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_第1頁
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_第2頁
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_第3頁
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_第4頁
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UDC SJ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PSJ/T×××××-××××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Code of Software ParkPlanning & Design(征求意見稿)××××-××-×× 發布 ××××-××-×× 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軟件園區規劃設計規范Code of Software Pa

2、rkPlanning & Design SJ ´´´´´ ´´´´主編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出版社2011 北京2前 言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2009年第一批工業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工信廳科2009104號)及信息產業部電子工程標準定額站關于印發2009年電子工程建設標準定額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信電定字200959號)的要求,規范編制組

3、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規范。本規范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軟件園項目的規劃設計,主要技術內容包括:園區選址、規劃用地與建筑組成、土地利用、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功能配置、景觀系統、道路系統、場地豎向系統、基礎配套設施。本規范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本規范由xxxx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釋),由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負責日常管理,由xxx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xxxxxx (地址:xxx,郵編xxxx)本規范主編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本規范參編單位:本規范參加單位

4、: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目 次1 總則12 術語和代號23 基本規定44 園區選址55 規劃用地組成66 土地利用87 總體布局與空間環境98 功能配置與建筑設計109 景觀系統1210 道路系統1411 場地豎向系統1712 基礎設施1813 綜合經濟技術指標22條文說明24本規范用詞說明25 總則1. 0.1  為確保園區工作人員的最基本工作環境,經濟、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間,提高軟件園的規劃設計質量,制定本規范。1. 0.2  本規范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軟件園項目的規劃設計。1.0.3  本規范的適用園區規模為200公頃以內,200公

5、頃以上園區可參照本規范。2 術語和代號2.0.1軟件園軟件園是以軟件產業活動為主體的科技園,是一種以發展軟件產業為主要目標的科學技術綜合體。軟件園是我國科技園的典型代表,能夠充分體現當今科技園的普遍特點。軟件園是以生產知識和信息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密集的創造性智力勞動為主要特征,以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互動為主要行為方式的科技園。軟件的研究和開發是軟件企業的主要工作。軟件的研發依賴人類的腦力活動。2.0.2 研發從業人口軟件園內從事研發工作以及為保證研發活動順利進行而設置的其他相關工作的全部勞動人口的統稱,包括研發人員、行政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2.0.3規劃用地面積規劃用地面積是指軟件園項目用地紅線

6、范圍內的土地面積。2.0.4建設用地面積建設用地面積是指規劃用地紅線范圍內可供軟件園規劃建設的土地面積,不包括紅線范圍內生產防護綠地、河道水域、消防站、城市道路等公共設施的用地面積。2.0.5園區公共服務設施為保證研發活動的順利進行而設置的展示、商業等設施以及為研發人員提供的居住、商業、餐飲、休閑娛樂設施的統稱。2.0.6園區公共綠地(C6G)滿足規定的日照要求、適合于安排游憩活動設施的、供研發人員共享的集中綠地。2.0.7城市主干道又叫全市性干道,主要聯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礦企業,主要交通樞紐和全市性公共場所等,為城市主要客貨運輸路線,紅線寬度設定與城市規模及交通流量大小有關,一般紅線寬度為40

7、-60米;2.0.8城市次干道又叫區干道,為聯系主要道路之間的輔助交通路線,紅線寬度設定與城市規模及交通流量大小有關,一般紅線寬度為30-50米。2.0.9城市支路 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間的聯系道路,紅線寬度設定與城市規模及交通流量大小有關,一般紅線寬度為15-30米。2.0.10園區內部路不具備城市交通功能的,主要用于園區內部交通聯系的道路。2.0.11人口毛密度 每公頃軟件園規劃用地上容納的研發從業人口的數量(人/ha)。2.0.12建筑密度(毛)軟件園區用地內,各類建筑的基底總面積與規劃用地面積的比率(%)。2.0.13建筑密度(凈)軟件園區用地內,各類建筑的基底總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

8、的比率(%)。2.0.14容積率(毛)每公頃軟件園區規劃用地上擁有的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萬²/ha)。2.0.15容積率(凈)每公頃軟件園區建設用地上擁有的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萬²/ha)。2.0.16 非傳統水源 不同于傳統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中水、雨水、海水等。3.基本規定3.1規劃原則3.1.1 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3.1.2 綜合考慮所在城市要素及基地周邊環境條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資源及環境條件,并將其納入規劃;以合理的定性和定量的確定園區內各相關功能區的相對比例和相對位置;3.1.3重點考慮軟件園區的產業發展階段,進行合理的功能配置;3.1.4&

9、#160;適應研發人員的活動規律,綜合考慮日照、采光、通風、防災、配套設施及管理要求,創造安全、衛生、方便、舒適和優美的研發環境;3.1.5滿足分期實施的要求;3.1.6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的綜合效益,滿足節地、節水、節能的要求; 3.1.7軟件園規劃設計除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規定。3.2園區分類3.2.1按園區所在區位,可分為城市型建于城市中心區、城郊結合型建于城市邊緣及遠郊型建于遠郊區園區;3.2.2按園區規模,可分為小型園區30公頃以下(含30公頃)、中型園區30100公頃(含100公頃)和大型園區100200公頃(含200公頃)。4園區

10、選址4.0.1 軟件園選址應符合當地城市總體規劃,應符合環境保護、安全、衛生的有關規定。應根據其功能類別、園區規模、服務范圍的特點,綜合考慮自然條件、交通運輸、環境質量、建設投資、使用效益、發展前景等因素,進行多方案技術經濟比較,擇優確定。4.0.2 軟件園原則上應選址于于人文環境及自然環境較好地區。4.0.3 軟件園選址應有利園區人流、物流的集散,確保內外交通順暢安全,并與園區公共設施聯系方便,互不干擾。4.0.4 軟件園選址應避免電磁輻射能的影響,如電視廣播發射塔、雷達站、通信發射臺、變電站,高壓電線等,考慮噪聲、有害物質、工程地質災害、水文地質災害等的不利影響。不宜建在河灘地、低洼地等易

11、被洪水淹沒地區,如必須建時,應有良好的防洪排澇措施。軟件園用地不應跨越公路、鐵路進行布置,并不得占用公路、橋頭、碼頭、車站等重要交通地段的用地。4.0.5 小型園區的各類軟件開發用地宜集中選址;規模較大的大、中型的園區,若大、中型軟件園需分期建設,應保證各分區內功能完備,自成一體。4.0.6 為園區人員日常生活服務的配套設施應與集中的軟件園研發區臨近布置。4.0.7 禁止選址于國家基本農田,避開水源地、森林、文物等,不得占用各類生態保護區、風景名勝區。4.0.8當現有軟件園位置合理,交通順暢,并有一定發展余地空間時,可考慮園區的擴建,擴建時應合理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5規劃用地組成5.0.1軟件

12、園區規劃總用地,應包括軟件園區建設用地和其它用地兩大類。建設用地與其他用地的比例視園區周邊城市總體規劃及現狀環境的具體情況而定。各類、項用地名稱可采用本規范第2章規定的代號標示。5.0.2軟件園區用地構成中,各項用地面積面積和所占比例應符合下列規定:5.0.2.1軟件園區規劃用地平衡表的格式,應符合表4.0.2的要求。參與軟件園區總規劃用地平衡的用地包含總建設用地和規劃用地范圍內、不屬于建設用地的其他城市用地,應視城市規劃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如下幾項用地:表4.0.2 規劃用地平衡表序號代號項目用地面積(ha)比例(%)1總規劃用地面積2總建設用地面積其中(1)C65研發建設用地(2)C6C

13、配套商業用地(3)C6R配套公寓用地(4)C6G園區公共綠地3S1城市道路用地4G2/G1生產防護綠地/公共綠地5E1河道水域6消防站等注1. 表中1、2、3、4、5、6項是規劃要體現的指標,2總建設用地中,(1)(2)(3)(4)項的比例關系是規劃要控制的指標。5.0.2.2軟件園區建設用地中內各項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標,與軟件園的區位、產業定位、基地及周邊產業結構、空間環境等都有密切關系。城市型、城郊結合型、遠郊型園區做分類規定,公共綠地按各地具體要求確定。城市型 建設用地構成比例(%)(1)研發建設用地7085(2)配套商業用地05(3)配套公寓用地05(4)園區公共綠地1520總建

14、設用地100城郊結合型建設用地構成比例(%)(1)研發建設用地5070(2)配套商業用地510(3)配套公寓用地510(4)園區公共綠地2030總建設用地100遠郊型 建設用地構成比例(%)(1)研發建設用地3550(2)配套商業用地1015(3)配套公寓用地1015(4)園區公共綠地3035總建設用地1006土地利用6.0.1 軟件園區的土地利用,應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須充分考慮各個區位價值特點,合理確定各個區域用地的開發強度。6.0.2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土地利用結構,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6.0

15、.3 對于不同價值特點的地塊,須進行合理的功能配置,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特色和潛能。6.0.4分期開發應滿足銜接順暢,自成一體,分期完成后整體統一,同時交通、景觀、功能配置完善。6.0.5大型軟件園區規劃應進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應包括土地資源分析評估;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規劃及其平衡表等內容。7總體布局與空間環境7.0.1 軟件園區的規劃布局,應綜合考慮其開發模式、周邊地形特點、周邊生態環境、路網結構、建筑布局、綠地系統等的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并應遵循下列原則:7.0.1.1合理規劃開發順序,應達到分期開發的銜接順暢;7.0.1.2合理規劃

16、空間布局,構建完整的園區形象;7.0.1.3總體布局應符合園區招商需求的需要;7.0.1.4尊重場地生態安全格局,維護并構建園區健康的生態系統; 7.0.1.5 尊重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提供利于軟件園區人員創新、交流的空間環境;7.0.1.6布局高效安全的交通組織模式,合理組織人流、車流和車輛停放,盡量避免人流、車流的相互交叉干擾;7.0.1.7 組織與軟件園人口規模相對應的配套商業設施,宜交通便捷,便于使用者通過非機動車方式快速到達;宜按服務半徑,在園區分級設置。7.0.2  軟件園區的空間與環境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7.0.2.1規劃布局和建筑應體現因地制宜原則,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17、; 7.0.2.2 合理規劃空間層次和空間尺度,增強不同層次空間的歸屬感;7.0.2.3 合理設置公共服務設施,盡量達到空間與環境的均好性,避免煙、氣(味)、塵及噪場對園區的污染和干擾; 7.0.2.4 精心設置景觀綠化和建筑小品,滿足人的使用需求,豐富與美化環境; 7.0.2.5 注重景觀和空間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點等宜與景觀小品或公建結合安排;供電、電訊、路燈等管線宜地下埋設; 7.0.2.6 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設計,應處理好建筑、道路、廣場、院落、綠地和建筑小品之間及其與人的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7.0.3 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范圍內進行軟件園建設,其規劃設計必須遵循

18、保護規劃的指導;軟件園區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古樹名木必須依法予以保護;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筑和構筑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8功能配置與建筑設計8.0.1軟件園主要功能配置可分為研發部分和生活部分,研發部分包括軟件研發、商務支撐、技術支撐和教育培訓,生活部分包括配套商業、配套公寓和運動健身等。8.0.2 軟件園各主要功能的建筑面積配置比例與軟件園的區位、基地及周邊產業結構、空間環境、產業發展階段等都有密切關系。8.0.3現就城市型、城郊結合型、遠郊型園區做分類規定,各主要功能的建筑面積配置比例如下:城市型主要功能區建筑面積比例(%)(1)研發部分8595%(2)配

19、套商業510%(3)配套公寓05%城郊結合型主要功能區建筑面積比例(%)(1)研發部分7585%(2)配套商業1015%(3)配套公寓510%遠郊型 主要功能區建筑面積比例(%)(1)研發部分6575%(2)配套商業1520%(3)配套公寓1015%8.0.4 軟件研發、商務支持、技術支持、教育培訓、配套公寓、配套商業等各功能之間關聯度見下圖:我國軟件園內各功能構成部分之間鄰近程度分析表8.0.5軟件園研發部分建筑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8.0.5.1研發樓應結合當地日照、風向等氣候特點布置,應達到自然采光和通風,并應保證大部分房間有良好的朝向; 8.0.5.2研發樓宜結合院落和自然景觀設計,保證

20、良好的環境,遠離噪音;8.0.5.3使用靈活,滿足需求的多樣性、可變性,研發樓單體宜采取大空間形式;8.0.5.4滿足研發企業使用者交流的需求,宜在研發樓內部或結合庭院設置共享交流空間;8.0.5.5郵局、銀行,郵局、銀行、票務等服務一般設于商務支持功能部分;8.0.5.6研發樓單體設計滿足辦公建筑設計規范;8.0.6軟件園生活部分中配套商業主要功能包括餐飲、超市、健身運動等功能,商業服務建筑的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8.0.6.1功能合理,動靜流線、潔污流線減少交叉干擾,避免后勤服務對園區環境造成干擾;8.0.6.2 餐飲面積指標的確定: 研發從業人口數×80%(在服務半徑內就餐人數

21、比例)÷2(餐廳翻臺次數)×11.5m2/人(人均就餐建筑面積,視餐廳檔次而定)8.0.6.3餐飲配套廚房面積可根據地域、餐廳檔次和餐廳種類按餐廚比1:0.81:0.6確定。8.0.6.4酒店、會所、展廳等視軟件園的具體定位酌情設置;8.0.6.5餐飲、休閑娛樂等建筑宜結合自然環境設計,創造高品質的就餐休閑空間;8.0.7 軟件園配套公寓可細分為創業公寓和專家公寓等,公寓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8.0.7.1戶型設計應從軟件園切實情況出發,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8.0.7.2滿足自然采光、通風、隔聲等基本衛生標準;8.0.7.3宜結合景觀設計,從空間和環境上塑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22、8.0.7.4應布置健身活動場、小便利店、洗衣店以及物業管理等,做到服務功能完善;8.0.7.5專家公寓宜采用辦公居住一體化的高檔公寓式管理,提高品質。9景觀系統9.0.1軟件園景觀綠地,應包括中心公共綠地、其他公共綠地等。9. 0.2軟件園景觀綠地應符合以下規定:9. 0.2.1軟件園景觀綠地應精心規劃與設計;遵從生態環保的設計原則;9.0.2.2適當保留軟件園規劃范圍內的已有樹木和綠地。盡量利用園區景觀綠地收集規劃范圍內及周圍地區的雨水;9. 0.2.3 軟件園景觀綠地率:新園區建設不應低于30;舊園區改建不宜低于25;9. 0.3軟件園內的景觀綠地,應根據園區不同的規劃布局形式,設置相應

23、的中心公共綠地、以及其它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并應符合下列規定:9. 0.3.1 中心公共綠地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符合表9.0.3.1規定,表內“設置內容”可視具體條件選用;各級中心公共綠地的設置規定 表9.0.3.1級別設置功能要求中心公共綠地最小規模(ha)園區級林木草地、水體濕地、休息涼亭、交流平臺、健身設施等綠地內有明確功能劃分0.4組團級林木草地、水體濕地、交流平臺等綠地靈活布局0.04(2)綠化面積(含水面)不宜小于70%;(3)中心公共綠地的設置要充分考慮軟件園區人員活動的交流、休息與遮蔭需要;(3)應有便捷的步行系統聯系園區主要公共綠地,方便人員使用。(4)中心公共綠地

24、的設置應滿足有不少于1 / 3的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的要求。(5)根據軟件園的規劃布局模式的不同,園區可設置一塊或多塊中心綠地。每塊中心綠地都需符合中心公共綠地最小規模的要求。9.0.3.2 其他塊狀帶狀公共綠地應同時滿足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m2和本條(4)(5)款中的日照環境要求。 9.0.3.3軟件園內的景觀綠地的位置和規模,應根據規劃用地周圍的城市級公共綠地的布局綜合確定。 9.0.4軟件園區內公共綠地應盡量不少于0.5m2/人,并應根據園區規劃布局形式統一安排、靈活使用。9.0. 5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水體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9.0.5.1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

25、的水體設計應考慮尊重場地的設計原則。盡量保留和利用園區內的地表徑流和洼地;9. 0.5.2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水體應成為整個園區的匯水優先區域; 9.0.5.3 除個別親水節點外,在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水體設計岸線附近保留適當的自然緩沖區域,維護園區生物多樣性。 9. 0.6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廣場及步道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9. 0.6.1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廣場及步道的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9.0.6.2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廣場及步道要考慮人員活動的遮蔭需要,盡量避免大面積無喬木覆蓋的鋪裝區域;9. 0.6.3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廣場及步道的鋪裝材料優先選擇滲水材料;9.0.6.4 軟件園

26、景觀綠地中的廣場及步道鋪裝盡量使用平道牙或留有豁口的路牙,使地面雨水排入綠地中。過量的雨水盡量通過自然式明溝或綠地中的滲水井收集并匯入城市管網。 9. 0.7 軟件園景觀綠地中的小品、照明系統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9. 0.7.1軟件園小品的設計應反映較高的藝術品質;9. 0.7.2軟件園標志標識應進行統一設計;9. 0.7.3軟件園景觀照明應遵循人性化、節能性、藝術性設計原則,在滿足景觀照明需要前提下,盡量使用節能的照明系統。9. 0.8 軟件園景觀綠地植物規劃設計應結合地塊使用功能,強調適地適樹、生態優先的原則,群體種植要突出植物景觀特色。10道路系統10.0.1軟件園區的道路規劃,應遵循下

27、列原則:10.0.1.1根據地形、氣候、用地規模、用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城市交通系統、園區內人員規模及出行方式、本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應選擇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道路斷面形式;10.0.1.2應按照城市規劃規定的基地四周的道路接口位置進行道路設計;園區內應避免過境車輛的穿行,道路通而不暢,避免往返迂回,并適于消防車、救護車、內部客車、物流貨車、商店貨車和專業車等的通行;10.0.1.3有利于軟件園區內各類用地的劃分和有機聯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樣化;道路的組織應層次分明、主次有序;10.0.1.4當公共交通線路引入軟件園區級道路時,平均站距400m,站點設置應方便園區人員出行與集散,減少公共交通

28、流線對園區內道路通行的影響,減少噪聲對園區內工作人員的干擾;10.0.1.5滿足軟件園區地下工程管線的敷設要求;10.0.1.6應便于園區內公共交通的通行;同時保證行人、騎車人的安全便利。園區內部倡導以自行車、步行等方式的慢行交通系統;10.0.1.7應注重交通接駁樞紐規劃,便于地鐵、輕軌、自行車、機動車等不同交通方式聯系。10.0.1.8步行系統宜與景觀結合設置。10.0.2 與軟件園區相關的道路可分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園區內部路。其道路寬窄,應符合下列規定: 10.0.2.1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應按城市道路交通專項規劃確定的路寬進行設計;10.0.2.2 園區

29、內部路:園區內主要交通道路車行道寬度不應小于7m,次要交通道路車行道路面寬度不應小于4 m;主要人行道寬度不小于3m,次要人行道不小于1.5m;10.0.2.3 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應根據道路寬度進行設計,并應滿足消防車通行的要求。一般4m寬道路與4m寬道路相交,轉彎半徑不應小于9m;不小于4m寬的道路與不小于7m寬道路相交轉彎半徑不應小于6m;10.0.2.4 在多雪地區,應考慮堆積清掃道路積雪的面積,道路寬度可酌情放寬,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10.0.3軟件園區內道路縱坡規定,應符合下列規定:10.0.3.1軟件園區內道路縱坡控制指標應符合表10.0.3規定; 軟件園區

30、內道路縱坡控制指標(%) 表10.0.3道路類別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嚴寒地區 最大縱坡機動車道0.38.0L200m5 L600m非機動車道0.33.0L50m2 L600m步行道0.38.04注:L為坡長(m)10.0.3.2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其縱坡宜按非機動車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機動車道要求控制。10.0.4  山區和丘陵地區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10.0.4.1  車行與人行宜分開設置自成系統;10.0.4.2  路網格式應因地制宜;10.0.4.3  主要道路宜平緩;10.0.4.4 路面可酌情縮窄,但應安排必要的排水邊溝和

31、會車位,并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10.0.5 軟件園區內道路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0.0.5.1  軟件園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軟件園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長度超過150m時,應設不小于 4m×4m的消防車通道。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10.0.5.2  軟件園區內道路與城市道路相接時,其交角不宜小于75°;當軟件園區內道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相接,緩坡段坡度不宜大于3%;10.

32、0.5.3  進入組團的道路,既應方便人員出行和利于消防車、救護車的通行,又應維護組團單元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衛;道路形式應考慮有利于上下班車流,高峰期上下行道可進行切換;10.0.5.4  在軟件園區內公共服務中心,應設置為殘疾人通行的無障礙通道。通行輪椅車的坡道寬度不應小于2.5,縱坡不應大于2.5%;10.0.5.5  軟件園區內盡端式道路的長度不宜大于120m,并應在盡端設不小于12m×12m的回車場地;10.0.5.6  當軟件園區內用地坡度大于8%時,應輔以梯步解決豎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設推行自行車的坡道;10.0.5.7 

33、60;在多雪嚴寒的山坡地區,軟件園區內道路路面應考慮防滑措施;在地震設防地區,軟件園區內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10.0.6軟件園區內必須配套設置供員工及客戶來往車輛汽車(含通勤車)停車場、停車庫,并應適當限制機動車地面停放規模,規劃地下停車庫、立體車庫位置。停車指標按當地各類建筑配建停車位指標計算,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0.0.6.1園區汽車停車位配置按100輛/萬m2地上建筑面積; 10.0.6.2地面停車比例需按軟件園分類確定,城市型10%,城郊結合型20%,遠郊型40%。10.0.6.3 停車場、庫的布置應方便使用,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50m;10.0.6.4 停車場、庫的布置應留有必

34、要的發展余地。11場地豎向系統11.0.1  軟件園區的豎向規劃,應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確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規劃等內容。11.0.2  軟件園區豎向規劃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11.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減少土方工程量;11.0.2.2  各種場地的適用坡度,應符合以下規定;密實性地面和廣場適用坡度0.3%3.0%;停車場內行車通道適用坡度0.3%3.0%,停車位適用坡度0.2%0.5%;濕陷性黃土地面適用坡度不小于0.5%;綠地適用坡度不宜大于30%。11.0.2.3  滿足排水管線的埋設要求;11.0.2.4  避免

35、土壤受沖刷,宜結合景觀設計采取適當措施進行固土、導流;11.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與空間環境的設計; 11.0.2.6  對外聯系道路的高程應與城市道路標高相銜接。11.0.3  當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園區地面連接形式宜選用臺地式,臺地之間應用擋土墻或護坡連接。11.0.4  園區內地面水的排水系統,宜根據地形特點結合園區景觀進行設計。在山區和丘陵地區還必須考慮排洪要求。12基礎設施12.1 管線綜合 12.1.1 園區內應設置給水、污水、雨水和電力管線,在采用集中供熱園區內還應設置供熱管線,同時還應考慮燃氣、通訊、電視公用天線、閉路電視、智能化

36、等管線的設置或預留埋設位置。12.1.2  園區內各類管線的設置,應編制管線綜合規劃,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2.1.2.1  必須與城市管線銜接;12.1.2.2  應根據各類管線的不同特性和設置要求綜合布置。各類管線相互間的水平與垂直凈距,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12.1.2.3 宜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地下管線的走向,宜沿道路或與主體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線型順直、短捷和適當集中,盡量減少轉彎,并應使管線之間及管線與道路之間盡量減少交叉;12.1.2.4 應考慮不影響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線受腐蝕、沉陷、震動及重壓。各種管線與建筑物和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符合國家相關

37、規定;12.1.2.5 各種管線的埋設順序應符合下列規定:(1)離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遠宜為:電力管線或電信管線、燃氣管、熱力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2)各類管線的垂直排序,由淺入深宜為:電信管線、熱力管、小于10KV電力電纜、大于10KV電力電纜、燃氣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12.1.2.6 電力電纜與電信管纜宜遠離,宜分別在道路兩側布置。12.1.2.7 管線之間遇到矛盾時,應按下列原則處理:(1)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2)小管線避讓大管線;(3)壓力管線避讓重力自流管線;(4)可彎曲管線避讓不可彎曲管線。12.1.2.8 地下管線不宜橫穿公共綠地和庭院綠地。與綠化樹種間的

38、最小水平凈距,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12. 2 給水排水12.2.1 給水系統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地形、水源現狀、當地規劃、供水規模、水質及水壓要求,以及現有給水工程設施等條件,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綜合考慮。且留有分期建設的可能性。12.2.2 對地形高差較大、建筑物高度較高及輸水管路較長時,應考慮加壓供水設施及分壓供水。12.2.3 生活用水的給水系統,其供水水質必須符合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12.2.4 排水系統應根據總體規劃統一布局,可分期建設。管道平面位置和高程,應根據地形、土質、地下水位、道路設計、施工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12.2.5 排水管渠設計,以重力流為主,且優先與城市管線銜

39、接;當無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經濟時,可采用壓力流。12.2.6 排水系統應采用生活排水與雨水分流制排水。可根據排水水質,優先選擇收集、處理、回用,盡可能減少排污水量。12.2.7 屋面及道路雨水,可采用儲存-滲透設施實施土壤入滲。在條件允許時,采用雨水收集回用。12.2.8 軟件園區景觀水系統補水不得采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井水,宜優先使用中水、雨水等非傳統水源。12.2.9 水景用水應循環使用,且必須設有維持水質的處理設施。處理系統宜優先選用生物法處理。12.3 暖通、動力12.3.1軟件園空調系統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實地情況宜采用綠色、節能、環保的方案設計。12.3.2空調方案設計應考慮軟件開發

40、的特點,滿足空調使用的即時性、靈活性、計量方便的要求。12.3.3 軟件園采暖熱源可根據地域的不同和相應的條件采用熱泵、城市熱力、燃氣鍋爐等熱源系統。12.3.4 軟件園如果設有獨立計算機房或數據處理中心要求設計獨立空調系統。空調系統要求備份和不間斷電源。12.3.5熱力、燃氣管道宜采用直埋管道。12.4 電力12.4.1應根據項目所在地能源狀況、電力供應現狀和可開發利用條件,按照軟件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做到遠近期結合,進行統籌規劃,經濟合理地預留電網中各級電壓變電所、開關站、配電所、電力線路等電力設施。12.4.2軟件園區內公用變電所、開關站、配電所等電力設施的設置應滿足下列條件:1 靠近

41、負荷中心;2 接近電源側;3 進出線方便;4 交通運輸方便;5 不應設在地勢低洼和可能積水的場所;6 充分考慮電力設施運行的噪聲和電磁干擾對周圍環境的影響;7 滿足防火、防爆、防震等安全設防要求。12.4.3 軟件園區內新建的公用變電所、開關站、配電所,宜采用戶內式結構形式,可附建在其他建筑物內。12.4.4軟件園區內用電負荷預測可采用單位建筑面積負荷指標法。不同類型的建筑按相應的建筑用電負荷功率密度進行負荷計算,負荷匯總時根據實際情況逐級乘以同時系數。12.4.5 軟件園區內供配電系統應安全可靠,并應根據不同類型的數據中心、計算機房、信息中心等重要場所的要求考慮其用電的可靠性。12.4.6

42、室外電力線路應敷設在地下。除路燈電纜可采取直埋方式外,其他電纜根據數量的多少可采用電纜排管、電纜溝、電纜隧道等敷設方式,同時預留備用電纜的敷設空間。12.4.7 軟件園區內的各級道路都應設置道路照明系統。道路照明應采用高效節能光源與燈具,其控制宜采用智能控制系統。12.5 通信信息12.5.1 軟件園區通信信息設施的規劃應由電信通信、有線廣播電視和公共安全三項基本設施規劃組成。12.5.2 軟件園區通信信息設施的近期設計規劃應充分考慮軟件園區的遠期設計規劃。園區的電信通信和有線廣播電視設施規劃應與當地市政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一致。12.5.3 軟件園區通信信息設施系統宜由智能化集成系統、信息

43、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和機房工程等系統組成。其各類系統的優化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的要求。12.5.4軟件園區應單獨設置電信通信站房(包括固話和移動)。電信通信站房的設置應考慮多家通信公司的同時入駐。12.5.5 軟件園區電信通信站房的選址應符合以下條件:1 技術合理、服務方便、經濟實用;2 距離通信干擾源、宜積水處及防災均應符合國家相關規范要求;3 盡量靠近用戶中心;4便于通信管線進出;5滿足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12.5.6 建于大中城市的軟件園,其內的電信通信站房宜按光纖接入網站房考慮。12.5.7 軟件園區應單獨設置有線廣播電視站房

44、,其規模宜按網絡中繼分前端或光電適配站考慮,其選址可參考以上電信通信站房要求。12.5.8 軟件園區應單獨設置公共安全總站房。公共安全總站房應由消防控制中心與安防監控中心組成,二者可以合建,其選址可參考以上電信通信站房要求。12.5.9 軟件園區內通信信息管道規劃及線路敷設1.電信通信站房的出站房管道方向宜設計為兩個不同方向。2.通信信息的管道路由選擇應符合以下規定:(1)有利用戶今后發展;(2)主干路由走向需選擇用戶密度大的地區(如數據中心、信息中心等所在地)通過;(3)重要主干路由宜構成環形網絡;(4)滿足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3.電信通信、有線廣播電視和安全防范的光纜或電纜均應采用

45、管道或管溝保護的埋地敷設方式。13綜合經濟技術指標13.0.1軟件園區綜合經濟技術指標包含規劃用地平衡表(見表4.0.2.1)、規劃經濟技術指標表,其項目和計量單位應符合下表規定:表13.0.1 規劃經濟技術指標表項目計量單位數值所占比例(%)1總規劃用地面積ha2總建設用地面積ha3建筑總占地面積ha100研發占地面積ha配套商業占地面積ha配套居住占地面積ha其他建筑占地面積ha4總建筑面積地上m2100地下m2研發建筑面積m2配套商業建筑面積m2配套居住建筑面積m2其他建筑面積(含)m25建筑密度毛密度%凈密度%6容積率毛容積率萬m2/ha凈容積率萬m2/ha7道路及鋪裝面積ha8綠地面

46、積ha9綠地率%10建筑層數層11建筑限高m12人防面積m213停車位地上輛地下輛14服務人數萬人15人口毛密度人/ha注:必要指標;選用指標。13.0.2規劃總用地范圍應按下列規定確定:13.0.2.1當規劃總用地周界為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時,用地范圍劃至道路中心線或自然分界線;13.0.2.2當規劃總用地與其它用地相鄰,用地范圍劃至雙方用地的交界處。13.0.3當研發、配套商業與配套居住在同一地塊時,建設用地面積按各自的地上建筑面積在該地塊所占比例劃分。13.0.4研發功能包含研發以及為研發服務的商務支持、技術支持、教育培訓等功能,如商務、技術數據機房等。13.0.5 兩種不同使

47、用性質以上的建筑綜合樓用地面積應按下列規定確定:1按兩種功能性質各占該幢建筑總面積的比例分攤用地,并分別計入各自功能性質用地;2下部建筑突出于上部建筑或占有專用場院或因底層需要后退紅線的用地,均應計入下部用地。13.0.6底層架空建筑用地面積的確定,應按底層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質及其各占該幢建筑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分攤用地面積,并分別計入有關用地內。13.0.7建設用地范圍內綠地面積的計算按當地規劃部門的相關規定。13.0.8規劃經濟技術指標表中,道路及鋪裝面積指除城市道路以外的園區內部道路及園區休閑廣場的面積之和。1園區內部道路,按路面寬度計算,當設有人行便道時,人行便道計入道路用地面積。2建筑之

48、間的小路不計入道路用地面積。3地面停車場按實際占地面積計算。13.0.9停車場車位數的確定以小型汽車為標準當量表示,具體確定方法應符合表13.0.12的規定。表13.0.9 各型車輛停車位換算系數車 型換算系數微型客、貨汽車機動三輪車0.7臥車、兩噸以下貨運汽車1.0中型客車、面包車、24t貨運汽車2.0鉸接車3.513.0.10服務人數及人口毛密度都指研發從業人口。42條文說明目 次1總則242術語和代號253基本規定264園區選址275規劃用地組成286土地利用307總體布局與空間環境318功能配置與建筑設計329景觀系統3310道路系統3411場地豎向系統12基礎設施3813綜合經濟技術

49、指標411總則1.0.1軟件園是信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型建筑類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產業的核心軟件產業已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1995年科技部認定東大軟件園為第一家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以此為始,到2009年底,科技部已認定35家火炬軟件產業基地,年均增速28.91%。軟件園區本身對功能、環境方面有自身的要求,有自己獨有的運營規律,它不可能去參考其他規范;我國園區規范本身就缺口很大,而關于軟件園的規范更是處于空白。目前涉及園區規劃所遵循的規范僅有GBJ 13790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8093(2002 年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298-1999風

50、景名勝區規劃規范。編制本規范的目的,是在總結已建軟件園區規劃與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國外經驗,在軟件園區規劃范圍的有限空間里,確保研發人員基本的工作環境,經濟、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間;統一規劃內容、統一詞解涵義與計算口徑等,從設計角度制定規范和標準,對這一新型建筑類型的建設從規劃、設計階段進行指導,以提高軟件園區規劃設計的科學性、適用性、先進性與可比性。體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的綜合效益。1.0.2 本規范的適用范圍,是城市軟件園區的規劃設計工作,主要適用于新建軟件園區。因為新建區具有基本統一的規劃前提條件,可按統一的要求進行本規范的編制工作,可制定適用性強、覆蓋面大的規劃原則和基本要求,定性及定量的有關標準,可比、可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