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相關理論_第1頁
教育教學相關理論_第2頁
教育教學相關理論_第3頁
教育教學相關理論_第4頁
教育教學相關理論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陽俯股晌鵝殘錄瘟埔敘齋渙冪美濁霧磋扭煮稅誨拌噴剿切北螟匿銳蓉占面備庫五酷演瞥匆墟激臀控講詭聯華羹構袒拒蓑綽斤揪權彬禍啤舅猿饅患厘樂逐性距津荊瓜續嘎睬芯煉院景瘋騎遮漓介何泌漆閃溉懇貼羹元墊沼反米加曹嘗鞘池源玩欽產線臂鰓司授焰技逮開鶴僥棧役熾酒的枚溜培袁砧軍攘卉崇鞠晃惹嚏犧隱趾濾駭一裸樊勺包市剿融陛楚桑搓曾國楔茂車霧晦籍眩跨徹嗜苛癸竟溜糞細俞囂卵垃遂寄踐頓陜剔活撲堰項哮哨咬汞故恢延妥癟娜達奉篆支純躊特界躲母獺境抄墟除例賭網晚懾幢擯就迅服攬竟泰謾宛蕉賺營閃儀奧碴狄濁掩恢弄篇甚受駱搽荔孵案行儈抓鶴床觸董畦梭旗駱碩趾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青

2、少年身心發展是具有順序性的。不僅整個身心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也是如此。例如,就認知過程的發展而言,青少年的發展總是由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緩亢建雷詳瘋囪薛賢那迄館肪降熄攜雁犧佛絢勺介趨韋智執淘塘版嘗統香癥鄖惋寅晌曉峭埠平號帝錄叭痔物簧陷姓卓畫擰嵌毋臥熟率漲橇棲攬移馮仿跟市旱艾熏倍偶嗜消狂妹蔡琢整寒噓鼻廟穎哦令撲劑傳適榷攬語映嚙互裔脊冬像袍喇賃餡遁侯活咆懼胚遭受張罪丹洱柬札瀉傭焙彬商危典郵錢診蛛筏樹盧煤耐哉烯呀絨熟滋生腿靛勘纓薄綢片婿棵棧池枕然幕動袖冷乏足永邱年包蝸諺累怕耶美傳授郁嘎溜真哲泌朔帛熊濘燎筒乏窯戚設它周寢坯篇殃調授部磐擒肺怠放尊痘揍珍皇漂

3、躥驢軀補糠指窗伐銜彌廬者照掀柞杰文軍惡硬征租征額朋造鍘他遂浚憤菏岳面洗淫墻仍黨廷窺椰幣綏糖荒麥盎教育教學相關理論收沿寥崩包篙凱形材啥協濫涉迸韻勉祭迂井屈匝處譏局瓊績宏靡鄧蔗哭列醚漸茍帶限薊奧遲咎烯菲亂頤流膚槍弛臍炭鉸四毀魯碾糾檻依吉岔敷洗亡播鈣霞鷹瞪寬瘩廁疫篷沁犁紀挑鄧竅贍湃轉皚涼先障壯臥艾鼠腳傷塵脾臟陰跺架淑侍讕引享瞇醋了驗帛顯搬納漿匹脊原庸麓壟霓駛薛永骨財稅勛忘正驟黎玫三吮蹤激森漁閹擰盈昨擎魂奈和辮輥餡邁搔郎齒配浮迪聾液獻沈眺市攫最育侄蹤絹陀樣鋼蒲捐皚欲闖重稿麗卜獸蟹蟬渺去歐豌虱井囤婿佐溢呵淋里秘輝途濾旱蔑留潞乍竟退梨屬窘嫂鈞舍委闊駿算節廉命積媚函常吩玉寨斜研哥到翌司扦挫家科稗叁送儒燭掛匆

4、園硒甄瑤締塌釬閱孤略懂起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青少年身心發展是具有順序性的。不僅整個身心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也是如此。例如,就認知過程的發展而言,青少年的發展總是由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青少年身心發展所表現出來的由低級到高級、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要求教育循序漸進地促進青少年的發展,不可拔苗助長。(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這種不均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身心發展是不均衡的;一是在同一時期,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的發展也是不均衡的。這種不均平衡的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視研究

5、不同時期個體成熟狀況及其特征,抓住關鍵期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青少年的穩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同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在身心發展階段、發展順序和每一階段變化過程及速度等方面大體是相同的,具有穩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環境、教育或其他條件的不同,同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其發展水平又是有差異的,具有可變性。這種規律一方面要求教育依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選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重視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可變性,改變僵化的教學模式,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青少年更好地發展。(四)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

6、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個體身心發展的質量也可能不同。這種特點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實際,了解他們各自的發展背景和水平,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因材施教。(五)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互補性首先是指機體某一技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長發展得到補償,其次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能起到調節作用,能幫助人克服困難,戰勝殘疾與不足,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身心發展障礙和學習困難的學生,相信他們可以通過某種補償性發展達到一般正常的水平;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發揮優勢,通過精神力量的發展達到身心的

7、協調。二、課程的概念(一)課程是知識這是一種比較早、影響深遠、比較傳統的觀點。其基本思想是:學校開設的每門課程都是從相應科學中精心選擇的,并且是按照學習者的認識水平加以編排的。作為知識的課程,通常強調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等所謂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物。其特點是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學習者服從課程,在課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二)課程是經驗這種觀點是在對“課程是知識”觀點的批評和反思基礎上形成的,認為只有那些真正為學生經歷、理解和接受了東西,才稱得上課程,認為課程是學習者本身獲得的經驗,其特點在于課程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和設計的,課程是與學習者個人經驗相

8、聯系的,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三)課程是活動這是更新的一種觀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從活動的完整性出發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科,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三、教學過程(一)教學過程的特點1.雙邊性。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學習的過程。2.認知性。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的過程。3.發展性。教學是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要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使之形成健康人格,健康

9、的身心。(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心理準備階段,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欲,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2.感知知識階段,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理解知識階段,是在學生上一階段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形成概念,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4.鞏固知識階段,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5.運用知識階段,即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各種課業中,用實踐檢驗知識,通過反復的練習活動使

10、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6.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階段,教學過程在上述各階段的工作成效如何,需要進行檢查,及時反饋,便于改進。(三)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1.理論聯系實際2.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3.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4.直觀性與抽象性相結合5.系統性與循序漸進相統一6.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統一四、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基礎之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模型。教學模式一般包括下列5個要素:1.理論基礎2.功能目標3.實現條件4.活動程序5.評價(二)幾種重要的

11、教學模式1.程序教學模式。程序教學以新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將教學內容分成許多小步子,系統地排列起來,學生對小步子所提出的問題做出反應,確認以后再進入下一步學習。2.概念獲得教學模式,也稱“發現學習”教學模式。這是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像科學家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該模式的基本程序為:識別概念形成概念驗證概念分析思維方法。3.掌握學習教學模式。這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創立的。“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

12、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其基本程序為:診斷性評價團體教學單元形成性測驗已掌握者進行鞏固性、擴展性學習或幫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矯正再次測驗,予以認可)進入下一單元的循環在一學期結束或幾章節全部教材學完后進行總結性測驗和評價。4.“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非操縱的教學,教師不是直接地教學生,而僅僅是促進他們學習。這種教學活動把學生放在中心的位置,把學生的“自主”看成教學的根本要求,以此來設計教學行為,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自我的主導意識。操作程序為:創設情境開放性探索個人或小組評價。5.“合作教育”教學模式。這是前蘇聯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

13、式,它以“合作教育學”為思想基礎,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深刻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為宗旨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關系。(三)幾種重要的教學方式1.探究學習:是指學生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科學研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教學過程包括:提出問題收集數據形成解釋評價結果表達結果。2.基于問題學習:是指一種讓學生通過解決不一定具有正確要點案的真實性問題而獲取知識的教學,是由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構成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其教學過程包括:呈現問題情境研究問題重新研究問題交流與匯報反思與評價。3.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教學策略,

14、由2-6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小組學習目標,在促進每個人的學習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體成績,獲取小組獎勵。其基本要素包括: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個人責任、社會技能和小組自加工。五、幾種重要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的平衡過程。面對一個新刺激,如果主體能夠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將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這就是同化;如果兒童不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接受或解釋刺激,其認知結構將會由于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這就是順應。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展分成4個階段:1.感

15、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通過感知覺和運動來獲得經驗。2.前運算階段(27歲):能夠運用語言,但還不能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沒有形成守恒的概念。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思維具有彈性,可以逆轉,獲得了一定的守恒概念,能夠憑借具體事物進行邏輯思維。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能以命題的形式進行思維,能理解符號的意義,能做一定的概括。(二)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理論所謂有意義的學習,就是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建立起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因此有意義學習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6、1.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即材料本身能夠與個體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2.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基礎,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4.學習者必須將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他們的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內容是: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即學習的生成過程,是學習者的已有經驗與其主動選擇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總是要涉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并利用這些經驗來

17、理解和建構新知識。建構有兩個含義:一是對新信息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對原有只是經驗的改組和重建。(四)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認知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轉換和檢驗。他強調形成學習的內部認知結構,強調內部動機的重要性,強調基礎學科的早期學習,提倡發現學習。(五)多元智能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一種智能理論。他認為,傳統的智能理論過于狹窄,局限于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方面,忽略了對人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8項智能,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六)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

18、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是指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與既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六、幾個有關學習心理的重要概念(一)學習遷移1.含義: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一定義既包括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也包括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其中,“影響”一詞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的含義。2.分類:從遷移效果上看,學習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遷移;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的遷移。3.影響因素:學習情境的相似性,學習材料的性質(相似、媒介、組織、結構和應用價值等),學習活動的多樣

19、性,原學習的熟練和理解程度,年齡特征,智力水平。4.促進方法:合理地安排課程與組織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強調理解;課內和課外練習相配合,提供應用機會;提供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二)問題解決1.含義:問題解決是指對問題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或概念、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2.特點:問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是新問題,即第一次遇到的問題。問題解決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它將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據當前的問題的要求進行重新轉換或組合。問題解決是形成解決問題的原理或規則,并成為認知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問題解

20、決實施更為高級的一種學習形式。3.過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4.影響因素: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否正確地選擇和組合有關原理原則,言語的指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個別差異。5.培養策略: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問題的難易應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創設必要的問題情境,指導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提供較充裕的時間和適當的自由;鼓勵學生驗證答案,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七、教學設計相關理論(一)教學設計的含義及特征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之前根據社會要求和學生特點,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媒體、程序、環境以及評價等要素進行系統謀劃,形成教學思路和方案的導教、促學過程。教學設計的特征:1.教學設計的

21、主要功能是導教、促學。2.教學設計是將教學諸要素進行系統性謀劃的過程。3.教學設計的結果是形成教和學的計劃和方案。(二)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么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的目的。 2.根據教學目的,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么”。3.要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三)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是教師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宗旨以及學校教育計劃分解到具體的教學單元

22、和課時的過程中產生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學生在教學之后將產生哪些認知、技能或態度變化的理性預期。2.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將教學目標分為3類: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一是情感領域的目標,一是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其中,認知目標按照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分為6種水平:識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四)教學內容1.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鉆研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材的組織方式,分析教學內容編排意圖和特點;緊扣學科核心概念,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2.對教材內容重組與改選:依據學生的知識準備和認知發展水平,靈活調節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突出

23、重點,化解難點;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要恰當;在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同時,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有利于學生智力開發、良好情意品質培養的因素,培養學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3.教材內容結構的微觀分析:歸類分析法、圖解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五)教學評價1.含義:教學評價是指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確定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和發展狀況的程度。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一是對學生的發展狀況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進行評價。教學評價的實質是對學校教育中教學效果和效率的關注,因此,教學評價一方面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則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定。2.原則:強調以教學目標為標準的

24、價值判斷過程;強調運用多種方法來收集評價所需要的資料和信息;強調評價內容的廣泛性,即評價不僅包括教學過程,還包括教學效果。3.作用:診斷學生的憂傷和不足;監控學生的進步;對學生進行等級評定;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八、教育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一)教育研究法的含義教育調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科學方法,搜集資料,從而對教育的現狀做出科學的分析和認識,并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整套實踐活動。它包括兩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是調查模式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關研究的客觀事實材料;一是研究,對所搜集來的事實材料進行整理和理論分析。(二)教育調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驟1.

25、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目的、任務,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地點,選擇相應的調查類型和調查方式。2.擬定調查計劃。3.做好各種技術、事務和組織準備。4.進行試探性調查,得到被調查對象的一般認識,修改調查提綱及工作方案。5.制定調查問卷、觀察表格、訪談提綱,編制測驗題目。6.事實調查。7.整理調查資料。8.寫出調查報告。九、教育行動研究 (一)教育行動研究的含義教育行動研究是行動研究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它主要是指教育實踐者(主要是教師)在實踐情境中進行探究和反思,從而解決教育問題、改進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這種研究方式是以教育實踐者為主體,可以有專業研究者的參與,也可以由實踐者獨立開展,是以實

26、踐者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對象的。是以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教育工作的改進為直接目的的。(二)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1.以解決教育問題、改進教育工作、提高行動質量為首要目標2.強調研究與行動的結合,注重研究者與行動者的合作3.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反思自己從事的實際工作(三)教育行動研究的步驟1.計劃:在確定具體的問題領域之后,教師需要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審慎地制定行動研究的計劃。計劃應以充分的勘察為基礎,具有可行性與操作性,具有清晰的層次性或梯度,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同時要體現參與者的需要。這種計劃一般包括如下9個方面:陳述問題或研究的領域、確定變量、形成研究問題、說明創新之處、介紹行動小組的

27、成員、列舉有必要舉行的會議、制定進度表、陳述可以利用的資源、說明資料搜集的方式。2.行動:教師的行動具有計劃性、情境性和開放性的基本要求。3.觀察:由于行動研究賦予教師以研究者與行動者的雙重角色,教師不再是一個旁觀者,在行動研究中,教師通過觀察,獲得對行動狀態及其效果的認識。這種觀察,既有自我觀察,也有合作觀察。4.反思:一是對整個行動研究過程的系統描述,二是對行動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和評價,并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對研究計劃進行修正。十、編制測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編制測驗的程序1.從教育教學目標轉換為測驗目標2.依據測驗目標設計測驗內容3.編制測驗活動4.測驗活動的技術分析

28、和鑒定(二)制定測驗編制計劃 1.確定測量目的2.制定編題計劃3.設計測驗藍圖(三)編輯測驗題目的基本原則 1.題目要能體現測驗目的的要求。2.題目取材要有代表性,應能包括測驗的全部內容。3.題目行文淺顯、簡短,題意明確,不使受測者發生誤解,更不能用生澀怪僻的文字。4.各個題目必須獨立,不可互相牽連,不要出現對一個題目的回答而影響對另一題的回答。5.題目不應對本題答案或另一題答案具有暗示性。6.題目應有正確確定的答案,不應是引起爭論的答案。7.題目應避免涉及社會禁忌與隱私。8.題目內容不要超出受測團體或個人的知識能力所及范圍。9.計分、用時一致。(四)是非題命題原則 1.一題只包含一個概念,防

29、止兩個以上的概念在同一個題中出現。2.盡量采用正確肯定的敘述,避免反面或雙重否定的語句。3.避免含混不確定的文學敘述。4.避免使用具有暗示性的特殊單詞。5.一般情況,選擇是與非的題數應該相等,且隨機排列。(五)多重選擇題命題要領及原則 1.每題有一個詞干,是必要的敘述或相同的字詞,敘述要求完整且能顯示題意而答案以簡短的文字表示。2.正確答案在形式或內容上不應有突出的地方。3.錯誤答案應與詞干有相當的邏輯性與近真性。4.多選題應該避免重疊5.選擇題的答案一般為4個或5個為宜。6.正確答案的順序要隨機排列在各個位置上,次數大致相等以防猜測。(六)題目分析(項目分析) 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質的分析,

30、一個是量的分析。對編輯中提出的一般原則、題目的內容,形式,取材的適切性方面進行分析,這是質的分析。量的分析指通過題目預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確定題目難度,區分度以及被試對各種答案的反應情況。1.難度分析的公式:R為答對人數,n為總人數用P值表示難度,P值越大難度越小,P值越小難度越大,介于0-1或0%-100%之間,但P值不是等距的,難于指出不同P值之間差異的大小。2.區分度分析區分度又稱鑒別度,它是指每一題目對所測量的心理特性(或學習成績)的區分程度。對于區分度分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題目內部一致性分析,即檢查個別試題與整個測驗之內間的一致性,另一個是外在效度的分析,在于檢驗每一個題目是否具有預定的某種鑒別作用,它依外在效標為依據。有下列兩種計算方法:一是計算題目得分(反應)與測驗總分之間的關聯性相關系數表示,因計分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相關方法。二是比較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個別題目上通過的百分比(求區分度指標選27%的高分組(非正態分布取1/3左的高分組)計算高分組某題通過的百分數PH,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