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_第1頁
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_第2頁
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_第3頁
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_第4頁
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號 1102040523 年級 農水5班 本科畢業論文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專 業 農業水利工程 姓 名指導教師評 閱 人2015年5月中國 南京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HOHAI UNIVERSITYPreliminary desig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Nanjing College :Hohai University Subject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Name : Directe

2、d by : NANJING CHINA摘 要2014年度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位于南京市高淳區漆橋鎮東部,涉及茅山一個行政村,總面積3000 畝,涉及上城、下城、小吳家、小吳家新村、丁家、高崗等6個自然村,東接椏溪鎮瑤塘村,南鄰漆橋鎮游子山村,北至老椏路,西接雙游村獨木橋,項目區為典型的丘陵山區。本次規劃治理面積3000畝,計劃治理后建成優質糧油生產基地3000 畝。關鍵詞:高標準;節水;生態ABSTRACT2014 annual Nanjing Qi Qiao town high standards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a is lo

3、cated in eastern Gaochun City, Nanjing City, involving a village, the total area of 3000 acres, involving the town, the city, small village, Ding home, village, etc. 6 natural village, East then town Yao village, north to the old road, West then double bridge village, project area is a typical hilly

4、 mountainous area. This plan governance area of 3000 acr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lan to build quality grain and oil production base of 3000 acres.Key words:High standards;Water saving;Water saving目錄摘 要IABSTRACTII第 1章 綜合說明11.1項目名稱及范圍1第2章 項目區概況22.1 自然概況2位置及范圍22.1.2 水文氣象2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22.1.4 水資

5、源22.1.5 耕地利用情況32.1.6 自然災害32.2 社會經濟狀況32.2.1 土地利用現狀32.2.2 農業生產水平32.2.3 地方財政與農民收入42.3 基礎設施42.3.1 水利骨干工程現狀42.3.2 田間工程現狀42.3.3 農業機械設施52.3.4 道路交通與電力設施5第3章 項目建設必要性與可行性63.1 項目區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63.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63.2.1 自然條件優越,開發潛力大63.2.2 交通及電力條件便利73.2.3 建設愿望迫切73.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73.3.1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73.3.2 建設高標準農田

6、,是凸現區域農業產業特色的現實83.3.3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的需要83.3.4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8第4章 水資源評價及供需平衡分析94.1 項目區水資源概況94.1.1 水資源分區94.1.2 降水量94.1.3 地下水允許開采量94.1.4 過境水可利用量94.2 灌溉設計保證率和灌溉定額104.2.1 灌溉設計保證率104.2.2 灌溉定額104.3 項目區現狀供需分析104.3.1 代表年的選擇104.3.2 供水量、需水量分析計算方法104.3.3 項目區現狀水利工程可供水量124.3.4 項目區現狀需水量134.4 項目設計水平年水量

7、供需分析144.4.1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可供水量144.4.2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需水量144.5 水資源供需平衡結論15第5章 規劃布局165.1 規劃原則165.2建設標準165.3 規劃布局175.3.1 作物布局175.3.2 工程布局18第6章 開發任務和建設內容206.1 開發任務206.2 建設內容206.2.1 機電灌排站206.2.2 襯砌渠道工程216.2.3 涵閘設計216.2.4管道工程典型設計256.2.5 橋梁工程296.2.6 田間道路工程29第7章投資估算317.1 編制說明317.1.1 估算方法317.1.2 估算依據317.1.3 人工、主要材料價格和設備原

8、價等327.2 項目投資概算34第8章 組織實施368.1 實施措施368.1.1 組織機構368.1.2 管理措施36第9章 效益分析389.1經濟效益分析389.2社會效益409.3生態效益40第10章 總結和建議4110.1 研究結論4110.2 問題與建議41參考文獻4211 附錄4311.1 附表:4311.2 附圖:43第 1章綜合說明1.1項目名稱及范圍a)項目名稱 2014 年度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b)項目范圍 2014年度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位于南京市高淳區漆橋鎮東部,涉及茅山一個行政村,總面積3000 畝,涉及上城、下城、小吳家、小吳家新村、丁家、高崗

9、等6個自然村,東接椏溪鎮瑤塘村,南鄰漆橋鎮游子山村,北至老椏路,西接雙游村獨木橋,項目區為典型的丘陵山區。本次規劃治理面積3000畝,計劃治理后建成優質糧油生產基地3000 畝。第2章 項目區概況2.1 自然概況位置及范圍 2014 年度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位于高淳縣漆橋鎮東部,涉及茅山一個行政村,總面積 11.03 km2,涉及上城、下城、小吳家、小吳家新村、丁家、高崗等 6個自然村,東接椏溪鎮瑤塘村,南鄰漆橋鎮游子山村,北至老椏路,西接雙游村獨木橋,項目區為典型的低丘陵山區。本次規劃治理面積 3000 畝。2.1.2 水文氣象 項目區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型,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充

10、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 16.4、年均日照時數 2128.1h、年均無霜期 245d、年均降水量1194.1mm。雨量在時間、空間上分布不均勻,夏季雨量平均 428.6mm,占全年 40,大部分集中于梅雨季節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冬季(122 月)最少,為 144.7mm,占全年 14。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項目區總面積 3000 畝,其中耕地面積 1700 畝,為丘陵地區。地勢低洼、局部略有起伏。丘陵山區主要是黃紅、粗骨、中性巖、石灰巖等土壤,肥力中等,適合稻麥作物的種植;小吳家新村以南的區域屬圩區,土壤貧瘠,需要改良土壤。由于地勢低洼,農業生產易受漬澇影響。2.1.4 水資

11、源 高淳區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漆橋鎮位于高淳北大門,地處東經 118°59119°04,北緯 31°2031°25之間,北臨溧水區和鳳鎮,南與高淳區固城鎮、漆橋鎮接壤,西與古柏鎮相鄰,東界椏溪鎮,具體位置見圖 1-1。總面積 53.7km2。其中:陸地面積 46.5km2,占總面積的 86.6%,水域面積 7.2km2,占總面積14.4%。 漆橋鎮地勢東高西低,地貌上可分為低山丘陵和平原圩區兩大類型。東部是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及外圍崗地,屬茅山、天目山余脈,面積 36.5km2,占全鎮總面積的 68%,地面高程一般為 1535m。漆橋河流經西部,為湖盆平原和

12、水網圩區,地面高程一般為 57m,我鎮河溝縱橫,水網密布,處于洪水位之下,均筑堤圍圩。圩區面積 17.2 km2,占全區總面積的 32%。全區耕地面積 50622.5 畝,有效灌溉面積 40498 畝。2.1.5 耕地利用情況項目區土地總面積 0.3 萬畝,耕地面積 0.17 萬畝,均為中低產田。現有農田防護林折實面積 50 畝,可防護面積 0.1 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 20%。項目區位于高淳縣漆橋鎮東部,地形平坦開闊,地面真高 2.0-3.0m。土壤以主要是黃紅、粗骨、中性巖、石灰巖等土壤為主,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項目區水、土、光、熱資源豐富,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發展潛力巨大。2.1.6

13、自然災害 由于降雨量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故而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直接威脅著農業發展。旱災多發生在春季,春旱發生頻繁,由于正值小麥拔節、抽穗、灌漿期間,對小麥單產影響嚴重;澇災多發生在秋季,主要在秋作物開花、灌漿期,造成減產、絕收。由于林木稀少,干熱風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給地方經濟造成很大損失。項目區部分耕地由于長期受地下水冷浸、板結,糧食生產季節旱澇頻繁發生,農民科技水平低,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2.2 社會經濟狀況2.2.1 土地利用現狀項目區內現有土地面積 3000 畝,其中耕地面積 1700 畝,占土地面積的 56.7%,項目區內現以水稻

14、和小麥輪作為主。2.2.2 農業生產水平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以以農業養殖、種植為主為主。種植業主要為小麥、水稻輪作。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1700 畝,糧食平均畝產 427.5kg 左右。2013 年,水稻畝產 475kg,小麥畝產 380kg,農業總產值 592.6 萬元。項目區作物播種面積與產量情況見表 2-1。表2-1項目區現狀主要作物播種面積與產量情況表分類水稻小麥現狀播種面積(畝)17001700作物單產(kg/畝)475380當前項目區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普及,耕、播、植保、收割等農業機械作業率高,僅有插秧機目前推廣面積不到 40%。但由于支渠及以下的田間工程配套率低,影響了農田產量的新

15、跨越,糧食產量不穩,生產成本較高,缺乏市場競爭力。2.2.3 地方財政與農民收入在高淳縣各鄉鎮經濟發展水平中,漆橋鎮屬于中上游水平, 2013 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32.61 億元,增長 12.3%,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00669 元,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8.3:53.3:38.4 調整為 7.9:52.6:39.5;財政收入 1.48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8.29 億元、工業投入 5.8 億元,分別增長22.0%、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137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6565 元,分別增長 9.4%、11.8%。2.3 基礎設施2.3.1 水利

16、骨干工程現狀項目區屬于低丘陵地區,灌溉水源主要來自項目區內的新長坳梢水庫,老長坳梢水庫,以及洋塘,天畝塘,灌溉水有充分保障。項目區茅山山河以西,黃金塘以西灌排骨干工程已基本形成。由于丘陵地區特殊地形,渠道均屬于灌排兩用的,排水均匯入茅山山河。骨干工程的配套率達 50%左右,田間工程配套率 45%,灌溉保證率 75%。2.3.2 田間工程現狀項目核心區現有耕地面積 1700 畝,田間灌排系統雖然較為完善,但灌溉渠道基本為土渠,灌溉水利用系數偏低。田間路主要為土路,且路面較窄,農機下田 不方便,限制了機械化的發展。核心區屬丘陵地貌,田塊不規整;防滲渠道少,滲漏量大;灌溉保證率為 60%,灌溉水利用

17、系數為 0.55。如不加快該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則會嚴重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影響到農業結構調整的順利實施。2.3.3 農業機械設施受傳統觀念影響和田間道路的限制,項目區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較少,農田灌溉多采用固定抽水機組,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機械利用率較低,農機服務設施不完備,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及科技力量的投入。2.3.4 道路交通與電力設施項目區北鄰 301 省道,區內有上城路、雙下線等主要干道,交通便捷。主要干道已達縣鄉公路標準,區內機耕道以土路為主,少量機耕道年久失修,路面寬 窄不一,高低不平,路況差,不適合農業機械耕作的需要。經過前期工程的改造,高壓線路、民用低壓線路通過此項目區

18、內外,電力條件良好。第3章 項目建設必要性與可行性3.1 項目區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項目區農業發展配套體系薄弱,雖經多年努力,農業生產配套體系建設已具有一定基礎,由于缺乏統籌規劃,投入相對不足,建設規模較小,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要求,主要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農業基礎條件差。項目區系典型的丘陵山區,高低起伏,田塊零亂,多級提水,缺磷少鉀,少部分屬于低產土壤。經土地整理后地勢整體較為平整,為項目區發展優質糧食基地奠定了較好的土地基礎。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規劃區已初步建立沖田高產糧田的開發模式,經過多年建設,項目區已有一定規模的優質稻米、小麥、玉米基地,但對照區域資源優勢潛力,對照農業結

19、構調整要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照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做好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加快區域高效農業基地的建設。三是農民文化水平偏低。項目區廣大農民收入不高,自主投入能力差,農業比較效益低。小農經濟思想仍然占據一定位置,農民文化水平偏低,科學種田的水平不高。四是自然災害。受春季冷暖氣流交替的影響,氣溫變幅大,有些年份會出現倒春寒、低溫、晚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夏季受梅雨季節的影響,雨量相對集中,暴雨、大雨增多,有些年份出現“空梅”,加之受副熱帶高壓西進影響,多晴熱天氣,由于地勢高亢,常因為水源缺乏和灌溉系統不完善,易導致“伏旱”,季節性干旱較多。月中旬至夏末,常有臺風影響,并伴有

20、暴雨、大風,受丘陵地形條件影響,極易遭受龍卷風及冰雹襲擊。秋、冬季節,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急劇下降,霜、雪、寒潮易發,常產生霜凍災害。3.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3.2.1 自然條件優越,開發潛力大項目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優越,霜期較短,適宜農作物生長。另外,項目區水系發達,灌溉水源有保障,排水有通道,建設高標準農田對農產品增產作用大,開發效益明顯。經市環境質量質檢中心測評,大氣、水質、土壤等生產要素均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是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的理想區域。項目區中低產田土面積大,通過工程加以改造,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耕地生產能力將大幅度提高,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開發價值

21、。3.2.2 交通及電力條件便利項目區北鄰 301 省道,區內有上城路、雙下線等主要干道,交通便捷。主要干道已達縣鄉公路標準,區內機耕道以土路為主。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助于項目的實施以及今后優勢產業的形成,極大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經過前期工程的改造,高壓線路、民用低壓線路通過此項目區內外,電力條件良好。3.2.3 建設愿望迫切近年來,由于科技農業觀念的普及,廣大干群充分認識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可以明顯地改善農田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因此,項目區干群對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愿望十分迫切。群眾盼開發、想開發,并自愿投身開發建設,開發熱情空前高漲,

22、項目建設有著 良好的群眾基礎。3.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3.3.1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我國人多地少,糧食安全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命脈。而農業基礎設施是決定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基礎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田基礎設施投入總體不足,不少地方的灌溉溝渠、機耕道路毀損嚴重,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要求嚴重不相適應。為此,中央在連續多個一號文件中明確要增加對農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正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同時,建設高標準農田,符合當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通過建設高標準農

23、田,可以進一步提高灌排建筑物的配套率,并通過科技措施應用,大大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環境與基礎條件,促進農田水利再上新臺階,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的農田基礎。3.3.2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凸現區域農業產業特色的現實農業受自然資源條件的制約十分明顯。加強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將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吸引力,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將有利于產業的集聚、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與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將有利于現代生產技術的應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彰顯區域經濟特色。3.3.3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的需要項目區盡管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但由于工程老化

24、失修,跑水漏水現象嚴重,加之灌水渠道為均土渠,灌溉方式單一,渠系水利用系數低,水資源浪費嚴重,灌溉成本高,增加了農民生產成本,還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為了改善排灌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達到節約用水,降低成本,增產增效的目的,必須對項目區灌排工程進行全面的配套和改造。3.3.4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項目區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經濟,是漆橋典型的農業生產區。按照“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高標準農田要求建設項目,可使項目區增強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且做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間

25、道路順達通暢,滿足機械化生產要求,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同時,通過項目的實施,改良土壤、美化環境,實現秸稈綜合利用,使土壤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需要,進一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第4章 水資源評價及供需平衡分析4.1 項目區水資源概況4.1.1 水資源分區地區水資源總量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自然資源,它不僅是地區經濟發展承 載力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地分析與評價地區水 資源,對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奠定基礎,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前提條件。項目區規劃面積僅 2.0km2(3000 畝),均屬丘陵地形地貌

26、。項目區內各處水源 條件、種植結構等相似,因此不需要進行分區。為使供需分析能客觀反映區域供需矛盾的實際情況,要求分析的計算時段劃 分較為適中,要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的供需情況。計算時段有年、月、旬或周等, 劃分過粗可能會出現假象,劃分太細,計算工作量太大且無必要。根據本項目的 特點,選擇以年為計算時段進行供需平衡分析。4.1.2 降水量項目區地處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渡地區,屬長江流域的太湖水系,雨量充 沛。根據水文站觀測資料統計,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9001200mm,雨量集中在汛期 48 月,占全年雨量的 80,暴雨多發生在 49 月,46 月以鋒面雨為主, 79 月以臺風雨為主,容易出現冬春旱

27、夏澇。4.1.3 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本項目區地表水資源豐富,灌溉不使用地下水灌溉,不增加地下水的開采利 用量。不計入可供水量。4.1.4 過境水可利用量過境水是產生在項目區外,而流經項目區的徑流量,主要是流經項目區的茅 山山河,通過泵站提水,運用茅山山河水資源進行引水灌溉。項目外水資源通過 自流匯聚新長坳梢水庫、老長坳水庫,從水庫取水用于此項目區的農業用水。4.2 灌溉設計保證率和灌溉定額4.2.1 灌溉設計保證率本項目區屬南方低丘陵地區,且降雨量豐富,取灌溉設計保證率 95%,項目 建成后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 0.75。4.2.2 灌溉定額農業需水量主要包括農業灌溉用水量、牧業用水量、水產養殖用

28、水量等。其 中主要是農業灌溉用水,根據江蘇省農業節水規劃提供的凈灌溉定額,現狀 灌溉方式下的農作物凈灌溉定額見表 4-1。表 4-1現狀灌溉方式下農作物凈灌溉定額單位:m3/畝保證率水稻小麥P=50%4000P=75%46040P=95%520754.3 項目區現狀供需分析項目區內,土地總面積 0.3 萬畝,耕地面積 0.17 萬畝。現狀水資源利用系數平均為 0.6 左右。4.3.1 代表年的選擇以 2012 年作為現狀代表年。項目建成后的年份為設計水平年。項目區來水水 平年為:平水年(P50%)、中等干旱年(P75%)、特殊干旱年(P95%)三 種保證率的年份進行水量平衡分析。選取的 P=5

29、0%(平水年)、P=75%(中等干旱 年)和 P=95%(特殊干旱年)所對應的典型年分別為 1979 年、1981 年和 1978 年。4.3.2 供水量、需水量分析計算方法A)可供水量分析計算水資源總量是指某種保證率的水資源總量,包括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可以利用的上游來水量,但要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部分。而水資源可利用量(可供水量)是指在經濟合理、技術可行和生態環境容許的條件下,通過各種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一次性水量。項目區水資源可供水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當地地表水可利用量地表水資源量是指在流域的水資源(包括過境水)未被作任何利用的情況下,在當地產生的地表徑流量。地表徑流量由于受

30、到當地水利工程調節利用能力的限制,并不是全可以利用的。保證率50%、75%、95%代表年的徑流可利用率分別為0.45、0.5、0.6。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可用下式計算:式中:W為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萬m3;為徑流可利用率;F為流域面積,km2;R為地表徑流量,mm。2)過境水可利用量過境水是產于區外而流經本項目區的徑流量。項目區屬于低丘陵地區,大小池塘遍布項目區域,形成水網格局,水資源豐富。該區域是松溪河流域組成部分,排水河道主要為山河。項目區內部水網密布,主要河道松溪河、山河等與外界河道溝通,形成槽蓄水量與引排水補給量的水資源供給體系。3)地下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受地下水資源量及地下水

31、開采利用能力的限制。地下水資源量為各項補給量之和,其中主要是降雨入滲補給量,計算公式如下:式中:為降雨入滲補給量,為降雨入滲補給系數,P為平均降雨,F為面積。降雨入滲補給系數采用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的江蘇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中所給出的值,項目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低,本次項目不開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計入可供水量。4)灌溉回歸水可利用量灌溉水由田間渠道排出或滲入地下并匯集到溝、渠、河道和地下含水層中,成為可再利用的水源。其大小取決于灌溉入滲補給及渠系滲漏損失量。灌溉水補給地下水后,有一部分將通過側向徑流進入排澇河道。5)可供水總量以上地表徑流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過境水可利用量,再加

32、灌溉回歸水可利用量即得總可供水量。考慮到項目區的實際情況,總可供水量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過境水可利用水量。B)需水量計算用水部門不同保證率需水量是指在某種生產條件下,遇到不同頻率的雨情、水情、旱情,各用水部門需要的水量。需水量主要有農業灌溉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態環境需水量幾方面,主要考慮農業需水。項目區城鄉生活用水供水方式為城鎮區域管網集中自來水供水,基本不用本地水,不計生活用水量。由于過境水可利用量中已經考慮了保持河道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所以不再單獨計算生態環境用水量。根據江蘇省農業節水規劃的計算成果,主要作物凈灌溉定額(包括水稻秧田期和泡田期用水、小麥播前灌用水)見表4-1。4.

33、3.3 項目區現狀水利工程可供水量A)地表水可利用水量 根據項目區代表年雨量推算項目區地表水可利用水量,具體詳見表 4-2。表 4-2現狀代表年各種年型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保證率50%75%95%設計年降雨量(mm)1133.5984.7801.5地表水可利用量(萬m3)60.056.352.6B)過境水可利用量 根據南京市高淳區的水資源分配方案,河道、中溝的引水能力、槽蓄能力,本項目區的過境水引水量見表 4-3。 表 4-3 現狀代表年各種年型引水量年型50%75%95%過境水量(萬m3)663.8552.3354.5項目區過境水可利用量(萬m3)165.3125.585.3C)可供水總量 由地

34、表水可利用量、過境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和灌溉回歸水可利用量得到可供水總量,具體見表 4-4。表 4-4現狀代表年各種年型現狀水可供水量單位:萬 m3水平年年型地表水可利用水量過境水可利用量現狀水可供水總量P=50%60.0165.3225.3P=75%56.3125.5181.8P=95%52.685.3137.94.3.4 項目區現狀需水量項目區現狀需水量主要為農業需水量,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數 0.55,田間水利用系數0.9,渠系水利用系數0.61.根據作物種植面積及灌溉定額列表計算項目區現狀需水量,并進行現狀平衡分析。表 4-5 項目區現狀需水量 萬m³作物保證率水稻小麥合計

35、50%111.47540980111.475409875%128.196721311344262395%144.918032820.90163934165.8196721 表 4-6 項目區現狀供需平衡分析 單位:萬m3年型(%)需水量合計供水量合計供需平衡分析P=50%111.5225.3供大于求P=75%139.3181.8供大于求P=95%165.8137.9供小于求由表可知,項目區在特殊干旱年(P95%)水資源供需不平衡,供小于求。4.4 項目設計水平年水量供需分析項目建成后的年份為項目區設計水平年。項目區來水水平年為:平水年(P50%)、中等干旱年(P75%

36、)、特殊干旱年(P95%)進行分析。項目建成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為 0.75。4.4.1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可供水量可供水量包括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可以利用的上游來水量及灌溉回歸水等。 項目區建成后,灌溉泵站的建設也增加了地表水利用能力,引水量也有所增加。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可供水量詳見表 4-7。 表 4-7項目設計水平年各種年型可供水量分析 單位:萬 m3水平年年型地表水可利用水量過境水可利用量可供水總量P=50%70.0175.3245.3P=75%66.3130.5196.8P=95%57.689.3146.94.4.2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需水量項目區建成后,由于推廣節水灌溉,加強灌溉水的控制,

37、農業需水將有較大 減少。項目建成后(規劃水平)的灌溉水利用系數 0.75。列表計算項目區設計水平年需水量,并進行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表 4-8 項目設計水平年各種年型需水量分析 單位:萬m3作物水平年年型 水稻小麥合計P=50%81.92771084081.92771084P=75%94.216867478.192771084102.4096386P=95%106.506024115.36144578121.8674699 表 4-9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各種年型供需平衡分析 單位:萬m3年型(%)需水量合計供水量合計供需平衡分析P=50%81.9245.3供大于求P=75%102.4196.8

38、供大于求P=95%121.9146.9供大于求4.5 水資源供需平衡結論根據上述分析,并簡要分析灌溉水源的水質,給出分析結論。灌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并且灌溉水源水質符合灌溉要求。第5章 規劃布局5.1 規劃原則(1)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制定項目區高標準農田項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堅持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確定項目的建設的先后次序及相應的建設規模, 確定發展的重點區域、重點項目,明確資金的重點投向,堅持資源開發利用與發 展農業產業相結合,堅持景觀建設與農業產業相結合,積極穩妥地推進項目區高 標準農田建設。(2)堅持科學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則 根據項目區特點,因地制

39、宜采取不同的開發模式,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協調發展。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措施,把中低產田改造成為 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3)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 按照“統籌規劃,集中投入,連片開發”的要求,加大各類資金整合力度及規模開發力度,提高投入標準,所有的開發地塊都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確保治 理區域相對集中,力爭打造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特色的項目區。(4)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圍繞項目區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要求,根據項目區自然資源條件與優勢特點,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扶持特色 產業,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協調發展。項目

40、區為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突出糧食特 色,將項目區打造成特色產業的高標準農田。(5)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 充分發揮政府在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的主導作用,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使農民群眾成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 管護主體”。5.2建設標準工程設計按照灌溉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泵站設計規范(GB/T50265)、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SL18)、等規范標準進行。對項目區灌排系統進行科學規劃,并確保水質符合農田灌溉用水標準。(1)農田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單體建設規模不少

41、于 3000 畝。(2)灌溉保證率:通過開源節流,確保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 95%。(3)灌溉水利用系數:灌溉水利用系數不低于 0.62,噴灌區、微噴灌區不低于0.85,滴灌區域不低于 0.90。滿足灌溉設計保證率的農田面積比例應達到 90%以上。(4)排澇:日降雨 200mm 雨后 1d 排除,控制農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 0.8m以下。(5)土地平整:水田田面平整達到 3cm 以內,農田水土流失治理達標率達 90%以上。(6)土壤改良:耕作層厚度應達到 20cm 以上,土壤各種有機質、離子等的含 量滿足作物高產穩產要求。(7)田間道路:項目區主干道路面凈寬 6.0m 以上,每側綠化帶寬度 1.

42、0-1.5m。 機耕道路路面凈寬不少于 3.0m,高出田面 0.3-0.5m,保證晴雨通暢,能滿足農產 品運輸和中型以上農業機械的通行。砂石路路面凈寬 2.0m 以上,高出田面 0.2-0.4m。5.3 規劃布局5.3.1 作物布局項目區主要以稻麥輪作為主,一年兩熟。水稻種植面積為 1700 畝,小麥種植 面積為 1700 畝,項目區作物復種指數為 2.0。項目區作物布局情況見表 5-1。表 5-1項目區現狀主要作物播種面積分類水稻小麥現狀播種面積(畝)17001700規劃播種面積(畝)170017005.3.2 工程布局規劃對項目區基本農田進行高標準建設,在充分利用現有工程基礎上進行規劃。具

43、體工程布局如下: (A)水利工程 (1)灌溉泵站工程項目區地處丘陵地區,茅山山河兩側田塊規劃比較規整,但是灌溉實用的泵 為移動式,不方便灌溉。針對這種特殊情況,規劃新建固定灌溉泵站依茅山山河而建。(2)襯砌渠道工程 根據項目區水系、道路、地勢等條件,規劃布置兩種規格的梯形明渠,灌排兩用。項目區茅山山河兩側灌區骨干灌溉系統比較合理,框架已經形成,整體灌溉格局科學合理,本次規劃不進行灌排渠系調整。本次渠道采用梯形襯砌渠道的形式,主要包括0.9m 寬梯形明渠、1.5m 寬梯形明渠。(3)渠系建筑物項目區需要修建 2 座機耕橋。其中 1 座坐落在茅山山河旁,為跨渠橋,1 座坐 落在上城路以東,井塘以西

44、。在新修的渠道與道路交叉處修建涵洞,共修建涵洞 17座,其中0.5×6m 輸水涵管 15 座,0.8×6m 輸水涵管 2 座。由于項目區主要 水源為洋塘和天畝塘以及新、老長坳梢水庫,塘內放水需要將啟閉機至于塘中。 洋塘,天畝塘各新建 1 座放水涵,安裝啟閉機,并修建便橋,及修建的房。新長坳梢水庫及老長坳梢水庫進行放水涵維修,修建便橋及機房。(B)農業工程項目區主要以稻麥連作為主,是優質的糧食生產基地。本次農業措施主要為: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推廣秸稈還田,保證還田率達到 90%; 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面積,在作物播種前撒至田面,作為底肥,連續施用 3 年,使

45、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 0.1 個百分點,土壤熟化層厚度 30cm 以上。(C)田間道路項目區已有主要道路為上城路,雙下路,分布在項目區中部和項目區南部。本次規劃的主要硬質化道路貫穿項目區南北,主要是洋塘至龍墩湖這條水泥路, 以及沿這條水泥路相間的一些道路。主干道路采用砼路,機耕道采用砂石路。第6章 開發任務和建設內容6.1 開發任務2014 年度南京市漆橋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主要開發任務如下:(1)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 0.3 萬畝。通過項目的建設實施,消除項目區農業 地產因素,與已治理農田更大范圍地集中連片,穩步提升農業生產能力。(2)新建泵站 1 座,新建放水涵 2 座,維修放水涵 2 座,

46、改善灌溉條件;建 設襯砌渠道輸水系統,完善輸水及配套建筑物工程,滿足灌溉需求;推行科學合 理的灌溉制度,減少渠道滲漏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3)完善排水工程配套。以田間排水工程配套為重點,增強排澇防洪能力, 提高排澇防洪標準。全面完善農田排澇工程體系,達到引得進、排得出。(4)科學布局,合理安排田間道路。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 建設,鋪設田間道路,實現項目區交通便利、道路通暢,滿足機械化作業發展需 要,發展高效、現代化農業。(5)新建農橋 2 座。項目區內部河渠寬且密,為了方便農業生產和機械作業改善內部生產交通條件,需要新建農橋 2 座。6.2 建設內容6.2

47、.1 機電灌排站(1)基本資料項目區農作物以水稻、小麥輪作為主,由于水稻的用水時期相對集中、需水量大,所以項目區的設計灌水模數可以按水稻泡田期的需水量算。項目建成后規劃灌溉水利用系數為 0.75,該泵站控制灌溉面積為 160 畝。以河道常水位為 0m 的相對高程計,田面高程 5m,進水池水位 0m,出水池水位 5.6m。(2)設計灌水模數(灌水率)與設計流量(3)水泵選型(分初步選型與校核計算)6.2.2 襯砌渠道工程(1)基本資料項目區所有渠道均灌排兩用。農作物以水稻、小麥輪作為主,由于水稻的用 水時期相對集中、需水量大,所以項目區的設計灌水模數可以按水稻泡田期的需 水量算。根據項目區水系、

48、水資源和水文氣象的實際情況,依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本項目的設計灌溉保證率為95%。排澇一般發生在夏季,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計算排澇模數。一般情況下,排澇流量大于灌溉流量,因此對于灌排兩用渠道,其斷面按排澇需求設計。(2)設計排澇模數(3)渠道斷面設計與校核6.2.3 涵閘設計洋塘,天畝塘各新建1 座 0.6×6m 輸水涵管,厚度10cm。過路涵水流為有壓流,按短洞有壓流計算涵洞的過流能力,設計流量按最大流量計算,即采用對應渠道的設計流量,計算公式如下: (6.1) (6.2)式中:Q為涵管流量,即涵管過水能力,m3/s;為

49、有壓淹沒管流的流量系數;a為過水斷面面積,m2;g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為涵洞上、下游水頭差,0.05-0.1m,取0.1計算;l為涵管長度,6m;R為水利半徑,m;C為謝才系數;為局部水頭損失系數,總和取0.2。a=3,14*0.32=0.28m2R=D/4=0.6/4=0.15mC=1/n*R1/6=1/0.017*0.151/6=42.88=0.78Q=0.31m3/s該計算流量遠大于渠道的設計流量,故流量條件滿足。進出口采用八字形翼墻,擴散角取為14度進出口過渡段長度用經驗公式計算L=() (6.3)式中,L-進或出口漸變段的長度-進口及出口處明渠水面寬度-涵洞中水面寬度-

50、系數,取2.5 =0.75m取涵管直徑60cm計算得 L=0.375m 閘門選用大小為70×70的閘門,涵閘規格具體見圖。涵閘流量很小,無需消能和鋪砌。穩定計算1)完建期閘室基底壓力計算(6.4) (6.5)經計算得G=65.98KN,M=73.8976KN.m,另外,B=2.24m,A=2.24×1.64=3.67m,則地基承載力驗算 持力層為堅硬粉質粘土,查表得地基允許承載力R=350kPa。 R>P, 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不均勻系數計算。由上可知基地壓力不均勻系數滿足要求。2)設計洪水情況,閘室地基壓力計算。由表6-2-2可知:G=61.27KN,M=80.06

51、66KN.m,則(偏上游)地基承載力驗算。由上可知=(Pmax+Pmin)=16.7kPa<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不均勻系數計算。由上可知但根據SD133-84附錄五的規定,對于地基良好,結構簡單的小型水閘,的采用直可以適當的增大。本閘閘基土質良好;在校核洪水位情況下,可以采用3.5.故基地壓力不均勻系數滿要求。閘室抗滑穩定分析:臨界壓應力 (6.7)其中A=3.67;=10.09kN/m3;B=2.24m,=19;c=60kPa。故閘室不會發生深層滑動,僅需作表層抗滑穩定分析。 (6.8)其中:取0.9=17.1;c0取c=20.0kPa。由于本閘齒墻較淺,可取A=3.67m2,則閘室抗

52、滑穩定性滿足要求。3)校核洪水情況閘室基底壓力計算。G=61.84KN,M=80.754KN.m,則上游)地基承載力驗算。由上可知=(P+Pmin)=16.75kPa<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不均勻系數計算。由上可知 基地壓力不均勻系數不滿。但根據SD-133-84附錄5的規定,對于地基良好,結構簡單的小型水閘,可以采用3.0,在校核洪水位情況下,可以采用3.5.故基地壓力不均勻系數滿要求。閘室抗滑穩定分析:臨界壓應力閘室抗滑穩定性滿足要求。6.2.4管道工程典型設計(1)項目區基本情況管道工程項目區位于茅山山河東側,項目區大致呈矩形,東西最長處190m,南北長605m,耕地面積160畝,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及蔬菜所占比例較小。 (2) 水源工程 本項目區無法實現自流灌溉,需建泵站提水灌溉,水源為茅山山河。(3)管網系統布置 根據項目區水源情況、地形特點、農田現狀及作物種植情況,典型低壓管道灌溉供水管網南北方向布置1條干管,東西方向布置7條支管。干管總長650米。支管間距 100m布置,長度從北向南依次為180m,175m,160m,160m,160m,160m,140m,總長為1135m。在總干管起始點設置排氣閥;在每條支管的首端設置節制閘閥;每條支管上相隔 20m 布置一個給水栓,典型片共設置給水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