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1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2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3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材研究例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中練習的“難”安徽省肥東一中 許信生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的課后練習題中,有部分練習題設計不合理、不嚴謹,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本文通過舉例和分析,指出這部分練習題的缺陷所在,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以便更好地利用課后練習題資源,更好地實現 “強化學生自我評價”的目的。關鍵詞:必修 練習題 不合理 不嚴謹在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以下簡稱必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普遍感到練習難做。而這種“難”往往與教材中部分練習題的選材和設計存在缺陷有關。1 部分練習題選材不合理在必修中有部分練習題存在相關背景知識學生不熟悉,或后來才學習到的知識在前面的練習題中就已出現。舉例如

2、下:例(第6頁一、基礎題1)區別下列名稱中,哪些是活細胞?哪些是死細胞?哪些是細胞的產物?將所選字母寫在相應的橫線上。A血小板; B植物的導管; C胃蛋白酶; D花粉; E木纖維;F甲狀腺素; G酵母菌; H抗體; I精子。 活細胞 死細胞 細胞的產物 。此題中,植物導管、木纖維、抗體等名詞學生并不熟悉,即使曾在初中遇到過,但因相隔時間較長也難有較深的印象,進而影響他們完成該題。此外,這里“細胞的產物”的說法也不夠準確。如精子是一個細胞,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精原細胞的一種產物?例2(第6頁一、基礎題2)下面所說的三種情況,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來分析,各自對應于哪個層次? 一個大腸桿菌; 培養

3、皿中的大腸桿菌菌落; 培養基被污染后,除大腸桿菌外,又滋生了別的細菌和真菌。此題中出現菌落、培養基等名詞學生也不熟悉,這會影響學生對該練習題的理解。例3(第43頁一、基礎題1)科學家常用哺乳動物紅細胞作材料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是因為:A哺乳動物紅細胞容易得到;B哺乳動物紅細胞在水中容易漲破;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內沒有核膜、線粒體膜等膜結構;D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細胞膜在光學顯微鏡下容易觀察到。 此題中出現了“線粒體膜等結構”,而有關線粒體的知識要到下一節才開始學習。此時學生尚不知“線粒體”為何物?例(第69頁一、基礎題2)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脂溶性物質能夠優先通過細胞膜,并且細胞膜會被溶解脂質的

4、溶劑溶解,也會被蛋白酶分解。這些事實說明,組成細胞膜的物質中有 此題的完成,需要熟悉酶催化的專一性特點,而與酶催化有關的知識要等到下一章才開始學習。完成上面幾例練習題,需要用到學生不熟悉或尚未學到的知識,這種做法人為地增加學生學習生物的難度,客觀上阻礙了學生從練習中體驗完成作業的樂趣,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2 部分練習題設計不嚴謹在必修中,還有部分練習因設計不夠嚴謹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麻煩,甚至誤導。舉例如下:例1(第12頁一、基礎題1)下列關于高倍鏡使用的描述,錯誤的是:A先在低倍鏡下看清楚,再轉至高倍鏡;B先用粗準焦螺旋調節,再用細準焦螺旋調節;C把視野調亮,圖像才清晰;D高倍鏡縮

5、小了觀察的視野,放大了倍數。此題A項的大方向正確,但在細節上不嚴謹。因為在低倍鏡下看清楚物象后,需將物象移到視野中央,再轉至高倍鏡觀察,否則高倍鏡下可能看不到物象;B項有歧義,如果僅從高倍鏡的使用看,當然只要用細準焦螺旋調節,不需要用粗準焦螺旋調節。如果從高倍鏡使用的程序看,必需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物象,才能再用高倍鏡觀察。如此看來先用粗準焦螺旋調節,再用細準焦螺旋調節也沒錯(參考答案選B);C項也不嚴謹。因為,對折光性較弱的細胞(如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當視野過亮反而看不清細胞,不能說此項一定正確。這三個選項均有不足,讓學生如何選擇?例2(第12頁一、基礎題1圖略)觀察人體皮膚縱切片和迎春葉橫切

6、片的光學顯微鏡圖像,回答問題。在兩張切片的圖像中,盡可能多地寫出你認識的細胞名稱以及它們可能的功能。找出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動物、植物細胞,描述它們的共同點和區別。為什么把人體皮膚和迎春葉都稱為器官?此題中人體皮膚縱切片圖根本看不清細胞,迎春葉橫切片圖也只能看見細胞的輪廓,因此,題中的和學生無法依圖完成,只能憑學生已有的細胞知識去回答,這樣,題中的圖不僅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而且還給學生答題帶來了困難。例3(第24頁一、基礎題1)判斷下列表述是否正確: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是氨基酸。此題判斷的關鍵之一是氨基酸還能不能水解?而這一點學生根本不知道。所以學生無法對此作出正確判斷,只能猜。例4(第64頁一

7、、基礎題2)判斷下列表述是否正確:水分子進出細胞,取決于細胞內外的濃度差。一般地,實驗中使用的細胞外液是某種溶質比較確定的溶液,如蔗糖溶液。但是細胞內的溶液,其溶質復雜多樣,不好與細胞外溶液直接進行濃度差的比較。因此決定水分進出細胞的因素主要是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差,而不是濃度差。參考書對此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這是誤導。其實課本中對水分子跨膜運輸有一個很準確的描述:“細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順相對含量的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例5(第76頁 選擇題1和2) 1將剛萎蔫的菜葉放入清水中,菜葉細胞中的水分能夠得到恢復的原因屬于:A主動吸水;B主動運輸;C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D自由擴散。 2下列物質通過細胞膜

8、時需要載體的是:A水分子進入根毛細胞;B氧進入肺泡細胞;CK+被吸收進入小腸絨毛上皮細胞;D二氧化碳進入毛細血管。 這里的選擇題1和2都把水分子的跨膜運輸看成自由擴散,完全漠視課本在上一頁介紹的有關水通道蛋白的新成果。雖然水分子跨膜有自由擴散的方式,但也有通過水通道蛋白而跨膜的方式(即水分子跨膜也有需要細胞膜上蛋白質幫助的方式),后者并不符合課本中自由擴散的圖解及相關文字。如此一來,將對學生認知水分子跨膜的知識造成混亂。例6(第96頁一、基礎題1)關于有氧呼吸的特點(與無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是:A需要多種酶參與;B釋放二氧化碳;C分解有機物不徹底;D生成大量ATP。此題中,A項和B

9、項也適合于或部分適合于無氧呼吸。(無氧呼吸過程也可以說“需要多種酶參與”,多種酶就是不止一種酶;無氧呼吸過程也可能有二氧化碳的釋放。)既然如此,A項和B項又怎能成為有氧呼吸區別于無氧呼吸的“特點”呢?顯然這些選項表述不嚴謹。例7(第115頁二、基礎題2)在下面的坐標圖中畫出有絲分裂染色體和DNA的數量變化曲線。此題有兩處不嚴謹。一是間期與分裂期的時間比不對(間期占細胞周期時長的90%至95%。可以改成在橫坐標間期段的中間加一些虛線);二是縱坐標的標識不明確??v坐標中染色體的數量和DNA的數量變化,是指每個細胞中的?還是指每個細胞核中的?由此導致學生在畫圖時,不能確定染色體和DNA數量究竟是在末

10、期開始時減半,還是在末期結束時減半。以致于這兩種情況長期共存與各種復習資料中,莫衷一是,使學生感到題目難做,無所適從。除此之外,DNA數目的增加是逐漸的,并且不能從間期一開始就遞增,DNA數目的減半是陡降的;染色體數目的增加是陡增的,染色體數目的減少是陡降的等等。這些細節,學生均不知道,需要老師講解或補充相關內容后,學生才可能能完成畫圖。這樣的練習題怎能達到讓學生自我評價的目的?眾所周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練習題設計的缺陷,不僅達不到練習的預期目的,反而還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科學思維等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大概是學生們感到必修中練習難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為了盡可能減少有缺陷練習題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教學中,我通常把設計不合理(主要是知識超前部分)的練習題作例題講解;對設計不嚴謹的練習題,通常引導學生分析它們是否存在不足?如果存在,應當怎樣改進?努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