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100道(含答案)_第1頁
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100道(含答案)_第2頁
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100道(含答案)_第3頁
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100道(含答案)_第4頁
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100道(含答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9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 100道班別: 序號: 姓名: 得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1題號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答案1題號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答案題號8182831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答案1.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舉制的科目之一,東漢時改

2、稱“茂才”。與明清時期的“秀才”意思不同。B.江左,古指江西。古人習慣以西為左,以東為右。六朝時江左為政治、經濟中心。C.策試,一般以政事、經義策問應考者,以其對政事的見識觀其文辭之高低,以便量才錄用。D.贈,皇帝為去世官員加封爵位名號。有時也把爵位名號賜予官員已故的祖先或妻室。2.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 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B.領,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對高的官職,如三國志“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C.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受職之時,朝廷賜以

3、旌節,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D.萬歲,千秋萬世永遠存在,表示祝頌、歡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時代臣民對帝王的稱呼。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廬墓,古人在父母或師長死后,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這就是“廬墓”, 也指服喪期間居住的墓旁小屋。B.臺閣,漢代指尚書臺,后泛指中央政府機構。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中 的“臺閣”就是泛指大的官府。C.東都,是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隋唐時指洛陽。當時京都在長安,洛陽在長安以東, 因而稱“東都”。D .贈,是賜以官爵或榮譽稱號;謚,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謚”只能在死 后獲得,“贈

4、”可在生前獲得。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序,即書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寫的用以評論、介紹作品內容或作者意趣的文體,如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B. 蔭補,指在古代時候,子孫因先輩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權利,當官員有缺額時,可以被選任授職。C. 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的合稱,與韓愈師說中所言“六藝經傳”的六藝所指相同。D. 頌,是詩經六義之一,包括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為歌頌祖先功業。5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等。隋唐時只用于考中進士;明清殿試

5、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亦省稱及第。B 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宋代的路相當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當于明清的府。元代時行省下設路、府、縣,形成了三級地方行政制度。C.大司農:古代官名,秦漢時屬于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后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縻或勸課農桑之官。D 賻贈:古代喪葬禮極為隆重,耗財力很多,屆時死者的上司及親戚朋友常拿財物助喪家辦理喪事。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高子,中國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世族,是齊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后裔,是齊國二守之一。B. 士大夫是對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稱,是軍事活動的直接參與者。C. 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如西

6、漢時的“三公”是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等。D.木治,可以解釋為古代木制的手銬。據梁端往:“太平御覽引注云:木治,梏也。”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古代任免升降官職有專用術語,“擢”“遷”指升遷,“權” “知”指暫代官職。B 京畿, 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 西漢分治京畿地區的三種職官或其所轄地區合稱 “三輔” , 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C.讖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預決吉兇的隱語、圖記;緯是附會儒家經義的一類書。D 尚書省,唐代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下轄吏、禮、刑、戶、工、兵“六部”。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7、分)A.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通過殿試錄為三甲的,都稱進士。B. “漕運”是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地方的運輸方式。C. “獻俘”是一種軍禮,軍隊凱旋,向皇帝敬獻戰俘,以示戰功。D. “檄”是一種重要文書,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級官員、征召曉諭或聲討揭發罪行。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邑,又稱食邑,是古代君主賞賜給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稅作為其俸祿。B. 牒, 有時指我國古代官府的文書, 如“牒文” ; 有時指官方頒發的為證明某事的文件, 如“度牒” 。C. 起居注,是我國古代對帝王言行的記錄,多由專人負責,是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8、D. 中國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此即“踐阼”。1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進士,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的人,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 倭,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我國東南沿海搶劫騷擾的日本海盜,“倭”字起初并沒有貶義,在日文中同“大和”的發音相同。C. 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國專供古代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員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并非全是閹人,又稱為內官、內臣等。D 少保,官名。明清時皆為從一品。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后成為虛職。11

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鼎靛”亦作“鼎闔/ ,意為垂髯換齒之時,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代稱年 齡,比如垂髫、黃發等。B. “釋奠”是古代在學校奠祭先圣先師的一種典禮。“釋奠”屬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師”“三禮”中的“君師”之禮。C. “國子博士”即國子監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學府里的最高學位。六國時就有博士,秦因之。唐有 太學博士、算學博士等。D. “度支尚書”是官名,三國魏文帝設置,即掌管貢賦和稅租的首腦。“度支”,即量入為出之意,到唐代,改稱戶部。12.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解褐:指脫去布衣,擔

10、任官職。其中“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B 削籍:文中指削除戶口冊中登記的名字,將身份變成流民后流放到邊疆。c 登聞鼓:懸掛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直訴方式之一。D 考課:指對各級官吏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現與不同等級予以升降賞罰。1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五品:指九品官階的第五級。我國古代自魏晉時起,把官吏分為九等,從一品到九品。B 國子祭酒:古代學官名,為國子學或國子監的主管官。晉武帝時設,以后歷代多沿用。C.儒學:指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儒家思想體系在古代影響巨大。D 緡:本指穿銅錢用的繩子。后代指成串的銅錢,每串一百文。1

11、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轉越騎校尉”“領臨淮太守”“遷吳興太守”的轉、領、遷都是指官職的調任。B. “永泰元年”中“永泰”是皇帝的年號,“元年”是指新年號開始使用的第一年。C. 三公,歷朝所指具體職稱各有不同,但都是朝廷最尊顯的三個職銜,其下設九卿。D. 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蒼生、氓等,都是秦以后常見的對平民的稱呼。1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母憂,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后,飲食從簡,停止娛樂,以示哀悼。B 高祖,一指曾祖父的父親;一指皇帝謚號,多用于開國皇帝。C.節,指符節。它是古代君王賦

12、予使臣出使時的憑證,持節者代表君王或國家。D.措紳,指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1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宋代 以后,也稱醫生為郎中。B 擢,提拔官職,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表示官職升遷的詞語,如本文中的“授”“出”“舉”等,就含有授予或者調動官職的意思。C.日晡,即晡時,漢代將十二個時辰命名為“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晡時對應干支中的申時,即下午三點至五點。D 朔日,中國農歷將每月的第一天稱為“朔 " ,即初一。將農歷每月的初二稱為“

13、既朔”,十五稱“望”,十六稱“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稱“晦”。1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登第”也稱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第。B “路”是中國古代宋、元時的行政區域名稱。宋代的“路”,相當于現代的“省”。C. “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森嚴而得名。“禁中”即指皇宮中。D “贈”又叫“追贈”,朝廷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職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職或稱號。1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刑部掌管國家法律、刑獄事務。張商英“為吏部、刑部侍郎”

14、,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長官。B 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職權有變化。文中“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是任張商英為宰相。C”彗星,俗稱掃帚星,“彗”字即掃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禍福聯系起來,認為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事的吉兇,彗星出現被看作災禍的征兆。D 潛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東宮”的含義不等同。1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沙門,本意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是出家佛教徒的總稱,現也指佛門。B. 宮商,古音律中的宮音和商音,與“角”“徵”“羽”合稱“五音”,也泛指音樂。C. 征,與“辟”同為古代擢

15、用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稱“辟”,官府征召為“征”。D. 太守,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初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2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國師是中國歷代帝王對于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從北齊時代法常開始。B 奪情起復,又稱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C.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D 敕有司,敕,特指皇帝命令或詔書;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21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

16、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進士第”是科舉考試錄取考選進士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進士”是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 “服除”是古代喪禮儀式之一,即除去喪禮之服。親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時間亦先后不一。C.“贈幽州都督”中的“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也可稱“追贈”。D “謚號”是古代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22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解褐,也稱“釋褐”,意為脫去粗布衣服, 比喻入仕為官。“褐”指粗布衣

17、服。B. 太常,古代設置的官職,原來屬九卿之一,掌管國家祭祀、禮樂等禮儀事務。C. 庠序,古代的學校,在殷商時期稱“序”,在周代稱“庠”,后來也泛指學校。D.經傳,儒家典籍與傳的統稱,“經”是儒家典籍,“傳”是史籍中的人物傳記。2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等事務的文書。是古代官府文書的名稱之一。B.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稱“后”,秦以后天子稱“皇帝”,“后”于是稱為“皇后”。C.臣子向皇帝進言時,皇帝必須站在宮殿的臺階下接受進言,所以尊稱皇帝為“陛下”。D. 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謚

18、號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2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先后滅遼與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B. 太府,官署名,以卿、少卿為正副主官,掌金帛府帛、營造器物、商稅等事。C. 自辰至酉,屬于干支計時法,將天干“辰”和地支“酉”搭配,來表示時辰。D. 古代,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如果超過規格,就叫超贈。2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尚書 ,又稱書,是“三墳五典”遺留著作。“五經”、“六藝”中都包含這部作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B. 郊祀,中國古代君王舉行祭祀的重要組成

19、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時日,君王帶領諸大臣依據禮法于國都郊外祭祀上天,為百姓和國家祈福。C. 樞密,即樞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其行政掌管為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宋設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D. 太傅,皇帝或皇儲的老師,在古代品級很高,常為“三公”之一。西周開始設置,在各個朝代權柄大小不同,有時甚至為虛銜。2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東宮,中國古代宮殿名稱,因方位在東而得名;又因是國儲所居,名曰儲宮,后代指太子。B. 藩鎮,唐中期以后設立的保國衛邊的軍鎮,“藩”意為保衛,“鎮”指軍鎮,長官為節度使。C. 仁宗,宋朝皇帝趙

20、禎的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大臣等給予的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D. 致仕,古代官員退休,官員以怎樣的官職和待遇退休,與其功績及皇帝對他的恩寵度有關。2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知制誥,掌管起草文告命令之意,后來被用作官職名,唐宋兩朝時專掌內命。B. 磨勘,宋代設置審官院對官員考核勘察復驗,區別不同等級,予以升降賞罰。C. 貢院,古代殿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的地方。D. 貼黃,宋代臣子給皇帝上奏札時,正文之后意有未盡,便摘取要點另書于后。2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共叔段 ,在兄弟之中年歲

21、小,故稱“叔段”。古時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B. 辛丑 ,干支之一,古代常以干支紀日,從甲子開始到癸亥,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C. 黃泉 ,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認為天玄地黃,而泉在地下,所以稱為黃泉。D. 左傳 ,相傳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傳,指為人物作傳記2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千牛,禁衛官千牛備身、千牛衛的省稱。掌執千牛刀,為君王護衛。B 生徒,指唐代的科舉制度中,經學館選拔后舉薦到尚書省參加各科考試者。C.兩都,又稱“兩京”,即兩個京城。唐代兩都是指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D 中宮,即宮中,代指宮中的宦官。30. 下列對相

22、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B. 高祖是古代帝王廟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的名號。C. 薨,古代稱王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可稱皇帝的高級妃嬪及其所生子女之死。D. “拜表”的“表”,指古代對君主、尊長的言行提出批評或勸告,即臣子進諫的文書。31.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嘉靖,中國封建工朝紀年用的一個年號。年號始于漢,后傳至東南亞,至今仍有沿用。B. 進土,一般指封建科舉考試中通過殿試的人,進士的第一名又常被人稱為“狀元”。C. 春秋,儒

23、家五經之一,相傳山孔子編著,因寓褒貶于史實,成就了它的“微言大義”。D.漕運,古代政府將各地所征收的糧食等財物經水路運往首都或指定地的一項經濟制度。32.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神策,是唐朝中后期北衙禁軍的主力,負責保衛京師、宿衛宮廷及行征伐事。B. 服除,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期滿除服謂之“服除”,又稱“服闋”“服喪”。C. 家諱,指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與“國諱”相對,也叫“私諱”。D.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長官為戶部尚書。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3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從兄,指父親的侄子中比自己

24、年長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輩中年齡與己相當者。B. 曹掾,東漢太尉或相國等分曹治事,正職為“掾”,后來泛指各部門治事的屬吏。C.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D. 改秩,秩,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改秩”即改變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3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路是宋朝行政區劃名,河北路地處北宋北部,舊分東、西兩路,后并為一路。B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機關,掌管刑事案件的審理,長官為大理寺卿。C.秩指年終考評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文中指根據功過確定的官職級別。D 封指封禪,歷代帝王都把封禪作為國家祭祀大典,

25、封指祭地,禪指祭天。3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林泉”本指山林與泉石,后借指文人雅士的隱居之地。林泉之友即隱居時的朋友。B “丁家艱”即丁艱,也就是丁憂,指遺逢父母喪事。古時官員父母去世須辭職守喪。C. “司空郎中曙”中“司空”是官名,“郎中曙是人名。這是一種官職姓名的合稱。D “京兆尹”為三輔之一。三輔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此外有左馮翊和右扶風。3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冠,指剛成年,也指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統兵作戰等

26、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C.闕是古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類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為帝王宮廷大門外對稱的高臺,有時 借指宮廷。D. 中書舍人是中國古代官職,隋唐時,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制誥。宋初亦設此官,實不任職。3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孝廉,是漢代地方官(太守) 向中央舉薦任職的“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人。B 掾屬,輔佐三公、郡縣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員由主官自選,不由朝廷任命。C.傳舍,舊時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級官員在辦公之余,休息住宿的處所。D 印綬,舊時稱印信和系印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于身。也借指官爵。3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

27、,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太常博士”中的“博士”是學官名,一般指精通一經或一藝、教授生徒的官職。B 奉朝請,指定期參加朝會。古時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天子為“請”。C.“守兵部侍郎”中的“守”指暫時署理職務,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D 祖餞,設宴送別。祖,臨行祭祀天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類似說法還有祖道。39.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B. 昭陵,是中國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合葬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C.逆龍鱗,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必怒

28、而殺人。后多指反抗辯駁同僚等。D.象魏,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建筑,亦叫“闕”或“觀”,為懸示教令的地方。4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揚州”又稱淮揚,與“雍州” “荊州”都是古九州之一,古代包括淮河以南、長江下游及嶺 南地區。B “節鉞”指符節和斧鉞,古代往往授予統兵在外的將帥,作為朝廷賦予和加重將帥權力的象征。C “儲貳”也叫儲副、太子,是古代帝王或國君的法定繼承入的稱謂,需要帝王或國君專門冊封。D “元嘉”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始于西漢時武帝。41.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29、. 從父, 指稱祖父的親兄弟的兒子。 從父年長于父者為從伯, 即堂伯; 年幼于父者為從叔, 即堂叔。B 服除,即服闕。“服”特指喪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辦完喪事即脫去喪服,謂之服除。C. 故事, 指先例、 慣例。 管理者處理行政事務時, 除依法律法規外, 還按照一定的先例、 慣例行事。D. 乞休,自請辭去官職,指官員因病或因年老而請求去職,與致仕、引年、乞骸骨等詞意思相似。42.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周人宴會兄 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8. 實錄,古代編年體的一種,專門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

30、事,一般以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C.梓宮,指我國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晉書帝紀“魏武薨于洛陽,朝野危懼,內外肅然,乃奉梓宮還鄴。”D. 縣男,爵名,唐始置,從五品,金、元沿置,明廢;秦漢時二十等爵制內無“男爵”,“縣男”跟“男”爵位相同。4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河北,指黃河以北,而黃河以南稱為河南。古時亦有山東,山西,分別指崤山以東、以西。B. 讖文,古時讖緯之學中指具有預示性質的圖篆或文字,是秦漢間巫師、方士預示吉兇的隱語。C. 頓首,即叩首,古代“九拜”禮儀之一,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為“頓”,另有“稽首”之禮在其

31、上。D. 大司馬,漢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文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東漢時,大司馬為三公之首,后又在三公之上,掌管軍隊。4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一般不能衣錦繡,故稱布衣。此處指穿著粗布衣裳。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司法等,長官為兵部尚書。C. W,官家供應的糧食,這里指俸祿。“縣官日有縻稍之供”的“縻稍”與此相似。D.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45. 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侍讀為古代官職,職責是為皇子及朝廷大臣的子弟授書講學。B

32、.辟即征辟,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和人才的一種制度。C.表是中國古代臣下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D.謚即謚號,指古代皇帝及其他有地位或有身份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4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掾,佐助,后來成為古代官府中屬官的通稱,類似的還有參佐等。B 宗族,宗是尊奉同一祖先的人,族是同一家族的人,同宗即同族。C 太山,即東岳泰山,歷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禪祭拜天地的傳統。D 憲司,古時御史的別稱。如張衡時任御史大夫,故稱其為憲司。4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進士第一”,即狀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

33、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稱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且分為三甲:一甲一人稱為狀元,二甲稱為榜眼,三甲稱為探花B. “檄”是中國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下行文種名稱之一。原是文書載體名稱,指比較長的竹 木簡,用于書寫比較重要的文書。以后用檄書寫的文書也稱為檄。C. “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國刑罰、律令及審核刑名;“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即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 司。D “乞骸骨” 是自請退職的委婉說法, 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即回老家安度晚年; 與“致 仕”有區別,“致仕”是指官員因為年齡原因而退休,把官職交還給皇帝。

34、4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國古代只用于紀年,和帝王年 號紀年法并行。B.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時的部落,以部落為氏。“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多以 遠祖食邑的地名表明。C.拜,按照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說,如“以相如 功大拜為上卿”。D.大散關,又稱散關,是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的咽喉,南宋詩人陸游曾有“鐵馬 秋風大散關”之詠。4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開元,皇帝年號,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號。B 左拾遺,諫官,又

35、稱言管,隸屬諫諍機構,古代右拾遺高于左拾遺。C 貢士,是參加會試及格后獲得的資格,第一名稱會員。D 刑部,我國封建社會掌管刑法、獄訟實務的官署,是六部之一。5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帙”是包書的套子,一般用布帛制成,古人把一套書叫做“一帙”。“負帙”即背負書籍,謂游學外地,勤奮讀書。B “行藥”又稱“行散”,是魏晉南北朝時士大夫服藥養生、藥后漫步以散發藥性的一種健康、優雅的生活方式。C “秀才”與“孝廉”并稱“秀孝”,是漢以來、隋唐以前薦舉人才的兩種科目。州舉秀才,郡舉孝廉。D “蕃”是古代對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蕃貢”即外國或外族朝貢的人。“蕃

36、”后來寫作 “番 ”,如 “番錢 ”“番王 ”等。51.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檄原指較長竹木簡,用于書寫重要文書,后指用檄書寫的文書,多用以征召或聲討。B. 散官是有其名而閑散無職事之官,多用為朝廷官員的加銜,品秩與待遇,各代不一。C. 節度使是古代地方行政長官,唐初設置于邊境,后遍設于內地,宋初成為榮譽官銜。D. 旄乃指揮旗,鉞為斧子,飾以黃金;白旄黃鉞,為將帥統領權柄的標志,借指軍權。52.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突厥是古代活躍于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同匈奴、鮮卑等都是中國歷史上 重要的游牧民族。B 貞觀是

37、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貞觀年間政治清明、 經濟復蘇、 文化繁榮, 史稱 “貞觀之治”C.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于具有一定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一般不關注時事,遠 離政治。D.宗室是多義詞,可指宗廟、宗族、同宗族之人等。5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冠即“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B.制舉,歷代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常見的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等。C.工部,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D.致仕,是封建社會官員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種專有稱謂。5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38、是( )(3 分)A.太祖多用來指開國皇帝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所稱呼的名號。B.從馬直是指五代后唐時皇帝的親軍,“從馬”,有將馬隨行的意思。C.樞密使一職始置于唐后期,為大理寺主官,主要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等政事。D.大赦是指古代封建帝王以施恩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號、立皇后、立 太子等情況下,常頒布赦令。5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諱:指史官給歷史人物寫傳記的一種寫法,符合古時候對歷史人物的名字避開不直接稱謂 的習慣。B.孝廉:根據儒家的思想,漢代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順 親長、廉能

39、正直”。C.節鉞:符節與斧鉞。古代朝廷授與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志。授予符節、節鉞的 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時一般指司馬、司徒、司空。5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父老,古代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年歲大德望高的人擔任,有時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稱。B.御史,先秦時為負責記錄的史官,其后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并 承擔緝捕盜賊等職責。C.織造,明清于江寧、蘇州、杭州各地所設的專門織造宮廷所需絲織品的機構,也指該機構 的相關官員。D. 先,古代用以尊稱已故之

40、人,如“先考”“先妣”分別是對已故父母的尊稱。文中“先”七匕5指先帝。5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釋褐:謂脫去布衣而換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B.服闋,文中指穿著喪服守喪。我國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喪服守喪。C.近侍,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有的人對帝王有較大的影響。D.食邑,文中指中國古代君王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5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開喑古代掌管刑法、訴訟、軍令等事務的官署,與吏、戶、禮、兵、工并稱“六部”。 主官是尚書,副官是侍郎。此官職最早出現于隋,明、清兩代沿襲此制。8 .帑縻,指國

41、庫與糧倉。帑,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縻,舊指米倉,亦指儲藏的米。 類似詞匯還有收藏兵器和兵車的處所叫庫,露天的谷倉叫庾。C.宣麻,唐、宋任免宰相、對外戰爭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學士以白麻紙書寫皇帝詔令,然 后在朝廷上宣布,稱之為“宣麻”,后來以此作為詔拜將相之稱。D.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札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常指關于歷史人物、 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也指詩文里所引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5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如明宗、乾德、開寶等都是年號。9 .在古代,爪牙是得力幫手的意思。現多比喻為壞人效力

42、的人,他們的黨羽,幫兇,是貶義 詞。C.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于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D.致仕指交還官職,即退休。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表示官員辭職歸家。60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冠:最初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大約在商明,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后來古代男子到成年 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B.賈: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動著販賣商品的人,賈就是開一個店鋪有固定地址賣東西的 人,這叫做“行商坐賈”。現泛指經商的買賣人。C.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一枚銅制鑄幣(方孔錢)為一文,一千文用繩子從中間 的孔里穿起來,

43、稱為一貫或吊。D 乞骸骨,自請退職, 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回老家安度晚年。 “致仕”也是這個意思, 此外還有“告老、解褐”等詞。61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校尉,古代武官官職名稱,漢朝時已有此官,其職位僅次于將軍。后世其地位雖有降低, 但還是一直作為高級軍官的稱號。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 新年號的,亦稱“改元”。C.勤王,指為王事盡力;也指君王有難,而臣下發兵救援君王,文中即為此意。D. 丁卯,在文中屬于干支紀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古人拿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 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

44、、日的次序。62 .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太祖,帝王廟號,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于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者。B.別駕,漢朝設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轄境時,別乘一車隨行,因而得名。C.干戈,本來是類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稱,后引申為戰爭。D.露板,亦作“露版”,這里指不緘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說明崔琰的公正無私。63 .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高三語文古代文學常識專題共 20 頁 第 10 頁A. “貴人”,皇帝妃嬪封號之一。東漢光武帝時始置,其位僅次于皇后,清代置貴人于嬪位 之下,后世也把貴人當作對地

45、位尊崇的人的尊稱。B. “諸生”,古代經過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的生員,“今諸生學于太 學”(送東陽馬生序)里面“諸生”即為此意。C. “從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于己的同輩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親 而年幼于己的同輩男性,同今之“堂弟”。D. “掖庭”,即永巷,漢武帝時改為掖廷。宮中旁舍,在帝后寢宮的東西兩側,通常作為嬪 妃所居,也是宮女居住的地方。6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孝廉,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 意思。B.卒,士兵的舊稱,屬政府正規編制的部隊。士兵需要有勇敢無畏的精神就是

46、不怕死、有虎 勁。C.君B,東漢末形成的州、君B、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 州起源于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察制度。D.仲尼,即孔子,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倡導“性善論”思想。6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釋褐:指脫去布衣而換上官服,即做官,科舉時代稱新進士及第授官。B.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即指平民,但不能指被罷免官員的身份。C.持節:“節”指“符節”,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使臣奉命出行常執符節。D.崩:即“駕崩”,中國古代帝王或皇太后之死的專稱,諸侯之死叫“薨”。6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左氏春秋,

47、又稱為左傳,編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B.劾,彈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過失或罪行。與現代西方社會的“彈劾”的含義不同。C.中官,指宦官。君主時代宮廷內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人員,由閹割后的男子充任。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會公眾或某個階層為共同祭祀某個人而修建的房屋。6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閭,原指里巷的大門.后指人聚居處,秦代居于里門之右的是貧苦百姓,故“閭右”常用 來代指貧苦人民。B.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經之一,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國先秦歷 史很有價值的文獻。C.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襲爵”指封

48、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D.從,指堂房親屬,如“從兄”就是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長于己者,即堂兄。6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登科,也稱登第。一般考中進士以上就可稱登科。但民間有“大小登科”的說法,而結婚 被稱為“小登科”。B.八品,古代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正八品是第十五級。宋代秘書郎、著作佐郎、國子博士等 都屬于八品官。C.起居注,記錄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從漢以后,幾乎歷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國史 的基本材料之一。D.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6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禁中:帝

49、王所居的宮苑因不允許人隨便進出,故稱“禁中”。B.鼎,在我國古代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C.左右:我國古代專指在帝王旁邊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D.床,在我國古代不僅是供人睡臥的用具,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7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從弟,舊時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輕者為從弟。B.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潔之士。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對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D.五品,即“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規范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71.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50、A 諫官, 對君主的錯誤進行規勸使其改正的官吏, 與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監官” 不同。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號,亦稱“改元”。C 告老, 文中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 有時也是官員因其他緣故而辭職的一種借口。D.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72.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甫冠,男子20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甫冠指男子剛二十歲左右。8. 丁內艱,是古代喪制的名稱。一般指遭遇母親去世或承重孫遭遇祖母去世。C.法書,這里指法令律科一類的書籍。D.

51、尺牘,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后來成為信件的代稱。73.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庶吉士”,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B. “七廟”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后泛指帝王的宗廟。“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七廟”也是這個意思。C. “宮市”,舊制,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辦,向民間采購。中唐以后,宮市改由太監直接辦理,成為皇帝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最殘酷的方

52、式。D. “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憲宗、孝宗都是廟號。廟號起源于秦朝。74.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皇考,是對其亡父的尊稱, 離騷中“朕皇考日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稱去世的父母。B. 戌,地支之一。地支與天干搭配,可用來紀年、月、日、時。文中“歲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紀時。C.進士及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D. 食邑,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為食祿,故稱為食邑。75.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

53、的一項是( )(3 分)A.字,舊指男子冠禮女子及笄時取與本名意義無關的別名,自稱稱名,稱人用字。B.天寶末,指用天寶年號紀年的最后一年,天寶是區別于開元的唐玄宗晚期年號。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為太牢與少牢兩種,牛羊豬各一叫太牢。D.贈司空,指死后被追封為司空,古代朝廷對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76.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字”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時所取,與“名”有所關聯。B. “嘉靖”是明朝一位皇帝的年號,我國古代皇帝當政只有一個年號。C.御史是古代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D. “石”是古代計量單位,一

54、百二十市斤為一石,十斗為一石。77.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 甲申屬于干支紀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干支紀年法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B.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賞賜給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稅作為其俸祿,又可稱為采邑、封地 等。C. 詔在文中指皇帝頒發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書的形式發布,稱“詔書”或“詔令”。D. 太師是官名,西周始置,為輔弼國君之臣,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也可指輔導太子之官。78.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B.主簿,古代官名,漢代以

55、后,中央機關及地方郡、縣負責文書簿籍,主管印鑒的官吏。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稱。D.詣闕,“詣”至IJ、往;“闕”是古代皇官前面兩邊的樓臺,又指宮殿或朝廷:“詣闕”即 到宮殿或到朝廷。79.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的生員。也指在學讀書的學生。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C.踐昨,指即位,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昨階,帝王登昨階主持祭祀。D.結草,代指報恩,典故出自李密陳情表“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一語。80. 下列對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