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_第1頁
科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_第2頁
科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_第3頁
科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_第4頁
科學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上科學知識點梳理第一章基礎知識分析第1節 物質的變化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區別: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聯系: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同時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但發生物理變化時一定不發生化學變化。2、探究物質變化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3、物質變化的證據:顏色、氣味或味道的改變、狀態的改變、沉淀生成、氣體產生等。4、硫酸銅晶體:藍色晶體。加熱時失去結晶水而變成白色粉末,該粉末遇水又變成蘭色晶體。 CuSO45H2O= CuSO4+5H2O ; CuSO4+5H2O= CuSO45H2O5、物質變化規律的應用:(1)硫酸銅溶液檢驗蛋白質的存在,使其產生沉淀;(2)白色硫酸銅粉末檢驗水分的存在,遇水變藍

2、色。第2節 探索酸的性質1、電離:一些物質在水溶液或融化狀態下電離成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2、酸:一些物質電離時,其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H2SO4 =2 H+ SO42 HNO3= H+ NO33、常見的酸:鹽酸 HCI 硫酸H2SO4 硝酸HNO3 碳酸H2CO3 磷酸H3PO4 醋酸CH3COOH4、檢驗物質酸堿性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 (1) 檢驗物質酸堿性:酸堿指示劑(2) 測定溶液的酸堿度:PH試紙。一、 酸的通性1、 酸使指示劑變色;2、酸 + 堿 = 鹽 + 水3HCl+ Al(OH)3 = AlCl3+3H2O (用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H2SO

3、4 +2 NaOH= Na2SO4 + H2O 3、酸 + 某些鹽 = 新鹽 + 新酸2HCl + CaCO3=CaCl2 + H2O + CO2 (實驗室制取CO2 )HCl + AgNO3 = AgCl + HNO3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檢驗鹽酸)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檢驗硫酸)4、酸 + 金屬氧化物 = 鹽 + 水6HCl+ Fe2O3 =2 FeCl3 +3 H2O (用稀鹽酸清除鐵銹,鐵銹溶解,形成黃色溶液)H2SO4 + CuO = CuSO4 + H2O (氧化銅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藍色溶液)5、酸 + 某些金屬

4、= 鹽 + 氫氣Fe + 2HCl = FeCl2 + H2 Zn + H2SO4= ZnSO4 + H2 (實驗室用于制H2)二、酸的個性1、鹽酸HCl:鹽酸是HCl氣體的水溶液,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HCl氣體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鹽酸的小液滴而出現白霧。濃鹽酸敞口放置會使質量減輕,濃度變小。工業鹽酸因常含Fe3+而顯黃色。2、硫酸H2SO4:(1) 濃硫酸有很強的腐蝕性,皮膚不慎沾上濃硫酸后,應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沖洗,最后用小蘇打溶液沖洗。(2) 濃硫酸的稀釋:將濃硫酸沿著燒杯內壁漫漫流進水中,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散失。極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3) 濃硫酸的脫水性:

5、使紙上字跡變黑。(4) 濃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氣體的干燥劑。濃硫酸敞口放置使質量增加,濃度變小。第3節 探索堿的性質1、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2=Ca2+2OH2、四種可溶性堿:NaOH KOH Ca(OH)2 Ba(OH)2一、堿的通性1、堿使指示劑變色;2、堿 + 酸 = 鹽 + 水Ca(OH)2 +2 HCl = CaCl2 + 2H2O中和反應: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實驗時用酸堿指示劑指示酸、堿是否恰好完全反應)。3、堿 + 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Ca(

6、OH)2 + CO2= CaCO3 + 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以此檢驗CO2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工業上用堿溶液吸收SO2等有害氣體)4、堿 + 某些鹽 = 新堿 + 新鹽 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生成紅褐色沉淀)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生成蘭色沉淀)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工業上制取NaOH )二、堿的個性1、氫氧化鈉NaOH :(1) 俗稱:燒堿、苛性鈉。(2) 易潮解,易和空氣中CO2反應而變質,故應密封

7、保存。2NaOH + CO2 = Na2CO3 + H2O(3) 極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2、氫氧化鈣Ca(OH)2 :(1) 俗稱:熟石灰、消石灰。(2) 區分NaOH和Ca(OH)2兩種溶液的方法:方法一:分別通入CO2,變渾濁的是Ca(OH)2溶液;Ca(OH)2 + CO2= CaCO3 + H2O方法二:分別加入Na2C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2溶液。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第4節 幾種重要的鹽1、鹽:由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2、鹽的分類:鹽酸鹽(氯化物) NaCI 、 CaCl2等硫酸鹽 Na2SO4

8、、 CuSO4等 碳酸鹽 Na2CO3 、 CaCO3 、BaCO3等硝酸鹽 KNO3 、 Ba(NO3)2等 銨鹽 NH4Cl 、(NH4)2SO4等3、鹽的溶解性:鉀、鈉、硝、銨均可溶; 鹽酸只有Ag不溶;硫酸只有Ba不溶; 碳酸只溶鉀、鈉、銨可溶。(一)幾種重要的鹽1、碳酸鈉Na2CO3 :俗稱純堿。晶體化學式為Na2CO310H2O ,在干燥的空氣中容易失去結晶水變成粉末。Na2CO3雖然是鹽,但水溶液卻顯堿性,因而俗稱純堿。2、碳酸鈣CaCO3 :俗稱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3、氯化鈉NaCI :俗稱食鹽。(二)鹽的通性1、某些鹽和酸的反應;Na2CO3 +2 HCI= 2NaC

9、I + H2O + CO22、某些鹽和堿的反應;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工業上制取NaOH )3、鹽和某些鹽的反應;NaCI + AgNO3 = AgCI + NaNO3 Na2SO4 + BaCI2 = BaSO4 + 2 NaCINa2CO3 + CaCI2 = CaCO3 + 2NaCI(三)復分解反應及其能否發生的條件1、復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如: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2、復分解反應發生的必要條件:反應物中有酸可不溶,無酸都要溶,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水或氣體生成。 (

10、四)化學肥料(按含N、P、K等營養元素分類)1、氮肥(N):NH4CI 、(NH4)2SO4等。能促使作物莖葉生長茂盛。2、 磷肥(P):Ca(H2PO4)2等。使作物根系發達,增強抗旱和抗寒能力,蟪粒增多,子粒飽滿。3、 鉀肥(K):草木灰K2CO3等。能使作物生長旺盛,莖桿粗壯,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的生成。4、復合肥:含N、P、K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如KNO3第5節 尋找金屬變化的規律(一)金屬的物理性質:金屬光澤、延展性、導電性、導熱性、具有一定硬度和熔點。(二)金屬的化學性質:1、金屬和氧氣反應:2Mg + O2= 2MgO 2Cu + O2 = 2CuO 2、金屬與酸的置換反應:

11、Fe + 2HCl = FeCI2 + H2 Zn + H2SO4= ZnSO4 + H2 (實驗室用于制H2)只有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氫前面的金屬才能和酸發生置換反應。3、金屬和鹽的置換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我國古代濕法煉銅) Cu + 2AgNO3 = Cu( NO3)2 + 2Ag 只有排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第6節 有機物的存在和變化1、無機物:不含碳元素(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除外)2、有機物:主要含碳元素,通常還含有H、O、N等元素。3、常見有機物: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天然氣(沼氣)甲烷CH4 、家庭液化氣丁烷C

12、4H10 、 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 、汽油、糖類、淀粉、蛋白質、脂肪等。4、有機物特點:易揮發、易燃燒、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機溶劑中。第二章基礎知識分析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和利用一、物質的分類方法:1、根據純凈物的物理性質不同。如顏色、狀態、氣味,硬度 、密度 、溶解性 等,對純凈物進行分類。2、根據純凈物的化學性質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等,對純凈物進行分類。3、根據純凈物的組成、用途的不同,可將純凈物進行分類。二、常見物質的分類:(一)、物質可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 1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2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3純凈物和混合物判斷的

13、依據:物質是否由一種物質組成。(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二)、純凈物根據元素組成不同,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兩大類。1單質:(1)由 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氧氣、氮氣、鐵、硫等。 注意: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可能是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2)單質的分類:單質按性質不同分 金屬 和 非金屬 :金屬如鐵,銅、鎂等; 非金屬如:氧氣、碳、硫等。金屬非金屬顏色具特殊的金屬光澤有多種顏色,但無金屬光澤延展性具良好的延展性不具延展性可鍛性具良好的可鍛性不具可鍛性硬度比較硬硬度不一致導電性良好的導電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導電導熱性良好的導熱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導熱密度密度高密度低熔點熔點高熔點低注意:金屬的導電性強弱

14、順序為:銀銅鋁鐵。2化合物:由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 組成的純凈物。如水、硫酸、燒堿、食鹽等。化合物可分為:有機化合物 和 無機化合物 。(1)有機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簡稱有機物。 注意:a有機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鹽就屬于無機化合物。b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CH4)。(2)無機化合物:不含碳元素 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鹽。(三)、無機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可分為: 氧化物 、 酸 、 堿 和 鹽 。 (1)氧化物:由兩種元素 組成其中一種是 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15、”。 氧化物可分為:氧化物按元素組成分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 :金屬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屬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2) 酸:電離出的陽離子 全部是氫離子 的化合物。(3)堿:電解質電離出的陰離子 全部是氫氧根離子 的化合物。(4)鹽:由金屬(或銨根)陽離子和 酸根 陰離子組成的化合物。第二節、物質轉化的規律:(一)、非金屬單質與其化合物的轉化(1) 非金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相應的非金屬氧化物,如:點燃 點燃 S + O2 = SO2 C + O2 = CO2 (2) 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可以跟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如:CO2+H2O = H2C

16、O3 SO2+H2O = H2SO3 SO3+H2O = H2SO4(二)、金屬單質與其化合物的轉化(1) 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反應,生成相應的鹽或金屬氧化物。 點燃 點燃Fe + S = FeS 2Fe + 3Cl2 = 2FeCl3 3Fe + 2O2 = Fe3O4 (2)某些金屬氧化物和水反應可以生成相應的堿。如: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K2O + H2O = 2KOH(三)、金屬的冶煉1金屬冶煉主要是指將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的過程。在金屬氧化物中加入還原劑,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從而使其還原成全屬單質。2可以作

17、還原劑的物質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氫氣 (1)、木炭和氧化銅粉末在高溫下的反應: C + 2CuO = 2Cu + CO2 實驗現象: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從孔雀石中冶煉銅: 孔雀石(或銅銹)的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銅,為綠色粉末。 孔雀石加熱: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氫氣還原氧化銅: H2 + CuO = Cu + H2O現象:黑色粉末狀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試管口有水珠生成。操作注意事項:實驗開始時需先通一會氫氣,再加熱氧化銅,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時試管爆裂;實驗停止后,要繼續通人氫氣,直到試管冷卻為止,防止灼熱的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

18、化成氧化銅。高溫 (3)、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項:實驗最好在通風櫥中進行。 實驗時應該先通會一氧化碳,以排除試管中的空氣,防止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加熱時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應對著火焰燒掉。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取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能從氧化物中奪取氧的能力叫做還原性,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可作還原劑。如碳、一氧化碳和氫氣等。(有化合價升降變化的)重要提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中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a)試管口高于試管底。應使試管口略低于試管底,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b)試管口加了膠塞。 試管口不能加膠塞,否則氣體排

19、不出,容易造成試管炸裂。(c)導管略伸入試管口。應使導管貼試管上壁伸入試管底部。4有關純度問題的汁算(1)根據混合物質量及其純度,計算純凈物質量: 純凈物質量 = 混合物質量 純度(2)根據純凈物的質量,求出其中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 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 = 某組成元素的質量 / 純凈物的質量(3)求工業產品中的含雜質的物質的質量(即混合物質量) 混合物質量 = 純凈物質量 / 純度(四)、 化合物之間的轉化1雞蛋外殼與稀鹽酸的反應: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現象:蛋殼表面產生大量氣泡,雞蛋不斷地上沉和下浮。物質轉化的規律(1)金屬 金屬氧化物 堿 鹽。如C

20、a CaO Ca(OH)2 CaCO3、(2)非金屬 非金屬氧化物 酸 鹽。如燃燒C CO2 H2CO3 Na2CO3、(3)金屬 + 非金屬無氧酸鹽。如2Na + Cl2 = 2NaCl(4)金屬氧化物 + 非金屬氧化物 含氧酸鹽。如Na2O + CO2 = Na2CO3 (5)酸 + 堿 鹽 + 水。如HCl + NaOH = NaCl + H2O(6)鹽 + 鹽 新鹽 + 新鹽。如NaCl + AgNO3 = AgCl+ NaNO3(7)金屬氧化物 + 酸 鹽 + 水。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8)非金屬氧化物 + 堿 鹽 + 水。如SO2 + 2NaO

21、H = Na2SO3 + H2O(9)金屬 + 鹽 新全屬 + 新鹽。如Fe + CuSO4 = Cu + FeSO4 (10)金屬 + 酸 鹽 + 氫氣。如Fe +2HCl = FeCl2 + H2 1. 鹽跟金屬的反應,要求參加反應的鹽必須是可溶的,由于鹽跟金屬的反應一般都在水溶液中進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潑能夠跟水發生反應的金屬(如鉀、鈣、鈉等)也不符合要求。2. 鹽與鹽的反應、鹽與堿的反應除必須滿足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氣體,水或沉淀)外,其反應物必須都可溶。第三節、常見的材料1合金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非金屬)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大多數的金屬材料實際是合金,鋼是最常

22、見、應用較廣的一種合金。(1)鐵銹蝕條件:鐵與空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 (2)防止鐵生銹的方法:使鐵制品隔絕空氣或隔絕水,保持鐵制品表面干燥和潔凈或在鐵制品表面涂一層保護膜。如刷油漆,涂油、電鍍、烤藍等。改變鐵的組成、結構,制成合金鋼,如不銹鋼。2常見的三大無機非金屬材料為 水泥 、 玻璃 和 陶瓷 。(1) 水泥:晉通水泥是由石灰石與黏土混在一起在爐中煅燒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細而成。(2)玻璃:普通玻璃是將石英和石灰石等經過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3)陶瓷:用天然的硅酸鹽和其他礦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堿和絕緣性好等優點。(4) 紅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亞銅(Cu2O),在藍色玻璃中加

23、的是氧化鈷(Co2O3)。3三大有機合成材料為: 合成塑料 、 合成纖維 和 合成橡膠 。第四節、材料的發展: 1根據人類在不同時期的材料發展情況,可將人類的歷史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新材料時代。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現或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優異特性和功能并能滿足技術進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電子信息材料、先進復合材料、超級陶瓷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第三章基礎知識分析第一節 能量的相互轉化1. 雪崩時的能量轉化:勢能轉化為動能2. 人造衛星:太陽能轉化為電能3. 青蛙躍起撲食的過程: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和勢能4. 膠片感光成像:光

24、能轉化為化學能5. 特技跳傘:勢能轉化為動能和熱能6. 森林火災:化學能轉化為熱能7. 植物生長:光能轉化為化學能8. 水電站(工作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第二節能量轉化的量度1. 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另一個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2. 功的計算公式:W=Fs=Pt 功的單位:焦3. 功率(1) 功率是反映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 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功率(3) 功率的計算公式: P=W/t P=Fv(4) 功率的單位:瓦 常用單位還有:千瓦、兆瓦(5) 1千瓦=1000瓦 1兆瓦=106瓦第三節 認識簡單機械一、 杠桿1.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

25、點的硬棒叫做杠桿。2. 杠桿的五要素(1) 支點:使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2)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3)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4)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5)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3、 杠桿平衡:指杠桿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轉動狀態4、 杠桿平衡原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二、 杠桿的分類(1) L1L2時,叫省力杠桿,其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如開瓶蓋的起子、鍘刀、老虎鉗、道釘撬等。(2) L1L2時,叫費力杠桿,其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如釣魚桿、筷子、鑷子、縫紉機腳踏板等。(3) L1=L2時,叫等臂杠桿,其特點是不省力也不

26、費力,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如天平、定滑輪等。三、 滑輪(1) 定滑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2) 動滑輪是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F=G/2。(3) 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重物和動滑輪的總重力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總重力的幾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過的距離為物體上升距離的幾倍。四、機械效率(1)有用功:我們把必須要做的這部分功。(2)額外功或無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3)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W有用/W總=Gh/FL100(5)W總=W有用+W額外 W有用W

27、總1第四節 動能和勢能1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1) 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2)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3)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2、動能和勢能的影響因素(1)影響動能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速度。質量相同時,速度大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大;速度相同時 ,質量大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大。(2)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高度。質量相同時,高度大的物體重力勢能大;高度相同時,質量大的物體重力勢能大。(3)同一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其彈性勢能越大。3、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1)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時,物體的速度不斷減小,高度不斷增加;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時

28、,高度降低,速度增大。(2)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時,速度減小,彈性形變增大;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時,彈性形變減小,速度增大。4、機械能守恒(1)物體通常既具有動能,又具有勢能。(2)當物體只受重力和彈性力時(不受阻力時),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即動能減小了多少,勢能就增加多少;勢能減小了多少,動能就增加多少。第五節 物體的內能1. 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微粒的無規則運動。 溫度越高,微粒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2. 內能:物體內部大量微粒作無規則運動時具有的能。任何物體都具有內能(1) 內能的單位:焦耳。 (2) 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物體的溫度降低時,內能就減小。但是物體的內能增大時,溫度不一定升

29、高。3. 熱傳遞: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1)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傳導、對流、輻射。(2) 熱傳遞總是由高溫物體指向低溫物體,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直到兩物體溫度相等為止。4. 熱量:在熱傳遞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5.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中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1) 做工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本身的內能會減小。(2) 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物體從外界吸收熱量,內能就增加;物體向外界放出熱量,內能就會減小。6. 熱量的計算:Q=cmt Q表示熱量、

30、c表示物體的比熱、m表示物體的質量、t表示變化的溫度c水=4.2103焦/(千克)表示每千克的水溫度升高1攝氏度,所吸收的熱量為4.2103焦7. 燃燒的熱值: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熱值的單位:焦/千克。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燃料的熱值燃料的質量 即Q=mq第六節 電能的利用1. 電功(1) 概念: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2) 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過程。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3) 電功的電位:焦、千瓦時(度) 1度=1千瓦時=3.6106焦。(4) 電功的計算公式: W=UIt=U2/Rt=I2Rt=Pt2. 電

31、功率(1) 定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電功率。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 電功率的單位:瓦,千瓦,1千瓦=1000瓦。(3) 電燈的亮度由實際功率的大小決定。(4) 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消耗的功率。實際功率: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工作時所消耗的功率。輸入功率:用電器消耗的總電功率。(5) 電功率的計算公式:P=W/T=UI=U2/R=I2R當電功率的單位:千瓦,t的單位:小時,則W的單位是:千瓦時(度)。3. 測定小燈泡的功率(1) 實驗原理:伏安法測電功率的原理是P=UI,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就

32、可求出小燈泡的電功率。在額定電壓下測出的電功率,就是額定功率。(2) 實驗器材:電源、電壓表、電流表、開關、小燈泡、滑動變阻器、導線。(3) 實驗中注意事項:在連接電路時,開關始終要斷開,滑動變阻器的猾片應放在最大阻值處。第七節 電熱器1. 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各種導體時,會使導體的溫度升高,這種現象叫電流的熱效應。2. 電流通過導體發熱的過程實質上是電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3. 電熱器(1) 電熱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制成的加熱設備。(2) 電熱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發熱體,發熱體是由電阻率大、熔點高的電阻絲繞在絕緣材料上制成的。4. 焦耳定律:(1) 文字敘述: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

33、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2) 數學表達式:Q=I2Rt。(3) 電流產生熱量的計算方法:Q=I2Rt是焦耳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任何導體有電流通過時,產生的熱量都可以由此公式來計算。對于純電阻電路,即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的用電器,像電爐、電烙鐵、電飯鍋等。電流產生的熱量還可以由Q=U2/Rt,Q=UIt推導公式來結算。第八節 核能的利用1. 原子結構:原子包括 原子核:質子(帶正點)、中子(不帶電)和核外電子(帶負電)2. 核能:原子核在發生改變的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核能,也叫原子核能或原子能。3. 獲得核能的兩條途徑:裂變和聚變。(1)

34、裂變:是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2個新原子核,并釋放能量的過程。發生的是鏈氏反應。(2) 聚變:是使2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結合成質量較大的新核,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聚變又叫熱核反應。4、原子彈及核潛艇是根據裂變的原理制造的,氫彈是根據裂變的原理制造的。5、核電站:(1) 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它的核心設備是核反應堆。核反應堆是通過可以控制的裂變反應釋放核能的設備。(2) 核電站中發生的能量轉化是:核能內能機械能電能。(3)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都會產生一些發射性物質,如射線、射線、射線。第九節 能量的轉化與守恒1. 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失,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

35、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2. 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無論是機械運動,還是生命運動,無論是宇宙天體,還是微觀粒子,都遵循這個定律。3. 能量的轉移和轉化有一定的方向性。(1)“永動機”不可能成功是因為它違背了能的轉化的守恒定律。(2)自然界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都必須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卻不一定能夠發生。第四章基礎知識分析第一節 食物與攝食1熱量價:每克營養物質在體內 氧化 時所產生的 熱量 叫熱量價。不同物質的熱量價是不同的,蛋白質為16.8千焦,糖類為16.8千焦,脂肪為3

36、7.7 干焦。2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有水、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和粗纖維等7大類。3各類營養素的作用。(1)糖類:是人體細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人體細胞的種組成成分。(2)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和修補的主要原料; 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參與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3)脂肪:生物體貯存能量的物質。(4)水: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 各種生理活動的基礎。(5)無機鹽:構成組織和維護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質。如缺 鋅 時會使兒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減弱。(6)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7)粗纖維:來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輔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4幾種

37、維生素來源及缺乏癥名稱缺乏癥主要來源維生素A夜盲癥肝、卵黃、胡蘿卜維生素D成人骨軟化、兒童佝僂病卵黃維生素E肌肉萎縮谷物胚芽、綠葉維生素B1腳氣病米糠、麥麩維生素B2口角炎、唇裂癥酵母、大豆、胚芽、肝維生素B12惡性貧血肝、奶、肉、蛋維生素C壞血病蔬菜、水果5昆蟲的各種口器,一二三蛾蝶類: 虹吸式 ;蠅類 : 舐吸式 ;蚊類 : 刺吸式 ; 蜂類: 嚼吸式 ; 蝗蟲 : 咀嚼式 。6牙的結構及齲齒的形成。(1)結構示意圖:寫出圖中一、二、 三所指的名稱:一: 牙冠 ;二: 牙頸 ; 三: 牙根 。 構成牙齒的主要物質是 2 牙本質 ;人得了齲齒發生疼痛,是由于病菌已侵入 3 牙髓腔而引起神經發

38、炎所致;保護牙齒要做到 飯后漱口,早晚刷牙 。(2)齲齒的形成:牙齒上粘有的糖類食物 微生物發酵 產生酸性物質 腐蝕牙釉質(出現黑斑) 破壞牙骨質 牙髓腔受到破壞 牙髓受病菌感染發炎、疼痛。第二節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 作用下消化。消化道依次包括: 口、咽、食道 、胃、小腸 、大腸 、肛門 。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胃腺 、肝臟 、腸腺 、胰腺 。 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 ; 胃腺:分泌胃液 ,進入胃 ; 肝臟:分泌膽汁,暫存膽囊 ,流入小腸中促進 脂肪 的消化, 膽汁不含消化酶; 腸腺:分泌腸液 ,進入小腸; 胰腺:分泌胰液 ,進入小腸。2三類大分子物質最終消化產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