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稻稻瘟病發生原因和防治策略前言1.1稻瘟病病原稻瘟病是由半知菌亞門梨形孢屬灰梨孢(Byricularia grisea Sace,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Magnaporthe屬,但一般極少產生有性世代引起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全球已有85個國家報道有稻瘟病的發生,流行年份往往造成驚人的損失。稻瘟病菌是一個異宗配合的子囊菌。Notteghem指出,一對被命名為MATl-1和MATl2的等位基因控制著它的交配型。迄今,尚未發現稻瘟病菌自然交配形成有性態陋,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人工交配使稻瘟病菌在培養基上產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無色,初期無隔,成熟時多具2個隔膜,個別的具有1.3個隔
2、膜,基部有腳胞,有時分隔處稍縊縮。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一般有2.4個隔膜,基部稍粗,淡褐色,往上漸細,色淡,頂端呈曲折狀,上有孢子脫落后的疤痕。多數是數根成叢自氣孔或表皮伸出,很少單生。稻瘟病一般在平均氣溫達20時開始發生,最適宜溫度因地區不同而略有差異,長江流域稻區為24-28,華南稻區為23-28,北方稻區為2225,溫度過高或過低發病受到抑制。菌絲發育的溫度范圍為8-37,以26-28為最適。分生孢子形成的溫度范圍為10-35,以25-28為最適,所需最短時間為6-8小時,溫度升高產孢量逐漸減少,超過32便極少產孢。孢子的形成以飽和濕度時為最適,在相對濕度90%以下時減少到lO%,在相對濕
3、度80%以下不能形成,因此多在夜間形成孢子幢。在自然條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據日本報道可在田間一些單、雙子葉植物的枯葉上腐生并產生孢子,人工接種時可侵染小麥、大麥、玉米、谷子以及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幢。1.2主要為害部位及癥狀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根據水稻受害時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秧苗在三葉期前發病,主要由種子帶菌所致。三葉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出現水漬狀斑點,無明顯病斑;三葉期后病苗葉片病斑呈紡錘形、菱形或不規則形小斑,病苗基部變成灰綠色或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可長出灰綠色霉層,嚴重時秧苗成片卷縮枯死。在秧苗三葉期后至穗期均可發生。一般在分蘗
4、盛期發病較多。初期病斑為水漬狀褐點,以后病斑逐漸擴大,最終造成葉片枯死。嚴重時,遠望發病田塊如同火燒過似的。病斑常因天氣因素的影響和品種抗病性不同而有差異。根據病班形狀、大小和色澤的不同,分為四種類型:慢性型:典型病斑。為稻瘟病最常見的癥狀類型。病斑梭型,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稱中毒部;內圈為褐色,稱壞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稱崩潰部。病斑兩端中央的葉脈常變為褐色長條狀,稱壞死線。潮濕時,病斑背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上病班多時,要相互連接形成不規大斑,發病嚴重時葉片枯死。病斑梭形,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稱中毒部;中央呈灰白色,稱崩潰部,葉細胞完全被破壞。內圈為褐色,稱壞死線。“三部一線”是稻瘟病的典型病
5、斑的識別要點。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多數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正反兩面都能產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多在品種感病、適溫高濕及氮肥偏多的情況下出現。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現往往是該病流行的預兆。當天氣轉晴、植物抗病性增強或經施用藥劑后,急性型病斑可轉變為慢性型病斑。病斑呈白色近圓形小斑點。此類病斑多在顯癥時遇不利條件時發生。若條件適宜,可發展成為急性型病斑,若條件繼續不適,則轉變為慢性型病斑。病斑呈褐色小斑點,針頭大小。多產生在氣候干燥,在溫度適宜和高濕條件下,可轉為慢性型病斑。在抗病品種或稻株下部老葉上發生,局限于葉脈間,無霉層。病部初期呈污綠色,不規則地向葉環、葉舌、葉鞘及葉片擴展,擴展后呈灰褐色,常引
6、起葉片早枯和節或穗頸發病。發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節位上。稻節初生褐色小點,以后擴大至整個節部,病節縊縮凹陷,變黑褐色,潮濕時,節上產生灰綠色霉,易折斷,常因水分和養料的輸送受阻,造成白穗。發生在穗頸、穗軸和枝梗上,病斑初呈淺褐色小點,逐漸圍繞穗頸、穗軸和枝梗并向上下擴展呈灰黑色病斑,穗頸瘟發病早的形成白穗,潮濕時產生灰綠色霉狀物;穗頸瘟發病晚的谷粒不充實。發生在稻殼和護穎上,以乳熟期癥狀最明顯,發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橢圓形,中部灰白色,后蔓延整個谷粒,使稻谷呈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秕粒;發病晚的病斑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斑點,嚴重時,谷粒不飽滿,米粒變黑。當本病與其它病害不易區別,可將病組織置于25
7、-30下保溫培養2-3 天,根據所產生的霉層特征及鏡檢進行鑒別。1.3侵染途徑病菌以分生孢子、菌絲體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為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次年氣溫回升,降雨后帶病的稻草可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附著在秧苗上或隨風雨傳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葉瘟的中心病株,病葉上的病斑再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孢子附著與侵入:病菌分生孢子著落于稻株后,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萌發形成附著胞和侵入絲,直接侵入或經傷口侵入。潛育期與孢子形成:潛育期長短主要受溫度影響,28時最短。適宜條件下葉瘟潛育期一般為47天,穗頸瘟為1014天,枝梗瘟為712天,節瘟為730天。病斑產孢量與發病部位、病斑類型、溫
8、度有關,最適溫度為28,葉瘟以急性型病斑產孢量最高,穗瘟以穗頸瘟產孢量最高。孢子釋放與傳播:風是孢子飛散的必要條件,而雨、露等能促使孢子脫離孢子梗。孢子傳播距離與風速呈正相關,風速越高,傳播越遠。2.稻瘟病發生原因2.1氣象條件氣候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溫濕度,其次是光和風。溫度主要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濕度則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當氣溫在20-30,田間濕度在90%以上,稻株體表每天保持一層水膜達6-10 小時的情況下,稻瘟病就容易發生。如果平均溫度為24-28,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就容易流行,連續晴天,天氣濕度低于85%,溫度超過32或低于15,病害則會受抑制。分蘗期陰
9、雨連綿、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的環境,有利于葉瘟發生,抽穗期前后仍為連雨天氣,降雨日多,降雨次數多,形成高濕、低溫、寡照條件,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對病菌的孢子的產生、孢子萌發侵入有利,其中,高濕有利病菌孢子萌發與侵入;而低溫寡照條件使穗頸瘟、節瘟、谷粒瘟發生嚴重。2.2稻田管理凡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常引起稻株貪青徒長,表皮細胞硅質化程度低,降低水稻抗病力,葉片柔嫩披垂,兼之體內氮素營養豐富,易被病菌侵染氣候因素。密度過大或長勢過于繁茂的地塊長期深水淹灌或冷水串灌可加重病情。2.3水稻抗病性水稻4葉期至分蘗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組織的齡期而言,葉片從40%展開至完全展開后2天內最易感病;穗頸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漸增強,13天后很少感病。形態、組織結構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緊湊,葉片窄而挺,葉表水滴易滾落,可相對降低病菌孢子的附著量,減少侵染機會。品種抗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存在著顯著差異,有的高抗基至免疫,有的感病或高度感病,在秈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種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廣告策劃與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州學院《Linux操作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集美大學《傳統建筑與風水哲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職業學院《測量電路及儀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運城學院《服裝工藝設計(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藝術學院《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培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體育職業學院《化工應用軟件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鍍膜換靶操作標準培訓
- 南陽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土木工程制圖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地理板圖板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滿 課件小滿 課件(21張)
- 中國抗日戰爭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使用
- 《大學生創業基礎系列課程》課件-第14-2課-創業財務管理-2學時
- 《土源性線蟲病》課件
- 找個管家管安全管理
- 九江芳蘭湖公園規劃方案
- 全國自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
- 夏季預防胃腸疾病課件
- 創傷性硬膜下出血的健康教育
- 智能掃地機器人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