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版語文選修第11課《察傳》_第1頁
2016北京版語文選修第11課《察傳》_第2頁
2016北京版語文選修第11課《察傳》_第3頁
2016北京版語文選修第11課《察傳》_第4頁
2016北京版語文選修第11課《察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課時教案課題察傳課型新授課授課時間2013.4.3學情分析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剛剛講完議論文的基本要求,并做了鞏固,因此教學重點放在對文章的分析上。教材分析此文雖為一篇文言文,但思路清晰,尤其是材料的選取和安排,體現了議論文論據充分,說理透徹的特點,值得學習。教學目標1、疏通文章內容,掌握文言知識。2、了解分析文章內容及思路。3、從議論文的角度分析文章教學重點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分析教學難點如何在論據的基礎上展開分析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手段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復習導入一、 檢查預習情況-二、 要求學生口述文章三、 布置學生討論,內容如

2、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3、圍繞中心論點,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 4、運用了那些論證方法四、從標準的議論文的角度看,本文的優點是什么,有缺點嗎?是什么?學生交換題目,自行檢查復述文章內容討論,整理答案討論,準本發言鞏固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了解文章內容對議論文文章結構的把握議論文論據使用的適當分析課堂練習與反饋評價學生寫一段實例分析板書設計作業布置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3、圍繞中心論點,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 4、運用了那些論證方法5、從標準的議論文的角度看,本文的優點是什么,有缺點嗎?是什么?世傳呂不韋曾令門客“人人著所聞”,撰集“二十余

3、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之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一字千金”的圖書發布方式的確使得呂氏春秋備受關注,因此也轟動諸侯、流布天下。呂不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除了他的相位及其手中的權力之外,我想更主要源于呂氏對該書理論架構、編撰質量以及統一天下、治理天下的政略、政綱和理論的自信。呂氏春秋是現存古籍中第一部有計劃的、在短期內集體編撰而成的書。所以,該書的編排形式比較整齊,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八覽中,每覽包括八篇文章(有始覽現存七篇)。六論中,每論包括六篇文章。十二紀是按十二個月,每月一紀,每紀五篇文章。還有一篇序意,實際上相當

4、于呂氏春秋的后序,因為有殘缺錯簡的現象,后人將其置于十二紀之后(一般呂氏春秋文章的排列順序是紀、覽、論),全書共一百六十篇。呂氏春秋內容龐雜,囊括了自然、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和學問;融匯各家思想,“兼儒、墨,合名、法”;同時也表達了作為秦相的呂不韋統一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政策方略和理論原則。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雜”家,蓋緣于此。一、內容梳理察傳是呂氏春秋·慎行論的最后一篇。文章短小精悍、行文輕快、意趣深遠,是一篇典型的論說文。文章開門見山,提出總論點“得言不可以不察”,并以“愚者之過”曉以利害。第二、三段全面展開,逐層論證。這是文章的主體,也是全文重點所在。第二段以“聞而審,

5、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作為分論點,并以齊桓公、楚莊王“聞而審”則“國霸諸侯”,以吳王、智伯“聞而不審”則“國亡身死”分別從正反兩方面加以佐證。第三段同樣開篇即提出分論點“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之后選取“樂正夔一足”、“丁氏穿井”、“三豕涉河”等故事對分論點層層論述。第二、三段都主要運用舉例論證的手法。但是第二段的例證敘述簡潔概括、點到為止,第三段的例證則解說細婉、生動曲折。傳言之所以失實,其原因有二:其一,傳播者有意為之、混淆視聽;其二,言詞在傳播過程中被誤解而改變了語義。察傳第二段重在說明傳播言語的人意圖不同,可能會造成言語傳播失實,倘若聽聞者不能分辨,將受到蒙蔽。太宰

6、嚭和張武出于個人目的沒有如實陳述越王勾踐和趙襄子的情況和用心,聽聞傳言的吳王和智伯又不曾對自己所聽到的情況詳加審察,因而受到蒙蔽。第三段則從言語在傳播過程中被誤解,從而導致言語傳播失實的角度論證。本文已經敏銳地覺察到,言語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由于語詞的多義性、標點停頓的不同、句式結構的多義、語境意義不同以及字音字形相近的誤讀誤寫等原因而產生語義理解的差異。比如“樂正夔一足”這個句子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理解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從語詞的多義性來看,“足”有“腳”和“滿足、足夠”的義項,從而出現了“樂正夔一只腳”和“樂正夔一個就足夠了”兩種理解;從句讀上看,“樂正夔一足”可以有不同的停頓方式“樂正夔

7、,一足”、“樂正夔一,足”;從句式結構上看,“樂正夔一足”可以理解為一個省略句,“樂正夔一而足”。基于以上潛在原因,對于“夔一足”這個句子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多義性是漢語乃至整個人類語言的一大特點,一個句子出現不同的解讀是正常的,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言語是要表達特定含義的,這是言語確定性的要求。因而對于傳言就要采取審慎的態度,必須回到言語產生的語言環境中去考察言辭是否合情合理。文中孔子的推理恰是一個還原語境的過程,在還原了的語言環境中考察和驗證傳言。“丁氏穿井”也是離開語境之后,語句中某些部分的省略就造成了理解的偏差。而“三豕涉河”則是由于字形的相近而產生記載失實。無論是口頭傳播還是書面傳播的語

8、言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誤差,因而“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言語的交際功能在于言語表達的確定性。而在傳播過程中,因主客觀等原因言語表達“類是而非”、“類非而是”等失實現象也常有。但對于聽聞者來說,“剖析毫厘,分別黍稷”的細審、明辯至關重要。因此,文章的第三部分總括全文,提出“辭多類是而非,多類非而是,是非之經,不可不分”的觀點。進而又指出審察言辭的標準:“緣物之情以及人之情”,即應該遵循事物的規律和人之情理來審察所聽到的言辭。二、寫作特點察傳結構清晰、詳略得當、語言樸實平易、論證理據充分。文章穿插“樂正夔一足”、“丁氏穿井”、“三豕涉河”等故事既充實了文章的論據,又增添了文章的說理性

9、和意趣。運用寓言故事說理,巧妙、曲折、生動,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察傳一文的論證特色,也是整部呂氏春秋的論證特色。呂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故事敘述注重情節,或生動形象、或幽默詼諧。察傳運用了三個完整的故事來證明“凡得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的觀點。這三個故事運用巧妙,使全文顯得輕快而充滿意趣。其中有關“夔一足”的故事可能源自于山海經。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一個蒼身無角、狀如牛的一足神獸夔,它的皮被黃帝制成了鼓,威震天下,用于與蚩尤的戰爭,發揮神效。莊子·秋水中那羨慕多足的蚿的夔也是一足的神獸。然而作為樂正的夔在尚書、禮記、荀子等書中都記錄著他以樂服天下的功

10、德,卻不曾記錄有他的身體特征。有關“夔一足”傳言蓋源于二“夔”的混淆。魯哀公和孔子之間有關“夔一足”辨問的故事,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著這樣兩個版本的故事: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顯然,呂氏春秋·察傳中的“樂正夔一足”的故事

11、是在韓非子所記述故事的基礎之上,揉合了諸子作品中有關樂正夔的記載,豐富了故事情節。在韓非子兩個版本的故事中,魯哀公開口詢問孔子的問題是“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吾聞夔一足,信乎”,因為山海經莊子中確曾出現過一足的夔,所以魯哀公此問似乎也合情合理。在呂氏春秋中魯哀公詢問孔子的問題卻是“樂正夔一足,信乎”,故事開篇即定位了傳言的荒謬性。另外有關孔子的回答,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的記述也不盡相同。韓非子中孔子在回答魯哀公的提問時只是客觀地陳述了有關夔一足的另一種說法,即“一而足”,并未仔細說明為什么夔“一而足”更可信。而且讓博學的孔子反問“夔,人也,何故一足?”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很可笑。呂氏春

12、秋中孔子的回答則從夔如何被推舉成為樂正,如何服天下,舜感其功德認為“若夔者一而足”得出“夔一足,非一足也”的判斷。此處呂氏春秋借圣明的孔子之口,闡述了對傳言一定要“驗之以理”的觀點,孔子不溫不火的推理本身就是“驗之以理”的過程,由此可見呂氏春秋運用故事論證事理之巧妙。孔子家語中也記錄著“三豕涉河”的故事,但兩相比較,呂氏春秋·察傳在記敘這一故事時,詳細敘述了子夏的推導過程,“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近”,這一細節敘述正是為了論證“對于傳言要驗之以理”的觀點的。這種將論證融于敘述之中的論證技巧可謂高明。“丁氏穿井”同樣是將論證與敘事相結合的。“丁氏穿井”的故事似乎未見于諸子作品,但在孔

13、子家語、韓詩外傳、國語、吳越春秋、靈寶要略等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季桓子穿井,獲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問孔子曰:“吾穿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聞者,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羵羊也。”“丁氏穿井”與這個“季桓子穿井”的故事有異曲之妙。但“丁氏穿井”故事性更強,讀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這正是呂氏春秋運用寓言故事說理之機妙處,寥寥數語,既勾勒形象,又啟人深思。就文章內容而言,察傳也體現了呂氏春秋所傳達的非常重要的觀點“緣物之情以及人之情”。呂氏春秋認為想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就必須使認識的主體和客觀事物統一,無論是主體行為還是客體事物都需要經過

14、審察和比較,切不可人云亦云。一方面如果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就必須剔除主觀上的局限和蒙蔽。察傳中所述太宰嚭和張武出于個人目的而歪曲事實,但吳王、智伯主觀上的偏聽偏信才是他們受蒙蔽的主要原因,正所謂“謠言止于智者”。剔除主觀的局限和蒙蔽是呂氏春秋一貫的主張。察傳提到言辭輾轉相傳之后會“白為黑”、“黑為白”;先識覽·去宥強調人如受到主觀的局限和蒙蔽,就會“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因而“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無矣”;有始覽·去尤則指出人的主觀局限和蒙蔽主要是“因人喜”、“因人所惡”。所以在察傳中提出“緣物之情”,也就是說,要剔除主觀的局限和蒙蔽就必須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不要

15、讓“物”著上更多的“我”的色彩。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客觀事物往往存有很多的阻礙主體認識的情況,所以要正確認識事物又必須依據“人之情”仔細審察。慎行論·察傳中重點強調的是“辭多類是而非,多類非而是”,因而對言辭(包括日常言語和書面的文字)“不可以不察”;慎行論·疑似認為“使人大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因此“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強調要辯察相似的事物;似順論·似順提出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性,審察事物“似順而倒”和“似倒而順”的情況;慎大覽·察今則提倡考察事物的發展變化;先識覽·察微主張審辯事物的端倪,見微知著。呂氏春秋所涉及的這些認識論的內容,已經達

16、到了相當的高度,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單就察傳所涉及的對于傳言態度而言,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古往今來,因一傳言而國亡身死者有之,舍家去國者有之,夫妻成仇摯友反目者有之。如何對待傳言的確不可小覷。察傳意在提醒統治者在縱橫游說、紛繁雜辯的環境中明察秋毫的重要,然而時至今日,此觀點對于蕓蕓眾生似乎更有啟迪,面對著紛至沓來的信息,如何辨“夔之一足”;面對著多元之觀點,如何審“豕亥魚魯”?總之,察傳以有限的言辭,傳達了無窮的意味,從察傳一文我們又可以窺呂氏春秋之一斑。注釋: 見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 見劉元彥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婁愛華)【附錄】 參考譯文對于傳言不能不

17、審察,因為傳言輾轉相傳之后白的會被說成是黑的,黑的會被說成是白的。狗像大猴,大猴像母猴,母猴像人,但是人跟狗就相差遠了。這就是愚笨的人犯大錯的原因。聽到了傳言如果能仔細審察,就能得到好處;聽到了傳言如果不仔細審察,就不如沒有聽到。齊桓公從管仲那里聽說了鮑叔牙,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聽說了孫叔敖,他們仔細審察自己聽到的情況,因而他們的國家能夠在諸侯中稱霸。吳王從太宰嚭那里聽說了越王勾踐的情況,智伯從張武那里聽說了趙襄子的情況,但是他們都不仔細審查自己聽到的情況,因此國家滅亡自己也送了命。凡是聽到傳言一定要深入審察,有關人的傳言一定要用情理來驗證。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樂正夔一只腳,是真的嗎?”孔子說:

18、“從前舜想用音樂在天下傳達教化,于是讓重黎從民間推舉夔進獻給他,舜任命夔為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使五音和諧,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都很順服。重黎還想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的精華,也是一個國家治亂的關鍵,因此只有圣人才能使音樂和諧,而和諧是音樂中最根本的東西。夔能夠做到使音樂和諧,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因此,所謂夔一足,并不是說他只有一只腳。”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井,要外出打水,經常派一人住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對別人說:“我挖井得一人。”有人聽到這件事,就傳播說:“有個姓丁的人挖井挖出一個人來。”國都的人議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他讓人向姓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