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海聞國際貿易chapter_第1頁
北京大學海聞國際貿易chapter_第2頁
北京大學海聞國際貿易chapter_第3頁
北京大學海聞國際貿易chapter_第4頁
北京大學海聞國際貿易chapter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第六章生產要素的國際為了集中研究商品貿易的基礎和影響,貿易理論中一般都假定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流動。但在現實生活中,生產要素不僅在各國之間,而且通過改變各國結構而對貿的本身會兩種生產的基本情易模式和貿易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生產要素國際對各國要素市場的供給、需求和福利產生影響。本章主要介紹勞動力和要素的國際對兩國貿易、生產、消費和福利的影響,勞動力和國際況,以及要素與商品的關系。第一節國際間勞動力的一、國際勞動力的概況勞動力的主要形式有和外籍勞工兩種。一般來說,“”是指到別的的性質看,到美定居,最終成為該國居民。而“外籍勞工”只是在別

2、國臨時工作。從國,籍勞工。從工資低的,澳大利亞等地的多數是性,到、歐洲、或中東的,多是外的方向看,基本上是從人口多的流向人口相對少的,從落后流向工資高的發達。據歷史學家,世界人口遷移大約在 4 萬年以前就開始了。15 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世界人口遷移的數量開始迅速增加。此后,世界人口主要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遷移浪潮。第一次浪潮從 15 世紀初延續到 19 世紀上半葉,發達的殖民擴張導致人口向新大陸的大規模遷移,包括大量的非洲人被到美洲。據估計,被拐運到南洲的非洲人部分人在途中死口有 3500 萬到 4000 萬,不過實際到達目的地的只有大約 1000 萬亡。這些非洲要分布在巴西(365 萬

3、)、加勒比海的英法荷丹殖民地(380 萬)、西屬美洲(155 萬)和英屬州(40 萬)。第二次浪潮發生在 19 世紀下半葉到 20 世紀初,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由歐洲工業化的擴張,生產率的增長和醫學的進步導致這一時期歐洲人口的急劇增加,快速增加的人口需要通過人口向外遷移來緩解。在 19 世紀 20 年代,僅有 14.5 萬人離開歐洲,而到 1900 年至 1910,人數已高達 900 萬,每年有近 100 萬1。第二次躲避的難民、戰敗國被遣返戰俘和平民以及許多洲了兩個龐大的人口遷移流。前后發生了人口遷移的第三次浪潮。的新建與,在歐洲和亞從 20 世紀后半葉至今,世界人口遷移的規模保持著較快速

4、度的增長。國際組織于2000 年發布的一份報告2說,現在全世界的共 1.5 億人,達到人類有史以來的最,比十年前增加了 3000 萬。其中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輸出國,到 90 年代初,在世界各地的中國超過了 3000 萬人。而近十年來更是增加了至少 1000 萬,總數應當在 4000 萬以上。這是全球首份有關全球趨勢的綜合性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大量增多的原1斯塔夫里阿諾斯,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譯本,第233頁,第308310頁。2參見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0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Geneva,S

5、witzerland: U.N. Publications, 2000.1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因,其中主要包括全球化、內戰頻繁和貧富差距導致窮國大批人口外移。國際組織的報告也指出,雖然人口的趨勢不斷增強,在母國以外地區生活超過一年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到 3%。統計顯示,歐洲是合法和的主要目的地,亞洲和是新興的地區,吸引的外來人數等同于甚至超過了歐洲。資料:國際組織簡介國際組織是非政治性的人道組織。1951 年 12 月 5 日在比利時和美國的倡議下,在布魯塞爾召開了“國際會議”并決定成立“歐洲問題間委員會”。該組織的章程 1953 年產生,1954 年生效,1955 年交

6、處登記并編合國條約集”。1980 年,該組織改名為“問題間委員會”。1987 年 5 月,該組織修改章程,新章程于瓦。11 月 14 日生效。根據新章程,該組織改用現名。總部設在日內其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確保有秩序地移居他國,為此規定了五大職能:一,安排由于現有設施服務不足或沒有特別協助不能者有組織地遷移至那些提供有秩序移民機會的;二,參與對難民、流離失所者和其他需要國際服務的個人進行有組織的遷移,對這些人可由本組織和有關,包括承諾接受這些的做出安排;三,應有關的要求并同其達成協議,提供服務,如招募、選擇、分類、語言培訓、定向活動、醫療檢查、安置、有助于接收和融合的活動,并就問題提供咨詢服務和符

7、合本組織目標的其他協助;四,應各國要求或同其他有關國際組織合作,為自愿返回包括自愿遣返提供類似的服務;五,為各國及國際組織和其他組織提供,交換意見和經驗,促進國際問題上各種努力的合作和協調,包括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尋求切實的解決方法。主要物:國際(季刊,英文);國際組織拉丁美洲雜,志(英、西文);與健康(季刊,英文);國際組織(英、法、西文);年度報告(英、法、西文)。該組織的為:。從流向來看,美國是目前吸納最多的,每年收留的合法就有100 萬人,另外還有 30 多萬。為美國的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在早期發展中技術主要來源于歐洲,特別是英國,而實現技術引進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移民。第二次高級科

8、技期間,逃至美國定居。20在德國實行種族政策,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大批世紀 70 年代中越南結束后,大量的越南難民通過各種途徑到了美國。90 年代初前后,又有許多前和東歐的科技、藝術和二次第二次時逃到的猶太人到了美國。與科技上的優勢地位,在體后,美國利用其在律、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建立與完善了引進模式從而使的總體素質比較高。美國學者卡靈頓分析了美國的教育程度。他將初到美國的的受教育年限分成三類:初等(受教育年限為 08 年)、中等(912 年)和高等(超過 12 年)。結果表明:只受過初等教育的,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從相對數量看都微不足道,700 萬當中只有 50 萬(7%);占最大比例的主要是來自

9、及各國受過中等教育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比重排第二2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位,其中亞洲占很大比重。菲律賓 73 萬名到美國的中絕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印中受過中等與高等教育的各占一半。3度中有 60%上過大學,而中國 40 萬名專欄:千年寫就的中國史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離開故土出外謀生的歷史,如果從唐朝算起已歷經千年的滄桑了。歷史雖然悠遠,但是在近代之前,由于人數少,規模小,區域局限,幾無史料可查。16 世紀以后,特別是 19 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才出現了大規模遷居海外的現象。據全統計,從 1840 年至 1941 年太平洋爆發前夕的一百年里, 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開放以后,中國的出

10、洋人數將近 1000 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由于陸與外界的隔絕,正常的一度中斷。1978 年史又續寫新章。美國是一個主要的,也一直是中國最多的之一。19 世紀 50 年代,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美國的浪潮,以此為開端,中國在美國的人數穩步增加,1890 年達到了 107488 人的。其后,由于一系列排華法案的實施,的數量在 1920 年下降到 61639 人。直至第二次以后,才出現了移居美國的第二次浪潮。據統計,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美華裔人口已超過 160 萬,其中近 70是移民。早期的生活非常艱苦,除了語言不通差異外,還飽受之苦。舊金山灣有個“西埃利斯島”,曾是美國局的中心。在

11、 1940 年改為戰俘營以前,許多企圖美國的被關押在這個島上過,有的甚至長達兩年。不少人在墻上留下了文字詩畫,了他們的心酸與絕望。1860 年以前,在美國的中國大多數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及其他太平洋沿岸地區。19 世紀 60 年代到 80 年代,由于美國內陸地區修建鐵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而為中國進一步向內陸拓展生存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從 19 世紀 80 年代到戰后初期,在美國的中國主要局限在族裔商業的范圍內,以回避與白人的競爭和,法律的不公正待遇使他們在行業內施展拳腳受到了。最典型的性政策是限制華人婦女美國,其結果是街中的遠遠超過女性,形成了著名“光棍”現象。不少外界人街內只有很少的對街內沒有

12、少年家庭和兒童。直到感到詫異,其實道理很簡單,在當時美國的唐1965 年以后,街的比例才趨于接近,到 1990 年時幾近相等。從 20 世紀 60 年代后期開始至今,中國向美國和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美國方面分析,的人數逐年增加, 有兩個:一是始于的知識結構60 年代的美權運動擴大了各國的平等權利和平等待遇;二是 1965 年新法的頒布,了種族 先類別的了新的,建立了將直系親屬、熟練及非熟練工人、難民、科技列入不同范疇的優體系,從而使行為更為規范化。從中國狀況分析,主要有三個因素推動:一是和60 年代的起飛,大大了港臺的狀況,到美國的自費留學和投資大大增加;二是政治波動的沖擊,如 70 年

13、代美國與的斷交和開闊了海峽的對峙,對的回歸的擔心等;三是中國的開放,使的視野,認識了世界,很多青年愿意去美國學習深造和開創事業。3的可持續性探討”,中國軟科學2000年第6期,第8285頁。榮芳,何晉秋,“國際人力3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自對外開放以來,中國到國外工作或的人數逐漸增加。其中最多的是去美國和,平均每年 3 萬多人(中國近年來向地區的情況見表 6-1)。另外還有開放 22 年來,中國對外工大量并未但在世界各國工作的中國公民(見表 6-2)。程承包服務,從零開始,由最初的 4 家公司發展到現在的 1400 多家,1998 年有 30 家公司躋身美國工程雜志評選的世

14、界 225 家最大承包商行列,其中中國工程總公司和工程建設()公司分別列第 24 位和第 59 位。從 1998 年起,每年對外簽訂的承包合同100 億,在外勞務近 40 萬人。1999 年中國冶金建設集團中標美國鋼鐵廠項目,進入美國本土,實現零的。2001 年年末中國在國外從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人數有為 42.6 萬,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巴基斯坦、新加坡、韓國、和尼西亞等。表 6-1中國近年來向地區的情況(萬人)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美國2.480.192.510.192.580.262.870.

15、283.210.443.180.803.301.393.891.046.561.975.401.253.551.334.171.754.111.853.691.98注:美國的數據是陸出生的。的數據是從陸前往的就業。局,資料來源: 美國司法部,和歸化統計年鑒 1998 ,和入籍統計(1993,1994),概覽:數據與事實 1996-1999。表 6-2中國近年來年末在外從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人數(人)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38250184328383702261653881624659847809285529610772907715533

16、038227555612369348資料來源:中國對外貿易年鑒1999,2001 年,中民對外貿易合作部,中國對外經貿統計數據與早期相比,新少了幾分辛酸,多了幾分輝煌。新多數在國內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擁有一定的,遠赴重洋的目的是尋求更好的發展。與那些到美國來旅居并期望盡快賺錢返回老家的早期不同,新們大多數計劃留下來,開創屬于的一番事業,并靠他們的知識和資金,逐漸在美國立足和發展。與其他非白人相比,美國在中的業績令人印象深刻。的后代與許多新一樣在美國高等學府和專業技術院校接受教育。畢業后,通常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步入中產行列,還有少數人已經在美國開創了的事業,成為精英。參考資料:丘立本:從歷史角

17、度看東南亞網絡,載自華僑,載自1998年第3期Bernard P. Wong著 肖煒蘅編譯:舊金山的墻壁上的血淚史,參考消息, 1999年7月8日華僑1998年第2期對各方利益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各國和世界的凈福利到底會如何變化呢?我們下面分兩步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分析對貿易,勞動力供求各方以及各國福利的影響。然后,分析的種種外在成本和。4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二、國際勞動力的福利變動分析我們假設墨西哥代表勞動力充裕的,人均收入低;美國則代表充裕的高收入。在國際間勞動力之前,墨西哥有勞動密集型(大米)的比較優勢,出口大米,進口鋼鐵。美國則相反,有口大米。密集型(鋼鐵

18、)的比較優勢,出口鋼鐵,進如果我們勞動力自由,墨西哥就會向美國從而造成墨西哥勞動力減少。圖 6-1 表示的是墨美兩國的勞動力市場。橫坐標表示勞動力數量,可以是人數,也可以是勞動時間;縱坐標是工資,即勞動力的價格。SL 是勞動力的供給曲線,工資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時間越長,反之則減少。DL 是勞動力的需求曲線,勞動力的需求由廠商決定。一般來說,工資越高,廠商愿意并有能力雇傭的人數就越少,而工資低時,廠商的需求量就增加。圖 6-1國際勞動力的利益變動墨西哥美國SL100工資(元)工資(元)5.0SLSLSL4.0移民成本1002.0DL1.0450 500200 250 300勞動力勞動力勞動力

19、的工資水平是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決定的。兩國勞動力的工資由于勞動力供給相對充裕而較低,假設相當于每小時 1之前,墨西哥,美國的工資則因為勞政策,墨西哥的勞動動力的相對缺乏而較高,假定為每小時 5,如果兩國都放寬力就會向美國,假定為 100 人。結果是,墨西哥的勞動力減少,供給曲線內移,而美國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外移。在墨西哥,新的勞動力供給曲線(SL')表示的只是留在墨西哥的勞動力,美國的新勞動力供給曲線(SL')則包括了美國原有的勞動力和從墨西哥來的。在對勞動力需求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的結果是:墨西哥工人的工資上升了,美國的工資下降了。這種勞動力的什么時間能夠停止下來,兩國

20、的工資水平什么時候才能達到新的均衡點呢?如果我們假設勞動力完全自由,再假設完全沒有代價,那么墨西哥的勞動力會一直不斷地向美國遷移。墨西哥剩下來勞動力的工資會越來越高,美國工人的工資則越來越低,以至最后達到兩國的工資水平相等。兩國的工資越接近,勞動力的就越緩慢。當兩國的工資一樣時,墨西哥勞工也就沒有了高工資的引誘和刺激而不移居美國5ab eDLcd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了。至此,勞動力的“要素價格相等”理論所才會停下來,兩國的勞動力市場才會穩定下來。這一點,又與的結果相同。但事實上這種兩國工資完全相等的情況不大可能出現,即使是完全自由的勞動力政策(如在歐洲內),仍然會有一個成

21、本的問題,從而造成兩國工資的不等。對于來說,到他鄉異國去謀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無論從上還是心理上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使得勞動力在 工資高到足以彌補這種的差異,語言的,離鄉背井的痛苦,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種族之前會認真比較所得的差異(假設信息是完全的)。除非美國的的代價,墨西哥的勞工輕易到美國去。因此,自由的結果不是兩國的工資相等,而是美國的工資等于墨西哥工資加上我們的例子中,假設這種成本用工資來衡量的話,是每小時 2成本(或代價)。在,那么,當墨西哥的工資上升到與美國工資只差 2時,就會停止。在新的勞動力市場均衡點上,墨西哥實際就業是 450 人,工資水平是每小時 2。美國的實際就業水平是

22、 300 人,其中 100是墨西哥,200 是美國工人。在沒有發生之前,美國的就業人數是 250,由于墨西哥使得工資下降,一部分人美國勞工(50 人)因工資下降而不愿繼續工作。在墨西哥,由于一部分人國外,造成國內勞動力市場的相對短缺,引起工資上升,一些本來不工作的人也進入勞動力市場。因此,雖然走了 100 人,而最終就業人數是 450,只比原來少了 50 人。這種勞動力的對各國的利益和損失是什么? 我們首先來看美國。美國由于接受了大量,使同類工人的工資降低,一部分人甚至了勞動力市場,因此,美國工人的損失應是面積 c。但另一方面,由于工資降低,廠商受益,既可支付較低工資,又可雇傭的人工作,其部分

23、是 cd,廠商大于工人損失。從整個角度來說,美國的純是,得益于來自墨西哥的。墨西哥怎么樣?墨西哥剩下的勞動力得到較高的工資,一部分本來沒有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也因為工資的上升而就業,墨西哥勞動力的總是 a。但另一方面,墨西哥的廠商會由于勞動工資的上漲而損失,其損失為 a + b,大于勞工受益,純損失為 b。另一個有利益變動的定是有益的,否則就是從墨西哥到美國去的那部分勞動力。對這些來說,一去。如果不去美國,這些人的工資是每小時 1,去了美國后,他們所得到的是每小時 4,減去“成本”,所得至少不能低于墨西哥留下來的工人所得工資(2是 b + e。),否則部分又會回到墨西哥。因此,的實際至少這些的利

24、益應算在哪一國? 如果仍把這些人看成是墨西哥人,換句話說,如果這些人只是臨時在美國工作的外籍勞工,那么,他們的所得也是墨西哥的所得。這樣,墨西哥的總就變成 a +(b + e)。減去廠商損失后,仍有純利益 e。另一方面,即使這些最終歸化于美國并成了美國人,但由于他們在墨西哥的親屬關系,他們仍會把他們所得的一部分匯回墨西哥,那么墨西哥的損失也至少可以小于 b。實際上,各國匯給國內親屬和朋友的資金還是相當可觀的。國際組織 2000 年的世界報告中說,許多都鼓勵國人到國外謀生,他們把工資寄回來給家人,令祖國受惠。非洲南部的萊索托,海外勞工寄回來的工資竟占了生產總值的50。據美洲開發報告,2001 年

25、拉美僑匯收入達到 230 億,僑匯已經成為很多拉美的外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墨西哥是拉美中僑匯收入最多的,2001 年收到墨僑民的匯款 92.73 億,巴西和薩爾瓦多分別以 26 億和 19.72 億的僑匯和額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此外,多米尼加和厄瓜多爾的僑匯額也分別達到了 18.07億14 億。報告同時指出,作為的重要補充,僑匯在拉美地區和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的轉賬制度以及傭金過高,拉美地區的僑匯6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成本居高不下。統計表明,拉美每年的僑匯成本在 30 億左右。報告呼吁拉美各國中發揮更大作用。4和金融機構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僑匯流通成

26、本,使其在當然,也有可能這些西哥的損失是 b,而美國的從此與輸出國沒有,一分錢也沒匯回,那么在本例中墨則等于 d + b + e,大于墨西哥的損失。兩者加起來,仍有相當于 d + e 的凈。因此,從整個世界范圍看,勞動力的自由如同自由貿易一樣,提高了的有效利用,整個世界總體上獲得。三、的其他外在成本和除了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對貿易和福利產生影響以外,等方面的影響。還會附帶很多其他的成本和,包括對財政、技術、和1財政影響在接收國獲得國防、治安以及公立教育等公共服務的同時承擔相應的公民義務,包括繳納所得稅、銷售稅、稅(直接或間接征收)等,而他與輸出國的其他權利與義務關系,諸如失業保險、保險及一

27、般福利等轉移支付的種種權利,也隨之轉移。所有這些變化對,輸送國以及接收國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從利,如的角度分析,由于移居到一個新的,他們會喪失某些已經積累起來的權和保險等;但多數在工資收入較高的能獲得更好的公共服。移居國外而減少務。從總體上來看,的凈應該是提高的,否則他們輕易對于輸出國來說,各項稅收以及兵役義務的損失可能會超過的公共服務成本。由于年輕人尤其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容易在國外找到工作,移居國外的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青年,從而更增大了輸出國損失的可能性。因為這些移民大多是凈納稅人,對輸出國的稅收貢獻往往超過他們所獲得的民造成凈財政損失的可能性增大。福利和補貼,所以移對于凈財政損失的輸

28、出國來說,一個可能的政策反應是本國居民離境或問題提出了他們把資產轉移到國外。賈格迪什·巴格瓦蒂和其他一些學家一些政策建議,包括向移居國外的人征稅。他們認為,向移居國外的公民所征的稅額應大5。具體地說,巴格瓦蒂建議對高致相當于在公共教育及其他方面為他們花費的凈技能的離境征收一種“外流”稅。征收“稅”或“外流稅”的目的不僅僅是減少財政損失,同時也是給潛在的們的一種信息,讓他們在作決策時對的成本有所考慮,移居國外給他們以及國內親友將帶來的是否足夠高以致超過他們需要支付的這種補償。對于接受國來說,入境既享受福利,使用公共教育和公共衛生服務,還使治安費用增加。這些費用可能超過他們所交納的各項稅

29、收,從而增加的財政負擔。為此,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選民曾于 1994 年通過了一個接受國或地區的法案:“187 號提案”,規定不能享受福利,公共教育和公共衛生服務。此項法律4 轉引自,中,2002 年 2 月 27 日,“拉美去年僑匯額達 230 億”5 見 Bhagwati, Jagdish (ed.), The Brain Drain and Taxation, II: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New York: North-Holland, 1976. Bhagwati,Jagdish,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rna

30、tional Migration”, Pages 44-56 in Robert C. Feenstra (ed.)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ory: 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7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引起很大的爭議,也反映了接受國公民對所帶來的財政問題的某種看法。不過從許多研究資料看,這種認識很可能是錯誤的。入境繳納的稅收可能大于其入境后給其他納稅人增加的負擔。主要的與上面關于對輸送國影響的論據密切相關:入境移民的分布以年輕的成人

31、為主,他們正進入或處于納稅期,已經在輸出國完成了某種程度的教育,他們對各種福利并不額外負擔,也成為高失業率的人口要領取。作為(許多。即使那些干的一般是當地人不愿干的那些工作),而且要過許多年后才需,比如進入美國的大批墨西哥,也屬于凈納稅入境者,他們可以享受到的公共物品和服務很有限,但消費稅和預扣的所得稅等都很難因為沒有合民接受國帶來一定的凈財政份而幸免。結果我們看到,。作為一個整體,往往會給移2流失對于來說,向外往往伴隨著流失。這些移居國外的人不僅僅只是普通的勞動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這些需要的。如前所述,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甚至高達 60(如留學和定居美國的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了相

32、當大的比例,)。中國最著名的大學如北大清華中最后定居歐美的比率也相當高。這種高級專門在國內完成學業或奠定學業基礎之后,遷移到其他的國際性遷移活動被稱為“智力外流”(brain drain)。由于這些是由其原居住國花費大量基礎教育投資而培養出來的,這種“智力外流”顯然使原居住國的教育投資效益下降甚至喪失。對于輸送國來說,作為重要的生產要一,高級專門或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移居他國還會對本國的發展造成許多損失。仍然留在國內的一些勞動力和其他自然有可能會因為缺乏企業家和高級專門而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專欄:38 萬人分布 103 個中國已成世界上最大留學派國據中國教育報,目前,中國人數總計超過 30 萬人,

33、每年的學生達到 2.5 萬多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派出國。據,教科文組織的一項顯示,到 2000 年年底,全球留學和地區有 108 個,中國的 38 萬留學生生總數達到 160 多萬,其中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分布在世界 103 個。在和美國,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這兩個最大的生源國;在英國,中國留學生在 3 年內增長了近 4 倍,總數了 1 萬人。目前,位居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排名前幾位的據悉,中國學生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層次以大學本科和、德國、法國和。為主,其中自費生占絕大多數。據了解,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擁有公派留學的,目前每年派出的公派留學大約 2000 人左右。有關認為,中國留學生增加

34、的主要是,中國持續增長,各國看好中國的留學市場,紛紛推出招攬中國學生的政策。此外,中國現有的高等教育未能滿足的需要,也是中國留學生人數不斷增長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 年 2 月 12 日8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當然, 系,這些能性。一旦外流對與本國的關系的并全是損失。由于種族、語言及血緣等關完全割斷。從長遠看,也存在著回流的可和有利于發揮企業家和高級專門的時候,一旦的祖國,成為這些這些灣、的發展出現很多機會的時候,許多移居國外的增長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20 世紀 5060會回到年代許多人從韓國、中國臺等地留學和移居國外,80 年代以后則大量回歸。陸從

35、 80年始每年有大量留學生和出國,但從 90 年代中期起也逐漸形成了大批科學技術回國創業和從。事科研教學的熱潮,世界和趕超發達中不可缺少的人力3外在成本和除了上述直接的影響以外,還可能帶來其他的成本和。下面的三種可能的外在成本和(1)知識值得一提:新的到來也帶來了知識,而且無論是商業關系、食品烹飪法、藝術才能、務農經驗還是專門技術,都具有相當的價值。以美國為例,就有“美國工業革命之父”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1768-1835)、工業巨富和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 Andrew Carnegie , 1835 1919 ) 、科學奇才阿爾伯特·

36、愛因斯坦( AlbertEinstein,18791955)以及許多古典音樂方面的藝術名家到美國,給美國的進步和科技來了巨大的貢獻。美國的運動員為美國的田徑、籃球等體育項目爭得為美國培養了許多明星,美國的芭蕾舞劇團了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羅馬尼亞的體操里不乏俄羅斯的杰出演員,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硅谷里的和人,美國商界的猶太人在美國中舉足輕重。遍布各地的中餐館、墨西哥餐館、意大利餐館等等使美國人不用遠行就可品嘗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所具有的知識帶來的不僅為自身和其勞務者,同時也會傳播給接收國的其他居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水平。(2)擁擠成本象任何其他人口增長一樣,可能會帶來與人口擁

37、擠相連的種種后美國接受了近 80 萬難民和移外在成本過多的噪音、與。1959 年古巴要分布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是位于佛羅里達州東南的港口城市,這一地區在接納了大量的中南美洲的同時,也接受了許多外國的。在反的幌子下,不少古巴的以政治避難的名義到了佛羅里達州并繼續從事販毒等活動,從而使這一地區成為有名的率高的地方。1975 年美國在越南撤軍后,60 多萬的越南南方以及老撾柬埔寨的難民涌向美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迅速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新區。此外,每年有大量的墨西哥進入加州,使加州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新澤西等較多的州不時美國沒有有效人口而造成這些地方的擁擠和過多的財政負擔。(3)摩

38、擦對來說,在陌生的生活,除了離鄉背井遠別親朋,也許還不得不忍受其他人的、偏見和刁難。接受較多的往往有種族和種族,20 世紀問題。對自由的各種限制比如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美國對亞洲的20 年代初美國時期對入境的全面限制,以及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英國對許多英映了新由于入境免簽的撤消主要就是因為對移居入境的一些偏見造成的,也反與本國原有的主要可能會增加之間的摩擦程度。成本,政治家必須在決定批準多少入境和哪種入境時對這些可能發生的摩擦與成本加以權衡,這也往往使問題染上政治的色彩。這9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一點在歐洲的表現就很突出。二戰結束初期,歐洲的勞動力嚴重不足,

39、受到歡迎,出現了歐洲現同時其他致歐盟上的第一個也由于美國、數量大大增加。潮。前和等國對后,歐盟接收了大量的政治難民,打擊力度的加大而不斷的涌向歐洲,導與政治難民數量的劇增使歐盟各國對的態度開始,荷蘭、法變化。近兩年,“反國、奧地利等國的極右翼”成為歐洲各國極右爭取選民支持的都利用這一而在政治上頻頻得手。而歐盟于 2002 年 6 月召開的關于問題的峰會也制定了嚴厲打擊的政策。第二節國際一、國際的狀況1國際方式象勞動力一樣,在國際間的也會對貿易產生影響。與勞動力不同的是,的形式比較多樣,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單純的貨幣或稱資產組合投資( Portfolio Investment ) 和伴隨著技術管

40、理等的對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簡稱 FDI)。資產組合投資資產組合投資是國際的一種主要方式,具體又可分為國際借貸和國際國際借貸投資兩種形式。許多和企業不愿外國本國但又缺乏,通常采用從國外借款的方式獲得。同時,國際上有許多在尋找投資機會,也愿意通過借貸的方式獲得。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為了幫助落后發展,也常常進行。國際借貸根據的來源和性質可分為外國、國際金融組織、外國商業貸款以及出口信貸等。由外國提供的,其條件由雙邊協議予以一定約束,且資金成本較低,期限較長;國際金融組織主要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及其附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和國際開發)、亞洲開發、泛美開

41、發和歐洲投資等,這些機構的是另一類來源,有軟硬之分。軟指低息長期,硬指利率較高、期限較短的;外國商業是由國際上的私人提供的商業性,借款人可以自由使用,但的利率較高,還需要支付有關費用。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方式主要有辛迪加和出口信貸等。(syndicated loans)、項目(project financing),就是由一家或多家辛迪加或地區的,也稱國際銀團組成的一個牽頭,多家分屬于不同,各自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向借款人提供一筆中長期。銀團的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它是商業方式。采用的一種比較典型、普遍的項目,也被稱為項目融資,或項目籌資,是以項目本身具有比較高的投資回報可行性或者第三者的抵押

42、為擔保的一種融資方式。主要抵押形式包括:項目經營權、項目產權和特別支持(具備文件)等。項目融資與一般最大的區別是歸還的資金來自于項目本身,而不是其他來源。出口信貸是為支持出口為外國供應商提供的一種最普遍的信貸方式。由于支持并參積極參與的,出口信貸的條件一般都比借貸的條件。發達的與出口信貸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成立出口信貸機構,直接向進口商或進口方銀10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行提供信貸;另一種是私人向進口商或進口方提供信貸。根據接受信貸的對象來劃分,出口信貸又分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買方可以由出口方直接向進口商提供,也可由出口方貸是出口方向國給進口方,再由進口方為進口商提供信

43、貸。賣方信口商提供的一種延期付款的信貸方式。國際投資 國際貨幣也可以通過國際投資的方式。大體上講,國際投資又可分為國際股票投資和國際債券投資。國際股票投資包括讓投資者直接本國上市或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及本國投資者利用海外存托憑證6獲得對非本國公司股票的所。國際債券投資是指投資者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外國企業或的債券,并按期獲取債息收入和到期收回本金而進行的投資活動。國際債券有兩種基本類別,即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前者是指一國者在另外一個的市場的債券,一般以市場所在國的貨幣為計值貨幣,由該國國內商承銷,投資者大多是該國居民,有的有關規定辦理。歐洲債券最關的程序和申請手續等都要依據市場所在國對初是指以為計值

44、貨幣,在歐洲的債券。這種國際債券形式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一方面由于美國國內的限制性金融舉措使國外借款者很難在美國債券或獲得;另一方面許多、尤其是歐洲有大量盈余,需要在債券市場上尋求投資機會。70 年代后,隨著匯率波動幅度的增大,歐洲債券中以德國馬克、瑞十法郎和日元為計值貨幣的比重逐漸增加,同時,地也了歐洲地域限制,開始在亞洲、債券、歐洲日元債券和歐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歐洲債券。發展到今天,歐洲西德馬克債券已經在歐洲債券市場上占據了最大的比重。國際債券投資有很多優點: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較大的性,有可能超過本國投資或存貸利息,同時,它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投資組合,有利于分散投資風險;對于債券國際債

45、券可以獲得大量的國際資金來發展本國的生產和服務行業。者來說,外國直接投資除了貨幣投資以本要素國際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是外國直接投資。在東道國創立新企業和并購東道國的企業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兩種基本方式。新企業的創立既可以是由外國投資者投入全部,在東道國創立一個擁有全部權的獨資企業,也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投資者共同創立一個國際合資企業,投資合作者可以是東道國的投資者,也可以是第三國的投資者。目前在的外國投資主要采取,或者在企業增資時條件以取得企業的所合資企業的形式。并購的一般做法是從以適當的價格取得企業增發的股權市場取得企業的股權,或者是同企業直接談判。公司的海外投資往往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2國際的現

46、狀二戰后,尤其是 20 世紀 90 年代之后,國際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從規模上看,國際上債券和股票數量有了大幅增加。從結構上看,外國直接投資和投資已經取代商業占據了國際的主導地位。從流向來看,發達仍然是國際國際的成本,為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融資者,但的市場份額呈上升趨勢。的發展是世界發展和變化的結果。首先,技術進步降低了國際投資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其次,主要工業化的放6存托憑證代表投資者對非本國公司股票的所,是一種可轉讓的憑證,它可以避開當地法律對外國公司在場。手續、財務報表和消息披露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使外國公司的股票比較方便地進入當地市11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松和許多

47、件。進行的宏觀,為國際的自由化創造了有利的條外國直接投資(FDI)是國際的一個重要形式,它的迅猛發展成為二十世紀發展中的一個顯著特點。FDI 的直接推動力是后半期國際并購的發展。在過去的 20 年中,全球兼并與收購的平均年增長率為 42%,并購金額從 1987 年的不到 1000 億增長到 1999 年的 7200 億,到 2000 年創地達到 1.1 萬億。絕大多數并購發生在發達,由世界前 100 家公司完成。這一事實使得 FDI 的之間進行的,2000 年流入發展中國的 FDI 與上一年相比有所增加,主要是在發達總額為 2400 億,但也只占 FDI 總流量的 19%。FDI 的流向不平衡

48、的狀況也是導致國際整體不平衡發展的一個重要。進入 21 世紀,國際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從規模上看,作為國際一個直接投資重要組成部分的投資規模呈下降趨勢,并購的速度已經放緩,(FDI)的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從結構上看,國際增加了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對新興產業的投資方面的關注,技術投資呈增長的趨勢。從的流向上看,的國際正在流向和地區,尤其是亞洲一些市場容量和需求潛力較大的體。流入發達的要目的地,但是總量有所減少。在發達內部,美國仍然是國際的吸引力大大增強;的主吸收外流入速度已經放緩;歐盟對國際國直接投資的能力有所減弱。在國際的新趨勢國對國際美國的全球并購吸引力的下降是一個顯著的特征。從實總額比上年同

49、期減少 54%,2002 年美來看,美國在 2002 年 3 月的第體投資來看,2001 年前 10國流入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從投資性的一周出現了 7 周中最大的資產凈流出。流入美國的國際比例下降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美國國內系列大公司財務情況來看,“9·11”的打擊,能源巨頭安然公司以及一,IT 產業和的企業的破滅,都對美國吸引國際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一些(中國、俄羅斯、越南等國)體制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加快了國際的流入速度。由于世界新變化和新特點。還處在不斷調整的發展進程中,國際受其影響也會不斷的出現專欄:中國吸引的情況20 世紀最后的二十年中,中國是世界上吸納國際最的之

50、一。中國從建國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已經發展成為居全球第二位、中第一位的吸引外商投資國。截止 2002 年 6 月底,中國共批準外商投資企業 405180個,合同7892.81 億,實際使用4198.02 億7。中國利用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 FDI 是主要的引資形式,2001 年中國的 FDI 為 468.8 億,占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 94(參閱表 6-3)。中國在利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的引資”。7參見中民對外貿易合作部,中國對外經貿統計數據。12海聞、P 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 第六章表 6-3 20 世紀 90 年代后中國的引資情況(億)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比例115.5 192.0 389.6 432.1 481.3 548.0 644.1 585.6 526.6 593.6 496.846.70.40112.9 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