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成書年代:東漢末年作者:張機,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二方2、首次整理;魏晉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億 首次注解:宋金成無己通行本:宋本傷寒論、注解傷寒論3、“傷寒”的涵義: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 傷寒是指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4、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發病于三陰。合病:凡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無先后次第之分者,稱為“合病”。并病:若一經的病證未罷,而另一經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稱為“并病”。兩感:有表里關系的陰陽兩經同時受邪發病。如太陽少陰兩感。太陽病篇病邪:寒邪八綱:表、實、寒一一陽證病位:在表主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
2、寒病機:風寒襲表,營衛受邪【綱要】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6)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7)1、風溫:溫病誤用辛溫發汗后的一種變證。與后世溫病學中的風溫不同。直視:雙目前視,眼球轉動不靈。再經:第二經。【中風表虛證】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2、桂枝湯煎服法:微火煮;啜熱稀粥;溫覆;發汗適度;根據病情用藥;禁忌。3、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鳳
3、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針藥并 用)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靈活運用)4、桂枝湯類方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桂枝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桂枝加葛根湯+項背強幾幾+葛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下之微喘+厚樸、杏仁桂枝加附子湯遂漏不止+附子桂枝去芍藥湯脈促胸滿-芍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微寒-芍藥,+附子桂枝新加湯身疼痛,脈沉遲+芍藥,生姜,人參5、比較:桂枝湯VS麻黃湯兩證均是太陽表證的主要證型,以惡風寒、發熱、頭痛、脈浮為基本臨床表現,為風 寒襲表,營衛失調所致。但桂枝湯證基本病機為衛陽不固,營陰失守,以汗出、脈浮 緩為特點
4、,唯其汗出,故又稱表虛證,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麻黃湯證的病機是 衛陽被遏,營陰郁滯,以無汗、脈浮緊為特點,唯其無汗,故又稱表實證,治以發汗 解表、宣肺平喘。【傷寒表實證】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39)麻黃湯禁忌證: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不可發汗。6、太陽病,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繼續可用麻黃湯。7、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尺
5、中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為遲。這里是指尺脈遲滯無力。) 、麻黃湯類方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太陽傷寒: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麻黃湯證+喘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葛根湯證+項背強幾幾:桂枝湯+曷根、麻黃大青龍湯證+煩躁(里熱)+生姜、大棗、石膏小青龍湯證+咳、喘桂枝、芍藥、麻黃、干姜、細 辛、半夏、甘草、五味子大青龍湯:傷寒中麻黃用量最大(六兩)的湯證。9、比較:大青龍湯證VS小青龍湯證大、小青龍湯證均是太陽傷寒兼有里證,俱有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同用辛溫解表,方從麻黃湯化裁而來。然而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熱,兼見郁熱煩躁,治法是 發汗解表兼清里熱,并以解表為主;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飲,兼見咳、喘、嘔等,治
6、法是發汗解表兼溫化水飲,并以蠲飲為主。 【表郁輕證】10、表郁輕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桂枝湯+麻黃湯各1/3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形似瘧,一日再發桂枝湯+麻黃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桂枝湯+麻黃、石膏【蓄水證】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飲,令 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五苓散:方中澤瀉用量最大。水逆:水飲內停,氣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飲,飲入即吐的一種癥狀,為蓄水重證的 表現。【蓄血證】11、蓄血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桃核承氣湯證其人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結桃仁、芒硝、大黃、甘草、桂 枝抵
7、當湯證發狂,下血,少腹硬滿,身黃, 表證水蛭、虻蟲、桃仁、大黃抵當丸證少腹滿,小便自利水蛭、虻蟲、桃仁、大黃桃核承氣湯中桂枝的用途:溫通經脈,非解表。12、比較:桃核承氣湯證VS抵當湯證VS抵當丸證三證均是血熱互結,病在下焦血分的蓄血證,但它們之間卻有輕重緩急的不同。桃核承氣湯證是蓄血證的輕證,血熱初結,熱重瘀輕,臨床以少腹急結,其人如 狂為特點,治當活血化瘀,通下郁熱,方用桃核承氣湯,該方因硝、黃同用而瀉熱 之力較強。抵當湯證是蓄血證的急重證,瘀血較重,病勢急迫,臨床以少腹硬滿、其人發狂 為特點,治當破血逐瘀,瀉熱除實,方用抵當湯,該方因水蛭、虻蟲而破瘀之力大 增。抵當丸證是蓄血證的緩證,瘀
8、血較重,但病勢徐緩,治當瀉熱逐瘀,峻藥緩攻, 方用抵當丸,意在小制其量,改湯為丸,以圖緩攻。【合病與并病】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苓湯;若嘔者,黃苓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變證綱要】13、壞病:變證。指因誤治使原發病出現反常變化,證候錯綜復雜,已無六經病臨床 特征的病證。變證治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湯禁忌: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14、舉例說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
9、熱證】15、熱證一一梔子豉湯類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梔子豉湯證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香豉梔子甘草豉湯證+少氣+甘草梔子生姜豉湯證+嘔+生姜梔子厚樸湯證心煩腹滿梔子、厚樸、枳實梔子干姜湯證身熱不去,微煩梔子、干姜熱證其他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麻杏石甘湯證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早、石膏白虎加人參湯證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葛根黃苓黃連湯證喘而汗出葛根、甘草、黃苓、黃連胸中窒梔子豉湯、心中結痛梔子豉湯【虛證】16、虛證一一桂枝甘草湯類方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心陽虛桂枝甘草湯證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頓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因燒針煩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桂枝
10、救逆湯證驚狂,臥起不安桂枝湯去芍藥、蜀漆、牡蠣、I?,E 龍骨桂枝加桂湯證氣從少腹上沖心桂枝湯+桂枝陽 虛 兼 水 氣苓桂甘棗湯證臍下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苓桂術甘湯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悸頭眩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術湯證小便不利桂枝湯去桂枝、白術、茯苓桂枝加桂湯:傷寒中桂枝用量最大(五兩)。“加桂”作用:平沖降逆(泄奔豚氣)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代表方(通陽利水代表方:五苓散)。17、比較:苓桂術甘湯VS苓桂甘棗湯兩方在藥物組成上僅一味之差,雖然同為水氣致病而設,但在病機及臨床表現方面 有諸多不同。苓桂術甘湯證為脾陽虛為主,飲停中焦,癥狀亦以中焦為主,以心下逆 滿,氣從心
11、下上沖心胸為主;苓桂甘棗湯證為心陽虛為主,飲停下焦,癥狀以下焦為主,以臍下悸動,有沖逆之勢為主。在治療上雖皆溫陽化氣、禾U水消飲,然苓桂術甘 湯側重治理中焦,以白術健脾。苓桂甘棗湯側重于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18、虛證其他;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脾 虛 證厚樸生姜半夏甘草 人參湯證發汗后,腹脹滿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 參小建中湯證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桂枝人參湯證協熱而利(虛汗下利兼發熱表證)桂枝、甘草、白術、人參、干 姜腎 陽 虛:干姜附子湯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干姜、附子茯苓四逆湯證煩躁,肢厥,惡寒,脈微細四逆湯+茯苓、人參真武湯證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茯苓、芍藥、生姜
12、、白術、附 子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厚樸:人參 =8:1 (說明氣滯為主)真武湯證:溫陽利水代表方。19、小建中湯證的主癥、病機、治法是什么?主癥: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煩,喜溫喜按,可兼有輕微惡寒發熱。 病機:中焦虛寒,氣血不足,復被邪擾。治法:溫中健脾,調和氣血。20、真武湯證的主癥、病機、治法是什么?主癥: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水腫,小便不利,苔白,脈沉 病機:沈陽虛弱,水邪泛濫。治法:溫陽利水。21、虛證一一陰陽兩虛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甘草干姜湯證肢厥,煩躁,吐逆甘草、干姜芍藥甘草湯證腳攣急或經脈攣急白芍、甘草芍藥甘草附子湯證惡寒,腳攣急,脈微細芍藥、甘草、附子炙甘草湯證脈結
13、代,心動悸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主之。(177)甘草、人參、桂枝、生姜、麥 門冬、生地黃、阿膠、大棗、 麻仁(清酒)【結胸證】原文: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135)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 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 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137)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138)22、結胸:有形病邪結于胸膈,出現以胸、胃、腹疼痛為主的一類病證。(寸
14、脈浮,關脈沉)藏結:臨床表現與結胸相似,但性質不同,為陰寒內盛、虛實夾雜的病證。(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潮熱:一種熱型,發熱如潮水一樣,定時而發,至時而降。23、結胸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大陷胸湯證心下硬痛拒按,可伴心煩,口渴, 潮熱,頭汗出,不大便等,脈沉緊大黃、芒硝、甘遂大陷胸丸證心下硬滿疼痛,頸項強+葶藶子、杏仁、白蜜小陷胸湯證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脈浮滑黃連、半夏、栝蔞實三物小白散寒實結胸桔梗、巴豆、貝母【痞證】24、痞證一一瀉心湯證類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熱八、痞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心下痞,惡寒大黃、黃連、黃今附子瀉心湯證心下痞,惡寒汗出大黃、黃連、黃今、附子寒熱八、 錯 雜半夏瀉心湯證心下痞滿
15、,嘔惡,腸鳴下利半夏、黃今、黃連、干姜、甘 草、大棗、人參生姜瀉心湯證干噫食臭半夏瀉心湯+生姜甘草瀉心湯證下利日數十行半夏瀉心湯+甘草一兩25、比較:半夏瀉心湯證VS生姜瀉心湯VS甘草瀉心湯三證均以心下痞硬為主癥,均可見嘔吐、下利、腸鳴等癥,均以脾胃受損,水濕中 阻,升降失職,氣機痞塞為病機。半夏瀉心湯證以胃氣上逆為主, 故心下痞、嘔逆為其主要表現;生姜瀉心湯證夾有 水飲食滯,故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為主要表現;甘草瀉心湯證脾胃虛弱,故以心下 痞硬,腹中雷鳴,下利繁劇,水谷不化,干嘔心煩不得安慰主要表現。三者病機、征候大體相似,但側重不同,其治法均以寒溫并用,辛開苦降,和胃消 痞為主,半夏瀉心湯
16、為其代表方劑,生姜瀉心湯重在宣散水氣,甘草瀉心湯重在補中 和胃。26、痞證一一其他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旋覆代赭湯證(痰氣痞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花、代赭、生姜、半夏、 人參、甘草、大棗五苓散證(水痞證)心下痞滿,煩渴,小便不利,口干 舌燥白術、澤瀉、豬苓、茯苓、桂 枝【上熱下寒證】27、上熱下寒證一一黃連湯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黃連湯證(辛開苦降)腹中痛,欲嘔吐黃連、甘草、干姜、桂枝、人 參、半夏、大棗【欲愈候】原文: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58)【太陽病類似證】28、太陽病類似證1)飲停胸脅證一一十棗湯證主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下利,短氣。
17、病機:水飲停于胸脅,氣機升降不利(證屬懸飲)。 治法:攻逐水飲。方藥:芫花、甘遂、大戟。2)胸膈痰實證一一瓜蒂散證主癥: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呼吸急促,寸脈微浮。病機:痰實壅阻胸膈。治法:涌吐痰實。方藥:瓜蒂、赤小豆。陽明病篇病邪:熱邪八綱:里、實、熱一一陽證病位:在胃、腸、胃經陽明經證陽明腑證主癥身大熱,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潮熱,讝語,腹滿脹痛,不大便,脈沉實有力病機陽明熱盛(里熱熾盛)實熱之邪結聚腸胃治法辛寒清熱攻下實熱方劑白虎湯大承氣湯(陽明腑證/攻下代表方)【綱要】1、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胃家實:指陽明病病機。腸胃有實邪(實熱之邪)結聚。2、太陽陽明脾約麻子仁丸證脾約
18、:胃熱腸燥,津液受損,脾陰不足,脾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約束,癥見大便 硬、小便數。汗出濈濈然轉屬陽明3、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熱證】4、熱證方證名主癥藥物組成梔子豉湯證煩躁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豆豉白虎湯證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加人參湯證+舌上燥,喜冷飲,時時惡風或背微惡、寒+人參豬苓湯證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5、白虎湯證主癥:發熱,汗出,口渴,脈浮滑。病機:陽明熱盛,充斥內外。治法:辛寒清熱。藥物:石膏、知母、甘草、粳米。6、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
19、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湯:滋陰利水代表方。【實證】7、調胃承氣湯證主癥:腹脹滿,大便不通,蒸蒸發熱,心煩。病機:燥熱內盛,腑實初結。治法:瀉熱和胃,潤燥軟堅。方藥:芒硝、大黃、甘草。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207)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小承氣湯證主癥:大便硬,腹大滿,潮熱,心煩,脈滑而疾。病機:熱實內結,腑氣不通。治法:通便導滯,行氣除滿。方藥:大黃、厚樸、枳實。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
20、復服。(213)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 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里虛也,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也。(214)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9、大承氣湯證主癥:熱:潮熱(發熱汗出不惡寒,日晡所發熱)煩:讝語(心煩,獨語如見鬼狀)脹:腹脹滿(腹滿,腹脹)閉:不大便(大便難,大便硬,燥屎,宿食)實:脈沉實有力病機:實熱病邪嚴重結聚腸胃。典型的陽明腑實證。治法:攻下實熱。方藥: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21、,宜大承氣湯。(242)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10、陽明三急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 之,宜大承氣湯。(25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 機理: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熱熾盛,傷陰動風 無表里證無表證 大便難,身微熱熱邪內伏傷津 發熱汗多里熱熾盛,傷津嚴重 發汗不解,腹滿痛腑實已成,熱病傳變迅速11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 【潤導法證】12、麻子仁丸證 跌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
22、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藥物組成:麻子仁、芍藥、枳實、厚樸、杏仁、大黃 【下法辯證】13、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 【下法禁例】1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不可攻之。 陽明病,不能食,不可攻之。【寒證】15、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 243 )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發黃證】16、茵陳蒿湯證(濕熱發黃) 主癥:身黃如橘子色,目黃,小
23、便深黃而不利,身熱,無汗或頭汗出,齊頸而還,口渴,腹微滿,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病機:實熱蘊結,熏蒸肝膽,腹氣壅滯。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方藥:茵陳蒿、梔子、大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頭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36)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0)17、梔子柏皮湯證 主癥:身黃目黃如橘子色,發熱,小便不利而色黃,口渴,心煩,舌紅苔黃。 病機:濕熱相合,熱重于濕,壅滯三焦。治法:清解里熱,泄濕退黃。 方藥:梔子、甘草、黃柏。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2
24、61 )18、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主癥:身黃目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黃,發熱惡寒無汗,或見身癢。 病機:濕熱內阻,風寒外束。治法:清熱利濕,解表散邪。 方藥: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大棗、梓白皮、生姜、甘草。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 262)19、比較:茵陳蒿湯證VS梔子柏皮湯證VS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此三證通常被稱為陽明濕熱發黃三方證。三方證以身黃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黃而不利等為共同特征。茵陳蒿湯證濕熱并重,兼腑氣壅滯,為濕熱發黃之重者,可伴見發熱,汗出不暢,腹 滿、便秘,舌紅苔黃膩等,故以清、利見長的茵陳蒿湯為治;梔子柏皮湯證是熱重于濕,為濕熱發黃之稍輕者
25、,可伴見口渴、舌紅苔黃燥等,故以 清泄里熱為主,兼以祛濕的梔子柏皮湯為治;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則是濕熱發黃而兼風寒郁表之證, 更見發熱惡寒無汗, 或兼身癢, 多見于濕熱發黃證之早期,故以清利濕熱兼解表散邪的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為治。20、谷癉:黃疸的一種,因飲食失宜中焦運化功能失常而產生,故曰谷疸。有寒濕和 濕熱之分。【陽明病預后】21、讝語:聲高氣粗,胡言亂語,大多屬實。 鄭聲:語言重復,聲低氣微,大多屬虛。少陽病篇病邪:熱邪八綱:里,實,熱陽證(半表半里)病位:在膽、膽經 主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 病機:邪入少陽,正邪分爭,影響到胃。治法:和解
26、少陽,扶正祛邪。方劑:小柴胡湯。【綱要】1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263)2、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265) 【小柴胡湯證】3、小柴胡湯證 主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病機:邪犯少陽,膽火內郁,樞機不利。治法:和解少陽,條達樞機。 方藥: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96)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如,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
27、,往來寒熱,休作 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 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97)5、如何理解“但見一證便是,不比悉具”?“但見一證便是,不比悉具” ,固然語義相關,難以分割,但從辨證論治的精神出發, 當重在“不必悉具”四字。即凡見少陽病主癥之一,或一部分主癥,便可投以小 柴胡湯和解。6、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7、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229) (陽明少陽同病,治以少陽)8、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
28、得通,津液得 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9、后必下重:大便時肛門有重墜感。 【柴胡桂枝湯證】10、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 湯主之。(146)【大柴胡湯證】11、大柴胡湯證 主癥: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心中痞硬,下利或不大便。 病機:少陽邪熱,兼陽明里實。治法: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方藥:柴胡、大黃、黃芩、半夏、枳實、芍藥、大棗、生姜12、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3)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
29、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165)13、比較:小柴胡湯 vs 大柴胡湯 兩證皆屬少陽膽火內郁、樞機不利。但小柴胡湯證是典型的少陽病本證,大柴胡湯證是少陽兼陽明里實證,臨床除小柴胡湯證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 目眩、心煩嘔吐等癥外,其嘔吐比較劇烈,且病位波及胃脘腹部,尚有心下急迫 而痞硬滿痛,大便秘結或熱利,舌紅苔黃少津,脈弦數等癥。小柴胡湯證只宜和解少陽,扶正達邪;大柴胡湯證則除和解少陽外,尚需通下陽明里 實。其用藥在小柴胡湯基礎上去扶正之人參、炙甘草;重用生姜降逆止嘔,加大 黃、枳實以瀉實,而成少陽陽明表里雙解之劑。【柴胡加芒硝湯證】(一般掌握)14、柴胡加芒硝湯證 主癥:胸脅滿而嘔
30、,日晡所發潮熱,輕微下利。 病機:少陽兼陽明里實,燥實較輕,正氣偏虛。 治法:和解少陽,瀉熱潤燥。方藥:小柴胡湯 +芒硝15、理解:少陽兼陽明里實之大柴胡湯證,誤以丸藥攻下,丸藥性緩力輕,但作用持久,不能蕩滌腸胃燥實,瀉下之性反留中不去而致微利,故雖下利而潮熱不除。(與大柴胡湯區別:在大柴胡湯證實證基礎上兼有下利虛證。 )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少陽 +水氣內停)(一般掌握)16、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主癥: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口渴心煩,小便不利,但頭汗出。 病機:少陽邪熱,水飲內結,氣化失司。治法: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方藥:柴胡、桂枝、干姜、栝樓根、黃芩、牡蠣、甘草1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
31、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一般掌握)18、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主癥:胸脅滿悶,心煩,驚惕恐懼,甚則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病機:邪入少陽,彌漫三焦,心神逆亂。治法:和解少陽,通陽瀉熱,重鎮安神。方藥: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桂枝、茯苓、鉛丹、大黃。【傳變與預后】1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陽去入陰:表證入里。太陰病篇病邪:寒邪。八綱:里、虛、寒一一陰證。病位:在脾(胃)一一局部性虛寒證。主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脈弱。病機:
32、脾陽虛弱,寒濕中阻。治法:益氣溫陽,散寒祛濕。方劑:四逆輩。(后世有用理中湯)(理中湯單純脾氣虛,四逆湯兼有陽虛。)【綱要】1、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273)【太陰病證】2、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下利特征:自利不渴病機:藏有寒(脾陽虛若,寒濕中阻)治法:溫之(溫法)代表方:四逆湯【兼變證】3、太陰兼表證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276)4、太陰腹痛證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湯+三兩芍藥桂枝加大黃湯方:桂枝湯
33、+三兩芍藥+大黃5、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掌握:胃氣弱宜減之【預后】6、 脾家實:實,此指正氣充實。可理解為脾陽回復,故腐穢當去(祛邪外出)。 少陰病篇病邪:寒邪(寒化證);熱邪(熱化證)。八綱:里、虛、寒(寒化);里、虛、熱(熱化)。病位:心、腎寒化證熱化證主癥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無熱惡寒:心中煩,不得臥病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熱邪傷陰,心火偏亢治法回陽救逆青熱瀉火滋陰方劑四逆湯P黃連阿膠湯【綱要】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少陰寒化證】2、辨證要點:自利而渴少陰下利特征少陰病:自利而渴太陰病:自利不渴(
34、程度輕重不同)3、四逆湯證(臟厥)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主癥: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無熱惡寒。病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治法:回陽救逆。方藥:生附子、甘草、干姜。4、通脈四逆湯證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 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17)方藥:與四逆湯藥味相同,而用量有異,加重姜附用量,驅寒溫陽之力更強,寒去則 陽回,陽回則脈通。5、白通湯證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方藥:蔥白(溫陽)、干姜、附子6、白通加豬膽汁湯證方藥:以白通湯通陽止利。加人尿、豬膽汁益陰和陽,咸寒苦
35、降以反佐,引陽藥下行, 使陽藥入口無格拒之患。7、真武湯證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主癥: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腫,小便不利,腹痛,下 禾四肢沉重疼痛,發熱等。病機:陽氣虛衰,水氣泛濫。治法:溫陽利水。方藥:茯苓、芍藥、白術、生姜、附子。&附子湯證少陰病,得知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主癥:身體痛,骨節痛,背惡寒,手足寒,口中和,脈沉。病機:陽氣虛衰,寒濕困擾
36、筋肉骨節。治法:溫補元陽,散寒除濕。方藥: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9、比較:真武湯證VS附子湯證(一水氣泛濫一身痛陽虛)兩方的藥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子、白術、茯苓、芍藥,所不同處, 附子湯術附倍用, 并伍人參,重在補陽氣,散濕氣;真武湯附術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溫散水飲。 前者以扶正為主,后者以祛邪為主。10、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09) 主癥: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干嘔吐涎沫,頭疼等。 病機:胃氣虛寒,肝氣犯胃,濁陰上逆。治法:暖肝溫胃,降逆止嘔,兼益氣。 方藥:吳茱萸、生姜、人參、大棗。11、桃花湯證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
37、花湯主之。 (306)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307) 主癥:下利便膿血,血色暗淡,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脾腎陽虛,統攝無權。治法:溫陽固脫,澀腸止利。也可用針刺療法。 方藥:赤石脂、干姜、粳米。【少陰熱化證】12、黃連阿膠湯證 少陰熱化證證型:心中煩,不得臥。 主癥:心中煩,不得臥,可伴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或薄黃,脈沉細數。 病機:熱邪傷陰,心火偏亢。治法:清熱瀉火滋陰。 方藥: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13、豬苓湯證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 1 9)(看熟)豬苓湯 v
38、s 五苓散 均可治療水氣病,但其病機、癥候、方藥治法有別。 豬苓湯證的病機為陰虛水熱互結,治以郁陰利水; 五苓散證的病機為水蓄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治以化氣利水,兼以解表。【少陰陽郁證四逆散證(氣厥) 】14、四逆散證(氣厥) 主癥:手足逆冷,伴有腹痛、泄利下重,或伴有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病機:肝氣郁結,氣機不暢,陽氣內郁。治法:疏肝理氣,透達郁陽。方藥: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少陰兼表證】15、比較:麻黃細辛附子湯證 vs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同為少陰兼表,不同的是證情緩急有別。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為病邪初感,病勢較急,證見惡寒,手足冷較甚,舌淡苔白滑 等,此時正氣相對較盛,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39、溫經解表發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為病已數日,正氣較虛,病勢較緩,臨床癥狀不典型,故用麻 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在用藥上,前者以細辛之升,溫經散寒;后者以甘草之緩,取其微汗,且可益氣 補中,顧護正氣。【少陰急下證】16、少陰病,得知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320)321)機理: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腎陰損傷急下陽明燥熱,以保少陰之津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 機理:少陰熱化,津虧火熾,熱入陽明,熱結旁流急下陽明之實,遏燎原之火,以救垂絕之陰(通因通用)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 機理:少陰熱化
40、,邪熱歸并陽明,燥實灼傷腎陰急下以存陰液17、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的聯系與區別。 陽明三急下證,是論陽明腑實證病勢急,發展快,有劫傷少陰真陰之勢時,應以大承氣湯急下,以泄熱存陰;少陰三急下證,是論少陰之陰被燥熱所灼,有亡陰津竭之勢時,應以大承氣湯急下燥 熱,釜底抽薪而存陰液。 陽明三急下證,是從腑熱灼傷臟陰而論,言其邪;少陰三急下證,是從臟陰被腑熱耗傷而論,言其正。 一從燥熱亢極之角度論述,一從真陰被傷之角度論述,然所下者均為陽明之燥熱,所存者皆屬人體之陰,參合考慮,可提示醫者做到祛邪與扶正兼顧。 兩法祛邪是手段,護正是目的,在陽明中,意在救其胃津;在少陰中,意在救其腎水。 無論陽明、少陰,
41、凡急下者,必須見有燥實內結之證。厥陰病篇【綱要】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寒熱錯雜證】2、烏梅丸證(蛔厥) (又主久利)主癥:時靜時煩,嘔吐,腹痛,時作時止,與進食有關,痛劇時手足厥冷,有嘔 吐蛔蟲病史。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擾。治法:清上溫下,安蛔止痛。 方藥:烏梅、細心、桂枝、黃連、黃柏、當歸、人參、蜀椒、干姜、附子。 配伍特點:酸苦辛甘并投,寒溫攻補兼用。3、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厥陰寒證】4、當歸四逆湯證(血虛寒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 351) 主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病機:血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 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游戲合作解約協議書
- 打人傷人賠償協議書
- 春風摩托訂購協議書
- 林木經營管理協議書
- 收購公司合同協議書
- 昆明高區招商協議書
- 母嬰用品保供協議書
- 舊房拆除聯建協議書
- 扶貧協作框架協議書
- 扶貧貸款入股協議書
- DB50-T 1649-2024 餐飲業菜品信息描述規范
- GB/T 17775-2024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
- 2024-2030年中國凍干貓糧行業供需現狀及未來投資效益盈利性研究報告
- 2024年東南亞數字辦公場所軟件市場深度研究及預測報告
- 2024年4月自考00055企業會計學試題及答案
- 空調維修規章制度
- 殘疾人康復輔助器具適配服務規范
- 社會主義發展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達格列凈二甲雙胍緩釋片(I)-臨床用藥解讀
- 少兒籃球培訓體系
- 大型活動人群安全管理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