實際應用正常情況下,人們沒有必要去注意食物是成酸性或是成堿性,因為血液的中性由腎臟來維持,肺給以適當的幫助。然而當患有腎結石病或腎功能受損時,可能就有必要選擇特定的食品以使尿液呈酸性、堿性或中性。由鈣和鎂的磷酸鹽、碳酸鹽和草酸鹽組成的腎結石易于在堿性條件下形成,因為這些鹽類在堿性條件下不溶解。研究表明生成酸性尿的飲食有助于減少腎結石的生成。醫生可能會建議病人一天飲用幾次酸蔓果汁(含有不能代謝的有機酸)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