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2年4月農村社會學試題+答案_第1頁
全國2002年4月農村社會學試題+答案_第2頁
全國2002年4月農村社會學試題+答案_第3頁
全國2002年4月農村社會學試題+答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自考人( zk8 )700門自考課程 永久免費、完整 在線學習 快快加入我們吧!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社會學試題課程代碼:00290第一部分 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1分,共2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1.30年代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北省定縣開展了鄉(xiāng)村建設的試驗,其領導人是( ) A.晏陽初 B.梁漱溟 C.陳翰笙 D.楊開道2.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基于某種需要而產生的( ) A.組織與組織的關系 B.群體與群體的關系 C.個人與個人的關系 D.社區(qū)與社區(qū)的關系3.我國農村血緣

2、群體的主要形式有( ) A.家庭和鄰里 B.家族和鄰里 C.家族和同鄉(xiāng)會 D.家庭和家族4.在農村社會學史上,認為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農村各種社會群體的學者是( ) A.索羅金 B.霍桑 C.貝利 D.桑德森5.宗族是指( ) A.具有姻親關系的人們的結合體 B.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基本群體 C.具有血緣和姻緣關系的人的總體 D.存在血緣關系的姓氏相同的家族的結合6.在家庭發(fā)展史上,人類由群婚向個體婚過渡的主要形式是( ) A.血緣家庭 B.普那路亞家庭 C.對偶家庭 D.核心家庭7.由于農民采用新技術和勞動時間延長、生產效率提高而導致的剩余勞動力是( ) A.效益型剩余 B.結構型剩余 C.

3、替代型剩余 D.積累型剩余8.社區(qū)的基本構成要素有( ) A.人口、管理體系、一定的地域、同一類型的社會活動或生活方式、社區(qū)意識 B.人口、管理體系、一定的地域、村莊、社區(qū)意識 C.集鎮(zhèn)、管理體系、同一類型的社會活動或生活方式、社區(qū)意識、人口 D.村莊、集鎮(zhèn)、管理體系、人口、社區(qū)意識9.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農村社區(qū)最早產生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制時代 C.封建社會 D.文明時代10.農村城鎮(zhèn)化(城市化)是( ) A.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特有現(xiàn)象 B.發(fā)達國家的特有現(xiàn)象 C.世界各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D.發(fā)展中國家的特有現(xiàn)象11.社會分層的基本類型是( ) A.階級分層和非階級分層 B

4、.職業(yè)分層和職務分層 C.經(jīng)濟分層和政治分層 D.權力分層和聲望分層12.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從一個社會位置到另一個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是( ) A.代內流動 B.結構流動 C.垂直流動 D.橫向流動13.文化的主要特性有( ) A.象征性、復合性、不變性、多樣性 B.復合性、不變性、多樣性、共享性 C.象征性、復合性、多樣性、共享性 D.普遍性、非創(chuàng)造性、復雜性、象征性14.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tǒng)的三個層次是( ) A.文化特質、文化叢、文化模式 B.文化特質、文化元素、文化叢 C.文化叢、文化模式、文化傳播 D.文化變遷、文化叢、文化模式15.聯(lián)合國曾經(jīng)規(guī)定,小康生活的標準是恩格爾系數(shù)在( ) A.2

5、0%以下 B.2040% C.4050% D.5059%16.為了解決某一問題,對特定的個別對象所進行的調查是( ) A.普遍調查 B.重點調查 C.個案調查 D.抽樣調查17.社會調查收集資料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文獻法和( ) A.分析法 B.問卷法 C.演繹法 D.比較法18.社會控制的對象是( ) A.社會標準 B.社會問題 C.社會秩序 D.社會行為19.在社會控制的類型中,通過一定的控制機構實施的有組織的社會控制是( ) A.內在控制 B.消極控制 C.外在控制 D.正式控制20.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現(xiàn)代化起始于16世紀的( ) A.北美 B.日本 C.歐洲

6、D.中國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空1分,共15分)21.在社會學發(fā)展史上,到20世紀初期,世界社會學研究的中心由歐洲轉移到了_國。22.家庭是以_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生活組織形式。23.核心家庭通常是指一對夫妻及其_組成的家庭。24.親子關系是指_的關系。25.農村家庭中的婆媳關系是一種間接的_關系。26.就國際社會學界的共同看法而言,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兩種社區(qū)是_和城市。27.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等級和層次是_。28.按照四分法,可將文化劃分為智能文化、_文化、標準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類。29.我國農村城市化(城鎮(zhèn)化)的方針之一是控制大城市規(guī)

7、模,合理發(fā)展中等城市,積極發(fā)展_。30.社會問題的基本特征有_性、復雜性、時代性、多樣性。31.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_制度。32.在抽樣方法中,按相同間隔去抽取樣本的方法是_抽樣。33.按照國際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_%,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_%,即為“老年型”國家或地區(qū)。34.社會調查一般過程可分為_、設計、實施和總結四個階段。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題23分,共10分)35.農村社會組織(2分)36.農村家庭結構(2分)37.社會問題(3分)38.社會調查(3分)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題5分,共25分)39.簡述農村組

8、織的構成要素。40.簡述農村群體的主要類型。41.簡述社會流動的含義和特征。42.我國農村居民的交往方式有哪些基本特點?43.簡述我國社會福利工作的主要內容。五、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0分,共30分)44.聯(lián)系實際闡述目前我國農村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45.聯(lián)系實際闡述我國農村現(xiàn)階段存在著哪幾個主要的社會階層,以及研究農村社會階層問題的意義。46.聯(lián)系實際闡述實現(xiàn)中國農村社會現(xiàn)代化目標的基本方針。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社會學試題參考答案課程代碼:00290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1分,共20分) 1.A 2.C 3.D 4.D 5.D 6.C 7.A

9、8.A 9.A 10.C 11.A 12.C 13.C 14.A 15.C 16.C 17.B 18.D 19.D 20.C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空1分,共15分) 21.美 22.婚姻和血緣 23.未婚子女 24.父母和子女 25.姻親 26.農村 27.社會分層 28.物質 29.小城鎮(zhèn) 30.普遍 31.社會救助 32.等距(系統(tǒng)或機械隨機) 33.10 7 34.選題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題23分,共10分) 35.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村居民依據(jù)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結構結合而成的社會共同體。 36.農村家庭結構是指農村家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 37.社會問

10、題是指那些嚴重破壞社會秩序、阻礙社會進步,影響到社會多數(shù)成員(或相當一部分成員)的正常(公共)生活的社會現(xiàn)象。 38.社會調查是指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的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來認識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自覺的活動。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題5分,共25分) 39.(1)有一定數(shù)量和共同目標的成員。 (2)有一定的權力中心及權力分層系統(tǒng)。 (3)有自己的章程、基本條件和手段。 (4)有一定的信息溝通渠道。 (5)有自覺的約束力和組織意識。 40.(1)血緣群體。 (2)地緣群體。 (3)業(yè)緣群體。 (4)趣緣群體。 (5)志緣群體。 41.(1)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

11、在社會關系的空間中由某個社會位置向其他社會位置的移動,它既表現(xiàn)為個人社會地位的變更,也表現(xiàn)為個人社會角色的轉換,實質上是個人社會關系的改變。 (2)社會學所說的社會流動有別于人口學上的人口變動和人才學上的人才流動。 (3)社會流動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是指任何社會都存在著社會流動, 特殊性是指不同社會中的社會流動是不同的。 42.(1)交往的對象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主。 (2)交往范圍相對較小。 (3)交往形式具有直接性和濃厚的情感特征。 43.(1)組織社會福利生產; (2)舉辦社會福利事業(yè)機構; (3)開展優(yōu)撫工作,提供社會服務; (4)發(fā)展康復事業(yè); (5)實施殘疾人特殊教育。五

12、、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0分,共30分) 44.問題: (1)各種組織目標混同、職能重疊。 (2)農村社會組織成員的產生不標準、不科學。 (3)有些地方農村組織的癱瘓和職能被扭曲給農村的社會經(jīng)濟正常運行造成了障礙。 (4)一些地區(qū)農村黨組織作用的削弱,導致社區(qū)秩序的失控。 對策: (1)改變組織的管理體制,由功能高度集中的單一行政組織向功能分化各司其職的多種社會組織過渡,在領導體制上實行分層負責。 (2)加強黨的建設,實行黨政分開,黨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和抓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fā)揮行政組織、經(jīng)濟組織獨立行使權力的職能。 (3)培育和發(fā)展適應市場經(jīng)濟的新型社會組織如金融、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等。 (4)加強村民委員會的建設。 45.我國農村現(xiàn)階段的主要社會階層有:(1)農業(yè)生產經(jīng)營者(包括農林牧副漁業(yè))階層;(2)農村知識分子階層;(3)亦工亦農階層;(4)農村基層干部階層;(5)個體私營企業(yè)主階層 研究農村社會階層問題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1)農村存在不同階層是客觀歷史現(xiàn)象,揭示這種現(xiàn)象是農村社會學的任務之一;(2)不同階層有不同利益,研究農村階層問題有助于正確處理各種不同的社會利益和矛盾;(3)研究農村社會階層是研究農村社會流動的重要前提。 46.(1)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